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参考书及咨询专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19:3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
【2006年参考书目】-  

(一)传播和广告的初试科目“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参考书目:

适合——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广告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传播心理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公共关系学。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2.5元、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42元(这是05年7月最新版的定价)、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弗林)[华夏出版社] 48元、
《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1元
《传播学在世界》段鹏 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新书)  45元  [共188.5元]

(二)传媒经济学初试参考书同传播学!!!

(三)新闻类的初试科目“新闻学基础”参考书目如下:



适合: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国际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
《新闻理论》(雷跃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8.5元,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18.5元,
《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5元,
《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8元,
《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6元,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元. [ 共计 177元]

(四)综合考试[新闻传播类]:
《文史要览》 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此书383页,提醒大家谨防市场的假货] 68元

(五)“综合考试[艺术类]”参考书目如下——
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只看戏剧戏曲部分)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36.5元
中国现代文学史 (只看戏剧戏曲部分)       [版本任意!!]
欧洲文学史(只看戏剧戏曲部分) 杨周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6元
艺术概论 王宏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8元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张凤铸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8元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7元
中外美术史   任选   任选
电影艺术概论 任选   任选


(六)“广播电视艺术基础”指定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9.8
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元
电视艺术哲学 苗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5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 钟艺兵、黄望南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55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张凤铸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8元
高鑫电视艺术文集1-3卷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2
影视艺术哲学 周月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7元

(七)“电影艺术基础”[90分共同课]指定参考书——

中国电影发展史     程季华                  [中国电影出版社] 55元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游飞、张专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7
西方电影艺术史略  张专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6
当代电影里论文选  胡克等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9.8元
《当代电影》杂志

(八)“中外音乐史”指定参考书——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   杨荫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20.7
欧洲音乐史                        张洪岛   [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电视导论               何晓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4
音乐社会学                 曾遂今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影视音乐艺术               曾田力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九)“设计艺术学基础”制定参考书——

艺术概论            王宏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8元
中国美术史教程   蒲松年                      [陕西人衩朗醭霭嫔鏬  48
西方美术史教程   李春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52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  95元
动画概论            贾 否、路盛章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8
动画创作基础     贾否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本帖最后由 kathycuc 于 2006-5-5 07:59 PM 编辑 ]
13#
caiyuxiang2626 发表于 06-6-14 19:23:09 | 只看该作者

bu cuo

bu cuo
12#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20:27:3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大家光临kathy博客

◆◆◆欢迎大家光临kathy博客:◆◆◆

http://kathycuc.blog.hexun.com/

http://www.kaoyandiary.com/blog.asp?name=kathycuc
11#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20:26:11 | 只看该作者

3

四、传播学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和传播学教育的学科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将来,更直接点说,关系着今后的就业问题。预计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能不太好。据有关资料,明年将有340万大学生毕业,乐观一点估计,一次就业率可能达到7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30%,即约有102万人可能落实不了工作。在这部分人中,考研的大概占30%,就还有70来万人找不到着落。从新闻传播专业来看,形势可能要好一点,但就业压力也很大。之所以压力大,因素有两个,一是我们前面讲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在科研与教学上的胶着状态,决定了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目标还仅仅停留在培养大量的新闻专业毕业生上;二是我们的体制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转变,大众传媒仍然在社会中处于较特殊的地位,学生大都把将来工作定位于报刊社,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实际上,这些单位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有六成多点的毕业生能够如愿就很不错。随着新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多数的新闻传媒都将走文化产业的道路,在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变数。如果我们还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奉行通才教育理念的日本的情况可以参考。据一份调查显示:日本高校新闻传播专业870名希望进入媒体工作?

              传播学“一级发展论”的出现,预示着我国大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胶着状态将发生改变,传播学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从依附于新闻学到发展为一门包容新闻传播在内的系统的学科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新闻学来说,不仅能够提供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基础理论,而且能够丰富新闻学的社会传播手段,使学生习得专业传播技艺。在他们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在进入传媒业时,能够以传播学为底蕴,奠定自己高于其它专业的竞争基础,同时又能参与选拔竞争,以专业传播者的角色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民间传播人”角逐。退一步说,即使不进入传媒,在其它领域,如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大胆地从传播的角度切入。如在政治传播、经济传播、文化传播、教育传播、艺术传播、科技传播、公关传播等领域都可以以传播为桥梁,进入之后逐渐成为相应领域的行家。

              从复旦大学传播系的改革来看,就展示了这样的前景。2004年复旦大学调整了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20门(48学分),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业务通论、中外传媒发展史、传媒法规与政策、传媒伦理与道德、传媒英语、媒介与社会、跨文化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学研究方法、当代国际传播、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经济理论、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新闻传播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辅助新闻业务、网络媒体内容制作。专业选修课程20多门(16学分),有:舆论学、社会学导论、社会心理学、视觉传播、政治传播、危机传播管理、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管理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报刊发行管理、收视率分觥⑵诳嗉氤霭妗⒚浇槭谐〔呗浴⒚浇橛槔植怠⒍怠⒏叩仁?D、统计学、市场调查方法、网络基础技术与应用、网络安全与法制、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整合营销传播等。

              从上述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除了传播学基础理论(含研究方法)的教学以外,学校把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放到了突出地位。传播学教育的定位更有利于高瞻远瞩,面对社会的广泛需求培养人才。复旦大学的设想是:今后传播学系毕业的学生除了能够从事与新闻传播业务(含传媒新科技技能)有关的工作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传播素质、丰富的社会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宽泛的知识结构和国际(跨文化)视野、以及高超的信息分析和媒介(含公司)管理能力。传播系学生不仅要适合大众传播行业,网络,新兴传播媒体、广告公关公司、跨国传媒集团、媒介产品制作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大中型国有、民营、跨国公司都应该是他们展示才华的领域。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教材改革已开始,计划先期推出12本,内容包括传播学导论、大众传播通论、跨文化传播、传播学研究方法、公共传播、说服传播、人际传播、商务传播、倾听、电子传播导论、采访与传播。复旦大学传播系的改革,从构想来看,是宏大的,要达到预想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我国大陆来看,在传播学研究与教学上,复旦是走在前面的,很多院校的研究与教学还处在20世纪末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会持久的,站在潮头的复旦,在传播着排除“不确定性”的明确信息:变革是必

              在座的传播专业的同学们,你们选择了一个尚不完全成熟的专业学科,但这个学科是信息化社会中发展前途、就业前景最为光明的学科之一。它的不成熟,为你们提供了机遇,作为新兴学科由不成熟到成熟,你们是第一批见证者,作为信息社会大陆传播专业真正专业化的毕业生,你们是幸运者,也是专业传播者大军的先行者。为此,你们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20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大学的“老三届”中,多数是“不足月”的中学生,恢复高考以后的大学,无论是在“软件”还是在“硬件”上也都不能和今天相比。就是在自身条件和教育环境都存在一定问题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学校教学与在校自学,成为了的新中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一批学子,成为了医治社会创伤的主力军。如果你们能够像他们那样,更主动地学习。到时候你们的辛劳换来的将是社会的拥抱与赞赏。

              预祝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10#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20:25:48 | 只看该作者

3

从新闻与传播学教育角度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是融合论。有学者认为,在现在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新闻学、传播学是分开的,因而“新闻理论”仍然还是单独的课程,传播学理论则是另一门课程。而现实的大众传播业,早已从传统的印刷媒介扩大到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和其他新型传播科技手段了。传统的“新闻理论”,理论色彩较弱,难以容纳现实情境。传播学被引入我国新闻教学领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不知不觉地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传播学的经验主义量化分析方法,也无形中成为新闻学研究的普通方法之一,不再显得新鲜了。实际研究中,新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的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很难区别二者了。与传播活动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法学、当代文论、经济学等等,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理论的研究中。因此,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现在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划分,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不再让新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截然分开,而是有机地融合为一种新的能够说明实际的理论体系。

              另外的一种我把它概括为“一级发展论”。即传播学包容新闻学,发展为一级学科的主张、言论。持这类看法的学者认为传播学融入新闻学,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学科体系来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与现象的大系统,而新闻学严格来说,只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此外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等子系统。传统的新闻学与新闻教育表现出职业训练的色彩较浓,而理论色彩淡薄。传统的西方新闻理论除了新闻价值理论、新闻自由理论之外,几乎无理论可言;我国的传统新闻理论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喉舌理论、党报理论等,但是总体上仍显得十分单薄。而传播学中关于传播者的研究、关于媒介的研究、关于受众的理论、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等,大大扩展了传统新闻学的关照视野、提高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高度、丰富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观点。传统新闻学的研究方法也十分有限,主要是文献研究法、阶级分析法等;而传播学中有关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受众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大大增强了传统新闻学的科学研究手段。因此,只能是新闻理论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形成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而不可能是传播学与新闻学揉合

              传播学研讨会,顾名思义,当然是以传播学者为主的大会。从事新闻编辑出版工作的“绿眼罩”们不多,虽然大陆的“凯平方”队伍并不十分纯粹,他们中的博士帽并不是很多,也有从新闻业进入传播学课堂的。但是,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一级发展论”肯定是占上风。因而,传播学未来发展的两极趋势观受到研讨会的重视。这种两极观认为,大陆未来的传播学有可能向“基础传播学和专业传播学”“两极同时发展”:一极是发展成基础学科、甚至包括基础教育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统称为“基础传播学”。主要课程将包括《传播概论》,内容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等;《传媒概论》,内容涉及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传媒、运用传媒等;《传播技能》内容涉及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视传播、电脑操作和网络传播等现代基本传播技能。另一极则是发展成专门学科,不仅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其中主要有:政治传播、经济传播、科技传播、文艺传播、卫生传播、体育传播、宗教传播等。[9]
9#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20:25:35 | 只看该作者

2

三、传播学教育的问题与学科发展
              1997  年6月,新闻传播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一级学科。到1999年,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计:我国普通高校中开设全日制新闻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55所,专业点
            88 个,硕士点 30 多个,博士点 4 个,在校学生
            9000多人。2002年,在深圳召开的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公布,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已经达到
            323个。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近 400个院系专业点。设有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院达到
            25个,其中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 4
            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在校生达到十万人之多。[5]仅从在校生人数来看,三年时间就增加了十倍多,可见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之快。但是,应该看到,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发展是受到局限的。尽管传播学教育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发展都很快,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将传播学的基础建设的缺口概括为“四大障碍”[6]:学科有待规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界限不清;以系列教材为代表的基本建设不足;师资数量不足、配套困难。“新闻传播学”这个概念限定了这样的现实: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与新闻学研究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7]。这种现状导致了传播学教育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相类似:在课程设置上,以大众传播学相关课程为主要内容;在专业设置上,以媒体的性质区分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做法非常普遍。“传播学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化,因而导致传播学教育相应的新闻学化或大众传播学化”[8],而同时,传播教育的新闻学化,又加剧和加固了传播学研究的大众传播化。传播教育的新闻化和大众传播化使“传播学自身的学理教育”也走向新闻传播专才教育和大众传播技能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全面学习传播知识的要求。

              对照美国的传播学教育来看,美国教授范围最广的传播学内容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四个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应用传播、传播教育、传播理论、家庭传播、社会性别传播、健康传播、国际与跨文化传播、人际传播、语言与社会互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表现行为研究、政治传播、公共讲演、公共关系、修辞批评、符号学、小群体传播、视觉传播、法律传播、言语传播等。由此可见,美国传播学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与新闻学教育的胶着关系,建立了以社会学为依托,在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又注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

              从日本的传播教育来看,日本奉行的是通才教育理念,这与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理念吻合。他们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伦理及思想、新闻传播史、传播内容的分析与解读等有关基础性理论知识和通用性、工具性研究方法的内容;而有关新闻的采写、节目的制作以及媒介企业的经营等技术方面的学习则被认为不必太注重。2003年对在高校传授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员和媒体从业人员所进行的调查表明,日本传播教育者对这一理念认同程度较高。

              台湾地区自1991年以后,每年至少有一所传播相关院系成立,且以传播新科技类、视觉传播类、管理类、艺术类为主,其基础课程的设置趋向专业性、技术性。从传播学核心课程“传播理论”的课程内容来看,主要仍以介绍西方国家传播理论为主,迄今还很少有以本地区传播研究为基础而写成的传播理论教科书。由此可见,台湾地区传播学科的发展有广义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影响,但受到传播科技的影响更大。

              从以上三个地区传播教育来看,都是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的:一是传播教育与传播研究的关系;二是传播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假如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不断被拓宽的话,传播教育自然而然也就向广义社会学的方向靠拢;同时培养具有通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将作为传播研究的要求,成为传播教育的任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传播教育的方向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符合实际需要。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传播素质以及丰富的沟通能力,才能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从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专题分类来看,新闻传播实践的传播学研究、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新闻教育传播研究、影视研究等大众传媒、新闻学方面的内容很显然仍占很大比重,但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政治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究、传播与危机公关研究;新媒体研究;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社会学角度、传播新科技类的传播学研究也占到了相当比重。在新闻传播教育的专题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传播学学科建设思想,对于传播学科的规范、内涵、传播教育的理念及教学,传播基础课程的设置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8#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20:24:54 | 只看该作者

2

三、传播学教育的问题与学科发展
              1997  年6月,新闻传播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一级学科。到1999年,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计:我国普通高校中开设全日制新闻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55所,专业点
            88 个,硕士点 30 多个,博士点 4 个,在校学生
            9000多人。2002年,在深圳召开的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公布,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已经达到
            323个。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近 400个院系专业点。设有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院达到
            25个,其中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 4
            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在校生达到十万人之多。[5]仅从在校生人数来看,三年时间就增加了十倍多,可见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之快。但是,应该看到,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发展是受到局限的。尽管传播学教育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发展都很快,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将传播学的基础建设的缺口概括为“四大障碍”[6]:学科有待规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界限不清;以系列教材为代表的基本建设不足;师资数量不足、配套困难。“新闻传播学”这个概念限定了这样的现实: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与新闻学研究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7]。这种现状导致了传播学教育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相类似:在课程设置上,以大众传播学相关课程为主要内容;在专业设置上,以媒体的性质区分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做法非常普遍。“传播学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化,因而导致传播学教育相应的新闻学化或大众传播学化”[8],而同时,传播教育的新闻学化,又加剧和加固了传播学研究的大众传播化。传播教育的新闻化和大众传播化使“传播学自身的学理教育”也走向新闻传播专才教育和大众传播技能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全面学习传播知识的要求。

              对照美国的传播学教育来看,美国教授范围最广的传播学内容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四个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应用传播、传播教育、传播理论、家庭传播、社会性别传播、健康传播、国际与跨文化传播、人际传播、语言与社会互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表现行为研究、政治传播、公共讲演、公共关系、修辞批评、符号学、小群体传播、视觉传播、法律传播、言语传播等。由此可见,美国传播学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与新闻学教育的胶着关系,建立了以社会学为依托,在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又注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

              从日本的传播教育来看,日本奉行的是通才教育理念,这与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理念吻合。他们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伦理及思想、新闻传播史、传播内容的分析与解读等有关基础性理论知识和通用性、工具性研究方法的内容;而有关新闻的采写、节目的制作以及媒介企业的经营等技术方面的学习则被认为不必太注重。2003年对在高校传授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员和媒体从业人员所进行的调查表明,日本传播教育者对这一理念认同程度较高。

              台湾地区自1991年以后,每年至少有一所传播相关院系成立,且以传播新科技类、视觉传播类、管理类、艺术类为主,其基础课程的设置趋向专业性、技术性。从传播学核心课程“传播理论”的课程内容来看,主要仍以介绍西方国家传播理论为主,迄今还很少有以本地区传播研究为基础而写成的传播理论教科书。由此可见,台湾地区传播学科的发展有广义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影响,但受到传播科技的影响更大。

              从以上三个地区传播教育来看,都是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的:一是传播教育与传播研究的关系;二是传播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假如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不断被拓宽的话,传播教育自然而然也就向广义社会学的方向靠拢;同时培养具有通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将作为传播研究的要求,成为传播教育的任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传播教育的方向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符合实际需要。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传播素质以及丰富的沟通能力,才能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从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专题分类来看,新闻传播实践的传播学研究、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新闻教育传播研究、影视研究等大众传媒、新闻学方面的内容很显然仍占很大比重,但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政治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究、传播与危机公关研究;新媒体研究;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社会学角度、传播新科技类的传播学研究也占到了相当比重。在新闻传播教育的专题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传播学学科建设思想,对于传播学科的规范、内涵、传播教育的理念及教学,传播基础课程的设置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从新闻与传播学教育角度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是融合论。有学者认为,在现在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新闻学、传播学是分开的,因而“新闻理论”仍然还是单独的课程,传播学理论则是另一门课程。而现实的大众传播业,早已从传统的印刷媒介扩大到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和其他新型传播科技手段了。传统的“新闻理论”,理论色彩较弱,难以容纳现实情境。传播学被引入我国新闻教学领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不知不觉地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传播学的经验主义量化分析方法,也无形中成为新闻学研究的普通方法之一,不再显得新鲜了。实际研究中,新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的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很难区别二者了。与传播活动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法学、当代文论、经济学等等,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理论的研究中。因此,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现在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划分,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不再让新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截然分开,而是有机地融合为一种新的能够说明实际的理论体系。

              另外的一种我把它概括为“一级发展论”。即传播学包容新闻学,发展为一级学科的主张、言论。持这类看法的学者认为传播学融入新闻学,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学科体系来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与现象的大系统,而新闻学严格来说,只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此外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等子系统。传统的新闻学与新闻教育表现出职业训练的色彩较浓,而理论色彩淡薄。传统的西方新闻理论除了新闻价值理论、新闻自由理论之外,几乎无理论可言;我国的传统新闻理论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喉舌理论、党报理论等,但是总体上仍显得十分单薄。而传播学中关于传播者的研究、关于媒介的研究、关于受众的理论、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等,大大扩展了传统新闻学的关照视野、提高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高度、丰富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观点。传统新闻学的研究方法也十分有限,主要是文献研究法、阶级分析法等;而传播学中有关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受众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大大增强了传统新闻学的科学研究手段。因此,只能是新闻理论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形成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而不可能是传播学与新闻学揉合

              传播学研讨会,顾名思义,当然是以传播学者为主的大会。从事新闻编辑出版工作的“绿眼罩”们不多,虽然大陆的“凯平方”队伍并不十分纯粹,他们中的博士帽并不是很多,也有从新闻业进入传播学课堂的。但是,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一级发展论”肯定是占上风。因而,传播学未来发展的两极趋势观受到研讨会的重视。这种两极观认为,大陆未来的传播学有可能向“基础传播学和专业传播学”“两极同时发展”:一极是发展成基础学科、甚至包括基础教育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统称为“基础传播学”。主要课程将包括《传播概论》,内容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等;《传媒概论》,内容涉及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传媒、运用传媒等;《传播技能》内容涉及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视传播、电脑操作和网络传播等现代基本传播技能。另一极则是发展成专门学科,不仅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其中主要有:政治传播、经济传播、科技传播、文艺传播、卫生传播、体育传播、宗教传播等。[9]
7#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20:24:35 | 只看该作者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与就业问题-1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我国大陆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直到现在也还没有真正独立,还是一个二级学科。没有独立,说明它还稚嫩,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然而,最不凑巧的是,在它还十分稚嫩的时候,碰上新中国历史上尚未出现过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时期,因此,对于它的未来,大家都十分关心,特别是学习传播学的同学特别关心。为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与就业问题。

              围绕这个主题,我讲四个内容:1、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现状;2、未来的发展趋势;3、传播学教育的问题与发展方向;4、传播学与就业。
              一、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传播学七十年代传入我国大陆。那个时候,除了少数学者,一般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传播学。进入80年代,更多的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传播学发生兴趣。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有上海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及《新闻战线》等单位共20多人参加。由于政治因素,在1983年,传播学被批评为“精神污染”,1989年以后,被批判为“不讲阶级斗争”,有人说,中国只能有宣传学,不能有传播学。1992年邓小平南巡,引发了新一轮改革浪潮,促成了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改革,使传播学再度受到关注。从1993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与院系、研究单位合办的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成为每两年一次的全国会议,至今已开办了第八次。从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来看,历经20多年,传播学在中国大陆可以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是传播学的登陆期,两次都差点被赶下海。之后,仅十来年的时间,就招开了多次全国性会议,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人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广泛深入。第一次研讨会有点像搞地下工作,门口还要有人“把关”。现在开会已是大张旗鼓,堂而皇之了。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不仅有大陆的大多数著名的新闻传播学专家,港台学者,还有不少外国专家,如日、

              二、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究传播学在我国大陆的发展史可以知道,大陆的传播学是依附于新闻学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引进得力于新闻研究工作者、高校新闻学者,特别是高校的新闻院系的发展,为它在中国的生根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人文环境与充实的物质基础。直到今天,传播学都还归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可见其与新闻学的密切关系。然而,随着传播学不断发展壮大,其独立性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从上述专题也可以看出,它正在自成体系。新闻与传播这样的框架已经无法适应传播学日益壮硕的身躯。从美国的传播学来看,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众所周知,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或者说完善者施拉姆,从1943年起就是美国衣阿华新闻学院的院长。在美国,传播学依附于新闻学有近半个世纪,在90年代出现了一场大讨论。大讨论的主题是:传播学、传播教育与新闻学、新闻教育的相互关系是什么?这场讨论的背景是:“自从20世纪
            40
            年代末、50年代初,施拉姆成功开设第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后,不到十年时间,施拉姆式的大众传播博士课程即风行全美国,在不少院校,是否是大众传播博士成为美国新闻院系任聘教师的标准。”[1]]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出现取代传统新闻学与新闻教育之势。在1995
            年召开的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
              在美国开展的这场关于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的大讨论,一方面反映了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适应信息时代,必然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新兴传播学与传统新闻学关系的重大问题。在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也重点讨论了这样的问题。讨论的激烈程度不像美国的学术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绿眼罩”和“凯平方”之分。但是,可以看出,传播学在中国的革命正在进行,大陆的传播学正在缩短与国际的差距,只不过这种变化是以东方的中庸、平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
6#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19:48:0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传播学在世界》◆◆

关于◆◆《传播学在世界》◆◆

随着传播学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在中国的蓬勃进步,以往的四本初试指定参考书已经不足以反映当前社会传播学的发展状况。而且随着传播政治经济学、健康传播、数字传播等传播新兴问题的出现,传播学的社会化联系越来越得到重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些新变化不但在业界内引起广泛争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例如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改革、付费频道问题等)。

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世界传播学重要人物访谈。以采访对话的形式记录当前世界上传播学的主要专家、学者的研究近况、学术思想、观点看法等问题。通过与大师们对话,使我们能“开阔眼界、走向世界”,能够了解到国外的传播学主流研究方向。第二部分:世界传播学发展概述。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包括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精华文章重译、重发)讨论传播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世界各国的传播学教育、传播学研究优缺点、研究形态、学术环境等问题。

对于准备初试的考生来说,重点是第一部分,很多反映传播学发展动向的新观点、新看法都反映在专家学者们的谈吐之中。将访谈中的精华与考试的基本考点相结合,能更好的考察考生的媒介素养能力、新观点批判学习能力,知识综合能力。至于第二部分,很大的篇幅是用来讨论传播学的教育问题,这一部分对于高等院校中传播学院的相关教师有很强的启发作用,但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则意义不大。但是我们也不能对此掉以轻心,所以在笔记中我们还是将其中对考试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整理归纳,以备参考。

此书的选题初衷是非常好的,而且编辑角度也很好。但令人遗憾的是,出版业界内的“浮躁之风”也刮进了这本书:此书校对严重失职,错别字几乎每一页都有,毋论标点符号的误用;外文翻译谬误百出,且与原文不相对应,让人摸不着头脑;内文注释令人莫名其妙,且各种自创的“专业”代号令人不解,也无相关说明;专业词汇不统一,因为此书涉及到美、日、韩、德、法以及港台大学专家学者的文章及访谈,但是在编入此书的过程中,既没有统一专业话语,也没有相关说明和解释。



kathy补充:
此书的作者之一段鹏老师今年刚刚开始带传播学研究生

◆◆段鹏◆◆

男,28岁,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网络教研室青年教师,新闻学硕士,传播学博士在读。

主讲课程:《传播学》《跨文化传播》《电子商务概论》

曾主讲课程:《报刊编辑实务》《网络广告》《公共关系概论》

科研成果:专著《电子商务通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与人合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获国家广电总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与人合著《广播电视外宣:现状、问题与对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与人合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

主编《广播电视多维透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主编《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论文《电视节目改版的三种规律》、《调整期的传播模式天平》等30余篇

此外,参编、参加撰写著作10部,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与人合著《网络管理概论》《传播学理论》等正在撰写中。

获奖情况:
2001年当选为“广播学院十佳教师”
2001年获北京广播学院第三届教师基本功大赛文科组第二名
2001年度北京广播学院先进工作者。
5#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19:42:25 | 只看该作者

传播学导师情况

【导师情况】:

理论传播硕导:胡正荣(博导) 陈卫星 (博导) 袁军 龙耘 宫承波
应用传播硕导 :刘京林(传播心理博导) 刘燕南(受众研究) 肖明 ,周鸿铎
传播研究方法:柯惠新(博导)
电视文化传播:陈默 张雅欣

传媒经济硕导: 昝廷全 \\周鸿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8-22 21:55 , Processed in 0.12876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