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黄安年:从文科硕士生入学科目统考看硕士生本科化倾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盖棺尸论 发表于 07-9-25 23:5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2007年9月14日 作者: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黄安年的博客


早听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跃进出现教育质量滑坡现象,尽管教育部长周济不愿正面承认,但是他的所谓从发展数量阶段到重视质量阶段转变的高论,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前一阶段高校总体上是重数量轻质量的,其实这个恶果只要实事求是看问题,大概都得承认这个现实,不是说没有少数质量好的,而是总体上质量在下降,如果引经据典也可以从恩格斯那里找到理论依据,他有一句名言:运动从横广面发展未免降低水平(大意)。  

办学校光搞大而全、楼堂馆所是绝对不行的,关键在选好校长和教师,一批名牌高校相继由教育部委派的司局长来掌管大权,固然具有和教育部领导层沟通的优势,但其教育行政化趋向可想而知。这些年来,尽管学校的硬件发展了,教师队伍有所扩大,但是基本队伍的素质并没有重要变化,相反有些学校教师青黄不接,随着文革前毕业的老教师的陆续退休,不少新的似乎还接不上班,他们钱袋比以前满了,任务比以前重了,人均培养研究生的数量大幅上升,但是导师投入培养的人均时间却大幅减少,有人用养鸡场来形容大学不无道理,说对研究生批量生产一点不假,我们不来说研究生入学后的各个培养环节是怎么做的,这里只从把住入学关来小议一番。  

本来文科研究生的全国统考课程中只有政治和外语,政治课具有导向色彩,谁也不敢贸然取消他,这门课程除了应付门面和让考研专业户利益集团中饱私囊外,实事求是地说效果甚微,依我看问题不在考政治,因为任何国家都要讲政治的,不讲政治是假的,问题在于怎样讲政治,考什么样的政治。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专业性很强也很个案,强调研究型,即使培养教学型研究生也得是教学研究型的才好。所以一般说来文科各个专业培养方向的研究生导师寄希望于专业课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本来专业课考试是由各个大学院系自行决定的,现在可好,合成了一门,而且改为全国统考,这一来不等于研究生本科化了,只要统考成绩达标,不等于任何文科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都可以攻读了,这个面也太宽了,宽到和大本有什么区别?  

19日上午我在超星录影棚录影时,有位在那里做文编的年青人,他告诉我今年正好考河南大学的先秦专业研究生,而历史考题是统一的,古代的份量却很少,却有美国20世纪初经济方面的考题,他说我现在录影的内容好像和考题是一样的。我说,我又没有参加研究生命题,你考先秦却要回答当代美国经济的考题,实在是难为你了,这种考法实在离谱,这不等于和普通高考一样了?  

文科研究生本科化倾向已经相当严重了,如把研究生年限由三年改为两年,这一来研究生只能上不少统一的大课,而这些大课的内容几乎和本科生的某些选修课程很少区别,而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时间又被大大的减少和降低要求了。
沙发
 楼主| 盖棺尸论 发表于 07-9-25 23:51:01 | 只看该作者
姚选民:也说“考研变高考”——对中国研究生考试制度的反思
时间:2007年9月14日 作者:姚选民(厦门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来源:学术批评网


又到中国研究生考试 报名的日子了,面对中国的考研大潮,《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曾经发出了“考研变高考” 的感叹。面对这种说法的合理性问题,不论是“深刻不够”的一般网民,还是“思想睿智”的学者,都丝毫没有觉察——提出质疑,笔者对此甚为惊讶!“考研变高考”这种说话难道就只表达了一种涵义?起初,笔者像其他人(是像一般网民还是像学者呢,不重要)一样对此也不意识,但数读了邓正来先生的一篇博文及其所附网友们的评论,笔者惊诧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曾是“不思的一大堆”中的一员。

对于“考研变高考”这种说法,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开放出这样两种含义:一是现在“考研”的架势如同“高考”,不但形势象,就连备考也象;另一种含义是“研究生考试”本来就优于“高考”,较“高中升大学考试”品种高贵。

笔者不妨先说说后一种为人们所不意识的“评断”:“研究生入学考试”真的比“高中升大学考试”品种高贵吗?任何没有理据支撑的判断都是无力的。首先,从考试“出题者”的构成来看,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一般是由招生院校的老师出题,这对于在招生院校就读的学生有“天然”的优势,因为那些出题老师就极有可能曾是他们选修过其课程的老师;然而“高考”试题的出题老师却来自全国各地,且其在出题期间及以后(高考前的一段时间)有人身自由之限制。其次,从考试内容来看,“高考”的内容非常宽,试题覆盖面非常广;而“研考”试题,特别是就专业试题来讲,一般就出自于那几本教材,只要能识字的基本上都能看懂。再次,从考试内容的性质来看,“高考”试题多涉及“形式逻辑”(特别是理工科),如数学,英语等;而“研考”试题(公共课由于与“高考”相类似,不提),为了维护所谓的“公平”,多涉及死记的专业基础知识,且主观性强、价值判断多,应试者只要注重记忆就能过关。复次,从阅卷来看,“研考”的专业试卷全部是由招生院校的老师批改,且往往把本院校考生试卷与其它院校考生试卷分开批阅,最重要的一点是专业考试的分数,招生院校有自个变动的权力;而“高考”阅卷则先是“匿名”,后是集中全国各地老师统一批阅,并且还有复查,基本上不会出现“研考”中自己老师知道是自己学生的答卷的情况,至于考试分数自个变动的情况根本不会出现,。最后,还有复试(主要是面试),在“研招”中的复试程序冠冕堂皇,其实是一些院校照顾本校考生,招生腐败的温床,而“高考”招生中复试程序除了几所所谓的“牛校” 外基本上没有——这对农村出身的孩子而言相对来说要公平一些。笔者基于上述理由认为,“研考”并不天然地比“高考”品种高贵,反而“高考”显得相对更严格、公平和科学。

现笔者再来说说“考研变高考”的第二种含义:现在“考研”的架势如同“高考”,不但形势象,就连备考也象。就此种含义的说法,笔者以为至少包含有两个问题:一是在一些地方院的考生像备“高考”一样备“研考”是那些考生的错吗?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考研”如此强劲的势头呢?。同样地,笔者先说一下第一个问题。有一些所谓“名校”出身的硕士生看不起“出身低微”的地方院校生,其理据是“你太差,与我不是同一档次”。现在让笔者来分析那些“高贵生”理据的合理性。考试永远是一个资格“门槛”,它只是筛选它所要求的考生。在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时候,我们都假定研究生考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只要能通过这一考试的就都是合格的研究生新生。换言之,从“合格”这种意义上说,不管是“名校”或“牛校”出身的考生,还是地方院校的考生是处于同一档次的。当然以上是从法学中的“程序正义”的意义上说的。但依法理常识,“程序正义”并不能绝然保证“实体正义”,也就是说,并不能绝对保证研究生新生的质量(不论是从考试内容上要求,还是从招生目的上要求)。问题出在哪呢?考生永远是无辜的。可以说,考生通过“研考”进入研究生院,不管是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表明他们是合格的研究生新生。而其备考的过程及所在院校“高考”式的管理 ,那是另一个问题,不能成为质疑研究生考生水平的理据(不论是法律上的,还是道德上的)。笔者以为问题主要出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上,出在考试的程序及内容上。更进一步说,由于专业出题是由招生院校自主出题,问题出在招生院校的“出题者”身上,再更进一步说,是出在想招“研究生”的导师身上,因为只他们可能有资格制定考试的内容和程序。因此,要改变导师招不到想要的学生,研究生教育达不到预定的目的的情势,掌握着筛选学生标准的研究生“导师”要负首责。

第二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考研”如此强劲的势头呢?对于此种现象,邓正来先生在一篇博文中对此作了理性分析,笔者很受启发。但光从该博文的题目《对“考研变高考”的制度性追究》 来看,邓先生就“不够”理性。何出此言呢?正如笔者上文所言,“考研变高考”这一说法并不具有确指的性质,这就让笔者觉得邓先生有默认“‘研考’天然地比‘高考’品种高贵”的嫌疑。上述判断,依笔者前述之分析,显然是不成立的。再细读先生文章,先生以为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对学术并不感兴趣的本科生参加“考研”是考生们为了取得瓜分中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利益的资格,获取进入利益“角斗场”的“门票”。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由“中国当下的地区差距、层级不同等结构性因素以及最为重要贫富悬殊之结构”决定的。先生最后跳出这种逻辑结构,指出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指出中国高等院校应试制度这种安排并不是一种自足性的制度安排,而毋宁是中国当下政治经济安排的一种依附性的制度安排——它实际上是对中国当下政治经济安排的一种回应。” 邓先生的剖析不可谓不严谨,但如果只是“常识式”的严谨分析对阅者的进一步研究又有何助益呢?尽管“树靶难”,批靶容易,但这也不能“豁免”先生对这一社会现象“简陋”的分析。依然是上面那句话,任何没有理据支撑的判断都是无力的。之所以说,邓正来先生在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分析上是简陋的,是因为:考试制度作为一种手段,作为一资源分配的手段,从古及今皆然,先生能指出哪一种考试不是关涉利益分配的。还有,说当下考试制度是“中国当下政治经济安排的一种依附的制度安排” ,这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的说法有何区别。这种“大而化之”的分析法是先生一向“批判”的,怎么面对这一社会现象,先生就忘了呢?看来,即使是(在笔者心目中)最严谨的学者也有“浮躁”的一面啊!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邓正来先生上述分析还不够“敲骨吸髓”,那你有何“高见”呢?笔者以为中国当下之所以出现“考研”大军,既有当前原因(近因),也有历史原因(远因)。那笔者先说“近因”吧,就当前原因而言,笔者认为这是跟高等教育产业化和2001年中国高校大学生扩招而引起的研究生备考生基数大及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分不开的,对于后者——这个大家已有共识,对于前者——由于不是本文分析主旨之所在,故“近因”部分略述。就“远因”即历史原因而言,笔者以为,这跟中国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事件有关。上述历史事件发生后,中国儒家思想开始一统天下,一直绵延至晚清,其“留毒”则在今天乃有影响,表现就是只推崇学问(或读书人)价值——学术一点,就是价值单一。价值单一这种思想、观念状况,使得人们只对一种价值推崇,进而导致人们往“独木桥”上挤,耗费了大量的“精神生命”。至于这“价值单一”的思想观念状况该由谁来负责呢?众有千百种原因,笔者以为,中国当下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自主,学术场域尚未形成定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国家“圈养”着的这些“知识分子”难辞其昝。

通过对“考研变高考”说法的追问及对邓正来博文的评论,笔者是想揭露出“流行说法”对社会现象及隐含于其中的社会问题的遮蔽性,并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个未来的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不断警省、反省和批判的品格。

2007.9.7
2007.9.11修改
2007.9.14再改
板凳
former 发表于 07-10-27 23:38:11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07:57 , Processed in 0.08156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