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076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2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2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1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内容简介
考研真题是每个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资料,而拥有一份权威、正确的参考答案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历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要考点,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
为了帮助参加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科目的考生复习备考,圣才考研网精心编著了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3D电子书]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考研全套]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全套资料
3.[3D电子书]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4.[3D电子书]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19小时高清视频】
5.[3D电子书]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6.[3D电子书]陈力丹《传播学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7.[3D电子书]陈力丹《传播学纲要》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本书完整收录了河北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2011~2012年的考研真题,并提供了全部真题的答案及详解。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提供全国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保录班、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班】、考研3D电子书、考研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做题)、全套资料(免费下载,送手机版)、新闻传播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
1.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2.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3D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3.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4.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5.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2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2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卷别:[B]
适用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
考试科目代码:440
考试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特别声明:答案一律答在答题纸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新闻理论(60分)
(一)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新闻媒介如何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答:每个人从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了解以往社会积累中的经验、知识、技能、规范等,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的变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即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媒介在个人社会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理解
①理解自我,媒介提供信息帮助个人认识和理解自身。在现代社会,媒介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之一。
②理解社会,媒介通过传播社会的真实情况告知个人,并帮助个人处理外界信息以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2)导向
①行动导向,媒介不仅能帮助个人了解社会,还能帮助个人做出行动的决策。媒介是个人行动的导向之一,媒介导向有时是直接的,媒介传播的观念直接告诉受众如何行动;有时又是间接的,个人依据媒介传播的信息决定采取某种行动。
②互相导向,媒介传播帮助个人协调与他人的互动,个人可能信赖媒介的内容处理人际关系。
(3)娱乐
①单独娱乐,个人单独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单独娱乐方式的效果基本是单一的,主要是为了个人的消遣。
②社交娱乐,即多人一起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这样的方式除娱乐外,还有一种重要效果——社交。在媒介发达的现代社会,媒介已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工具。
2.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是什么?
答: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分别如下:
(1)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一方面,新闻事业具有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功能,新闻媒介通过大量的新闻、评论、广告,把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庞杂的信息呈现给受众,为受众的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新闻媒介通过新闻选择和议题设置,构筑起虚拟的媒介环境,由于种种原因,媒介环境与真实环境并不一定相等,从而有可能为受众提供错误的信息,误导受众。
(2)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一方面,新闻媒介具有进行宣传,整合社会的功能,媒介不仅将个人与社会连结起来,而且通过广泛的报道与宣传,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彼此的了解与交流。另一方面,新闻媒介为受众营造的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现实,新闻媒介的出现,使得大量亲身传播为通过媒介的大众传播所取代,人们与世界的联系表面上加强了,实际上却忽略了和身边的人的人际交往。
(3)新闻媒介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一方面,新闻媒介具有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的功能。媒介通过其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向受众传播了大量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媒介所传播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往往良莠不齐,真实性有待考察,失之肤浅,受众沉湎于其中,往往无法独立思考,被媒介牵着鼻子走,而且与媒介的大量接触往往会挤占通过其他渠道学习知识的时间,由此造成思考能力的降低,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下降的危险。
(4)新闻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一方面,媒介的出现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从媒介出现以前的纵向比较的习惯,转变为现实的横向比较,从而从安于现状到不满现状,最后来改革现状,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媒介有时会给人带来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诱惑,引发个人的无限欲望,如果这些欲望没有诉诸良好的途径,而是走向极端,就会造成社会的潜在威胁,也对个人的健康发展不利。
(5)新闻媒介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一方面,新闻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沟通人们的联系和交流,大大加快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进步。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往往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传播煽情信息和黄色新闻,宣扬不健康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方法,这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是极大的污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媒介不但具有强大的正面作用,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觑。因此我们在发展新闻事业的时候,一方面要尽量发展新闻媒介的优势,使其正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要警惕由此产生的负功能,力争将负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促进新闻媒介本身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1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下面的材料反映出西方新闻界出了什么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评价。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在头版报道了《世界新闻报》曾于2002年窃听一名被绑架的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电话的丑闻,报道称,受害少女的尸体于当年10月在一篇树林中被发现,该报的窃听行径干扰了警方破案,同时也给受害人家庭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随后,每题穷追猛打,爆料一系列名流明星、政界要人的电话曾遭窃听。消息一出,随即引发各方密切关注和社会的意志谴责。
答:材料反映出西方媒介在自由主义的体制下发生不顾职业道德和法律约束而违反新闻操守和侵犯他人权利的问题。
(1)《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成了一个典型的案例。透过它,我们看到西方传媒、西方社会所面临的滥用自由困境,伦理道德困境,社会文化庸俗化、低俗化困境,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困境以及整个社会的体制弊端、民主制度困境。
(2)长期以来,西方媒体与政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媒体集团特别是跨国传媒巨头不仅直接控制和操纵新闻媒体,还与政界、商界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来更好地维护各自利益。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制衡。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政界人物拉拢、利用甚至取悦媒体;为获取媒体舆论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对媒体的一些不当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媒体不惜采用窃听、贿赂等非法途径获取独家内幕消息,争取有利的政策支持。西方民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媒体绑架民意、民意胁迫政客、政客勾结媒体”这个难以解脱的恶性循环。
(3)窃听丑闻并非西方媒体罔顾社会责任、滥用新闻自由的偶发事件。它折射出西方媒体发展及民主体制遭遇的制度困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反面教材。它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国内媒体健康发展,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正确认识新闻自由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动媒体自律,提升社会责任感。
(4)任何自由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毫无限制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但它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一旦无限夸大这种权利,将其绝对化,它反过来也必然会伤害新闻自由本身。自由和责任总是相伴而生。自由精神应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正因为如此,自由精神才是美好的精神。我们所讲的新闻自由是一种内含责任的自由,是一种被赋予政治使命的自由。新闻事业应该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民族的团结富强而服务,新闻自由必须基于这样的前提来实现。
(三)论述题(2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论述大众媒介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答:(1)大众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①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其主要的作用体现在:a.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b.参与政治决策;c.塑造政治文化;d.进行舆论监督。
在当下公共领域的构建中,新闻传媒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而且这些过程和环节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回顾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公共事件,可以发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媒体在积极干预现实生活、维护社会有序运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独特作用。
美国总统杰斐逊曾经说过:“如果由我来决定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媒体与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相信,随着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广泛参与,可以充分地把民意反映出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社会向着文明的方向前进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②政府的活动都必须利用大众传媒这个重要的宣传工具。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媒介的利用主要有:a.发布政治信息;b.宣传政治主张;c.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d.进行舆论导向。
政治活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主张和观念的主要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动和控制社会舆论。
(2)大众传媒与经济的关系
①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功能
首先表现为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报纸有经济版的,电视有经济频道,电台有经济台,出版社与杂志社印刷发行大量的经济类书籍与杂志,经济信息成了现代大众传媒的主要信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同时表现为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
②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a.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b.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c.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d.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
二、传播理论(60分)
(一)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谈谈组织传播中的角色意识
答:(1)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狭义的组织传播主要是指组织内传播。
(2)组织成员的角色意识是组织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
组织传播中成员的角色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内传播的一些常规化活动培养,也可以通过一些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建立。
①新成员了解组织环境、组织目标、规章制度、组织运转过程、组织文化、价值观念等,这是组织内传播的一项常规化的传播活动,即组织成员的“组织社会化”。
②某些行为并没有明确的规范来约束,但无形中会有一种压力对其进行调控。这种角色的社会化是依靠非正式的学习习得的,组织成员通过自己和其他成员的经验、教训进行学习,从而使这种没有明文的规范变成自己的“自然”行为。
2.谈谈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垃圾现象
答:信息垃圾是从内容的角度对信息的判定,指那些混在大量有用信息中的无用信息、有害信息,以及给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带来危害的信息。信息垃圾对信息的安全应用和传播构成了威胁。
信息污染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社会公害。信息垃圾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信息:
(1)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
从大众传播的内容上来考察,色情和暴力属于有害有毒类信息,也是危害最大的信息污染。这类信息力求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极力兜售强奸、卖淫、嫖娼、淫乱、暴力等内容,污染社会环境和受众视听,违反伦理纲常。
(2)虚假性和伪劣性信息。
大众传播中的虚假、伪劣信息具有欺骗性和误导性,是影响最坏的、受众意见最大的信息污染。虚假、伪劣信息是蒙着真实的面纱,以真实的面目呈现,使受众信以为真,判断失误,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美国新闻史上,大众传播媒介搞信息传播垄断,故意制造煽动性的虚假新闻,竟然引发了一场“美西战争”;后来的“美朝战争”和“美越战争”,美国的新闻媒介也同样扮演了不很光彩的角色,传播了许多虚假新闻。即使在和平时期,美国新闻媒介也存在选择性失实和偏向性失实,有时甚至有目的地传播“反间信息”和“假事件”或传谣、造谣,公开干涉别国内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经营与管理也有点趋向功利化和商业化,炒新闻、买新闻、策划新闻、变相制造新闻已成了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惯用绝招,卖版面、卖时段、搞广告新闻和有偿新闻也是时下提高经济效益的通常做法,而这些正是产生虚假、伪劣信息的直接原因。
在商业经营和广告传播中,商家为达到赢利的目的,利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和一些消费者不易确证的有利条件,伪造商品属性,夸大商品功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各种夸张语言向消费者强力推销,误导和蒙骗消费者。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由于每个人所持立场和所持观点不同,对人或事物的描述和评价中往往也渗透着大量的虚假、伪劣信息。时过境迁,这些留存的虚假、伪劣信息便给后人理解和认识当时的历史造成欺骗和误导,成为信息污染。比如,对人物进行评价时,信口开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扣帽子、打棍子、肆意人身攻击;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不客观公正,报喜不报忧,只讲一面之辞,甚至利用大众媒介为恶势力公开辩护。这不仅在当时会对受众造成欺骗和误导,许多年后,当人们再看这些人或事件时,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重复性和图像性信息。
现在有许多读者抱怨:“报纸内容都差不多,看一份就够了”。因为,打开同城的几家甚至十几家报纸,人们看到,同城媒介对同一件事的报道都是同一个声音,不仅报纸上的新闻和信息内容交叉重复,甚至连叙述口气、报道角度、价值判断、编排手法、版面风格和读者定位都大同小异。其实,广播电视节目也是这样。新闻和信息内容的交叉、重复、同质,导致同城媒介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降低传播质量,媒体之间的替代性十分明显,竞争底线相当脆弱,最后受害的是媒介自身而不是受众。因此,对信息交叉化、重复化和同质化的现象,媒介应该引起警惕。
不仅交叉性、重复性信息是一种信息污染,图像性、视像性信息也会转化为信息污染。当代社会信息通过电视来传播的比重越来越大,日后用电脑传播图像化信息的比重也会上升。面对这一趋势,施拉姆清醒地看到:“人类如何运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因为,图像性、视像性信息,会使观众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下降,导致思维的跳跃、散乱和不规则、不缜密;同时,思维上的图像化、视像化,又会使观众的语言(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使语言传播趋向大众化和流行化,而缺乏个性和特色。
(二)材料分析题(共1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说明其所包含的传播学原理,并指出其在大众传播(包括网络)实际中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材料一: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边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所以,需要一个人在外奔波挑水。后来,丁家在自己的院子里挖了一口井,不用到外边挑水了,于是丁家人逢人就说:“我们挖了一口井,家里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句话,就像周围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国的人都知道了这条奇闻。消息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人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了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材料二:
传播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有一张漫画,上面画的是一位年轻白人(男)与一位年轻黑人(男性)在打架,白人手里拿一把匕首,正要刺向黑人。被试12位白人坐成一排,实验人员请1号被试看漫画并要求其把看到的漫画内容向2号被试口头转述,2号被试再向3号口头转述1号被试的转述,依此类推。最后,实验人员请12号被试说出漫画的内容,12号说:那位黑人拿着匕首要刺向白人。
答:(1)传播学原理
材料一反映了传播学原理中的信息失真现象。材料二反映了传播学原理中的拟态环境原理。
①信息失真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经常会产生一些误解,这些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呢?信息交流总离不开信息源、信息接受者和信息本身这三个基本要素。一般情况下都是因为信息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个人客观思想的加入,使得信息的接受者在收到信息源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中间传播者的的客观思想。当这些传播者的客观思想与信息源的主观意思发生冲突时,就产生了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了误解的产生。
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任何人看待事物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当信息在传播的时候,如果是有第三者时,当第三者以自己相当然的想法将信息传播给下个接受者时,接受者就接受到了包括第三者思想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不是本来的信息。因为主观思想的加入,使得信息的本来意思发生了改变,如果接受者接受到了带有主观思想的信息,那么必然会对信息源的本来意思产生误解,如果不当面手清楚时,那么信息失真就产生了,误解也就紧接者来了。
②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拟态环境的重要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2)在大众传播中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①信息提供者出于某种不正确的动机。有的信息提供者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意隐瞒或歪曲事实真象,弄虚作假。如为使某项工作榜上有名,无端夸大成绩,报喜不报忧;为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资助,有意夸大困难,报忧不报喜。
②信息接收者从个人偏爱或自身利益出发引起信息疏漏。表现为被事物的某些现象所迷惑,低估其它方面的重要性;或为我所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③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的语言文字功底浅,使用的术语和概念不准确,传递信息辞不达意;有的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业务不熟,经验不足,不经调查,就把道听途说的东西进行一番主观臆断,添枝加叶,移花接木。
④信息传递层次过多。这种情况在口头逐级传递信息时尤为突出。信息传递者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因“各取所需”而使信息“损耗”变形失真。
(三)论述题(2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试论微博的传播机制、功能与弊端。
答: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1)微博的传播机制
①“社会网络”:微博传播的底层结构
微博信息传播是由分散的网民自发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微博平台的传播不是像传统网站那样的自上而下、点对面的发布平台,人们更多的是在某些网络的“节点”中发布信息,这些信息要能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必须有一种传播的网络。如果深入研究微博信息传播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这些节点上的信息的扩散,很多时候依赖的是人们的“社会网络”。
②社会网络基础上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a.影响个体传播能量的要素,即如果先不考虑信息本身的属性的话,个体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能量以及影响力,与个体的社会网络的某些指标以及整个平台上的相应机制相关:信息发布者的社会网络越大,强联系链条越多,联系越频繁,联系对象的传播能量越强,那么他发布的信息的传播面就可能越广。如果从社会网络分析图上看,有直接的线连接起来的节点之间是强关系,而其他节点之间的关系是“弱关系”。
b.影响信息扩散效果的要素,即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信息的传播来说,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是以一个个节点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是沿着人际网络的路径来扩散的,每一个节点都在起着“把关”的作用,传与不传,每个节点做出的每次选择,都直接影响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效果。这些选择既有可能是基于对信息价值的判断,也有可能是基于人际关系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
(2)微博的功能
①发表微博。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删除微博。在自己微博列表中可以将已发表的微博进行删除。评论、转发、收藏微博。可以对微博进行评论,也可转发、收藏别人发表的微博及评论。关注、粉丝。访问他人博客或对他人博文进行评论时可选择对该用户进行关注,关注后成为该用户的粉丝;查看用户关注列表,可以取消对某人的关注。
②发表私信。可以通过私信功能查看好友发送给自己的消息,也可以给自己的粉丝发送消息,仅发送双方可见。@别人。如果你想对某人说话,或想将某人的微博推荐给朋友,都可以使用@,发微博的时候只要在用户名之前加上@即可。发起话题。发表文章的时候用两个#将文字内容包起来。
③搜索功能。首先发起话题,用鼠标点击两个#之间的关键字,就能搜出所有含有关键字的微博。微博广场。微博广场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用户可以在这里随便看看,也可以根据喜好自行搜索。话题或者人物参与交流、进行关注。
④投票。可以发起文字或者图片投票,自己创建标题和选项,并注明是多选或者单选,供别人选择。也可以给别人发起的活动投票。位置。位置里有一个位置签到功能,用户可以分享地理位置,告诉微博好友你在哪里,也可以查看个人足迹,完成微博位置旅程,还可以通过别人的位置签到,查看别人的“足迹”。
(3)微博的弊端
①微博影响系统的学习
随时分享身边的新鲜事,这就等于倡导你上课的时候工作的时候也随时拿手机出来上上微博,现在使用微博的人当中有很多学生,这会影响了他们系统的学习。由于微博的娱乐性的存在和现在学生自制力的普遍缺失,使一拿出手机上微博就很难再把手机收回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此对系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②微博的内容具有随意性
由于微博倡导随时分享,故很可能导致所发微博缺乏思考性和缺乏逻辑性,因此产生负面消息的可能大大增大。又由于微博具有传播快捷、使用人群广的特点,因此极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微博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任何媒体。
③微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炒作平台
不像电视有严格的层层筛选,在微博上你想红几乎没什么阻碍。你所要做的只是增加粉丝,然后发一些恶搞的微博,你的粉丝会层层转发这类微博,成千上万的转发之后,你就会成为新的网络红人。当代有很多人想出名,而且不在乎是以什么途径。而事实证明,走低俗路线出名往往比走传统路线出名要快捷得多也要有效得多。这就导致了微博上低俗信息横流。
④微博助长了浮躁的风气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总有人在微博上发牢骚,假设有一个人发微博大骂房价高,骂相关部门,骂相关政府。这引起很多人共鸣,于是有无数的转发,无数的助骂,越骂越凶,越骂越气愤。现在总是有很多被冲热了头脑的人,总是有很多缺乏理智的人。结果就是这一个人的牢骚,使得千万人心底的怒火被唤醒,结果整个社会都在头脑发热。微博相等于一个推波助澜的工具,它把人们本来微小的情绪恶化再恶化,使得浮躁的社会更加浮躁。
三、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共30分,每小题1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网络时代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网络时代的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加强多媒体传播的能力
网络时代,媒体人不再是为一个单一的媒体服务,而是为媒体集团内的多个媒体平台服务。记者采集回的信息,要既能为报纸供稿,又能为广播电视制作节目,还能为网站、手机媒体提供稿件和图片等。因此,与强调传播者的调查研究能力、新闻敏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传统能力相比较,职业传播者能力结构的现代版本,更加强调多媒体传播能力,即掌握多媒体技术,能够熟练而快捷地搜集、发送、处理各式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音频等材料,其中也包括由这种多媒体能力内定的多语言符号的编码解码能力,即熟练运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当然,要成为“全媒体型新闻人”,首先要注意培养多媒体报道的思维和理念,懂得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才能将信息资源转化成不同的媒介产品,进而提高多媒体传播的能力。
(2)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网络时代,专业记者的核心价值已不再是采集一般信息,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筛选、探寻、鉴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有序整合和立体呈现,帮助受众更加真实、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当今社会,谁拥有更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谁就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全媒体时代要求新闻人具备宽口径、多复合的知识结构,既要有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基础知识,掌握跨媒体的技术技能,又要努力从心理上走近受众,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及时将他们所需要的内容送到“家门口”。
(3)培养多种敏感力
在媒介融合、创新、变革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优秀的新闻人除了要对新闻的喉舌功能敏感,对新闻的社会使命敏感外;还需要其他一系列的敏感力,其中包括:对未来媒介形态及发展趋势敏感;对新媒介产品生命周期敏感;对其服务对象敏感;对人们的基本需求敏感;对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敏感;等等。这一系列的敏感意识加上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媒介技术使用能力,是当今时代所呼唤的优秀新闻人的媒介素养。
(4)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在任何时代,新闻人的媒介素养不仅包含专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在媒介化社会的今天,在媒体的大众化、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愈深的大环境下,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意义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媒体从业人员滥用媒体权利牟取私利或者进行权利寻租;或者为增加点击量、发行量和收视(听)率进行恶意新闻炒作;或者报道干涉私人领域,“人肉搜索”侵犯公民隐私权;甚至制造“假新闻”、“有偿新闻”等等,不仅会导致受众流失,降低媒体公信力,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更无从谈起。
2.举例说明在人际传播中如何增强人际吸引。
答: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当中的重要内容。人际吸引是指两人之间接近、喜好等积极的态度或行为取向。造成人际吸引是种种复杂因素的综合。
(1)外表吸引
美好的外表往往是促进人际交往的第一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彼此外表有好感的人更容易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传播关系。对外表吸引力的判断因人而异,但相对来说,人们更愿意选择与自身条件和类型有某种相似性的人进行交流。
(2)相邻接近
人际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相邻性。相互邻近的人只要彼此没有产生对立情绪,便很容易开展交往和建立友谊。进一步的解释认为,相邻接近产生于人们对连续相互作用的期望。人们都希望所处的环境是令人愉快的,初次见面的人总试图表现友善,而如果预期到今后的相邻关系,则更倾向于以初次见面时形成的良好关系为基础建立友谊。
(3)传播频度
人们交往的次数和频繁程度也会对人际传播产生影响。一般说来,我们不会喜欢不认识的人,也不会和不相识的人做朋友,而且与不常见的人保持友谊也是困难的。研究表明,人们彼此见得越多,相互越熟悉,也就越容易相互喜欢。相见次数的增加会增强喜欢的程度,而喜欢和熟悉又会促进彼此的交往。由于人际传播带有双向互动和报答性交换性质,如果交流中一方主动而另一方不予回应,传播会萎缩。而彼此相互报答,就会使人际传播活跃,交往愉快发展。
(4)个人品质
个人品质是相互吸引和促进传播的重要因素。据统计,能促进人际传播的品质依次是:热情、真诚、理解、诚信、体谅等。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喜爱与人交流的人,会有较强的吸引力。
(5)相似性与互补性
人们喜欢和与他们相似的人交往。除相貌相似外,相似因素还包括文化、信仰、情趣、品质、智力水平、种族背景、职业、年龄等。与相似性相联系的是互补性。人不但喜欢和相似的人交流,而且还倾向于追求那些能补充自己人格、具有相对品质的人。相似性和互补性的作用条件在于,当两个人具有相同的角色身份时,决定交往的重要因素基本上是相似性;而当两个人有不同的角色作用时,互补性则成为交往的主要因素,如夫妻关系。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076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