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名校考研(含复试)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7:0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0974.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二章 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三章 汇率基础理论
第四章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短期调节
第五章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中长期调节
第六章 外汇管理制度和政策调节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对内外均衡的冲击
第八章 金融全球化下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内容简介                                                                                            
  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是我国众多高校采用的国际金融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金融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新编》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提高专业课成绩,我们从指定该教材为参考书目的名校(包括科研机构)历年试题中挑选有代表性的考研真题(含复试真题),并对所选考研真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针对性强,紧密结合考研真题。本书所选考研真题全部来自指定该教材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包括科研机构)历年考研真题,使本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参考性。本书特别收集了部分名校(如人大、中央财大等)考研复试真题,并予以详细解答。
  2.全面系统,秉承“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教材、贴近考研真题、贴近命题方向。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本书所选历年考研真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考生全方位备考。
  3.解答详尽,条理清晰。本书所选部分考研真题有相当的难度,对每道题(包括名词解释)都尽可能给出详细的参考答案,条理分明,便于记忆,便于引导考生养成良好的应试技巧和作答思路。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提供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等各种金融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班、一对一辅导、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新编》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国际金融学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
1.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2.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3D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3.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4.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答案遮挡——先看题后看答案,学习效果好【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5.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http://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章 导 论
《国际金融新编》的第一章首先给出了国际金融学的定义并列举国际金融学和相关学科的区别;其次介绍了本书的国情基础,从宏观经济角度对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做一个概括;再次指出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同时实现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最后说明了本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
各院校的考研试题极少涉及到本章内容,读者简单了解即可,所以本章没有选用考研真题和典型题。
第二章 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选择题
1.最不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是由(  )引起。[南京大学2012金融硕士]
A.货币价值变动
B.经济结构落后
C.国民收入变动
D.经济循环周期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造成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有:临时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收入性不平衡以及预期性不平衡。其中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结构落后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最不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是由经济结构落后引起的。
2.关于SD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南京大学2012金融硕士]
A.SDR是由美元、欧元、日元和瑞士法郎四种货币来定值的
B.SDR总共分配过两次
C.SDR是基金组织创造的账面资产
D.SDR可以充当储备资产,用于国际贸易支付和国际投资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SDR(特别提款权)是指IMF分配给成员国的在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它是相对于普通提款权而言的。SDR不具有内在价值,是IMF人为创造的账面上的资产。A项,目前,SDR是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四种货币来定值;B项,到2009年,IMF共进行了三期SDR分配,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别有3次分配;D项,SDR具有严格限定的用途,可用于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IMF贷款,但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
3.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  )。[南京大学2011金融硕士]
A.汇率
B.流通速度
C.名义利率
D.实际利率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持有货币,获得了货币的流动性并放弃了相应时间内的利息,即为名义利率。
4.净出口是指(  )。[暨南大学2011金融硕士]
A.出口减进口
B.进口减出口
C.出口加转移支付
D.出口减进口加转移支付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净出口,即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差,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判断题
国际储备的功能包括储备资产的增值保值和提高对外投资的收益率。(  )[中央财经大学2012金融硕士]
【答案】错误查看答案
【解析】国际储备的功能包括:弥补国际收支赤字、调节本币汇率、充当信用保证以及防患突发事件。
三、概念题
1.J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s)[对外经贸大学2013金融硕士;中央财大2012金融硕士;东北财大2006研]
答:J曲线效应的含义是: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趋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英文字母“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如图2-1所示。

图2-1 J曲线效应
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之所以存在J曲线效应是因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产生影响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数量调整阶段。在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发生改变,以外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计价货币。如果进口合同以外币计值,出口合同以本币计值,那么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在传导阶段,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但数量仍没有大的变化,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恶化。在数量的调整阶段,价格和数量同时变化,且数量变化远大于价格变化,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改善,最终形成顺差。因此,假设出口需求弹性为ηx,进口需求弹性为ηm,J曲线效应产生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ηx|+|ηm|<1,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期,|ηx|+|ηm|>1,本币贬值能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2.国际收支平衡表[华南理工大学2011金融硕士]
答:(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按照复式记账原理,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收集并公布各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为此,基金组织制定了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方法和基本内容。
(2)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方法是复式记账法,即每一笔交易都是以价值相等、方向相反的账目表示。因此,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反映和记录一个国家对外经济交易时,一切收入项目或负债增加、资产减少项目都列为贷方,或称正号项目;一切支出项目或负债减少、资产增加项目都列为借方,或称负号项目。
(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非常复杂、广泛,各国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也不尽相同,但均包括三个主要项目:①经常项目,反映实际资源在国际间流动的经济行为的项目,它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主要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②资本和金融项目。其中资本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收买或放弃。金融项目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的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③平衡项目。它反映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差额的项目,主要有错误与遗漏项目。
3.国际储备[浙江财经学院2011金融硕士;北二外2009研;首都经贸大学2004、2009研;人大2003;南开大学2000研]
答:国际储备又称自有储备,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和。须具备三个特性:可得性、流动性、普遍接受性。一国货币当局持有,而不是其他机构或经济实体持有的储备资产。国际储备的形式有货币性黄金、外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四个部分组成。
国际储备的作用为:①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它起着国际商品流动和世界经济发展媒介的作用。②具体到每一国家来考察。国际储备具有:充作干预资产、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一国向外举债和偿债能力的保证。
国际储备的来源,从一个国家讲,主要通过其国际收支顺差、货币金融当局的国外借款、外汇市场干预(出售本币、购入外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货币当局收购的黄金等渠道获得。从世界的角度讲,国际储备主要来源于:①黄金的产量减去非货币用金量;②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③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输出。
4.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北师大2003研]
答: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内容所做的具体解释是: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的统计表,它表明:①某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在商品、劳务以及收入方面的交易;②该经济体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世界其余地区的债权、债务的所有权的变化和其他变化;③从会计意义上讲,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账目所需的无偿性转让和对应项目。
首先,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它是一定时期(如3个月、半年、1年)内一国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总和。其次,只有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种交易才能被包括在国际收支范围内。正确理解居民与非居民的涵义对于理解国际收支非常关键。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住期限达一年以上的经济体,否则,该经济体就被称为该国(或地区)的非居民。最后,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它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而所谓经济交易是指经济价值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转移。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切经济往来,不管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不管是使用本国货币,还是使用外国货币;不管是实物形态还是货币形态,均应列入国际收支范畴。
5.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上海外贸学院2006研;南开大学2000研]
答:自主性交易亦称“事前交易”,是以个人独立经济活动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所进行的交易,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中的长期资本流动和部分短期资本流动所表示的交易。它们主要有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政府和私人的援助、赠予,为追求利润而进行的对外投资,以及为发展本国经济而借入的外国资金等。一般来说,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就是经常项目加各长期资本项目和部分短期资本流动项目的借贷双方的差额。但对于某些短期资本流动很难确定它是自主性的,还是调节性的,因此这种国际收支差额分析用处不大,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收支差额来反映其国际收支状况。
6.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上海交大1999研]
答:国际收支平衡即国际收支自主性项目的平衡。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国际收支平衡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①国际收支差额;②国际收支对外汇市场的影响;③国际收支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也在逐步发展。国际收支平衡不只是数额的平衡,还要求内容的平衡。也就是说,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不平衡,还需要看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输出入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该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7.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首都经贸大学2004;北京工商大学2004]
答:经常项目是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它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主要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项。其中,货物是贸易收支的标的,主要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由于进出口的货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体,故称为“有形贸易收支”。在处理上,货物的进口,表示一国实物资源的增加和外汇资金的减少,在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列入借方;相应地,货物的出口在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列入贷方。一般来说,货物的进出口都使用离岸价(FOB)计价。服务和收入通常作为劳务收入的主要内容。由于服务与收入是无法触摸的,故称为“无形交易”。劳务收支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服务项目包括运输通讯、保险、金融服务、旅游等,收入项目包括职工报酬、投资收入。其他如专利费用、广告费等,也包括在劳务收支的项目之中。经常转移被列为转移收支的一部分。经常项目在国际收支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都希望本国的经常项目保持顺差。
8.Marshall-Lerner Condition[人行2008研;对外经贸2006研;上海财大1997研]
答:Marshall-Lerner Condition中文译为“马歇尔─勒纳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是美国经济学家勒纳在研究既定的进出口供给条件下一国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时提出的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在假定贸易商品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前提下,一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本国贸易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假定以X表示本币计值的出口量,M表示外币计值的进口量,E表示外汇汇率,B表示以外币计值的贸易收支差额,则有:

对外汇汇率E求导、并变形有:

令:ηx、ηm分别表示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弹性的绝对值,则有:

由于假设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即ME=X,有:

很显然,当|ηx|+|ηm|>1时,

,即本币贬值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条件|ηx|+|ηm|>1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在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前提下,只要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绝对值之和大于1,本国货币贬值就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而且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越大,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改善的作用越大。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弹性分析法的核心,也是一国是否采用货币贬值政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为前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这一假设显然并不存在。因此,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9.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中南财大2007研]
答:按对需求的不同影响,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可分为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大类。
支出增减政策,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这类政策旨在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来改变对外国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这类政策主要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政策,它的主要工具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公债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它的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以及法定准备金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由此调节内部均衡;同时,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又可以通过边际进口倾向影响进口,通过利率影响资金流动,由此调节外部均衡。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压低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的作用,当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下降时,对外国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也相应下降,从而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反之,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具有增加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的作用,当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增加时,对外国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增加(或顺差减少)。
支出转换政策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所谓改变支出方向,是指将国内支出从外国商品和服务转移到国内的商品和劳务上来。汇率的下浮或贬值、对进口商品和劳务课以较高的关税都会使进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对上升,从而使居民将一部分支出转移到购买进口替代品上来。许多教科书把直接管制列为一种单独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既不属于支出增减政策,也不属于支出转换政策。实际上,直接管制也是一种支出转换政策。汇率和关税政策是通过改变进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相对价格来达到支出转换目的的,而直接管制则是通过改变进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相对可获得性来达到支出转换目的的。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进口许可证管制等形式。国际经济组织和经济学理论多半不赞成采用直接管制,但在国际收支发生较严重的困难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程度不同地采用过直接管制。
10.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北航2004研]
答: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以影响基础货币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越性:①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②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④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
11.货币政策[武汉理工2007研]
答: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有关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包括宏观经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的总和。货币政策按其执行主体的不同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即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在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经济运行始终与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覆盖整个社会,其中包括货币流通状况、货币供应与信用总量增长速度,以及结构比例等,对各项经济活动和整体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以调控货币流通、货币供应和信用规模为中心内容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性的和全方位的,突出表现为:①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③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12.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南开大学2000研]
答: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于1752年在驳斥重商主义的僵化贸易顺差论时提出的一种国际收支理论。它揭示了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作用。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由四个环节相互衔接而成:①国际收支与黄金数量;②黄金数量和货币供给量;③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④物价水平与进出口数量。
以国际收支逆差为例,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如下: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外流→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黄金流出减缓→国际收支新均衡。但是,“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①国际金本位制的货币纪律必须得到遵守;②不存在国际资本流动;③物价波动改善进出口的条件必须满足;④经济中不存在大量的失业。
四、简答题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哪些项目?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首都经贸大学2005研]
答:(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设置科目和账户,并按照复式记账原则对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系统的记录,对各笔交易进行分类、汇总而编制的分析性统计报表。
按照IMF在1995年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设置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错误与遗漏账户。
①经常账户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账户,它是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经常转移四个项目。
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政府服务等内容。收入包括雇员报酬和投资收益两项内容,雇员报酬指支付给非居民工人的职工报酬;投资收益指居民拥有国外金融资产的收入及对非居民负债的支付,包括直接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和其他投资收益以及储备资产收益。经常转移是指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无等值交换物的实际资源或金融项目所有权的变更,它排除了资本所有权的转移。
②资本和金融账户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它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
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资本转移主要包括:a.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b.与固定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有关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c.债权人不要求任何补偿而豁免的债务。非生产、非金融的收买或放弃是指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以及租赁和其他可转让合同的交易。金融账户包括某一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可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③错误与遗漏账户。由于不同项目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记录时间不同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等原因,会造成国际收支项目出现净的借方或贷方余额,这就需要人为设立一个平衡项目——错误与遗漏项目,在数量上与该余额相等而方向相反。当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合计贷方总额大于借方总额,从而出现贷方余额时,则在错误与遗漏项下的借方记入与该余额相同的数额;反之,当借方出现余额时,则在错误与遗漏项下的贷方记入相同数额。
(2)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项目之间的关系
①从内容上看: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前两个项目——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经济交易。其中,经常账户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动;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的流动。而错误和遗漏账户并不记录实际交易,它是人为设立的保证按照记账法则借贷相等的平衡项目。
②从数量关系上看,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借方或贷方余额等于错误与遗漏项目贷方或借方数额。这是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人为调整的结果。
2.如何判断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天津财经学院2004研]
答:(1)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
应从下面三个方面把握国际收支的概念:
①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当人们提及国际收支的时候,总是需要指明是属于哪一段时期的。这一报告期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个季度或一个月,但通常都是指一年。
②正确理解国际收支中的居民与非居民。所谓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住期限达到一年以上的经济体,否则,该经济体就被称为该国(或该地区)的非居民。
③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它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
(2)国际收支平衡及其判断
在国际收支理论研究中,所有的交易都可以按照发生的动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所谓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比如追逐利润、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而补偿性交易是指为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发生的交易,比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官方储备等。
所谓国际收支差额就是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当这一差额为零的时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否则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
根据上面的陈述,虽然在理论上只要自主性交易余额为零即可说明国际收支是平衡的,但在现实应用中,需要很多其他的口径来加以判断:
①通过贸易收支差额来判断国际收支平衡与否。贸易收支差额即商品进出口收支的差额。这是传统上用得比较多的判断方法。对于某些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通常通过贸易收支来判断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②通过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来加以判断。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无形收支(即服务和收入)和经常转移收支。前两项构成经常项目的主体。通过经常项目判断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可以综合的反映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包括无形进出口,如劳务、保险、运输等),而被各国广为使用,并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③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加以判断。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差额进行判断的主要原因是,根据复式记账法,当经常项目出现赤字时,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相应盈余;当经常项目出现盈余时,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相应赤字。因此也可以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来判断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
④综合账户差额。综合账户差额是指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账户所构成的余额。由于综合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的变动,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也可以通过综合账户差额来判断国际收支平衡与否。
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与金融项目包括哪几项?[人行2000研]
答:(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按照复式记账原理,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按IMF1993年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其基本内容包括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和误差与遗漏项目。
(2)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内容
资本与金融项目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的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它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
①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资本转移主要包括:a.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b.同固定资产买卖或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c.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是指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以及租赁和其他可转让合同的交易。
②金融项目包括一个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按投资类型,金融项目可以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四类。a.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的主要特征是投资者对另一经济体的企业拥有永久利益。这一永久利益意味着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关系,并且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管理施加着相当大的影响。直接投资可以采取直接建立分公司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收购的方式;b.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的主要对象是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对于债务证券而言,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和其他派生金融工具;c.其他投资(other investment)是一个剩余项目,包括所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储备资产未包括的金融交易;d.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指货币当局可随时动用并控制在手中的外部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SDRs)、外汇资产、在IMF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
4.试述国际收支账户差额及其含义。[东北财大2012金融硕士]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事后的会计性记录,复式记账法使它的借贷双方在整体上总是平衡的,即余额总是为零。但是,就具体项目而言,借方和贷方经常是不相等的,双方进行抵消后,会产生一定的局部差额。常见的国际收支差额有贸易账户余额、经常账户余额、基本差额、官方结算差额和综合差额。
贸易差额指一定时期内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进出口的借贷之间的净差额。如果这一差额为正,代表该国存在贸易顺差;如果这一差额为负,代表该国存在贸易逆差。如果这一差额为零,则表示该国贸易收支平衡。
经常项目差额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商品、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项目贷方总额与借方总额之差。经常项目差额=贸易余额+收益余额+经常转移余额。如果这一差额为正,代表该国有经常项目顺差;如果这一差额为负,意味着该国有经常项目逆差;如果这一差额为零,则意味着该国经常项目收支平衡。
基本差额是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长期趋势的国际收支余额。它是在经常项目差额的基础上,加上长期资本金融项目贷方总额和借方总额的净差额所形成的。
官方结算差额是在基本差额的基础上,加上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私人短期资本流动净差额所得到的。它区分了自主性交易和货币当局的融通性交易。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官方结算差额常常成为衡量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以及一国货币汇率的很好指标。
综合差额是指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所构成的余额,也就是将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官方储备账户剔除后的余额。它等于官方结算差额加上官方借贷净额。综合差额的意义在于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国际储备量造成的压力。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是怎样的?[人行2008研;中财1998研]
答: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功效在不同货币制度下是不同的,因此应分别考察不同货币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固定汇率制度按本位货币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国际金本位制度和以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面,分别分析两种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1)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大卫·休谟提出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假定货币供应量因黄金流入流出而增加或减少的前提下,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可以概括为:①外汇汇率根据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决定。②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将引起汇率变动,汇率变动超过黄金输出、输入点时,将引起黄金流动。③黄金流动增加输入国的银行准备金,减少输出国的银行准备金。④银行准备金的变动将引起货币数量的变动,从而造成贸易双方的物价和收入变动,从而纠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使黄金流动停止。新古典学派对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作了进一步补充,强调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作用。因为在国际金本位制下,汇率只在黄金输送点左右变动,从而使外汇投机商进行稳定性投机,使外汇需求者推迟购买,外汇供给者提前售汇,从而引起国外短期资本流入赤字国,加速了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2)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纸币本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仍有自动调节机制发生作用,但自动调节过程更为复杂一些,具体调节过程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来实现。
①利率机制。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当局必须减少外汇储备,造成本币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又会导致资本流入增加,从而改善资本与金融账户,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反之,国际收支盈余则会通过利率下降使资本流出,从而恶化资本与金融账户,使盈余减少或消除。
②收入机制。收入机制是指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反之国际收支顺差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进口需求增加,从而使贸易收支恶化。
③相对价格机制。国际收支赤字时,货币供给量减少会导致国内物价水平下跌,物价相对外国产品价格下跌会增强本国产品竞争力,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改善经常账户余额,使赤字减少或消除。同样,盈余会通过物价上升而减少或消除。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是通过国内宏观经济变量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对外均衡目标的实现是以牺牲国内经济均衡(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为代价的。
6.简述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人行2008、1996研]
答: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不负有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义务,即无需通过外汇储备增减来影响外汇供给和需求,而任凭市场的外汇供求来决定汇率的上升和下跌。在这种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外汇需求就会大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就会上升。反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外汇需求就会小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就会下跌。
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是通过相对价格机制即汇率水平的变动来实现的。国际收支失衡引起汇率变动,汇率变动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国际收支失衡,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以国际收支赤字为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外汇汇率就会上升,而本币贬值造成了本国商品相对价格降低,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上升,这将增加出口需求,减少进口需求。只要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国际收支赤字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同样,国际收支盈余通过本币汇率升值造成了本国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这将增加进口需求、减少出口需求从而使贸易收支改善,国际收支盈余就会自动减轻或消除。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通过汇率变动来实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隔绝国外经济通过国际收支渠道干扰本国经济的作用。因为汇率自由变动的结果是贸易差额自动趋于平衡。如果X-M=0,从Y=C+I+G+(X-M)看,本国的国民收入就完全取决于国内支出(C+I+G)的高低,从而与进出口数量无关。
7.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措施。[社科院2013金融硕士;中央财大2011金融硕士;上海交大2007研]
答:(1)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因素的,也有非经济因素的。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
①季节性和偶然性原因。由于生产、消费有季节性变化,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也随之而变。季节性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并不一样,由此造成了季节性失衡。典型的季节性国际收支失衡发生在以农产品作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发展中国家。无规律的短期灾害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会造成一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季节性和偶然性国际收支失衡都是临时性的,它们对国内经济的危害相对较小。
②周期性原因。因经济周期波动使经济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进口需求增加,可能出现经常项目赤字;在经济萧条时期,进口需求下降,可能出现经常项目盈余。从资本与金融项目看,经济繁荣时期,投资前景看好,资本流入增加;经济萧条时期,投资前景黯淡,资本流出增加。
③货币性原因。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利率水平等货币性因素与其他国家比较发生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例如,一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多,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该国一般物价水平和生产成本便会普遍上升,该国的出口便会受到抑制,而进口则受到鼓励,从而造成该国经常项目收支恶化。另外,货币供应量过多,还会引起本国利率下降和资本流出增加,从而造成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逆差。两者结合在一起,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逆差。货币性失衡不仅与一国经常项目有关,也同资本与金融项目有关。
④结构性原因。指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结构性失衡。各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各自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当国际间对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果一国不能相应地调整其生产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则会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失衡。
⑤外汇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投机性资本流动是利用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来牟利的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不稳定的投机使汇率变动更加恶化,投机造成贬值,贬值又进一步刺激投机,从而使外汇市场变得更为混乱,资本大量外流。资本外逃是保值性资本流动。当一个国家面临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治动荡或战争威胁时,在这个国家拥有资产的居民与非居民就把其资金转移到他们认为稳定的国家,造成该国资本的大量外流。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的特点,在国际资本迅速流动的今天,它们已成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2)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一国国际收支失衡会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必须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经常出现失衡而收支差额较大,特别是发生长期性逆差时,必须要进行调节。国际收支调节可以分为自动调节和政策调节。自动调节通过汇率机制、收入机制和货币机制的调节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但自动调节只能在某些条件或经济环境下起作用,而且作用效果和程度也无法保证。因此,各国都采取一定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使国际收支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稳定的方向发展。一般说,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外汇缓冲政策。外汇缓冲政策是指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临时性失衡的政策。一般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国际收支失衡后,货币当局运用该基金在公开市场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这种政策以外汇为缓冲体,故称外汇缓冲政策。运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季节性、偶然性失衡和不正常资本流动造成的失衡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它可以使外部失衡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而不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但对长期性失衡,该政策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不宜用于调节长期性失衡。
②汇率调整政策。汇率调整政策就是指发生逆差时实行本币贬值,发生顺差时实行本币升值的政策。汇率调整旨在改变外汇的供求关系,经由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资本融进融出的实际收益成本的变化等渠道来实现政策目标。但通过汇率调整实现调节目标,要求本国进出口商品具有充分弹性,而且汇率调整,尤其是竞争性贬值容易引起贸易伙伴的报复,从而引发货币战。
③需求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运用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控制需求总量,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这是战后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财政政策一般是从收支两个方面进行调节,其主要政策工具有税收、政府支出和国债政策。财政当局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松动的或紧缩的财政预算对总需求进行直接调节,并通过国内企业的传递,特别是涉外企业的传导来实现对国际收支的调节。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和措施总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对于由国内需求失衡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需求管理政策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
④直接管制政策。直接管制政策是指对国际经济贸易采取直接行政干预的政策。它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以直接管制作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优点首先在于其效果迅速而显著。其次,在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为局部性因素时,较易针对该部分实行管制,因而不必使整个经济变动。但直接管制政策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而且容易招致他国报复。一般来说,直接管制政策作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应以其他政策难以迅速取得效果的情况为限。
8.衡量一国外债规模的常用指标有哪几个?[东北财大2007研]
答:外债是指一切本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契约性的、以外国货币或者本国货币为核算单位的、有偿义务的负债。衡量一国外债规模的常用指标有以下四个:
(1)偿债率
这是指当年中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加上短期外债付息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项下外汇收入之比,用以反映一个国家当年所能够承受的还本付息能力,警戒线为20%。突破20%这一警戒线,就有发生偿债危机的可能性。当然这一限度只能作为参考,超过这一警戒线并不一定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因为一国的偿债能力还取决于所借外债的种类、期限和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等重要因素,尤其取决于一国的总体经济实力。
(2)债务率
这是指年末外债余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之比,用以反映一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对外债总余额的承受能力,警戒线为100%。如果负债率超过100%,说明债务负担过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即使一国外债余额很大,如果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期限分布合理,当年的还本付息额也可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3)负债率
这是指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用于反映国民经济状况与外债余额相适应的关系,警戒线为20%。超过20%这个数值,就有可能对外资过分依赖,当金融市场或国内经济发生动荡时,容易出现偿债困难。
(4)短期债务比率
这是指当年外债余额中,一年及一年以下短期债务所占比重。这是衡量一国外债期限结构是否安全合理的指标,它对某一年债务还本付息额影响较大,一般不宜超过20%。
9.什么叫经常账户?经常账户包括哪些内容?[首都经贸大学2010研]
答:经常账户是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它包括以下项目: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1)货物。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在处理上,货物的出口和进口应在货物的所有权从一国居民转移到另一国居民时记录下来。一般来说,货物按边境的离岸价(FOB)计价。
(2)服务。服务是经常账户的第二个大项目,它包括运输、旅游以及在国际贸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其他项目(如通讯、金融、计算机服务、专有权征用和特许以及其他商业服务)。
(3)收入。收入包括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两大类交易,即支付给非居民工人(例如季节性的短期工人)的报酬和投资收入项下有关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收入和支出。第二大类包括有关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储备资产的收入。最常见的投资收入是股本收入(红利)和债务收入(利息)。应注意的是,资本损益是不作为投资收入记载的,所有由交易引起的现已实现的资本损益都包括在金融账户下面。将收入作为经常账户的独立组成部分,这种处理方法加强了收入与金融账户流量、收入与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国际收支账户的分析价值。
(4)经常转移。当一个经济体的居民实体向另一个非居民实体无偿提供了实际资源或金融产品时,按照复式记账法原理,需要进行抵消性记录以达到平衡,也就是需要建立转移账户作为平衡项目。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的转移(如政府间经常性的国际合作、对收入和财政支付的经常性税收等)和其他转移(如工人汇款)。
10.什么是国际投资头寸(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它和国际收支有何区别与联系?[对外经贸2007研]
答:(1)国际投资头寸是反映一国某一时点上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资产与负债的统计报表。其是一个存量指标,与经常账户余额有密切的关系。若一国上一时期内的经常账户盈余,会形成新的净国外资产,造成本期本国的国际投资头寸增加;反之,一国上一时期的经常账户赤字会造成本期本国的国际投资头寸减少。国际投资头寸综合反映了一国对外的资产负债状况,它可以通过影响一国财富总量等多种途径作用于一国经济。
(2)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的区别。①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flow)概念,描述了一定时期内的发生额;而国际投资头寸是一个存量(stock)概念,描述了一定时点上的对外债权、债务余额。②包括范围不一样。国际经济交易中的赠予、侨民汇款与战争赔偿等“无偿交易”,都属于不发生国际投资头寸关系的交易,因而不包括在国际投资头寸中,但却包括在国际收支中。
(3)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的联系。国际收支为因,国际投资头寸为果。一国国际收支中的资本账户收支差额的历年累积,即为该国的国际借贷或国际投资状况。
11.比较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的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厦门大学2000研]
答:(1)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的概念
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亦称“支出分析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以美国经济学家西德尼·亚历山大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它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国民收入与支出关系角度分析国际收支差额。“吸收”即支出,指一国居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是随着现代货币主义的兴起,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流行的一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蒙代尔和哈理·约翰逊。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是以货币主义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货币供求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
(2)两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比较
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和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作为两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
①理论基础。吸收分析法是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恒等式有:
Y=C+I+G+X-M (2.1)

B=X-M (2.2)
联合(2.1)、(2.2)有:
B=X-M=Y-(C+I+G)
令C+I+G=A,则有:
B=X-M=Y-A (2.3)
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国民收入恒等式推出的式(2.3)就是吸收分析法的基本分析工具,很显然吸收论是以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理论为基础的。
货币分析法则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派理论基础上,是现代货币理论在国际收支领域的延伸。货币分析法假定:在长期,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少数几个变量的稳定函数;货币供给量不影响实际产量;购买力平价在长期内成立,存在所谓的一价定律。根据以上假设,货币分析法以简单模型来表示其主要观点。
Md=kPY (2.4)
Ms=D+R (2.5)
Md=Ms (2.6)
其中,Md、Ms分别表示货币需求,货币供给;D、R分别表示一国货币供给的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P、Y分别表示国内物价,实际收入k为常数,表示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
根据(2.4)(2.5)(2.6)式有
R=Md-D (2.7)
从货币主义的假定前提和货币需求方程式推出的(2.7)式是货币分析的最基本方程式。很显然,货币分析法是以货币主义学说为理论基础的。
②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吸收分析法从其基本方程式B=Y-A出发,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收入与国内支出之间的总量失衡:国际收支盈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而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吸收大于收入的结果。
货币分析法根据其基本方程式:R=Md-D,强调国际收支是与货币供给与需求密切相关的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货币供求失衡:国际收支盈余是国内货币需求超过国内货币供给的表现,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国内货币需求小于国内货币供给的结果。
③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由于吸收分析方法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收入与国内支出之间的失衡,因此,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最终要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或同时改变收入与吸收来调节。对此,他们主张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包括使用支出转移政策和支出调整政策。
由于货币分析方法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货币供求失衡,国际收支失衡调节主要通过货币政策来纠正。其他各种方法,如贬值、关税、进口限额和减少吸收的支出调整政策,只有当它们相对于货币需求减少了国内货币供给,或相对于货币供给提高了货币需求时,才能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④关于贬值效应分析。对货币贬值效应的分析是吸收分析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吸收分析法认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是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起作用的。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三个因素:a.贬值对实际国民收入所引起的变化;b.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c.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吸收分析法分析了在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两种情况下的贬值效应。该理论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贬值应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来压缩国内需求,把资源从国内吸收中解放出来转向出口部门,才能成功地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国内外均衡。
货币分析法认为本币贬值首先会引起国内物价上升;物价水平上升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下降,从而导致人们对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人们或减少吸收,或出售资产来满足名义货币需求,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改善。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只有货币供给不扩张的情况才取得。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同等地或更大规模地扩张,贬值无法改善国际收支。因此,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只是短期的,从长期看,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⑤分析对象。吸收论仅注重经常项目分析,忽视了资本与金融项目,而且注重线上项目分析。而货币论则强调国际收支的综合差额,主张从线下项目分析,自下而上地说明国际收支。
⑥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都不能对国际收支的决定和调节作出完善的说明,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别,但并不是相互对立,而且相互补充的。通过以下方程式可清楚看到这一点:Y=A+(X-M)贸易差额(X-M)实际上即是对外资产的净累积。如果不考虑资本流动,后者就仅由现金余额(R)所构成。由此,贸易差额可表示为:B=Y-A=ΔR吸收分析法将注意力放在收入与支出的对比(Y-A)上,而货币分析法则强调其中的ΔR。
12.根据琼·罗宾逊的弹性理论,简述本币对外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并对J曲效应进行解释。[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
答:(1)国际收支弹性论是指通过对商品进出口供求弹性的分析,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差额影响的国际收支理论。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以马歇尔弹性论为基础,首次正式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论。
弹性论基本假定是:①以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即设定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动对商品进出口数量和总额产生的影响;②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③不考虑资本流动即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在上述前提下,贬值能否成功地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商品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贬值能否改善贸易差额的重要条件如下:

式中,X表示本币计值的出口额;E表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B表示贸易收支差额(外币表示);ηx表示出口的需求弹性;ηm表示进口的需求弹性。当|ηm|+|ηx|>1时,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差额。条件|ηm|+|ηx|>1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只要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贬值就会改善贸易差额。
(2)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不意味着贬值可以立即改善贸易收支。贬值后,短期内由于把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或削减进口都需要一段时间,有可能使贸易差额经历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这个过程酷似英文字母J,因此,贬值后由于时滞作用贸易差额的变动现象称为“J曲线效应”。J曲线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①在贬值之前已签订的贸易协议仍然必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后执行的贸易协议下,出口数量不能增加以冲抵出口外币价格的下降,进口数量不能减少以冲抵进口价格的上升,于是贸易差额趋向恶化。
②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协议,出口增长仍然要受认识、决策、资源、生产周期等的影响,至于进口方面,进口商可能会认为现在的贬值是以后进一步贬值的前奏,从而加速订货。
13.试评述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南开大学2000研]
答:(1)弹性论的内容
国际收支弹性论是指通过对商品进出口供求弹性的分析,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差额影响的国际收支理论。英国经济学家J.V.罗宾逊在其1937出版的《就业理论文集》一书中,以马歇尔弹性论为基础,首次正式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论,后又经A.P.勒纳和G.哈伯根等人的努力,才成为国际收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弹性论基本假定是:①以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即设定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动对商品进出口数量和总额产生的影响;②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③不考虑资本流动即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在上述前提下,贬值能否成功地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商品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贬值能否改善贸易差额的重要条件如下:

式中,X表示本币计值的出口额;E表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B表示贸易收支差额(外币表示);ηx表示出口的需求弹性;ηm表示进口的需求弹性。当|ηm|+|ηx|>1时,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差额。条件|ηm|+|ηx|>1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只要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贬值就会改善贸易差额。
但是,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不意味着贬值可以立即改善贸易收支。贬值后,短期内由于把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或削减进口都需要一段时间,有可能使贸易差额经历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这个过程酷似英文字母J,因此,贬值后由于时滞作用贸易差额的变动现象称为“J曲线效应”。
贬值对贬值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也产生影响。琼·罗宾逊认为:如果出口供给弹性(Sx)与进口供给弹性(Sm)之积小于出口需求弹性(Dx)与进口需求弹性(Dm)之积,即SxSm<DxDm,则贸易条件改善。否则,贬值要么对贸易条件中性(SxSm=DxDm),要么会恶化贸易条件(SxSm>DxDm)。
(2)弹性论的贡献
其分析纠正了贬值一定能改善贸易收支的表面看法,从而正确地指出了只有在一定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而且弹性论也符合当时条件下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需要,并在许多国家调节国际收支的实践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弹性论的局限性
①弹性论采取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而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事实上,汇率变化除了直接影响贸易商品相对价格外,还会影响国内物价和国民收入。贬值一方面通过成本推动机制(进口成本上涨)推动物价上涨,另一方面通过需求拉上机制(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拉动物价,两者共同作用导致本国物价水平上升。物价水平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收支改善程度减小。货币贬值在改善贸易收支的同时,也通过外贸乘数,带动国民收入数倍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会反过来增加进口,并且进一步地降低贸易收支改善程度。
②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庞大的今天,弹性论把国际收支分析局限于贸易收支分析,其局限性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本币贬值不仅会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也对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产生影响。本币贬值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对汇率变动趋势的进一步预期。如果人们预期本币贬值纠正了本币定值过高的现象,本币贬值就会刺激国外资金流入的增加。而货币贬值后,如果人们认为这只是一系列贬值的开始,货币贬值就会造成资本外流,可能造成国际收支恶化而不是改善。
③弹性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在现实世界中,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则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贬值对贸易收支的作用存在“J曲线效应”。在中长期,本币贬值不仅通过相对价格变动,而且通过国民收入、货币供应量、绝对价格水平诸多经济变量对贸易收支产生巨大的影响。
④在应用弹性论时,也可能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因为弹性的测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进出口商品种类多,而且经常变动,难以测算;其次,影响进出口商品弹性的变量众多,如价格,国民收入等。将相对价格变动从众多变量中分离出来也非常困难。最后,弹性值经常变动会进一步增加其应用困难。
14.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应及其优缺点。[武汉大学2012金融硕士]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业务。中央银行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就买进债券,投入基础货币;反之,则卖出债券,以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①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的调整去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间接影响货币供给。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从而实现基础货币量的稳定。③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和步骤随意安排,保证了法定准备率调整的准确性。④公开市场业务不像法定准备率及再贴现政策那样,具有很大惯性。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⑤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对货币量进行微调,不像存款准备率与再贴现政策那样,对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⑥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进行,不会导致人们的预期心理,货币政策可以易于达到理想的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具备许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采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是强大的,具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力量;②金融市场发达,证券种类,特别是债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的规模;③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配合。
15.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简要分析这些政策工具如何作用于政策目标。[苏州大学2013金融硕士]
答: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传统的、一般性的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1)法定准备率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并且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降低法定准备率时,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最终会扩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定准备率由于是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因此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即使存款准备率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③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提高准备金比率,实际上就是冻结了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2)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利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贷款的资格。前者主要着眼于短期,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低或调高有关利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刺激或抑制资金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后者着眼于长期,对再贴现的票据以及有关贷款融资的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规定,如区别对待,可起抑制或扶持的作用,改变资金流向。
这一政策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利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有一种告示效应。如利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第二,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总之,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贴现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是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这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是极为有限的。
(3)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使基础货币或增或减。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可随之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亦随之减少。不过,是增减通货,还是增减准备金,还是两者在增减过程中的比例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减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16.如何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东北财大2006研]
答: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要讲究方法,注重对各个项目的具体分析,注重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的全面分析,注重比较分析,以便充分发挥国际收支平衡表应有的积极作用。
(1)注意项目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每个项目都有独特的内容,因此要逐一具体分析。先要分析各个项目的具体数据,然后分析各个项目的局部差额,再分析各项局部差额的平衡情况,最后分析国际收支总差额情况。因为,即便一国某一时期国际收支总额是平衡的,但不等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每个项目都实现了平衡,所以要注重分析项目的局部差额及其平衡情况。
(2)注意综合分析。在分析了各个项目及局部差额的基础上,要注意分析各项差额之间的关系和协调平衡情况,进而分析国际收支总差额状况。分析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数额多大、对经济发展影响如何,进而深入查找形成原因和制定调整措施。
(3)注重纵向分析。所谓纵向分析是指分析本期以前有关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因为一国本期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信誉如何,是与本国前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密切相关的。只有进行纵向分析,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4)注意横向分析。所谓横向分析是指要分析其他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世界经济处于一个整体中,一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状况如何,不仅与本国当期与前期的国际金融和对外经济政策有关,而且与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有关。要正确估计与制定本国的国际金融状况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不注重分析他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不行的。
17.按对需求的不同影响,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可分为哪两类,各具有什么特点?[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
答:按对需求的不同影响,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可分为支出调整型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两大类。区分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这两种类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正确使用和搭配,以便当国际收支失衡时,能以较小的代价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和均衡。
(1)支出调整型政策,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这类政策旨在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来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这类政策主要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对经济进行调节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它的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法定准备金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可以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由此调节内部均衡;同时,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又可以通过边际进口倾向影响进口和通过利率影响资金流动,由此调节外部均衡。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压低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的作用。当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下降时,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也相应下降,从而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反之,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具有增加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的作用。当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增加时,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增加(或顺差减少)。
(2)支出转换型政策,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所谓改变支出方向,是指将国内支出从外国商品和劳务转移到国内的商品和劳务上来。汇率的下浮或贬值、对进口商品和劳务课以较高的关税,都会使进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对上升,从而使居民将一部分支出转移到购买进口替代品上来。直接管制通过改变进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相对可获得性来达到支出转换的目的。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进口许可证管制等形式。
18.“物价与现金流动机制”是指什么?它属于何种国际金融理论?[上海交大2006研;人行1994研]
答:(1)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大卫·休谟(Hume, David)在驳斥传统重商主义僵化顺差论时系统提出的一种国际收支理论。它揭示了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矫正作用。
①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主要观点。休谟在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时创造性地将国际收支与货币数量相联系,他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外商品的相对价格高低和出口商品的生产能力。休谟根据自己的逻辑得出结论:在一定时期内,只要一国的商品生产总量,劳动数量、工业和技术水平不变,该国贸易收支必然趋于平衡。也就是说,贸易收支不平衡是暂时的,经济内部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会使贸易收支实现自动平衡。
②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内容。物价现金机制由四个环节相互衔接而成:a.国际收支与黄金数量;b.黄金数量和货币供给量;c.货币供给量和物价水平;d.物价水平与进出口数量。以国际收支逆差为例,四个环节之间的连接及相互作用如下:
国际收支失衡→黄金流动→货币供给量变化→物价相应变化→进出口调整→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③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前提条件。在现实中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要想真正发挥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必须具备如下的前提条件:a.经济中不存在大量的失业;b.不存在国际资本流动;c.国际金本位制度的货币纪律必须得到遵守,即各国政府不得限制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当国际收支失衡时,也不对其货币供给施加相反的影响;d.赤字国和盈余国的进出口必须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
(2)物价现金流动机制揭示了国际金本位制下,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作用。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会引起黄金外流。黄金外流又会导致货币供给量下降,进而会使物价下降。物价下降有助于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同样,如果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就会引起黄金输入。黄金输入又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进而会使物价上升。物价上升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趋于恶化,直至国际收支顺差消除,恢复平衡。因此,它实际上是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理论。
19.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哪些渠道?其增加对基础货币供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人行1997研]
答:(1)外汇储备的概念及主要来源
①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持有的、被各国普遍接受的、可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及其表示的短期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充当国际储备资产的货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储备货币;b.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c.其购买力必须具有稳定性。
②外汇储备的来源渠道。主要通过其国际收支顺差、货币金融当局的国外借款、外汇市场干预(出售本币、购入外币)获得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
(2)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
①外汇储备的增加指外汇储备的价值的增加。引起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a.国际收支的顺差和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卖出本币。
b.基础货币是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R)和流通中的通货(C)组成,通常又被称为货币基础。同时由于基础货币中的银行准备金具有存款创造的功能,所以货币乘数一般都大于1,也就是说,每1元基础货币的增加,将导致数倍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基础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②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由于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持有,并作为中央银行资产的一部分,而基础货币则作为中央银行负债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表2-1

(3)根据定义,基础货币等于非银行公众和银行手中的现金加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也就是等于L1加上L2,用公式表示,就是:B=R+C=L1+L2;根据“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有B=L1+L2=(A1+A2+A3+A4+A5+A6)-(L3+L4+L5)。
由上式可以看出:①在除基础货币项目外的中央银行负债不变的条件下,任何中央银行资产的增加都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②在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不变的条件下,除基础货币项目外的中央银行负债的减少也将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当外汇储备增加,即A4增加时,由上式可知,必然造成B增加,即基础货币增加。
实际上,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是由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卖出本币实现的。因此,当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时,必然造成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变化,从而引起基础货币的变化,通过货币乘数的乘数作用,最终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所以,当外汇储备增加时,必然是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卖出本币,使得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从而引起基础货币的变化。
反之,基础货币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外汇储备。若本国基础货币增加,必然使得本币趋于贬值,外币趋于升值,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本国货币的汇率,必然进入外汇市场买入本币,卖出外币,由此使得本国的外汇储备减少。
20.决定一国国际储备适度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人行2000研]
答:(1)国际储备的定义及国际储备适度水平的标准
国际储备是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和。一国的国际储备水平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储备水平的下限是保证该国最低限度进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储备资产数量,称之为经常储备量。它的上限,是在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外贸量与其他国际金融支付所需要的储备资产数量,称之为保险储备量。下限是制约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临界点,下限不保,维持现行正常生产所需的进口就得不到保证。国际储备水平的上限表明该国具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足以应付最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任何突发事件对国际储备的需要。超过上限的储备,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适度水平的国际储备,应位于上下限之间。
(2)决定一国国际储备的适度水平的主要因素
①进口规模。由于国际储备最基本的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进口规模大、占用的外汇资金多,发生逆差的可能性及数额往往也大,因此需要保持较多的国际储备。
②贸易差额的波动幅度。贸易差额在每个国家都是存在的,但每个国家贸易差额的方向和大小往往是不相同的,即有一个波动幅度问题。波动幅度越大,对储备的需求就越大;反之,储备需求就越小。
③外债规模与期限结构。一国外债规模越大、短期外债越多,还本付息的压力就越大,为维持清偿力,需要的国际储备就越多。
④其他调节国际收支手段的运用及其有效性。如果一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或贸易管制,能有效地控制进口和外汇资金的流动,则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相对较低。
⑤一国对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的选择。在当前世界主要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一国的汇率政策和干预外汇市场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国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的需求量。通常实行钉住汇率制,严格维持固定汇率,比实行弹性汇率制、允许汇率经常或大幅度波动的做法一般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频繁干预外汇市场与偶尔干预外汇市场的做法相比,旨在“目标区”的干预比修正性的干预往往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
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筹借应急资金的能力与成本。一国出现对外支付困难或外汇市场出现异常波动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货币当局既可动用储备,也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筹借资金。如果一国具有较高的债信等级,能迅速、方便地获得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且该贷款的来源稳定,或者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筹资能力很强,能够迅速以相对较低成本借入资金,则该国无需持有过多的国际储备资产;反之,若一国的国际资信较差,国际融资能力低,则应该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
⑦一国国际储备的范围及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如果一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并参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则该国国际储备中除了黄金和外汇储备外,还包括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从而增加了其国际储备的形式,也增加了国际清偿能力,可以缓解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使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不必过多。如果一国货币是储备货币,它就可以通过增加本国货币的对外负债来弥补储备货币的不足,而不需持有较多的国际储备。美国国际储备相对其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规模并不充裕,而且常常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但却从来没有出现支付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元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⑧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如果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且其国际收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大,则其外汇收支较多,对储备资产的需求也较大;反之,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经济封闭的国家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则比较小。
⑨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国际储备代表着一定的实物资源,持有国际储备意味着放弃利用实际资源的权利,持有的国际储备量越大,闲置的实际资源就越多,由此造成的利润损失就越大。但目前各国国际储备一般都是以现金之外的金融资产保留,具有一定的利息收益。因此,一般认为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等于该国的边际投资收益率与国际储备资产利息率之差。但是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还应包括因进行储备而减少的实际资源的投入,经过乘数作用会引起产出多倍减少的因素。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越大,储备量越应尽可能少一些。
⑩一国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一般来讲,一国在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时期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比较旺盛,故而,当一国的经济目标取向为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时,应当保持较少的国际储备,将一部分储备资产用于投资或消费;当一国的经济目标取向为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时,可适当增加国际储备的持有量。
21.你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如何确定?[华东师大2000研]
答:(1)外汇储备的概念及其适度规模的标准
①外汇储备的概念。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持有的、被各国普遍接受的、可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及其表示的短期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充当国际储备资产的货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储备货币;b.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c.其购买力必须具有稳定性。
②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的标准。在国际储备中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是由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决定的,一国无法主动增加其持有额。而黄金储备虽然可以通过黄金货币化(一国用本国货币在国内收购黄金时,会增加其黄金储备)来增加,但毕竟有限,因为一国私人持有的黄金量是有限的,而且黄金产量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事实上,世界各国的黄金储备基本上是保持稳定不变的。而且,外汇储备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较大。因此,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的标准也可以看成是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的标准。
一国的国际储备水平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储备规模的下限是保证该国最低限度进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储备资产数量,称之为经常储备量。它的上限,是在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外贸量与其他国际金融支付所需要的储备资产数量,称之为保险储备量。下限是制约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临界点,下限不保,维持现行正常生产所需的进口就得不到保证。国际储备规模的上限表明该国具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足以应付最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任何突发事件对国际储备的需要。超过上限的储备,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适度规模的国际储备,应位于上下限之间。
(2)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的确定。目前,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以3个月进口额作为确定适度国际储备量的标准。对此,我国在确定适度储备量时可以借鉴参考,但还要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我国的特殊情况。因此要想确定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还应从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各个因素分析。
①我国的国际收支虽然在总量上保持了基本平衡,但在经常项目的收支方面仍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198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储备总体上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没有必要维持太大的国际储备。但是,还必须看到,作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主要收入来源的外贸出口结构仍然十分不合理,出口产品仍然主要属于初级产品和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加工品,这些产品的竞争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我国一直坚持以改进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为指导的外贸进口方针,在外贸进口中,生产资料占了主要地位,从而使进口呈现出较强的刚性。在我国外贸结构未发生根本性改善之前,保持中等偏高的国际储备水平是必要的。
②从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外债结构和对外融资能力来看,目前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我国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这种有利地位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制定今后的国际储备政策时,必须考虑到上述不利影响,适当增加国际储备的数量。
③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变了过去钉住汇率式的固定汇率制下,汇率难以针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日常变化作自动的经常性的调整和浮动,往往只是在外贸出口发生严重问题时作一次性的调整,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但是,考虑到我国出口贸易的实力和资本流动的因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的国际储备规模还是十分必要的。
④我国过去实行的国家外汇收支计划、严格的外汇管制和进口限制等行政手段的调节有利于我国减少对国际储备的需求。随着经常项目管制的大幅度放松,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会不断增加。
⑤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加速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较大规模的国际储备就等于放弃了相应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因而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比发达国家高,而国际储备对国际收支调节的边际效用却逐渐降低。因此,不适当的盲目扩大我国国际储备的规模,不仅会增加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
⑥国际收支差额的波动幅度,一般幅度越大,对储备需求越大。可考虑用经济统计或数理统计的方法求得或预测我国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波动幅度,以此作为确定储备需求的参考。
⑦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对利率、汇率等调节政策反应不灵敏,调节国际收支对政府自有储备的依赖较大。
⑧我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我国货币已经完成了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还没放开,因此我国的货币还无法成为储备货币,这就要求我国保有较多的储备。
⑨我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使得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外汇收支较多,对储备资产的需求也较大。
总而言之,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是一项动态指标,它的具体数量取决于一个国家不断变化着的国际收支的实际运行状况以及决定国际收支变化的一切因素。因此,在考察和确定特定时期我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同期我国国际收支的运行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从目前我国的经济情况看,应保持较高水平的储备量。因为,我国现在外债规模较大,对外融资能力不强,汇率制度面临改革(放开外汇市场,增大波幅,要求有一定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逐步推进,资本流动日益增加,这些都需要较多的外汇储备。
22.国际储备结构管理涉及哪些内容?[武汉大学2012金融硕士]
答:国际储备结构的管理主要是指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管理与外汇储备形式的结构管理三个方面:
(1)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在当代,黄金由于不能直接用于国际支付,且金价波动较大,而使其流动性和安全性较低。此外,持有黄金既不能生息又需较高仓储费,因而盈利性也较低。因此,许多国家对黄金储备采取了保守的数量控制的政策。除了数量控制之外,黄金储备的管理还有买卖的决策和买卖时机选择两个方面。国际市场上黄金的供求,受主要储备货币的汇率、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世界通货膨胀的状况,以及国际政治局势等因素的影响,金价波动较大。因此,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黄金储备不宜作过多的调整。
外汇储备在国际储备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其本身又有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优势,盈利性一般也高于黄金储备。这使许多国家货币当局采取了减少或基本稳定黄金储备而增加外汇储备的政策。
(2)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管理
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管理包括储备货币币种的选择和安排、调整各种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两个方面。
一国外汇储备中储备货币币种的构成及其结构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①该国贸易与金融性对外支付所需币种;②该国外债的币种构成;③该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干预本国货币汇率所需币种;④各种储备货币的收益率。一种储备货币的收益率=汇率变化率+名义利率。要在对汇率与利率走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收益率较高的储备货币;⑤一国经济政策的要求。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于20世纪70年代初瓦解之后,美元的储备地位虽然削弱了,但仍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多数国家都将美元作为其外汇储备构成中的主体。这首先是由于美元是国际结算中使用得最多的货币,多数国家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是同国际支付中使用货币的情况是一致的。其次。美国的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最为发达,特别是美国政府每年发行巨额政府债券,为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投资提供了便利和条件,因而美元是多数国家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3)外汇储备资产形式的结构管理
外汇储备资产形式结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性与盈利性的恰当结合。由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在流动性与盈利性中,各国货币当局更重视流动性。按照流动性的高低,外汇储备资产可分成三个部分:
①一级储备,流动性最高,但盈利性最低,包括在国外银行的活期存款,外币商业票据和外国短期政府债券。其中,在国外银行的活期存款,可随时开出支票进行对外支付,流动性最高。由于储备货币发行国一般都有发达的二级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和商业票据容易变现。但是,这些流动性很高的资产的盈利性却是比较低的。鉴于这种情况,货币当局需根据季节或特定时期短期对外支付的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一级储备,但要控制其在外汇储备资产中所占的比重。
②二级储备,盈利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如2~5年期的中期外国政府债券。二级储备是在必要时弥补一级储备不足以应付对外支付需要的储备资产。准确预测短期对外支付的金额是难以完全做到的。任何一国货币当局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二级储备。
③三级储备,盈利性高于二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如外国政府长期债券。此类储备资产到期时可转化为一级储备。如提前动用,将会蒙受较大损失。一国货币当局可根据对外债务的结构持有一定数量的三级储备,并可提高持有外汇储备资产的盈利性。
总之,国情不同,各国货币当局持有上述三级储备的结构也就互不相同。一般说来,国际收支逆差国须在其储备资产中保留较大比重的一级储备,而顺差国则保留较小比重的一级储备和较大比重的三级储备。
五、论述题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如果Bc代表经常项目余额,Bk代表资本项目余额,ΔR代表储备项目,E为误差与遗漏,Bc+ΔR+Bk+E=0。
1.试解释: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和资本项目余额均为黑字,并且幅度较大,这种情况下另外两项的实际含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研]
答: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账户分为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错误与遗漏账户,由于一般将储备项目单独列出,从而将资本与金融账户分为资本账户和储备项目两部分,从而Bc+ΔR+Bk+E=0。
在通常情况下,错误与遗漏账户是由于不同账户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记录时间不同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如虚报出口),造成结账时出现净的借方和贷方余额,从而需要一个抵消账户而形成的,所以错误与遗漏账户是一个平衡账户,一般情况下数额不大。所以一般情况下,经常账户+储备项目+资本账户=0。
但在我国,一方面经常账户余额和资本项目余额都为黑字,即都大于零,另一方面我国的储备项目一直为正,且呈现增长趋势,反映在另一方面的是我国错误与遗漏账户数额巨大,这就使我国的储备项目和错误与遗漏项目偏离了本来的含义。
我国目前规定在资本项目下还不可以自由流动,但实际上,由于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资本资金的国内外流动一直存在,这种资金流动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种是以各种名义通过合法的途径进出入,结果反映在储备项目下就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另一种就是通过各种非法途径进出入,由于这种非法途径无法记载,其全部反映在错误和遗漏项目上。所以我国的储备项目和错误与遗漏项目实际上反映了我国资本的境内外流动,而造成这种异常流动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资本管制。
2.2006年12月中国全面金融开放,在当前世界货币体系失衡状态下,中国如何均衡合理地融入世界经济已成为学界、业界与政界关注的焦点。2006年4月26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在上海表示,中国持续15年之久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这种失衡的经济结构不仅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压力,也给央行货币政策运用带来了困难。对此,你有何认识与见解?[金融联考2007研]
答:(1)“双顺差”对中国的影响
①“双顺差”首先可能给中国带来巨大福利损失,“双顺差”让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中国又用部分外汇储备买诸如美国国债等外国资产。与此同时,中国又鼓励引入FDI(外商直接投资)设立企业,本质上FDI给中国造成的负资本权益就通过中国持有美国国库券的债权增加而抵消,也就是说,流入中国的FDI是由中国储蓄通过迂回的方式提供融资的,外资企业代替中资企业利用了中国储蓄并同时挤出了国内投资。这等于中国大规模输出资本为美国弥补投资─储蓄缺口,用中国高收益的股权资产交换美国国债等低收益资产。
②持续15年的“双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2006年底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而根据有关部门对于引进外资的规划,外汇储备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增多,而我国外汇储备有很大一部分的表现形式是美元资产,未来无论是美元贬值还是美国发生通胀,外汇资产都有缩水的可能。同时,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是对美国的巨大补贴。一方面,美国取得了中国的廉价商品。另一方面,中国又把辛苦赚来的外汇用于购买美国债券,为美国财政赤字和房地产泡沫融资。
③持续大量的“双顺差”造成了人民币的巨大升值压力。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投放人民币。人民币的新增投放量即代表了新增流动性。为了使货币增长速度保持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水平上,中央银行又不得不进行对冲,卖出央行票据,收回过剩的流动性。在过去几年中,由于央行的对冲政策,外汇储备增加所产生的过剩流动性大部分被回收和冻结。尽管从长期看,由于这种对冲政策以商业银行必须持续大量购买低收益央票为前提条件,因而难以为继。但直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还在继续购买央票,对冲政策依然在发挥吸收过剩流动性的作用。
④“双顺差”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从短期来看,在存在大量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情况下拒绝升值,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和(或)资产泡沫。目前中国经济过热的趋势日益严重,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央行必须提高利息率,而利息率的提高将导致跨境资金的流入。而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跨境资金的流入将造成流动性过剩,从而使升息的紧缩作用失效。当然,央行短期可以对冲过剩的流动性。但对冲会对银行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因而难以长期进行。各国的经验证明,为了使中央银行能够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必须允许本国汇率有较大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提高利息率的政策效果才不会被资本的跨境流入所冲销,即所谓“蒙代尔不可能三角”问题。
(2)解决“双顺差”的思路
①让人民币升值,但要以渐进的方式升,不要给企业有人民币不升值的错觉。
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实行力度更强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相机使用对冲政策和提高准备金率的同时,央行必须根据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发展情况提高利息率。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同时又不实行有效的资本管制,升息就会成为一种无效的政策。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的明显提高将使外资的跨境流入更为迅猛。因而,如果要把利息率政策作为主要的政策手段,逻辑的结论必然是:或加强资本管制,或更多地让市场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人民币汇率。
从长期来看,根据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们应该让人民币升值。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证明,用“双顺差”所换回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造成并在继续造成中国的国民福利损失,中国还要为美国的资产泡沫买单。从短期来看,根据央行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特别是提高利息率)的需要,我们也应该更多地让市场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人民币汇率(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长)。三年多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打击根本不像原来所设想的那样严重。相反,人民币升值改善了中国贸易条件,中国贸易顺差连续数年超过了升值前的历史纪录。中国出口所面对的更大挑战,是世界其他国家越演越烈的贸易保护主义。缓慢且稳定的升值,在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较长的调整期(同时也使之减少了调整的动力)的同时,为投机资本低价购买我国的房地产、金融资产和企业创造了机会与条件。事实上,由于不升值或升值缓慢,中国的大量资产早已被外国投资者廉价买走,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应低估的。
为了尽量避免让人民币升值,我们已经尝试了无数种办法:派遣大型政府采购团到美国采购、调整退税政策、鼓励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加速金融服务的开放、放松资本管制等等。上述措施,有些是必要的,有些有较大副作用,有些则可能存在潜在危险。例如,关于资本的跨境流动,中央银行自2003年以来的政策是“严进宽出”。问题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加息预期强烈的情况下(这是完全理性预期),这种政策是难以奏效的。一些学者反对加强资本管制(或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的管理),理由是中国已无法实施有效资本管制。回避升值,寄希望于放松资本管制来解决“蒙代尔不可能三角”问题。资本管制是中国维护自身金融安全的最后屏障,在中国金融体系依然脆弱、中国所有制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资本管制是不能放松的。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中国经济形势一旦发生变化,资本跨境流动的方向就有可能突变。如果出现资本大量外逃,而我们又无有效办法及时加以制止,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应该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来考虑,而不应该将其作为解决短期宏观经济不平衡的一种手段。
②扩大内需。要解决中国的汇率问题,从根本上讲需要扩大内需。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因此长期增长不能依附于外国的市场,必须要靠自己的市场,而且中国是有能力发展这个市场的。为解决低保问题、义务教育免学杂费问题、农村投资问题等有很多政策,这些政策是兼顾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政策,既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解决了社会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又解决了经济中内需不足的问题。
③取消针对FDI和出口导向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减少对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刺激,逐步缩小双顺差的额度。
3.下表是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简表。计算该年中国国际收支的总差额,并说明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该年中国外部经济具有何种特征?从收支平衡表上看,具体原因是什么?这一特征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带来了何种影响?中国宏观经济部门是如何应对的?[首都经贸大学2008研]
表2-2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6年
单位:千美元

答:(1)总差额=249865995+10036765-247025415-12877344=0。总体来看,2006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249865995千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46060千美元;服务贸易逆差8833913千美元;收益顺差11754607千美元;经常转移顺差29199241千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36765千美元。其中,资本项目顺差4020115千美元;金融项目顺差6016650千美元。200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247025415千美元,国际储备资产迅速增长。
(2)中国外部经济的特征: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先是大幅上涨,然后是快速回落。在7月份以前,原油价格节节攀升,带动成品油价格和化工原料价格走高,引起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的涨幅在5、6月份明显回升,暂时改变了2004年四季度以来的不断回落走势。在8月份以后,原油价格从高位回落,呈加速下跌之势,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的涨幅同步回落,10月份,两者同比分别上涨2.9%和5.6%,涨幅分别比7月份回落0.7和1.1个百分点。然而,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不大,两者之间几乎找不到对应关系。
(3)造成外部失衡长期持续并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是我国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积极成果,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的阶段性特征;②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的结果;③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与我国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也有密切关系;④我国商品太便宜,从而导致买的人多、卖的人少,而且人为干预和制度性障碍会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外部失衡无法自动纠正;⑤国内需要状况,大规模的贸易顺差是2004年实施紧缩政策后逐渐形成的;⑥由于人民币在不断的升值,央行为了稳定汇率不断的在外汇市场上抛售人民币购买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逆差不断增加,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国际储备迅速增长。
(4)当前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已成为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一样,都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表现形式,顺差或逆差过大都会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①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外汇持续大量净流入给国内注入大量资金,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加大货币调控操作的难度,直接影响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这在影响物价长期稳定的同时,也容易使资金大量流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房地产、股市等,增加投资反弹和资产泡沫压力。
②经济增长对外依赖加大,增加了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67%,国内经济更多依靠扩大出口和投资扩张的拉动。如果外部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以出口为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增长将受到影响。
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有一定脆弱性。目前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自贸易,其中一大部分来自加工贸易,且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附加值低。同时,外商投资企业未分配及已分配未汇出利润等潜在对外负债数额较大。一旦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动荡,市场预期发生逆转,跨境资本集中大量流出,可能加剧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④全球金融一体化加深增加资本冲击传染的风险。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方式日益复杂多样,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全球资本流向发生大的变化,可能给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造成很大冲击。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推进,资本流动规模将不断扩大,增加我国遭受资本冲击传染的风险。
(5)应对措施主要有:
①在国内经济方面,关键是要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②在涉外经济方面,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扩大进口,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研究统一国际商业外汇贷款监管思路,逐步消除特殊经济区域内外资企业差别管理的政策,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进一步拓宽我国对外投资的相关思路。
③在金融方面,要全面发挥金融的调控能力,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着力优化金融业开放结构,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上述政策逐步调整到位,将为我国国际收支调节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健康发展。
4.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逆差时,只用汇率政策进行调节有何局限性?[中央财大2000研]
答:(1)国际收支持久性不平衡,指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等原因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由于这类失衡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因而称为国际收支持久性不平衡,主要包括周期性不平衡和结构性不平衡两种。
(2)周期性不平衡指因经济周期性变化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着周期性,周期性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繁荣时期,由于生产的高涨,进口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支付能力增强,又可能提出一部分本来用于出口的商品的需求。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出口增长慢于进口的增长,这就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就资本与金融项目看,由于经济前景看好,外国资金流入可能使国际收支的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改善。但如果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不能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就出现周期性逆差。在经济衰退时期,进口大幅度下降,国民收入下降也降低了本国进口的商品需求。这有可能改善贸易差额。但从资本与金融项目看,由于经济前景黯淡,外资流出有可能使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出现逆差。这时,如果经常项目顺差不能抵补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逆差,就会出现周期性逆差。现在分别分析上述两种情况下出现的持续逆差。
①首先分析繁荣时期出现的持续逆差。对于这种逆差,如果只用货币贬值来调节,其局限性表现为满足货币贬值所启动的需求的闲置资源缺乏。根据弹性论的分析,货币贬值要改善国际收支必须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但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为前提的。事实上,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经济体中闲置资源所剩无几,并不满足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条件。这时进行货币贬值会由于出口供给能力不足,而影响贬值的政策效应。不仅如此,由于出口需求增加,进口成本上升,还会引发物价上涨恶化经常项目收支,进一步抵销贬值的政策效应。吸收论在分析货币的贬值效应时特别区分了在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状态下货币贬值的不同效应。该理论认为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货币贬值无助于提高收入,只产生吸收效应,通过压缩吸收来改善国际收支。但单纯的贬值在减少对进口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国内非贸易的需求,从而引起内部供求失衡。一般而言,贬值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配合来压缩国内需求,把资源从国内吸收中转移到出口部门,才能成功地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内外均衡。
②再看萧条时期出现的周期性持续逆差。造成这种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前景黯淡,预期利润低,从而引发资本外流。当经济基本面处于低迷状态时,用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可能适得其反,尽管此时国内存在闲置资源,贬值可能改善贸易收支。由于国内经济形势不妙,贬值极有可能引发人们对该货币进一步贬值的预期,从而引起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严重恶化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由于该国出现了持续逆差,其外汇储备数额较少,干预外汇市场能力弱,因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有可能使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发生货币危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可能造成汇率超调,出现大幅波动。总之,只用贬值政策极有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可见,对萧条时期出现持续性逆差,单纯的汇率调整局限性非常大。一般而言,此时汇率政策应与直接管制政策搭配使用,以改善国际收支。
(3)国际收支结构性不平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a)指国内生产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各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各自的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当国际间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如果一国不能相应地调整其生产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则会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主要由一国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经济结构老化。这是指由于科技和生产条件的变化及世界市场的变化,使一国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失去竞争力,而国内资源没有足够的流动性,经济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变化,由此造成出口供给长期不足,进口替代的余地持续减少,结果是国际收支持续逆差。显然,针对这种情况,单纯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汇率调整是通过改变国内外相对价格来抑制进口,促进出口,而经济结构老化造成出口供给弹性小,进口刚性,贬值不能大量促进出口,反而提高进口成本,因而无法改善国际收支,甚至恶化国际收支。
②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单一从两个方面导致国际收支的经常性逆差:其一是单一的出口商品,其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而国际收支呈现不稳定现象。价格任何程度的下降,都会直接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其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将长期依赖进口,进口替代选择余地几乎为零。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愿望越高,国际收支逆差倾向就越严重。对于结构单一的国家,汇率调整政策也不能有效地改善国际收支逆差。因为其经济发展依赖进口,本币贬值(或下浮)会提高其进口成本;同时,其出口商品单一,而且多为初级产品,但初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本币贬值(或下浮)也不会大量提高其出口数量。这样,贬值(或本币下浮)不能实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③经济结构落后,主要指一国产业生产的出口商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低和需求对价格弹性高,进口商品的需求对收入弹性高和需求对价格弹性低。当出口商品的需求对收入弹性低时,外国经济和收入的相对快速增长不能导致该国出口的相应增加;当进口商品的需求对收入的弹性高时,本国经济和收入的相对快速的增长却会导致进口的相应增加。这时,贬值在初期改善贸易收支,提高收入又会发生国际收支的“收入性逆差”,因此,贬值改善国际收支不具有可持续性。当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高时,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上升会导致出口数量的减少;当进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低时,外国商品价格上升却不能导致本国进口数量的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贬值不仅不能改善国际收支,反而会恶化国际收支。
总之,由于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老化、单一和落后,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长期的缓慢甚至停滞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落后,因而,单纯地通过汇率调整改变相对价格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时甚至十分有害。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经济的供给方面,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善经济结构,实现外部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逆差时,只用汇率政策不能有效地实现调节目标。要想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应首先分析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和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的失衡类型采取相应的政策或政策搭配。
5.试述一国国际储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应遵循的原则。[华东师大2001研]
答:(1)国际储备管理的含义。国际储备管理是指一国政府及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际储备的规模、结构及储备资产的运用等进行计划、调整、控制,以实现储备资产规模适度化、结构最优化、使用高效化的整个过程,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际储备管理包括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两个方面。所谓量的方面,是指对国际储备规模的选择与调整;质的管理则是指对国际储备运营的管理,主要是其结构的确定和调整。因而,前者通常被称为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后者则被称为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规模管理讲的是一国应保持多少储备才算合理,结构管理讲的是怎样搭配不同种类的储备货币,才能使风险最小或收益最大。国际储备管理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和保持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二是在储量总额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储备资产结构上的最优化。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实现两个目的:①通过国际储备管理,维持一国国际收支的正常进行;②通过国际储备的管理,提高一国国际储备的使用效率。
(2)国际储备管理的内容及其遵循的原则
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适度国际储备量,一国国际储备总量管理的实质,即其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求得到并保持一个适度的国际储备量,使之既能满足发挥国际储备作用的需要,又能避免储备量过多,造成资源浪费。至于什么是适度储备量,可以说至今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模式。所以首先应考虑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诸因素。
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①进口规模。由于国际储备最基本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进口规模大、占用的外汇资金多,发生逆差的可能性及数额往往也大,因此需要保持较多的国际储备。
②贸易差额的波动幅度。贸易差额在每个国家都是存在的,但每个国家贸易差额的方向和大小往往是不相同的,即有一个波动幅度问题。波动幅度越大,对储备的需求就越大;反之,储备需求就越小。
③外债规模与期限结构。一国外债规模越大、短期外债越多,还本付息的压力就越大,为维持清偿力,需要的国际储备就越多。
④其他调节国际收支手段的运用及其有效性。如果一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或贸易管制,能有效地控制进口和外汇资金的流动,则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相对较低。
⑤一国对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的选择。在当前世界主要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一国的汇率政策和干预外汇市场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国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的需求量。通常实行钉住汇率制,严格维持固定汇率,比实行弹性汇率制、允许汇率经常或大幅度波动的做法一般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频繁干预外汇市场与偶尔干预外汇市场的做法相比,旨在“目标区”的干预比修正性的干预往往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
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筹借应急资金的能力与成本。一国出现对外支付困难或外汇市场出现异常波动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货币当局既可动用储备,也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筹借资金。如果一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能迅速、方便地获得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且该贷款的来源稳定,或者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筹资能力很强,能够迅速以相对较低成本借入资金,则该国无需持有过多的国际储备资产;反之,若一国的国际资信较差,国际融资能力低,则应该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
⑦一国国际储备的范围及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如果一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并参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则该国国际储备中除了黄金和外汇储备外,还包括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从而增加了其国际储备的形式,也增加了国际清偿能力,可以缓解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使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不必过多。如果一国货币是储备货币,它就可以通过增加本国货币的对外负债来弥补储备货币的不足,而不需持有较多的国际储备。美国国际储备相对其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规模并不充裕,而且常常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但却从来没有出现支付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元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⑧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如果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且其国际收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大,则其外汇收支较多,对储备资产的需求也较大;反之,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经济封闭的国家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则比较小。
⑨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国际储备代表着一定的实物资源,持有国际储备意味着放弃利用实际资源的权利,持有的国际储备量越大,闲置的实际资源就越多,由此造成的利润损失就越大。但目前各国国际储备一般都是以现金之外的金融资产保留,具有一定的利息收益。因此,一般认为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等于该国的边际投资收益率与国际储备资产利息率之差。但是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还应包括因进行储备而减少的实际资源的投入,经过乘数作用会引起产出多倍减少的因素。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越大,储备量越应尽可能少一些。
⑩一国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一般来讲,一国在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时期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比较旺盛,故而,当一国的经济目标取向为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时,应当保持较少的国际储备,将一部分储备资产用于投资或消费;当一国的经济目标取向为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时,可适当增加国际储备的持有量。
但除了考虑如前所述的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诸因素外,一般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指标:
a.储备/进口比例。这种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和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他分析了一战后至1957年世界上34个国家的国际储备资料,认为一国国际储备应与它的进口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以40%为标准,以20%为最低限。如果该比例低于30%,就必须对国际收支进行调整。根据特里芬理论,目前一般认为,一国的国际储备应满足该国3个月的进口需要,即为全年进口额的25%。这一指标简便易行,故较为被普遍采用。其局限性是忽略了因资本流动引起的对外支付及干预市场的储备需求。
b.储备/外债余额比例。这是反映一国对外清偿能力和资信程度的指标,直接影响到一国举借外债和引进外资的顺利展开。
c.储备/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一般而言,一国经济规模越大,发展速度越快,对外依赖程度就越大,受外来冲击的影响也就越大,因而需要更多储备来满足其发展需要。
上述指标提供了从不同侧面测定适度国际储备量的方法,在具体估测适度国际储备量时,还应该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经济政策目标及历史数据与经验来确定,从而将理论分析、规范研究与历史经验三者结合起来论证,得出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
d.适度国际储备量的实现。从世界角度看,国际储备存在着膨胀趋势,但国际储备总量在各国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供应短缺,适度国际储备量的实现较为困难。而且发展中国家均不是储备货币发行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输出货币来弥补储备的不足;又由于发展中国家信誉度和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能力较低,加之负债率较高,从国际金融市场筹集应急资金补充储备的空间也极为有限。因此发展中国家只有靠扩大出口并保持贸易顺差来获得储备资产。但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呈现逆差定势。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出口收入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密集型商品的价格垄断及发展中国家对此类商品的进口依赖,促使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支出不断上升。这种贸易逆差定势使得发展中国家储备需求增大而储备供应缺乏,造成其国际储备量不足,往往难以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及外来冲击。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国际储备结构管理是指合理安排储备资产的种类和期限结构,求得并保持其合理比例。实质是要求储备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具体又分为种类结构管理和期限管理。
a.国际储备种类结构管理。种类结构管理是使外汇、黄金、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四种形式储备资产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由于多年来各国的黄金储备量保持相对稳定,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又受制于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份额,货币当局难以控制。因此储备资产的种类结构管理实际上变成了外汇币种管理。
浮动汇率制度下,各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波动,造成了不同储备货币的收益差异和不确定性。为了在获得一定收益率同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安排各种储备货币比例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进出口地区结构。持有国际储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弥补贸易逆差,一国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该国进口大于出口的那些国家货币,因此该国应将储备资产集中在这些币种上,避免在货币兑换时承担汇率风险。第二,一国以各种货币表示的对外债务净额。第三,一国的储备资产中要保持足够的干预货币,政府买卖这种干预货币可对外汇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第四,实行储备资产多样化、分散化,以抵消或降低汇率风险。
一般而言,一国的国际储备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日常弥补赤字和干预外汇市场需要,称为交易性储备;另一部分用于不可预测的突发性的内外冲击,称为预防性储备。前者应与弥补赤字和干预市场所需货币保持一致,后者应按分散原则进行投资。
b.国际储备期限结构管理。储备资产期限与其流动性及收益性有着密切关系。期限短,往往流动性大而收益性差,期限长则正好相反。期限管理是要保持储备资产的合理期限比例,在确保充分流动性前提下获取最大收益率。其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储备资产分别投资于短、中、长期三种期限档次的金融资产。短期储备资产(如活期存款、短期国债)量应能充分满足交易性储备需求,而预防性的储备资产应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中长期金融资产(如中长期存款、公债券等)。
由于国际储备本身性质特点,各国货币当局在安排储备资产结构时,通常较私人部门更注重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相对不那么积极追求盈利性。各国大都尽量将储备资产存放在金融秩序良好的国家和投资于风险较小的国债,很少投资于公司债券,尽管公司债券收益率比公债券高得多。
期限结构管理所遵循的原则为在确保储备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取最大收益率。
6.试论强化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管理。[东北财大2006研]
答:(1)应当对我国当前外汇储备规模有较清醒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数量急剧增加,给金融与货币研究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9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987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还有两种情况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情况是,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主要不是靠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形成的,而主要是靠大量的外资涌入(即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支撑的、而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的,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另一种情况是,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高速增长同时并行,造成了外汇储备剩余很多和花大成本对外举债同时并存的严重的外汇资源浪费现象。
(2)应当重视外汇储备过多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外汇储备规模不当,储备过多或不足,增长或下降过快,都势必会给经济发展和货币流通稳定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①外汇储备过多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外汇储备过多,会给本国货币流通及物价水平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从而达到控制货币总量的调控模式下,外汇占款是引起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之一。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形成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长,由此必然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②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本币升值的压力。本币对外币的比价变动,直接是由外汇供求关系变化决定的。一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规模过大,势必推动本币汇率不断上升。本币汇率上升一般来讲对鼓励出口、抑制进口是不利的,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国内货币流通的稳定。
③外汇储备过多会造成外汇资金的闲置与积压。外汇储备规模过大造成的宝贵的资金资源的浪费表现是多方面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贸易收支顺差,是用出口商品换取的外汇资金,这部分储备资产,实际上是国内的物资以资金的形式存放在国外。外汇储备越多,意味着从国内抽出的物资越多,是一种变相的物资闲置,因此,过多的外汇储备,将会影响国内生产的发展。
(3)应当强化对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营运管理
保持储备规模适度的具体措施很多,关键是要切实加强管理。加强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核心问题是确定并维持适度的外汇储备总量,保持其实际价值不受损失,并尽量使其在可能的条件下实际价值发生增值。在实践中要注意落实下述管理措施:
①应该进一步明确国家外汇储备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根据外汇储备的性质和国际上的一般惯例,我国的外汇储备属于国家,应归财政部所有。可以由国家委托中央银行具体经营管理。
②要建立健全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和强化管理职能。外汇储备的政策和规模确定之后,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储备资产管理体系。要健全相关管理机构,加强对储备规模的管理,真正重视外汇储备数额的确定与变动,层层把关,认真负责。同时,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政治与业务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造就一批训练有素的专门管理人才。
③要加强立法,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根据外汇储备资产的不同形式,制定出不同的管理规定,如对国家外汇储备,要重点制定出储备币种、比例、投向的有关规定;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数据统计与考核的指标体系;要重视有关经济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运用。
④要实施较为完善的储备政策。储备规模的适度与否,与实施什么样的储备政策关系极大。例如,实施充足的外汇储备政策,过分强调储备的经济实力与保证作用,忽视储备资产的盈利性,就会造成储备规模过大,资源的损失浪费。要及时分析本国储备资产的变动情况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储备政策。
⑤要加强对外汇储备、外债规模的定量分析。凡事总有量的界限,确定出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是当前我们正确认识与有效处理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要重视适度货币量、适度外汇储备量、适度外债量的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确定合理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要处理好外汇储备规模同外债规模有关经济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权衡利弊,择优决策。
⑥ 必须妥善消化我国相对过多的外汇储备。尽管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应该是一个随国内不同经济时期形势发展需要而不断变化的动态指标,以及一定时期内有一个适量的波动区间。尽管从长期看国内建设资金短缺和外汇资金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但对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和相对过多问题还是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消化相对过多的外汇储备要采用适当的措施:要控制外债余额过快增长,加强对流入资本的监控,防止出现新的不合理的储备增多;适当扩大国内建设急需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的进口;适当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适当放宽出国用汇的限制;有条件的可适当提前偿还一部分外债本息等等。
7.汇率的变动(即货币贬值或升值)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将产生什么影响?[上海交大2006研;上海财大1994研]
答:汇率变化对一国经济的一个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影响是对贸易的影响。这一影响包括微观和宏观两方面:从微观上讲,汇率变动会改变进出口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从宏观上讲,汇率变动会因对商品进出口产生的影响而使贸易收支差额以至国际收支差额发生变化。
(1)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方向相反、作用也相反。现以贬值为例说明汇率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当一国货币发生贬值后,一般将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并能自动抑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能够起到改善本国贸易收支差额的作用:
①出口。本币贬值后,一般将从两方面对出口产生有利影响:一方面,等值本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比贬值前折合更少的外币,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价格下降,竞争力增强,出口扩大;另一方面,如果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外币价格保持不变,则本币贬值会使等值外币收入兑换成比贬值前更多的本币收入,使本国出口商品的出口利润增加,从而促使国内出口商积极性提高,扩大出口生产。但贬值改善出口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外国市场对本国出口品在原来的价格或较低的价格上仍有需求,而国内又有能力继续扩大这些产品的供给,出口才能增加。
②进口。本币贬值对进口产生的作用与出口正好相反。本币贬值后,一方面,以外币计价的进口商品在本国销售时能够折合的本币价格比贬值前提高了,导致本国进口商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从而引起进口数量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如果维持原有的国内售价,则需要压低进口品的外币价格,这势必会招致国外出口商的反对,从而降低本国进口商的积极性,减少进口。因此,本币贬值会自动地抑制商品的进口,并促使对进口品的部分需求转向本国的进口替代品。但在实际中这部分需求转移能否最终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有多少,还取决于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即国内能否生产并向社会提供相应的进口替代品。
本币升值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刚好相反,即升值一般会引起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
(2)贬值对一国对外贸易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①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②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能够进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③存在闲置资源,即能够随时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的资源。
并且,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在一国实际情况中,汇率贬值对于国际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在货币贬值之后,短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从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即存在时滞,因为掌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产量等都需要时间。在这一时间内,贬值并不能带来国际收支的改善,反而可能会导致其恶化。J曲线效应的期限大约为9~12个月。
8.试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成困、弊端与化解对策。[东北财大2012金融硕士]
答: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它是一国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储备资产,目前占国际储备的绝大部分比例。
(1)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双顺差,一是经常项目的顺差(出口大于进口部分),二是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的部分)。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贸易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一味追求贸易规模和顺差的扩大,导致外汇的供给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必然增加;另一方面,我国选择了吸收FDI(外国直接投资)的引资政策,通过使用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等优惠措施,导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加大,使得资本与金融项目出现顺差。双顺差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②强制结售汇制度。该制度将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向国家外汇交易中心汇集,由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的持续顺差加上强制结售汇制度在国家外汇交易中心的表现就是外汇供给持续大于外汇需求,中央银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这之间的差额只能由央行买走,从而形成了外汇储备的增加。
③内需不足。国内储蓄率偏高、内需不足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一个深层次因素。导致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有,一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分配率偏低;二是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居民不敢消费。
(2)日益扩大的外汇储备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①提高机会成本。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使机会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资本的有效使用率,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外汇储备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的,如果将其用于对外投资的话,可以用于进口或投资,那么收益率会远远高于储蓄收益,这就是外汇储蓄的机会成本。
②影响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持有外汇储备所对应的货币投放,通过乘数效应对货币供应产生成倍的放大的作用,使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减弱,流动性管理更加复杂,维持价格水平稳定难度增加,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强制结汇制度规定,中资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除少数非贸易非经营收入外)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这使得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我国外汇市场最大的买入者。我国连续贸易顺差,致使中国人民银行购买超额的外汇,造成了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货币乘数的作用,形成过分宽裕的货币供给,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人民银行对国内的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④大规模的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我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但结构仍以美元为主,这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已有成果和未来命运承受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特别是美元汇率风险。
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来维持币值的稳定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了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政策操作下,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这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下。
(3)面对上述不利影响,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①合理利用过量的外汇储备,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在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安全性、保值性的同时,注重其流动性和赢利性。一是制定更加积极的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发展;三是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国外资源性产品,缓冲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缺口。
②减持美元,调整外汇储备结构。采取多样化策略,按照我国进口付汇和偿还外债付汇的币种结构来安排储备货币的构成比例,同时根据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
③加强资本项目管理,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了防止国际投机资本进入造成外汇储备虚增的情况,应制定适当的存贷款利率,降低本外币利差,增强汇率弹性,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消除投机空间,使投资资本转移出去,有助于减少资本账户顺差和促进国际收支均衡发展。
④不断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不利因素。如果货币当局买进外汇时不是增发货币而是以债券等金融工具来交换,则通货膨胀的压力就可以减轻。目前,我国的债券供应不足,央行调控的债券较少,因此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金融、企业、美元债券的发行规模对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弊端也很重要。
⑤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改革,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为实现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要求,必须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独立性。应该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改革,完善金融调控体系。
9.试论述国际收支均衡与宏观经济均衡的理论模型。[北京工商大学2005研]
答:(1)国际收支均衡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德尼·亚历山大提出的吸收论予以说明。该理论模型以Y代表国民总收入,A代表国民总支出(即私人消费支出C+私人投资支出I+政府支出G)或称总吸收;B代表贸易差额或国际收支差额(即出口收入X-进口支出M),并建立了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关系方程式:
Y=A+B或B=Y-A
由此得出结论:①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②国际收支差额是总吸收相对于总收入不足或过大的结果;③改善国际收支的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者二者兼用,即相对于吸收而提高收入。
(2)以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为代表提出的货币论说明了国际收支均衡与货币供求均衡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在开放型经济的条件下,一国货币的供给(Ms)等于国内增发的货币(D)加上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所增发的货币(R),即:
Ms=D+R或R=Ms-D
而在货币供求均衡的条件下,货币总供给等于货币总需求,即Md=Ms,代入上式可得:
R=Md-D
上式表明,国际收支差额是货币供求不一致的结果。当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而国际收支差额则缓解了货币供求的不平衡。因此,货币论者认为,国际收支与货币供求之间具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不平衡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它反映了货币市场存量的不均衡,但最终会由市场调节机制自发地予以纠正。货币政策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就是把货币供给调整到与货币需求相一致,从而使国际收支平衡。不过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
(3)将吸收论与货币论结合起来,即可得到一般均衡论的理论模型,如图2-2所示。

图2-2 IS-LM-FE模型
在该模型中,横轴Y表示没有价格变动的名义收入即实际收入,纵轴i表示没有通货膨胀预期的名义利率即实际利率,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FE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均衡。三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三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IS-LM-FE模型表明,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同时实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均衡。为了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根据国民经济的具体情况,可以移动IS曲线,即实施财政政策;也可以移动LM曲线,即实施货币政策;或移动FE曲线,即实施汇率政策。当单独使用任何一项政策都无法解决国际收支调节问题时,必须将汇率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并用,才能正确发挥其调节作用,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目标。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097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6 05:25 , Processed in 0.11701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