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考信息] 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心理学考研自命题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05]   考试科目名称:心理学基础综合1(含西方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西方心理学史             50   
(二)社会心理学               50分
(三)普通心理学               50分
4)题型结构
西方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 20分,共60分
普通心理学: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综合题:    1小题,每小题11分,共11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西方心理学史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心理学流派的形成基础、发展脉络、具体内容和各自特点。
    2、学会和理解心理学流派更迭的内在逻辑,品评各流派的是非功过。
3、能对心理学各流派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并据此指导当前的心理学研究。
考试内容:
一、心理学流派概述
(一)心理学流派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西方心理学流派研究的对象,西方心理学流派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习和研究西方心理学流派的意义。
(二)心理学流派研究的具体内容
西方心理学发展的阶段,西方心理学流派的特点,西方心理学流派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
(一)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古希腊哲学心理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心理学,近代哲学心理学及其对心理学流派的影响。
(二)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古代医学和生理学,天文学,生理学、心理物理学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内容心理学
(一)内容心理学概述
内容心理学诞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科学基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二)内容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冯特内容心理学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冯特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具体思想,其他内容心理学家及其思想。
(三)内容心理学的评价
内容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四、意动心理学
(一)意动心理学概述
意动心理学诞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科学基础,主要代表人物。
(三)内容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布伦塔诺、斯顿夫形质学派的具体思想。
(三)意动心理学的评价
意动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四)二重心理学
二重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产生的背景、二重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五、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一)詹姆斯的生平与著作
    詹姆斯的生平,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来源,詹姆斯的主要著作。
    (二)实用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意识流的定义、特点,与冯特内容心理学的异同。本能论与习惯论,詹姆斯情绪学说,詹姆斯自我理论。
(三)实用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詹姆斯对美国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六、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
(一)铁钦纳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由来。构造主义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构造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二)芝加哥机能主义
芝加哥机能主义的形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芝加哥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争论。
(三)哥伦比亚机能主义
哥伦比亚机能主义是美国心理学发展的总趋向。哥伦比亚机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哥伦比亚机能主义的共同特点。机能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七、早期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机械论、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行为主义产生的动物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是机能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
行为主义的形成的标志。华生行为主义的对象与方法。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本能、习惯、情绪、人格、思维等问题的观点。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三)华生行为主义的评价
华生行为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八、 新行为主义
(一)格思里联想行为主义
格思里的生平与著作。格思里联想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格思里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格思里行为消退的三种方法。对格思里的评价。
(二)赫尔逻辑行为主义
赫尔的生平与著作。赫尔假设演绎系统的原理。赫尔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赫尔关于强化的观点。赫尔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三)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托尔曼的生平与著作。托尔曼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托尔曼符号格式塔学习理论。托尔曼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四)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的生平与著作。操作性行为与应答性行为的区别。斯金纳操作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斯金纳的影响。
  九、新的新行为主义
(一)从新行为主义到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基础。新的新行为主义的特点。
(二)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生平与著作。观察学习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尝试错误学习、强化学习的区别。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与自我效能轮。对班杜拉的评价。
     十、古典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
精神分析产生的社会、哲学、科学、心理病理学背景。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的生平与著作。弗洛伊德思想形成的背景。弗洛伊德的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观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本能理论、焦虑论及社会文化观。
(三)弗洛伊德的贡献与局限
弗洛伊德的贡献与局限。
十一、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家
(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生平与著作。荣格的人格结构论、集体潜意识理论、人格的动力与发展阶段的理论。荣格的贡献与局限。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生平与著作。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产生的背景。阿德勒人格发展的动力思想。阿德勒生活风格、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的贡献与局限。
十二、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一)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形成
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形成的四个阶段。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家安娜关于自我与伊底的关系、自我防御机制及发展线索概念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
十三、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形成的社会背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特点。
(二)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观点
霍妮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及其评价。沙利文精神医学的人际理论及其评价。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及其评价,
十四、格式塔学派
(一)格式塔学派的形成
格式塔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背景及心理学背景。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格式塔学派的主要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似动现象的解释。格式塔学派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鱼研究方法的理论。格式塔学派的知觉学说。格式塔学派的身心关系学说。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三)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勒温的生平与著作。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学思想。对勒温的评价。
    (四)格式塔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格式塔学派的贡献。格式塔学派的局限。
十五、皮亚杰学派
(一)皮亚杰生平与著作  
(二)皮亚杰的主要思想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皮亚杰的评价。
十六、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十七、人本主义运动
    (一)人本主义运动的的产生
人本主义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人本主义运动产生的哲学背景。人本主义运动产生的心理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与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价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十八、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一)马斯洛的生平与著作
(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马斯洛动机论与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高峰体验论与存在性认知学说。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三)马斯洛人本主义的评价
马斯洛的贡献与局限。
十九、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一)罗杰斯的生平与著作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罗杰斯的人性观、自我理论、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三)罗杰斯的贡献与局限。
罗杰斯的贡献与局限。
    二十、罗洛·梅的存在分析理论
(一)罗洛·梅的生平与著作
(二) 罗洛·梅主要观点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焦虑理论与人格理论。对罗洛·梅的评价。
二十一、总结与展望
总体把握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与发展趋势。尝试总结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规律。
三、参考书目
    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社会心理学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能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来分析社会心理现象。
考试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概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4个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辨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这也是从事其他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原则。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
(1)变量
(2)效度
(3)信度
3、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档案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1)研究者偏向
(2)被试者偏向
(3)伦理问题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辩哲学
的母体之中,因此也叫“社会哲学阶段”。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二)近50年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符号互动论
3、社会学习理论
4、社会认知理论
三、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含义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种类
(1)基本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3、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
2、具有独特的个性
3、具有普遍的共性
4、具有能动性
5、贯穿人生全程
(三)社会化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四、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概述                        
1、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特性,如选择性、认
知反应的显著性、防御性和认知的完形特征。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1、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外部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仪表、表情等肉眼可见的特性,其中表情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和言语表情。
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性格除了包括情绪反应的特征,还包括意志反应的特征,人们对他人的认知
更多的是通过与他人的实际交往而实现的,因此认真的交往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这种认知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者因素
认知者因素包括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和认知偏见,其中认知偏见
中又包括光环作用、相似假定作用、类化作用、积极偏见、隐含人格理论和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认知对象因素
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自我表演。
3、认知情景因素
认知情景因素包括空间距离和背景参考。
(四)印象的形成                        
1、印象形成的一般原则
印象形成的一般原则包括一致性、评价的中心性和中心特性作用。
2、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包括平均模式和增加模式,平均模式表明人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别人的印象;增加模式是人们形成印象并不是以特
性的平均价值,而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的。
   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宽大效应和刻板印象等。
(五)社会判断                           
1、背景的影响
背景对社会判断的影响主要有参照点与对比效应、先入为主、决策的形成方式、信息的数量等。        
2、图式及其作用
(1)图式的分类(Taylor  &  Crocker,1981):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和事件图式。
(2)图式的作用:回忆和解释这个世界。
3、启发式判断
人们常用的启发式判断有代表性启发、可用性启发、锚定与调整性启发和态度性启发。
(六)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这种“研究”的结果就是海德所要分析的朴素心理学。
2、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相一致时,就是进行对应推论,它由琼斯和戴维斯提出。
3、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叫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行为时可能的三种形式,即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归因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
4、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他同意海德提出的尺度,把原因分为外在、内在两种,同时还提出了另外一种划分方法,即区分为暂时、稳定的两个方面。
5、归因偏差
在归因理论中基本都假定归因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但是学者们指出,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和实际的偏见,如过高估计内在因素、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析、忽视一致性信息、自我防御性归因。
五、社会态度                     
(一)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特征
    所谓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具有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和动力性的特征。
2、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的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3、态度、价值和信念
    个体所持有的态度与个体观念世界中的价值和信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个体的态度往往反映和体现出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又影响和决定着个体所持有的态度。
(二)态度与行为                  
1、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但是,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专门研究发现,态度和行为并非总是一致的。对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考察,如从个体持有某一种态度的角度、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从个体自身方面的各种条件和情况来看。
2、测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虽然比较复杂,但不是无章可循的,菲什拜因和埃杰就对此作过研究并提出单一行为准则和多重行为准则两条细则。
(三)偏见                        
1、产生偏见的原因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由于偏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态度,因而也包括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即情感、认知、意向。其中造成偏见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2、偏见产生的后果
    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早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偏见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后果,如自我实现的预言、性别角色和疏离。
3、消除偏见的途径
在我们的社会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消极后果,但是偏见并不是不可消除的。社会心理学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解决措施,如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和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四)态度的测评                  
1、量表法
2、问卷法(又称自我报告法)
3、投射法
4、行为观察法
5、生理反应法
六、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
1、环境因素的影响
个体所持有的各种态度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
的。因此,个体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同伴的影响和团体的影响。
2、个体的学习
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这三
种形式的学习分别以古典条件作用理论、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模仿与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为基础。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1、学习理论
2、社会判断理论
3、认知失调理论
4、功能理论
5、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1)服从
(2)认同
(3)内化
(三)态度改变的方法                     
1、劝说宣传法
这是一种借助与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
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它包括传播者的特性、信息的传播、被劝说者因素、情境因素。
2、角色扮演法
这种方法是以角色理论为依据的,角色理论的核心原则即个体的行为应与
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
3、群体影响法
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团体的影响来自于团体的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对团体成员具有着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与团体的规范准则的要求,就会受到团体的接受、承认和赞同。正因为如此,通过将他们组织进一定的团体,并指定相应的规范准则来影响和约束他们的一言一行,就能有效地改变他们的态度。
4、活动参与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七、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1、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们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在所有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问题。
2、人际关系的特点
通过对人际关系本质的分析,不难看出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比之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如个人性、直接性、情感性。
3、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遍布于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由于人们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和人们交往行为的多样性,使人际关系也呈现出千姿百态。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通过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八种类型,即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竞争型、无规则型。
(二)人际吸引
1、能力与喜欢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与使他人喜欢程度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在其
他条件相当时,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欢,但是,能力与喜欢并不永远成正比。
2、外貌与喜欢
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说来,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外
貌漂亮的人,然而,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外貌的作用会不断减弱。
3、报酬与喜欢
报酬与喜欢之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喜欢的相互性。
4、相似、互补与喜欢
人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特征是导致相互喜欢与吸引的重要因素;相似固然
对人际吸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有时同不相似的人相互作用会得到更多的报偿。
5、邻近、熟悉与喜欢
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1、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是一种测定个体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欢、冷淡或
反感的数量指标的方法。1934年莫里诺首次使用了这种方法,它包括社会测量标准、社会测量图解。
2、人际关系的参照测量法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发展了莫里诺的社会测量法,提出了参照
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认为,被人们所喜欢的人不一定是群体中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威信的人,莫里诺的测量方法难以发现这种最能发挥作用的人,参照测量方法则能解决这个问题。
(四)人际关系的改善                  
1、海德尔的平衡理论
海德尔的平衡结构理论,即为“P-O-X”模式,在此P代表一个知觉主体,O
代表另外一个知觉主体,X代表知觉对象。海德尔认为,P、O、X 三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可以组成一个认知场。对于知觉者来说,这个认知场有时是平衡的、稳定的,有时是不平衡的、不稳定的。
2、纽科姆的沟通活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把海德尔的理论推广到了人际沟通的领域。因此,在纽
科姆的理论中就更加明确地讨论了人际关系的改善问题,他的理论被称为“A-B-X”模式,A表示知觉主体,B表示另一个主体,X 表示与A、B都有关系的客体。
3、小组训练法
人际关系的改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除去以上的一般理论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技术,T小组训练法就是一种常见的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T小组方法又叫做“敏感性训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于1946年创造的,目的是让接受训练者学会怎样有效地交流,细心地倾听,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感情。
八、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概述                     
1、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从利他行
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点: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2、利他行为研究的内容
社会心理学对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不同的利他行为,其中最常见的
是一般人在看到陌生人遭遇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人们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干预、个人节制自己、偿还行为。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利他行为的唤起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分析,旁观者在决定是否介入某种事件之前必须做出一系列的决定。旁观者必须观察某件事是不是真的发生;判断所发生的事是不是紧急的,或者是不是一种需要帮助的情境;决定承担责任、采取行动;确定哪种形式的行动是可行的和适当的;决定如何完成这一行动。
2、助人的得与失
在紧急的情况下非常明显和严峻时,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为什么还有人见死
不救、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靠自己如果给予帮助可能造成的损失。
3、求助人的特点
许多事实和实验研究证明,求助者的性别以及个体与他的交往关系与个体是
否发生助人行为有关系;外貌有吸引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求助者对目前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是否给予帮助的一个重要因素;旁观者对某人所陷困境的责任也是决定他们是否机遇帮助的原因。
4、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研究表明,影响人们利他行为的个人因素有本人的个性、早期的社会化状况、
以前利他行为的经验、当时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本人的人生哲学或思想意识等。其中较为关键的是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人格因素利他者的性别因素、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5、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三)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               
1、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达尔文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可能使得它们
的物种留存下来;西方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年有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
2、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所谓社会规范就是行为、态度和信仰的模式。利他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大不相同,在社会责任规范中也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差异。
3、利他行为的模仿与学习
按照传统的学习理论,利他行为是通过强化而建立的。
4、利他行为的模式
九、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和种类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况
任何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或环境之中,各种不同的环境可以提供
行为者有关动机和意图的线索。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教师训斥学生,父母打孩子都是社会所认可的角色行为,不会被认为是有
意的侵犯,假如颠倒了角色,学生骂老师、孩子打父母就会被认为是有意的侵犯。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某人骑车撞人,无论前者如何为自己辩解,一旦人们知道两人在此之前就关系
紧张,被撞者曾伤害过撞人者,而后者又多次扬言要报复时,人们就倾向于推断这是一次有意的攻击他人的行为。
4、行为者的身份特征
经济地位、性别、种族背景、教育程度以及职业地位等等也可以、提供判定行为者动机的线索。
(二)对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弗洛依德的本能论
弗洛依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
弗洛依德称之为“力比多”;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依德称之为“达那多斯”,他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所致。
2、洛伦兹的本能论
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把人的侵犯行为与动物的侵犯行为相比较人动物的侵犯行为有两种:一是掠食行为,二是争斗行为。
3、侵犯的生物学因素
雄性荷尔蒙的作用;
遗传基因的作用。
(三)挫折——侵犯理论                     
1、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所谓挫折是指一个人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进行努力时遭受到干扰或破坏,致
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提出认得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
2、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威兹认真考察了几个并不完全支持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后,对多拉德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论提出了修正的观点,他认为个体在遭受到挫折之后将做出什么反应,表现怎样的行为,是由环境内在的线索或者说环境提供的刺激来引导的。
(四)社会学习理论                       
1、模仿学习
认为个体受到挫折之后的反应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历或可以经由学习历程而改变之。
2、侵犯与大众传播
(五)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1、渲泄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驱动力;洛沦兹的观点是,
侵犯是人的本能,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2、习得的抑制
所谓习得的抑制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侵犯行为的控制,主要有以
下几点: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
3、置换
对与他遭受挫折者相似的人表现的侵犯行为。
4、寻找替罪羊
用置换对象来表现自己的侵犯行为一般发生在挫折的来源很明确的情况下,但如果不明挫折来源,就会倾向于寻找替罪羊,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与他人。“替罪羊”的特性:软弱性和特异性。
十、社会影响                     
(一)他人在场                    
1、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促使他的活动的完成。这种作用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社会促进;他人在场既能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抑制作用。
2、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
查荣克的“优势反映强化说”认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
平将会提高,因此他的优势反应能够轻易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会受到抑制。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时写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动作。
(二)相符与服从                  
1、相符现象
相符现象也称遵从或从众,是指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
2、影响相符的因素
影响相符的因素可以从个体的特点、群体的特点和刺激物的特点等方面
说明,如个体的特点(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不愿意被他人视为越轨者、性别差异);群体的特点(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成员的身、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刺激物的性质。
3、服从权威的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
4、关于服从实验的讨论
权威认为与服从权威有关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被试的道德水平、诱骗入门的策略、权威的靠近程度、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三)依从
依从行为的原因;依从诱导策略。
十一、群体心理                          
(一)群体心理概述                        
1、群体的含义
群体是指那些成员相互依赖、彼此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的分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3、群体的功能
群体的功能可以分为对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
4、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的规范。
(二)群体凝聚力                        
1、群体结构
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群体结构因素,群体结构是指
群体界限、群体规模、群体内的沟通网络。
2、群体凝聚力的维持
成员在群体内的互动方式也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竞争与合作是群体内两种主要的互动方式。
(三)群体压力与效力                  
1、群体压力
群体规范形成以后,群体成员会自动地、不加思索地与群体行为保持一直,所谓自动和不假思索实际上是群体规范内化的结果,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了一种对成员的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一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这种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2、群体效力
任何一个群体若能同时完成执行任务与满足个人需要两种目标,该群体就是高效力的群体,所以群体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衡量,一是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群体能使其成员欲望满足的多寡程度。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1、群体领导
领导的本质在于一个人(领导者)与群体的人际关系,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而且包括人与工作、人与群体目标之间的关系。领导的产生有品质论和时势论两种说法,对于领导的方式,则可以划分为专制、自由放任的领导方式;注重任务的领导方式和注重关系的领导方式
2、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行为的作用过程。
三、主要参考书
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普通心理学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能运用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和解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3、了解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与发展。
考试内容:
一、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二)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要探索什么;心理学研究的类型;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科学态度与方法;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心理学派别;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脑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发生;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二)神经元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回路。
(三)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神经系统的发育。
四、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学说;模块说。
八、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的概念;内分泌的分类及机能;神经—体液调节。
三、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感觉;近刺激和远刺激;感觉的编码;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二)视觉
    视觉刺激;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的基本现象。
(三)听觉
    听觉刺激;听觉的生理机制;听觉的基本现象。
2、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嗅觉和味觉;内部感觉。
(四)知觉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知觉;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种类。
(五)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知觉适应。
(三)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方位定向。
(四)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五)错觉
    什么叫错觉;错觉的种类;错觉理论。
(四)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的一般问题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五、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与幻想。
(三)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的基本概念;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十一、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的认知理论。
六、记忆
(三)记忆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记忆;记忆的作用;记忆的分类;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二)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记忆的脑学说;记忆的脑细胞机制;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三)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感觉记忆的保持;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四)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五)长时记忆
    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编码;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三)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七、思维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种类。
(二)表象与想像
    表象;想像。
(三)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表象的脑机制;问题解决的脑机制;推理的脑机制。
(四)概念与推理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概念结构的理论;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推理。
(三)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中的策略;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创造性。
八、语言
(一)语言的一般概念
    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语言的结构;语言的种类;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研究语言的意义。
三、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动机与需要;动机与行为效率;动机与价值观、意志。
(四)动机的理论
    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
(三)动机的种类
    动机的一般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四)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意志行动中的冲突;意志行动中的挫折;意志的品质。
十、情绪和情感
十三、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二)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情绪与唤醒模式。
(三)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感觉反馈。
七、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五)情绪的调节
    什么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的类型;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十一、能力
(一)能力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才能和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能力的种类;能力的结构。
(三)能力的测量
    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四)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十、人格
(一)人格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结构。
(二)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层次理论。
(三)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沉思;同时性—继时性。
(四)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境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五)人格成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三、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6 09:48 , Processed in 0.09891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