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8:4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4796.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最初的文明(上)(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最初的文明(下)(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早期文明的盛衰(上)(公元前15世纪~前9世纪)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早期文明的盛衰(下)(公元前15~前9世纪)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上古西亚帝国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印度的列国时期和孔雀帝国(公元前6世纪~前2世纪)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古典时代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马其顿的兴起和马其顿-希腊的扩张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罗马的兴起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世界
 11.1 复习笔记
 1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上)
 12.1 复习笔记
 1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下)
 13.1 复习笔记
 1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古代世界的衰落
 14.1 复习笔记
 1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世界史》(吴于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但由于该教材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给学生在学习该教材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了吴于廑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2.[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3.[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4.[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5.[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6.[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7.[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8.[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9.[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10.[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11.[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12.[3D电子书]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作为吴于廑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3.精编典型例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针对每章的内容精选了典型例题,所选典型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解析详尽,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4.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本书定期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解析。对于最新补充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均可以通过免费升级获取。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提供全国各高校历史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历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辅导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为吴于廑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历史专业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4.质量保证:每本e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e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e书,确保质量。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00:30)
  咨询QQ:4009008858(8:30-00:30)

  详情访问:http://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历史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1.1 复习笔记
一、人类的起源
1.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地球发展分期
①分为五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a.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太古代的地层。
b.元古代末期出现了原始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多细胞生物。
c.古生代,原始的脊椎动物发展成鱼类。鱼类中一支演化成为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中的一支又演化为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一部分演化为恐龙。
d.中生代,最早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已出现。
e.人类起源于新生代。
②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a.新生代第三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是哺乳动物发达的时代。
b.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2)人类的产生
①第三纪的始新世开始出现最早的灵长类。到了渐新世,从原始的灵长类中又先后出现了猴类和猿类,最早的人类就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
②人类在自然界动物界,现代人在动物界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3)对现代类人猿的认识
①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它们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发育的过程、血型都和人类相似。这是其他任何动物所没有的。
②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亲缘关系。
③现代类人猿并不是人类的祖先,它们也不可能进化成人。人类的祖先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
2.从猿到人的过渡
(1)理论支撑
①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揭露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
②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
a.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规律,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b.提出了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三个科学概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2)从猿到人的过程
①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原上猿,1911年、1966~1967年在埃及法雍先后多次发现化石,后者命名为埃及古猿。
②比埃及古猿更晚的化石古猿是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发现于法国,后来在欧、亚、非三洲陆续皆有发现。
③森林古猿后来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其中腊玛古猿可能是最早的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
④在腊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这是已经可以确定的从猿到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
⑤从猿到人过渡期间,学会了制造工具,意味着出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结束,进入了完全形成的人的阶段。
(3)腊玛古猿的发现与学界争论
①发现
a.最早的化石是1932年美国学者刘易斯在印度北部西瓦立克山地发现的。刘易斯认为它是人类的祖先,遭到一些权威学者的反对。
b.本世纪60年代之后,在肯尼亚的特南堡、匈牙利的路达巴尼亚、希腊的庇尔戈斯、土耳其的山迪尔、巴基斯坦的波特瓦尔高原以及我国云南的禄丰等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腊玛古猿问题重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②学界争论(没有统一的意见)
a.腊玛古猿是吻部及牙齿等特点与人类相似,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腊玛古猿是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早期代表。
b.70年代有人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提出,人和猿的分化距今不过400万~500万年,因而腊玛古猿不是人类的祖先。
c.也有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
d.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禄丰腊玛古猿可能是南方古猿和非洲古猿的祖先,其学名应修订为禄丰古猿禄丰种,而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腊玛古猿可能是猩猩的祖先。
(4)南方古猿认知(可以确定是从猿到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
①发现
a.最早于1924年在南非汤恩发现一个幼儿头骨,后来在东非和南非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发现了不少南方古猿化石。
b.在亚洲,有一些被认为是属于南方古猿的化石,由于材料太少,很多学者持否定态度。
②特点
a.体质特征和人类接近,能直立行走。
b.可以使用天然工具,可能已有语言的能力。
③分类
南方古猿非洲种(又称纤细种)、南方古猿粗壮种、比粗壮种更为粗壮的南方古猿鲍氏种、南方古猿阿法种(1974~1974年约翰逊发现)。
④人类进化方式的观点
a.认为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后分化为两支,一支向人的方向发展,另一支演化为纤细种、粗壮种和鲍氏种。
b.认为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后来演化成为纤细种,纤细种分别演化为人类、粗壮种、鲍氏种。
c.认为阿法种不是一个新的种,而应归入南方古猿纤细种。
d.认为阿法种已经是最早的人属,他们和南方古猿并存。
3.最早的人属
(1)人类体质形态发展过程分期法(学界一般认可后者)
①分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三个阶段,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②把早期的人与南方古猿区别开来(能否够制造工具),称为最早的人属;其后的阶段与前一种分期法相若。
(2)最早的人属(化石材料)
①“能人”
a.最早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1960年),1964年定名为“能人”
b.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发现了一个头骨的150多块碎片,(“KNM-ER1470号头骨”),它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还有争议。
c.1974~1978年,英国人类学家M.D.李基在坦桑尼亚的莱托利尔地层发现了一些人类化石及人类足印,可能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人属化石材料。
②直立人(中国习惯上称为猿人)
a.1890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瓦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特里尼尔附近最早发现头盖骨及一枚牙齿。
b.1892年在同一地方发现与现代人相似的大腿骨,定名为直立猿人。但关于其归属引起激烈争论。
c.1929年中国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的第一个头盖骨,说明北京猿人是人而不是猿,结束了这一争论。在北京猿人的遗址还发现了约40来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用火遗迹以及几万件石器,。
d.化石分布:除上述两处外,在非洲有肯尼亚的KNM-ER3733号人、KNM-ER992号人、KNM-ER3228号人、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的OH9号人、OH28号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等,欧洲有德国的海德堡人、比尔钦斯勒本人、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人等。我国有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等。
③早期智人
a.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尼人),最早引起人们注意。
b.化石比直立人要多,生存年代最早的是德国的斯坦因海姆人和英国的斯旺斯孔布人。
④晚期智人(现代智人)
a.欧洲:法国的克罗马农人(最早被发现)、库姆尔佩尔人、捷克的普雷德莫斯特人等。
b.非洲: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克莱西斯河口人以及东非坦桑尼亚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亚的奥莫人,形态显示出非洲黑人的特征。
c.中国: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呈蒙古人种的特征。
d.这些化石说明了现代人种的形成,分为三大人种: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
二、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1.旧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分属
①使用石器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生产技术水平又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时代。
②旧石器时代在地质上属更新世,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和角器。
③旧石器时代又可分为中、早、晚三期。
(2)旧石器时代分期
①早期(相当于最早的人属和直立人的阶段)
a.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器是1977年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地区发现的。只是砾石打制的砍砸器,此外也有一些粗糙的无定形的石片。
b.到直立人阶段,石器制作的技术较以前进步。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手斧。
c.人类已能用火。最早的用火遗迹发现于非洲肯尼亚的切萨瓦尼亚,此外有法国马赛附近的埃斯卡尔洞穴和中国的北京猿人在洞穴中的用火遗迹。
②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
a.石器形状更为规整和多样,制作的技术也有进步,发明了利用石砧打制石器的方法。
b.欧洲典型石器是穆斯特文化的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中国的丁村文化则以大型的砍砸器为主。骨器的使用还比较少。
③晚期(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
a.用狭长的石叶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经过第二次加工制成,可以制造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武器。(复合工具)
b.磨制石器的方法出现,但磨制部位仅仅在锋刃。
c.骨角器如鱼叉、鱼钩、骨针等已大量使用。还出现了投矛器(复合武器)。
2.采集和狩猎生活
(1)生活方式
①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如果实、块根,以及昆虫、蜥蜴等小动物,后来也猎取大动物。
②使用天然火,居住于洞穴、岩厦,部分居住在棚屋中。
(2)考古发现
①英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克拉克当遗址、德国莱林根阿修尔文化层发现紫杉木木矛(狩猎的证据)。
②一些大崖壁下的遗址中曾经发现成百成千的大动物遗骨(围猎的证据)。
③法国方哥默的洞穴壁画,证实了利用陷阱来捕捉野兽的办法。
④旧石器时代的一些洞穴里曾发现很厚的灰烬堆积(火的使用)。
⑤棚屋的发现:法国尼斯德拉·阿马特居住遗址、基辅梅日里奇遗址、顿河边上的柯斯钦基房屋遗址。
⑥旧石器时代晚期还发现有骨针,说明人们已能缝制衣服以御寒。
(3)狩猎的作用
①肉食所含营养物质,促进大脑和体质的发展。
②采集仍占有重要的位置,提供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③旧石器时代中期可能出现性别分工,男子从事狩猎,妇女则从事采集。
(4)火的使用意义
①用来猎取大动物,变生食为熟食,促使大脑和体质更好发展。
②照明、取暖,使人类能够到寒冷的地区生活,从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3.人类向美洲及澳洲的迁徙
(1)进入美洲
①路径
从亚洲东北部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东北部。
②关于最早进入时间的争论
a.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发现的圣地亚戈人,定年在2万年前。
b.1961年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塔布尔发现一个幼儿头骨,定年在4万年前。
c.有一些学者怀疑塔布尔头骨化石定年的可靠性,认为人类来到北美是在25000~1万年前,但不排除更早的可能性。
(2)进入澳洲
①考古发现
a.最早发现于新南威尔士西部干涸的蒙戈湖中,有一男一女两具骨骼,定年在32000年前。
b.年代相近的有凯洛人,为一男性头骨,定年在3万年前。
c.其他一些地方也发现了年代较晚的人类化石。
②对其来源的争论
a.有人认为他们是爪哇直立猿人的后裔,也有人认为凯洛头骨与中国柳江人相似。
b.现在较多的人认为人类移居到澳大利亚至少是在5万年前,甚至可以提早到7万年前。
c.比较可能的途径是从中国的华南地区经东南亚逐渐迁入的,但仍旧需渡过海洋,所以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者。
4.氏族制度的形成
(1)最早的人类社会
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可以说明,只能通过间接的材料进行推测。不同观点:
①一些学者认为杂交的原始群就是人类最早的组织形式。
②另一些学者认为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应是血缘家族(19世纪美国学者摩尔根提出的设想)。
(2)母系氏族社会
有考古材料作为证据。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遗址中发现有大面积的居住遗址(类似易洛魁氏族组织)。定性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
①旧石器时代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血亲的系统只能按母系计算。
②遗址中发现许多妇女小雕像,说明女性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③在民族学的资料中,绝大多数父系氏族保留着母系氏族的遗迹,但在母系氏族中却从未发现过父系氏族的遗迹,这说明母系氏族的产生必然早于父系氏族。
(3)影响
①母系氏族是一个坚固的血族集团,禁止族内近亲通婚,由此族外的群婚产生。
②族外群婚使各个原始集团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互通婚姻的氏族组成了早期的部落。
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1.中石器时代
(1)人类活动的变化
①导致变化的自然条件
a.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全球气候转暖,冰川后撤。
b.欧亚两洲的冰原地区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非洲多雨气候转为干旱气候。
c.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减少,中小动物和鸟类增多。
②变化表现
a.不仅狩猎对象发生变化,而且经济活动扩大到了渔猎。
b.经济活动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变革,石器制作技术提高,复合工具广泛使用并有新发明(弓箭),促进了狩猎的发展。
(2)考古发现
①欧洲
a.德国北部汉堡附近的斯坦尔莫,发现人类最早使用弓箭的证据。
b.南部法国、西班牙的阿齐尔文化,居民使用带双尖的石叶,带倒刺的鱼叉。
c.欧洲北部马格尔莫斯文化,发现斜钝边尖状细石器和单列排刺的骨制鱼叉。
②非洲、北美
a.南非的威尔顿文化和斯密斯菲尔德文化,中非的奇托利文化。
b.北美北极地区的“细石叶传统”文化。
③中国
我国的中石器文化,以黄河流域的遗存比较重要。
2.新石器时代
(1)农业革命(农业的发明与产生)
①条件
a.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
b.世界各地区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
②发展差异
a.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
b.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时代仍长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2)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
①西亚
a.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
b.对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巴勒斯坦等部分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这些地区最早出现原始农业并驯养动物。
②东亚(包括中国、印度和泰国)
a.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河北磁山遗址)和水稻(浙江河姆渡遗址)。
b.古印度约于公元前4500年开始栽培水稻。
c.公前7000年,泰国北部已种植豆类、葫芦、黄瓜等,至迟于前3500年学会种稻。
③中南美洲
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3)畜牧业的起源
①驯养活动的开始(狗和绵羊)
a.伊拉克帕勒高拉洞穴遗址、土耳其恰约尼、英国斯塔卡遗址发现驯化狗的证据。
b.伊拉克的萨威·克米·沙尼达遗址及附近沙尼达洞穴遗址发现驯养绵羊和山羊的证据。
c.公元前7000年前后,随着农业和定居出现而产生畜牧业,几种主要的动物被驯化为家畜。
②考古发现
a.伊朗西部阿里·库什等遗址的动物骨骼表明,西亚已饲养绵羊和山羊。
b.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是最早饲养猪的地点。
c.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希腊的尼阿·尼科美弟亚、阿吉萨等地都发现早期家养牛的骨骼。
d.距今7000年,我国河姆渡的居民已饲养猪、狗等家畜。
e.乌克兰草原是最早养马的地区,时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
f.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和羊驼。
(4)农业革命的影响
①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a.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
c.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②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和劳动区域的固定,导致人类从迁徙生活转为定居生活。
③为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a.农耕和畜牧保障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可能产生余存,导致人口得较大的增长。
b.一部分人开始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积聚财富。
(5)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①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a.出现各类打制磨光的工具,磨制石器使用效率较高。
b.陶器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炊器和容器。
c.主要考古发现:多瑙河中游的线纹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泰国仙人洞遗址手制绳纹陶片。
②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a.土耳其恰塔尔·休于遗址,房屋平顶,屋内置炉灶,另有供坐卧的平台和长凳。
我国发现半地穴居址、地面建筑和架空居住面的干栏式建筑等建筑式样。
③婚姻制度变迁
a.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族外群婚难以维持,逐渐出现了对偶婚。
b.对偶婚由一对较为确定的夫妻组成,但结合并不牢固,不构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c.经过几个阶段,对偶婚由“望门居”(丈夫对妻子拜访的婚姻方式)发展为“从妇居”(丈夫迁往妻方氏族居住)。
d.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男女参加,享有平等的权利。
四、文明的产生
1.金属的冶炼(金石并用时代,又称铜石并用时代)
(1)最早使用的金属(金、铜)
①多是以纯粹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金、铜等物质。
②在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发现用铜矿石直接打制的铜器。后来人类学会冶炼铜,但制成的工具不及石器坚硬,所以金石并用。
③青铜硬度比纯铜高,后成为制造各种工具、器皿和武器的重要材料,产生于两河流域、多瑙河流域。之后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已普遍使用青铜器。
(2)冶铁
①两河流域北部的米坦尼王国最早发明炼铁技术,后被赫梯垄断冶铁术近两个世纪之久。
②欧洲铁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的哈尔施塔特文化。
③非洲南部和撒哈拉地区,直至公元前1世纪才进入铁器时代。
④中国商代中、晚期人们已对铁有所认识,商代藁城台西遗址和平台刘家河商墓中,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春秋中晚期以后掌握冶铁技术并使用铁器。
(3)影响
①两河流域、埃及、中南美洲在金石并用时代氏族制度已解体并出现国家。
②中国、印度、希腊爱琴海地区在青铜时代进入阶级社会,而罗马和世界大部分地区则到铁器时代才进入文明社会。
2.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①条件
a.农业方面从锄耕变为犁耕,从使用木犁或石犁到使用金属犁,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提高。
b.分别产生了一些以农业生产或放牧饲养畜群为主要经济活动的部落。
②影响
a.经济已分为两个不同的部门,出现剩余产品和积累,从而使交换成为经常性活动,交换形式是以物易物。
b.最初的交换通过氏族的首长来进行,氏族代表往往把氏族财富据为己有,出现私有财产。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手工业生产日趋复杂,需要专门的技巧和设备,单个人难以完成,导致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3.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
(1)原因
①采集狩猎经济中,女子从事采集的生产劳动对生活较有保障,因而她们的地位较高。
②社会大分工以后,男子成为主要劳动力,男女地位发生转换。
(2)表现
①对偶婚的“从妇居”转变为“从夫居”,并逐步过渡为稳定的一夫一妻婚。
②家属及亲属由从母系计算改为从父系计算法,氏族也由母系转为父系。
③父系氏族公社仍保留着氏族社会的民主性质,它由若干个家长制大家族组成。
4.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1)原因
①农业革命使社会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长和家族把一些集体的财富据为己有,从而产生私有经济。
②随着交换的扩大,出现了专门的商品生产和等价交换物,从而出现了专事交换的商人阶级,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
(2)影响
①阶级产生,人们以俘虏为奴隶,奴隶制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本质的组成部分。
②氏族内出现财产分化,分化成为氏族贵族、平民,部分成为奴隶。
③生产因生产力的提高趋向个体化,个体家庭出现,瓦解了家长制大家族。
④某些地区出现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杂居,形成以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农村公社(生产资料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阶段的社会组织)。
5.国家的产生
(1)军事民主制(氏族公社制度解体到国家产生的过渡)
①保留了氏族制度的某些因素,同时存在着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
②以掠夺他人财富、奴隶为目的战争频繁发生,军事首领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但还没有达到国家统治的程度。
③议事会仍起着作用,但它的成员逐渐变为由氏族贵族担任并世袭承继,议事会也变为氏族部落内有势力的人操纵的权力机构。
④氏族议事会转变为只有全体武装男子参加的人民大会,作用愈益减弱。
(2)国家的产生
①原因
a.社会日益分化,首长、贵族等氏族上层分子逐渐从氏族中独立出来并结成一个奴隶主统治阶级。
b.氏族制度无力调节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必须建立一个强制机关。
②表现
a.奴隶主阶级夺取了全部权力,军事首领成了一国之王。
b.氏族制度成为统治者的对立物,各机关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压迫机关。
c.国家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设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暴力机关。
五、史前文化
1.宗教的萌芽
(1)原因
①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的认识都还处于一般水平,相信支配自然界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②原始人对所谓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产生最早的宗教,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萌芽。
(2)考古发现
①埋葬死者的风俗:尼安德特人的岩棚遗址、洞穴遗址内,发现了最古的墓葬。他们把一些动物、小饰物、工具与死者一起埋葬。
②原始信仰:法国拉沙佩勒-欧赛恩茨遗址,发现埋葬有头枕燧石片,胸膛和周围放置牛骨的尼安德特人。
(3)主要表现
①自然崇拜
a.主要是对自然物(河流、山岳、日、月)和自然力(风雨、雷电)的崇拜。
b.各原始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往往因周围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而有差异。
②图腾崇拜
a.往往以在经济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为图腾,对它表示崇拜。
b.往往以这些图腾为是亲属或起源,因此氏族也往往以它命名。
③巫术
a.原始人不能理解各种客观规律及其因果关系,幻想以自己的愿望和采取相应的方式影响自然界和人,从而产生了巫术。
b.巫术种类很多,最普遍的形式是比拟和模仿,各种巫术活动后来演变为各种宗教仪式。
c.主要发现:法国尼奥洞穴遗址的壁画、诺克斯洞穴内的野牛壁画,是原始人为施行摹拟巫术所作。
④其它:祖先崇拜、死人崇拜、巨石崇拜、动物崇拜、性器官崇拜等等宗教观念。
(4)影响
①随着被崇拜神祗的增多和宗教观念的复杂化,氏族内部分化出专司宗教事务的僧侣和僧侣集团。
②部分宗教人物成为新兴奴隶主阶级在宗教上的代言人乃至直接统治者。
2.史前艺术
(1)产生
①人类在长期的集体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艺术。
②艺术大约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如尼安德特人已用动物胛骨串成垂饰。
(2)艺术作品
①绘画
a.大多发现于洞穴内或岩石上,最常见的题材是日常狩猎的各种野兽。
b.这些绘画不仅刻画出动物的静止状态,也表现出动物的动态,绘画风格也经历由简到繁的过程。
c.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原始壁画遗址、撒哈拉沙漠中部的岩画,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绘画。
②雕刻
a.用雕刻器刻画符号或图案。在法国拉·费拉西遗址和勒斯·厄伊泽埃地区、澳大利亚孔纳达洞穴遗址有发现。
b.浮雕、立雕和透雕,尤以妇女小雕像最为著名。如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中复活节岛的石雕巨人像。
③装饰
a.涂饰,在身体上涂颜料和花纹。
b.固定的装饰,如文身、割痕、耳鼻唇饰。
c.活动的装饰,如佩戴的手镯、项链等。如中国的山顶洞人已制作穿孔的石珠、兽牙,通过植物纤维串线佩戴。
④舞蹈
a.狩猎、出征前常常跳舞以鼓励士气。
b.宗教仪式常伴以舞蹈,常具有巫术的意义。
3.科学知识的萌芽
(1)初步的地理知识,能够记住所到过的每一个地点,并给每一条小溪、山丘、悬崖以一定的名称。
(2)原始语言具有具体性的特点,缺乏反映综合概念的词汇。
(3)数学知识比较落后,计数和数字概念尚处于萌芽状态。但以后学会计数,最后形成抽象的数的概念。
4.文字的产生
(1)原因
①出于在不同空间与时期传达信息的需要,逐渐产生了符号和文字。
②为记录和达到记忆的目的,产生了刻痕和结绳的办法,成为文字的雏形。
(2)产生过程
①结绳存在于许多地区,以古代秘鲁印加印第安人的结绳记事最为发达。
②结绳和刻痕记事无法反映事物的特点和性质,原始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图画文字,是文字产生的第一阶段。
③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西亚的塞姆语区的苏美尔人最早创造了文字。
④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代末,在西亚的塞姆语区,创造者是苏美尔人。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479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7 11:51 , Processed in 0.09154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