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近代史笔记吴齐版(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jdgddy 发表于 07-9-9 18:0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  民族统一运动、改革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北美和亚洲的日本。从此,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新的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进行多方面的社会改革,亚非拉出现的改革在性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封建统治阶级应付民族危机的一种手段),但是反映了亚非拉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亚非拉进行殖民扩张,众多亚非拉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在这一殖民扩张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不再是资本原始积累时的赤裸裸的掠夺,而是暴力掠夺和商品倾销,而商品倾销成为新的因素。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A.在英、法、美等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断完善。 B. 在德、沙俄、日、意等国,出现了军国主义制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关于这些国家为什么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以往通行的解释是国内市场的狭小、阶级关系的紧张等。但是从今天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民主、文化、文明等问题上来理解,这些国家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 1 从这些国家的国内阶级力量对比来分析,资产阶级同其他社会阶级力量对比怎样。 2 政治、经济关系如何?主要是指垄断组织是靠国家政权力量扶持,还是其他途径。 3 在国际条件上,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怎样认识世界形势,怎样确定国家的对外政策。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本节导论  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立即用国家权力来巩固和发展其经济基础。在国内通过国家机器加速圈地运动,消灭了自耕农,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对外大力推动殖民扩张和掠夺;积极从事殖民贸易特别是奴隶贸易。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各项条件万事俱备后,工业革命便首先在英国兴起。工业革命首先从纺织工业开始,纺纱和织布各个环节相互促进。随着纺织机器的发明、大工厂的兴建,推动了动力机械的革新,1875年瓦特改进和制成新的蒸汽机,并进一步推广使用。这样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这场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学习目标 从三个方面认识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2、工业革命的大体进程及主要发明是什么?深刻理解瓦特发明蒸汽机的重大历史意义。3、工业革命对英国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目的:  应使学生从三方面认识工业革命:(l)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在英国首先发生?(2)工业革命的大体进程及主要发明是什么?(3)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工业革命是西方各国工业革命的典范,浓缩了这场革命的一般特征。在背景上,应把英国与其他西欧国家尤其是法国加以比较,这样英国的优势就一目了然了。还要强调英国独特之处,尤其是英国利用政权力量,加速圈地运动,使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不复存在,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在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具备这种条件。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虽然各国情况各异,但大体顺序一样,都是从纺织工业开始,逐渐扩大至其他轻工行业、再扩至采矿、冶金和运输业,最后以机器制造业的建立结束。 本节主要内容: ;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过程。
第二节 工业革命的扩散 本节导论 到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甚至扩散到世界其他地区。最初,工业革命的扩散面临各种障碍。一方面英国禁止机器出口,另一方面欧洲大陆的各种情况:如政治分裂、农奴制度、政治动荡等等都妨碍工业革命的进行。但是到1825年英国取消了机器出口禁令。而英国工业家也积累了大量过剩资本,在欧洲大陆寻找投资场所,这就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机器的出口。阻碍工业革命扩散的其他障碍也一一消失。因此,欧美诸国先后走上工业革命的道路。机器的使用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为各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由于法、美、德、俄等国原始积累的方式不同,各国的体制和农业发展水平等不一,所以各国的工业革命又各具特点。 学习目标 工业革命的扩散是以英国这个工业革命发源地扩散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的进程与英国大体相同,即都是以棉纺为主的轻工业开始,逐渐扩大至采矿、冶金和运输业,最后以机器制造业的建立结束。各国工业革命具有独特之处,而这些不同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原始积累方式不同,各国体制和农业发展水平不一。教学目的: 工业革命的扩散是以英国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散的,各国扩散的经过和英国相同,应向学生讲述各国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讲清之所以有不同特点,主要是因为各国原始积累方式不同,各国的体制和农业发展水平不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法国工业革命:法国资本原始积累方式主要是对农民的租税剥削。法国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小生产在工农业的广泛存在,导致工业革命的进程缓慢,水平落后。同时法国的资本不是投入工业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高利贷,这也使法国工业发展长期落后。 (二)美国工业革命:原始积累是通过走私贸易、奴隶贸易、对印第安人掠夺、西部土地投机等方式实现的。美工业革命的特点主要有:工业中心和国内市场是随着西部土地的扩张而不断向西延伸和扩大的;农业资本主义随着西部的扩张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摧毁了南方的奴隶制度,统一了全国,扫清了阻碍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从而使工业革命出现了质的飞跃;以发展交通运输业带动工业革命的深入。 (三)德国工业革命:德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通过向外殖民扩张而完成的,而是通过对内掠夺索取农奴获取自由时付出的赎金。这是德国原始积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特点。应指明:德国的工业革命是首先从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革命开始的,由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而且德国运输业的领先和带动作用大大超过了美国。其次,德国国家机器积极干预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其他国家则少有这种情况。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是自发开始、逐步扩展的。另外,德国将发展教育和科技开发研究放在优先地位,教育和科技在工业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在德国超过了西欧其他国家,只有美国可与之媲美。正因为德国的上述特点,所以德国工业革命发展得快,成果也更大。在强调了上述问题后,教师还应向学生讲明,农业资本主义在德国发展缓慢,问题很多,特别是“普鲁士道路”问题,要和“美国式道路”加以比较来分析。 (四)俄国工业革命:俄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形式较特殊,主要是商业利润、税收和大陆的殖民扩张(与西方的海外扩张不同)以及1861年改革后来自对农民的掠夺。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应与下章的“俄国1861年改革”一节合并讲解。而俄国工业革命又是在资本主义关系还不很强大、在沙皇封建专制和封建农奴制统治下艰难开展起来的,这与西欧在资产阶级掌权后开始工业革命是截然不同的。这导致俄国在革命进程中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外国技术和资本在俄国工业革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也是其他任何国家少有的现象。再加上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从而使俄国工业革命的水平远不能与西欧和美国的工业革命水平相提并论。 第三节 欧美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
本节导论 到19世纪中叶前后,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结束,代之以相对温和的改革或自上而下的革命。资产阶级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实力的膨胀,已有实力单独向封建统治阶级挑战,逼其让步,而无须再依靠人民群众发动法国大革命式的“暴烈”革命。同时,他们也对日益增长的无产阶级的力量深感恐惧,不再借用无产阶级的力量与封建阶级斗争。封建统治阶级为挽救自己行将灭亡的命运,被迫作出让步,联合资产阶级,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参政,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这一阶段,改革之风盛行,王朝战争或统一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但轰轰烈烈的革命场面却不见了。资产阶级终于如愿以偿,确立了自己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学习目标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其内容都是世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德国的统一、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应了解资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自己统治的?如英国的两次议会改革。资产阶级是如何迫使封建统治阶级作出让步,双方在利益基础上联合起来,结成联盟,借助封建上层统治者的力量,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发动王朝战争来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或废除不合时宜的封建农奴制度;或消除分裂因素,统一国家。这主要以德国、意大利的统一和1861年改革为代表。美国则是个例外,林肯能审时度势,及时采取革命措施,发动人民投入到内战中,消灭了南方的奴隶制度,从而使内战成为这时期唯一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本节学习过程中,应多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比如:美国的改革与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都是在上层统治者领导下进行的,但性质、目的、内容和意义有很大差别。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都是在上层统治者领导下进行的王朝战争,但战争的本质、方式和统一过程中的路线之争有着根本区别。在比较分析时,要将相同处与不同处搞清楚,这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介绍的内容均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德国统一、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应向学生讲明资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自己统治的?例如英国的两次议会改革。资产阶级是如何迫使封建统治阶级作出让步,双方在利益基础上联合起来,结成联盟,借助封建上层统治者的力量,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发动王朝战争来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或废除不合时宜的封建农奴制度;或消除分裂因素,统一国家。这主要以德国、意大利的统一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美国则是个例外,林肯能审时度势,及时采取革命措施,发动人民投入到内战中,消灭了南方的奴隶制度,从而使内战成为这时期惟一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比如:英国的改革与俄国1861年的改革虽然同为上层统治者发动的,但性质、目的、内容和意义有很大差别。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虽都是在上层统治者领导下进行的王朝战争,但战争的本质、方式和统一过程中的路线之争有着根本区别。在比较分析时,要将相同或相似处与不同处向学生讲清楚,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内战则可将它放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中,说明为什么惟独美国发生了革命而其他国家却没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英国1824-1867年的改革:本部分内容要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宪章运动的内容进行讲述。为避免和前面的内容重复,在此重点谈三个问题: (1)党派斗争问题。英政坛长期是土地贵族的托利党专权,其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发起了激进派运动,在人民群众及辉格党支持下,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取得了参政权,并很快在议会中成为重要力量。从19世纪中期起,英议会中以自由党和保守党为代表的两党制形成。要讲明:由于托利党的基础土地贵族已资产阶级化,两党在阶级基础上趋向一致,这时才形成两党制,而在以前仅是两党而非两党制。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定要向学生讲明两党制的本质、代表的阶级及政策的差异、它们对于维持政体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 (2)英国两次议会改革1832年和1867年改革。要指出:这两次改革虽未解决无产阶级参政权的问题,但毕竟扩大了选民队伍,向民主化迈进了一大步。不要简单地否定这两次改革。 |-[ ] Y c _#}8] U
(3)系统介绍英国“自由主义”政策。指出英国正是在成为“世界工厂”后,才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推行“自由主义”政策。介绍自由主义政策的内容,着重剖析其自由贸易政策。本目内容有相当大部分是反映工人运动的,可与后面英国工人运动的内容合并讲解。 (二) 德国的统一:在讲述德国统一的背景时,注意三个问题:(1)德国的“分裂”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2)“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对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容克贵族的影响,特别要将它和“美国式道路”进行对比。(3)统一究竟只有一条道路普鲁士道路,还是两条道路普鲁士道路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抑或是三条道路:普鲁士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统一?在统一过程中,分析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为什么能够成功?这除了与普鲁士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外,也应指出俾斯麦的性格、手腕和权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统一是普鲁士的胜利,也是俾斯麦个人的成功。不管对俾斯麦的评价是褒是贬,统一后德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三) 意大利统一:意大利统一与德国统一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统一也是意资产阶级最迫切的要求,因为分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意大利也是由一个王国(撒丁王国)扮演了主角,它也有一个英明首相(加富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指出共同点的同时,也应指明其不同处:意大利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外来压迫是意分裂的根源,加富尔的统一战争也借助了外力,统一后的意大利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外,虽然意大利统一运动中自始至终存在民主革命的路线。但统一最终是加富尔路线的胜利。这又引出对加富尔的评价问题。我们依然可以引用评价伸斯麦的办法,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他作出评价。同时,对于马志尼和加里波第路线的失败也要作出总结。 (四) 俄国1861年改革:在改革的背景部分,我们应重点讲清两个问题: (1)“东方问题”,这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应从宗教、民族、政治、经济和列强争霸的焦点及土耳其的衰落几方面综合分析。(2)俄国农奴制所遇到的危机及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加剧了这一危机,形势发展说明农奴制的废除已势在必行,因此封建沙皇采取主动行动以避免革命的危机。在1861年改革中,强调“赎买”是对农民的掠夺,是俄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并应将这场改革同普鲁士改革对比,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如赎买方式。但又有很大不同:俄国未产生出像容克那样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俄国的封建色彩更浓厚地表现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中;俄国农奴变为农民付出的代价更大。 (五) 美国内战:这部分内容在近代史教学中一直作为重点。背景部分的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应结合前面工业革命的内容来讲,并应强调北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的前提是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即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南北斗争中应突出争夺西部土地是焦点:在经济上,南方奴隶制的生存规律是必须不断扩张领土;在政治上,增加蓄奴州数量有利于奴隶主对参议院的控制权。关于林肯评价,是史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应向学生介绍史学界争论的情况,指出林肯虽不是废奴主义者,但他是坚决反对奴隶制的。内战初期之所以没采取废奴政策,是出于战略等方面的考虑。第二阶段林肯之所以决定实行解放奴隶的政策,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也是出于外交方面的考虑。美国内战分期也可分为有限战争阶段和革命战争阶段两个时期。但是作为美国第二次革命,内战仅是其武装斗争时期,此外还有 “南方重建”时期,即对南方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时期。此外,关于南方黑人在内战后的历史命运,要指出:他们仅仅在政治、法律上获得了自由,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仍然很低,种族歧视在美国长期存在。 本节主要内容:英国1824-1867年的改革及工人运动;俾斯麦与德国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矛盾;内战的进程;林肯与黑人的解放;南方重建;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自由主义思潮 本节导论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斗争中总是以思想武器为先导的。从文艺复兴运动起,经宗教改革一直到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已日臻成熟,并在革命中起了重大作用。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既是理论学说,又是社会运动,作为一种思潮,它是17、18世纪天赋权利哲学的继续和发展。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自由主义一直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主流。自由主义思潮是在工业革命后,随着各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纷纷夺取政权、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大体完成的背景下产生的。19世纪的自由主义已不仅仅是与封建专制的对抗,而是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导向性理论。这种理论和核心便是不干涉主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 学习目标 这一思潮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应对反映19世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这一思潮做全面了解,包括产生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如贡斯当、边沁、穆勒、孔德等西方思想家,另外还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通过学习全面把握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整体面貌。 教学目的: 这是建国以来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首次列入自由主义思潮的内容。这一思潮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本节目的,是将19世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这一思潮向学生作全面介绍,使之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整体面貌。其中诸如贡斯当、边沁、穆勒、孔德等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将作为重点介绍,还介绍人们已熟知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自由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自由主义是启蒙运动时天赋人权论的继续和发展。它产生的背景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两种革命给欧洲的社会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运动风起云涌。各阶层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如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但影响最大的是自由主义,它居主导地位。应指出:自由主义既是理论学说,也是社会运动。它的主流是反封建的、进步的。它反对维也纳会议后出现的封建反动逆流,适应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它将大革命时的人权理论演变为既反对封建专制,又是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导向性理论,也更具系统性,学派众多。它还主张改良,体现了改革和进步的精神和特点,但也有反对革命的倾向。(二) 自由主义学说:介绍法国和英国的代表人物。(1)贡斯当是法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思想灵魂,他的思想主要是针对法国封建复辟王朝的,具有反封建性。他力主个人自由,强调个人,财富即力量,国家应保护个人自由。发展他的思想的是托克维尔,他强调民主和自由并重。(2)英国。边沁的功利主义是英国自由主义两个组成部分之一。他认为人的全部活动的原则就是功利。功利主义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的矛头指向少数贵族把持的上院,主张多数人统治的代议制。国家对经济生活和个人私事应采取“不干涉主义”。穆勒继承发展了边沁的思想。他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变为“一切人的幸福”,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价值,尤其强调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主张在满足多数人要求的同时要“保护少数”有教养者。 (三)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传统教材都有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之外增加了马尔萨斯,以此三人作为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三人均论证了劳动价值论,推崇商品经济,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本节主要内容:从人权理论向自由主义的演变; 贡斯当的自由主义学说; 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穆勒的自由学说;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第五节 日本明治维新
本节导论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蓬勃发展,在东方的亚洲,日本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却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但是,日本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一个面临半殖民地危机的国家,逐步转变成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并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的起点;也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以达到富国强兵目的的一个成功的典范。
学习目标 明治维新对于日本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日本近代的起点。同时也是世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明治维新对亚太地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发生的,也可以说是“西学东渐”的典范。掌握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另外这节内容在史学界有许多问题争论很大,特别是围绕明治维新是革命还是改革这一问题已争论了几十年。对于武士的分化及武士在维新中的作用要搞清楚。
教学目的: 明治维新是日本崛起的里程碑,也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发生的,也可以作为“西学东渐”的典范。这节内容在史学界有许多问题争论很大,尤其是围绕明治维新是革命还是改革这一问题就争论了几十年。本节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武士阶层分化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武士在维新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明治维新的背景:重点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状况,以农业商品化为开端,导致手工业发展。日本与西方不同之处,是商人在农业和手工业间起了关键作用,既扮演了中介作用,又控制了手工业的生产和销售。还有许多手工企业是富农开办,他们也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日本资产阶级具有地主、资本家一身二任的特点。另一重点是武士阶层分化,下级武士资产阶级化,使得他们担负了发动和领导维新运动的历史重任。以上是背景的内因。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西方入侵则是导致日本发生社会变革的外部因素。 (二) 明治政府的三大政策:重点介绍废除封建制度的各项措施,战争过程可简介。这些措施可分为几类:(1)消除封建分裂——废藩置县;(2)废除封建身份制——四民平等及改造武士阶层;(3)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地税改革;(4)废除封建土地制——地税改革;(5)发展资本主义——殖产兴业;(6)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发展教育——文明开化;(7)对外侵略扩张——富国强兵。后三项被称为建国指导方针的三大政策。通过对以上改革措施的分析,将明治维新定性为革命是恰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05:16 , Processed in 0.09536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