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复制链接]
91#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7:31 | 只看该作者
三、吐蕃

四、南诏的兴起与强盛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杂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就种族来说,部落最大的主要有白蛮和乌蛮。其中,白蛮是战国以后迁往那里的汉族人和当地人融合发展而成的,他们居住在洱海周围,其文字、语言;风俗大致和汉族相同,他们过着农耕生活。而乌蛮居住在距离洱海较远的四周,比白蛮落后,大致过着畜牧生活。从七世纪初叶到中叶(唐初),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并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了个六个诏,即六个王国。(乌蛮称王为诏)。

居于最南端的蒙舍诏,又称南诏。在 7 世纪 70 年代吐蕃势力进入洱海湖区北部以后。南诏因为距离吐蕃最远,仍依附于唐朝。唐朝为了牵制吐蕃,便大力扶持南诏,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到皮罗阁为南诏王时,南诏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统一的南诏国,定都于太和城(今大理市南)。开元 26 年( 738 ),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进入全盛期。最盛时,大致据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号称“回环万里”,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天宝年间,由于边将腐败无能,重敛其税,引起南诏的武装反抗,双方多次交锋,互有伤亡,其中两次大的战役均以唐朝失败告终。唐德宗贞元十年( 794 年),不满于吐蕃压迫的南诏,重新与唐朝和好,双方订立盟约,恢复了友好关系。但后来双方仍有战争。南诏后期,王权旁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天复二年( 902 )立国两个多世纪的蒙氏南诏被郑氏推翻,改国号为大长和。

南诏和唐朝之间虽然也战争不断,但是,南诏的统一和归属唐朝,使其政权组织、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思想文化都深受唐朝的影响。为此后该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奠定了基础。

五、 靺鞨族和渤海国

靺鞨是后来满族的祖先。这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商周时称肃慎、汉魏称挹楼、北朝称勿吉。隋唐时改称靺鞨。其活动范围主要在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带。隋唐之际,在靺鞨各部中,居于南部的粟末靺鞨和居于北部的黑水靺鞨成为势力最强的两大部落。粟末靺鞨比较先进。武周圣历元年( 698 ),其首领大祚荣建立了政权,自立为震国王。(振)玄宗开元元年( 713 ),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之地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从此,这个政权就以渤海为号。开元十四年( 926 ),唐朝正式名之曰:“渤海国”,晋封渤海郡王为渤海国王。渤海国最盛时,南至朝鲜半岛的北部,东抵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境内有 5 京, 15 府、 62 州。渤海国和唐朝的关系较好,其国王世代向唐朝请封号,并频繁派使臣到长安朝贡(玄宗一朝就派使 29 次),其贵族子弟多送往长安学习。他们使用汉字,其各项制度也多仿唐朝。其制度“大抵宪象中国”,称“海东盛国”。有三省(宣诏、中台、政堂),六部(曰忠、仁、义、礼、智、信)。

黑水靺鞨与唐朝的关系也较密切。开元 13 年( 725 年),唐朝在其地置黑水军。次年,又在其最大部落设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唐政府另派长史对黑水各部进行监领。

总之,唐朝在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机构,使那里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 926 年,立国 200 多年的渤海国被契丹所灭,此后黑水靺鞨也成为契丹的附属。

从本节所讲内容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朝统治者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羁縻州政策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巩固。
92#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7:38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

一、起义爆发的原因:

1 .唐末政治的腐败:

2 .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

二、起义的经过

三、起义的历史影响:

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①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虽未立即灭亡唐朝,但使唐政府四分五裂,不久就被推翻了。推翻腐朽王朝的统治,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②农民起义军南征北伐,横扫大半个中国,给整个地主阶级以猛烈打击,特别是进一步摧毁了残存的士族势力,促进了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此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为五代和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起义军以“均平”“罗平”“天平”等作称号或年号,号召农民反抗不平均的封建统治,这在农战史上是第一次,说明农民不但要反封建、反暴政,反剥削,还要反豪强兼并,要求平均财富,发展到了要求政治上和经济上均平的新阶段。这对宋、明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有深远影响。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是一种空想。

四、唐王朝的灭亡

黄巢大起后,唐已名存实亡。“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本已强盛的藩镇又互相攻杀合并,最后仅剩下十几个,其中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南),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山西)势力最大。

僖宗死后,宦官立其弟李晔为帝,是为昭宗。这时昭宗成为宦官与主要方镇不断挟持的玩物。 903 年正月,朱温控制了朝廷和京师,他派侄子保护皇帝。 904 年正月已杀尽数百名宦官的朱全忠派人杀宰相崔胤等,逼昭宗迁都洛阳,并于这年八月谋杀昭宗。立昭宗 12 岁的儿子李为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906 年再次杀掉 30 余名朝廷要官。 907 年废哀帝李 ,自立皇帝,国号梁,(史称后梁)都开封, 908 年谥哀帝。伟大的唐王朝自 618 年建国到 907 年灭亡,历时 289 年,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




第五节 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唐朝的文化,堪称灿烂辉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唐朝近 300 年的统治期间,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比较长,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都是唐朝文化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一、宗教和哲学

唐王朝在其前中期是很自信的,加以疆域的辽阔,境内外民族交往的增多,除传统的外来佛教及内在道教外,又引进了许多外国宗教:

1. 宗教的流行

当时,新的在唐朝产生影响的外来宗教有袄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

( 1 )袄教,又名“拜火教” 。

( 2 )摩尼教 :

( 3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

( 4 )伊斯兰教

( 5 )道教

( 6 )佛教

2. 反佛思想

( 1 )傅奕( 555-639 )

( 2 )武周宰相狄仁杰( 607-700 )及开元名相姚崇( 650-721 )

( 3 )韩愈( 768-824 ),是唐后期反佛的主将。

3. 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二、儒学和史学

1. 唐代儒学的命运

2. 史学

三、文学:

( 1 )诗歌的繁荣

( 2 )古文运动(恢复周秦两汉的散文体,反对骈体文)。代表人物有:陈子昂、韩愈、柳宗元。

韩愈一方面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另一方面反对骈文,提倡继承和吸取以六经、离骚、司马迁、司马相如等的古文成果,力图用新颖的文学语言,创造出一种自由流畅、直言散行,便于表达思想的新散文体。他身体力行,古文运动的胜利,使他获得了“文起八代之衰”的盛誉。但其目的是为了复兴儒道。

( 3 )传奇小说(表明我国古典小说开始脱离萌芽状态,渐渐发育成形了)

( 4 )俗讲和变文。从讲经——讲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当代人物传记。变文,在敦煌遗书中发现,近人编有《敦煌变文集》。

四、艺术

1. 雕塑:龙门,敦煌(唐占近一半)

2. 绘画

3. 书法:初唐四家;盛唐四家。后期有柳公权。

4. 音乐、舞蹈

五、科学技术:

1. 科学技术——僧一行和尚,修历法,测量子午线,观察恒星位置移动。

2. 医学:分科细,孙思邈《千金方》

3. 雕板印刷术

4. 建筑:

六、社会生活

1. 衣食住行

2. 婚丧礼俗

3. 文体娱乐

4. 节日风俗

丧制遵古礼,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称“五服”。斩衰——衣服用最粗的麻布制成,不修剪沿边。凡儿子及未嫁女为父;妻为夫,孙为祖父服之,服期三年。

齐衰——衣服用粗麻布制做,边沿修剪整齐,凡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死,服之,服期 5 — 3 月不等。

大功——凡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姊妹及已嫁女为伯叔父母,兄弟等已服之,服期九月。

小功——服用用熟麻布做成,较大功为细,凡为同宗的曾祖父母,叔伯父母,堂伯叔父母等服之,服期 5 个月。

缌麻——用细麻布制作,凡为本宗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服之,服期三个月。
93#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7:4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 唐代的中外关系

在隋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唐朝的对外关系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与唐来往的国家更多,使节往来更频繁,因此,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更发达起来。不少国外的东西传入国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我国的产品、技术和文化,也大量传到各国去,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影响。

一、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交往国家多达 70 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

其次,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陆路四通八达。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见教材 P78 ,并开辟了从广州越南海到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二、唐与高丽、新罗的关系

唐初,朝鲜半岛上仍然是高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其中高丽常与百济联合,攻击新罗,因此,新罗屡次向唐求助。

最初,三国在唐朝建立之初都遣使和唐王朝通好。这时,唐朝忙于内部统一战争,也乐意与之结好。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国内战争结束,政权已经巩固,经济渐已恢复,对外活动渐取进取态度。唐朝首先是在北部灭亡了东突厥、西北降伏吐谷浑、赶走西突厥,恢复了对安西四镇的管辖权。然后就着手向东进攻高丽了。恰逢此时,高丽内部反对臣服中国的强硬派泉盖苏文杀其旧王,另立新王,自立为军事统帅——大莫离支,并联合百济、攻打新罗、断绝新罗前往长安进贡的路线,新罗便求救于唐,为唐太宗出兵提供了借口。

唐太宗出兵高丽,在朝廷受到长孙无忌等大臣反对,唐太宗曾对太臣们说:高丽在汉代已是中国的领土,隋朝多次出兵,均未取胜,我今天尚未年老,想借士大夫之余力攻下它,以为隋朝死亡在那里的中国子弟报仇,也为被杀的高丽君父雪耻。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太宗先派职方部郎中到辽东侦察高丽的军事防御工程,当时高丽已沿辽河,北起扶余、南到海,修筑了一条余里的长城以为备御。同时,唐太宗下令在江、洪、饶诸州造战船四百艘用以载粮,又大量招募军队。公元 644 年,太宗派水路 500 船四万兵从莱州渡海攻平壤,陆路则发兵六万从东北趋辽东,自己亲率六军于前线督战。陆路上,唐军攻下了一直顶住了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重镇“辽阳城”,但唐军没有直捣平壤,而是在进攻辽阳城西南重镇安市城时,被阻两个月而未能突破。考虑到即将来临的寒冬,太宗急忙下令撤军。在归途中还是遭遇大风雪,死亡数千人,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

647 年,太宗再度攻打高丽仍没取得什么进展, 648 年,太宗决定于次年再以更大规模的兵力支攻灭高丽,但 649 年,他在病逝前取消了这次远征。

唐军的失败使泉盖苏文的野心更大,他攻打附属于唐的契丹人,南面仍联合百济入侵新罗,占领了新罗 30 多个镇。太宗的继位人高宗吸取了隋炀帝、唐太宗远征失败的教训,采纳大臣的建议于 660 年,与新罗夹攻,攻下了朝鲜半岛南部较弱的百济。百济皇室被送往长安。然后以百济为据点,屯田积谷,对付高丽。

660 年,高丽主战派泉盖苏文死,其儿子之间互相争斗,为唐朝提供了良机,唐军于 668 年攻下平壤,唐将李世 将高丽王及 20 万俘虏带回唐朝,最后把高丽王祭献于唐太宗墓前。唐灭高丽,在那里分置九都督府, 42 州、 100 县,而总隶于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镇守平壤。后来由于高丽旧部反抗,另一个原因则是吐蕃给唐朝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唐朝又将安东都护府内迁至新城。(今抚顺市附近)。

唐朝军队撤退后, 675 年(高宗上元二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软弱的高宗之所以在炀帝,太宗都失败之后攻灭高丽。原因之一是高丽内乱,其次是开辟了第二战线,先占了百济。新罗统一以后,和唐朝继续保持友好关系,从唐初至唐末,新罗与唐朝往来次数,贡使贸易的数量最大,他们派到长安的留学人数最多,因此,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出者丝绸、瓷、茶、书、雕板印刷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新罗入唐者工艺品、药材、牛黄人参、高丽乐。

三、 唐与日本友好关系的发展

隋时已与日本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唐朝,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达到空前繁荣时期。这时日本正处于奴隶制解体,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的昌盛极仰慕。派使节,其留学生、僧仅次于新罗,总计,日本向唐朝派出著名的“遣唐使” 12 次,或曰 13 、 14 次。“迎入唐使“有 4 次( 6 次),合计来往 16 次。其所派使团最初不超过 200 人,玄宗开元时三次皆在 550 人以上,其派遣的留学生如何倍仲麻吕(汉名晁衡,与李白、王维情意深)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最著名的即鉴真和尚。他应日本天皇之邀,历经六次艰难历险,最终双目失明,终于在 754 年(天宝十三年),带着弟子到达日本,他在佛教及其佛教艺术、中医药、建筑艺术等方面给日本带去了深远影响(现在唐招提寺即)

经过两国人的共同交流,比日本进步的唐朝给日本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空前广泛而深入的。

( 1 )政治制度: 645 年,大化革新的班田收授法,租庸调法、官制、律令

( 2 )教育方面:大学、医学

( 3 )语言文字: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分别创片假名和平假名。

( 4 )文学:诗歌

( 5 )艺术: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

( 6 )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印刷、建筑

( 7 )生活习惯:体育运动、围棋、角抵、马球、衣服

四、与东南亚南亚诸国。西亚、印度(天竺 )北非各国
94#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7:5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 907~1279)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一、五代的更替

五代是指 907 —— 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朝代。在这短短的 53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八姓 14 帝,每位皇帝在位时间平均不足 4 年。这些政权的建立都是起家于方镇武将,他们依靠了弑其父、弟杀其兄、臣代其君、养子夺生子之位等各种不正常手段获得君位。所以说,五代诸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持续发展。

①后梁( 907 —— 923 ),由朱全忠(朱温)所建,立国 17 年。朱全忠本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投降唐朝后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驻守汴州,他在唐末混乱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 907 年,他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都,史称“后梁”。五代的历史从此开始。

朱全忠立国前,曾与割据山西的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长期夹河而战,争战绵延 30 余年。立国五年后,朱全忠被自己的三子朱友珪杀死,次年朱友珪又被自己的弟弟杀死。(臣叛君;子轼父;弟杀兄)。由于内部混乱(魏博节度使的牙兵投奔了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削弱了战斗力, 923 年,后梁被后唐军队攻灭。

②后唐( 923 —— 936 )立国 14 年。李克用在后梁建国的次年即病死,其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他继承父志,在北面打败了契丹,东面灭掉了长期割据幽州的刘仁恭父子,西南攻打四川。在灭后梁前半年已于 923 年 4 月即帝位,建国号唐,灭后梁后以洛阳为都,史称后唐。

李存勖建国后,自以为血战二十年而得天下,心满志骄。变得荒淫无道。在位三年即引起魏州兵变,李存勖派李克用的养子、沙陀人李嗣源前往平变,但李嗣源却利用叛兵,南下洛阳,自立为帝,史称明宗。(由于李存勖已死于流矢。)李嗣源力改唐庄宗为政之弊,关心农事,发展生产,在位 8 年。明宗死后,他的养子夺生子之位,后来,养子又被其女婿杀害。这样后唐历四帝, 3 姓 14 年,灭亡。

③后晋( 936 —— 947 ),立国 11 年

936 年,后唐明宗的女婿、河东节度使、沙陀人石敬瑭乘洛阳内乱之际,谋图夺权,他以割让给契丹幽、云(见书 P2 ) 16 州之地,作为送给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寿礼,并以 45 岁而无耻地认 34 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岁贡 30 万匹绢帛等为代价,取得了辽兵的援助,推翻后唐,取得帝位,国号晋,以开封为都,改元天福,史称“后晋”。

石敬瑭曾长期跟从李克用父子征战,累立战功,才被委以重任。他甘愿做儿皇帝、割地纳帛,给此后的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此后,中原王朝失去了长城一带的天然屏障,契丹骑兵可以方便地驱马南下,使中原王朝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他的卖国行径当然也使他自己的朝廷深受其害,如他的下属、留守邺都的北面行营招讨使杜重诲,本以抗击契丹为职,后却投降契丹,并带契丹兵南下,攻入开封,以夺帝位。 946 年,契丹兵攻入开封,大肆抢劫,导致东西二千里范围内深受其害。在中原人民反抗下,契丹人俘虏了晋出帝,大肆抢劫后退还。后晋灭亡。(历二帝 11 年)。

④后汉( 947 —— 959 )

951 年正月,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在开封称帝。建国号周,史称后周。从朱全忠到郭威,五代开国君主都是从节度使入主皇宫,导致势力强大的节度使人人想当君主。如后晋时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当时州长官刺史皆由武臣担任。郭威深知武臣专权之弊,他即位以后,改除旧弊、注重发展生产,并严惩贪官,开始重用文臣。

二、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

954 年,郭威死,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位时期,继续推行政治改革,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为北宋建立后统一局面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减免两税;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限制佛教发展。三武一宗灭佛的宗即周世宗。

在政治方面:注重改善吏治,下令修成了《大周刑统》 21 卷。鼓励近臣直言朝政得失。

在军事方面:整顿军纪,淘汰冗兵。并下令“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阙下,仍目为强人,充当禁军”。诸道勇猛兵士被选为禁军,加强了中央的武装力量,使中央武力足以控制地方,开始纽转尾大不掉。内轻外重之弊。五代帝王均由方镇起家夺帝位,而推翻后周政权的赵匡胤,使用的却是中央禁军。

改革的同时,周世宗还南征北战,从契丹人的手中夺回三州和瓦桥关等三关之地,为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与中原王朝并存的还有在唐末节度使基础上建立的众多割据政权,较大的有十国。各割据政权为了争夺土地与财源,互相攻杀,使劳动人民长期深受兵火之灾、苛征之敛、酷刑之罚。

不过江南地区战事偏少、其经济文化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福建、四川地区,在某些方面超过北方。王建墓反映出当时各地文化也有较大发展。
95#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42: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北宋的建立及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①北宋的建立

②北宋的统一

2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行政体制方面

(二)军事制度方面

(三)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

(四)经济方面:

(五)集中司法权

二、北宋前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改革运动

两宋的历史各有不同的主题,北宋的历史以政治改革为主线,南宋的历史则以和战贯彻始终。

北宋建国八十年后即开展了“庆历新政”,二十余年后,又发生了王安石领导的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熙宁变法。这些变法是由当时深刻的国内国外矛盾,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引发的。

1 、民族矛盾的激化

①宋辽战争和澶渊之盟

②宋夏关系

2 、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

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 1) “积贫由于支出太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由于剥削沉重,劳动者贫困。

( 2) 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

( 3) 庆历新政

( 4 ) 北宋中期改革思潮的持续高涨

4.王安石变法及其失败

(一) 变法的指导思想

(二) 变法的内容

(三) 对新法的评价

三、元佑更化的实质及其影响

四、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

1. 宋徽宗时期的腐朽统治

2. 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

五、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北宋时,封建的租佃契约关系得到较大发展,佃户对地主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均有所削弱,这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过广大劳动才的辛勤劳作,北宋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行业都有了显著发展,社会经济显现出繁荣景象。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

1 、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手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体上,各行各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内部分工更加细密;生产技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质量等,都大为增加。

①矿治业

②造船业

③制瓷业:

④雕板印刷业的发展和造纸业的兴盛。

⑤纺织业的发展

2 、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

宋代官手工业中,官奴婢之类的“贱民”已经消失。其主要劳动者,首先是隶名军籍(厢军中)的工匠,即所谓“兵匠”,厢军中有采造、装卸、窑务、造船、作院、水磨、酒务、竹匠、秤斗务等等编制。他们在官工业中服役是有工食钱的。其次是从民间雇来的和“雇匠”,无论何种形式、都有报酬。

民营手工业中普遍采用“和雇”形式。表明工匠身份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其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1 、城市的繁荣与市镇的兴起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其发达的表现主要有

①十万户以上的大城市比前代有所增加,唐代仅十余个,北宋中期 40 多个,末期 50 多个。

②大城市中,打破了前代对营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坊市制被打破,夜市、晓市出现,甚或通霄达旦。城市中出现“勾栏”、“互肆”等娱乐场所。

③城市周围,农村新兴了众多草市、镇市。镇市多设税场,镇市居民约占总人口数 3 — 4% 。

④商业组织行更加严密,数量增多。

2 、商税征收额迅速增加。

宋代行商征税 2% ,坐贾 3% 。太宗时商税一年 400 万贯,仁宗时达 2200 万贯,占当时财政货币总收入的 56 。 4% 。此后一直保持在每年一千万贯上下,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

3 、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①唐玄宗天宝年间( 742 —— 755 ),每年铸币 32 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就有 80 万贯,后逐年增加,熙宁六年( 1073 )达 600 余万贯。元丰时 500 万贯以上,是唐朝的 20 倍。宋代铜钱年流通量达一亿贯以上。

②唐玄宗天宝八载,岁入钱币 200 万贯,约占总收入的 3.9% ;宋神宗时,岁入 6000 多万贯,约占总收入的 51.6% 。此外,金银被当作半流通货币广泛应用。尤为突出的是北宋创印“交子”,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教材 P70 。

宋代纸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的货币从金属铸币时期开始演进到信用货币时期。

4 、对外贸易发达。(见中外交流一节)
96#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42:17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一、金朝的建立与辽朝的灭亡

北宋王朝统治后期,虽然最高统治者及其各级大臣日益腐朽、难以救药,但表面上王朝依然强大,其内部并未积聚起足以推翻中央政权的强大的反抗力量。因此,北宋的亡国不是由内部势力推翻,而是由外族入侵促成,即新兴的来自东北的女真人灭亡了北宋王朝。那么女真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1 、女真的兴起

2 、金朝的建立

1113 年(北宋政和三年),乌古乃的孙子完颜阿骨打继任了生女真部落联盟的酋长(“都勃极烈”)。这时,辽朝政权进一步腐败,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最高统治者耶律延禧,荒淫暴虐,加重了对生女真诸部的剥削和压迫,派官到女真部横征暴敛,激起了女真人的愤怒。

阿骨打继位后,遂利用女真人反抗辽朝奴役的斗争热情,致力于抗辽斗争 。 1114 年秋冬之间,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他带领军队攻打辽兵,接连胜利,军事力量迅速壮大。由于女真人生活环境较差,他们在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中养成了吃苦耐劳,勇敢善战的战斗作风;而且他们还保留着军事民主制遗风,官兵团结,赏罚分明,群策群力,阿骨打又富有军事才干,号称“用兵如神”。所以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1115 年元旦(政和五年),阿骨打称皇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南面)。阿骨打就是历史上的金太祖。

阿骨打建立金朝政权后,积极扩充和整顿军队,推行了猛安谋克制度。

猛安谋克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部落进行战争时的军事编制阿骨打借用 其名,将其发展成了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最初女真人行军打仗时,将领按带兵的多少分别称“猛安”(千、千户、千夫长)、称“谋克”(女真语:乡里、族、族长(可译为百户、百夫长))。阿骨打攻辽时,规定以 300 户为谋克, 10 谋克即三千户为猛安。由于实行“壮者皆兵”即兵民合一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克谋克户的壮丁,平时从事渔猎生产,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应征出战。在攻辽战争开始后,归附的或被征服的熟女真及契丹、奚、汉、渤海等各族人都按照猛安谋克编制进行管理,从而加强了女真对各族人的控制。随着女真人的南迁,这一制度还被带到了中原地区。在中原,为猛安谋克户“计口赐田,使自播种”,称为屯田军,与旧有州县制度平行,互不统属。猛安的品级相当于防御使,管军也管民。谋克之职与县令同而品级略高。这样,猛安谋克组成了金朝在汉族聚居区与州县配合的军事镇压网,维护了其政权统治。

3 、宋金“海上之盟”与辽朝的灭亡

马植(赵良嗣)献策,本来不失良策,但宋徽宗变“联合”为“求金”,使良策变为失策。

辽朝末年,天祚帝统治时,政治昏暗,酷好畋猎。宰臣争权夺利,是非不分,斗争激烈,矛盾激化,境内各族人民纷纷起义,统治实力大为削弱。因此在处于上升阶段的女真族人的进攻面前多次被打败。金 1115 年立国后,当年九月即攻击占黄龙府军事要地。又于第二年( 1116 年)便攻占了辽的东京辽阳府等要地,将辽朝的东京各州县和南路熟女真皆纳入金朝统治之内,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1117 年又占泰州、显州,具备了与辽朝分庭抗礼的条件。于是金统治者一面改革内政,巩固新得州县的统治,一面派使臣与辽谈判,以求摆脱辽朝的控制。

在辽兵屡次被金兵打退以后,宋朝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看到辽朝有必亡之势,便想借金人之力收复燕云。从政和七年 1117 年起,宋府先后数次派人从登州渡海与金人联络,相约夹攻辽朝。宣和二年 1120 年,宋金订立所谓“海上之盟”双方约定:

①双方同时出兵夹攻辽朝,金兵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灭辽以后占领辽朝长城以北的州县 ; 宋军攻取辽的燕京析津府 ( 今北京 ) 。

②辽朝灭亡后,北宋占领燕云诸州。把原来每年给辽的银绢照原数转送给金朝。

“海上之盟”的约定,使金朝由最初要求摆脱辽朝统治的斗争,发展为要推翻辽朝,取而代之。 1120 年 5 月,宋朝使臣还在金朝未还时,金朝已中断了与辽朝的议和,攻占了辽的上京临潢府。又于 1122 年乘胜占领了中京大定府及西京大同府。辽天祚帝率卫兵逃入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

在金军接连攻下辽朝三京的同时,宋朝也调兵遣将,准备出师,但因为把部队调往南方镇压方腊起义,无力北上。到宣和四年( 1122 年)五月,十月,宋朝派大军攻辽时,又先后两次被辽军打得大败。宋军首次进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宋徽宗梦想不战而胜,他告诫童贯:招抚是上策,媾和为中策,攻打是下策。所以宋军在前线不作任何军事部署,只是派人前去招抚,并不杀辽兵。第二次进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用人不当。辽先奉表称臣,后又设兵伏击,宋军自相践蹂,损失惨重。明人称:“燕本可图,而图者非人。”此后,童贯为了掩饰伐辽的失败,派人约请金兵帮助收复燕京。 12 月金兵由居庸关南下,越过长城,不战而得燕京。从阿骨打起兵反辽到这时全部占领辽朝五京,只用了 8 年时间。辽朝等于是金朝单方面灭掉的。

1123 年金太祖阿骨打在返回上京的路上病死,其弟弟吴乞买继位,是为金太宗,当年改年号为天会。阿骨打的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建立金朝,一是灭掉辽朝,他为女真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女真的民族英雄。

天祚帝逃入夹山后,聚集了一些兵马,并得到西夏的支持,率部队离开夹山,准备重新收复燕京、云中等地,结果再次被金军打败。宣和七年( 1125 年) 2 月,天祚帝在逃往西夏途中被金兵俘虏,辽朝灭亡。辽自 916 年阿保机称帝到亡国,立国共 210 年, 9 个皇帝。

在天祚帝被俘前一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兵西去在中亚建立了幅员万里的西辽,立国约 80 年,后被蒙古灭掉。

二、北宋的灭亡:

1 、收复燕云的交涉

2 、金军南侵的和北宋的灭亡
97#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46:14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南宋的建立和“宋金和战”

一、南宋的建立

1. 南宋的建立

南宋是由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建立的。无论是帝王世系,还是其政治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南宋都是北宋的延续。南宋共传了七世九帝,其政治上和军事上,思想上也有一些与北宋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有:

① 权相擅权专国局不断出现,(秦、史、贾等),导致朝政更加腐败,政治上比不上北宋。

② 边患更加严重,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前中期与金和战多次,后与蒙(元)对抗半个世纪,军事上更加被动。

③ 官员贪污盛行、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制度混乱。赋税苛重,农民起义频繁。

④ 一方面,士大夫参与政治的意识强烈,另一方面,理学思想日益发展,最终成为主流思想,于是清淡、保守之风盛行,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

尽管如此,南宋这个看起来贫弱不振的王朝,统治着半壁江山,经济依然发展,文化空前繁荣,国祚也长达一个半世纪。最后灭亡它的,既不是权臣,也不是农民起义或其他内容力量,而是当时世界上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蒙(元)政权。

因此,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还是有学习、研究意义的。

赵构能够登上皇帝宝座,颇具偶然性。他生于 1107年,宣和三年15岁时封康王,他本是宋徽宗众子之一,没什么特殊地位。但是,靖康元年春,金人第一次围攻开封并准备撤退时,与宋达成的协议有一条是要一名亲王和宰相到金军做人质,以保证金军安全撤退。宋钦宗派赵构与张邦昌前往金军,后来金人怀疑赵构不是亲王,将他遣还宋朝,金人索要另一个亲王肃王赵枢为人质,赵构第一次免入金人之手。

当年十一月,金军第二次南下,赵构又奉命北上,出使河北,向金朝乞和,途经磁州(今河北磁县)时,其助手因胡作非为被当地人杀掉,而且当时金军已经正式南下并渡过了黄河。磁州知州宗泽认为,金朝毫无和意,赵构再去金方等于自投罗网,请他留在磁州,组织抗金力量。赵构认为磁州不安全,后就应知相州汪伯彦的邀请,退还相州。汪伯彦亲率大军迎接赵构,使赵构大受感动。因此,南宋初建,即拜汪为宰相。

闰十一月,金军包围东京开封,钦宗派专使挟腊丸诏书到相州,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命令他们急速救摇京师。十二月初一日,赵构在相州开大元帅府,他没有服从宋钦宗的诏命直接南下救援京师,而是在黄河北岸向东转移,来到大名府。这时,宗泽带 2千人,张浚、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等宋朝将领皆汇集在赵构的元帅旗下。开封陷落后,宗泽请赵构收复京师,但赵构不同意,他只派宗泽进军澶渊,并声称赵构在宗泽军中,以吸引金兵的注意力。而赵构自己则率部从大名南下,并继续向东南移动,朝着远离开封的方向后撤。

靖康二年( 1127)二月,赵构在济州(今山东巨野)。这时,河北其他大将如黄潜善、韩世忠、刘光世等,皆带兵来到济州,赵构的大元帅府已拥精兵近十万,组成了一个新的军政中心。但是,赵构仍拒绝向开封进军,他曾想直奔江南,但遭众人反对,因此,他便在那里等待机会,准备坐收渔翁之利。当年四月初一,金人挟持着徽、钦二帝及宗室、百官等数千人撤离了开封,赵构又一次免入金人之手。这样,赵构成为宋徽宗诸子中唯一的漏网之鱼。也成为赵宋统治集团中最有资格做皇帝的人选。于是,被金人策立的大楚皇帝张邦昌和元佑皇后孟氏急忙派人请赵构还京,承继大统。

尽管金人已撤离开封,开封已复为宋人所有,但是,得了恐金症的赵构还是不敢回开封,他率部从济州跑到南京应天府(商丘)。五月初一,正式在应天府即皇帝位,重建宋政权,史称南宋。赵构是历史上的宋高宗,年号建炎。

赵构登极时,金军只占领了河东路太原等七州府及河北真宗府等四州府,等于仅仅打通了两条通往开封的道路,河北、河东的其余广大地区仍在宋军手中,而且,北方人民已经自发地起来抗击金军了。但是,赵构一开始就没有与金人抗战的勇气,他竭力奉行对金妥协退让的投降主义路线。他把坚持主张抗击金人的宗泽排斥出权力中心,初命为知襄阳府,后因李纲一再保荐才留守东京开封。虽然赵构为了借用抗战派名臣李纲的重名以稳定初建政权,起用李纲为左相,但是, 75天后,即七月,在金人再度南下攻宋时,赵构便决意南逃,而将李纲罢官。李纲为相仅两月半,而他已经为加强宋朝的抗金能力做了几件事情:①招抚河北、经制河东;②荐宗泽留守开封;③严明军纪,改革军政。④平息群盗,抚而用之(招安、安置、整编、讨伐)。朱熹说:“方南京建国时,金无纪纲。自李公入来整顿一番,方略成个朝廷模样。”可是,赵构一心一意要南逃,他不但罢了李纲,而且将上书批评逃跑计划的小军官岳飞削除军职,赶出军营,还不惜违背祖宗旧法,杀害了上书请求留用李纲还都开封的太学生陈东、布衣欧阳澈等。

所以说,宋高宗赵构虽然建立了南宋政权,但他决非一个合格的中兴之主。他居危思安,是一个极端自私,卑怯和阴险的统治者。他依靠文武百官、广大军民对赵宋政权的忠心和对金人的奋力抗击,得以重建南宋政权,但他一即位,就采取了一味求和和投降的方针,不仅不利用北方广大民众已经组织起来的抗金力量,而且毫不在意他的被金人掳去的父母,兄弟,妻儿如何地遭金人凌辱,甚至以攻击父兄之政,来讨好金人。同时,即位之初,赵构立即下令为高太后辨诬,追贬变法派官员的官爵,以蔡京的假变法归罪于王安石,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今后出现任何改新活动的可能。所以,整个南宋时期,因循守旧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政治面貌。

2. 宋高宗南逃及定都临安

二、南宋与金朝的和战

1. 宋人的抗金斗争

在赵构一味逃跑的同时,民众始终坚持抗金斗争。

在北方,有太行山区王彦领导的十多万“八字军”,占地绵亘数百里;又有河东红巾军;宗泽在开封的抗战力量,以及河北五马山寨马扩领导的抗金斗争,梁山泊张荣领导的水军等等。都在阻挡、牵制全军南下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金军未能迅速消灭南宋政权的重要牵制力量。

在南方:韩世忠、岳飞等组织了黄天荡等较大战役,多次给金兵以打击(张俊、刘光世徒有虚名)。

在陕西:张浚、吴玠、吴璘,组织了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胜利的抵抗,也减轻了金军对东南的压力。

2. 南宋初年阶级斗争的新形势

南宋初年,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金军的屡次南下使赵宋政权濒临危亡。同时,国内阶级矛盾也十分尖锐。

①首先是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起义原因:一是土地兼并加剧,封建剥削加重,人民生活困苦;二是金人的烧杀抢掠,游寇溃兵、官兵的抢劫。

起义特点:一是次数特别多, 1127-1124,仅八年间,大小起义50余次,占整个南宋起义次数23%;二是积极作用(反剥削反压迫是主流,有利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与消极作用(领导者多是兵变士兵、私盐贩子等,或杀人越货,甚或抢劫)并存。

起义影响最大的是钟相、杨幺领导的荆湖地区农民起义,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深,“等贵贱、均贫富 ”的口号得到了贯彻。

②其次,南宋政府平定游寇的斗争

游寇是一种土匪式的流动、武装集团,大都是战争时期的产物。南宋初年的游寇,一部分由被遣散的各地勤王义军转化而来;另一部分则由散兵游勇转化而来,如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金军攻汴京,数万守城士兵,逃出城外,“有得脱者,悉走京西,聚为盗贼”。(三朝北盟会编卷 70)

南宋初年,游寇的数量很多,成分很复杂,活动范围很广,为害特别巨大。据不完全统计,从 1127-1135年间,在南宋境内规模较大的游寇集团有近20个,少则万人以上,多则达十几万人。其首领多是杀人不眨眼的歹徒,他们以攻城掠地、抢劫掳掠为能事,对社会生产和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危害。

游寇集团,既严重地危害普通百姓的利益,也破坏了抗金战争的顺利进行,因此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在宋政府招安政策及强大武力镇压下,绍兴五年基本被肃清。

3. 南宋军民抗击伪齐,金兵的斗争和“绍兴和议”。

4. 完颜亮南侵与“隆兴和议”。

5 、“开禧北伐”的失败和“嘉定和议”
98#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46: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从大蒙古国的建立到元朝的统一

一、蒙古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1 .蒙古族的起源

在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以来,北与南西伯利亚相接,地理学上称作蒙古高原的地区(今中国、蒙古国辖区)在历史上,很久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北方诸游牧民族活动的广阔舞台。这些强悍的草原民族,一个接一个勃然兴起,然后大多在历史上的洪流中消逝。这些民族既有各自自己特有的发展历史,也对不同时期中原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上活跃在蒙古草原的众多民族,就主要而言,包括东胡与突厥两大文化系统。突厥“千种万类”,操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大多以蒙古高原中部山地为中心,向东西南方向发展,长时期是蒙古草原上的强大统治民族。东胡也是各类繁多。他们的原始的居住地大概在大兴安岭。由于居住条件不同,同属东胡的诸部,其生活方式也存在诸多差异。东胡语当是属阿尔泰或士兰语系的蒙古语言,在发音上多带很重的鄂音。

东胡是战国时期出现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因在匈奴之东,故曰东胡。东胡在秦时被匈奴打败。乌桓、鲜卑,皆系东胡之裔。

蒙古的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汉文史料将当时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北段,位于契丹以北、靺鞨以西、突厥回鹘以东的一些部落统称为室韦,他们与鲜卑、契丹同属于东胡之裔,故史书有时称其为“契丹之类”。室韦诸部中有一部称“蒙兀室韦”,居住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以东。蒙兀就是蒙古最初的汉文译名,以后又有过“萌古”、“蒙古”、“蒙骨”、“蒙古里”、“盲古里”等多种音译。大约在唐朝末年,蒙古部逐渐西迁入漠北草原腹地,居于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不儿罕山(今蒙古肯特山)地区。

由森林进入草原以后,蒙古人原始的血缘氏族制度趋于瓦解,私有制日益发达。贫富分化的结果是,出现了一批富人(“伯颜”)和世代担任首领的氏族贵族(称“那颜”,汉译为“官人”),这两个阶层往往结合在一起。通过战争掠夺财富,掳掠人口以为役属,于是其周围便有了身份地位不等的人如自由人、奴隶、平民等。另一个重要阶层是从属于贵族(氏族首领或部落汗)的军事侍从(蒙语称那可儿,汉译为“同伴”、“伴当”,或称“自由人”,成为日后蒙古军政制度中战士和亲信人阶层作为真正的密友,他们和主人一起战斗、生活、饮食。其中凝聚了不同氏族、富民、侍从、奴婢等形成的地缘部落集团。贵族家庭不断分化出新的氏族部落。辽金时期(整个 10 至 12 世纪),草原上分布着众多游牧部落集团,(如克烈、塔塔儿、弘吉刺(又译作广吉剌、翁吉剌),蔑儿乞、斡儿乞、吉利吉思(属突厥语族)、乃蛮(突厥语族,用回鹘文字),汪古(白鞑鞑)等等。(鞑靼一词来自突厥人。突厥人用它概称室韦是因为塔塔儿部一度强盛。久之,这一称谓概指草原上诸多游牧族的泛称。)各部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混战。)而成吉思汗的出现,结束了草原诸部之间争雄内战的混乱格局。

2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 1162 或曰 1167 年生于蒙古一个贵族家中。他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后,铁木真随母亲和几个弟弟生活处境艰难,曾被其他部落俘虏。铁木真被迫依附势力强大的克烈部部主(脱里汗),并与另一蒙古部的首领(札木合)结拜为兄弟,在此二人帮助下,铁木真渐渐扩展势力,重建了以本家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并于 1187 至 1189 年被一些贵族拥立为汗。 1196 年,铁木真和脱里汗共同出兵,帮助金朝讨伐塔塔儿,并打败之,铁木真的声望日高,势力渐大,后来引起脱里汗等人的疑惧,他们联合攻打铁木真,铁木真被打得大败,一度从者仅剩十余人。不过,不久由于敌手内部纷争,铁木真又反败为胜,相继攻灭了几个部落。 1206 年(宋开禧二年),铁木真完成了统一蒙古高原的事业,在斡难河源召开贵族大会,即大汗位,建大蒙古国,号成吉思汗。成吉思一词有“海洋”、“有力”、“天赐”、“伟大”等诸多不同说法。

3 .早期蒙古国家制度

这些制度都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帝国特征,对巩固蒙古国的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对此后元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建立千户、百户授封制度。( 95 千户)――军事制度

②创建怯薛护卫军

③创制蒙古文字(用回鹘文字母书写蒙古语)

④颁布法律(大扎撒)设置司法长官

⑤分封子弟

4 .蒙古国的对外扩张

蒙古人的主权概念根植于神圣的王母权观念。在蒙古人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至高无上的权力由天神即游牧部落的主神长生天,授予一位地上首领。作为天神选定的代表,成吉思汗受到长生天的保护和扶植,而长生天保证成吉思汗军事与政治冒险的永久成功。这样伴随他夺得权力的鸿运就成为天意的表明。君主权力在特点上是世界性的。所以发动战争前,蒙古人便向周边各族发出要求投降命令。在蒙古人眼里,他们的扩张是由神授意的,所以,任何拒绝投降的人都会由于阻挠了神意而遭受最严厉的惩罚。于是畏兀儿、汪古部、南西伯利亚的森林诸部、哈剌鲁人等均投降了蒙古人。而畏兀儿的归附为蒙古国提供了大批熟练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蒙古人用蹂躏乡村朱孤立大城市的做法,使城乡居民都受到伤亡和穷困。大量尸体没有及时掩埋,导致瘟疫传播,造成新的死亡。

①灭夏与灭金

②三次西征

③收复吐蕃和大理。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259 年,蒙哥汗在指挥攻宋作战中病逝于四川前线。汗位继承问题再度出现危机。汗位争夺主要在蒙哥的两个同母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展开。此时忽必烈正统率军队与南宋宰相贾似道相持于鄂州,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代掌国政,手中握有镇守漠北诸军的兵权。

忽必烈闻蒙哥死讯,采纳谋士郝经建议,与贾似道缔结秘密和约,迅速北归。次年( 1260 )四月,忽必烈在开平召开忽里台大会(又译作“忽邻勒台”“聚会”之意),蒙元时期专指拥立大汗,决定对外征伐等大事的诸王、贵族大会)。即位称汗,建元中统。在此前后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即汗位,蒙古出现了一国两君的局面。忽必烈在蒙哥时期长期经营汉地,得到了中原士大夫和汉族军阀的拥戴。此外,“东道诸王”也支持他,所以忽必烈的势力包括兵力、武力都强过阿里不哥,他们之间经过两次大的攻杀,阿里不哥战败,穷途末路之际, 1264 年,不得不归投忽必烈。至此,忽必烈最终控制了蒙古国的“祖宗龙兴之地”——漠北地区,他作为蒙古国大汗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忽必烈登上并巩固汗位,在蒙元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政治意义。横跨欧亚的蒙古国由此开始走向分裂,其分裂的原因很多。如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境内民族庞杂,语言,宗教,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水平与漠北本土相比差别巨大;汗位争夺斗争激烈等等。蒙古国很快分裂出成为四大汗国,他们独立性很强,抵制了忽必烈请他们前来参加的忽里台选汗大会。

至元八年( 1271 年)十一月,忽必烈建国号“大元”,这一名字源于《易经》,“大哉乾之”元义。表明忽必烈积极地接受汉文化,随后,元朝逐步仿金制建立了强化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迁都汉地, 1271 年营建“大都”,使北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统一王朝的首都,行汉法汉制,重农重儒,建官学、设国子监。奠定了中央集权王朝的基本框架。

随后,继续攻战,并于 1279 年正月,在四川攻下了四川最后一个据点州合钓鱼山,二月又大败宋军,陆秀夫抱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赴海自尽,元军消灭南宋残余力量,完成了统一任务。
99#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46:5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一、元朝的政治统治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结束了从五代以来的分立状态,即结束了辽宋、宋夏、宋金、宋蒙之间长期的对立和交争。元朝大一统皇朝的建立,对于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对促进各民族的交往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它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元朝建立后,在灭南宋的同时,忽必烈在汉人谋士刘秉忠( 1216 - 1274 )、王鄂( 1190 - 1273 )、姚枢( 1201 - 1278 )、许衡( 1209 - 1281 )等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机构和管理制度,以便加强对有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广大中原地区的统制。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忽必烈在确保蒙古贵族利益的同时,努力推行汉法。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制度措施主要有:

①建立行政机构:

②军事制度(萧启庆:《元代的军事制度》)

元朝的军事组织有两大系统:一是宿卫系统,宿卫军是怯薛军和侍卫亲军组成。主要保卫皇帝和两个京城。(士兵中一半为色目人与蒙古人,一半是汉人卫兵)忽必烈将怯薛扩编为宿卫,从管理系统上说,宿卫的各卫由独立的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管辖,但枢密院不直接管理驻防在大都路以外的各省军队。驻防军从万户府中抽出,万户府对行省负责,而行省是文职官僚系统的地区行政机关。这种在地区一级的军、政权力交叉,其目的显然在于促进文武双方的合作。不过,紧急情况下,还需设行枢密院以镇压反抗等。

在管理屯田时,军、政管辖权也是交叉的。其中一些屯田和军户直属枢密院,有一些归大司农司或宣徽院或中书省。

军、政官僚系统合管的还有奥鲁,或称“军户”。军户最初归枢密院, 1268 年将这些军户的管理权较交给了地方文官。

军、政官僚系统的共同点是蒙古人强调世袭官职。高级官员可以荫补子,称为文官,武官的儿子在其父亲去世或退休,甚至升迁时可以继承他的职位。

二是镇戍系统,是镇守地方的军队系统。镇守地方的军队分为四种,其中蒙古军和探马赤军主要镇守“腹里”。南方则由蒙古军、汉军、新附军共同镇守。军事大权由皇帝和枢密院中的蒙古族官员控制。

③法制建设

元朝建国后,很快便着手修订本朝法典。先后修成了《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等法典,对维护其阶级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天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④学校教育和科举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推广蒙古文字及波斯文等民族语言教育,学校教育和科举均受政局影响,其发展规模和连续性大受影响。科举不兴旺,且有明显的民族不平等特点。学而优则仁的儒士集团受到冷遇,在官僚队伍中占很小比例。(见教材 P167 - 168 )

⑤选官途径

二、元朝政权的性质

元朝建立后,为了确保蒙古族的特权和利益,确立了四等人制,从政治待遇(为官)、法律地位,经济负担等各方面强制推行民族压迫,民族分化政策。在推行民族分化的同时,为了巩固各地的统治,又特别注意拉笼和利用各民族的上层人物,因此,其政权的性质便是以蒙古贵族为首,包括各民族上层在内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各族劳动者的联合专政。

三、元朝的征战和对外用兵

忽必烈建立元朝消灭南宋后,皇族内部诸王争权夺势的斗争日益频繁。成吉思汗正妻生有四个儿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他们本来都有资格继承汗位。成吉思汗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为他们分封土地,各有各的势力,为日后互相斗争填下了祸根。先是窝阔台得汗位。在窝阔台儿子贵由为汗时,几乎爆发了内战。贵由死于行军途中,后由拖雷长子蒙哥为汗。(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反对,被镇压)。斗争的结果是蒙古国分裂为四个汗国。

忽必烈至元初年,窝阔台后王海都和察合台等的诸王等都不断和忽必烈的军队作战。甚至占领了和林。忽必烈年逾七十亲征,收复了和林。直到元成宗大德十年( 1038 、至大元年),漠北才最终全部平定。长期的战争维护了统一,有积极意义,但是战争消耗国力,也加深了内部的矛盾,加速了汗国的分裂。

此外,忽必烈还曾联合高丽攻打日本。至元 17 年,元政府组建了大规模战船攻打日本,遇到飓风,大败而回。

至元十九年至三十四年( 1282 年— 1293 年),元政府多次发兵攻打安南,攻下占城。由于北方人不 适应那里的气候,多染疾病,元兵死伤很多。至元三十一年( 1294 )忽必烈死,新即位的元成宗才下令罢安南兵。

此外,至元年间,忽必烈还三次下令征讨缅国(今缅甸),至元二十四年,“缅始平,乃定岁贡方物。”至元 29 年,又远侵爪哇岛,爪哇的统治者降元,后遭爪哇军反抗,只得退兵。

总之,忽必烈的对外用兵,带有侵略的性质。它给邻国人民带来痛苦,也加重本国人民的负担,给中国的各族人民带来苦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其他国家加深了认识,这在客观上有一定意义。

四、元朝的疆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加强

元朝疆域辽阔,这里所讲元朝的疆域,是指元朝直辖区,不包括后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又译为伊儿)汗国。史载: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史称:汉唐为盛,但“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唐朝原有的边疆地区的羁縻州县,在元朝几乎都同于内地,以往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地区,也正式划入了元朝的版图。对不同地区元朝采取了不同的因地制宜的统治政策,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1 .在岭(漠)北地区:相当于今天内蒙、新疆以北今天外蒙周围及西伯利亚直至北冰洋这一辽阔区域。大蒙古国时期,这些地域由蒙古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元朝武宗时设岭北行省(今和林)。行省内无州、县建制,按蒙古旧有的千户、百户作行政单位,不设州县。诸王分地是漠北一类特殊的政区,有一定独立性。元政府在至元年间曾将大批汉军、南宋降附军(南人)、蒙古军民等调往那里,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2 .西北地区:名义上,元朝的疆域很辽阔,应包括四个宗藩国,但四化上汗国实际上呈独立和半独立状态。元朝直辖地主要包括今天新疆、青海的部分地域和甘肃大部。甘肃行省(原西厦大部分领土)在元朝地方官员的积极努力下,水利得到了恢复和重修,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今天新疆地区,是畏兀儿人聚居区,元朝也设官府,置大都护、副都护等。置驿站,设屯戍,行交钞,计亩征税。并有不少汉人,在那里与回纥人共同生活。各族进一步融合,对开发大西北共同做出了贡献。

3 .西藏地区

唐朝时强大的吐蕃王国在 9 世纪以后由于内乱分裂了, 11 世纪时。(即北宋时),西藏地区佛教寺院势力发展壮大起来,寺院僧侣集团的政治、经济力量大大扩张,使地方世族首领转而投靠和依赖寺院僧侣集团。于是在西藏地区出现了各个佛教教派,各教派都以大寺院为中心,形成由住持统治的宗教小王国。如乌思(前藏)地区的噶丹派;后藏盛行萨斯迦派等等,搽里八派活动在搽里(今拉萨东南)等等。这种政教分裂、互相斗争的状况,直到 13 世纪中叶(南宋后期)才发生变化。

1239 年,蒙古派军进入乌思藏, 1244 年,如前所述,蒙古皇子阔端召见萨斯迦派首领萨斯迦,班智达公哥监藏(简称萨班),萨班带着他的侄子八思巴于 1246 年到达阔端驻地凉州。 1247 年,阔端与萨班议定藏地归附蒙古条款,(蒙古与西藏建立了宗藩关系),并由萨班致书乌思、藏、纳里(今阿里),各地僧侣首领,在萨迦派的带动下,各教派首领均归附蒙古。由于西藏政治上分裂,各地还有一些未归附的部落,蒙古对这些地区继续用兵或招降,直到忽必烈时代,才完成对西藏地区的完全控制。

至元六年( 1269 ),忽必烈封皇子奥鲁赤为西平王,以西藏地区为其封地,此后,西藏地区一直由奥鲁赤及其继承者受命处理。随着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藩王权势削弱,西藏地区军民财赋由元朝朝廷设置的地方官府进行管理,并统辖于中央宣政院。宣政院的职能相当于一个行省机构,所以西藏地区不设行省。宣政院和一般行省不同之处在于,在中央它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不必经过中书省,表明元朝统治者对西藏的重视。同时,根据西藏的特殊情况,忽必烈采取了扶植宗教势力,帮助自己进行统治的政策。“因其俗而柔其人”。他扶植率先归附的萨斯迦派,封该派新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即帝师),命八思巴之弟萨斯迦寺恰纳统治西藏地区。

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了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设置都元帅、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等。前后藏又分 13 个万户,万户长以上的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元政府还在西藏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总之,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都由元朝中央政府所规定。

4 .在云南地区

两宋时云南为大理国统治。在灭南宋前,为了实施忽必烈从西南迂回包抄南宋的战略战术,蒙古军必须攻下大理。公元 1253 年,蒙古军在忽必烈率领下挺进到大理,并于 1254 年初灭大理国。至元十一年,元政府在大理国旧地建置云南行省,按内地制度,设置路、府、州、县。但除了行省主要由流官担任外,路以下各级官府机构中大部分任用土官,由当地土著民族上层人物担任,有品秩而不入流。云南行省辖区包括今天云南全省及四川、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泰国、缅甸北部一些地区。在这里,元朝进行有效的政治统治,实行屯田,推广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使云南地区真正与祖国内地统一起来。云南与内地统一为一体,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对云南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都有重大意义。

5 .台湾、澎湖地区

南宋时,澎湖已与泉州的晋江县确立了较明确的隶属关系。元朝进一步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地区,并征收盐税。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同时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归湖广行省管辖,元朝政府也对那里进行了有效管理。

6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民族成分复杂,除汉族、蒙古族外,还有契丹、女真、水达达、兀者、吉里迷等众多民族或部族。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有辽阳行省,下设七路一府,并建陆站 120 处。行省辖境东到大海(包括库页岛在内),东南与高丽接壤。州县主要集中在中南部诸路。北部诸族土广人稀,处于游牧状态,有五个军民万户府。汉人、蒙古人和当地的女真人,共同开发,促进了黑龙江下游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总之,元朝是我国规模空前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和交流,开发了边疆,巩固了国家统一,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时在中国形成,对民族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蒙古族也形成于此时。

7 .驿站与急递铺

为了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迅速传递信息,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

“站”一词来自蒙古语,在元朝它往往与“驿”合用,并渐渐取代后者,沿用至今如(车站)。元朝建立后,大力发展驿站制度,做到了“人迹所至,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史》卷 63 《地理志六》)“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永乐大典》卷 19419 《站赤》)

元政府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站,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思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全国共设有驿站(或曰站赤) 1500 处。分为水站、陆站等。

驿站主要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各站设提领、副使、百户、司吏等职,大站在提领之上复设有驿令。具体服务人员从当地百姓中签发,单立户籍,称站户。每站站户数目或上千,或数百,全国共 30 万户以上。

因公乘驿人员在要求驿站提供服务时,必须出示凭证。乘驿凭证主要有圆牌和铺马圣旨。“圆牌”专为军情急事遣使之用,由朝廷统一铸造,严格管理。佩戴圆牌的使者,享有择骑良马,兼程驰驿以至夺骑官民马匹等特权。一般差遣人员用“铺马圣旨”乘驿。铺马圣旨用蒙古文书写,标明起马数目,通常由中书省奏准,加盖御玺,颁发给诸王贵族和各级官府,并填写领受者名称,以限定在职责范围内使用。在重要城市或一些大的驿站,朝廷专设检查官(脱脱禾孙),专职稽查过往使臣的真伪,以及人员、物品是否违规。

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 10 里或 15 里、 25 里设一铺,每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 各级地方官府皆委正官一人提调。路置总铺,中央置总急递铺提领所。急递铺只递送公文,一般不送物件。所递公文皆经编号,逐铺传送,交接时必须办清登记手续,以备查验。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 400 里,急件 500 里。铺兵腰系铜铃,持枪挟雨衣,夜则持火矩,赍文书疾行。沿途行人闻声让路,急递铺与驿站相辅而行,在大一统国家的管理方面,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100#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47:07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书上讲的户等和赋役制较详自己看)

在金元之际,即蒙古国时期,由于战乱,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了巨大破坏。忽必烈即位后,为了改变百姓流亡,土地抛荒的状况,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些措施主要有:(见教材 P180 - 182 )

1 、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如成立司农司,后改称大司农司,派劝农官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并以招诱逃户,安置流民的多少,增加农业生产的政绩好坏来赏罚地方官员。

2 、保护农田,招集流亡,鼓励开荒。

3 、大力开展军民屯田。屯田主要是招募无业农民开垦荒地。

4 、兴修水利。在中央设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专门主持兴修水利的有关事宜。张文谦、郭守敬在西夏故地,修浚唐来、汉延等古渠,溉田九万余顷。同时,还修筑了其他许多工程。

此外,元政府还多次下令减免租税。以上措施的推行收到了很大成效。“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农桑辑要》卷首)。“凡先农之遗功,陂泽之伏利,崇山翳野;前人所未尽者,靡不兴举。”忽必烈在位三十余年间,北方基本未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遂得到了恢复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人口增加:

中统三年( 1262 年),北京地区户数为 1476146 ,每户以五口计,共 700 余万口,还不到金代人口数的 1/6 。由此可见战乱对人口造成的破坏。至元十三年灭宋后,江南户口变化不大,这时南北户口相加是 11338370 户,共 5600 余万口。到至元十三年,全国统计户数已达 14002760 余户,约 7000 万口。估计元朝最高人口数字在 8000 到 9000 万之间,与宋金对峙时期的口数相去不远。②不同地区粮食产量有所恢复和提高,由来已久的南、北方经济差异,在元朝进一步加大。南方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的税粮总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仅江浙一省即超出全国的 1/3 。③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是元朝前期在农业方面取得的一基主要成就。如漠北、云南等地。

二、手工业的发展

元朝手工业在宋金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中,官营手工业尤为兴盛。

1 、官办手工业的发展

2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元朝政府十分重视商业,实行重商政策。对许多重要商品,如盐、铁(包括铁器)、贵金属、茶、酒、醋等,采取专利垄断政策,或由国家直接经营,或将经营权转卖给商人,国家抽分其利。对一般民间贸易征收商税,大体三十取一。贵族、官吏、寺院也依靠其政治特权积极参与经商活动。其中斡脱商人(即为蒙古贵族经营商业和高利贷的西域官商)最为活跃。政府与贵族官僚频繁卷入经商活动,促进了商品的繁荣,同时又使这种繁荣带有畸形色彩,正常的民间商业活动受到一定破坏。斡脱倚势横行,靠高利贷牟取暴利,导致很多负债人倾家荡产,还激化了社会矛盾。尽管如此,由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交通运输发达等因素,元朝商业仍然取得了显著成就。其表现如货币方面:元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钞作为主币来发行。中统元年( 1260 )十月,发行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宝钞或中统钞。面值从 10 文到 2 贯,共分 10 等。习惯上称钞 1 贯为 1 两; 50 贯为 1 锭;百文为 1 钱, 10 文为 1 分。中统钞以银为钞本,法定比价每钞 2 贯(两)同白银 1 两。中央设诸路产钞都提举司,总管货币发行事宜。地方上各路设交钞库(也称行用库)为兑换机关。纸币轻便,易于携带,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有不少商人靠经商致富。

元朝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自中唐以来逐渐衰落的中西陆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重新兴盛。不仅旧有的交通线再次畅通,而且还开辟了一些新商路。如由漠北经阿尔泰山西行,以及由南西伯利亚西行的道路等。元朝通过钦察汗国与欧洲建立贸易联系,通过伊利汗国则可沟通阿拉伯及小亚细亚心中西方陆路。交通线之复杂,商旅之频繁,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海路贸易的兴盛尤有过之。元沿宋制,在南方一些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忽必烈一朝先后设七市舶司,后来,到元中期合并为泉州、广州、庆元(今宁波)三处。其中泉州是当时东方第一大港,因生长刺桐树,在世界上以“刺桐城”著称。至元三十年( 1293 年),元廷颁布市舶法则 20 余条,规定外贸货物十分抽一,又另抽 1/30 为商税。

对外贸易不仅活跃了国内市场,也给元朝政府带来了巨额收入。

国家的统一,交通的便利南北水运系统的整理和海运的开通,、货币统一,手工业的发展,使元代商业空前发展繁荣其主要表现在:①大城市的繁荣发展。如大都“汗八里”是当时全世界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来自东欧、西亚、非洲、日本等东南亚各地的商队,使团纷纷来到大都,使大都的国际商贸活动频繁。由于领土的空前辽阔,国内各地运往大都的货物也空前繁多,大都城内商贸发达。除大都外,沿国内陆路交通干线,还兴起了一系列新的大中城市。杭州等旧有城市继续繁荣,在新交通干道或水运沿线又兴起了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城镇。如淮安、临清、济宁、松江、太仓、直沽等。云南、西藏、漠北均纳入了全国统一的商业网。沿着运河和长江(水运干线),原有的商贸城市仍非常发达。在南宋沿用海城市发达的基础上,由于元朝统治者开放的海洋意识,沿海城市继续发展,其中泉州跃居第一。

元代商业的发展与统治者的“重商政策”有很大关系。其重商政策:一是降低商业税率;二是不限制官僚贵族经商;三是积极招徕外商。不但鼓励私人经商,政府也组织商船队兼营海外贸易(行泉府司)。市舶收入很可观。也有些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如专卖法放宽,专卖乃至农具等。盐课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在商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元朝的高利贷商业了大为兴盛。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地区就出现了高利贷。最初,由蒙古贵族提供本银,委托中亚木速蛮(即伊斯兰教徒)商人经营商业,从中生收高额息银。利息很高,被称为“羊羔息”、“羊羔儿利”。当时经营高利贷的中亚商人称斡脱,因此,高利贷钱便称“斡脱钱”。

建元朝以后,政府设立了斡脱户,设立斡脱总管府( 1267 )、斡脱所( 1272 )、斡脱总管府( 1283 )等机构,为斡脱商人提供种种特权,他们可以不服差役、不纳商税。后来,凡用官本从事高利贷或其他商务活动的,都一概称为斡脱,词意已不限于中亚商人了。当时除斡脱钱外,寺院、官府、地主们都兼营高利贷。高利贷的盛行,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5 08:06 , Processed in 0.10833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