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3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6696.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七章 物理性污染监测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八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九章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章 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4版)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4版)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从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并对之做了详尽的解析。所选考研真题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4)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本书定期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对于最新补充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概述
(1)环境监测的定义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
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2.环境监测的目的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3.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监测目的分类
①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②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见表1-1)
表1-1 特定目的监测的种类
  类型    适用条件  
  污染事故监测    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仲裁监测    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上岗培训考核,环境检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咨询服务监测    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  
③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监测等。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及技术概述
1.环境监测的发展(见表1-2)
表1-2 环境监测发展过程的监测类型
  发展类型    特点  
  被动监测    环境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最初危害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化学毒物所造成,因此产生了对环境样品的化学分析  
  主动监测    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的观测和测定,为合理利用资源及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自动监测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建立;在地区布设网点或在重点污染源布设监测点,进行在线监测  
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污染的特点
①时间分布性,是指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②空间分布性,是指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
③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是指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即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
④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是指环境作为一个由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所组成的复杂体系,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见表1-3。
表1-3 综合效应的类型
  作用类型    定义  
  单独作用    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受到混合污染物中某一组分的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使危害加深时  
  相加作用    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当这种作用等于各污染物单独作用的总和时  
  相乘作用    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单独作用的总和时  
  拮抗作用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时  
⑤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2)环境监测的特点
①综合性
a.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b.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
c.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须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
②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保持前后数据的可比性,同时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
③追溯性
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溯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3)监测技术概述
①化学、物理技术
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目前,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重量法、容量法等)和仪器分析方法(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法、放射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②生物技术
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③监测技术的发展(见表1-4)
表1-4 检测技术的发展
  监测对象    内容  
  无机污染物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用于对20多种元素的分析;原子荧光光谱法用于一切对荧光具有吸收能力的物质  
  有毒有害有机  污染物    GC-MS用于VOCs和S-VOCs及氯酚类、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PAHs、二噁英类、PCBs和POPs的分析;HPLC用于PAHs、苯胺类、酞酸酯类、酚类等的分析;IC法用于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总有机卤化物(TOX)的分析  
  区域至全球范围的监测管理    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  
(4)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①优先污染物定义
指通过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的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可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
②优先污染物特点
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目前已有检测方法。
③优先监测的发展
美国是最早开展优先监测的国家。“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研究”亦已完成,提出了“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见表1-5,包括14个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表1-5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三、环境标准
1.中国环境标准体系(见表1-6)
表1-6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
  类别    内容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衡量环境质量的依据、环保政策的目标、环境管理的依据,也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  
  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采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一般又称污染物控制标准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研制标准物质,形成标准样品  
  环境基础标准    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性术语、符号、代号(代码)、图形、量纲、单位,以及信息编码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通常增加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或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在执行方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  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排放标准。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行业排放标准优先执行  

2.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关系(见表1-7)
表1-7 技术法规和标准之间的关系


3.水质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见表1-8。
表1-8 水质类型及适用条件
  水质类型    适用条件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我国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和由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年)。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是为了保证环境水体质量,对排放污水的一切企、事业单位所作的规定。按地表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分别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4)回用水标准
我国正在逐步制定,已经颁布的有《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CJ/T 95—2000)和《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4.大气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划分了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①一类区,指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特殊保护的地区。
②二类区,指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③三类区,指特定工业区。
(2)《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88)
(3)《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
5.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我国有关固体废物的控制标准如《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84),《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 8172—87),《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5085—85)等。
6.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1)参考国外标准
发达国家由于环境污染而发生严重社会问题较早,因而研究和制定标准也早,并且一般也比较齐全,所以如能在已有的标准中查到,可作为参考。
(2)从公式估算
如果在其他国家的标准中查不到,则可根据该物质毒理性质数据、物理常数和分子结构特性等,用公式进行估算。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669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13 22:54 , Processed in 0.09542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