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上与周边各民族的相互关系简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eonhl 发表于 07-6-6 15:2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夏(姒姓)
  公有制解体,私有制确立。断代年限,为公元前2070到1600年。传十七王共470年。禹是第一代国君(原是部落联盟首领)。禹死,子启杀原定继承人益,建立一姓世袭,父兄死后由子弟继承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当时,夏之东有许多夷族。启子太康失国,太康死。仲康立,仲康死,子相立。后国家统治权曾落入东夷首领后羿之手。寒浞杀后羿子浇又杀相,相子少康杀浇,少康子杼又灭寒浞子 。夏室中兴。此后又传五世七君,夏衰,诸候多叛,又传三世至桀,为商所灭。
  方国有有穷、有仍、有莘、有易、有鬲、有缗、有虞、有扈、过、寒、商、缯、毫、葛、斟、灌、昆吾、韦、顾、涂山、防风、英、六巢等。方国中有的与禹同姓,有的不同姓。四裔有莱夷,九夷,熏育、三苗等。禹做大酋长时,对苗战争获得重大胜利,苗族被迫退到长江流域。夏都经常迁移或东进或西退,说明与当时的东夷诸族之间的冲突是很激烈的。在姒姓国中,以昆吾最强,曾一时成为东方霸主。
  文化时期:属晚期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时期。遗址在今河南偃师。


  商(子姓)
  商的始祖是契。“天遣玄乌,降而生商”。传说契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帝喾(或帝俊)之后裔,传至成汤时凡八迁,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在灭葛、韦、顾、昆吾之后,灭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奴隶制王朝——商。
  汤得仲虺(音灰夏车官奚仲之后)、伊尹(汤妻陪嫁的媵臣“音映”)之助。国力愈益强大,最后与桀战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桀逃南巢(今安徽巢县),夏亡。夏亡前曾企图驱使东方诸部落召开有仍之会,以牵制殷人,遭到有仍氏反对失败。
  汤回到亳都(今河南商丘北),自称武王,传至盘庚,其间迁都五次。传到纣时,纣昏庸无道,被周武王(姬发)灭于牧野(今河南汲县)。
  从契到汤十三代,从汤到纣十七代共三十王(其中:兄死弟继的十四王),计五五四年(公元前一六零零至一零四六年)。
  盘庚于公元前一二零零年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北)后,国都不再迁。此后,周人把商又叫做殷。
  汤到武丁时,国势最强。北伐鬼方、羌方,南击荆蛮,势力达到长江流域。武丁传三代五王至武乙时,“东夷寝盛,分迁淮岱,渐临中土”。至其孙帝乙,帝乙子纣也曾屡征人方,取得一些胜利,但因国力虚耗,西方的周渐次兴起。周文王时取得周边大多数诸侯拥戴,至武王时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与南方的庸、蜀、羌、髳(苗)、徽、卢、濮、彭等族连兵伐纣(灭纣时间大约是公元前一零四五年),纣亡。
  纣亡后,殷军统帅攸侯喜余众十万人及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万人突然失踪下落不明,传说已远渡重洋到了中美洲,成为墨西哥奇瓦瓦州印地安人的先民。
  是时,商的周边方国戎、狄甚多。有人方、淮夷、虎方、群舒、有熊氏、越戏方、祭方、犬方、邢方、基方、林方、余无戎、燕京戎、翳徒戎、西落鬼戎、龙方、辔方、旨方、犬戎、羌方、熏育、土方、危方、鬼方等。远夷有肃慎、氐、羌、濮等。其中羌方、鬼方、旨方、人方、(工口)方均为较强部落,经常与商为敌,商曾因多次征人方,(工口)方而耗尽国力。鬼方因与商多次作战后,消失。周以后,不见记载。商文化,属小屯文化时期。


  西周(姬姓)
  周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公元前一零四三——七七一共二七二年),相传是帝喾后裔弃的子孙。弃在禅让时代作农官,周人传说,弃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因此后世尊称他为农神,号称后稷。弃子孙世世重农,公刘迁居豳(音兵,陕西旬邑县),农业发达,颇有蓄积,部落兴旺起来。从公刘到古公亶父十代都居豳地,后屡次被戎侵略,无力抵抗,被迫率众迁居歧山下周原。原来豳地和其他地方的自由民敬佩古公是个仁人,扶老携幼都来归附,人口由此大增,便在周原上筑城廊居室,实行助耕法,以邑为单位来安置所归附的人民,被尊为太王。后经子季历和季历子文王姬昌和其子武王姬发三世的努力,周终于强大起来。文王灭西戎混夷,又灭附近许多小国,拓境西到密须(甘肃灵台),东北到黎(山西黎城),东到邗,还扩充势力到长江汉水流域,建立江汉、汝坟之国,又称周南、召南,是周基本力量的一部分。武王灭商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专制王朝。
  西周从武王起至幽王传十二王,共二七二年。
  其时,周边各少数民族,东有莱夷,北有长翟、太原,晋南有条戎,更北有隗、狐氏、燕京戎、北戎、鬼方、猃狁、西有陆浑戎、羌,江淮有淮夷、群舒、虎方,楚之西南有濮越,燕之东北有肃慎等。
  起初,周公灭奄,太公灭蒲姑,势力仅至山东境内。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后伯禽被围成王派兵解除夷之围,徐夷仍自称偃王,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承认偃王在东方的霸主地位。以后穆王教楚伐徐,徐败。楚至熊通时正式称王,不承认周天子的地位。楚又成为南方的新兴强国。
  昭王伐南蛮,全军覆没,君臣淹死在汉水里。
  最紧急的外患,还是西北方戎狄族的入侵。周都镐京(今西安西南)接近戎、狄。汧(千)、渭两水之间,是西戎入侵的路线。周初,曾大败鬼方,俘获一万三千多人,斩首、割耳人也不少。此后,戎狄又多次寇周,周懿王时,被逼迁犬丘(陕西兴平县南又名槐里),宣王时伐姜戎大败,几乎被擒,国力大衰。幽王时,由于昏庸无道,申候联合犬戎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遂亡。后平王东迁洛邑,号称东周。
  东周又分两个时期和战国时期。前后约五百四十九年。


  春秋时期
  起自平王东迁至周敬王末年(公元前七七零——四七六年),约二百九十四年。
  其时王室衰微,五霸并立,周天子徒有虚名。除齐、晋、秦、楚、宋五霸外,尚有卫、郑、黎、鲁、陈、蔡、燕、吴等较大诸侯国,号称十三诸侯国。连其他小国共有一百四十多国。周边少数民族共三十余。东北有小戎(北戎)、东胡、肃慎;西北有羌、林胡(林人)、楼烦;南有百濮、扬越;西有大戎(陕西延安)、小戎(甘肃敦煌)、骊戎(陕西临潼)、犬戎(犬戎本部在青海西宁,一部迁居陕西省凤翔);东有莱夷、东夷、淮夷与诸夏错处。在中原又有赤狄潞氏等族居太行山南段东西二麓,赤狄别种又有东山皋落氏(山西垣曲)、廧咎如(啬音强,咎音高)、留吁(山西屯留),铎辰(山西长治)。白狄在今陕北,白狄别种鲜虞、肥鼓等在今河北中部。又有扬拒、泉皋、伊雒之戎、陆浑之戎在伊、洛之间,茅戎在今山西平陆,戎蛮在今河南临汝,通称戎狄。


  战国时期
  起自何年,各说不一,意见较普遍的是起自周元王六年(公元前四七五年),止于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六国前共二百五十五年。其间公元前二五六年,周赦王入秦被扣,不久死于秦,东周亡。  在春秋二百数十年中,强国不断兼并弱小,大国并大国,大国并小国,小国并更小国,到末期只剩下三十余国。战国时大国只有秦、楚、燕、赵、韩、魏、齐七家,号称七雄。
  其时,周边各少民族,关中有大荔、义渠、朐衍、锦诸、貘等戎国;华阳有蜀、巴、苴等国,连同春秋时西方各戎族均先后为秦所并;北有林胡、楼烦,为赵所并;东胡被燕逐出长城之外;东方诸夷没有建立过强大国家,先后为齐楚所灭;南方各蛮夷被楚统一;晋灭赤狄白狄;燕之东北还有秽、发、高丽、肃慎;燕、赵、秦之更北还有匈奴;河(黄河)洮(洮河)之外有月氏、乌孙、析支;巴蜀之南有笮、僰邛、敝、夜郎、且兰、滇等;楚之西南有九夷、百濮;越之南为东越(瓯越、闽越)、扬越、骆越。
  匈奴远居漠北,还没有构成对中国的威胁。冒顿单于时,曾击败东胡,东胡分裂为鲜卑、鸟桓二部。


  秦(嬴姓)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灭齐,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帝国,都咸阳。秦王嬴政自(公元前二零六年)称始皇帝,改封建制为郡县制,设郡四十八,县一千有余,但立国前后仅十五年,至二世而亡。
  是时,北有匈奴;东北有夫余、肃慎、东胡;西域诸国无定界,统称城郭诸国。另有乌孙、月氏、白氏、冉駹(音芒)、笮都、羌等部;西南有昆明、滇、漏卧,句町、夜郎;南有西瓯,东南有东瓯等。
  秦很快灭亡的原因是施暴政、苛民。一是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击匈奴,修长城,收复河套及甘肃省黄河以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屯垦,暴师边外十余年。二是动用民工七十万修阿房宫和始皇陵。另外,又在关中建宫三百,关外建宫四百,耗费之大,可想而知。三是镇压关东因不堪戌漕转运之苦,赋税太重而抗争的人民,并残酷压迫知识分子。四是大移民,先移天下富豪十二多万户到咸阳(其中一部分移至巴、蜀等地,这些人失去了旧有的威势,对秦当然怀恨在心;后又征发罪人及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诸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结果,民怨沸腾招至四方揭竿而起(包括旧六国贵族的叛乱)。


  
  公元前二零二年,汉高帝刘邦战胜项羽,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国号汉,都长安(今西安市西北),习惯上称为前汉或西汉,历十一帝至孺子婴(公元八年)共二百零七年。
  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在与刘邦逐鹿中原过程中,中了陈平离间之计,不听范增劝告,对刘邦实行宽大、沽名钓誉,结果被韩信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大败后,自刎于乌江(和县东北)。毛泽东同志曾用“不可沽名学霸王”、“不要唱霸王别姬”来告诫全党。


  西汉初年,疆土比秦时缩减了南越、东越和河套地区。刘邦即位后,曾亲率大军(公元前二〇〇年)征匈奴,被围于白登山(今大同市东北)。武帝时曾大事恢拓,极盛时东北置乐浪、朝鲜四郡,与三韩接壤于朝鲜半岛;北以阴山长城为界与匈奴,乌桓接壤;西北置河西四郡拥有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西南置西南夷七郡,直达四川盆地边缘和云南奴江、哀牢山之东北地;又征服南越国,在南方置南越九郡,有今两广、海南岛及越南北部、中部地。至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四十六年)弃珠崖儋耳两郡,设交趾七郡。原来居住在那里的许多部族统称越人或雒越。之后,版图不再变动。住在南海四郡的越人逐渐与汉人融合,住在交趾三郡的汉人部分逐渐与越人融合。
  西汉既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又在部分地区恢复了封建制。一部分郡县直属朝廷,另一部分属诸侯王国。高帝五年有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十二年有同姓九国、异姓一国分领三十余郡,天子独有十五郡。当时,一国少则二三郡,多则六七郡。至景帝三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悉收诸侯王各郡。自此,一国只有一郡,郡、国处于同等地位。至平帝元始二年。共有一〇三郡、国(八十三郡,二十国),领一五八七县、道、邑、侯国及各种县级单位。早在景帝中元二年朝廷就剥夺了诸侯王的统治权,但得“衣租食税”而已。
  其时,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地;松、嫩、黑龙江、图们江流域为夫余、肃慎沃沮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呼揭、坚昆、丁零皆为其役属);青藏高原为诸羌地(唐旄、发羌在今西藏境);先零羌傍西海而居,王莽时曾诱使内附在此置西海郡,云南西南部为哀牢夷地。海南岛原为珠崖、儋耳二郡,元帝初元三年放弃,由土人自治。
  西域诸国均役属于匈奴。武帝时使张骞出使西域,遭匈奴袭击,两次俘张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汉、匈奴间的斗争,至宣帝神爵二年(前六十年)才取得全胜。经玉门关,阳关西南北丝绸之路始得畅通无阻。汉设西域都护府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三十六国。至元帝初(前四十八年),又置戎已校尉屯田于车师前部之高昌壁(吐鲁番东),辖境扩展至包有天山以北鸟孙,葱岭以西大宛共四十八国。其后又增析、哀、平间等国共五十五国。公元一〇四年,武帝令将军公孙敖筑受降城(在今内蒙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东),接受匈奴投资。


  东汉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二十五年)即帝位,以次削平王莽末年以来各个割据政权。至建武十三年恢复统一,是为东汉。至顺帝时(历百年,有郡国一百五十,县、邑、道、侯国一千一百八十),疆土与西汉时无大变化。
  从光武帝到献帝共十三帝(其中殇帝一),前后历时一百九十五年(公元二十五年——二二〇年)。
  王莽时,西域怨叛,复役属于匈奴,西域遂与中原隔绝。光武帝时,交趾越人因汉官腐败,群起反抗,曾遣马援往平,越人首领征贰、征侧遇难。至明帝十六年(公元七十三年),征匈奴取伊吾庐地,置宜禾都尉屯田,西域诸国又与汉和好,并遣子入待,次年复置西域都护府。又次年,焉耆、龟兹叛杀都护,遂罢都护府。和帝永元三年(九十一年),班超定西域,又以超为都护,五十余国悉内属。后十六年至安帝初(一〇七年),又因诸国叛乱,再罢都护。又十六年至延光二年(一二三年)乃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出屯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鲁克沁),击降焉耆。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等十七国皆来附属,惟乌孙与葱岭以西诸国与汉关系断绝。
  在东汉周边,鸭绿江上游两岸为高句丽国土,建都国内城。更东北图们江两岸为沃沮居地。松嫩平原为扶余居地。迤东松花江下游为挹娄居地。北方匈奴早已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汉,入居塞内边缘八郡;北匈奴远道西去,经常与汉为敌。最后,更西迁境外,一部曾在欧洲建立过匈奴帝国。是时,鸟桓也入居塞内,鲜卑遂乘机拓展,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王莽末年据西海的先零羌,在光武时内迁塞内陇右、关中诸郡。此后,西海河湟一带成为烧当羌之地。武都边外,还有白马羌,越雋羌,边外有耗牛等羌。
  东汉时,居住在陇西、青、藏一带的羌人因受不了当地汉官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于公元一〇七年至一一八年(历时十二年),一三六至一四五年(历时十年),直至一六一年三次起兵侵汉,第一次邓骘大败,退还洛阳,羌军一直打到河东、河内等郡,关中和河北平原先后筑坞壁一千余所,屯兵二十余万以御之,后又联合南匈奴骑兵击羌,打到一一八年,羌军才战败瓦解。从一三六年起,汉、羌又第二次大战,汉将马贤、赵冲等人先后战死,加之内地人民起义,战争无法继续,才采取招抚办法服羌,一四五年羌人五万余户投降。一六一年,陇西羌人又起兵,攻破多处营坞,凉州路断,长安危急,朝廷派皇甫规为将,击败羌军;张奂、皇甫规是当时羌人认为比较清正廉洁的汉官,自动来归附的十余万人。皇甫规先后诛逐贪虐大官五、六人,小官吏百余人,羌人欣喜,凉州路通。一六九年,段颍(jiong)突然袭羌,四万人被杀,羌人受到惨重损失。
  羌人原臣服于匈奴,汉逐匈奴后,以今甘肃永登县境筑令居塞并在河西设置四郡,以隔断羌与匈奴的联系。羌人曾与匈奴连兵十万,围抱罕(今甘肃宁夏)攻令居塞,汉遣李息等率军平羌,并置护羌校尉统管之。
  为了缓和矛盾,汉有时也采取一些友好政策,如和亲、通商,文化交流,为少数民族上层培训子弟等,对当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起到保持和推动作用。
  西南地区东汉时属益州郡统辖,其时,西南夷的大小种族纷纷内附。公元六十九年,大种族哀牢王柳貌率五十余万人内附,汉明帝另设永昌郡管理哀牢人。公元一〇〇年白狼王唐缯率十七万人内附。公元一〇八年三种夷人三十一万内附。
  益州郡、永昌郡是汉王朝在西南方的基地。两郡物产丰富,有牦牛、琉璃、毛织物、木棉布、火浣(石棉)布等物产,铜、铁、铅、锌、金、银、琥珀、水晶等矿产比内地更多。汉与当地诸夷有大量的贸易往来。还在武帝时,曾打算通云南西南部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由于受到昆明各部落的阻挡,未能如愿。


  三国
  三国是东汉至晋的过渡时期。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统治阶级骄奢淫虐,民生凋蔽。黄巾起义失败后,群雄割据,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局势。
  魏
  公元二二〇年,曹丕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追封曹操为武帝,前后共四十五年,历五帝,公元二六五年为司马昭取代,魏亡。
  蜀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成帝,国号蜀。历二帝,前后共四十二年,二六三年魏司马昭灭蜀,蜀亡。
  吴
  公元二二二年,孙权在建业(南京)称帝,国号吴。前后共五十八年,历四帝。公元二八〇年为晋所灭,吴亡。
  三国时,魏之北有强大的鲜卑、羌、胡,东北有夫余,挹娄,沃沮,高句丽;最西北还有北匈奴,乌孙。原东汉西域地仍属魏西域长史府统辖,青藏高原仍为诸羌地。
  曹操大军征服代郡鸟桓,北方边境相对安静。刘备人蜀后,按照诸葛亮所定“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策略,同西南诸夷和平相处。置庲(音来)降都督总摄南中,并用西南地区的许多夷、汉豪强作本地的守令丞吏。虽然这样,还是有一些豪强不断进行反蜀活动。建兴元年(二二三年)刘备死,蜀国混乱,南中的反蜀活动更扩大。益州郡(郡治在今云南晋宁)豪中率雍闿执太守张商通过盘据岭南一带的土酋求附子吴,雍闿攻永昌(郡治在今云南保山)不下,乃派部属孟获到各地煽动,牂柯太守朱褒、王高定起兵响应。诸葛亮于建兴三年出兵平定了越雋的叛乱,并渡过沪水(今金沙江)进攻永昌雍闿军,同时蜀将马忠、李恢亦分别平定了牂柯、益州等郡。李恢同诸葛亮会师益州,七擒七纵孟获,孟降。蜀军把夷人渠师徙至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建兴十一年(二三三年)分益州、永昌为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马忠为庲降都督。将治所牂柯由平夷(今贵州仁怀)南移至建宁味县(今云南曲靖境)。南中之战是蜀国统治者与益州豪强斗争的断续。诸葛亮的民族政策,深受西南少数民族拥护。
  孙权势力在江南的扩张,遇到山越人的顽强抵抗。
  由于山越的抵抗,牵制,孙权不得不向曹操曹丕卑词纳贡,迟迟不敢称帝。直到嘉禾三年(二三四年),吴将诸葛恪率军攻丹阳山越,经十三年的围困,山越十万人才出山投降。其中丁壮四万人补入军队(最多时达十万),余下的成为郡县编户。
  吴的造船业很发达。长江中大的船高五层,可容三千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黄龙二年,孙吴先后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求亶州、夷州(今台湾省)。吴国使臣曾多次泛海四出,远至林邑(越南中部)、扶南(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秦论经交趾到吴见孙权(在武昌)问对西方各国情况,林邑使臣也到过建业。


 西晋
  公元二六五年司马炎(司马昭长子)即帝位(废魏帝曹奂自立),号武帝,都洛阳。西晋开始,至公元三一六年,历四帝共五十一年。太康二年(二八一年)统有十九州,一百七十一郡国。境外各族分布情况(包括西域地区),基本上和三国时相同。司马氏集团,是一个极度腐朽的统治集团。集团内部见利必夺,以杀助夺。随着杀夺而且来的是滥赏,各种势力用滥赏来纠集党徒,用党徒来进行杀夺。是一个以杀夺滥赏起,以杀夺滥赏终的统治集团。个个奢侈,虚伪,放荡,残酷剥削群众,不管人民死活,战祸连年,灾荒四起,公元二九〇年,武帝死,杨骏与杨皇后夺取政权,大乱首从宫廷内部开始。公元三〇一年至三〇六年宗室八王又互相攻杀,并勾结鲜卑,乌桓、匈奴人(都是塞内的少数民族)助战,史称“八王之乱”。公元三〇四年刘渊发匈奴五部兵(曹魏时安置在塞内的五部)据离石自立,建号大单于,自称汉王。西晋诸王间的大混战,从此扩大成为各族间的大混战。至公元三一一年,司马越为刘渊部将石勒消灭,洛阳失陷,杀晋太子,晋怀帝被送至平阳。三一三年刘聪杀怀帝,立憨帝。三一六年匈奴军攻占长安,俘憨帝,西晋亡。至此晋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于四世纪初为东汉以来入居内地的各族所推翻。


  东晋、十六国
  公元三一七年,镇守江东的琅邪王司马睿即位于建康,初称晋王,次年称帝(元帝)——因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历十一帝,前后共计一〇三年。四二〇年禅位于刘宋(刘裕)晋亡。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先后在中原和巴蜀建立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其中,前、后二赵;前、后西三秦;前、后、南、北四燕;前、后、南、北、西五凉及成、夏,史称十六国(代、冉魏、西燕、翟魏、后蜀、辽西鲜卑段部、宇文部均未包括在内),前后共延续一百三十五年。
  此外,在甘肃成县西还有一个由杨氐建立的小国仇池(从晋元康六年到北魏正始三年)存在二百一十年,始灭(后称南秦)。
  其时,氐羌族中除大部分在青、藏、甘等地外,有不少人已迁居关中和益州,有些甚至远离故土,散居中原。西晋时关中氐、羌族和其他族人口已占全部人口的一半。
  在鄂西、川东的廪君蛮与板楯蛮,已逐渐融合称为巴人或賨人。北上的巴人与氐人杂处被称为巴氐。巴人与汉人在经济生活上的差异也逐渐消失。十六国中的匈奴、羯、羌、鲜卑、氐族被当时的史家称五胡。加上賨人则称六夷。所谓的“五胡之乱”,应该说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统治者争夺政权的战争。
  其时,西域诸国先后在前秦、前凉、后凉、西凉领护之下,前凉置西凉长史府于海头,后凉置西域大都护府于高昌;前秦置西域校尉于龟兹。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的又一次多民族割据分立的战乱时期,关系相当纷纭复杂,社会发展受到极大的损害。公元三八三年(东晋太元八年),秦王符坚发兵九十万企图一举攻灭东晋,不料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谢玄,谢石打败,前秦政权也随之土崩瓦解。在此之前桓温灭成汉,但又败于燕,攻前秦也未果。淝水之战是十六国时一次最大的战争,决定了以后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南北朝

  宋、北魏时期
  公元四二〇年,刘裕受晋禅称帝,是为南朝宋朝,传八帝包括二废帝至四七九年禅于齐。北朝始于鲜卑拓跋氏的魏,原为代国。三三八年称王建号,三七九年为前秦所并。三八六年复国,改号魏,又称北魏,三九八年称帝,都平城。四三九年灭北凉,至五三四年,分裂为东西二魏。是时,西域乌孙南迁,故地为匈奴后裔悦般所据。此外,仍有疏勒、龟兹、于阗、且末等国。青藏高原东北部为吐谷浑,以南为党项、白兰羌地。西南部为宝髻、象雄、女国等。
  刘宋之东南仍为朱崖州(海南岛)、夷州(台湾)。
  川、滇、湘、黔、桂、奥等地,均由州、郡统辖。
  在刘裕称帝前,南燕已灭,复青州(四一〇年),后又回师败卢循(五斗米道首领),四一七年宋武帝灭后秦。
  北魏在拓跋珪称帝前,于三八八年攻库莫奚大胜。同年又大破高车诸部(即铁勒),三九〇年大破高车(即回纥)部,三九〇年大破世仇刘卫辰部(南匈奴别支),三九五年大破后燕太子慕容宝军,三九六年又攻后燕取并州,三九八年攻陷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大河以北全为魏有。
  四二二年宋武帝死。魏明元帝举兵渡河攻宋于四二三年夺得司州(治所在洛阳)全部,兖州、豫州太部。
  四二三年魏明元帝死,太武帝继位。四二四至四二五年,大举出兵攻柔然,柔然逃至漠北不敢南侵。又破高车,筑长城二千里以御之。四二六年攻夏取长安城,四二七年攻克夏都统万城(今内蒙乌审旗北),四二八年俘夏主赫连昌,四二九年陷平凉,夏亡。四三六年,最后灭后燕,取得辽河流域许多地方。四三九年灭北凉,取凉州。
  四五〇年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攻宋,双方损失严重,相持不下。四五一年,攻彭城不下,又攻盱眙城(今江苏盱眙县)不克,再南行至瓜步(江苏六合县境)扬言渡江,最后无力再进只好退还平城。
  当时,宋文帝也经常出师攻魏,也是无功而还。凡魏军经过的郡县,见人就杀,见财物就掳掠,到处十室九空,而且驱使俘虏过来的匈奴人、丁零人、氐人、羌人打头阵,宋也国力大损,南北两朝都疲惫不堪,不敢轻易再作较量。

  齐、魏时期
  公元四七九年,萧道成受宋禅,是为南齐。传至五〇二年禅于梁,前后二十三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时,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主张用汉法,随汉俗,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官,行汉制,并率众迁都洛阳。孝文帝自己带头改姓元,其他皇族诸贵族均改为类似汉人的姓。皇族改姓连元姓共十姓,贵族改姓一百以上。他的一系列改革,加快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是时,魏境东北接高句丽及契丹、库莫奚失韦等族;漠北为柔然、高车等族;西接敦煌伊吾,境外高昌之北凉沮渠氏于四六〇年为柔然所灭。此后华人阚氏、张氏、马氏,均相继臣服于桑然,称高昌王。是年,金城曲氏又代马氏为王。天山以南,焉耆以西诸国均隶属于中亚之(口厌)(音压)哒。天山以北为高车牧地。同时,吐谷浑崛起,领有鄯善、且未等地。
  南齐时交州界又内移至横山(即今越南河静、广东省界)

  梁、东魏、西魏时期
  公元五〇二年萧衍受齐禅,是为南朝梁朝。至五五七年禅于陈,前后共五十五年。
  北魏自五二三年六镇起义后,经连续战乱,至五三四年,孝武帝奔长安依宇文秦,高欢入洛阳另立孝静帝迁都邺,北魏从此分为东、西二魏,双方相持不下。
  公元五四七年,侯景之乱起,南朝从此一蹶一振。
  五八〇年梁复置崖山郡于海南岛上。
  突厥初兴于金山(阿尔泰山)之阳,臣服柔然。不久(口厌)哒退出葱岭以东,退出葱岭以东,吐谷浑建都伏俟城(青海湖西南)。

  陈、齐、周时期
  公元五五七年陈霸先受梁禅,是为南朝陈朝。传至五八九年后主陈叔宝时为隋所灭,前后共三十二年。
  五五〇年东魏高洋废其主孝静帝(元善见)自立,建号齐,史称北齐,传至五七七年幼主高桓,为北周所灭。前后共二十七年。
  五五七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元廓)自立,建号周,史称北周,传至五八一年静帝宇文阐时禅于隋,前后共二十四年。高欢、宇文泰时,力图恢鲜卑旧俗,改胡姓,说鲜卑话,终于失败。
  其时,突厥日渐强盛,不仅击降铁勒(高车),还灭柔然,破(口厌)哒,北并契骨,东至室韦,威服西域和塞外诸部,北至北海(贝加尔湖),西至西海(咸海),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
  突厥在木杆,陀钵可汁时期,北齐,北周都争向突厥媚好,并与之联姻,经常厚输财物。隋末各起义部队包括唐李渊,也都想利用突厥势力为自己争雄。云南西南部,南朝前期,由于土著反抗,永昌郡已有名无实,成为化外土地,为诸濮族居住地;南宁州刺史已为爨猷的虚职。
  自十六国起,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都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前凉除外),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散居在边境内外的同族人,很自然地就集合到本族的政权下,在中原成为统治民族。这个政权崩溃后,遗民难得再迁回原地,恢复旧生活,日久只能和当地的汉族融合,加上十六国互相争战以及与南北朝的争战,彼此把战俘作为奴隶或编入军队,或徙流荒地屯田,其余无法移居的人则实行残酷统治。最古老的氐、姜、匈奴等族以及较后起的鸟桓、鲜卑等族,在将近三百年的融合过程中,基本上不再见到它们的活动,也就是说融化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去了。所以说,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是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公元五八一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五八九年灭陈,都洛阳(东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八十多年长期分裂之局面,复归一统。历三帝仅二十余年至恭帝侑时(公元六一八年),为李渊所代,隋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群雄割据。)
  大业八年时,隋辖境东北抵辽水下游,置辽东郡于西岸通定镇(今辽宁新民东北);西北,大业五年平吐浴浑,置西海,河源(青海北部),鄯善、且末(今新疆若羌、且末)四郡;大业六年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南边仍旧是日南郡南界横山接林邑国。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
  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其西完水(黑龙江)、难水(嫩江)流域为室韦诸部,南至隋边境为契丹,霫、奚等部。
  隋初,突厥一度服属于隋,后叛,公元五八三年以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金山以东为东突厥,金山以西为西突厥,分别统属周边的各部。西突厥还统有天山南北西域诸国,和铁勒诸部。
  青藏高原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为党项、嘉良、附国,西部仍为象雄,女国。
  在云贵高原,隋的疆土有所发展,开皇十三年(五九三年),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云南曲靖),辖有现在贵州西部和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之地。后五年爨酋复叛,遂弃于域外。大业中,西南越雋,犍为、牂柯郡境外为昆明,东爨、西爨、白子,濮部之地。
  日南郡之南为林邑国地。大业元年曾出兵占领,置此景、海阴、林邑三郡,数月后军还,复为林邑所有。
  建安郡之东海上为琉球(今台湾),大业时曾遣使招抚之,不从,自尔遂绝。
  汉唐以来,长安、洛阳二地非常繁华。四方各族尤其是西域诸国及葱岭以西的外国人如阿拉伯人、大月氏人、康居人、波斯人、塞种人、天竺人、东罗马人、阿兰人、粟特人或来经商,或来讲学,或来旅居,或遣子入侍就读,越来越多,很多人甚至留居中原,逐渐与汉族同化,很多人均在朝廷任职,成为高官显贵。有的成为高僧,有的成为富商巨贾。对这些外国人政府设特别居留区以处之。
  北魏羊衒之《洛阳迦蓝记》有一段记当时洛阳盛况的话:“永桥以南,圈止以北,伊洛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四馆一名金陵、二名燕然,三名扶桑,四名崦嵫;道西亦有四馆,曰归正、归德、慕化、慕义。吴人投国者处金陵,三年后赐宅归正;北夷来附者处燕然,三年后赐宅归德;东夷东来附者处扶桑,三年后赐宅慕化里。西夷来附者处崦嵫,三年后赐宅慕议里。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里千城莫不归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利矣。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有万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柳垂庭,天下难得之货悉在焉,别立市于洛水之南,号曰四通市。
  不仅洛阳,当时建业、成都、交州、广州、长安甚至敦煌等地都有外国人居住,也是信使往来,商贾云集。三国孙吴时就与大秦、扶南(今柬埔寨)等有了交往;北魏在平城时,就与粟特、普岚(即茀林) (口厌)哒、昭武九姓等国有来往,迁都洛阳后,来往更为频繁,南亚的五天竺国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上与当时的中国交往关系密切。


  
  公元一六七年;隋在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次年逼侑禅位,建唐朝,是为唐高祖。历二十一帝(不包括武则天)至哀帝李枵(音hu)时,唐亡,前后历二百八十九年(公元六一八——九零七)
  贞观二年唐完成统一。此时突厥成为继北齐、北周、隋之后,唐在北方的劲敌,经常侵扰唐边,唐不得不首先集兵来对付突厥。太宗贞观四年被降东突厥,十四年(640年),灭高昌,二十年(646年),破降薛延陀,高宗永徽元年(六五零年)击擒东突厥车鼻可汗,显庆二年(六五七年)破降西突厥,龙朔二年(六六二年)破铁勒,定天山。七四四年破降后突厥。在破降薛延陀后,铁勒诸部酋长请内附,均奉太宗为“天可汗”。以后,唐在回纥地置六部督府,七州,置燕然都督府于西受降城(今五原东南的古单于台,统率六府七州),诸酋长又奏请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通一条绎路称“参天可汗道”。下设六十八个驿站,备良马、酒肉供使者享用。各部每年均以貂皮代赋,太宗允许各部的请求。是时,唐势力达到漠北广大地区,地方内附各部有铁勒十一部,骨逻禄、骨利干、白習等又有结戛斯、坚昆、结骨等率众数十万内附,648年黠戛斯入朝。唐置坚昆都督府以统之,任其大酋长为都督,其它都督府亦均由附唐各部首领担任都督,唐在其上置都护府,节度使统之。
  以后,唐在西域之势力已越过葱岑。西域诸国由于受突厥的侵扰和威协亦纷纷要求内附。内附于唐住在帕米尔高原地区的有识匿国(今塔什库尔干塔克自治州,在唐葱岭守捉所西五百里)玄宗授予国王以大将军称号;还有俱密国,642年来朝。高宗设至拔州都督府,任国王为大都督,还有护蜜国,高宗置鸟飞州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并赐姓为李,以上诸国均地处交通要道,吐蕃,大食都想夺取。住在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地区的有康国,祖先是月支人,西汉时分为两国,但受月氏统治,后又受突厥统治,太宗时要求内附,高宗时置康居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康国的附属国即昭武诸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国(元称花刺子模),伐地国,史国均随同内附。此外,还有拔汗那国(西汉时名大宛),后改为宁远国也来内附,玄宗封为奉仕王,娶唐和义公主为妻,七五四年遣子入朝,留长安学习华礼。在阿姆河以南地区有吐火罗国(西汉时名大夏),六六一年唐置月氏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国都在阿缓城,分全国为二十五州。波斯国(伊朗)西汉时称安息,当时受大食侵扰,多次请唐保护,未能如愿,唐只设了一个空有其名的波斯都督府,任卑路斯为都督(当时,波斯领土已被大食占领)。咸亨年间,卑路斯入朝,客死长安,高宗派裴行俭护送王子汲涅斯回去,汲涅斯也不得入国,客死在吐火罗。仅管如此到代宗时,为感谢唐之帮助,波斯还来朝贡,后来不少波斯商人都留居中国。罽宾国(音计)也来朝贡,唐高宗置修鲜都督府,任国王为修鲜都督。当时,阿姆河以南地区(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共有十六国附唐,唐均在十六国都城设都督府,下设州县(州八十八,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均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
  唐先在天山南路设安西大都护府,后又在天山北路设北庭大都护府,统率昆陵、濛池两都护府。
  昆陵都护府所属都督府有:匐延、盐泊、双河、鹰莎、鹿州、洁山(属西突厥五咄陆部,又称左厢五箭)。阴山、大漠州、玄池州、金附州、轮台州、金满州,凭洛州,沙陀州,咽面州,盐禄州,哥系州、西盐州、东盐州、叱勒州,迦瑟州,签烂州共兵二十三部在天山北路西至楚河地区。濛池都护府下属五部:阿悉结阙部、哥舒部、拔塞干敦沙钵部、阿番结泥孰部,哥舒处半部(属西突厥五弩失毕部,又称右厢五箭),均在在楚河西至里海北。唐睿(锐)宗景云二年(七一一年),始于边境置节度使以防御四裔。开元天宝之际增至十节度使。安西:治所在龟兹,安抚西域。北庭:治所在北庭都护府,防御突骑施、坚昆。河西:治所在凉州,隔断吐蕃、突厥。朔方:治所在灵州,捍御突厥。河东:治所在太原与朔方成犄角之势共御突厥。范阳:制奚、契丹,治所在幽州。平卢:镇抚室韦、靺鞨治所在营州。陇右:备御吐蕃,治所在鄯州。剑南:西抗吐蕃,南扶蛮僚,治所在益州。岭南五府:绥靖夷僚,治所在广州。此外,又有长乐经略、东莱守捉、东牟守捉,分别由福州,莱州,登州刺史领之,备御海疆。
  后来边区设置的羁縻府,州地区较之总章时,有展有缩。河北道高丽旧壤退至以(氵贝)水(大同江)为界,其南弃地于新罗;开元时置的靺鞨粟末部之忽汗都督府及勃利州,置于室韦部落之室韦部督府,均有名无实,但册封和臣服关系仍持续不断。关内道以北及旧安北都护府全境和单于都督府南半境悉为突厥所有。陇右道天山以南,保有安西四镇及葱岭之中诸小国。以西吐火罗、河中诸国已为大食所并。天山以北旧隶北庭都护府诸府、州、除内徙寄治于北庭界以内者,其余部分为突骑施或突厥所并。突骑施在显庆时本为哾 (音yue)鹿,洁山二都督府管辖,其后渐强盛,兼并诸部,开元时已成为介在大食、突厥中间成为唐朝第二大敌国。吐蕃疆界不变,突厥在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年)反唐复国,史称后突厥,已拥有铁勒诸部及黠夏斯、骨利干之地,南侵唐边,西服葛逻禄。
  突骑施,原属西突厥,又属葛逻禄,开元以前黄姓强盛,开元以后黑姓代兴。曾多次遣使朝贡,唐多次册封其可汗。圣历中徙牙帐于碎叶川(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流域)以为“大牙”,以伊丽水(伊犁河流域)为“小牙”强盛以后叛唐复国。
  唐自安史之乱(七五五——七六三年)后内地分裂为方镇数十,陇右与剑南西山之地入吐蕃。自天宝年间起,大漠北回纥取代突厥,南诏叛唐后统一云南。缘边羁縻府、州也大量撤废或内移。东北边境外,渤海国兴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东至海,北接黑水靺鞨,南至新罗,西接契丹和唐之辽东,都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
  葛逻禄,本回纥所属,在回纥之西,安史之乱后转盛,脱离回鹘独立。长庆元年,唐、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此后,双方停止攻战。至会昌中(八四二至八四六年)吐蕃国内大乱,大中初(八四八至八五一年)唐边镇克服陇右秦原等三州,七关。沙州义军张义潮逐吐蕃守将以瓜、沙、伊、西等十一州归唐,双方疆界始变。
  其时,西突厥余部,一般也愿内附,由于唐王朝后来日趋腐败,以征服者自居,各级官吏贪虐骄横,又听信谗言,滥杀,羞辱其首领,加之大食、吐蕃又来争夺,导致众皆叛离,遂尽失西域。突厥霸权的存在与唐王朝的建立是当时亚洲政治生活的两个主要内容。从七世纪中叶开始,亚洲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传统的南北农牧分立的局面中加入了冲出沙漠的大食人和走出高原的吐蕃人,这两个国家又成了亚洲大陆新的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后来东、西突厥的消灭,唐王朝一度又取代了突厥在西域的霸权地位。唐失西域后,中亚和西域又出现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原盛行袄教)两大政治特点。是时唐和大食吐蕃在西域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角逐,唐终于在安史之乱(公元七五五年)爆发后退出西域,大食终因屈底波并波悉林远征拔汗那时迂害以后退出西域,吐蕃在公元七九二年陷西州后,因内大乱退出西域。滇西南诸羁縻州之外,为蒲子、金、越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奚、室韦诸部。
  溪、即库莫奚其先为玄夷,活动在本溪养息溪河一带后迁饶乐水(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以射猎游牧为生,唐时首领李大酺被封为饶乐郡王,玄宗以固安公主妻之,当时与契丹并称“两蕃”。唐末分为东西两部。东奚,西奚均先后附辽,渐与契丹融合。習是奚的一支后与库莫奚合并。
  室韦又名失韦,始见于北魏。分布于嫩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南北两岸,下属十二部,其中,蒙兀失韦,原系蒙古先民,也被列入失韦十二部之中。各部发展不平衡,首领莫贺咄,从北魏到唐,经常向北魏和唐朝贡,曾附属突厥,在契丹建立辽国过程中,部分被并入辽。
  公元七世纪初,吐蕃勃兴。由住在青藏地区以雅隆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所建,最早的首领是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至松赞干布时,降苏毗(孙波)羊同(女国,象雄)等部,自山南匹播城(今译当琼结)迁都逻些城(今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形成了以吐蕃国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的集权统治,成为继突厥高丽之后与唐在东亚争衡的又一强国。八世纪后期在迟松德赞时,国势最为强盛,破党项,白兰、宝髻、西制尼婆罗(今尼泊尔),北逐吐谷浑,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兼有川边、滇西北及西域大部和河陇地区(从六七零年到七五五年)与唐时战时和,曾与唐会盟于长安城郊。从松赞干布到弃隶缩赞曾向唐求婚,唐先后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妻之。并在经济、文化、工艺、农桑医药方面给予以大力支援。后来关系破裂,一时又与唐、大食在西域角逐不已。九世纪中,赞普达靡死后统治集团分裂,奴隶、属民起义,吐蕃瓦解,前后存在二百余年。
  公元649年,南诏兴起,多次受唐封为王,后与吐蕃连兵反唐,立国三四七年至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公元九〇二年)为其清平官(宰相)郑回之后郑买嗣取代,建大理国,南诏亡。


 五代十国
  唐亡于九〇七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至九六〇年入宋,是为“五代”。四方割据建国称帝的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楚、南平、闽、南汉、北汉等合为“十国”。后唐灭前蜀;南唐篡吴灭闽、楚。宋初,先后取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最后于九七九年灭北汉成一统。后唐、后晋、后汉均为突厥沙陀部所建。
  九〇七年耶律阿保机代遥辇氏为契丹主,并八部为一国。九一六年称帝,相继征服周边各部,攻营平、辽东,俘掠燕赵,九二六年灭渤海,九二七年耶律德光继立援石敬塘,叛后唐建立后晋,晋割燕云十六州(又名幽蓟十六州)以献(十六州分别为云、朔、武、幽、蓟、妫、莫、涿、檀、顺、新、应、寰、儒、瀛、蔚),地界相当于以今北京市大同市为中心,东至遵化,北迄长城,西至山西神池、繁峙、宁武,南至河北(保定河间)。九三八年改国号为辽,以皇都为上京临璜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以辽阳城为东京辽阳府,并幽州为南京幽都府(今北京市西南),又称燕京。
  九〇二年蒙氏南诏为郑氏所代,九三七年段氏得国,改号大理,都大理(故阳苴咩城)。以鄯阐(故拓东城)为东京。大理之东北,今贵州西部为昆明,牂柯等部。
  义军首领张义朝被唐授为归义军节度使,统辖归唐后的沙、瓜、伊、西、肃、鄯、河、兰、岷、廓、凉等二十州,义朝死,子孙世袭其职。五代时,整个地区已呈分崩离析之局,至曹义金时辖境仅限于沙瓜二州。八四〇年回鹘为黠戞斯所破,部众溃散,西迁的一支到五代时据有甘、肃二州(建牙于甘州),史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另一支建国于西州北庭一带,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介于归义曹氏和高昌之间的伊州由汉人陈氏统治。归义与甘州之间有吐蕃部落。甘州回鹘之东为凉州,其民华夷杂处,守将不管什么民族皆由州人自立,受命于朝庭,称河西节度使。凉州之东,灵州境外则为党项各部落所据。
  西域自沙州出阳关傍南山至今若羌为小月氏遗种所建的仲云国,又西去沿沙漠而至于阗国境,其国西南接葱岭与婆罗门为邻。自高昌迤西天山以北的九姓乌护,是八四〇年后回鹘西迁进入葛逻禄境内的一支,五代时据有伊犁河流域地,天山南北还有葛逻禄、突骑施、炽俟、样磨等族。
  其时达旦(阻卜)族广布于大漠南北,一部分在辽境内,另一部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黑龙流域的室韦,黑水靺鞨,仍在辽国境外。
  吐蕃已呈分裂状态。河陇地区只余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附 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蕃族称脱思麻。在旧吐蕃中心地区的称鸟思藏,其东为波窝、马尔敢,其西则为藏,藏以西今阿里,克什米尔地区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城等部。


  北宋
  九〇六年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都开封(又名东京)。以洛阳为西京,应天府(商丘)为南京,河北大名府为北京。九六三年取荆南、湖南,九六五年取后蜀,九七一年取南汉,九七八年吴越(钱泓俶)、漳泉(陈洪进)入朝。九七九年灭北汉,九八二年夏绥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降宋,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之局面,完成统一。历九帝至一一二七年徽、钦二宗被俘时,为北宋时期。
  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为宋、辽南北对峙时期。
  一〇三四年,党项羌李继迁之孙李元昊建年号,一〇三八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一〇四四年与宋议和,不久又与辽议和,出现宋、辽、夏三足鼎立局面(西夏时而与辽联合攻宋,时而与宋联合攻辽)。


  
  东胡后裔,鲜卑族别部之一。太祖耶律阿保机于九〇七年建契丹国,九一六年始有年号。九三八年(一说九四七年)改国号为辽。九八三年复称契丹,一〇六六年仍称辽。
  公元一〇〇七年辽圣宗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辽自临璜迁都于此。一〇四四年辽兴宗并云州为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于是有上、东、中、南、西五京。全境分为五京道,五京府。此外,还有府六,州、军城一百五十六,县二百九十,又有部族五十二,属国六十。辖境东至日本海,鄂霍茨克海,西至金山,北接斡朗改,其西则则为黑汗和西州回鹃、西夏、南为北宋,东南为高丽。
  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至天祚帝耶律延禧共六帝,前后二百一十八年,至一一二一年金俘天祚帝后,辽亡。辽与北宋多年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宋在灭北汉后,太宗于九七九年亲率大军攻幽州十五日不下,被辽援军横截于高梁河上,宋军大败。太宗又于九八六年分三路出雄州、定州、雁门,企图夹攻幽州,结果中了辽军诱敌深入之计,再加兵力分散,又以失败告终。杨继业被俘不屈,绝食而亡。宋军两次大败,便放弃了收复幽州的打算。
  此时,辽对宋却采取了攻势。一〇〇四年,萧太后和辽圣宗领兵南侵,遭到宋军杨延昭、杨嗣等人的顽强抵抗,最后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订立和约,结成所谓兄弟之国,史称澶渊之盟。宋真宗以辽退军为条件,答应每年给辽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是时,宋之西部为吐蕃诸部(即唃厮逻新建之西吐蕃、西蕃),西北为西夏、回鹘、黑汗,西南为大理国。
  西夏、回鹘、黑汗、大理诸国可参阅本书第三部分党项、回纥、黑汗、白蛮诸条。
  西蕃为河湟地区藏族各部所建之国。国王唃(音谷)斯逻出身高昌磨榆国,原名欺南陵温。二十岁时被请到河湟地区,当时住在宗哥城东(今西宁市东平安驿)的大喇嘛李立遵和住在邈川(今青海东部湟水南岸)的大酋长温逋哥,利用他的高贵出身(确认他是赞普之后),统一号令当地不相统属的各吐蕃部落,用佛子之名(即唃厮罗)将厮逻迁至廓州,继又迁宗哥城(今青海西宁市),李立遵自立为论浦(宰相),又以立唃厮逻之名,出兵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北进凉州,企图统一甘肃各吐蕃部落,结果,东进为宋军所阻,北上亦失败。邈州大酋温浦哥乘机取代李立遵之地位,迁唃厮逻于貌川,逐步建立起一个统辖河湟地区,有胜兵六、七万的吐蕃地方政权。公元一〇一五年,这个政权的辖境北接西夏,东连北宋,既是宋夏攻击的对象,又是拉拢的对象,同时又是宋与高昌通商的交通要道。唃厮逻采取亲宋抗夏的政策,多次派使臣向宋献方物、贡良马,并与宋进行马匹交易;宋亦多次给以赏赐并授唃厮逻为宁远大将军、营州团练使,授温逋哥为归化大将军。仁宗时唃厮逻杀温逋哥,复迁都于宗哥城(又名青唐城),宋封唃厮逻为保顺节度使,进一步密切了与宋的关系。
  唃厮逻之后,除个别依附李立遵余党外,一直采取亲宋抗夏政策。唃厮逻三子董毡与长子瞎毡子木征于熙宁七年(公元一〇七四年),以河、洮二州献降于宋。
  董毡在位期间继续采取亲宋抗夏政策,并与辽建立友好关系。董毡及其子死后,其养子阿里骨即位。阿里骨是于阗人,随母入侍董毡,在助宋攻夏战争中英勇善战,被宋授予防御使之职。继位后,宋授予他河西军节度使守塞郡公之职。以后,其内中一些部落要求归附宋朝,宋未同意,阿里骨去世后,由宗族子瞎征继位。后另一酋长溪巴温在溪哥城(今青海贵德)自立为主,宋出兵攻青唐,瞎征出降,各部继续抗宋,最后于崇宁三年(一一〇四年),宋军再次大规模西进,湟水流域遂完全置于宋之统治之下。


  南宋
  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为金与南宋对峙时期。
  一一一四年,辽的属部女真部族联盟长完颜阿骨打(即完颜旻(min))起兵反辽,一一一五年称帝,建国号金,是为太祖。历九帝至哀宗,一二三二年亡于元,前后共一百一十七年。
  太祖弟太宗(完颜晟)时,于一一二五年灭辽,一一二七年灭北宋。
  宋、金间经过十多年的战争,至一一四一年双方在绍兴订立和议(金熙宗皇统二年),宋进誓表于金,称臣纳币割地,金要南宋“世世子孙谨守臣节”,两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其间,唐、邓二州属金。
  是时,金以上京为都(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以辽上京为北京,南京为燕京,中京、东京、西京仍旧。以宋东京为汴京。全境分为十七路。
  周边:东至吉里迷、胡里改之地达日本海,北抵蒲与路北直至大兴安岭,西北包有王纪刺、塔塔尔、白鞑靼等部与境外诸部接壤于蒙古高原,西接西夏、吐蕃。西夏之西及西北为西辽。
  一一二七年金侵宋北辙后,康王赵构渡江即帝位于南京(后迁临安),是为南宋。南宋从高宗起共九帝,至一二七年帝昺(音丙)时,前后共一百五十二年,亡于元。
  南宋之西北,仍为吐蕃诸部,西南为大理国。
  金灭辽后,已经看到宋室的腐朽和军事上的软弱无力,立即挥师南下,西路军长期受阻于太原城下,东路军在破燕京后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包围开封,但也遇到沿途起义军和主战派的还击。由于宋室的软弱和投降派的活动,金军在第一次撤退后又于建炎二年秋(一一二八年),分别向山东、河南、陕西三地进兵,其中取道山东的一路,在建炎三年春,就攻下徐州,渡淮南下直指扬州,宋室仑皇逃至杭州。建炎三年九月金兀术的军队分两路渡过长江连破建康等重要城镇进逼杭州,宋室又出奔越州(绍兴),转明州(今宁波),最后逃到定海海上,金兵占领杭州后,又直追至宁波,因不悉海战无法下海追袭宋高宗,在受到沿岸乡兵的抵抗后,宣称“搜山检海”已毕,到处大肆烧杀抢掠,于建炎四年春北返。同时金军另一路也侵入关中,占领长安,并建立了一个伪齐政权。
  一一五三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杀熙宗完颜亶夺取帝位迁都燕京。一一六一年率领六十万大军分四路南侵,直抵长江北岸。由于他安置在大名的屯田军万余名自动逃回辽阳,又由于辽阳留守完颜雍自立为帝(即金世宗),又由于在采石矶的金军被击退,在这种形势下,逼令渡江的部将叛变杀死完颜亮,金军才派人至南宋议和,引军北还。
  金灭辽后,辽余部由耶律大石(太祖八世孙)率领从蒙古中部到西域,于一一三〇年陆续征服西州黑汗王朝境内诸部。一一三二年即帝位,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黑契丹。建都八刺沙兖,今吉尔吉斯,托克马以东,楚河南岸,号虎思斡耳朵。后又出兵南进至斡端(和阗),西征至花刺子模(中亚阿姆河下游古火寻国地区,今乌兹别克花刺子模州),领有东起蒙古高原西部,西抵阿姆河下游之地。一二一一年政权被乃蛮王屈出律夺取,前后延续八十八年,屈出律称帝后仍用西辽国号,史称后辽,一二一八年为元所灭。
  蒙古高原中部及以东以北之地为克烈、萌古斯等族。辽亡后另一部逃至云南与当地汉人融合;又一部北上入嫩江流域成为达翰尔族的先民。


        
  一二一一年起,蒙古侵金,金迁都南京(即开封)。一二一七年,由于金侵宋,蒙、金两国战事又起,一二三三年,金帝出奔蔡州(汝南),一二三四年蒙、宋军破蔡州,金亡。金亡后,蒙军随即发起对宋的进攻,经过四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在一二七九年灭南宋。
  一二七一年(至元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元,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
  从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来,各据一方的诸国,经过七十多年争战,金、西夏、西辽、宋、大理、吐蕃等,均已灭亡。
  至元九年,元迁都于金中都城东北的大都城(今北京城)。地方行政机构,已将金后期的行省制推行全国,同时设中书省和代表中书省统管地方省的行中书省。
  除中书省和行中书省所辖路、府、州、县外,黑龙江上游还有成吉思汗所封诸弟的东道诸王:以东还有若干管理女真部族的万户府;极北还有一些部族,由断事官管理;吐蕃地区由中央掌管全国佛教的总制院管理;西域地区的建制不明,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后裔窝阔台汗国和二子察合台后裔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笃哇,实际是受窝阔台汗海都控制的附庸,后来二国连兵反元,不承认元的宗主地位。
  也儿的石(额尔齐斯河)以西,花刺子模以北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的钦察汗国;阿姆河以西是蒙哥汗之弟旭烈汗后裔的伊利汗国。二国名义上对元称藩,实已独立,其版图不在中国之内。
  是时,元的疆土,东北抵鲸海(日本海),以慈悲铁岭与王氏高丽为界(朝鲜半岛中间);北达日本不落之山(在今西北利亚境内);西南接尼婆罗、印度、缅、越;东南至海。文宗至顺元年(一三三〇年),行中书省增至十一,辖区亦有些调整。又设征东行省,其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实为一藩属国。
  甘肃之西有哈密力,北庭都元帅府(别失八里),哈刺火州之地不属行省。
  至元二十五年改总制院为宣政院,所辖吐藩地分设三宣慰司,宣慰司下辖有宣抚司、招讨司、元帅府、万户府等。
  东道诸王自至元二十八年平定乃颜叛乱之后,已在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节制之下,西北窝阔台汗因已于一三〇九年破灭,领地大部为察合台汗国所并,察合台汗国与元通好称藩,其北仍为钦察汗国,西南与伊犁汗国接壤。
  蒙古统治者仿效金朝在用人方面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的作法,分全国居民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叫南蛮)。虽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这种不平等的待遇都反映在其它法规中。


  
  元末农民起义军峰起,随后形成若干割据政权。朱元璋于一三五二年起兵于濠州(安徽凤阳),一三五六年取集庆(今南京),改称应天府,作为根据地,在破灭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之后,一三六八年即帝位,建国号明,是为太祖。同年北伐中原,元帝弃大都北走,明军又四出征讨,至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年)平云南,二十年(一三八六年)降辽东元军纳哈出,完成统一。
  成祖永乐元年(一四〇三年),以北平府(元大都)为北京,称行在,改府名顺天,十九年都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郡县直隶六部。是时,全境全有直隶省一,布政使司十二。十五年后又增置云南布政使司,十一年置贵州布政使司,此后到明末有直隶省二,布政使司十三。二直隶省又称京师,南京两省。十三布政使司又称十三省总称十五省。省以下辖府、州各百数十,县一千一百有余,府、州、县只管民户,另置卫、所领军户,全国卫所以千计,分属两京都督府及十六都指挥司,四行都指挥司,一留守司。府、州、县、卫所之外,又有土府,土州、土县,隶属于布政司。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土司隶于都指挥司。
  永乐时又在西陲设哈密、赤斤蒙古(玉门西地),沙州等羁縻七卫于陕西司之外。又招抚海西、建州野人女真诸部,分置数以百计的羁縻卫、所于辽东都司边外,又招抚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吉烈迷及海东苦夷诸部族,设奴儿干,囊哈儿等卫,又遣使招谕西蕃各族,授其僧俗首领以国师、法王及都指挥、宣慰使、招讨使、元帅、万户等官职,因俗以治。又封阐化、赞善、护教、单教、辅教五王各有分地,相当于今西藏除阿里外和青海玉树之地。又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于阿里地区,又设乌斯藏、果甘二都挥司于五王之地,封大宝、大乘、大慈等法王于乌斯藏之地,设董卜韩胡、长河西鱼通、宁远二宣慰司于四川缴外(今四川甘孜、阿坝州之地)。
  一三三六年元帝退出大都,北走上都,远帝再往北逃,又次年明军克应昌(今内蒙克什克腾西达米诺尔附近),远帝再逃和林,国号仍为元,传至一四〇二年去帝号称可汗,后去国号称鞑靼。宣宣时还不时寇边,时而修职贡,受封爵。其时鞑靼之西为瓦刺部,永乐初又分为马哈木、太平、把秃孛思三部,受明封为顺宁、贤义、安乐三王。数与鞑靼相互攻袭,对明时通贡献,有时又入侵哈密。鞑靼之东为兀良哈,洪武时受招抚,明置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其部落,通称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牧地在洮河流域及嫩江下游一带,三卫属羁縻卫,和鞑靼,瓦刺与明仅为藩属关系不同。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分裂,六十年代西察合台汗国演变为贴木儿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居别失八里(新疆吉尔萨尔北破城子),永乐十六年又西迁亦力把里(新疆伊犁),明代即以其城名为国名。
  万历十年(一八五二年)明疆域仍为南京十三布政使司。所领州县稍有改变,十六都指挥使仍旧,嘉靖时又增设兴都司于承天府(湖北钟样),成化时增设湖广行都司,治郧阳。
  京师、山西、陕西之北,洪武时为阴山黄河一线,永乐初内徙大宁都司于保定府,东胜卫于永平府及遵化县,宣德时徙开平卫于独石堡。正统以后,鞑靼牧地渐次南展,嘉靖后遂以长城一线与鞑靼、朵颜三卫为界,明朝在此多次坚筑长城,至是已完成西起嘉峪关,东抵山海关的全线工程,又在宣化,大同二镇之南及北直、山西界上筑有内长城,称为次边。中国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
  山东的辽东都司,明初西接大宁都司,东临女真诸卫州,正统后三卫转而为瓦刺、鞑靼所控制,女真诸卫、所亦不复维持永乐、宣德旧制。大宁都司故地又为三卫所侵据,明庭乃于西起山海关、东到九连城鸭绿江边一线筑较为简陋的辽东墙并以此为界线,北边边墙至今大都仍存,辽东边墙早已湮灭。
  缘边分段由总兵官统兵防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当时太原与固原近边亦称边镇,合称九边。
  云南西南境旧有的孟密、孟养、木邦、蛮莫等土司,至是皆为缅甸所并。
  广东珠江口,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年)葡萄牙人贿通地方官,在壕镜澳(今澳门)登岸,建立居留地,万历元年(一五七三年)变贿赂为地租。
  川陕缴外,仍为东起董卜韩胡西至俄力思诸西蕃部族地。惟护教王已在宣德后无嗣而绝。黄教僧锁南坚措已取得极高威望,被奉为活佛,并获得鞑靼俺可汗所赠达赖喇嘛尊号,是为三世达赖。西蕃自大宝法王阐化等四王皆俯首称弟子,自此诸蕃王徒有虚位,不复施令行政,一切皆听从于达赖,达赖成为藏族地区政教合一的首领。
  辽东边外的建州卫,本在图们江北,正统中,西迁至苏子河畔赫图阿拉(辽宁新宾老城),逼近边墙,天顺后不时冠扰辽东。
  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年),瓦刺顺宁王脱灌吞并贤义、安乐二王部落,统一瓦刺,二年后又进而控制鞑靼,遂立元裔脱脱不花为蒙古可汗,自为丞相掌实权,明年脱灌死,子也先继立,东取兀良哈三卫及建州女真各部,西掠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卫,正统十四年(一四四九年)南下攻明,俘英宗于土木堡,景泰四年(一四五二),自立为大元田盛大河汗,后二年因内乱被杀,蒙古分裂,其后鞑靼延汗(明史称小王子)在位时,迫瓦刺西迁,统一鞑靼各大小割据地,并为六万户,自领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三万户,封其一子为济农,统领右翼袄儿都司(鄂尔多斯),满官嗔(土默特),永绍三万户,达延汗死后,鞑靼又分裂,至万历初年,达延汗孙土默特首领控制右翼,称阿勒坦(俺答)汗,筑大板开城于今呼和浩特,成为漠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明赐名归化。
  阿勒坦汗又自河套侵入青海,明朝称其驻牧各部为“海寇”,属鞑靼土墨特部。
  其时亦力把里已分为亦力把里、叶尔羌、土鲁番三国,其主皆察合台后裔,叶尔羌尽有天山以南葱岭以东、博斯腾湖以西之地。土鲁番于成化八年(一四七二年)袭占哈密,明庭力谋收复不果,至嘉清时,嘉峪关外七卫之地皆为其有。
  从朱元璋到崇祯共传十六帝,至一六八三年清兵入台湾,前后共二七六年。


  清
  一五八三年(明万历十一年)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右卫指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起兵兼并邻部,一五八八年统一建州五部,一五九四年统一长白山等六部,一六一九年吞并海西四部,收复东部蒙古,于一六一六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即汗位,建国号金。一六一八年开始攻取明辽东地区,一六二五年完成女真各部的大统一。一六二六年皇太子极(清太宗)嗣立,一六三五年改女真族名为满州,一六三六年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
  1644年在明总兵吴三桂招引下,清兵大举入关,击败李自成,顺治帝入主北京,一六八三年全部肃清明王朝在陆上和海上的残余势力,明亡。在灭明之前还统一了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和海东库页岛上诸部族,吞并蒙古察哈尔部。以西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族都来降附,漠南蒙古十六部,悉入版图。
  为了巩固统治,除了原先编制的满州八旗(军事及户籍编制)外,又于1635年及1642年分别编制了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对蒙古及汉族军民实行军事统制。灭明之后,又经过除鳌拜、废止圈地、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以及对准噶尔的长期战争,陆续将厄鲁特蒙古、套西、青海蒙古与西藏、回部等地全部收入版图。漠西厄鲁特蒙古即明时瓦刺之后,分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后三部被准噶尔兼并,和硕特部移牧于青海、西藏后又兼并天山以南之回部(维吾尔),一六八八年又击并漠北喀尔喀古三部地,三部被迫降清,清庭安置于漠南北部。一六九〇年,准噶尔进扰漠南,康熙亲率大军三次出征,准噶尔汗噶尔丹战败自杀。喀尔喀还牧故地,青海和顾称蕃臣服,阿尔泰山以内仍为准部所有。以后又经过几次战争至乾隆二十年才全部平息准部,西藏及额尔齐斯河以北鸟梁海诸部亦尽入版图,天山以南回部又乘机谋求独立,乾隆二十四年亦为清平定,前后长达七十年。
  清由此拓地万里,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二个统治全国的少数民族所建之国。
  据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〇年)资料,全国关内设十八省,东北满洲故土为盛京三将军统管辖,西北蒙、藏、准、回分为六部。新疆、乌里雅苏台由西北二将军管辖。内蒙古和套西蒙古由漠南蒙古二区管辖,青海、西藏由青藏二办事大臣管辖,首都定在北京。
  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年),定盛京与朝鲜之间边界,并立碑为记。雍正五年(一七二年),中俄订立布连斯奇界约,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
  从顺治到宣统前后十帝共二六六年,入关前至改国号为清时共二十年,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清亡。
  康熙、乾隆时期,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对汉族和其他民族上层采取笼络收买政策,任用了一批汉官和蒙、藏、回的首领作本民族的王公、都司、土司,多次遣公主和蒙古贵族通婚,赐给他们与满州贵族同等的封爵,并经常给予大量的俸银,俸币和俸缎,对伊斯兰教、喇嘛教也很尊敬。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蒙古哲布尊丹巴图克图来到北京,次年死去,雍正派人护送回蒙,在库伦为他修建了庆宁寺。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维族的伯克霍集斯、霍什克等来到北京,清庭皆封为王公,赐以华美住宅,并在西长安街为他们修建清真寺。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年),班禅厄尔德尼六世继达赖五世之后来到北京,以后也在北京去世,清庭为他修建了“清净化域”。清政府并在承德避暑山庄旁,修建金碧辉煌、规模宏伟的八大庙,供各族首领、使节朝觐观光。
  对孔子和孔学,更为重视,不仅扩充科举名额,而且允许捐纳买官,使更多的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到各级政府中任职,同时,开设博学鸿儒科,罗致全国的“名士”一百四十多人到北京应试,当即录取五十人俱授以翰林院官职,让他们纂修明史,康熙甚至提出“满汉同体”的主张,崇奉孔子,提倡理学,竭力宣扬忠君思想和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对有反满思想的人,则采取严格镇压政策,康、雍、乾三代见于记载的文字狱就有七八十起。
  对汉族一般地主实行保护政策。一个时期清政府颁布了废止圈地,减免税粮,鼓励垦荒等政策,都是对汉人,首先是对汉族地主有利;对起来反抗清政府统治的各族人民,如杜文秀(回族)、张秀眉(苗族)、田以正(哈尼族)、李文秀(彝族)等则采取残酷镇压的手段,其中最大的一次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经过十余年的战争,终于失败。
  到咸丰时,清庭便日趋腐败,两次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先后与英、美、法各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西藏地区分为前藏、后藏、喀木(康定)、阿里四区,班禅四世原为达赖四世、五世戒师,曾帮助达赖联合固始汗消灭噶举派的藏巴汗,巩固了格鲁教派在西藏的统治地位。死后,达赖五世为之选定转世灵童,确立了班禅系统在西藏的统治地位,历代班禅亦成为后藏的政教合一的领袖,清政府亦多次予以承认。


  中华民国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确定红、黄、兰、白、黑五色旗为国旗,标志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体制,国民党执政后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为国旗。一九一二年一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二月十三日南北和议达成,辞去大总统职务,推荐袁世凯为总统,袁世凯派人刺死宋教仁后,孙中山积极领导二次革命,后因党内意见分歧仑促应战失败,再次流亡日本,先后两次发表讨袁宣言。(袁在一九一五年十月宣布称帝)前云南都督蔡锷组织发动了护国运动,在全国得到响应,袁世凯被迫于次年三月取消帝制,由黎元洪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一九一七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师,旋即誓师北伐。后来又因西南各军阀争权夺利愤而辞职,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一九二〇年回广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一九二二年陈炯明叛变革命,又退居上海,经多次失败处于绝望之际,中国共产党和前苏联给予他帮助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于一九二二年镇压了陈炯明的叛变,决心改组国民党,一九二四年一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宣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利用北伐给他的地位,叛变革命,大规模在国民党军队中清除共产党员,镇压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和学生运动。
  同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党政府,自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九一八”事变后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奉行不抵抗政策,对中央苏区,先后发动五次“围剿”。红军被迫举行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西安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被迫宣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实际上继续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
  国民党政府是“独夫”、“民贼”蒋介石把持下的独裁专制政府,名为民国,实为蒋家王朝。
  蒋介石对各族的上层实行又打又拉政策,其时,内蒙古境内仍有许多小王公,有的投靠日本,有的属蒋介石,个别王公在中国共产党引导下参加抗日斗争。西藏地区仍由达赖班禅统辖,国民政府设蒙藏委员会加以管理,其他少数民族均由国民政府授予的土司、都司、土官等职实行管理。
  承认袁世凯时期与俄的允许外蒙古独立的条约,不承认英、藏代表一九一四年在印度签订的《西拉姆条约》,粉碎了英帝国主义分裂西藏的阴谋。
  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收回大连旅顺口,收回各通商口岸和租界、租借地(港、澳除外),收回南海诸岛,苏联归还沙俄在中东铁路两侧的行政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把原东北三省改为九省,重庆、哈尔滨、沈阳、汉口、西安、广州均为院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各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过许多地方革命政权。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在江西苏区成立了中央苏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同时存在的有川、陕、鄂、豫、皖、洪湖等十多块革命根据地;长征后至一九三六年,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开始,于一九三七年九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此后又陆续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华中、华南等主要抗日根据地和地方革命政权。解放战争前夕,全国解放区划分为陕甘宁、晋绥、晋察冀、东北、晋冀鲁豫和华东六个大区。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正式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解放战争后期,为适应革命形势需要,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解放区,并建立大区人民政府。在东北人民政府之下将东北地区划分为辽东、辽西、吉林、松花、黑龙江及热河六省和沈阳、抚顺、鞍山、本溪等大区直辖市。同时,在华北人民政府之下,新建平原省。
  经过三年解放战争,蒋家王朝复灭。一九四九年十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兄弟民族才真正享有了民族平等、民族自治的权利,各民族治区、州、县(旗)、乡、村相继建立。各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全国及各级人民大会及全国及各级地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和委员,各级人大、政府、政协中都有很多少数民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先进地区的支援下,各少数民族地区经过自身的努力,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群众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正在朝着共同繁荣的目标前进。
沙发
zhuzierzisile 发表于 07-10-29 00:07: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板凳
千古之谜 发表于 07-12-7 14:25:3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省钱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09:16 , Processed in 0.09176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