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学术性: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学术”,所谓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所谓学术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即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当然也有的学术问题,仅凭一个专业的知识解决不了,就会由两个或几个专业的专家联手合作研究,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个学术问题,写出学术论文。例如夏商周断代问题,单靠历史学家就解决不了,于是调集古文字学家、天文学家、考古学家等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再写出科学论著。学术论文从选题上说有很强的专业性。如《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中苏条约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论宋太宗》等单从题目上看就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反,如《我所认识的启功先生》、《假期:少儿看电视悠着点儿》等等单从题目上看就没有专业性。
A. 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人类的科研活动,主要是发现活动和发明活动。发现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成就。把原来存在却未被人们认识的事物揭示出来,就是发现。如居里夫人发现镭,考古学家发现恐龙化石等。科学发现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财富,使科学得到发展。发明是改造世界的科技成就,运用知识发明出对人类有用的新成果,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如蒸汽机、电子计算机等等。新理论是一种自成系统的学说,它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李四光的“新华夏构造体系”、邓小平理论等。
B. 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完善、创新。创新离不开科学继承。有不少研究成果,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也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如日本彩电,继承了三分欧洲技术、七分美国技术,在综合国际300多项高新技术基础上,创造了更先进的日本技术。电子计算机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创新,不断发展,至今仍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换代。邓小平理论也是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C. 在众说纷纭中提出独立见解。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术争鸣是不能避免的,参加学术争鸣切忌人云亦云,应对别人提出的观点和根据给以认真的思辨,并积极参与争鸣,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立论根据。对活跃思维,产生科学创见做出一点贡献,也是一种创造性。
D. 推翻前人定论。由于人们在探究物质世界客观规律过程中,总是不能一下子穷尽其本质,任何学派的理论、学说,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正确。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研究者本人的知识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他们研究而得出来的结论,即使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但随着历史发展,科学进步,研究手段的更新等,很可能会发现这些定论存在着问题。所以,对待前人的定论,我们提倡继承,但不迷信,若发现其错误,就需要用科学的勇气去批判它、推翻它。科学史上这类例子太多了,这也是一种创新。
E. 对已有资料作出创造性综合。之所以这也是一种创新,就在于作者在综合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人们去解决问题。
② 佳肴之原料:有什么样的原材料,才能做出什么样的菜肴。原料普通,如只有青菜萝卜,再高明的厨师只能做出一盘蔬菜。如果原料珍贵齐备,鸡鱼肉蛋、山珍海味、香菇木耳、应有尽有,高明的厨师就能做出一盘盘高档佳肴来。资料对于史学研究来说,能决定论文质量高低,如果你掌握了别人从未发现的资料,你就有可能做出一篇高质量论文来。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老资料如果用新角度去研究,提出新观点,也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如唐赞功、胡如雷、高敏诸位先生即如此。
① 卡片:即把有关资料逐条抄录在卡片上,所谓“卡片一万张,学问长一丈”。抄录卡片是通行的最有效的形式。抄录时要注意:a)抄录后要和原文核对,不得有误。当时如果不核对,使用时发现错误,再核对就难了,或者这本书已经还给图书馆了,再借耽误时间;或者你是在外地看的,再次核对,几乎是不可能了。b)材料出处一定要注清楚。作者姓名、书名、版本、卷数、页数、藏于何处等等要尽可能一一注明,不可图方便而省略。c)不要把不同性质的材料抄在一张卡片上,这样不便于排列研究。d)每条材料要冠以标题,以便于构思时归类整理。e)当时如有感想,随时记在卡片上。
c)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章作者的学术功力和人品。因为从你注释的情况,就可看出作者研究这个问题时所查阅过、使用过的资料、论著,学界同行一看便知你是否看到过新材料,是否比前人发掘过更多的资料,如果没有,文章的价值就会打折扣。当然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也有特殊情况,即作者虽未发掘更多的资料,但他对已有的资料给予新的解释,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也是一篇好文章。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a) 交待发表情况:一般说来,一稿多投的重复发表,改头换面的重复发表都是不规范的行为。不过,有一种重复发表不属此例。大家知道,一本书的形成和写作,往往有较长的周期,把书稿的某些章节先行发表,或者在一系列已发表的单篇论文基础上形成了书稿。这都是正常现象。这里,较为规范的做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交待它们之间重复发表的关系,说明是否修改等。
b) 交待课题:交待课题可暗示其研究或论著的价值。纳入课题管理的项目一般都是经过专家审定的,价值不高的研究很难立项。课题和资助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受到资助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有义务把它标示出来(除非属于保密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资助成效”的反映,这是科研的基本规范。
c) 表达谢意:论文的致谢一般是作为题名注释来处理(也有把致谢纳入论文主体的方式)。接受了资助应该致谢,标明课题就是一种常见的致谢方式。更多的情况是向帮助过自己的研究和写作的同行致谢。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学者会说,某人那篇文章写得不错,不过其中的几个观点或几条重要材料是前些时我告诉他的,文章出来了,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这就是对作者的一种批评。实际上我们不少老专家老学者非常注意这一点,他们从同行朋友那里得到一条新材料,或一点新启示,或者其他什么帮助,一定会在题注中或附记中表示谢意,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a) 注明著作权人:这是作者注释的首要功能。署名就是一种特殊的作者注释,它向社会表明:署名者是该论著的作者,应享受该论著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的作者注释应是署名人与著作权人相一致。
b) 提高作者知名度:长期以来,我国学术论著的作者注释过于简单,有的甚至仅仅只有作者署名,这种做法欠妥,有一定信息量的作者注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者知名度,也为读者了解作者提供了方便。以课题组名义署名的,还可注明课题负责人、课题组主要成员以及执笔人或撰稿人,该论文的联络人等。
c) 提高作者单位知名度:学术论著的作者注释一般要以适当方式交待作者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在学术论著中注明作者单位是提高学者所在单位学术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自己的工作单位,是他的义务,除非出于特别原因。可是,至今还有些学者及其所在单位对此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b) 交待专题研究的学术史。文献引证注释可以起到交待学术史的作用。一个严谨、诚实的学者在从事一项研究时,往往会对这个专题有学术史的考察并在论著中作出必要的交待,说明前人的研究和当代研究的新进展,这些研究还有什么不足,自己的研究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有何新意等等。交待学术史的论著还可以为其他学者继续研究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