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去看心理医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uran2009 发表于 09-3-8 09:1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怎样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曾奇峰 文章来源:《心理辅导》杂志

    据报载:与克林顿闹绯闻的莱温斯基,一家四口每月请心理医生调整心态的心理保健费就是好几百美元,且她家几口人心理均属正常。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家庭里,是极其正常和普遍的。

  如今中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改革开放中人们的旧有生活方式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与碰撞,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大家在忙学习、忙事业、忙挣钱中,又拿不出太多的精力来分析、研究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难题。于是,应运而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部门在大、中型医院中到处可见。去看心理医生,已渐渐被许多人所接受,心理保健问题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

  那么,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想好开头说什么。一些求医者见到医生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给医生一个好感觉。

  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尽可能敞开心扉。

  倾诉要有所节制。人在激动时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一些求医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对医生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使医生的分析、判断更准确。

  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求医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医生并不太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医生的谈话中,你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方法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为最好。

  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有些人生怕医生不了解自己的经历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医生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医生提问再说。

  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

  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与医生面谈不便,还可以电话交流。

  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求医。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有市场,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了。

  对于有关“性”的问题,最好能找同性别的医生。尽管心理医生在诊治病人时有严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但涉及到”性“的问题,同性之间说话更为方便和深入些。退一步说,如果找不到同性医生,向异性心理医生谈“性”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不必过分紧张。在医生眼里,患者的性别是无关紧要的。
沙发
 楼主| xuran2009 发表于 09-3-8 09:20:59 | 只看该作者
去心理咨询,该做些什么准备?
  心理有问题去看心理医生,如同躯体有病到医院看大夫。但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的一般知识了解不多,以至把看躯体疾病的习惯用于看心理医生,影响了咨询效果。所以去咨询,略知些咨询常识最好。
  一、咨客本人要有心理咨询的愿望。心理咨询是以语言沟通为基础,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咨询者对医生的信任和自愿的基础上。若来访者没有沟通的愿望或是被亲朋好友带领至此,是不会情愿地谈及真实的自我,咨询效果会受到影响。
  二、咨询者不必担心谈话的内容外露。心理医生工作的原则之一是为咨客保密,有些咨客因有这种担心,咨询时往往隐去某些问题,不利于医生做出诊断和提供帮助。
  三、咨询者最好有自助意识。心理咨询除有心理医生的启发引导帮助,还需要咨客积极主动配合。有的咨客没这种意识,在咨询后对医生布置的作业不实施。如对恐怖症患者的治疗是先练习放松法,再进行系统脱敏疗法,这是一个连贯程序,有的咨客回家不练习,总想在医生那里讨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导致咨询半途而废。
  四、咨询者勿急于追求效果,欲速则不达。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咨客出现障碍的原因是因性格偏内向、口吃、怕别人讥笑、拒绝与人交往引起,咨询时首先要打破这一循环链,使咨客改变自身对口吃的认识,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技巧。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还有些心理问题或疾患需要有关人员同步参与咨询,如孩子的问题父母参与,婚姻问题夫妻参与。
  五、理解咨询的时间限定。咨询一次约50分钟,若时间长、内容多,不便于咨询者清晰地理解接受主要问题的核心部分。 
               


如何打破消极思维模式



[ 本帖最后由 xuran2009 于 2009-3-9 12:52 编辑 ]
板凳
daxuekaokaokao 发表于 09-3-8 09:29:3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找心理医生就是要把内心的压抑以适当方式排遣出来,楼上诸位说的很有道理……
地板
dangdong 发表于 09-3-8 12:38:01 | 只看该作者
话说最近我就感觉自己变态了、、、
5#
bubbleling 发表于 09-3-8 14:46:4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有些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和经验确实不能恭维,一定要事先打听下.
6#
 楼主| xuran2009 发表于 09-3-8 15:01: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bubbleling 于 2009-3-8 14:46 发表
现在有些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和经验确实不能恭维,一定要事先打听下.



确实,有些滥竽充数的。
7#
simigou 发表于 09-3-24 12:27:47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咨询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关键是如何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避免认识上的两种极端期望。
8#
zhouyating 发表于 09-3-24 12:33:30 | 只看该作者
问题是有些医生的素质如果不好也很麻烦呀~
9#
maplekaiglee 发表于 09-3-24 14:59:27 | 只看该作者
要怎么判断心理医生得素质呢??
10#
maplekaiglee 发表于 09-3-24 15:01:2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请指教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4 13:44 , Processed in 0.08667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