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胆道闭锁导致黄疸的理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sijuan 发表于 14-5-17 13:5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讨论,后续给出答案。
沙发
深渊领主 发表于 14-5-18 09:15:49 | 只看该作者
胆道闭锁是一种congenital disease么?
板凳
 楼主| lisijuan 发表于 14-5-18 11:31:02 | 只看该作者
深渊领主 发表于 14-5-18 09:15
胆道闭锁是一种congenital disease么?

是的,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地板
 楼主| lisijuan 发表于 14-5-18 11:31:20 | 只看该作者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新生儿期一种少见的严重黄疸性疾病,但却是新生儿梗阻性黄疸时需要外科处理的主要问题。胆道闭锁并非少见疾病,至少占有新生儿长期阻塞性黄疸的半数病例,其发病率约为1∶8000~1∶14000个存活出生婴儿,但地区和种族有较大差异,以亚洲报道的病例为多,东方民族的发病率高4~5倍,男女之比为1∶2。
目录
1 症状体征
2 用药治疗
3 饮食保健
4 预防护理
5 病理病因
6 疾病诊断
7 检查方法
8 并发症
1 症状体征
2 用药治疗
3 饮食保健
4 预防护理
5 病理病因
6 疾病诊断
7 检查方法
8 并发症
1 症状体征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症状体征
  渐进性黄疸,巩膜黄染是最早的体征,黄疸可出现在出生后不久或1个月内,亦有在生理性黄疸消退1~2周后,本应逐渐消退,反而呈进行性加重,随着黄疸的加重,粪便由正常黄色变淡以至白陶土色,有时由白陶土色又转为淡黄色,这是由于血液胆色素浓度过高胆色素通过肠壁渗入肠腔,使粪便着色,尿色加深,犹如浓茶色。
  最初3个月患儿营养发育,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变化,3个月后发育减缓,营养欠佳,精神萎靡,贫血,5~6个月后因胆道梗阻,脂肪吸收障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全身状态迅速恶化,维生素A缺乏引起眼干,指甲畸形,皮肤干燥缺乏弹性;维生素D缺乏引起维生素D缺乏病,抽搐;维生素K缺乏,血清凝血酶减少,出现皮下淤血及鼻出血等现象;易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
  体检可见腹部膨胀,肝脏肿大,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边缘圆钝;晚期肝内淤胆,肝纤维变性,胆汁性肝硬化,可出现脾大,腹壁静脉曲张和腹水等门脉高压症状,最后导致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常是本病死亡的直接原因,如不能手术重建胆道,一般生存期为1年。
  胆道闭锁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黄疸,陶土色粪便,浓茶样尿和肝脾肿大,晚期可表现为胆汁性肝硬化,腹水,腹壁静脉曲张和严重的凝血障碍,个别患儿由于肝内生成“血管舒张物质”,使肺循环与体循环短路开放,而出现发绀及杵状指。
  胆管闭锁的早期诊断仍十分困难,所使用的诊断方法形式繁多,手段各异,均需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辅以核素检查,胆道造影及肝穿刺活检,对诊断困难者主张早期手术探查。
2 用药治疗
  (一)治疗   
  手术为胆道闭锁的惟一治疗方法。按Kasai提出的胆道闭锁类型,可分为“可吻合”或“可治型”,此类型有相对正常或扩张的肝外胆道,通过胆肠吻合术即可恢复胆汁引流,效果良好。另一种类型为“不可吻合”或“不可治型”,对此类型胆道闭锁的治疗有两种方式:肝门肠吻合(Kasai手术)或肝移植。自从1959年日本Kasai对首例胆道闭锁行肝门空肠吻合术以来,经过近40年来的临床实践确实有一部分病儿得以长期生存,其中不乏生活质量接近正常儿童的病儿。文献报道胆道闭锁病儿肝门肠吻合术后40%~50%远期效果良好,胆汁引流有效,其余的50%~60%常出现各种晚期并发症,其中大部分需在2岁以内行肝移植术。目前,随肝移植技术的发展以及环孢霉素、藤霉素等新型免疫抑制药的应用,胆道闭锁已成为小儿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   
  如前所述,由于胆道闭锁病儿可进行性发展形成肝硬化,超过3个月后已不可逆,故应确诊后60天内完成手术,如胆道闭锁与婴肝综合征无法鉴别,也可在6~8周内剖腹探查。术前准备: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及肠道内缺乏正常的细菌群,肠道维生素K合成不足凝血酶原低,有自然出血倾向,术前应补充维生素K,同时补充葡萄糖及维生素B、C、D。如有贫血,应予输血,血清蛋白低者给予血浆。术前给抗生素,并准备术中胆道造影。   
  1.Kasai手术方法
  本术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肝门部的解剖和肝门肠吻合胆道重建术。开腹后首先应再次探查或术中胆管造影以明确诊断。然后分离胆囊,沿胆囊管分离出残留的肝管及胆总管的纤维条索,向肝门方向分离,纤维条索常在门静脉分叉部位延续成似三角形的纤维团块。于肝门区向上牵拉肝脏方叶,并用静脉拉钩向下牵拉门静脉的分叉部位,充分显露肝门区胆管纤维团块,在门静脉入肝的左右分叉部小心解剖肝门部纤维组织,结扎2~3支由门静脉进入纤维块的小静脉后再切除纤维块,其厚度达肝实质表面即可能见到渐溢出黄色胆汁的细小开放肝门胆管。决定肝门肠吻合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手术时肝门部有无这种残留肝管。肝门解剖的范围和水平也很重要,直接影响肝门部胆汁的排出。可切断左门静脉外侧的静脉韧带,可使门静脉游离,更利于暴露及切除纤维块。肝门部解剖操作过程可借助手术放大镜进行,以便更精确地切除纤维块。   
  胆管重建多采用空肠经结肠后上提至肝门完成吻合。一般在距离屈氏韧带约15~20cm处切断空肠。闭合远端肠管,通过横结肠系膜后提至肝门区。吻合口做在肠系膜对侧肠壁上,长1~2cm,与肝门纤维团块基底长度相适应。保留上提肠襻约为20cm。然后行空肠-空肠Y形吻合。   
  为防止反流所致的上行性胆管炎,Suruga对术式做了改进,将升支切断作空肠皮肤外瘘,每天回收胆汁并再重新注入。Suruga手术优点是术后便于观察胆汁排出量、颜色,检测其中胆红素含量,作细菌培养等。缺点是术后管理困难、增加了手术的次数、腹膜粘连严重,为日后行肝移植时带来操作上的困难。手术类型示意图(图4)。      
  术后治疗包括护肝、利胆、防止胆管炎。利胆很重要,除口服去氢胆酸,地诺前列酮(前列腺素E2),肌注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外,还可用中药如茵桅黄静脉滴注等。皮质激素在术后应适当应用,抗生素使用不少于1个月。   
  2.再手术问题
  对Kasai术后无胆汁排出、排出量少或一度排出良好,以后又中断等情况是否需要再手术,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再次腹部手术加重腹膜粘连,影响以后的肝移植手术以及肝移植的预后,故在肝移植开展广泛的国家,这种情况是施行肝移植的适应证。   
  3.术后并发症及治疗   
  (1)术后胆管炎:与成人胆道梗阻引起的胆管炎不同,它只发生在肝门空肠吻合术后有胆汁排出的病儿,而不发生在解除梗阻后无胆汁排出的病例。胆道闭锁术后胆管炎的特点是黄疸程度迅速加深甚至超过术前,但极少发生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此外胆管炎往往难以控制,术后胆管炎对预后有很重要的影响,是Kasai术后最常见和最难处理的并发症。   
  引起胆管炎的主要原因是反流和肝内胆管发育异常。如果没有升支造瘘,必定会出现食物反流以及随之而来的肠内细菌上行感染,引发上行性胆管炎。升支造瘘可预防食物反流引起的胆管炎,但同时也因造瘘口与外界相通,依然具有发生胆管炎的条件。   
  根据术后发生胆管炎的时间可划分为早期胆管炎和晚期胆管炎。早期胆管炎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此时胆管上皮尚未与肠黏膜上皮愈合,发生炎症后原开放的胆管极易闭塞。病儿反复发作胆管炎如不能控制,常因肝功能衰竭或败血症死亡。晚期胆管炎发生在手术1个月以后,病儿反复发作发热、黄疸,最终引起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持续发展和不可逆转性胆管炎为肝移植适应证。   
  (2)肝纤维化和门脉高压症:文献报道患过胆管炎病儿的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率是未患过胆管炎病儿的7倍,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可导致严重的肝脏损害,晚期可形成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研究还发现尽管Kasia术能够获得良好的胆汁引流,但病儿的肝功能仍能进行性减退,尤其在青春期。由于胆道闭锁术后病儿肝纤维化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人提出测定血清前胶原Ⅲ肽、Ⅳ型胶原以及血浆内皮素来反映和观察肝纤维化的程度。门静脉高压症的处理可采用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由于预后不佳,根本治疗方法还是肝移植术。   
  (3)肝内胆管扩张:长期存活的病儿肝内胆管可出现囊状扩张,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粪便颜色发白,通过超声波可作出诊断。单个孤立囊腔可通过超声波下经皮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或肝内囊肿空肠吻合术治疗,多发性囊状扩张需行肝移植治疗。   
  (二)预后   
  Kasai 1989年报道,如果在出生后60天之内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治疗则术后效果优良,10年存活率大于70%。但美国儿科学会外科组报道的却只有25%、法国大组病例报道中则只有24%。日本Okzaki最近报道的一组163例,10年存活率只有13%,加上施行肝移植的病例存活率可达到29%。近年由于肝移植技术和围术期管理的进步使得1岁以内肝移植的病儿也可获得70%~80%的存活率,故肝移植已成为治疗胆道闭锁的有效方法。一些研究者提出肝移植为胆道闭锁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肝移植应作为Kasia术失败后的选择。目前对胆道闭锁肝移植的标准,特别是对胆道闭锁术后长期存活达到青春期病儿的肝移植标准尚不充分,需进一步研究。Inomata总结肝移植前后Kasai术治疗胆道闭锁的经验后提出一个胆道闭锁治疗策略:Kasai术应为治疗胆道闭锁的首选,若失败再行肝移植术;对于诊断为晚期而且已有肝硬化的病儿则首先应考虑做肝移植术。
3 饮食保健
  先天性胆道闭锁饮食保健 
  饮食宜清淡,要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油脂和肉蛋奶。淡水鱼,鸡肉等较少脂肪的食物可以酌情吃一些,也就是对脂肪类食品的控制不能过于严格。
  ;
4 预防护理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预防护理
  胆道闭锁不接受外科治疗,仅1%生存至4岁,但接受手术也要作出很大的决心,对婴儿和家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早期发育延迟,第1年要反复住院,以后尚有再次手术等复杂问题。
  接受手术无疑能延长生存,报告3年生存率为35~65%,长期生存的依据是:
  ①生后10~12周之前手术;
  ②肝门区有一大的胆管(>150μm);
  ③术后3个月血胆红素浓度<8.8mg/dl,近年Kasai报道22年间施行手术221例,至今尚有92例生存,79例黄疸消失,10岁以上有26例,最年长者29岁,长期生存者中,2/3病例无临床问题,1/3病例有门脉高压,肝功能障碍。
  多年来认为Kasai手术应用于胆道闭锁可作为第一期处理步骤,待婴儿发育生长之后,再施行肝移植,以达到永久治愈。
5 病理病因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无明确结论,早期认为该病为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与胚胎期第4~10周胆管系统发育停顿或紊乱有关,然而,对大量流产或早产儿胆道系统的解剖却并未发现过胆道闭锁,相反近年研究有更多证据支持此病为后天形成,部分病儿出生时有正常黄色大便,数周后才出现灰白色大便及黄疸,也提示这些病儿胆道梗阻出生后才发生,此外,病理检查发现肝脏组织呈炎症性变化,肝门及胆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肝小叶发生微小脓灶或局限性坏死,胆管闭塞处肉芽组织形成,通过对肝外胆道闭锁和新生肝炎的对比病理研究,发现两者肝组织病变相似,仅程度不同,肝外胆道闭锁以胆管胆栓和炎症病变表现为主,而婴儿肝炎肝细胞坏死表现更突出,因此现在认为胆道闭锁可能是一种与婴儿肝炎病理过程相似的获得性疾病,出生后所见的胆道闭锁是炎症过程的终末阶段和结局,炎症破坏致使胆管纤维瘢痕化并且闭塞,引起炎症的病因以病毒感染为主,如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能是风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或疱疹病毒,有学者提出胰胆管汇合部位异常也可能是胆道闭锁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本病的病因虽多,但最终结果是胆汁排泄通路梗阻,出现阻塞性黄疸,近期研究表明,肝内,外胆道的发育为两个来源,从而可以解释胆道闭锁者胆囊以下管道可以通畅,而肝胆管以上管腔纤维化致闭锁的情况。
  (二)发病机制
  本病由于胆道阻塞,胆汁淤积,使肝实质受损,早期肝可轻度肿大,数个月后即可发展为严重胆汁性肝硬化,肝脏明显肿大,质地变硬,表现为褐绿色,呈细颗粒状或结节状,切面可见网络状灰白色结缔组织增生,显微镜下,肝小叶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条索分隔变形,大小不等,形状不一,中央静脉偏位或不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血窦扩张或变窄,肝细胞有胆汁沉着,呈均匀黄染,细颗粒状或粗颗粒状,全部病例可见肝细胞空泡样变性,肝细胞肿胀,肝细胞增生和库普弗细胞动员象,肝内型病理改变在出生后2~3个月可表现为胆汁滞留,肝硬化,出生5~6个月,多数小叶间胆管破坏消失,小胆管排列不整齐,狭窄或闭锁,新生胆管明显减少,在汇管区域几乎见不到胆管,肝外型胆管闭锁的肝内胆管开放,而肝外部分或完全闭锁,由于梗阻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胆道闭锁的病理改变也有差异,闭锁的胆道在组织学上符合炎症改变,有少许细胞浸润的结缔组织组成其内面覆盖肉芽组织,在肉芽组织中可见到很多圆形细胞浸润和吞噬胆色素的组织细胞,而具有内腔的胆总管见不到上述病理改变,组织学结构正常,其内衬以圆柱形上皮,有学者发现2/3以上的胆管闭锁病儿有巨肝细胞出现,与新生儿巨细胞肝炎相似,故认为这两种疾病有密切的关系,Hitch按肝组织结构的改变罗列了8项指标:
  ①肝小叶结构变化;
  ②肝细胞质肿胀;
  ③汇管区炎症;
  ④胆液淤滞;
  ⑤纤维化;
  ⑥胆管增生;
  ⑦巨细胞转化;
  ⑧髓外造血,后5项指标对于胆管闭锁和新生儿肝炎差异是显著的,电镜检查可见:肝细胞内可见较多的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密度不均的高电子密度物质(electron dense material,EDM),Kupffer细胞质内亦可见有EDM,有些毛细胆管附近细胞膜连接破坏,使细胞间隙局限性不规则扩大,微绒毛未见异常,与胆道闭锁相比,新生儿肝炎患者肝组织内EDM较少,毛细胆管数量略少,管径稍小,未见破坏现象,微绒毛则较多,目前学者们对胆道闭锁电镜所见解析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先天性胆道闭锁有多种分型方法,根据胆管闭锁的病变范围不同,目前常用的分型法将其分为以下各型。
  1.肝内型 少见。
  2.肝外型 又可分为3型,各型中再分为数个亚型,分别如下。
  Ⅰ型:胆总管闭锁,2个亚型(图1)。
  Ⅰa型:胆总管下端闭锁。
  Ⅰb型:胆总管高位闭锁。
  Ⅱ型:肝管闭锁,3个亚型(图2)。
  Ⅱa型:胆囊至十二指肠间的胆管开放,而肝管完全缺损或呈纤维条索状。
  Ⅱb型:肝外胆管完全闭锁。
  Ⅱc型:肝管闭锁,胆总管缺如。
  Ⅲ型:肝门区胆管闭锁,6个亚型(图3)。
  Ⅲa型:肝管扩张型。
  Ⅲb型:微细肝管型。
  Ⅲc型:胆湖状肝管型。
  Ⅲd型:索状肝管型。
  Ⅲe型:块状结缔组织肝管型。
  Ⅲf型:肝管缺如型。
  以往所谓的“不可吻合型”,其实在肝门区的胆管有各种表现,有时可见到大约1mm管径的胆管分支;有时胆管的纤维结缔组织条索与肝门部结缔组织团块和肝内肝纤维索相连,组织学发现几乎全部病例都有微细开放的胆管,这是做肝门肠吻合的解剖学基础,为不可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6 疾病诊断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诊断与鉴别
  本病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新生儿肝炎 本病与新生儿肝炎鉴别最困难,有学者认为,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可能为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改变,约20%的新生儿肝炎有胆道完全性阻塞阶段,梗阻性黄疸的表现,极似胆道闭锁,但此类患儿肝外胆道大部分正常,很少见脾大,经一般治疗,多数4~5个月后,胆道疏通,黄疸逐渐消退,可自然痊愈,所以通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可作出鉴别诊断,是先天性胆道闭锁若能在2个月内行胆道重建手术,可获得良好的胆汁引流效果;超过3个月肝脏由于胆汁性肝硬化已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即使手术,效果也不佳,因此早期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1)临床鉴别要点:肝炎男婴多于女婴,而胆道闭锁女婴多于男婴;肝炎黄疸较轻有波动,胆道闭锁时黄疸持续性加重;肝炎时为黄色软便,胆道闭锁陶土色便出现较早且持续时间较长;胆道闭锁时肝大较肝炎重,质地硬,常伴有脾大。
  (2)实验室鉴别:
  ①血清胆红素:肝炎患儿随病程而逐渐下降,胆道闭锁呈持续升高。
  ②碱性磷酸酶:新生儿肝炎很少超过40U,随肝炎好转而下降;胆道闭锁持续性升高。
  ③血清亮酸转肽酶的活化:新生儿肝炎只有23%的病例超过500U。
  ④血清5’-核苷酸酶的测定;胆道闭锁此酶浓度增高;新生儿肝炎病儿一般不超过25U/L。
  ⑤血清胆酸测定:胆道闭锁较新生儿肝炎血清胆酸明显增高,动态观察更有意义。
  ⑥血清甲胎蛋白测定:新生儿肝炎时肝细胞增生,甲胎蛋白合成增加,浓度升高,若高峰大于40ng/dl可诊断为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主要是胆管上皮增生,无肝细胞增生,故血清甲胎蛋白为阴性,甚少阳性,平均值较低,两者差异明显。
  (3)辅助检查:
  ①测定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的胆红素:十二指肠液不含胆红素者中,90%为先天性胆道闭锁,有助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早期诊断。
  ②131I-RB排泄试验和99mTc-PL扫描:正常时131I-RB静脉注射后,为肝脏多角细胞摄取并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不被肠道吸收,胆道闭锁患儿玫瑰红滞留于肝内不进入肠道,因此测定粪便内131I的含量可了解胆道阻塞情况,一般按2UC/kg注入静脉72h后测定粪便内131I的含量,90%的胆道闭锁131I随粪便排泄量在5%以下,而新生儿肝炎患儿几乎都在10%以上,99mTc-PL扫描亦有助于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的鉴别。
  ③肝脏穿刺活检:新生儿肝炎以肝实质细胞病变为主,而胆道闭锁则以胆管系统及门静脉区病变为主,虽然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病理改变无特征性变化,只是严重程度有区别,但汇管区面积,单位面积内小叶内的胆栓和小叶间的胆栓在两病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④B型超声:新生儿肝炎时肝内外胆管,胆总管,胆囊为正常图像,但胆道闭锁的肝外胆道不能探出,胆囊瘪小或不显影,肝大伴有脾大。
  ⑤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此项检查不仅能用于鉴定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而且胆道闭锁患儿在术前行PTC检查能了解肝内外胆道的病变,确定梗阻部位,以此可确定术式。
  2.新生儿溶血症 此症早期与胆道闭锁相似,有黄疸,肝脾肿大等,但患儿有严重贫血表现,末梢血象大量核红细胞,随病儿长大,血象多自行恢复正常。
  3.新生儿哺乳性黄疸 病因为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力受到母乳中某些物质的抑制,一般于出生后4~7天黄疸加重,2~3周最深,血胆红素可达15~25mg/dl,停乳后2~4天高胆红素血症迅速消退,本病临床上无肝脾肿大及灰白便。
  4.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本病为黄疸,腹部包块,灰白色粪便,但黄疸为间歇性,B超可探及液平肿块。
  此外,肝外胆道附近的肿物或胆总管下端淋巴结肿大,可以压迫胆道引起梗阻性黄疸;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环状胰腺及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亦可引起梗阻性黄疸,也应与感染性黄疸和酶代谢异常所致的黄疸相鉴别。
7 检查方法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检查方法
  现有的实验方法较多,但特异性均差,胆道闭锁时,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分钟胆红素的比例亦相应增高,硷性磷酸酶的异常高值对诊断有参考价值,Υ-谷氨酰转酶 高峰值高于300IU/L,呈持续性高水平或迅速增高状态,5′核苷酸酶在胆管增生越显著时水平越高,测定值>25IU/L,红细胞过氧化氢溶血试验方法较为复杂,若溶血在80%以上者则属阳性,甲胎蛋白高峰值低于40μg/ml,其他常规肝功能检查的结果均无鉴别意义。
  对于黄疸的发病过程,粪便的色泽变化,腹部的理学检查,应作追迹观察,进行综合分析,目前认为下列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一)血清胆红素的动态观察 每周测定血清胆红素,如胆红素量曲线随病程趋向下降,则可能是肝炎;若持续上升,提示为胆道闭锁,但重型肝炎并伴有肝外胆道阻塞时,亦可表现为持续上升,此时则鉴别困难。
  (二)超声显象检查 若未见胆囊或见有小胆囊(1.5cm以下),则疑为胆道闭锁,若见有正常胆囊存在,则支持肝炎,如能看出肝内胆管的分布形态,则更能帮助诊断。
  (三)99mTc-diethyl iminodiacetic acid(DIDA)排泄试验 近年已取代131碘标记玫瑰红排泄试验,有较高的肝细胞提取率(48%~56%),优于其他物品,可诊断由于结构异常所致的胆道部分性梗阻,如胆总管囊肿或肝外胆管狭窄,发生完全梗阻时,则扫描不见肠道显影,可作为重症肝内胆汁郁积的鉴别,在胆道闭锁早期时,肝细胞功能良好,5分钟显现肝影,但以后未见胆道显影,甚至24小时后亦未见肠道显影,当新生儿肝炎时,虽然肝细胞功能较差,但肝外胆道通畅,因而肠道显影。
  (四)脂蛋白-X(Lp-x)定量测定 脂蛋白-X是一种低密度脂蛋白,在胆道梗阻时升高,据研究所有胆道闭锁病例均显升高,且在日龄很小时已呈阳性,新生儿肝炎病例早期呈阴性,但随日龄增长也可转为阳性,若出生已超过4周而Lp-X阴性,可除外胆道闭锁;如>500mg/dl,则胆道闭锁可能性大,亦可服用消胆胺4g/天,共2~3周,比较用药前后的指标,如含量下降则支持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若继续上升则有胆道闭锁可能。
  (五)胆汁酸定量测定 最近应用于血纸片血清总胆汁酸定量法,胆道闭锁时血清总胆汁酸为107~294μmol/L,一般认为达100μmol/L都属郁胆,同年龄无黄疸对照组仅为5~33μmol/L,平均为18μmol/L,故有诊断价值,尿内胆汁酸亦为早期筛选手段,胆道闭锁时尿总胆汁酸平均为19.93±7.53μmol/L,而对照组为1.60±0.16μmol/L,较正常儿大10倍。
  (六)胆道造影检查 ERCP已应用于早期鉴别诊断,造影发现胆道闭锁有以下情况:
  ①仅胰管显影;
  ②有时可发现胰胆管合流异常,胰管与胆管均能显影,但肝内胆管不显影,提示肝内型闭锁,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有下列征象:
  ①胰胆管均显影正常;
  ②胆总管显影,但较细。
  (七)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 一般主张作肝穿刺活检,或经皮肝穿刺造影及活检,新生儿肝炎的特征是小叶结构排列不整齐,肝细胞坏死,巨细胞性变和门脉炎症,胆道闭锁的主要表现为胆小管明显增生和胆汁栓塞,门脉区域周围纤维化,但有的标本亦可见到多核巨细胞,因此,肝活检有时能发生诊断困难,甚至错误,有10~15%病例不能凭此作出正确诊断。
  总之,在生后1个月时,一旦高度怀疑为胆道闭锁,就应进行多种的鉴别诊断方法,如临床,实验室,超声,放射和组织切片等,外科探查也应考虑,对病程已接近2个月而诊断依然不明者,应作右上腹切口探查,通过最小的操作而获得肝组织标本和胆道造影,如发现胆囊,作穿刺得正常胆汁,提示近测胆管系统未闭塞,术中造影确定远端胆管系统,假如肝外胆管未闭寒,则作切取活检或穿刺活检,取自两个肝叶以利诊断,如遇小而萎陷的胆囊得白色胆汁时仍应试作胆道造影,因新生儿肝炎伴严重肝内胆汁郁积或肝内胆管缺如,均可见到瘪缩的胆囊,如造影显示肝外胆管细小和发育不良,但是通畅,则作活检后结束手术,假如胆囊闭锁或缺如,则解剖肝门区组织进行肝门肠管吻合术。
  胆道闭锁的典型病例,婴儿为足月产,在生后1~2周时往往被家长和医生视作正常婴儿,大多数并无异常,粪便色泽正常,黄疸一般在生后2~3周逐渐显露,有些病例的黄疸出现于生后最初几天,当时误诊为生理性黄疸,粪便变成棕黄,淡黄,米色,以后成为无胆汁的陶土样灰白色,但在病程较晚期时,偶可略现淡黄色,这是因胆色素在血液和其它器官内浓度增高而少量胆色素经肠粘膜进入肠腔掺入粪便所致,尿色较深,将尿布染成黄色,黄疸出现后,通常不消退,且日益加深,皮肤变成金黄色甚至褐色,可因搔痒而有抓痕,有时可出现脂瘤性纤维瘤,但不常见,个别病例可发生杵状指,或伴有紫绀,肝脏肿大,质地坚硬,脾脏在早期很少扪及,如在最初几周内扪及肿大的脾脏,可能是肝内原因,随着疾病的发展而产生门静脉高压症。
  在疾病初期,婴儿全身情况尚属良好,但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身长和体重不足,时常母亲叙述婴儿显得兴奋和不安,此兴奋状况可能与血清胆汁酸增加有关,疾病后期可出现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现象,维生素D缺乏可伴发佝偻病串珠和阔大的骨骺,由于血液动力学状况的改变,部分动静脉短路和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在心前区和肺野可听到高排心脏杂音。
8 并发症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并发症
  胆道闭锁首先引起肝脏改变,肝功能受损,晚期则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静脉曲张,可发生破裂,出血,不少患儿有脐疝或腹股沟疝。
  术后并发症常威胁生命,最常见为术后胆管炎,发生率在50%,甚至高达100%,其发病机理最可能是上行性感染,但败血症很少见,在发作时肝组织培养亦很少得到细菌生长,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肝门吻合的结果,阻塞了肝门淋巴外流,致使容易感染而发生肝内胆管炎,不幸的是每次发作加重肝脏损害,因而加速胆汁性肝硬化的进程,术后第1年较易发生,以后逐渐减少,每年4~5次至2~3次,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10~14天,可退热,胆流恢复,常在第1年内预防性联用抗生素和利胆药,另一重要并发症是吻合部位的纤维组织增生,结果胆汁停止,再次手术恢复胆汁流通的希望是25%,此外,肝内纤维化继续发展,结果是肝硬化,有些病例进展为门脉高压,脾机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收起 理由
深渊领主 + 1 感谢您的解答很有爱,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5#
 楼主| lisijuan 发表于 14-5-21 20:36:18 | 只看该作者
深渊领主 发表于 14-5-18 09:15
胆道闭锁是一种congenital disease么?

胆道闭锁到底是否为先天疾病目前还有争议。
从病因角度。
一个是先天发育,另一个是感染导致。
6#
英东陶 发表于 14-5-24 15:31:3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1
7#
夙墨月痕 发表于 14-6-1 21:40:2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8#
深渊领主 发表于 14-6-8 21:53:3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3 10:32 , Processed in 0.52720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