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仁教育中心 历史学复习要点与重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仙羽齐天 发表于 07-9-13 18:4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考研的兄弟姐妹们,资源共享,一起努力!预祝大家一起迈入研究生殿堂!

有新资源我会继续更新上传!如有需要可以“妹”我:crane828@163.com

我会努力收集上传!大家一起加油!


世界史近、现代史复习的要点与重点
一、 世界近代史
1、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欧洲
(1)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新君主制”
(2)“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的兴起
(3)人文主义思潮与“文艺复兴”运动
(4)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5)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与后果
(2)第一次工业革命
(3)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进程与意义
(4)法国大革命中的进程与意义
(5)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6)欧洲1848年革命
(7)美国内战的起因及后果
(8)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源与影响。
(9)“明治维新”与近代日本的强盛
(10)“铁血政策”与德国的统一
3、早期工人运动与国际无产阶级斗争
(1)早期英法德三次工人运动
英国宪章运动(1839-1848年《人民宪章》)、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1834念),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的成熟,由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的转移,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
理论建设:1844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传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1、唯物历史观《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纲要》、《德意志意识形态》;2、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雇佣劳动与资本》;3、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跨越,《哲学的贫困》)
实践积累:1、1846年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2、1847年对“正义者同盟”改造;3、1847年同盟一大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4、1847年同盟二大发表《共产党宣言》
(3)第一国际与无产阶级革命

博仁历史学考研辅导  网址:http://www.boren.org.cn   —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1864年9月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成立宣言》),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确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与组织原则。
一、建立并支持国际支部,1867年达26个,支持并指导各国工人运动。。二、反对蒲鲁东主义,反对其关于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于社会之外的自由社会主张,反对将一切社会成员变成小私有者。三,反对工联主义。四、反对巴枯宁主义,反对其无政府主义,反对倚重流氓无产者的暴力革命,反对其继承权主张。
1876年7月,第一国际在费城解散。

(4)巴黎公社及其经验教训
起因:1、19世纪中叶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拿破仑三世的腐朽统治,阶级矛盾激化;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发展、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4、普法战争的失败
过程:1、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废除帝制,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1871年1月二次起义,工人阶级参加政府;3、1871年3月15日,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建立,瓦尔兰等当选中央委员。4、3月18日,反击梯也尔资产阶级政权的镇压行动。5、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建立,颁布无产阶级革命措施。6、4月初-5月28日遭到梯也尔反动政权镇压,巴黎公社最终失败。
失败的原因:1、政治、经济上不成熟;2、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指导;3、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梯也尔政权与普鲁士的勾结;巴黎公社孤军作战;4、对资产阶级专政机构镇压不力。

(5)第二国际与国际工运
1889年7月14日,22国393名各国工人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建立第二国际。关于无产阶级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武装军队、国际劳工等问题。
1、        反对无政府主义斗争。反对无政府主义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否定无产阶级政党、政治斗争,主张绝对自由与平等。(1891年布鲁塞尔会议,无产阶级对战争的态度);(1893年苏黎世会议,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策略),(1896年伦敦会议,殖民地问题)
2、        反对伯恩斯坦主义,伯氏反对唯物史观、反对剩余价值学说何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可以调和彼此矛盾。
3、        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1900年9月巴黎五大,讨论“米勒兰入阁事件”,1904年阿姆斯特丹会议,建立统一社会党,反对修正主义,1907年8月斯图加特会议,列宁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论断,以战争引发的资产阶级政群危机,实施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
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停止活动。

4、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的深入发展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19世纪60-70年代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普遍使用为标志,使世界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标志性成果:1、内燃机发明,动力系统的一次革命。2、汽车出现,随之出现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等。3、石油开采业发展。4、化学工业发展,化学产品大量出现;5、火药发明,运用于军事工业;6、钢铁工业发展,“吹气精炼”-“贝氏转炉”-“平炉炼钢”
特点:1、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前提;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国同时发生;3、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后起国家出现跳越式发展。
影响:1、资本主义工业结果变化;2、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技日趋术复杂、分工合作增加;3、生产与社会划分工进一步细化,泰罗制出现,资产阶级有序、科学管理。4、垄断产生。

(2)英、美、法、德、日、俄等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均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国际机器日益加强,国家政治结构不断完善、资产阶级民主进一步扩大。
英国进一步完善其议会选举制,完善内阁制,发展以两党制为核心的内阁负责制
美国主要式发展并完善其两党制政府形式。联邦党※民主共和党―民主党※辉格党-民主党※共和党
法国的多党政治,导致政治形势变化起伏,政府倒换频繁。
德国强化其集权控制,《非常法》控制反对力量,限制社会民主工党;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日本进一步发展其天皇制,1889年2月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整体,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俄国完善国家专制统治,建立杜马制度,镇压国内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3)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与科技进步
1、19世纪40年代英国焦耳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2、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原理;3、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旺提出细胞学说;4、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5、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奠定无机化学基础。
特点:1、科学理论日趋完整、系统;2、多学科交叉发展;3、科学理论对技术进步的结合越来越紧密5、科学理论对与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4)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与文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1、政治学说与理论:斯宾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发展与生物进化的规律相同,保证人的政治自由,人类社会未来是静止的)
尼采的唯意志论(强力意志说,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本能冲动,强者生存,意志是世界上的一切,超人将实现强力意志,不惜一切达到自己的目的)
2、经济学与理论:“德国历史学派”“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卡尼斯,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反对自由贸易)
“新历史学派”(代表人施莫勒、布伦坦诺、瓦格纳,主张伦理道德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强调国家施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超越阶级且是抽象的,主张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称“国家社会主义”、或者“讲坛社会主义”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门戈尔,接受古典学派的经济自由思想,认为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普遍规律,以个人心理动机分析经济现象,认为物品的价值在于其效用,稀少与效用决定了物品价值的前提条件,将割断价值与劳动的联系,抹煞了价值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5、近代资本主义对外殖民以及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1)资本主义对亚非拉的殖民侵略与扩张
前提:1、欧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使之占有资本主义先发优势;2、亚非拉地区文明的发展步伐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文明;3、亚非拉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能够为欧美资本主义提供产品与原材料市场
特点:首先是对非洲的殖民掠夺,早期15世纪中叶开始奴隶贸易,集中撒哈拉南部非洲。19世纪70年代奴隶贸易停止。19世纪后半期开始,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打破平衡,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在非洲重新瓜分殖民地。
19世纪中期,美欧资本主义开始对亚洲殖民政征服。对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1847年-1884年全面征服越南。从1510年英国开始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1849年全面占领印度。
19世纪初,拉丁美洲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但在政治、经济上严重落后,“大地产制”盛行,“考迪罗主义”盛行,前者把持拉美经济命脉,后者通过军事独裁,控制国家政权。同时,美欧资本主义经济渗透拉美地区,造成拉美畸形的殖民经济结构。
民族解放斗争:1、中国太平天国起义;2、印度1857-1859年民族大起义(1857年“子弹事件”勒克瑙、康波尔、詹西);3、伊朗巴布教起义(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建立拥有自由权、平等权、私有权的正义王国);4、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阿拉比抗战;5、苏丹马赫迪大起义

(2)19世纪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独立运动:1、1791年8月,海地革命开始,杜桑•卢维杜尔领导,屡屡胜利,1803年10月法国远征军投降。11月29日颁布《独立宣言》2、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第一阶段,1810-1815年建立独立政权,但相继失败。第二阶段1816-1826年彻底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3、墨西哥独立战争,“多洛雷斯呼声”开始了独立战争,领导人伊达尔格、莫雷洛斯,1813年11月颁布《独立宣言》,1814年10颁布《墨西哥美洲自由制宪法》,确定共和政体。4、南美被捕独立战争,1810年4月委内瑞拉革命,次年7月独立。领导人米兰达、玻利瓦尔等,1813年-1819年击败西班牙,建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到1822年整个那美北部独立。5、南美南部独立战争,1810年阿根廷革命,领导人圣马丁,1812-1826年,智利、秘鲁独立,南美南部独立。6、巴西独立运动。1822年葡萄牙王室彼得罗独立,宣告巴西独立。1889年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3)19世纪后半期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特点:1、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武装斗争、变法维新、民族起义;2、民族解放运动声势大,分布地域广,相互联系;3、革命内容包括了民族独立、反帝反封建、捍卫民族权利等多个内容。
影响:1、与早期反殖民斗争相联系,民族解放斗争进一步深化了反殖民斗争;2、缺乏政权的政治与理论指导,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先后失败;3、不代表先进的阶级,没有形成在政治上、经济上成熟的无产阶级。4、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改变了欧美资本主义构织的世界殖民体系;5、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意识的觉醒,为其在政治上、经济全面独立,奠定了基础。

6、资本主义走向垄断及危机
(1)垄断资本主义及其特点、影响
定义:垄断组织一般是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生产何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尔联合起来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包括托拉斯(若干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与相关企业组成)、辛迪加(同一生产部门少数企业通过联合控制销售、原料采购价格的联合)、卡特尔(生产同类产品大企业通过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达成协定后的联盟)、康采恩(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集团的不同企业、公司、银行组成的联合)等
成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普及,工业竞争加剧;2、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新的调解与控制方式,以攫取高额利润;3、垄断组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特点:1、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程度不同,美国、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最快,垄断化程度最高,日本、俄国相对落后。2、各国垄断组织的分布相对不同,美国集中在钢铁、石油、汽车等领域,德国集中在采煤、化学、电气、冶金等领域,法国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日本集中在商业、金融、运输领域。3、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主要是从经济垄断最终走向政治垄断。
结果:积极效果是推进生产力更大程度的发展,消极结果一是垄断价格降低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结果二是加剧社会竞争,三是促使食利阶层出现,四是推动了殖民扩张,五是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2)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瓜分狂潮
亚洲:1、中国,1895年甲午战争,俄国取得对中国东北的控制,德国1898年控制山东,1898年法国控制云南、两广地区,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地区,强租威海卫,占有长江流域,1898年日本控制福建,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导致中国康梁变法,直至辛亥革命。2、朝鲜,1876年2月日本强迫朝鲜订立《江华岛条约》,最终吞并朝鲜。导致全俸准起义。3、印度殖民化加深,提拉克领导国大党的民族斗争。4、菲律宾,美西战争后美国占领菲律宾,波尼法秀领导民族起义,最终建立阿奎那多为首的共和国,最终失败。
非洲:1、埃及,1879年爆发阿拉比领导下的民族革命,组织祖国党,反击英国殖民统治。2、撒哈拉以南非洲,1876年,欧洲列强建立“国际非洲协会”,1884年欧美列强召开柏林会议,旧非洲殖民地问题达成原则性意见。90年代对东非瓜分完毕,190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全部瓜分完毕。
1884-1900年,英国(370万,5700万人)、法国(360万,3650万人)、德国(100万,1470万人)、比利时(90万,3000万人),葡萄牙(80万,900万人)

(3)近代资本主义国际关系体系的破灭
1814年,欧洲列强召开维也纳会议,订立维也纳体系,确定了欧洲疆界的基本格局。1、回复欧洲的王朝统治,2、确立欧洲大陆的疆域秩序,3、建立德意志联邦,4、规定法国1790年疆域,5、维持意大利领土与政治格局。
欧洲力量格局的总态势:英国执行“光荣孤立”政策,欧洲大陆结成以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神圣同盟”,英、俄、普、奥缔结“四国同盟”,负责维持欧洲秩序,镇压一切革命力量。但是,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很快改变了旧的格局现状。
1、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波旁王朝倒台,改变了欧洲力量格局。2、普鲁士崛起,建立德意志帝国,改变了欧洲力量格局;3、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政治动荡,国内民主革命不断。4、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狂潮,引发了空前的矛盾。5、国际传阶级运动与革命此起彼伏,不断高涨,动摇了资产阶级旧的国际统治。6、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不断高涨,业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

(4)19世纪末帝国主义战争
1、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借口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出兵古巴、菲律宾,取代了旧的帝国主义,以新殖民主义控制了古巴与菲律宾。
2、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开战,争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俄国战败,日本由此控制南满,俄国控制北满。
3、布尔战争,1899-1902年,英国与南非荷兰殖民者后裔布尔人开战,最终占领南非德兰士瓦、奥兰治两地,控制了南非。
4、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军备竞争加剧,在非洲及东南欧地区多次发生冲突,引发国际危机。
5、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建立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1894年俄国与法国订立同盟,1907年英国加入,正式缔结协约国集团。欧洲出现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相互对阵局面,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6、1912年6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保、塞、希、门对阵土耳其,巴尔干半岛民族获得民族独立。1913年6月,保加利亚对塞、希两国及土耳其,反土联盟瓦解。两次巴尔干战争反映了欧洲帝国主义的矛盾与对立。

(5)第一次世界大战
起因:1、帝国主义的不平衡发展规律;2、欧洲帝国主义列强严重的冲突与对立;3、资本主义极端垄断化、极端民族主义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具备具有民族自卫、反侵略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进程:1、1914-1916年战争前期。德军西线受挫,东线取得胜利。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坦能堡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2、1917-1918年大战的转折。德军节节败退,协约国不断胜利。1917年4月美国参战,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俄国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1918年9月德军败局已定。9月保加利亚投降,10月土耳其投降,11月奥地利投降,11月11日德国投降。
结果:1、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死亡1300万人,失踪2000万人,百姓死亡4000万人以上,战费1800亿美元,经济损失2700亿美元。2、欧洲人民生活水平严重倒退。3、改变了旧的国际关系体系。4、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出现变化。5、促进了新技术与科学的进步,如雷达、飞机与航空业、军事通讯等。

二、世界现代史
1、苏俄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
(1)俄国1905年革命
前提:1、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农奴制。2、俄国产业工人队伍庞大,相对集中,革命意识强烈。3、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列宁参与领导,订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指导方针。4、沙皇专制统治腐败、黑暗,阶级矛盾与冲突严重。5、1900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俄国产生冲击。6、日俄战争失败成为革命的导火索。
1905年1月,以沙皇镇压工人运动开始,革命爆发,主要城市工人举行罢工,建立工人全权代表苏维埃。1906年12月,革命失败。
1905年革命尽管失败,但迫使沙皇专制政府做出让步,建立君主立宪制,设立杜马,教育了资产阶级民主派,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预演。

(2)二月革命
起因:1、一战空前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与阶级对立;2、战争使沙皇专制统治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危机中。3、无产阶级以及布尔什维克党不断成长、成熟,
过程:1、1917年3月彼得堡普提洛夫工场工人游行示威,揭开了革命序幕。2、3月11日,罢工演变成武装起义,迫使沙皇政府倒台。3、彼得堡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最终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结果: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帝国主义战争仍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没有达到。

(3)十月革命
过程:1、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提出革命的两阶段说,号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8月8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会议,提出政权转归无产阶级河贫苦农民,建立中央委员会。3、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推翻临时政府。4、11月7日 召开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大会,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提出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结束帝国主义战争,废除土地私有权,满足农民平分土地要求。
后续措施:1、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组建红军,建立人民警察,建立契卡。2、清除孟什维克党人,建立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3、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在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领域推进社会主义。4、订立《布列斯特和约》,停止与德国的战争,卫苏维埃政权赢得了时间。
意义: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2、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理论的胜利;3、鼓励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4、推动了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发展。5、改变了国际力量格局以及旧的帝国主义秩序。

(4)德国十一月革命
起因:1、受俄国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2、德国战败,引发了国内政治与经济危机;3、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发展以及社会民主党的鼓动宣传。
过程:1、11月1日,基尔水兵拒绝执行出击命令。2、11月4日,水兵发动起义,取得胜利。3、德国各地发生革命,冲击德国君主政权;4、11月9日,柏林起义,德皇退位。11月10日工兵代表苏维埃开会,批准建立艾伯特政府。5、1919年1月,艾伯特政府政亚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失败。
教训:1、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稚嫩、不成熟,共产党力量弱小;2、无产阶级孤军奋战,缺乏外援。3、缺乏正确的无产阶级革命纲领。

(5)匈牙利革命
过程:1、1918年10月,布达佩斯工人大罢工,并且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哈布斯堡家族统治。2、独立党人卡罗利建立联合政府。3、1918年11月,卡罗利政府与协约国订立条约,协约国对其实施部分占领。4、1918年11月16日,匈牙利建立共和国。5、11月20日建立匈牙利共产党,与卡罗利政府谈判建立苏维埃共和国。6、1919年7月,协约国对匈牙利发动军事进攻,镇压革命,建立了霍尔蒂独裁政权。
教训:1、没有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2、匈牙利共产党稚嫩,缺乏革命与执政的经验,与资产阶级政权妥协;3、匈牙利革命孤立无援,力量与协约国集团相比严重不足。

2、二三十年代的欧美资本主义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内容:1、巴黎和会1919年1月召开(27国代表),讨论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美英法各有自身打算,最终订立《凡尔赛条约》(领土问题、军事问题、战争赔偿、殖民地问题)、《圣日耳曼条约》(承认捷克、波兰、南斯拉夫独立,将波西米亚、摩尔达维亚、西里西亚归捷克斯洛伐克、波、黑、达尔马提亚归南斯拉夫、特兰西瓦尼亚、的里雅斯特归意大利、禁止德奥合并、军事力量限制、支付赔款)、《纳伊条约》(马其顿归南斯拉夫、西色雷斯归希腊、保留爱琴海出海口、支付赔款、军队限制)、《特里亚农条约》(外喀尔巴纤乌克兰归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内特东归罗马尼亚、巴内特西归南斯拉夫、限制军队、支付赔款)《色佛尔条约》(中东国家归属英法托管、保留欧洲地区君士坦定堡及其领近地区,建立海峡委员会、限制军队)
2、华盛顿会议1921年8月召开(九国代表),A、《关于太平洋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四国条约》,冻结太平洋岛屿现有军事力量,彼此尊重利益,遭遇侵略时进行协商;B、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五国条约),美英法日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比例5:5:3:1.67:1.67,即美英各52.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维持各国在太平洋所有岛屿上海军建设现状。3、《解决山东问题悬案大纲》回复中国对山东主权,日本撤军,归还胶济铁路保持日本特殊利益,中国偿还铁路价值。4、《九国公约》尊重中国主权行政领土完整,将中国拉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地步。

(2)国际联盟的性质、特点及影响
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会通过《国际联盟条约》,列维《凡尔赛条约》及其他和约的第一部分。
性质:国际联盟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和安全,裁减军备,制裁侵略。但没有实际行动。实际上反映了新老帝国主义控制世界的不同设想,反映了新老帝国主义的矛盾。比如其“委任统治制”,就是赤裸裸对殖民地人民的侵略。
特点:国际联盟比较具有欺骗性,打着国际正义、公理的旗号,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实。
影响:英法最终控制了国际联盟,和《凡尔赛条约》等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进而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国际冲突中有所帮助,但是效果不大。成为欺骗世界和平、正义、被压迫民族的幌子。

(3)美、英、法等国战后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
美国战后经济繁荣,政治保守。前者表现在“柯立芝繁荣”,后者表现在“萨克-万泽蒂事件”、“帕麦尔大搜捕”、“新自由移民”
英国1、工党代替自由当,建立新两党制,2、1926年工人大罢工,3、“季诺维也夫信件”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建立英联邦
法国1、1924年左翼联盟政府执政,颁布进步政策

(4)意大利法西斯专政
起因:1、战争对意大利的冲击,政治、经济危机加剧,2、意大利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律的薄弱,3、战后极端民族主义膨胀,
过程:1、1921年11月,墨索里尼建立“国家法西斯党”。2、1922年10月“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3、实施法西斯专政,《非常法》、《保卫国家措施法》、《政府首脑职责与特权法》
影响:对德国法西斯产生了重要影响,危及南欧国际秩序

(5)美国罗斯福“新政”
原因:1、资本主义危机规律的作用;2、美国资本主义畸形发展;3、寅吃卯粮、经济投机,埋下经济危机的伏笔;4、各国资本主义竞争加剧。
内容:1、财政金融领域,整顿银行、《存款保护法》、《格拉丝-高尔特银行法》、《证券交易法》、《放弃金本位法令》、《黄金储备法》、《银行条例》、《财产税法》等;
2、《产业复兴法》(劳工谈判,劳工权利,最低工资与最高工时);《全国劳资关系法》(罢工规定);《公平劳动标准法》(工人经济权利维护)。
3、农业生产领域,《农业调整法》(规定农产品价格、保持产销平衡,减少耕地、牲畜、农作物);《农业信贷法》对农场主实施救助。《土壤保护和国内土地分配法》(科学种植)
4、社会救济,成立社会救济机构,民间资源保护队,实施以工代赈;《联邦紧急救济法》、《紧急救济拨款法》、《社会保险法》、《贷款法》、《国家住宅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
5、政府体制领域,实施司法改革,最高法院由改革派掌握;《政府机构改组法》,建立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等
评价:“新政”的相对性

(6)德国纳粹运动与法西斯政权
起因:1、一战后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压迫,引发德国民族主义高涨;2、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经济冲击;3、德国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天不足;4、吸收欧洲19世纪末反动政治学说与理论5、德国共产党及左翼组织的不成熟
过程:1、1919年德国工人党建立;2、希特勒对德国工人党改造(党名、党纲、党卫军等);3、慕尼黑政变,扩大法西斯影响;4、纳粹党“二次革命”,与国防军勾结;5、“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进步势力;6、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1934年出任首相,建立第三帝国,建立专制体制。6、扩军备战,对外扩张、侵略。
影响:形成了对欧洲安全的威胁,破坏凡尔赛体系,形成新的军备竞赛

(7)日本法西斯化
起因:1、日本资本主义先天不足;2、日本经济危机、社会危机;3、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对日本经济冲击;4、美英法资本主义国家与日本经济争夺;5、日本法军国主义势力、封建势力强大
过程:1、日本民间法西斯理论及运动的发展,大川周明、北一辉等。2、军部法西斯力量发展,“巴登巴登密约”-双叶会-樱会。3、统制派与皇道派之争;4、1931年“九一八事件”,5、1932年“二二六事件”,6、广田宏毅内阁确立法西斯体制,7、1937年“七七事变”
影响:与德意法西斯勾结,建立法西斯阵营,威胁世界和平。

(8)德意日法西斯与二三十年代国际危机
过程:1、1936年“莱茵兰事件”;2、1936年建立“柏林-罗马轴心”;3、1937年11月,建立“罗马-柏林-东京轴心”,法西斯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4、德国吞并奥地利、5、苏台德区事件与慕尼黑阴谋;6、“上海事件”;7、“有田-克莱奇协定”;8、“华北事件”

3、亚非拉民族民族运动
(1)中国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运动开始。1、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学改良州刍议》、鲁迅《狂人日记》;2、共产主义思想;3、北伐战争;4、1922年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罢工高潮;5、1924年国共合作。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一战后印度民族斗争高涨;2、英国《孟太古-蔡姆斯福方案》;3、《罗拉特法案》;4、阿姆利则惨案;5、非暴力不合作开始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1、领袖会议;2、向食盐进军;3、《德里协定》,4、1935年《印度政府组织法》

(3)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起因:1、《色佛尔条约》激化了土耳其民族矛盾;2、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黑暗、腐败;3、社会经济政治危机频发
过程:1、“保权协会”;2、组建土耳其国民军;3、凯末尔主义六原则(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4、通过《国民公约》,维护民族权利;5、建立大国民议会,建立国民议会政府;6、伊兹密尔击败希腊侵略军;7、1923年7月订立《洛桑条约》,维护土耳其领土与主权完整。8、建立土耳其共和国
意义:维护民族利益,拯救灾难,使土耳其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起点:1917年改革,通过民主与进步宪法;资产阶级民主展开护宪运动;
内容:1、打击军事寡头;2、推行土地改革;3、改组革命党,确立资产阶级民主体制;4、国有化运动;发展教育
结果:加强了国力,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威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4、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与国际共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其评价
起因:1、列宁假设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思想”;2、苏俄社会主义初期严重经济困难;3、以行政方式统一国家经济生活
过程:1、余粮收集制;2、征粮队;3、禁止实物买卖,禁止交易;4、国家生产与生活资源垄断;5、总管理局中央计划体制
评价:1、解决了战后初期困难,保卫了苏维埃政权;2、农业损失巨大,恶化了工农关系;3、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观冒进

(2)“新经济政策”及其成败
起因: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难以为继;2、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暴动频繁;3、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
过程:1、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2、租赁制、租借制,以外国河国内私人资本发展社会主义;3、实施国家资本主义;4、回复商业贸易;5、多劳多得
评价:1、巩固工农联合,稳固社会主义政权,巩固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尝试;3、有效利用了资本主义资金与技术

(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与“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道路:1、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任务;2、1925年确立第一个五年计划,“向工部学习”、向“技术学习”,展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前完成一五计划;3、1933年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农业化道路:1、1、1925年停止“新经济政策”,2、1929年11月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3、1930年1月建设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使军事工业,缩小消费工业,压缩轻工业,扩大工农业剪刀差,追求工业发展速度,实行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经济突击

(4)共产国际与国际共运
起因:1、十月革命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发展;2、一战后各国无产阶级具有相互联系的客观需要;3、列宁积极主持并领导了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过程:1、1919年3月2日,各国共产党与左派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成立大会;2、《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3、1920年7月共产国际二大召开,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发动国内战争,夺取政权;4、1921年7月共产国际三大召开,争取无产阶级大多数;5、1922年11月共产国际四大召开,建立统一战线。
结果:有助于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但是也干扰了一些国家共产党活动,带来了左倾盲动之风

5、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二战前的国际关系与列强斗争
1、法西斯力量与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2、社会主义与法西斯力量的斗争;3、英法苏三国谈判;4、美国不干涉主义与中立法;5、英法的绥靖政策;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进程分析
1、战争开始阶段,法西斯进攻;(波兰战争、北欧登陆战、低地国家战役、法兰西战役)2、战争持续深入,法西斯争取更大的胜利,但也开始酝酿失败因子;(苏德战争、反法西斯联盟、珍珠港事件)3、战略转折(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亚洲战场、北非战场、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4、战争胜利(诺曼第战役、十次打击、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

(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及其意义
1、1941年7月《英苏联盟条约》;2、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3、1941年9月《第一号议定书》4、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评价
战争两阶段之说:二战前期为帝国主义战争,也具有反法西斯战争性质,但以前者为主;苏德战争爆发后,主要演变为反法西斯战争。

(5)二战前后的世界科学技术进步与文化发展
自然科学理论:1、爱因斯坦“相对论”;2、海森堡“量子力学理论”‘3、核物理学理论;4、新化学理论,包括惰性元素族、化学健、离子健、分子轨道法、高分子化学;5、生物学,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奥森与克立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6、数学,拓扑学、场论、群论、博弈论、突变论、运筹学等。
技术进步:1、飞机技术;2、无线电技术与电台广播;3、电视与电视业;4、高分子合成材料;5、原子弹与原子能发电;6、火箭技术
社会科学:1、哲学,包括语言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2、历史学,包括文化形态史学、批判历史哲学、年鉴学派;3、文学,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文学等;4、经济学,包括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干预经济学;5、社会学,包括凯尔迪姆、韦伯;6、心理学,主要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

三、世界当代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国际格局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雅尔塔体系即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包括战时英美苏三大国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1、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2、开罗会议;3、德黑兰会议;4、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会议;5、雅尔塔会议
内容:1、在和平民主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结构,划定各国势力范围;2、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新经济结构;3、创立联合国队国际秩序的监管;4、确立大国协商制度
评价: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世界和平、民主的目标;但是让位于美苏冷战,该体系具有大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印记;相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其影响一直影响到后冷战时代。

(2)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目标以及评价
背景:1、美国“国联”思想的延续;2、美国力图建立战后大国合作模式;3、确立美国在未来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
目标:维护粘合剂欧国际格局的稳定,保持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
评价:作为国际普遍承认的组织,队协调战后世界各国矛盾有所作用,但是在战后初期相当长时间为美国霸权主义所控制

(3)布雷顿体系与世界经济秩序
1944年7月,44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占有27%,在世界银行中占有24%投票权,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实行货币固定汇率制度。美国控制世界银行的贷款保证,负责世界银行购买美国商品,美国控制世界贸易等。
1945年12月订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实行全球贸易自由化。

(4)冷战的起源、经过及其影响
起因:1、1946年3月邱吉尔“铁幕演说”;2、1947年4月杜鲁门主义;3、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4、1947年9月苏共与东欧建立情报局;5、1949年月,苏东建立经互会;6、1949年4月美国建立北约组织;1955年5月苏东建立华约组织。
影响:影响到战后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5)欧洲政治、军事对峙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形成及发展
北约与华约对立,构成了欧洲政治对峙、军事对峙局面,具体体现在1、日丹诺夫的两大阵营报告;2、经济上,欧美资本主义形成经济自成一体的经济共同体,实施自由资本主义;苏东社会主义自成一体,实行计划经济体制;3、政治上,苏东以及后来的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专政,美欧资本主义国家则实行代议制资产阶级议会政治。4、文化上,社会主义自成一体的文化理论、文化活动;资本主义文化多样模式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及主要国家
(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相对迅速,1、军事工业与技术向民用工业的大规模转移;2、战后各国政府政策干预;3、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4、扩大产品的海外输出;5、新殖民主义战争;6、战后各国国内的巨大经济需求。

(2)从杜鲁门政府“公平施政”到里根、布什“重振国威”
杜鲁门“公平施政”、艾森豪威尔“中间道路”、肯尼迪“新边疆政策”、约翰逊“伟大社会”、尼克松“新联邦主义”、卡特“新能源战略”、里根、布什“重振国威政策”

(3)从“遏制战略”到“超越遏制战略”
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遏制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相互摧毁战略”―“确保有效摧毁战略”-“超越遏制战略”

(4)战后英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分析
政治:工党政府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巴兹克尔现象
经济;国有化运动、福利国家政策-撒切尔主义
外交:三环外交-美英特殊政策-加入欧共体-美英特殊关系及其摇摆

(5)战后法国政治、经济与独立自主外交
政治: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经济:欧洲经济联合
外交: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

(6)战后西德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分析
政治:两德分治-联邦德国建立-加入西方阵营
经济:艾哈德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从社会政策控制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繁荣、稳定
外交:哈尔斯坦主义-新东方政策-重视美德关系

(7)战后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分析
政治:战后日本民主改革-天皇制变化-自民党长期执政格局
经济:战后日本经济奇迹
外交:《日美安保条约》,重视美日关系

(8)资本主义形成新政治、经济格局
政治:1、美国队资本主义世界德控制力严重下降;2、美国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大国;3、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不会危及资本主义阵营的存在
经济:美国-日本-欧共体三足鼎立,三者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经济互补性加强,合作多于竞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9)从欧洲一体化到欧盟的分析
路线: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原子能联营-欧盟
性质:从区域、部门经济联合,到整体经济联合,从经济联合到政治联合,从政治联合向外交联合、防务安全联合方向发展
结果:1、有利于欧洲经济持续发展;2、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合理化发展;3、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平衡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经济霸权主义

3、二战后社会主义世界及苏联东欧各国
(1)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及其模式分析
1、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数国,规模大、地域广;2、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形成与资本主义相对抗的社会主义阵营;3、对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启示作用;4、对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发挥积极作用;5、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新的探索
社会主义模式单一化与意识形态化,没有吸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有益、合理的成分,缺乏多样化、科学化,

(2)苏南冲突与“铁托主义”性质的分析
起因:1、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2、苏南双方在战时积聚的民族矛盾;3、苏联在战后初期经济交往中推行利己主义政策;4、斯大林与铁托倔强的个人性格
性质: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第一次分裂,表现了社会主义内部在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列宁主义理论上的认识存在分歧。

(3)波匈事件、中苏分歧与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一、1、1956年10月匈牙利学生游行示威,2、格罗政府与示威群众冲突;3、苏联出兵,维持社会主义团结;4、卡达尔上台
二、1、1956年波兰波兹南斯大林机车厂工人罢工;2、武装冲突;3、苏联对把兰事件施加干预,4、苏波两国发表互相协商、平等宣言
三、1、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引起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混乱;2、中苏思想与理论论战;3、苏联要求建立联合舰队、长波电台遭拒;4、苏联撤走专家,给中国造成严重损失;5、九评:对领袖人物、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发生争论

(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
政治领域:1、批判个人崇拜;2、平凡冤假错案;3、改组内务部;4、精简国家机关
经济领域:1、扩大企业经济管理权、经营权;2、改革农产品、畜产品的交售制度;3、改革农业计划制度;4、大规模开垦荒地,增加农业产量。
文化领域:出现解冻文学(艾伦堡《解冻》)
评价:不成熟的政治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计划管理体制,只是局部有所调整,成效有限。

(5)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军事竞争:1、扩充军备;2、核武器竞争;3、美国介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侵略阿富汗;
政治竞争:1、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勃列日涅夫主义”,美国对盟国推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2、争夺中间地带
文化竞争:1、“和平演变”,2、文化渗透
经济竞争:美苏双方竞相控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集团经济体系

(6)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与苏联改革
《改革与新思维》强调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出“自由化”、“公开性”口号,认为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
过程:政治改革开始,1、实施社会主义多元化、民主化、公开化,将国家权力由党中央转向最高苏维埃,削弱党的领导;2、建立多党制;3、改革政体,设立总统制;3、1990年7月《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4、在民族政策上提出,人权优于民族权,导致苏联民族主义高涨;5、1991年12月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建立独联体;6、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解体。

(7)苏联解体与东欧社会主义巨变
苏联巨变直接影响到东欧国家,
波兰:1990年波兰统一工人党停止活动,1990年12月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当选总统。
匈牙利:1988年实行多党制,1989年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社会党,国名正式改名匈牙利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1989年11月布拉格大学生游行示威,12月,组成新政府;12月杜布切克当选联邦一会主席,“七七宪章”领导人哈维尔当选总统。1993年1月,成为捷克、斯洛伐克两个主权国家。
保加利亚:1989年11月反对派建立“民主力量联盟”,1990年2月保共实施多党制、议会制、市场经济,1991年11月改名保加利亚共和国。
罗马尼亚:1989年12月蒂米什瓦拉事件;2、12月25日罗共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处死,1990年5月 自由大选举行,救国阵线获胜。
民主德国:1989年1哦月,戈尔巴乔夫要求民德开放,11月9日开放柏林墙,1990年10月两德合并。

4、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1)亚非民族独立运动
1、1955年4月,29国参加亚非会议,围绕世界和平、经济合作、谴责殖民主义。亚非会议是世界民族解放历史上的里程碑。
2、20世纪60年代是非洲民族解放运东高潮,仅1960年就有17国独立。
3、战后亚洲民族国家赢得了反殖民斗争的胜利。

(2)不结盟运动的起因及其对国际格局的作用
起因:1、美苏冷战争夺;2、民族国家自身的利益需要;3、新殖民主义抬头、帝国主义死灰复燃;
过程:1、1961年25国召开不结盟会议第一次会议,提出和平共处原则,反对冷战;2、七十七国集团,1963年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形成七十七国集团,要求建立新经济秩序。
作用:1、不结盟运动对国际格局造成冲击;2、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自信,加强把了其政治、经济影响;3、维护世界和平,对美苏两霸形成牵制。4、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殖民主义体系瓦解与第三世界形成
原因:1、亚非拉民族国家意识觉醒;2、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对殖民地需求减弱;3、民族解放力量增强,对殖民主义形成威慑;
过程:1、亚非民族解放斗争此起彼伏;2、英法殖民国家推行“非殖民化”;3、旧殖民统治方式变化、调整
亚非拉各民族国家连成一体,形成美苏之外的第三种世界力量

(4)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及其模式分析
在政治上:民族国家政治独立意识较强,建立独立的民族政权,但是采取多种方式,有社会主义的,也有资本主义的,还有混杂两者之间,或者混同于本国政治与历史状况的
在经济上:经济上缺乏独立,严重依赖于前宗主国,经济畸形发展,基础工业普普遍不足

5、二战后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
(1)新技术革命及其特点、影响
内容:1、核能技术及其利用;2、空间技术;3、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4、分子生物学技术;5、人工合成材料技术及其使用
特点:1、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加速发展;2、科学技术的整体性趋势;3、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2)知识经济与信息革命
定义:是指一种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的基础上,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
特点:1、知识成为无形资本;2、知识密集型产业兴起;3、知识经济不断创新;4、知识经济高效低耗,可持续性发展。
信息革命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3)当代新文化思潮及其变化
历史学:计量史学(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历史推断,借助计量模型以历史研究)、新马克思主义史学(从社会下层发现历史发展的真实)、新社会史学(用社会科学概念和计量方法,以社会作为历史研究内容)等
文学:荒诞派文学(尤奈斯库,反映了战后人民对世界不安全认识)、黑色幽默(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对现实社会不满)、愤怒青年(阿伦•保罗《愤怒的回顾》,对社会不满)、新小说派文学(人无法决定世界,世界独立存在,世界决定人的内心、自我)
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强调异化与人道主义否定无产阶级作用)
经济学:供应学派(强调供给的重要性,主张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投资能力)、新凯恩斯主义(从收入分配领域实施国家经济干预)、新制度学派(重视制定经济活动的规则,制度决定经济活动的一切)

(4)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的思考
全球化问题: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4、国际恐怖主义问题
思考:1、全球化任重道远、不能因噎废食;2、全球化需要不断深化,科学发展;3、全球化必须综合发展,不能单一化;4、全球化是未来趋势
沙发
2007zzjjff 发表于 07-9-13 19:18:15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啊 !!
板凳
leonhl 发表于 07-9-13 19:23:5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资料[s:7]
地板
fff1789 发表于 07-9-14 11:57:12 | 只看该作者
恩  拉线条了
5#
悠然见溪竹 发表于 07-9-14 12:18: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谢谢!!~~~
6#
africa1962 发表于 07-9-14 20:00:18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资料啊
7#
 楼主| 仙羽齐天 发表于 07-9-17 15:40:1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大家支持!

感谢大家!希望大家都能资源共享!有什么需要尽管说!我会尽量为大家收集!
8#
xiaobao1315 发表于 07-9-17 17:46:02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很不错 如果能有MP3格式音频资料,那样就更好了 !谢谢你!
9#
RPG 发表于 07-9-18 12:47: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LZ[s:9] [s:9] [s:9]
10#
5847127 发表于 07-9-20 17:14: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真是好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0 17:08 , Processed in 0.09349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