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参考书及咨询专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19:3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2006年参考书目】-  

(一)传播和广告的初试科目“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参考书目:

适合——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广告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传播心理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公共关系学。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2.5元、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42元(这是05年7月最新版的定价)、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弗林)[华夏出版社] 48元、
《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1元
《传播学在世界》段鹏 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新书)  45元  [共188.5元]

(二)传媒经济学初试参考书同传播学!!!

(三)新闻类的初试科目“新闻学基础”参考书目如下:



适合: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国际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
《新闻理论》(雷跃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8.5元,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18.5元,
《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5元,
《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8元,
《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6元,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元. [ 共计 177元]

(四)综合考试[新闻传播类]:
《文史要览》 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此书383页,提醒大家谨防市场的假货] 68元

(五)“综合考试[艺术类]”参考书目如下——
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只看戏剧戏曲部分)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36.5元
中国现代文学史 (只看戏剧戏曲部分)       [版本任意!!]
欧洲文学史(只看戏剧戏曲部分) 杨周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6元
艺术概论 王宏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8元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张凤铸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8元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7元
中外美术史   任选   任选
电影艺术概论 任选   任选


(六)“广播电视艺术基础”指定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9.8
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元
电视艺术哲学 苗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5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 钟艺兵、黄望南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55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张凤铸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8元
高鑫电视艺术文集1-3卷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2
影视艺术哲学 周月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7元

(七)“电影艺术基础”[90分共同课]指定参考书——

中国电影发展史     程季华                  [中国电影出版社] 55元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游飞、张专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7
西方电影艺术史略  张专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6
当代电影里论文选  胡克等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9.8元
《当代电影》杂志

(八)“中外音乐史”指定参考书——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   杨荫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20.7
欧洲音乐史                        张洪岛   [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电视导论               何晓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4
音乐社会学                 曾遂今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影视音乐艺术               曾田力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九)“设计艺术学基础”制定参考书——

艺术概论            王宏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8元
中国美术史教程   蒲松年                      [陕西人衩朗醭霭嫔鏬  48
西方美术史教程   李春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52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  95元
动画概论            贾 否、路盛章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8
动画创作基础     贾否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本帖最后由 kathycuc 于 2006-5-5 07:59 PM 编辑 ]
沙发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19:40:35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参考书

——————————————————————————————————
【2006年参考书目】-   

(一)传播和广告的初试科目“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参考书目:

适合——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广告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传播心理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公共关系学。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2.5元、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42元(这是05年7月最新版的定价)、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弗林)[华夏出版社] 48元、  
《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1元
《传播学在世界》段鹏 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新书)  45元  [共188.5元]

(二)传媒经济学初试参考书同传播学!!!

(三)新闻类的初试科目“新闻学基础”参考书目如下:  



适合: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国际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  
《新闻理论》(雷跃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8.5元,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18.5元,  
《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5元,  
《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8元,  
《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6元,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元. [ 共计 177元]  

(四)综合考试[新闻传播类]:《文史要览》 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该书计划于2005年11月出版]

(五)“综合考试[艺术类]”参考书目如下——
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只看戏剧戏曲部分)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36.5元
中国现代文学史 (只看戏剧戏曲部分)       [版本任意!!]  
欧洲文学史(只看戏剧戏曲部分) 杨周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6元
艺术概论 王宏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8元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张凤铸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8元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7元
中外美术史   任选   任选
电影艺术概论 任选   任选  


(六)“广播电视艺术基础”指定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9.8
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元
电视艺术哲学 苗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5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 钟艺兵、黄望南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55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张凤铸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8元
高鑫电视艺术文集1-3卷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2
影视艺术哲学 周月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7元

(七)“电影艺术基础”[90分共同课]指定参考书——

中国电影发展史     程季华                  [中国电影出版社] 55元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游飞、张专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7
西方电影艺术史略  张专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6
当代电影里论文选  胡克等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9.8元
《当代电影》杂志

(八)“中外音乐史”指定参考书——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   杨荫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20.7
欧洲音乐史                        张洪岛   [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电视导论               何晓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4
音乐社会学                 曾遂今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影视音乐艺术               曾田力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九)“设计艺术学基础”制定参考书——

艺术概论            王宏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8元
中国美术史教程   蒲松年                      [陕西人衩朗醭霭嫔鏬  48
西方美术史教程   李春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52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  95元
动画概论            贾 否、路盛章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8
动画创作基础     贾否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板凳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19:41:07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大家光临kathy博客:◆◆◆

◆◆◆欢迎大家光临kathy的中国传媒大学考研信息博客:◆◆◆

http://kathycuc.blog.hexun.com/

http://www.kaoyandiary.com/blog.asp?name=kathycuc

[ 本帖最后由 kathycuc 于 2006-5-5 07:58 PM 编辑 ]
地板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19:42:0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题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题

1,导师情况——


钟大年、陈默、胡智锋、苗棣、吴辉、徐舫洲、张静滨、祝虹、高鑫、宋家玲、周华斌、曾庆瑞、张凤铸、路应昆、李兴国、毕根辉、关 玲、何晓兵、杨晓鲁、刘晔原、杨 玲、陆 健、周月亮、叶建新、游 洁、许行明、张歌东、倪学礼、李胜利、秦俊香、张育华、伍建阳、杜寒风、蒲震元、张晶


——————————————————————————————————————————————

2,一些复习建议

NO.1: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基础: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依然是重点,此外苗棣老师写的《电视艺术哲学》在2005年的考试中比重加大,如即时传真等。另外,《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概论》本人认为:前者的艺术学思路和线索比较有侧重点,后者则是从哲学的方面为出发点的。各有侧重点,总之前者较之后者有侧重点,后者的则是意识形态方面有建树。


NO.2:各种题型与答题对策:
广播电视艺术基础
一.填空题:1、历年试题一定要熟记于心,重现率很高;2、平时的积累。这个范围就广了,会就答,不会就蒙,分值不大。

二、选择题:与填空题的对策相仿。多选题的正确选项一般为三个。

三、名词解释:参考书目中的重要概念、定义很容易出名词解释,要靠记性了。答题字数不需太多,把意思答清楚即可,一般在一百字左右。

四、简答:掌握重要概念、定义、特性、联系等。字数一般三百左右,答题内容以书本为主,自己发挥的成分不宜太多。


五、论述题:要写成论文的形式,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备考时要搜集好素材,一般宜以影视艺术为例。可参考报纸杂志上的理论性强的影视评论文章。


综合考试:广院历来的艺术类专业综合考试,论述题总占很大比重,出题涉及的内容一般是尽人皆知但又不能准确说出或陈述透彻的。

答论述题的方法是:书中的观点一定要提到,如果自己有新观点可以写在其后,没有也无妨。最好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有观点,有例证。切忌只有骨架(理论)没有血肉(例子),字数五六百。 今年有可能出填空、名词解释。要对付这两种题型只有靠好记性啦。生僻的东西、边边角角的东西不需要记。


MO.3:专业课之文学理论备考小帖士
历年真题的客观题(填空、单选、多选)一定要牢牢记住,重现率还是比较高的!02年以后的主观题参考价值很大,最好把名词解释、简答也一并记住;02年之前的主观题就不用记了。04年以后的文论解析题不要求回答出处。这是为了避免考生死记硬背,而着重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不会像02年以前那样有两年重复的现象,也不倾向于从参考书目中出题了。最后一道论述题(02年以后)看似漫无边际,其实不难。窍门是平时准备好素材,或者背范文(文艺报上许多好文章),到时就有米可下锅了。——kathy补充,2005年真题的参考价值应该是最大的。


NO.4:其他
考研复习不需要很多资料。不管你是否相信,我认为,广院的考研是很容易的,重点让公共课拿高分,专业课只要复习上一段时间,分数不会太低。说这个,不是让大家轻敌,而是要让你们有自信。你要相信,真正的权威是你自己,kathy知道不少2005年的考生,有的只复习了两三个月就拿了很高的分数,他们说可能自己的主观大题做得很好,发挥得很到位。广院考研的透明度很大,绝大多数学科都有明确的参考书和复习大纲,而且每年变化不大。因此复习只要根据参考书和以大纲为基础整理的笔记,再加上历年的真题,基本上就够了。
《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概论》内容相差不大,可只看其中一本。六个作家,鲁、郭、茅、巴、老、曹。着重看,出题概率极高;说“只看”他们有失偏颇,还要看一些二流作家的情况,但不用单个记忆,掌握他们的整体风格即可。

广播电视艺术基础复习方法:文学理论教程还是要重点掌握,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及以下书目用来了解电视艺术知识,以便用文艺理论来分析影视艺术,不用特意记忆知识点。综合考试[艺术学] 复习方法:音乐、美术和电影等会考查基本知识点,其中客观的重点要记忆。文学史部分仍然用来出大题。不会出现十分刁钻的题目,如各个艺术门类的打通比较等。来得及来不及要看你的公共课底子了。专业课其实就是靠记忆,然后才是灵活应变。许多中文专业的朋友都选择了广播电视艺术,可能是因为初试内容看起来很熟悉吧。05年的改革要求考生更要注意用文艺理论来分析电视艺术的具体问题。在以往的考试中,也会有要求用理论来分析影视艺术的题目,但比例不大,05年的改革是加强了对这方面的重视啊。美术史方面、音乐方面的,顶多出道客观题。个人怀疑加此类书目是造势。戏剧戏曲部分指的是,只需要看戏剧戏曲部分就可以了。文学史的戏剧戏曲部分会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大题。比如:分析崔莺莺的形象、分析曹禺的戏剧艺术特色、分析莎士比亚某部剧作的特点,或者是比较中西方戏剧的异同等等。从书目上看,两门专业课会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并现的形式。有选择/填空,也有问答、论述。书目虽多,但不可能考得细。本科生或者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笔记应该会比看书有效果,但要具体到某一门课,而不是具体到专业,需要谨慎选择。初试之前没必要联系导师,联系了也没作用。以前的试题也有着揭示出题思路的作用,看看会有好处。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作家也写过戏剧作品,相关的知识点不要放过。以往只考查跟影视艺术不太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是有点文不对题,也间接导致了复试时的大批刷人现象。高鑫的书可以不买的,里面的文章很杂。


文学史只需看戏剧戏曲部分,中国文学史四本书的确可以少看许多了啊,也就是说,范围缩小了。但是需要注意与影视艺术的交叉部分,也就是说,一些重要作家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部分,怀疑会从中出分析题。广院历来是考得泛而不深,注重基础。其它艺术门类对基本概念、基本常识要有所了解,最好能记下来,以备出客观题和名词解释等。以文学史和影视艺术为主。其实,综合考试中影视艺术的复习可以和广播电视艺术基础的复习同时进行,二者是完全交叉的,负担并不重。文艺理论教程仍然是重中之重,需要重点掌握。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及以下书目用来了解电视艺术知识,以便用文艺理论来分析影视艺术。另外,电视艺术的常识内容也会进行独立考查,如解释什么叫做电视系列剧,举例而已。文艺理论的历年试题,重现率很高。细心的朋友会发现,02年以前的文艺理论正是与影视艺术紧密联系的,对05年很有指导意义。由于05年新加了电视艺术、设计史、音乐史方面的东东,这部分新加的内容要看书的。
《高鑫电视艺术文集》不可能从中出客观题,如果看的话着重看文章的论证过程和所用理论。

电影、音乐史和美术史侧重考察客观知识点,出作家作品分析题可能性不大。填空题当然属于客观题了。出填空和选择的可能都有。 《艺术概论》写得比较好,以它为依据会好些。 最后一道主观题的答题方法我好象在前面提到过。平时主要就是搜集素材,或者背诵电视艺术方面的评论文章,练一下笔当然更好。字数1000——1500即可。 主观题建议就是踏踏实实复习,把基础内容搞踏实了就不会有问题。主观题主要是以简答和名词解释形式考察,这类内容靠自己发挥不太现实,所以,虽然题型是主观,但不能真的随意“主观”了。K书吧!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现在可以找到书的复印本了。
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电视艺术哲学》、《艺术(学)概论》、《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文学史(版本不限)的戏剧戏曲部分以及曾被改编过著名影视剧的作家作品、中外电影史及电影的基础知识。

周月亮(北广人称“月亮大师”)的《影视艺术哲学》太深奥。个人认为此书在考研中不会涉及太大篇幅。现在开始突击专业课还来得及。

广播电视艺术基础一是要掌握重点书目的考点;二是掌握历年真题的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最好也背一背,它们的重现率比较高。广播电视艺术学基础是05年新改的名字,2004年及以前叫做文学、艺术理论,参考书目有〈文学理论教程〉、〈艺术学概论〉和〈电视艺术哲学〉,其中以第一本为重点,大部分题目都出自那本书。但是2005年以后文学理论教程的比重可能要下降。两个月时间专门用来突击专业课是可以的。因为这里所谓的“专业”其实就是“记忆”,不同于音乐、美术等需要长期培训的技能。
重申: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

————————————————————————————————————————
◆◆◆欢迎大家光临kathy博客:◆◆◆

http://kathycuc.blog.hexun.com/

http://www.kaoyandiary.com/blog.asp?name=kathycuc
5#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19:42:25 | 只看该作者

传播学导师情况

【导师情况】:

理论传播硕导:胡正荣(博导) 陈卫星 (博导) 袁军 龙耘 宫承波
应用传播硕导 :刘京林(传播心理博导) 刘燕南(受众研究) 肖明 ,周鸿铎
传播研究方法:柯惠新(博导)
电视文化传播:陈默 张雅欣

传媒经济硕导: 昝廷全 \\周鸿铎
6#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19:48:0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传播学在世界》◆◆

关于◆◆《传播学在世界》◆◆

随着传播学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在中国的蓬勃进步,以往的四本初试指定参考书已经不足以反映当前社会传播学的发展状况。而且随着传播政治经济学、健康传播、数字传播等传播新兴问题的出现,传播学的社会化联系越来越得到重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些新变化不但在业界内引起广泛争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例如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改革、付费频道问题等)。

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世界传播学重要人物访谈。以采访对话的形式记录当前世界上传播学的主要专家、学者的研究近况、学术思想、观点看法等问题。通过与大师们对话,使我们能“开阔眼界、走向世界”,能够了解到国外的传播学主流研究方向。第二部分:世界传播学发展概述。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包括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精华文章重译、重发)讨论传播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世界各国的传播学教育、传播学研究优缺点、研究形态、学术环境等问题。

对于准备初试的考生来说,重点是第一部分,很多反映传播学发展动向的新观点、新看法都反映在专家学者们的谈吐之中。将访谈中的精华与考试的基本考点相结合,能更好的考察考生的媒介素养能力、新观点批判学习能力,知识综合能力。至于第二部分,很大的篇幅是用来讨论传播学的教育问题,这一部分对于高等院校中传播学院的相关教师有很强的启发作用,但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则意义不大。但是我们也不能对此掉以轻心,所以在笔记中我们还是将其中对考试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整理归纳,以备参考。

此书的选题初衷是非常好的,而且编辑角度也很好。但令人遗憾的是,出版业界内的“浮躁之风”也刮进了这本书:此书校对严重失职,错别字几乎每一页都有,毋论标点符号的误用;外文翻译谬误百出,且与原文不相对应,让人摸不着头脑;内文注释令人莫名其妙,且各种自创的“专业”代号令人不解,也无相关说明;专业词汇不统一,因为此书涉及到美、日、韩、德、法以及港台大学专家学者的文章及访谈,但是在编入此书的过程中,既没有统一专业话语,也没有相关说明和解释。



kathy补充:
此书的作者之一段鹏老师今年刚刚开始带传播学研究生

◆◆段鹏◆◆

男,28岁,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网络教研室青年教师,新闻学硕士,传播学博士在读。

主讲课程:《传播学》《跨文化传播》《电子商务概论》

曾主讲课程:《报刊编辑实务》《网络广告》《公共关系概论》

科研成果:专著《电子商务通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与人合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获国家广电总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与人合著《广播电视外宣:现状、问题与对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与人合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

主编《广播电视多维透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主编《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论文《电视节目改版的三种规律》、《调整期的传播模式天平》等30余篇

此外,参编、参加撰写著作10部,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与人合著《网络管理概论》《传播学理论》等正在撰写中。

获奖情况:
2001年当选为“广播学院十佳教师”
2001年获北京广播学院第三届教师基本功大赛文科组第二名
2001年度北京广播学院先进工作者。
7#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20:24:35 | 只看该作者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与就业问题-1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我国大陆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直到现在也还没有真正独立,还是一个二级学科。没有独立,说明它还稚嫩,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然而,最不凑巧的是,在它还十分稚嫩的时候,碰上新中国历史上尚未出现过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时期,因此,对于它的未来,大家都十分关心,特别是学习传播学的同学特别关心。为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与就业问题。

              围绕这个主题,我讲四个内容:1、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现状;2、未来的发展趋势;3、传播学教育的问题与发展方向;4、传播学与就业。
              一、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传播学七十年代传入我国大陆。那个时候,除了少数学者,一般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传播学。进入80年代,更多的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传播学发生兴趣。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有上海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及《新闻战线》等单位共20多人参加。由于政治因素,在1983年,传播学被批评为“精神污染”,1989年以后,被批判为“不讲阶级斗争”,有人说,中国只能有宣传学,不能有传播学。1992年邓小平南巡,引发了新一轮改革浪潮,促成了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改革,使传播学再度受到关注。从1993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与院系、研究单位合办的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成为每两年一次的全国会议,至今已开办了第八次。从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来看,历经20多年,传播学在中国大陆可以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是传播学的登陆期,两次都差点被赶下海。之后,仅十来年的时间,就招开了多次全国性会议,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人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广泛深入。第一次研讨会有点像搞地下工作,门口还要有人“把关”。现在开会已是大张旗鼓,堂而皇之了。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不仅有大陆的大多数著名的新闻传播学专家,港台学者,还有不少外国专家,如日、

              二、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究传播学在我国大陆的发展史可以知道,大陆的传播学是依附于新闻学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引进得力于新闻研究工作者、高校新闻学者,特别是高校的新闻院系的发展,为它在中国的生根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人文环境与充实的物质基础。直到今天,传播学都还归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可见其与新闻学的密切关系。然而,随着传播学不断发展壮大,其独立性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从上述专题也可以看出,它正在自成体系。新闻与传播这样的框架已经无法适应传播学日益壮硕的身躯。从美国的传播学来看,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众所周知,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或者说完善者施拉姆,从1943年起就是美国衣阿华新闻学院的院长。在美国,传播学依附于新闻学有近半个世纪,在90年代出现了一场大讨论。大讨论的主题是:传播学、传播教育与新闻学、新闻教育的相互关系是什么?这场讨论的背景是:“自从20世纪
            40
            年代末、50年代初,施拉姆成功开设第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后,不到十年时间,施拉姆式的大众传播博士课程即风行全美国,在不少院校,是否是大众传播博士成为美国新闻院系任聘教师的标准。”[1]]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出现取代传统新闻学与新闻教育之势。在1995
            年召开的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
              在美国开展的这场关于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的大讨论,一方面反映了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适应信息时代,必然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新兴传播学与传统新闻学关系的重大问题。在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也重点讨论了这样的问题。讨论的激烈程度不像美国的学术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绿眼罩”和“凯平方”之分。但是,可以看出,传播学在中国的革命正在进行,大陆的传播学正在缩短与国际的差距,只不过这种变化是以东方的中庸、平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
8#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20:24:54 | 只看该作者

2

三、传播学教育的问题与学科发展
              1997  年6月,新闻传播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一级学科。到1999年,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计:我国普通高校中开设全日制新闻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55所,专业点
            88 个,硕士点 30 多个,博士点 4 个,在校学生
            9000多人。2002年,在深圳召开的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公布,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已经达到
            323个。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近 400个院系专业点。设有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院达到
            25个,其中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 4
            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在校生达到十万人之多。[5]仅从在校生人数来看,三年时间就增加了十倍多,可见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之快。但是,应该看到,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发展是受到局限的。尽管传播学教育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发展都很快,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将传播学的基础建设的缺口概括为“四大障碍”[6]:学科有待规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界限不清;以系列教材为代表的基本建设不足;师资数量不足、配套困难。“新闻传播学”这个概念限定了这样的现实: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与新闻学研究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7]。这种现状导致了传播学教育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相类似:在课程设置上,以大众传播学相关课程为主要内容;在专业设置上,以媒体的性质区分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做法非常普遍。“传播学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化,因而导致传播学教育相应的新闻学化或大众传播学化”[8],而同时,传播教育的新闻学化,又加剧和加固了传播学研究的大众传播化。传播教育的新闻化和大众传播化使“传播学自身的学理教育”也走向新闻传播专才教育和大众传播技能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全面学习传播知识的要求。

              对照美国的传播学教育来看,美国教授范围最广的传播学内容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四个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应用传播、传播教育、传播理论、家庭传播、社会性别传播、健康传播、国际与跨文化传播、人际传播、语言与社会互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表现行为研究、政治传播、公共讲演、公共关系、修辞批评、符号学、小群体传播、视觉传播、法律传播、言语传播等。由此可见,美国传播学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与新闻学教育的胶着关系,建立了以社会学为依托,在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又注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

              从日本的传播教育来看,日本奉行的是通才教育理念,这与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理念吻合。他们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伦理及思想、新闻传播史、传播内容的分析与解读等有关基础性理论知识和通用性、工具性研究方法的内容;而有关新闻的采写、节目的制作以及媒介企业的经营等技术方面的学习则被认为不必太注重。2003年对在高校传授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员和媒体从业人员所进行的调查表明,日本传播教育者对这一理念认同程度较高。

              台湾地区自1991年以后,每年至少有一所传播相关院系成立,且以传播新科技类、视觉传播类、管理类、艺术类为主,其基础课程的设置趋向专业性、技术性。从传播学核心课程“传播理论”的课程内容来看,主要仍以介绍西方国家传播理论为主,迄今还很少有以本地区传播研究为基础而写成的传播理论教科书。由此可见,台湾地区传播学科的发展有广义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影响,但受到传播科技的影响更大。

              从以上三个地区传播教育来看,都是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的:一是传播教育与传播研究的关系;二是传播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假如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不断被拓宽的话,传播教育自然而然也就向广义社会学的方向靠拢;同时培养具有通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将作为传播研究的要求,成为传播教育的任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传播教育的方向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符合实际需要。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传播素质以及丰富的沟通能力,才能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从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专题分类来看,新闻传播实践的传播学研究、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新闻教育传播研究、影视研究等大众传媒、新闻学方面的内容很显然仍占很大比重,但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政治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究、传播与危机公关研究;新媒体研究;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社会学角度、传播新科技类的传播学研究也占到了相当比重。在新闻传播教育的专题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传播学学科建设思想,对于传播学科的规范、内涵、传播教育的理念及教学,传播基础课程的设置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从新闻与传播学教育角度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是融合论。有学者认为,在现在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新闻学、传播学是分开的,因而“新闻理论”仍然还是单独的课程,传播学理论则是另一门课程。而现实的大众传播业,早已从传统的印刷媒介扩大到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和其他新型传播科技手段了。传统的“新闻理论”,理论色彩较弱,难以容纳现实情境。传播学被引入我国新闻教学领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不知不觉地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传播学的经验主义量化分析方法,也无形中成为新闻学研究的普通方法之一,不再显得新鲜了。实际研究中,新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的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很难区别二者了。与传播活动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法学、当代文论、经济学等等,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理论的研究中。因此,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现在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划分,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不再让新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截然分开,而是有机地融合为一种新的能够说明实际的理论体系。

              另外的一种我把它概括为“一级发展论”。即传播学包容新闻学,发展为一级学科的主张、言论。持这类看法的学者认为传播学融入新闻学,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学科体系来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与现象的大系统,而新闻学严格来说,只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此外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等子系统。传统的新闻学与新闻教育表现出职业训练的色彩较浓,而理论色彩淡薄。传统的西方新闻理论除了新闻价值理论、新闻自由理论之外,几乎无理论可言;我国的传统新闻理论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喉舌理论、党报理论等,但是总体上仍显得十分单薄。而传播学中关于传播者的研究、关于媒介的研究、关于受众的理论、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等,大大扩展了传统新闻学的关照视野、提高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高度、丰富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观点。传统新闻学的研究方法也十分有限,主要是文献研究法、阶级分析法等;而传播学中有关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受众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大大增强了传统新闻学的科学研究手段。因此,只能是新闻理论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形成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而不可能是传播学与新闻学揉合

              传播学研讨会,顾名思义,当然是以传播学者为主的大会。从事新闻编辑出版工作的“绿眼罩”们不多,虽然大陆的“凯平方”队伍并不十分纯粹,他们中的博士帽并不是很多,也有从新闻业进入传播学课堂的。但是,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一级发展论”肯定是占上风。因而,传播学未来发展的两极趋势观受到研讨会的重视。这种两极观认为,大陆未来的传播学有可能向“基础传播学和专业传播学”“两极同时发展”:一极是发展成基础学科、甚至包括基础教育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统称为“基础传播学”。主要课程将包括《传播概论》,内容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等;《传媒概论》,内容涉及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传媒、运用传媒等;《传播技能》内容涉及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视传播、电脑操作和网络传播等现代基本传播技能。另一极则是发展成专门学科,不仅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其中主要有:政治传播、经济传播、科技传播、文艺传播、卫生传播、体育传播、宗教传播等。[9]
9#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20:25:35 | 只看该作者

2

三、传播学教育的问题与学科发展
              1997  年6月,新闻传播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一级学科。到1999年,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计:我国普通高校中开设全日制新闻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55所,专业点
            88 个,硕士点 30 多个,博士点 4 个,在校学生
            9000多人。2002年,在深圳召开的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公布,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已经达到
            323个。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近 400个院系专业点。设有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院达到
            25个,其中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 4
            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在校生达到十万人之多。[5]仅从在校生人数来看,三年时间就增加了十倍多,可见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之快。但是,应该看到,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发展是受到局限的。尽管传播学教育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发展都很快,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将传播学的基础建设的缺口概括为“四大障碍”[6]:学科有待规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界限不清;以系列教材为代表的基本建设不足;师资数量不足、配套困难。“新闻传播学”这个概念限定了这样的现实: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与新闻学研究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7]。这种现状导致了传播学教育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相类似:在课程设置上,以大众传播学相关课程为主要内容;在专业设置上,以媒体的性质区分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做法非常普遍。“传播学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化,因而导致传播学教育相应的新闻学化或大众传播学化”[8],而同时,传播教育的新闻学化,又加剧和加固了传播学研究的大众传播化。传播教育的新闻化和大众传播化使“传播学自身的学理教育”也走向新闻传播专才教育和大众传播技能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全面学习传播知识的要求。

              对照美国的传播学教育来看,美国教授范围最广的传播学内容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四个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应用传播、传播教育、传播理论、家庭传播、社会性别传播、健康传播、国际与跨文化传播、人际传播、语言与社会互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表现行为研究、政治传播、公共讲演、公共关系、修辞批评、符号学、小群体传播、视觉传播、法律传播、言语传播等。由此可见,美国传播学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与新闻学教育的胶着关系,建立了以社会学为依托,在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又注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

              从日本的传播教育来看,日本奉行的是通才教育理念,这与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理念吻合。他们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伦理及思想、新闻传播史、传播内容的分析与解读等有关基础性理论知识和通用性、工具性研究方法的内容;而有关新闻的采写、节目的制作以及媒介企业的经营等技术方面的学习则被认为不必太注重。2003年对在高校传授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员和媒体从业人员所进行的调查表明,日本传播教育者对这一理念认同程度较高。

              台湾地区自1991年以后,每年至少有一所传播相关院系成立,且以传播新科技类、视觉传播类、管理类、艺术类为主,其基础课程的设置趋向专业性、技术性。从传播学核心课程“传播理论”的课程内容来看,主要仍以介绍西方国家传播理论为主,迄今还很少有以本地区传播研究为基础而写成的传播理论教科书。由此可见,台湾地区传播学科的发展有广义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影响,但受到传播科技的影响更大。

              从以上三个地区传播教育来看,都是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的:一是传播教育与传播研究的关系;二是传播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假如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不断被拓宽的话,传播教育自然而然也就向广义社会学的方向靠拢;同时培养具有通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将作为传播研究的要求,成为传播教育的任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传播教育的方向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符合实际需要。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传播素质以及丰富的沟通能力,才能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从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专题分类来看,新闻传播实践的传播学研究、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新闻教育传播研究、影视研究等大众传媒、新闻学方面的内容很显然仍占很大比重,但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政治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究、传播与危机公关研究;新媒体研究;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社会学角度、传播新科技类的传播学研究也占到了相当比重。在新闻传播教育的专题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传播学学科建设思想,对于传播学科的规范、内涵、传播教育的理念及教学,传播基础课程的设置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10#
 楼主| kathycuc 发表于 06-5-5 20:25:48 | 只看该作者

3

从新闻与传播学教育角度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是融合论。有学者认为,在现在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新闻学、传播学是分开的,因而“新闻理论”仍然还是单独的课程,传播学理论则是另一门课程。而现实的大众传播业,早已从传统的印刷媒介扩大到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和其他新型传播科技手段了。传统的“新闻理论”,理论色彩较弱,难以容纳现实情境。传播学被引入我国新闻教学领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不知不觉地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传播学的经验主义量化分析方法,也无形中成为新闻学研究的普通方法之一,不再显得新鲜了。实际研究中,新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的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很难区别二者了。与传播活动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法学、当代文论、经济学等等,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理论的研究中。因此,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现在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划分,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不再让新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截然分开,而是有机地融合为一种新的能够说明实际的理论体系。

              另外的一种我把它概括为“一级发展论”。即传播学包容新闻学,发展为一级学科的主张、言论。持这类看法的学者认为传播学融入新闻学,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学科体系来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与现象的大系统,而新闻学严格来说,只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此外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等子系统。传统的新闻学与新闻教育表现出职业训练的色彩较浓,而理论色彩淡薄。传统的西方新闻理论除了新闻价值理论、新闻自由理论之外,几乎无理论可言;我国的传统新闻理论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喉舌理论、党报理论等,但是总体上仍显得十分单薄。而传播学中关于传播者的研究、关于媒介的研究、关于受众的理论、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等,大大扩展了传统新闻学的关照视野、提高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高度、丰富了传统新闻学的理论观点。传统新闻学的研究方法也十分有限,主要是文献研究法、阶级分析法等;而传播学中有关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受众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大大增强了传统新闻学的科学研究手段。因此,只能是新闻理论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形成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而不可能是传播学与新闻学揉合

              传播学研讨会,顾名思义,当然是以传播学者为主的大会。从事新闻编辑出版工作的“绿眼罩”们不多,虽然大陆的“凯平方”队伍并不十分纯粹,他们中的博士帽并不是很多,也有从新闻业进入传播学课堂的。但是,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一级发展论”肯定是占上风。因而,传播学未来发展的两极趋势观受到研讨会的重视。这种两极观认为,大陆未来的传播学有可能向“基础传播学和专业传播学”“两极同时发展”:一极是发展成基础学科、甚至包括基础教育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统称为“基础传播学”。主要课程将包括《传播概论》,内容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等;《传媒概论》,内容涉及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传媒、运用传媒等;《传播技能》内容涉及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视传播、电脑操作和网络传播等现代基本传播技能。另一极则是发展成专门学科,不仅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其中主要有:政治传播、经济传播、科技传播、文艺传播、卫生传播、体育传播、宗教传播等。[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5 01:32 , Processed in 0.10990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