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心理学——我们都是乌合之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Q_2811874118 发表于 13-5-13 13:3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乌合之众》是第一本权威研究“群体心理学”的著作,作者古斯塔夫·勒庞。这本书很薄,但不是那么容易读完,尤其书的后半部分,比较晦涩。我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就是来自这本书,我用现实生活的一些例子来做一些诠释。
什么是群体?
一千个人偶然聚集到某个公众场所,没有任何共同的目标,不算群体;只有当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才称得上群体。繁华的大街上,人来人往不算群体。如果交通堵塞,几百辆车被堵在路上,司机们具有快速通过的共同目标,这就算群体。媒体和网络的发展,让群体定义的外延开始蔓延,以前线下聚会才是群体,现在群体已经扩展到虚拟世界。李宇春的粉丝“玉米”、微信“鬼脚七”的“铁杆鬼友”,有时也算是一个群体;地震发生了,那些天天关注地震灾区的群众,同样是群体。
群体很有意思,无论个体自己是谁,无论他们的职业、年龄、智商是否相仿,一旦形成一个群体,他们就开始具备了这个群体的特征,和之前个人的情感、思想、行为颇为不同。简而言之,在群体里,共性得到了强调,个性则被抑制。
群体的三个基本特点:
古斯塔夫讲了群体的很多特点,我归纳了一下,有三个基本特点
1、智商低。无论组成群体的个体智商有多高,群体的智商都很低,不能完成需要高智商的任务。
2、更彻底。即使从数量上看,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撼动势不可挡的力量,使得每个人能更容易爆发出本能的力量。而在一个人的时候,这些欲望是会得到抑制的。
3、易传染。群体中的情感容易得到传染和暗示,群体中的个人无法阻挡,甚至无法回避。
这些观点看上去有点怪,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案例:堵车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二三线城市,堵车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旦发生大规模堵车,因为具备同一个目的,所有的司机便变为一个群体。这时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群体特征——遇到堵车,有的人明明知道侧面过不去,他还是会选择开过去。不是因为他素质低下,因为在这个环境下,即便他不做别人也会做。而一旦有人起头,其他人就会效仿。如果没有单独的人站出来指挥交通,群体几乎自己不可能解决堵车的问题。
堵车的例子,告诉我们,身在群体之中,容易丧失了判断能力,而无论多清醒多聪明的人,只有被堵在中间,就彻底变成了不可逆转的一员。既不聪明,又容易相互传染。
有人会说,国外呢?国外的堵车司机就不是群体么?大家可以想想背后原因,和群体特征并不冲突。
案例:反日游行
还记得去年 9 月钓鱼岛事件么?全国各地出现反日游行示威,深圳、西安更是出现打砸日本车甚至伤人事件。本文不谈国事,只是研究群体。这是典型的群体行为,游行的群体完成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游行喊口号。但为什么有人敢打砸别人的汽车呢?是因为他们身在群体之中,个人欲望得到了爆发!更多的人情绪在这个环境下受到感染,觉得不做点什么,就无法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于是在很容易产生冲动的行为。实际上,警察拘捕了许多嫌疑人之后发现,打砸的人平时是很不错的公民,并没有太明显的暴力倾向。
既然成为群体里面的一部分,个人会觉得安全,群体里面没有人需要对结果负责任(至少个体自我感觉如此),这就导致个人的本能欲望容易得到爆发,又因为群体的“易传染性”,容易酿成群体性事件。
案例:演唱会
看《我是歌手》,经常有镜头发现现场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很多观众觉得很假,认为是装的。其实这未必是作假,第一,有些歌手唱得确实很感人,我也经常被感动;第二,现场的观众就是一个群体,群体的情绪很容易传染和暗示。我在电视前可能会嘘唏感概,但到了表达的时候,可能就是发个微博而已。但如果我身在现场,那估计同样会泪流满面。为什么?因为在现场就是一个典型的群体,气氛明显与自己在家不同,情绪在相互传染之下,人们就很容易被感动。
参加过演唱会的人都知道,现场动不动就是万人大合唱,而且还会竭斯底里的呐喊。平时这些人都文文静静,想哼个歌还要看看左右有没有人,但在演唱会现场,无论歌手是否走调,都会跟着合唱,经常是从第一首合唱到最后一首。但从来没有哪个歌手说:下面的歌曲男生唱第一句,女生唱第二句,大家轮着来啊!
因为这样的要求,对于群体而言不可能完成,群体智商太低。
案例:地震救灾
这次雅安地震,一下子让正能量彻底爆发了。包括我在内,所有人在祈福雅安,慷慨解囊捐物捐款,义无反顾奔赴灾区,很多平时铁石心肠的人,也表现出悲天悯人的一面。如果我们记录这一段时间社会的表现,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充满爱心、正义、善良、和谐的社会,社会上每个人都是那么慈悲。
好像每个人都已经忘记了,我们这个社会就在前不久,老太太摔倒诸多路人视而不见绕道而行,五个流浪儿为了取暖闷死在垃圾箱里。哪个社会才是真的现实社会?
或许都是真的。只不过前者是群体行为,后者是个体行为。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传播地震消息和灾情的事情时,当每个人都有着同样的诉求时,群体就在缓慢中形成。他们容易被传染和暗示——如果不看电视,不看新闻,只知道有 190 人死亡,大众的反应估计比较平淡。但当我们看见总能看到电视、微博报道很多人在捐款捐物,我们会慢慢觉得自己也应该捐款,去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
另外一个案例,每年由于煤矿事故,某个省的死亡就达上百人,大家的同情心好像没有那么多,反而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才死 3 个人,好多人嘘唏不已,为什么?因为前者没有形成群体,媒体没有宣传,情绪没有传染。而后者则相反。
群体中的人很容易被暗示,这就让一些骗子有机可乘。一个微博说
帮转发,一位叫徐敬的女孩,21岁,请速回雅安水城县人民医院,妈妈伤的很重,想见她最后一面。爸爸号码15********。
类似这种微博能快速被转发上万次,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骗子骗钱的招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部分原因是微博暗示雅安地震受伤者,转发是在帮助地震灾民。
有人说我们现在明白了,以后就不会如此。不会的,如果明年再次发生灾难,我估计大家一样会悲天悯人,一样会踊跃捐款。这件事情发生在国内外也是一样。
公知为什么在微博上容易获得眼球?因为在微博上,我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作为群体的个体,无意识中跟着群体一起走。
了解这些,对我们有没有帮助?
规律不是我们创造和发明的,但我们可以发现并利用好规律。
群体就是乌合之众,我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智商低下、情绪易爆发、容易传染和暗示,就是群体的特点。很多风云人物就是利用这种状态来建功立业的,包括新中国的建立,不细说,大家想想就能得到验证。
如何让自己能保持清醒,即使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也能思想独立?
联系到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或者每个电商公司的客户,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一个群体,他们也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我们又能做哪些事情?
这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无法告诉你答案,自己去思考吧。
沙发
 楼主| Q_2811874118 发表于 13-5-13 13:45:4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交流,我的名字就是我的KOU
板凳
lizining521 发表于 14-11-26 15:17: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哈!
地板
qingxiaohua 发表于 15-2-24 15:57: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1 16:38 , Processed in 0.09291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