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人请指教:魏何年迁都大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ufeng0373 发表于 07-9-26 12:0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人请指教:魏何年迁都大梁!!

     魏在马陵失败不久,又为秦击败,并被秦夺回河西之地。此时魏“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当时秦对魏的威胁最严重。魏为了安全,于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三十一年)将国都自安邑东迁大梁,并与关东各国议和。关东各国也畏于秦的东侵,就互相结盟,迅速形成了关东各国与秦的对抗。----------(《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魏惠王继位后,进一步发展魏文侯、魏武侯的霸业。为便于向东发展,公元前361年,他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摘自合肥版的历史辅导全书)

我有一个问题请教高人,魏迁都大梁到底是在哪一年??
沙发
 楼主| yufeng0373 发表于 07-9-26 13:18:00 | 只看该作者
高人请指教!!!
谢谢!!
板凳
 楼主| yufeng0373 发表于 07-9-26 14:12:33 | 只看该作者
其中心地区原在今山西西南 ,后逐 渐向东南发展 ,通过今山西东南部(上党) ,扩大到今河南北部(河内)和中部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重心遂转移到中原地区。


战国中期,魏国仍然比较强大,但是齐国、秦国等国的崛起对其形成了威胁。到第三位君主魏惠王即位時,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包括在黃河開發灌溉計劃。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但與此同時,魏國的國力卻正慢慢的消退。

这是在维客网上搜到的。
地板
 楼主| yufeng0373 发表于 07-9-26 14:13:2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公元前361年迁都的话,
张传玺老师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5#
yuanyuxin 发表于 07-9-26 17:10:45 | 只看该作者
魏武侯五年(前391),魏败楚于大梁、榆关一带,占领大梁,国势日盛。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市)。这是开封建都之始。
这是我找到的,
6#
 楼主| yufeng0373 发表于 07-9-26 18:09:05 | 只看该作者
364年??又一个答案!!
开封是我的老家啊!那一年建都的都搞不清楚!惭愧!!
7#
 楼主| yufeng0373 发表于 07-9-27 10:12:40 | 只看该作者
论坛高人在何方??
请不吝赐教!!
8#
 楼主| yufeng0373 发表于 07-9-27 11:36:16 | 只看该作者
论坛高人在何方??
请不吝赐教!!
9#
qcwayne 发表于 07-10-4 20:51:19 | 只看该作者

可以去看看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

可以去看看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
10#
亢龙有悔 发表于 07-10-7 14:12:11 | 只看该作者
《史记》魏惠王三十一年,徙都大梁,而《纪年》在惠成王九年。阎若璩本此论《纪年》不可信。然细覈之,惠王十八年,魏围邯郸,齐师救赵,直走大梁,三十年魏伐韩,齐田忌救韩,亦直走大梁。又秦孝公十年,即魏惠王十九年,卫鞅围魏安邑降之。此皆魏都自惠王九年已自安邑徙大梁之证。据《纪年》则《史记》之说皆可通。专据《史记》,则自相乖违,不得其解。此《纪年》胜《史记》,明证四也。
                                                                                                                  ----------------]《先秦诸子系年》序

[三二]《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水经•渠水注》
  《汲冢纪年》曰:梁惠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史记•魏世家》集解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惠王之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汉书•高帝纪》注
  《纪年》以为惠王九年。《史记•魏世家》索隐
  《汲冢纪年》云: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孟子•梁惠王上》正义
  案:《水经注》所引,永乐大典本作‘徙邦’,戴震校本改‘邦’为‘都’,今本显王四年亦作‘邦’,所据与大典本合。(所据今本为明天一阁本,王国维《疏证》作‘都’。)《史记•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徙治大梁。’此说之误,昔人考辨甚明。然《纪年》所记虽可信,亦有‘六年’、‘九年’之异。《存真》、《辑校》列于六年,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六列于九年。《水经注》、《史记》集解所引皆有‘四月甲寅’之语,或据此推算,惠王六年夏正四月丙午朔,九日甲寅,与《水经注》所引合;至九年四月己未朔,是月有甲子、甲戌、甲申而无甲寅。共和以后年历较明,《纪年》用夏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已指出,似属可信。现列于六年。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07:25 , Processed in 0.13392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