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5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859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3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8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7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6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5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说明:山西财经大学一直不对外提供历年考研真题,所以本书所包括的2005~2011年、2013年、2016年完整版真题非常珍贵。而且,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重复度较高,部分考题为之前年份考研真题原题。因此,强烈建议各位考生多加重视。后期,一旦获得最新年份考研真题,会在第一时间上传,学员可免费下载获得。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商业信用
答:商业信用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①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赊购商品的是从事生产或流通活动的职能资本,而能够提供商业信用的也是掌握商品的职能资本。所以,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地陷入萎缩状态。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商业票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
2.互补品
答:互补品是指在效用上互相补充配合,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如照相机与胶卷、录音机与磁带、汽车与汽油等都属于互补商品。当两种商品为互补商品时,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保持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则会使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反之,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则会使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例如,在照相机价格不变时,作为其互补品的胶卷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则人们对照相机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胶卷价格下降,人们对照相机的需求则会相应增加。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其交叉弹性为负数。互补商品属于相关商品的一种(另一种为替代品),常用于对市场上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原因的分析。
3.替代效应
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收入效应则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了变化。
4.资本的黄金规律
答:资本的黄金规律是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其基本内容是: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目标是使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经济中的人均资本量(资本—劳动比率)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方程表示为:
f′(k*)=n
5.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政府支出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6.资本积聚
答: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并且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但以这种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
二、判断题,并说明理由(每个4分,共20分,判断2分,理由2分)
1.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则曲线上各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相等。
【答案】×查看答案
【解析】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公式为:

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则dQ/dP的值不变,但是直线上每点的P和Q值不同,所以直线上越往左上方的点需求弹性越大,而不是相等。
2.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平衡预算乘数总是等于1。
【答案】×查看答案
【解析】平衡预算乘数指的是政府支出和税收增加相同的量(其他因素不变),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政府支出变化量的比值,公式是

。但是这个乘数未必一定等于1,假如税收不是固定值,而是从量税,随着Y的变化而变化的时候,平衡预算乘数就不等于1了。
3.如果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品,则由其构成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
【答案】√查看答案
【解析】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的常数。完全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率的固定不变的情况。在完全替代情况下,两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4.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得银行准备金下降。
【答案】×查看答案
【解析】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增加了,由于货币乘数的影响,会使银行存款增加,由于银行要上交存款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准备金,存款增加了,准备金也就增加了。
5.对于λ>1,若存在

,则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答案】√查看答案
【解析】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若产量增长率快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则该称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这个关系就是:当λ>1时,如果

,则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三、简答题(每个8分,共32分)
1.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答:(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任何商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质上相同,在量上能够比较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抛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指在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自己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①统一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那就没有价值。还有一些物品既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消费或无偿提供给别人消费,则不能成为商品,耗费在其中的劳动就不需要还原为价值。
②矛盾性: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首先,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只是为了价值,才不得不关心使用价值。因而只要有可能,他就会不惜损害使用价值(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以牟利。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两者的分离,在商品买卖中,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买卖结束,价值在卖方得到实现,使用价值在买方得到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但由于使用价值(在质上或在量上)往往难以符合市场的需要,交换发生困难,以致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也不能实现。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生产者实现其价值,使消费者得到其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内部两个因素的矛盾获得解决。
2.为何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答:劳动供给曲线是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关系表现形式。假设劳动的供给只取决于工资,则劳动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劳动供给曲线
此图是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这是因为,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所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足够高(例如W0)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不会继续增加,反而会减少,例如,当工资从W0提高到W1时,劳动供给则从L0减少到L1。具体理由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
(1)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2)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
基于以上原因,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3.试说明凯恩斯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
答: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石是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偏好持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的行为。对于流动性偏好的抉择,他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不以其未消费的那部分收入全部用于购买有价证券以得利息,而要手持一部分不生息的货币,从而归纳了货币需求即流动性偏好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它指个人生活上或厂商业务上为应付日常支出而对货币的需求。因为企业的收支活动并不完全一致,企业在收到销售货款后,为了支付日常成本开支,需要持有一定数量可随时支用的货币,以弥补业务收支的差额,即营业动机;从个人来说,收入一般是定期取得的,但对收入的花费则是经常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日常支付的需要,也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即所得动机。
(2)预防动机。它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紧急支出而须持有货币的需求,就是说,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边保存一定量货币以备日常交易之用,这些货币以后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等是大致确定的。而且,为了预防一些未曾遇到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人们也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都注重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两者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大小,为收入的递增函数。凯恩斯以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以L1代表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引起的流动性偏好函数,以Y代表收入,则函数关系如下:M1=L1(Y)。
(3)投机动机。对于货币的需求动机,剑桥学派已认识到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凯恩斯的创新在于提出了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在货币与生利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而保留一定量货币的需求。
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认为,人们拥有货币除为了交易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为了贮藏价值或财富。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和债券。货币是不能生利即不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债券是能生利即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人们持有货币,货币未给他带来收益,即收益为零。人们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要上升。在后一种情况发生时,持有者当然有收益。而在前一种情况发生时,假如债券价格下跌幅度很大,使人们在债券价格方面的损失超出了他们从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则收益为负。如果持有者的收益为负,持有非生利资产就优于持有生利资产,人们就会增大对货币的需求。在相反的情况出现时,人们的货币需求自然会减少,而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这里的关键是微观主体对利率水平的估计。假如人们确信现在利率水平高于正常值,则意味着他们预期利率水平将会下降,从而债券价格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如有相反的预期,则会倾向于多持有货币,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直接取决于利率水平的高低,而与收入水平无关。凯恩斯以M2代表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以L2代表由投机所引起的流动性偏好函数,r代表利率水平,则函数关系如下:

概括起来,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需求,二是资产需求。交易需求主要由收入Y决定,资产需求主要由利率r所决定。现以M代表货币需求总量,则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可用下列函数关系表示:M=M1+M2=L1(Y)+L2(r)或写成更一般的形式:M=f(Y,r)。
4.解释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状不同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关于短期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会存在交替关系的原因,货币主义者认为,如果工资契约是在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订立的,那么,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因而厂商愿意扩大产量,增加就业。当工人们发现实际工资下降时,他们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但货币工资的增长总是滞后于物价上涨。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一旦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上移,工人会要求足以补偿物价上涨的更高的名义工资,而雇主则不愿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提供就业,最终,失业率又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无论政府如何继续采取通胀政策,工人预期的调整必然带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进一步上移,结果长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弗里德曼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因此,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这实际上就是货币中性论的观点。
(2)政策含义不同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因此,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右移,不但会形成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甚至可能形成向右上倾斜的正相关曲线。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为3%,而人们预期为5%,并以这一预期要求提高工资,则企业就会把雇工减到原先水平,甚至低于原先水平。这样就会产生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的“滞胀”局面。
四、计算题(每个14分,共28分)
1.某手机垄断厂商的生产函数满足

,L和K分别表示两种要素的投入量,各要素的价格分别为ω=1,r=5.假设厂商的生产除去上述两种要素外并没有其他成本,该手机厂商面临两个市场,其中市场1满足

;市场2满足Q2=50P2-3。若该厂商对两个市场进行三级价格歧视,请计算该垄断厂商在两个市场的定价分别是多少?
解:因为

,所以在所有的角解处,MPL=1/3,MPK=1,
按照生产者均衡理论,生产者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是:

,即L=3K
企业的成本为C=ωL+rK=L+5K=8K。
联立两式,可得该厂商的成本函数为C=8Q。
对于市场1,反需求函数为

,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和MC'>MR',解得:


对于市场2,同理可解得:p2=12。
2.假设一国经济由三部门构成,其消费函数满足

,投资函数为

,政府支出

,税收函数

,名义货币供给MS=125,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


(1)写出IS曲线的方程。
(2)若价格P=1,写出LM曲线的方程。
(3)当价格水平P=5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平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是多少?
解:(1)由三部门经济的核算式可知:Y=C+I+G,将条件代入,可得
Y=20+0.8[Y-(100+0.25Y)]+600-4000r+420
经整理可得IS曲线的方程为:Y=2400-10000r。
(2)当价格P=1时,由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可知
125/1=25+0.4Y-4000r
经整理可得LM曲线的方程为:Y=250+10000r。
(3)当价格水平P=5时,由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可知
125/5=25+0.4Y-4000r
经整理可得LM曲线的方程为:Y=10000r。
又由第(1)问,IS曲线为Y=2400-10000r,联立两式,解得:Y=1200,r=12%。
五、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共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城市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中,二元经济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请你结合我国实际及有关经济学原理,论述二元经济结构的内涵及其主要影响。
答:(1)二元经济结构的内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
(2)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是在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逐渐出现了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既然有一定程度和规模的现代经济,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①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技术和物质条件,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物资设备的支持;②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定资金,支援传统部门的发展与开发,促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改造;③具有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动传统部门的创新,引导传统部门走向现代化。
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①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特别是传统农业落后,使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②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③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2.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请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一国(以小型开放经济体为例)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货币政策效果。
答:(1)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现在假定中央银行增加了货币供给。由于假定物价水平是固定的,货币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如图2所示。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提高了收入并降低了汇率。

图2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虽然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与在封闭经济中一样影响收入,但货币传递机制是不同的。在一个封闭经济中货币供给的增加使支出增加是因为它降低了利率并刺激了投资。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中,由于利率是由世界利率固定的,所以这一货币传递渠道并不存在。
一旦货币供给的增加给国内利率以向下的压力,由于投资者会把资金投到其他地方寻求更高的收益,资本流出该经济。资本的这一流出阻止了国内利率下降到低于世界利率rw的水平。还有一个作用:由于海外投资需要把本币换成外币,资本的流出增加了外汇市场上国内通货的供给,使本币贬值。这一贬值使国内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更为便宜,从而刺激了净出口。因此,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过改变汇率而不是改变利率来影响收入。
(2)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固定汇率制度下运行的中央银行想要增加货币供给的初始影响是使LM*曲线向右移动,降低了汇率,如图3所示。但是,由于中央银行承诺按固定汇率交易本国与外国通货,套利者对汇率下降作出的反应是向中央银行出售本国通货,导致货币供给和LM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由于同意把汇率固定,中央银行放弃了它对货币供给的控制。

图3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货币贬值使LM*曲线向右移动,它起着类似于浮动汇率下货币供给增加的作用。因此,货币贬值扩大了净出口,并增加总收入。相反,货币升值使LM*曲线向左移动,减少了净出口,并降低了总收入。
如果中央银行试图增加货币供给——例如,通过向公众购买债券——它就对汇率施加了向下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供给和LM*曲线必须回到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名义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859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10:58 , Processed in 0.09637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