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手植柏的传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andanlingchen 发表于 07-11-13 21:2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帝手植柏的传说

  迈进轩辕庙大门,迎面便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柏,这便是著名的“黄帝手植柏”。据说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距今大约已有5000多年了。外国人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黄帝手植柏下围十米有余,七人合抱不严,所以当地民谚说它是“七搂八扎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
  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黄陵古柏的传说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遣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
  那时,桥山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群民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冢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树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树、栽树,忙个不停。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回到天宫便把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说:“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天宫早已知晓,只是他独自一人栽树,何年何月,才能栽满桥山”?说罢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青山老人见满山长出了树苗苗,高兴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给树苗培土、除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棵棵柏树长得根深叶茂,整个桥山变成葱绿一片。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过百岁,虽然胳膊腿已不灵活,但每天仍然坚持上山护林。就在这时候,桥山来了一个名叫拾怪的恶霸,他凭着自己有十个儿子,暗偷明抢,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拾怪发现桥山柏树长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带领两个儿子明目张胆地上山砍树。青山老人发觉后,急忙起来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蛮不讲理地说:“满山遍野都是树,我们砍几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说:“祖陵地上的树,谁也不许砍!”拾怪根本不听这一套,继续指挥儿子砍树。青山老人上前把树身紧紧抱住。拾怪挥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迈之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两眼一闭死去了。这时候,正好陈抟老祖从桥山上空经过,见拾怪打死了护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宫,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从南天门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从心起,随手拔下头上两支金箸,往下一抛。拾怪的两个儿子随即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中了。原来两支金簪在空中变成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拾怪两个儿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宝剑的来由,以为有人在暗算他们父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桥山上顿时烧成焦蛋。再说,王母娘娘发现现桥山树林起火,立即请龙王降雨。霎时大雨倾盆 ,很快就把烈火扑灭了,桥山柏树经过这场灾难,不但没有绝种,反而变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个名叫赖顺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懒做,一贯*偷人为生,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赖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桥山,把桥山上的柏树枝偷砍了一担,挑回家里当柴烧。谁知点火以后,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赖顺用口越吹,浓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得跌倒在地,两眼直翻,口吐鲜血,气断身亡。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原来赖顺烧了桥山柏树枝,怪不得落了个如此下场。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随便砍伐桥山的古柏了。就是有的孩子偶而把落在地上的枯树枝拾回来当柴烧,都会受到家中老人的严厉责骂,非叫孩子把拾回的枯树枝送回桥山不可。桥山古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保护到今天,康熙年间,有一位县令想知道桥山到底有多少棵古柏,曾令人普查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没有数清,只好作罢。1939年,中部县的县长卢仁山调集一个民团,把桥山划地为段,编列号次,命士兵按树贴号,错者罚大洋五块,打40军棍。历经19天详细普查,才得查清桥山共有古柏61286棵,并将这一普查结果正式载入了黄陵县志。




挂甲柏的来历


  公元前,元封元年11月,汉武帝刘彻召集12部将军,调集18万人马,巡视朔方,威震匈奴,大军沿秦直道北上,出长城,登单于台,直到边关,匈奴未敢出兵交战。汉武帝等了数日,因怕误了封禅时间,便决定收兵回京。为了节省时间,大军没有从原路返回,而改从延安以南直插州、坊州。
  当路过阳周郡(今黄陵县)桥山时,看到山顶上高大雄伟的黄帝冢,忙问随行人员:“吾闻黄帝不死,这里为何有黄帝冢?”方士孙公卿应声回答说:“黄帝乘龙升天,桥国臣民不舍,拽下他的衣物埋葬于此。这里是黄帝的衣冠冢”。汉武帝听罢,仰天长啸,低头长叹说:“嗟呼!吾诚得如黄帝,愿把江山和妻室儿子像脱鞋那全都抛弃,什么也不要了!”
  这位16岁当上皇帝、又一心想成神仙的汉武帝,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要修筑祈仙台,备礼致祭。据说,武帝采取人海战术,命令士兵,每人一担土,一夜之间就在黄帝陵对面修起一座九转祈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令18万大军列队桥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上祈仙台,祈祷黄帝保佑他长生不老,日后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汉江山永远太平。祭祀完毕,当天领兵返回长安。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18万大军祭黄陵”。
  从这以后,汉武帝挂过盔甲的这棵柏树,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枝干皆然。这就是桥山柏中独一无二的“挂甲柏。”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就像挂满了珍珠宝石,闪闪发光,晶莹夺目,经阳光反射尤为壮观,吸引着各地前来谒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



黄帝脚印


  凡是来黄陵县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这双脚印留在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
  黄帝的这双脚印为什么能保存到今天?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常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伤脑筋光着双脚。
  后来,胡巢和于则发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屣。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到了冬天,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屐。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
  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今璎藏在黄帝东宫。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一直保存到现在。



汉武仙台

  传说汉武帝刘彻,一心想当神仙,为此天上玉帝曾和天宫诸神商议过多次,准备将他点化成仙,因为他在抗击匈奴、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等方面都立下了功劳。但是,汉武帝想成神仙的心情过于迫切了,结果适得其反。
  元封元年十月初,他带领18万大军北巡边关,威震匈奴。在返回长安时,路经阳周郡桥山,为了祭奠黄帝,他竟在黄帝陵的对面,修筑了一座比黄帝陵还高出一半的“九转祈仙台”(后人称“汉武仙台”)。这一下可触怒了天宫,玉帝和诸神都认为汉武帝太狂妄自大,竟敢把祖先都不放在眼里,这还能成仙?玉帝盛怒之下,用朱笔一挥,就把汉武帝即将到手的仙籍取消了。汉武帝梦中知道此事,心中甚为不平,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于是,他便以一代天子的名义,写信质问玉皇大帝。玉帝看罢,给汉武帝写了这样一封信:
  “……你刘彻,16岁当上皇帝,一心只想成为神仙,为此干出许多蠢事,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遭方士奕大欺骗。奕大骗术败露之后,你又不顾翁婿之情,一气之下将奕大杀死,给女儿造成终身痛苦。之后不久,你又被方士公孙卿这一大骗子所迷惑。这一切天宫都没有和你计较。谁知为了李陵事件,你又给司马迁施以‘宫刑’,欲置司马迁于死地,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忍辱偷生,坚持把《史记》写成,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就这样,你还不放过司马迁,到处派人搜查《史记》原稿,准备焚毁,多亏倩娘尽力设法,才使此书得以保存。你作为一国之君,竟无一点容人之量。你妄自尊大,目无祖先,修筑的祈仙台竟然高过黄帝陵。你的所作所为早已失去成仙资格,更休想乘龙升天!”玉帝把信写好后,交给九天玄女,玄女乘汉武帝病中睡沉的时候,把信悄悄地放在他的枕边。汉武帝醒来看到信后,悔恨地说:“唉,一切都晚了!一个人不论作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头。不管你是一朝天子,还是平民百姓,做过了头都不会得到宽恕的”。说罢,就瞑目而逝。 有个封建文人,名叫寇绍光,曾写了这样一首诗:
  满山翠柏望桥陵,
  上有仙台垒九层。
  夜夜唯留明月照,
  年年只见白云兴。
  质问:何事汉宦生异念, 登高筑眺盼飞升。
  看来这位诗人对汉武帝异想天开,祈求成仙升天的梦想是很不满意的。当年汉武帝醉心于成仙升天的事早已传为笑柄,但他在黄帝陵前修筑的九转祈仙台,如今却成了后世人攀登怀古顷怀先祖的好地方。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在桥山顶上距离黄帝陵200米远的路旁,立着一座长形石碑。上面写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封建社会不论大小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这一规定体现了后辈对祖先的崇敬。到了现代,人们都以车代马,但所有大小车辆,到此仍主动停车,人们都下车后步行到黄帝陵祭奠瞻仰。
  有个史知府的儿子,名叫史可霍,他不务正业,经常骑马射箭,偷鸡摸狗,调戏民女,民愤极大,因此,众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死可恶”。有一年,“死可恶”带着一群恶奴来到桥山打猎,一群梅花鹿逃奔到桥山顶上的柏树林时,躲藏起来。“死可恶”领着恶奴们追进桥山柏树林,用箭乱射。“死可恶”单人匹马冲进了陵园区。看守陵园的姬老童,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却童颜鹤发,功夫超人。他一见有人骑马闯进陵园,大喝一声:“哪里狂徒如此无礼,竟敢在黄帝陵园捕杀鹿群!”说着,一个箭步向前,抓住马的缰绳。“死可恶”一看是个老头,在马上冷笑一声说:“老爷我名叫史可霍,史知府就是我的父亲,我就要在这里射鹿打猎,看谁敢管!”一句话惹恼了姬老童,他一拳就将“死可恶”打下马来。“死可恶”从地上爬起来,扑向姬老童。姬老童将左腿轻轻一扫,“死可恶”又跌了个“猪啃地”,把两颗门牙全碰掉了。姬老童又踢了两脚,把“死可恶”踢得连哭带叫,跪在地上不断求饶”。“死可恶”连忙爬起,牵马下山。随行恶奴们也都灰溜溜地跟着走了。
  再说,史知府听说儿子史可霍被打,还碰掉了两颗门牙,哪里罢休,他立即写信要求中部县令严加惩办姬老童。中部县令名叫包步平,秀才出身,很有学问,因他刚直不阿,清廉公正,被人称作“包不平”。他看史知府的信后,冷笑一声,提笔写道 :
  黄帝功德厚,子孙岂敢忘。
  纵子作恶端,骑马闯陵园。
  祖先未降罪,史府欺县官。
  轩辕英灵在,吾来把案断。
  包步平没有屈服于史知府的压力,连夜给泰定帝写一份奏章,连同史知府写给他的信件,一并呈报圣上,泰定帝一看他的奏章,十分生气,立即降旨将史知府革职,命包步平严办史可霍,并赐给中部县令三种特权:一、对破坏黄帝陵园的林木、建筑等的一切歹徙,查明事实后不必上报,县令有权就地正法,二、如有紧急公事,县令可越级直接上书皇帝;三、凡巡抚以下官员前来祭黄陵,县令不再出城迎送。泰定帝怕他的圣旨执行不力,又于泰定二年,亲自颁发了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其中规定:“不畏公法之人,又有玩徒之辈,泼皮歹人。损坏树林建筑,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这座石碑至今还保存在轩辕庙碑林里。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沿用元朝泰定帝规定:把中部县令由七品官升至五品官,以便处理一些来不及上报的案件。此外,又在桥山顶上专门立了“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以便提醒前来谒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庄重严肃。


印台山的传说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保留这样一种习惯,办一些事为了慎重起见,都要写个条子,再按上一个指印作为凭证。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改变,唯有指印无法改变。人和人的指印没有相同的,这已经被现代科学充分肯定了。据传,人类用指纹作凭证,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追溯起来这还是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最先发明的。
  传说自从仓颉创造了象形字后,传送书信,下达命令,都采用象形文字。有一次,黄帝手下的应龙领兵在和蚩尤军队作战时,抓回了五名俘虏。应龙上书黄帝问该如何处理。黄帝看后,要仓颉写信命应龙给俘虏讲清道理后,放他们回去。谁知,这封信应龙没有收到,却落到应龙手下一名叫蛮角的小头目手中。蛮角原来是蚩尤杀害了他的全家后,他就满怀对蚩尤一伙的仇恨投奔了轩辕。当他看到黄帝在信上下令全部放回五名俘虏时,怎么也想不通。于是乘周围无人,偷偷地把“全部放回”四个字,改成“全部处死”,然后,交给他的上司应龙。而且不等应龙下令,他就带着十几个人把五名俘虏全部砍死。黄帝知道这件事后,命仓颉认真查处。仓颉严肃地质问应龙:“黄帝命你全部放回俘虏,你为啥 要全部处死?黄帝的话,你还听不听?”应龙受到仓颉这番训斥,感到莫名其妙,立即找出仓颉写的信说:“你看看,这上边不是明写着‘全部处死”吗?怎么现在又责备起我来了!”仓颉接过信详细看了一遍,发现他写的信被人涂改过。立刻追查送信的人。送信的人说他把信交给蛮角了。当追究到蛮角时,蛮角一口咬定,他一接到信,就马不停蹄地给应龙送去。结果追来追去,还是追不出个所以然来。仓颉回来向黄帝汇报了追查结果。黄听后,沉思了很久,然后对仓颉说:“没有可*的凭据,谁也不会承认。看来,今后传送书信,下达命令,还得另想办法,不然,还会出更大的乱子。”过了不久,仓颉果然给黄帝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凡黄帝下达的任何命令,上面都要有黄帝的手模和脚印。可是时间一长,黄帝觉得老是这样按脚印,按手模 ,也不是个办法,既麻烦,又不文明,便和仓颉商议,又把“手模脚印”改为只压一个指印。谁知,过了不久,又出了问题,一 个名叫石牛的人伪造了一张领条,依照黄帝的作法,按上自己的指印,来到仓库,冒领了十张虎皮。事情暴露后,黄帝又命令仓颉前去查处。
  这一次真被查出来了。原来,石牛按在领条上的指纹和黄帝的指纹根本不一样。黄帝按的指纹是收口的,石牛按的指纹是绽开口的。仓颉又叫来好几个人,让他们把各自的指印按在一张桦树皮上,仔细一看,与领条上的指纹都 不相同,唯有石牛的指纹和领条上的一模一样。石牛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冒领十张虎皮的错误的。 这时,风后走来对仓颉和黄帝说:“看来,还得再想办法”。这个机智多谋的老头儿,当年曾给黄帝发明了指南车,现在,他从怀里取出一块拳头大的雪白玉石递给仓颉说:“把这个东西磨成四方块,把黄帝的指纹放大,用刀刻在上面。今后不论下达什么命令,先把玉石印往上一盖,黄帝过目后,如果同意,再把自己的指印按在玉石印旁边。这样的印件,谁也不会伪造,谁也不敢涂改,谁要是伪造和涂改,也能很快查清”。黄帝采纳了风后的意见,命仓颉就去制作。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过伪造信件和假传命令的事情。指纹和印章也一直沿用到现在。传说黄帝升天后,这颗玉石大印被埋在轩辕庙对面的山上。从此,这座山便取名印台山。当地人常说:“黄陵有座印台山,黄帝玉印藏里边;对面就是轩辕庙,山前有条沮河川”。


凤岭的传说

  “桥山月夜聚风光,凤岭春烟绕八方”。凤岭位于黄帝陵东侧,是黄陵县八景之一。传说凤岭是落凤凰的地方。当年黄帝命伶伦作乐律,伶伦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匀的做成竹管。开始,吹出来的音调没有阴阳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们讽剌伶伦说:“你吹的那竹管,不听则罢,一听把野兽都吓跑了”。有一次黄帝正在练习骑马,刚跨上马背,忽然传来伶伦吹竹管发出的怪叫声。黄帝的马听到这种怪音,吓得四蹄腾空,仰头嘶叫,把黄帝从马背上摔下来,伶伦赶快跑过去把黄帝扶起来,黄帝对伶伦说:“你制的这个小竹管能把我的马吓惊,可见很不简单,将来一定能吹出好听的音律来”。伶伦听到黄帝的鼓励,惭愧地对黄帝说:“我三年没有制成音律,这已是很大的罪过,黄帝还这样鼓励我”。黄帝说:“话不能这么讲,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钻了几个小孔,就能吹响,这就是你的发明和功劳,怎能说是‘罪过’呢?”说完,便牵马走了。
  在黄帝的鼓励下,伶伦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练,但仍然吹不出和谐的音调来。有一天,伶伦独自一人来到凤岭,躺在一块石头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觉睡着了。当他睡得正香时,忽然被树上一阵美妙的鸟声唤醒。伶伦马上坐起来揉了揉眼睛,仰头一看,只见树上落着两只羽毛美丽、体形优美的鸟在鸣叫,声音婉转悠扬,十分动听,伶伦睁大双眼,细心倾听,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制的竹管,模仿鸟的叫声吹了起来,正在吹得起劲时,两只鸟突然停止了鸣叫,展翅飞走了。伶伦急得又是跺脚,又是招手。可是,鸟已经飞得无踪无影了。伶伦回去后把此事报告黄帝,又把他学来的半生不熟的鸟叫声,断断续续地给黄帝吹了一遍。黄帝听后高兴地说:“这种鸟叫凤凰,是鸟中之王。桥国能招来凤凰,这正是吉祥之兆”。从此,便把凤凰停息的地方叫作“凤岭”。伶伦每天来到凤岭,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专等凤凰来鸣叫。果然,凤岭树林里不断有凤凰栖落。不过,落在这里的凤凰,不一定都鸣叫。伶伦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在鸣叫的凤凰中,凤的鸣叫声音激情昂扬,凰的鸣叫声音柔和悠长。每对凤凰栖落后,一次各鸣六声,然后,连声合叫一遍,就飞走了。伶伦根据凤凰鸣叫的两个六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 、推敲,终于创制出音乐上12音律,受到了黄帝的赞扬。在此之后,伶伦又对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都一一记录下来,不断丰富他所创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现马奔跑的蹄声;用口哨可以表现各种鸟啼声。有人说,现代音乐上用的简谱符号音乐简谱 上用1234567,最早还是起源于中华民族,也可能源于伶伦制定的音律,不过那时的音符不这样写罢了。



暖泉的传说

  上山砍柴,下河担水。这是谁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在陕西黄陵县桥山不是这样,吃水必须上山担,因为泉水都在山上。传说这还是黄帝和龙王当初给桥山人民带来的恩惠。
  轩辕庙对面,有条小山沟,名叫暖泉沟。当年这条小山沟渺无人烟,没有名子,自从黄帝定居桥国后,沟里才住上了人。这条沟的半山腰有一池泉水。那时部落联盟的首领和附近群民,常年都吃用这里的泉水。有一年,黄帝正妃嫘祖因常年养蚕、抽丝、制作衣服,劳累过度,终于卧床不起。人在病中不免产生思乡之情。嫘祖是白水县人,她很想再能喝到白水家乡的泉水,因为那里的泉水清澈,甘美,喝了提神。这可把伺候嫘祖的人难住了。从白水步行到桥国,往返一次最快也得四天四夜。为了不使嫘祖失望,黄帝派应龙带上尖底瓶到白水取泉水。这消息不知怎么被桥国的群民知道了,他们决心要尽一切努力把白水的泉水引到桥国,让嫘祖在病中能喝到家乡泉水。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在桥国和白水之间开一条水渠,把白水的泉水引到桥国。群民瞒着黄帝,不分男女老幼,都自愿投入了开渠劳动。此事感动了龙王。他知道嫘祖养蚕为民造福,积劳成疾,桥国群民都很感激和爱戴她,专为她开渠引水。
  可是,这么长的一条水渠,要到什么时候能开通啊?为了帮助桥国群民早日实现开渠引水的愿 望,龙王用爪一划,就把白水到桥国的地下水渠开通了。可是这个秘密谁也不知道。应龙从白水把泉水取回后,嫘祖只喝了一瓶,病情很快就好转了。剩下的另一瓶白水泉水,嫘祖让应龙倒进桥国半山上的泉水里去。从这以后,桥国泉水的味道也变得和白水泉水一模一样了。更使人惊奇的是,桥国泉水不但日夜涌流,而且还变得冬暖夏凉。所以人们把它称作“暖泉”。这就是暖泉的来历。
  传说过了很多个朝代后,这里出了一个大恶霸,名叫艾半川。他凭着自己有钱有势,把沮河川的川地全部霸占了,又把沮河川里的群民统统赶上了山。就这样,他还不满足,把暖泉水也霸占了,他全家老小,平时吃暖泉水,冬天还用暖泉水洗澡,其他群民如果谁偷汲了暖泉水,一旦被艾半川发现,就会被活活打死。居住在山上的群民常年吃不到泉水,对艾半川恨之入骨,却没办法治他。时间一长,此事不知怎么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派陈抟老祖下凡查询。陈抟老祖经过一番查访后,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禀告说:“艾半川果然作恶多端,逼迫群民上山种地,又霸占了当年龙王给桥山群民开通的暖泉”。玉帝听罢大怒,连夜降旨让龙王把暖泉水调向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供群民饮用。龙王早就对艾半川的恶霸行为不满,见玉帝又降下旨意,便立即截断暖泉的水源,把水调给周围30里以内的山峁沟岔,因而就出现了史册上均有记载的:阳武泉、普照泉、上善泉、一线泉、车移泉、寒泉、滴珠泉、柳窟泉和寒酒泉等十大名泉。从此,黄陵县的山峁沟岔都有了泉水,既可灌溉山地,又能供人畜饮用。暖泉水干涸后,艾半川全家只好*川道河流里的污泥浊水生活。不到半年,全家老小都因吃了脏水得了不治之症而死绝了。当年被艾半川赶上山的群民,又都纷纷搬回山下居住,耕种河川地,修建新住宅,又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但山上的那些泉水却无法搬迁。因此,桥山人想吃泉水还得上山去担。


沮河的故事

  黄帝陵的桥山脚下,有一条河流,名叫沮河(音具)。传说这条河原名叫“祖河”。轩辕黄帝定居桥山后,这里起名叫“桥国”。先民们都居住在桥山半坡山腰,经常吃着祖河水,日子过的自由自在。
  黄帝活到110岁时,自感身体不佳,经常闹病。玉皇大帝几乎每晚都给他托梦,叫他作好准备,天宫选吉日派巨龙下凡接他回天宫歇息。黄帝在荆山铸鼎很忙,先后两次回桥国给他选择了坟地,最后,坟址就定在“桥山之巅”。
  公元前5000年的九月九日,按伏羲氏创立“八卦”定位之说,以阳爻为九,两九相重,故名“重阳”。这是一年365天最好季节。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果实累累,丰收在望。黄帝在这一天就要被召回天宫。当巨龙降落桥山,群臣先民依依不舍,哭声惊天动地。整个桥山拥满了先民。有的扯住黄帝衣裳,有的捉住黄帝的靴子,有的捉着巨龙的胡须,谁也不想让黄帝离开人间。群民的眼泪洒湿了地面,转眼地上起了泪水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流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不料,时辰已到,巨龙腾空而起,黄帝升天去了。
  从此以后,祖河水年年旺盛,清澈透明,人吃了不生百病,浇过地年年五谷丰登。有位名叫姜尚的人,每天晚上都要去祖河洗脸。据说,用祖河水洗过脸,除不生眼病外,面貌永远是年轻的。有个名叫扑信的人,平时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吃赖做。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祖河水全部封冻了。扑信半夜耍赌回来,路过祖河发现姜尚打开冰窟窿正在祖河洗脸,越洗越痛快,觉得奇怪;他也听人说过,用祖河水洗脸能治百病,不如咱也洗一下。但由于他的鬼心眼太多,生怕把脸冻坏了。等姜尚洗完脸走了以后,扑信也悄悄蹲在冰窟窿边,用祖河水只洗了半个脸,就觉得水太冰,起身走了。第二天晚上,扑信又来赌场,宝官正在摇宝,押的单双宝。当宝官一摇筛子碗,刚放下宝碗,扑信用祖河水洗过的那只眼睛,一下子就能看透宝碗中的筛子是单还是双。这天晚上扑信押单就是单,押双就是双。每宝都嬴,从未输过一回。所有耍赌的人都敬佩扑信押得准,走红运,岂不知,扑信用祖河水洗过那只眼睛能透视。这个秘密扑信发誓谁也不告诉。结果,每逢赌场,扑信总是大把大把往回赢钱,由一个穷困潦倒的叫花子,几年时间就变成了一个大财主。娶了几妻几妾还不满足,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抢了看守桥山陵园青山老人的女儿燕青。这下触怒了天宫王母娘娘。她命九天玄女拔下头上两根金簪,刺瞎了扑信两只眼睛。为了叫他悔过自新,只留下一条活命。从此以后,扑信再也耍不成赌博了。*着他原来赢来的家业变卖度日。他平时柱着拐棍,逢人就说:祖河水是神水,它是黄帝先民的眼泪变的,千万不敢弄脏它。不然,老天要降罪的。
  《水经注》作者在写书时,考虑到“祖河”既然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的,不如改为“泪河”。后来又吸取了其他学者的建议,觉得“祖”字不雅,把祖字取掉“示”旁,加了个三滴水,变成“沮”字,这样既代表了先民们的眼泪,又代表了“祖河”。
  这就是“沮河”的来历。



“龙涎酒”传说

  龙宴酒是陕西黄陵县店头镇出产的名酒,最早叫“龙涎酒”,传说是龙的涎水酿成的。
  相传,杜康因霉坏粮食而被贬职,后来酿酒有功,黄帝又恢复了他的原职,让他继续当管理粮食的大臣。杜康在酿酒技术上年年都有新改进,酒的质量越来越高。
  有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部落的山洞里都堆满了粮食,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年又是黄帝统一三大部落、建立部落联盟50年大庆,黄帝举行盛大宴会,请来了各部落的首领。各个部落也给黄帝带来许多礼品。宴会开始了,黄帝命杜康给每人敬一碗酒,人们也向黄帝敬酒,然后又相互敬酒。
  宴会厅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常。正在这时,一条巨龙突然从天而降,把头一直伸到宴会厅的大酒坛上,闻来闻去,但坛口太小了,龙嘴怎么也伸不进去,馋得嘴里的涎水不断掉进酒坛里。当时大家都被吓得目瞪口呆,只有黄帝不慌不忙地走到巨龙跟前,把酒坛里的酒倒进一只大碗里,然后把酒碗送到巨龙嘴边,巨龙一饮而尽。等黄帝再倒第二碗酒时,巨龙腾空而起,转瞬间便飞得无踪无影了。人们眼看着巨龙离去才松了口气,又回到各自的座位。黄帝又命杜康给大家敬第二轮酒。谁知,杜康刚走到酒坛跟前,还未来得及取酒,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差一点把他醉倒。杜康给每人敬过酒后,大家只喝了一口,就觉得浑身舒畅,飘飘欲仙,忙问:“这酒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香了?”杜康心想这一定是巨龙的涎水滴进酒坛所致。据说龙是不轻易流涎水的,人若喝了龙涎水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因此,他乘人们不注意时,从滴有龙涎水的酒坛里打出一碗酒,倒进另一只酒坛内,然后让人把滴有龙涎水这坛酒赶快抬下去。说也奇怪,留下来的这坛酒掺过一碗龙涎水后,味道也变得和刚才抬下去的那坛龙涎水酒一模一样。人们越喝越想喝,黄帝准许大家开怀畅饮,一大坛酒很快就被饮光了。宴会结束后,杜康派专人保管那坛龙涎水酒,不许任何人动用。当他每次酿出新酒时便给新酒时掺进三滴龙涎水酒。新酒的味道立刻变得浓郁甘醇、漂香醉人了。从此,杜康的“龙涎酒”,名气越来越大。
  传说杜康有个好朋友叫刘伶,平生最爱喝酒,听说杜康酿出好酒,就专程前来拜访。不巧杜康这天正好不在家。刘伶来到杜康酿酒的地方,还未进门,就看见墙上写有一首诗:
  量大一碗醉三年,
  量小一盅睡三天;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
  最后一句:“谁若不信试试看!”
  刘伶鼻子一哼,不以为然地说:“好大的口气!天下谁不知我刘伶的酒量。往东喝垮东海岸,往西喝倒峨嵋山,往南喝过桂林酒,往北吃过蟠桃宴。东西南北吃喝遍,也没把我醉半天”。进了门,他开口就要一碗酒。小主人说:“这酒只能喝一盅,不能喝一碗,一碗酒会把人醉死的。”本来,刘伶看了墙上诗就恼火,再一听此话,更是火冒三丈,便气冲冲地说:“少罗嗦,快打碗酒来!”小主人见来客气势汹汹,不敢怠慢,赶快打一碗龙涎酒,双手递了过去。刘伶接过酒,只觉得浓香扑鼻,便一饮而尽。哪知碗刚放下,就觉得头昏目眩,双腿不听使唤,扑通一声,跌 倒在地,已经不省人事了。小主人吓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正在这时,杜康回来了,见地上躺着醉倒的刘伶,不禁哈哈大笑说:“你小子经常口出狂言,今天却被我一碗酒醉成这个样子!”杜康让人找来四块木板,临时给刘伶做了副棺材,把刘伶埋到后院的酒糟堆里。
  三年以后,刘伶的妻子打听出丈夫是喝了杜康的龙涎酒,当场死去的。这天便找上门来向杜康要人。杜康对刘伶的妻子哈哈一笑说:“老嫂子,别发怒。刘兄没有真死,他是喝醉了。
  说着掐指一算,刘伶正好是三年前的这一天醉过去的,便把刘伶的妻子领到后院,刨开酒糟堆掀开棺材盖了一看,只见刘伶红光满面,躺在棺材里睡得正香。杜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兄,该醒来了!老嫂子等了三年,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刘伶睁开双眼,打了个哈欠,坐了起来。妻子赶快上前把他扶出棺材。杜康在一旁笑着说:“你再不醒来,老嫂子就要和我拼命了!”刘伶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就和妻子一同回家去了。从此,“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就成为后世人的美谈。
  传说杜康和刘伶后来都成了酒仙,远走高飞了。但杜康的酿酒技术和配方却在河南、山东、陕西一带流传下来。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在他《短歌行》一诗中写道:“概当一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杜康酿酒名气之大。据说以后各朝代又将杜康的“龙涎洒”封为“龙宴酒”,只有在皇帝举行国宴的时候才允许动用。现在黄陵县生产的“龙宴酒”,据说就是根据民间挖掘出来的杜康酿酒的原配方,加上现代的技术酿制而成,它仍然保持了香美甘醇、饮而得神的特色。



拐角井与轩辕酒传说

  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发生了战争。蚩尤施展了他那惯用的弥天大雾战术。霎时间天地昏暗,分不清方向,军队无法前进。黄帝命应龙、力牧立即照着指南车所指方向迅速撤退。全军战士马不停蹄,翻山越岭,逃出弥雾阵,来到西龙山下(今黄陵店头川)。这时,正逢盛夏,太阳就像人们头上顶着一盆火。战士又渴又饿又累,兵乏马困,有人还昏倒在地。应龙和力牧率兵来到拐角山下,命令士兵原地休息。黄帝随后赶到。士兵们人人口干舌燥,到处找水。
  有的用石刀就地挖水,有的用石斧到处砍石头寻水。水,仍然没有找到。黄帝也着急的团团转。应龙、力牧都劝黄帝坐下歇息,他们另想办法。又一个时辰过去了,水仍然没有找到。
  黄帝呼一下站起来,他觉得刚才坐的这块石头特别冰凉,周身的汗水霎时全消失了,反而冷得浑身打颤。黄帝弯腰用了平生最大力气,双手将这块大石头搬起。谁料,石头刚刚搬开一条缝,一股清澈透明的涌泉水从石头逢里冒出来,哗哗哗流个不停。黄帝大喊:“有水了!”士兵一听有水了,赶忙前来帮助黄帝将这块石头搬开,水源更大了。士兵顾不得一切,有的用双手盛水喝,有的就地爬下喝。水越流越大,很快地解决了全军战士的口干舌燥。军队喝足了水,解了渴,反而觉得肚子也像吃饱了饭。人们都感到奇怪。但谁也解释不了。
  这时,突然又传来了军情紧急报告,说是蚩尤军队又追赶来了。来势凶猛,看样子要和黄帝军队在西龙山下决一死战。黄帝问明了情况,命令应龙、力牧集合军队,把蚩尤军队引向东川,那里没有水源。黄帝和风后亲自带领了一支精悍军队,翻山埋伏,截断蚩尤军队的退路。应龙和力牧对蚩尤军队采取边打、边退,诱敌深入的战法,引进东川。这时,正当中午,火毒太阳,晒得遍地生烟,扬起的尘土就像火星乱溅。蚩尤军队汗流浃背,咽喉就像冒火一般,又渴又饿,早已失去战斗力。黄帝军队由于喝足了拐角山下涌泉水,又觉得肚子像吃饱了饭,人人精神焕发,个个斗志昂扬。两军刚一交战,不到一个时辰,蚩尤军队就溃不成军,纷纷倒下。蚩尤发现不利,即命军队后退,企图逃跑。谁知,黄帝带兵早已断了他的退路。激战不到两个时辰,除过蚩尤带少数军队逃跑外,其余全军覆没。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黄帝命仓颉把西龙拐角山下这股泉水命名“救军水”。相传,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救军水”一下子断流了,当时的先民都觉得奇怪。人们到处奔走相告,有人还求神打卦。唯有酿酒的大臣--杜康,整天爬在“救军水”泉边,面对干涸的水泉,嚎啕大哭。人们不解地问:“你整天在这里哭什么?”杜康才告诉人们说:“拐角山下‘救军水’,酿出来的酒不光是好喝,还能治病。现在水源断了,从哪里再寻找这么好的水酿酒呀!”黄帝知道此事,也觉得这是一大损失。最后,只好请来挖井能手--伯益。伯益问明了情况,对黄帝说:“经过这次大地震,据他猜测:水源很可能从地下走了。他主张在原地往下挖一口井,兴许能找见‘救军水’。”黄帝沉思了半天,同意伯益就挖井。果然,经过一个多月时间,井里出水了。人们吃后,都说这是“救军水”的味道,干甜味美。杜康又用此水酿酒,不料酿出来的酒比原来的味道更好,气味芳香,很有劲。在伯益提议下,黄帝同意把这口井命名为“拐角井”。
  “杜康酿酒醉刘伶”的故事,据说,就是用“拐角井”的水,酿出的酒,才把刘伶醉倒。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的民谣说:“店头有眼拐角井,井水可当烧酒饮;杜康用它醉刘伶,黄帝用它敬功臣。先民用它祭天地,拐角井水有神通。”所以,轩辕酒过去远销陕甘宁,近销关中。难怪1992年在香港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
沙发
rnlm 发表于 07-11-13 21:32:45 | 只看该作者
這種傳說,改天我也能瞎編幾個。
黃帝分明是葬於橋山,怎麼就成「定居在橋山」了,這也太能扯了。
板凳
 楼主| dandanlingchen 发表于 07-11-15 01:2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rnlm 的帖子

历史存在许许多多的不确定,你说的未必就是事实 啊
地板
leonhl 发表于 07-11-15 01:50:56 | 只看该作者
9.3314084誠\
殿16


  誠\殿\"\"殿
殿2821938\"\"西


殿殿283
1938

26沿誠\殿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08:10 , Processed in 0.09318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