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爱国《新闻采访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1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410.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新闻采访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 新闻采访的理论基础和工作原则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 新闻采访程序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 新闻的发现与选择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 访 问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 观 察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 采访的其他方法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 采访心理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 新闻记者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详解
第十章 记者的资料积累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一章 广播采访
 11.1 复习笔记
 11.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二章 电视采访
 12.1 复习笔记
 12.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三章 网络采访
 13.1 复习笔记
 13.2 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沈爱国著的《新闻采访学》(浙江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新闻采访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新闻采访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沈爱国《新闻采访学》的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典型题精练,巩固教材重难点。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并参考大量新闻采访学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对相关重要知识点也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最新更新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补充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xwcb.100xuexi.com)提供沈爱国《新闻采访学》等各种新闻传播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精讲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沈爱国著的《新闻采访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新闻采访学的师生参考。

内容预览
第一章 新闻采访概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采访的含义
1.新闻采访的定义
(1)狭义广义之分
①狭义的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项具体的报道任务而从事的采访活动;
②广义的新闻采访,包括记者日常工作中参加会议、跑机关了解情况、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查阅与积累资料、商讨与研究一些问题等。
(2)中西新闻界关于新闻采访的定义
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定义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获取新闻材料的活动
这一类定义将新闻采访活动仅仅定位为“获取材料”,这是有悖于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
②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
这一定义的不足是并未对这种“调查研究”作出一个较为准确的特征性界定。
(3)新闻采访定义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2.对新闻采访概念的理解
(1)记者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主体
这里所讲的记者包括通讯员。他们是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主体。如果记者不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则不可以称其为新闻采访。
(2)新闻事实是采访活动的客体
客体是新闻事实。记者为了能够全面、真实地认识新闻事实,要对在这一新闻事实中出现的人和物,以及与这一新闻事实有关的人和物进行采访。
(3)采访是一种调查研究活动
采访是记者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采访不是一般的调查研究活动,它有着特殊之处: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是按照新闻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
(4)新闻采访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新闻采访的目的为了获取新近或者正在发生、发现的新闻事实,并把它报道出去。不是这一目的就不可称为新闻采访。这体现了不同目的与性质的调查研究之间的区别。
(5)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记者获取事实的最多途径是通过与知情者、目击者、当事人的交谈,因此一个成功的记者要具备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善于跟人打交道,就无法全面地接触社会,无法获得自身需要的新闻素材,难以发挥记者作用。
二、新闻采访的特征
1.新闻采访和调查研究的相同之处
(1)两者都要站在维护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指导、实事求是、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同样是对客观世界不断认识的过程。
(2)两者基本功能相同:都是主观认识客观的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了解事物、认识事物、获得情况。
(3)两者工作顺序相同:都要先收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从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和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材料。
(4)两者工作方法相同:都需要采用个别访问、开座谈会、现场观察、查阅资料、蹲点等方式和方法。
2.新闻采访跟其他的一般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
(1)新闻性
新闻采访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传播消息,或是为了报道新闻。这种目的性的不同导致了新闻采访必须讲求新闻性。可从“求新性”和“求实性”两方面来探讨。
①求新性
求新性是要求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值得传播的信息和具有新意的事实上,要追求那些新闻价值大的新闻事实。同时,“求新性”还要求记者能够从“旧”的新闻事实中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方面,从而给受众一个全新的感受。
②求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它来不得半点虚构和想像。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努力探寻事实真相。
(2)突击性
①新闻是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的反映,讲求时间性是它的一大特征。新闻采访的调查研究必须要求“速战速决”。
②新闻采访的突击性的另一层意思是突发性。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突发性事件是不可预见的,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在采访过程中不可能像其他几种调查研究一样按部就班,记者必须以采访调查到新闻事实为第一要义。
(3)广泛性
新闻要反映整个社会生活。新闻采访所涉及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记者的活动范围、采访对象、采访领域都具有广泛性。
(4)灵活性
采访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记者需要广交朋友,与采访对象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决定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关系上的自由性。
①新闻采访的“灵活性”特征,要求记者熟练地掌握各种采访心理和采访技巧。
②新闻采访的“灵活性”还指采访具体方式的灵活性。有时采访是随机的,线索随时可能出现,采访范围和采访对象可能随时变动,这些都要求记者能够随机应变。
(5)公开性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那些值得向社会公众传播的信息。记者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社会大众,这决定了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是公开的,而其他一些类型的调查大都讲究保密性,或者没有必要向社会公开。
采访调查的公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记者的采访活动是公开的
记者的采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采访对象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使“隐性采访”,在结束采访和公开发表报到前也要让采访对象知道。
②新闻采访的结果必须公开
a.任何新闻只要是受众需要的,都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受众具有知情权,记者没有权力将采访到的新闻信息人为扣押。
b.记者采访活动结果的“公开”程度也体现着记者活动的价值,知道记者采访活动结果的人越多,记者采访活动的价值也就越大。
(6)连续性
新闻采访活动是连续的。客观事物在矛盾中不断运动,不断变化,总有一个从低到高、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这种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连续性。
三、新闻采访的作用
1.新闻采访的基础性作用
新闻采访是整个报道工作的起点,是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础。
2.新闻采访的具体作用
(1)发现和落实新闻线索
①新闻线索是一种与新闻事实相关的信号和征兆,具有不完整、转瞬即逝、可信性小、可变性大等特点。
②新闻线索不会自动生成为新闻作品报道出去,只能是记者的采访。
③发现新闻线索之后,需要靠记者去落实。
报道价值,是指一个新闻事实所具有的值得传播的价值要素,它主要包含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两个方面。在选择新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一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其次才是宣传价值。
(2)获取第一手材料
①“第一手材料”的概念
“第一手材料”又称“直接材料”,是指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所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现场访问新闻人物、参加实践以及现场收集的物证材料。
②第一手材料的优势
a.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记者在采访中较多地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有效途径。
b.第一手材料是记者检验其他材料的有效依据。
c.第一手材料是最生动、形象的材料。
③非第一手材料的必要性
a.第一手材料的可信度高,有说服力,但是并不是绝对的。在有些情况下,记者的直接观察,在主观上受到本身认识水平、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客观上受到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记者直接观察得来的事实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b.记者要在每一新闻事件发生时就在现场是不可能的;要求记者对每一个新闻事实的细枝末节都亲身体验,是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报道这一事件,必须向目击者、知情者获取第二、第三手材料。
c.在某些情况下,第一手材料并不会比第二、第三手材料更能说明问题。
d.第二、第三手这些间接材料,对于新闻报道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一件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是第一手直接材料跟第二、第三手间接材料的有机结合。
(3)增加感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直接同外界事物接触获得的,具有直接、生动、具体等特点,是认识的基础。
②亲身体验是指记者从身体到心灵都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当中去。这种采访方式被称为体验式采访。
③亲身体验的优势
a.使记者获得真情实感,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记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对自己所采访的对象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样他所写的报道尤其是通讯、特写等体裁的新闻作品,就会充满感染力,使受众的思想感情也会很快融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去。
b.步入采访对象的生活,促进双方感情交流沟通
(4)核对新闻事实
①采访的过程是一个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
了解事实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a.肯定和吸收,对于那些能够反映事实本来面目的材料,记者应该给予肯定和吸收。
b.否定和抛弃,对于那些掩盖事实真相的材料,记者应该给予否定和抛弃。
②核实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a.当面核实
在采访的过程中就某些材料当面与采访对象核对,看看和他所说的是否有出入。
b.现场考证
记者在获得一些间接材料后,及时去新闻现场做一番考证,亲自去看看知情者或目击者所说的是否符合事实真相。
c.多方求证
对于一些重要的事实材料,或者用以上两种方法都无法搞清楚的,要用多方求证的方法。记者可以听取多方意见,还可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多方面的说法、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③审稿
很多记者往往会把审稿当作是对采访的核实。核对新闻事实是新闻采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记者采访必须达到的目的。
审稿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a.有关重大新闻事件的稿子一般要送到有关的党政领导那里审批。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实,这些领导是为这篇稿子把“政治关”或者称“舆论关”。
b.对于批评性报道,在稿子写出来后一般要送到被批评的对象那里,让他们审核。这虽然是让他们对记者所报道的事实进行核对,但更多的是给对方一个说话的机会;这也是写批评报道时一个减少“麻烦”的必要程序。
四、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和写作,两者在时间分配上,一般是“七分跑,三分写”,或者“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1)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决定写作
这种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闻写作所需要的材料来源于新闻采访
如果没有记者先前的采访活动,就没有新闻事实材料,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写作活动,也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的出现。离开了采访,离开了材料,新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②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取决于新闻采访
记者的采访工作如果不仔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就很难有保障。要求新闻报道能够达到真实、准确,就必须在采访过程中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深入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对新闻事实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研究。
③新闻写作的可读性取决于新闻采访
为从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看,报道要写得“活”,首先要采集到“活”的材料;报道要有深度,更是要以翔实的事实材料为基础。要在采访过程中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感受,注意新闻事实中的每一个精彩细节。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才能融入记者的真情实感,新闻报道才可能“活”起来,它的可读性才能够增强。
④新闻写作的深度也同样取决于新闻采访
新闻作品的深度,取决于采访的深度。没有采访过程中的深入研究,就没有写作时的游刃有余,也就不可能写出令人震撼的作品。
(2)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成果和结晶,反作用于采访
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记者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反过来就能促使采访有的放矢
写作的需要对采访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引导”,明确如何有的放矢,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②写作时发现材料不全、互有矛盾的情况,这对采访存在的不足能起到一种检验作用
总之,新闻采访和写作是整个新闻活动中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在处理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者的关系时,应奉行两者重要性一致的原则,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另外,还要反对那种表面上重视采访,避免“坐在上面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的做法。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41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0 12:46 , Processed in 0.09218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