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与答案解析(2010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wkyan 发表于 13-8-15 22:0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参考答案与答案解析(2010年)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价值目标。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A。 这段话的关键是要知道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与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而选项A正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落脚点。而选项B本身不正确,选项C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选项D为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
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句——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是什么,坚持意味着量大,马上就想到了量变导致质变知识点,答案为选项C。选项ABD不符合题意,与题干无关,故错误。
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气候变暖给人类发出的警示是人在对于自然的作用过程中,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大势所趋,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选项ABC本身是错误的。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这里劳动力的买卖并不同价值规律相矛盾,一切都按商品交换的原则办事。在工人将剩余价值生产出来的同时,货币也随之转化为资本了。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选项A说法错误,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选项B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海文考研钻石卡。选项D说法本身错误。
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选项A为正确答案。该题主要在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B选项“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与题意无关,C选项“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是生产力落后所导致,可归因于A选项。D选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与A选项“生产力落后”构成为我国的主要矛盾。
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关于发展的重要性,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体现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为了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但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选项D为正确答案。该题可联系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
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选项A为正确答案。该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而BCD选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以选项C为正确答案。A选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B选项“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D选项“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虽然都属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但不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不选。
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旅游管理考研。一是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三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并不是最早最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所以ACD不选。李大钊是在中国最早讴歌十月革命、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物。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比较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
1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初步探索。
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毛泽东强调,工人、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应当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此外,他还提出,要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前三条时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其中,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在思想文化方面,也进一步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故选项B正确。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故选项A不符题干,不选。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们在1956年开始探索,并非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所以选项C不正确。中国此后还长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所以D选项“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不选。
1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爱因斯坦所说的“品格”指道德,爱因斯坦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德比才能更重要,题干讲的是“才”与“德”的关系,只有选项B谈二者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所以此题答案为选项B。选项A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选项C强调礼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这里没有谈及礼与才智的关系,因而也是错误的。选项D同样没有涉及才智与品格的关系,因而也是错误的。
1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其中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的自强不息,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所以此题答案为选项C。 该题重在区分选项ABCD与题干的对应关系。   
1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在公民2014考研基本道德规范中提出“诚信”,而且在职业道德要求中,再次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1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同时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应获得普遍的服从。要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选项A为此题的正确答案。选项B是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表现,选项C是法律权威性的具体表现,选项D是依法执政的主要内容,都不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2009年3月28日,来自西藏各族各界的13280名代表身着节日盛装,在布达拉宫广场上隆重纪念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上午10时,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庆祝大会举行,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主持会议,来自各界的代表先后登台发言。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三次二十国领导人峰会。
2009年9月2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上发表题为《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其中指出:“当前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失衡既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失衡、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耗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导致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转移、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也同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各国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从根本上看失衡根源是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
17.【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在此题中,人的意识是对于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新华字典中内容的变迁,说明人的意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需要借助人类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来表达,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ACD。选项B人们的意识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这没有说清人们的意识改变的真正原因,因为词语含义的改变反映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18.【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在题干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革命在社会形态更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是根本标志,当然,也不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处理,社会危机的解决必须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海文钻石卡视频力,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D。选项AB本身不对,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是生产方式。
19.【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资本主义的本质要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来分析。选项B本身说法即是错误的。
20.【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但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有相异之处的,社会规律是人有意识的能动活动,自然规律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BCD。社会规律是有人的活动。因此选项A错误。
21.【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步加以具体化,因此A选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因此B选项正确;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还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不能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因此C选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并不能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现成发展模式,因此D选项错误。注意读懂题干。
22.【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基本因素。因此A选项正确。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因此B选项正确。
    1952年我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开始,因此C选项错误。
到1952年,经过三年的实践,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D选项正确。
23.【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国家制度中的人们代表大会制知识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是制度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所以选项ABCD为正确答案。
24.【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A选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所以选项BCD为正确答案。注意区分政策和原则。
25.【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们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江泽民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所以选项ACD为正确答案。
26.【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但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僚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无异与虎谋皮。最后,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产品往往质量低下。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人员大多由政府委派,商人没有多少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近代企业,故A正确;洋务派官僚主张对外“和戎”,兴办企业一切依赖外国,故B正确;洋务运动的资金和人才问题不是很突出,选项C错误,洋务企业管理的腐朽性是失败的原因,D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BD。
27.【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土地革命战争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因此A选项正确。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到农村,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不断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因此B选项正确。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溥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到敌人统治力暈薄弱的农村去,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歩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因此C选项正确。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因此D选项正确。
28.【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建立统一战线的主针和原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原则是: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因此,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更多的人参加抗日,采取的方针和原则有:又联合又斗争,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以及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因此,选项ABD正确。选项C属于当时国内处理阶级斗争的对策。
29.【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由于国民党政府独裁专制和官员的腐败,使之成为了第二条战线反抗的对象,故A正确;第二条战线是为了争取和平、实现民主而开展的反抗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政府军事上的胜利和失败无关。失败主要在于国民党失去了民心,故B错误;国民党内战政策违背了人民的和平意愿,故第二条战线的反抗斗争是必然的,选项C正确;国统区生产萎缩,失业人数增加,经济危机严重,故选项D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CD。
30.【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
科学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但科学知识的运用却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国家,选项A正确;个人的理想如果离开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的命运、民族命运相结合,选项B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爱国海文钻石卡视频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选项C正确;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所以选项D也正确,故此题答案为选项ABCD。
31.【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政治权利和自由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政治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因此选项BD为正确答案。选项A人身自由权与选项C宗教信仰自由也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与题意不符。
此题为法律基础中的常规知识点,对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相关内容,考生应予以足够重视。
32.【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部署,其中除了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外,还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
33.【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
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于2009年8月15日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历时7年之久的自贸区主要谈判任务已经完成,该协议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确保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于2010年全面建成。第二,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第三,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BC。
三、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2)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3)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第三章马哲部分的“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答题提示:
首先,抓住此题的关键句“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从关键句可以看出重点考查失误和错误怎么处理和转化的问题,因此定位于马哲部分的认识论部分。
第一问,核心关键词在于“难免的”,既然是难免的,那肯定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因此这一问重点回答认识过程的复杂性,认识过程复杂性的主客观原因。
第二问,核心关键词汇在于“为什么能转失败为成功”,从客观上来讲真理和谬误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客观上来看认识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三问,核心关键词汇在于“怎么对待和处理”,怎么对待是态度问题,怎么处理是行动问题,因此着重从态度和行动上来回答。
另外在整个回答过程中,不要忘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材料中的实际回答,材料中的实际就是梅兰芳是如何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35.【答案要点】
(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建设是基础,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2)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中特中科学发展观部分民生问题。
答题提示:
首先找到关键词“民生”,这在两问中都处于明显的位置。两篇材料中所谈论的问题都是民生,因此确定此题的主题是民生,因此锁定知识点位于科学发展观部分。  
其次看第一问,主要问的是发展和民生的关系。第二问,主要问的是如何进行民生建设,也就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民生建设,结合材料中的实际,出现了一部分,医疗、养老保险、健康、教育等,再结合社会现实,加上就业和分配制度。
36.【答案要点】
(1)孙中山立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领导辛亥革命,结计算机考研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主共和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新的发展方向,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国家统一基本完成,对外获得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些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等知识点。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个社会热点。
答题提示:
两个材料分别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庆典,建国60周年庆典,有宋庆龄的感想,有胡锦涛的讲话。其中提到孙中山、毛泽东、新中国的发展等。
第一问: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这是考查辛亥革命经验教训,以及与新中国的关系。之所以这样判断,因为是宋庆龄在开国大典上的感想,是由新中国成立想到孙中山的努力。所以,回答该问题,就要讲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局限,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与辛亥革命的继承关系。
第二问: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是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成果和意义,“新纪元”,一是说和过去根本不同,这就要讲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成果;二是说为将来奠定了发展基础,今天的辉煌由此开始,它对今天的意义。
37.【答案要点】
(1)文明出行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两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2)构建社会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需要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和把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答题提示:
首先找到关键词:“有专家指出,……交通不文明……,但却折射出在公共生活领域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的缺失。要构建文明出行风尚,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
第一问中“公共生活(包括交通秩序的公共秩序)”和“道德”、“法律”的关系,重在强调“道德”、“法律”对维护“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和意义。问题中有“既是……,也是……”,所以,在谈它们对“公共生活”的意义中,这里还要说明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及其共同作用,这才回答的比较完整。
第二问中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也就是文明的公共生活对我们的要求。在第一个问题中,就包含着这一问题的回答,那就是要有“道德”,要守“法律”。联系材料中的内容,不文明的公共生活是由不讲道德、不守法所造成的,从反面说明我们应有道德、守法律。
38.【答案要点】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生产贸易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中国制造即世界制造,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贡献,中国获益,世界也获益。
(2)我国还处在世界产业链的较低位置,走自主创新之路,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内“创新力”的竞争;创新,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促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型国家,进而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代中“全球化”、“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等。
答题提示:
所给材料和问题,非常直接地提出了“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 中国创造”等关键词,使我们很容易得出知识点是“改革开放”,重点是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关系。
问题一:说明当今(全球化,或改革开放,或和平与发展等等)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各国的互利互惠;中国通过与各国的联系实现了发展,中国的发展有益于世界和各国,是对世界的贡献,而不是威胁。材料中提到的“偏见”、“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形象”,都提示我们在回答问题时,注意中国与他国的联系和互惠,中国发展的世界贡献,中国发展不会威胁他国发展。
问题二:关键词有“中国制造”、“上升”、“中国创造”、“法国设计”、“硅谷技术”、“低端”、“世界工厂”等这些都说明现在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比仍落后。因此我们要意识到差距,继续努力发展,不能骄傲自满;国家间有合作,又有竞争,我们要提高竞争力,才能获得新发展;提高竞争力就要靠创新,即“中国创造”,这是实现中国崛起的基础和强大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3 18:57 , Processed in 0.10784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