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复制链接]
61#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0:30 | 只看该作者
其他学派

阴阳学派的鼻祖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邹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十余万言。”由此可见,邹衍因诸侯国君“淫侈,不能尚德”,才创立阴阳学说,企图惊动帝王,为帝王服务。《盐铁论·论邹》云:“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比喻王公列士。”

邹衍提出了“五德转移”的学说。他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93] “五德”,就是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所演绎的德行,即《尚书·洪范》所说的“五行。”邹衍把水、火、金、木、土演绎成五德,与朝代兴衰相附会。

邹衍认为,五德相胜相克,即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五德的相胜,

是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的转变。每一种新的物质都在旧的物质中孕育产生,从量变到质变,逐渐代替母体,形成新物质。这实际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但是邹衍把五德相胜相克的理论与人世间王朝的更替变化相附会,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转移受五德转移相胜说的制约,从而使之具有了神秘的色彩,把“五德”相胜说推向了唯心主义。

名家是一个探讨名、实关系的学派。他们“控名责实,参伍不失,” [94]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95] 名家研究名、实关系,具有丰富的思辩性和逻辑性。名家最有名的学者是公孙龙。公孙龙、赵国人。公孙龙反对战争,主张偃兵,兼爱天下。他主张以仁义治国,反对暴政,具有儒家思想倾向。

公孙龙最著名的是“白马非马”的论点。《公孙龙子·白马论》云:“马者,所以命形也;

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是指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马,指一般的马,包括黑马、红马、白马、黄马。而白马,则专指白色的马。故可以说: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另外一个哲学命题是“坚白论。”公孙龙认为,一个又坚又白的石头,人之目只见其白,手只能拊其坚。他说:“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其异任也。其无以代也。坚白域于石,恶乎离 ? ” [96] 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对于石头的坚、白性质,要目、手共同感觉,才能得出“坚白石”的结论。

孙膑,齐国人,生于阿鄄之间 ( 约当今山东荷泽一带 ) 。司马迁《史记·孙子列传》中认为孙膑是继孙武的后代子孙。 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孙子宾法》和《孙膑兵法》。孙膑曾为齐威王之军师。他创造的“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等军事方略,显名于世,并著有《孙膑兵法》。其兵学思想与孙武相似,具有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孙膑更重视战争中的阵法、士气、选卒、维护军令的威严等。孙膑是继孙武以后我国历史上留下兵学理论的优秀军事家。

许行,战国时期楚人。他假托“神农之言”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关于许行,史书记载不多,《孟子·滕文公》记载了一些有关许行的思想和活动。许行代表农民提出“君民并耕”

的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孟子·滕文公》记载:“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以自养也,恶得贤 ? ”许行要求君民并耕,国君与民同耕才是贤君,而滕国有府库,则是收括聚敛而来,故滕君不算贤明的君主。

在商业贸易方面,许行主张“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履大小同,则贾相若。” [97] 这种思想反映了农民对富商大贾欺行霸市,渔取重利的不满,反映了农民要求公平的市场交易的愿望。

许行主张君民并耕,反对不劳而获,表现了下层农民要求平等,反对剥削的理想。许行希望有一个贤明的国民,实施仁政,来实现他君民并耕的思想,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许行为代表的农家追求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是世外桃源式的幻想。但许行的社会理想,主张均平,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思想,闪耀着平等思想的火花,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非常可贵的。
62#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0:36 | 只看该作者
二、史学和文学艺术

《左传》是春秋战国史学的伟大成就。有人认为《左传》为春秋时期的瞽史左丘明所做。《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研究者有认为《国语》,是诸侯各国语,即《左传》。徐中舒先生认为:“《左传》出自左丘明的传诵,……由子夏一再传弟子收集更多的文献,排比整理,剪裁润色,编写成书。” [98]

杨宽先生认为“《左传》的作者就是依据各国瞽史所传诵的各国《春秋》加以整理编辑而成,用以作为《鲁春秋》一种‘传\'的。” [99]

《左传》成书年代在战国,记载了上始鲁隐公元年 ( 公元前 722 年 ) ,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 公元前 468 年 ) 计 255 年的历史。《左传》史实丰富,文辞优美、生动,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先秦历史的必读书籍。

《国语》亦是记载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战国时成书。《国语》包括《周语》、《晋语》、《楚语》、《郑语》、《齐语》、《鲁语》、《越语》、《吴语》等。该书偏重于记载各国贵族的言论,属于《语》一类的书。

相传《国语》亦是丘明所著,《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它保存了不少春秋时代各国的史料,《国语》的成书亦在战国。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西汉刘向校勘整理。该书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的不同写本,皆是西汉宫廷藏书。刘向根据这些不同的写本,删去重复,重新编定为《战国策》,三十三篇,即今流传之本《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战国时期的两种重要史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根据《晋书·束皙传》记载,晋太康二年,盗发魏襄王墓所得。《竹书纪年》记载了自黄帝至魏襄王二十年之事,成书在战国。《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西游之事。书中说周穆王西游曾到过中亚,曾在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此书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仍是研究古史的重要史料。

战国时期的诸子都是优秀的散文家。诸子的文章,思想开阔,语言生动,文辞多采,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庄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荀子语言生动,说理透彻;韩非子峻峭尖刻,锋芒毕露。如庄子用“望洋兴叹”的故事来比喻见认少而又自高自大的人,韩非子用“守株待兔”来比喻政治上的保守派。这些寓言寓意深刻,有极强的感染力。

战国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首推《楚辞》。《楚辞》是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所作。屈原是楚怀王的左徒,“博文强志,娴于辞令,”很得楚怀王的信任。其同列上官大夫靳尚嫉妒屈原,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免去屈原的官,将其流放。屈原被流放,初在汉北,后又放逐江南。楚国政治日益腐败,他悲愤之极,於旧历五月五日,投长沙附近的汨罗江而死。

屈原在放逐中,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汉书·艺文志》载屈赋二十五篇。其作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有《离骚》、《远游》、《渔父》、《卜居》、《九章》,是写作者被放逐后的苦闷心情,表现作者对故国强烈的热爱。第二类主要是《天问》,是作者在流放中,对自然界、古代史迹发问的诗篇。作者提出一百多个问题,诗中保留了古代的传说和史料,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第三类作品《九歌》,是作者利用楚地的神话、民歌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歌。

《楚辞》以其磅礴雄伟的气势,丰富浪漫的想象,优美清新的文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太史公说:“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00] 屈原又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之后,宋玉的《九辩》亦是抒情诗歌的文学杰作。《史记·屈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战国时期,以《离骚》、《天问》、《九歌》为代表的楚国辞赋确实形成一个文学的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墓葬中都出土有编钟、石磬等乐器。这个时期的贵族家庭多有乐器,称为“钟鸣鼎食”之家。这些现象表明音乐已经走进了许多贵族的家庭,成为一种普遍的娱乐活动。《战国策·齐策一》云:“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荀子·乐论》云:“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管龠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荀子道尽了所有的乐器象征的意义,说明荀子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

《礼记·乐记》是一篇研究音乐的文章。该文研究了音乐的起源,是“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论述了音乐的作用、种类、意义等。《乐记》及《荀子·乐论》皆是研究音乐理论的学术著作。

先秦时期,凡有大事皆需行礼作乐。如战争有军乐,婚庆有喜乐,丧有哀乐等。《史记·孔

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中国自古就是诗书礼义之邦,音乐是先秦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63#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0:43 | 只看该作者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文历法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生产部门。天文历法与农业有密切的关系。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有进一步发展。

周烈王时,即公元前 370 年左右,我国出现四分历,包括《颛顼历》和《殷历》。四分历规定一年为 365 又四分之一天,十九年之中置七闰,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古罗马公元前 46 年曾创造《儒略历》,与我国的《颛顼历》相同,但要晚 300 多年。《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 [101]

在制定历法的同时,人们还注重气候和物候的变化。战国时期,根据黄河流域气候的变化,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如冬至、夏至、雨水、惊蛰、霜降、春分、清明等。这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杰出创造,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开始对天空星辰星象的观察与研究。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东椁室出土一个漆箱盖。箱盖中心有用毛笔写的一个大的篆字“斗。”围绕“斗”一圈是用篆字写的二十八宿的名称。二十八宿名称按顺时针排列:角、亢、氐、方、心、尾、箕、斗、牛、女、虚、危、西萦、东萦、圭、委女、胃、矛、毕、此 ( 隹 ) 、参、东井、与鬼、酉、七星、张、翼、车。

《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昂、毕;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嶲、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这里不仅记载了二十八宿的名称,还记载了星宿在天空中的方位。

曾侯乙墓漆箱盖上的记载,及《吕氏春秋·有始览》都是我国最早的有关二十八宿的记载。

战国时期,有专门研究天象者。《史记·天官书》云:“在齐,甘公;楚,唐眛;赵,尹皋;魏,石申。”甘德,或曰鲁人,或曰楚人;《集解》引徐广曰:“或曰甘公名德也,本是鲁人。”《正义》曰:“《七录》云楚人,战国时作《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则是魏人。后人二人的书合在一起,称之为《甘石星经》。该书测定恒星 120 颗,记录了这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并绘成星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1973 年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有一部《天文气象杂占》,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该书绘有二百五十幅云气、彗星、恒星的图象,其中有二十九幅是绘有各种形状的彗星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天文学已有很高的成就。史书上不仅记载了天象、灾异等,并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都有了一定的研究。

医学

战国时期的扁鹊,号称神医。扁鹊是齐人,曾师事长桑君,得长桑君秘传禁方,能知人体中五脏之症结。《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过虢时,虢太子暴卒,体温尚存。扁鹊让弟子子阳拿来针和砥石,针灸虢太子的穴位三阳和五会。过一会,太子复苏。扁鹊又让弟子子豹配药,以温湿巾拭药熨太子胁下,虢太子起坐;又服两剂药,虢太子康复。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的扁鹊起死回生之术的故事。

《扁鹊列传》云:“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扁鹊是一个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全能的医生。

扁鹊还是我国中医脉胳学的创始人。他重医不重巫,“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102] 扁鹊所创立的中医学是科学的,他的“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至今仍是我国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扁鹊过秦时,秦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及扁鹊,派人杀了这位绝世名医。扁鹊死后,他的医术传给后人,对我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64#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0:50 | 只看该作者
科学技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有许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被总结,并上升至理论,结集成学术性的著作。

《周礼·冬官·考工记》就是记载周代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著作。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当时的生产部门有“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

“攻木之工”,详细地记载了车的制作方法,对车轮、车舆、车床、衡、车辕等各部件的长、宽、高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和科学的分析;各部件必须有科学的比例,才能使车子协调,运转轻快。如“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就是做车,轮高、车宽、衡长,三者的尺寸相宜,谓之“叁称。”《考工记》还介绍了作车轮木料的选材、及烘干技术等。

“攻金之工”,介绍了青铜合金配比的知识。制造不同的青铜器,所用的铜锡配比也不相同。《考工记》云:“金有六齐 ( 剂 ) ;六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叁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里介绍了制造钟鼎、斧斤农具、兵器戈、戟以及削、杀和铜镜等各种器物的合金配比。合金配比不同,表现出的硬度、韧性,光泽也不相同。《考工记》总结了正确的合金配比规律,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经验的科学总结。

《考工记》还介绍了“攻皮”,“设色”,“刮摩”,“搏埴”等技术经验,对当时和后代的社会生产又有指导作用。

墨家学派是小手业者及小商人的代表。在生产中,墨家已总结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知识,保留在《墨子》中。

《墨子·经上》云:“体,分于兼也。”体是部分,兼是整体,其意为部分是从整体上分出来的。又“圜,一中同长也。”中,孔也;此谓一圆,从孔向周围各处量皆同长。“方,柱隅四驩也。”四方体具有等面等边等角的性质,这些记载是几何学的知识。

《墨子·经说下》云:“方石去地尺,关石於其下,悬丝於其上,使适至方石,不下,柱也;胶丝去石,挈也,丝绝,引也。”这段记载对力的性质、运动、平衡皆有认识,体现当时人们的力学知识水平。

《墨子》还反映当时人们的光学知识水平,这是《墨子》最精彩的部分。《经说下》云:“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这段记载反映了光的直进性质,平面镜中物和象的关系,光源和影的关系等。

《墨子》记载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包括对力学、光学、几何学都有所认识,并对这些现象和学问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这是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表明了我国先秦时期的科学水平和成就。
65#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1:54 | 只看该作者
[1] 《史记·赵世家》。

[2] 《汉书·食货志》。

[3] 《荀子·议兵篇》。

[4] 《说苑·指武》。

[5] 《韩非子·和氏》。

[6]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7]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8] 《吕氏春秋·贵卒》。

[9] 《战国策·秦策三》。

[10]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11] 《吕氏春秋·贵卒》。

[12]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13] 《史记·秦本纪》。

[14] 《史记·商君列传》。

[15] 《史记·商君列传》。

[16] 《史记·商君列传》。

[17]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

[18] 《史记·商君列传》。

[19] 《史记·商君列传》。

[20] 《史记·商君列传》。

[21] 《战国策·燕策一》。

[22] 《史记·范睢列传》。

[23] 《史记·王翦列传》。

[24] 《战国策·楚策一》。

[25] 《战国策·楚策一》。

[26] 《史记·春申君列传》。

[27] 《汉书·沟洫志》。

[28]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战国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 1957 年第 1 期。

[29] 群力《齐国故城临淄勘探纪要》,《文物》 1972 年第 5 期。

[30] 《河南新郑仓城发现战国铸铁器泥范》,《考古》 1962 年 3 期。

[31] 据《汉书》卷二四《食货志》。

[32] 《史记·货殖列传》。

[33] 《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 1958 年第 4 期。

[34] 《论中国和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考古学报》 1957 年 2 期。

[35] 高至喜《湖南楚墓中出土的天平与法码》,《考古》 1972 年第 4 期。

[36] 《汉书·食货志》。

[37] 《荀子·王霸》。

[38]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4 。

[39] 《史记·货殖列传》。

[40]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4 。

[41] 《战国策·魏策一》。

[42] 《史记·货殖列传》。

[43] 《战国策·赵策三》。

[44] 《史记·魏世家》。

[45] 《吕氏春秋·不广》。

[46] 《史记·楚世家》。

[47] 徐中舒、何孝达《战国初期魏齐的争霸及列国间合纵连横的开始》,《四川大学学报》 1956 年第 2 期。

[48] 《史记·魏世家》。

[49] 《战国策·齐策一》。

[50] 《史记·秦本纪》。

[51] 《史记·商君列传》。

[52] 《史记·商君列传》。

[53] 《战国初期魏齐的争霸及列国间合纵连横的开始》《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 1998 。

[54] 《战国策·魏第一》。

[55] 《史记·楚世家》。

[56] 《史记·楚世家》。

[57] 《史记·宋微子世家》。

[58] 《史记·范睢列传》。

[59] 《史记·魏世家》。

[60] 《战国策·赵策三》。

[61] 《史记·白起列传》。

[62] 《史记·赵世家》。

[63] 《史记·秦始皇本纪》。

[64] 《史记·王翦列传》。

[65] 《史记·王翦列传》。

[66] 《墨子·兼爱上》。

[67] 《墨子·兼爱中》。

[68] 《墨子·公输》。

[69] 《墨子·尚同》。

[70] 《墨子·尚贤上》。

[71] 《庄子· 箧》。

[72] 《庄子·齐物论》。

[73] 《孟子·梁惠王上》。

[74] 《孟子·梁惠王上》。

[75] 《孟子·尽心下》。

[76] 《孟子·离娄上》。

[77] 《荀子·富国》。

[78] 《荀子·议兵》。

[79] 《荀子·致士》。

[80] 《荀子·王制》。

[81] 《荀子·君道》。

[82] 《荀子·王制》。

[83] 《荀子·天论》。

[84] 《荀子·天论》。

[85] 《荀子·儒效》。

[86] 《韩非子·二柄》。

[87] 《韩非子·主道》。

[88] 《韩非子·解老》。

[89] 《韩非子·主道》。

[90] 《韩非子·饰邪》。

[91] 《韩非子·孤愤》。

[92] 《韩非子·六反》。

[93] 《昭明文选·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李善注文。

[94] 《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95] 《荀子·非十二子》。

[96] 《公孙龙子·坚白论》。

[97] 《孟子·滕文公》。

[98] 《“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 1998 。

[99]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

[100] 《史记·屈原列传》。

[101] 朱文鑫《历法通志》。

[102] 《史记·扁鹊列传》。
66#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2:01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秦王朝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第一节 秦统一帝国的建立

一、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统一后,在原各国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这种政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 、皇帝至高无上

秦始皇改“王”为“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以及其他严格的礼仪、服饰、避讳制度,都表示他与普通人不同,被加以神化。作为新帝国的最高政治代表,皇帝从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

秦中央机构是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所谓的“*******九卿”各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和职能以处理日常政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拥有最终的裁决权。这些官僚可由皇帝随时任免,概不世袭,这是官僚制度的特点。

3 、郡县制

秦的地方行政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三者职责分工明确。郡下设县,县的长官为县令、县丞和县尉。郡县要职都由中央政府任命。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等基层官职,一般不任命,而是从当地豪绅中推举。

皇帝制、官僚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在此后的两千年中被基本沿用。

4 、军队和法律

秦实行郡县普遍征兵制。军队由正规军和地方武装两部分,分别由中央和郡县管理,皇帝掌握调兵权,以虎符为凭。兵种有车、步、弩、骑和“楼船之士”等。

从商鞅开始制定的《秦律》不断充实完善,秦统一前后已形成比较完整体系的法律制度,其部分内容由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文书可以了解。秦律的指导原则是“轻罪重罚”,“以刑去刑”,所以条目繁多,刑罚残酷。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 、令黔首自实田

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向政府据实申报登记手中的土地数量,政府据以征税,并以法律形成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

2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以秦人使用的“小篆”(有别于东方各国“古文”)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新书体“隶书”也开始作为日用文字流行。文字统一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作用至巨。

秦王朝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和标准器具。

废除东方国旧货币,统一规定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3 、修驰道

秦始皇下令拆除各国原来的关塞阻隘,修建“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栈道”等,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其意义一是从军事上消除割据,二是从政治经济上巩固统一。

4 、迁豪销兵

为消除六国旧贵族在地方上的潜在势力,先后将之迁徙于咸阳、巴蜀、南阳等地,并下令统一收缴、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兵器。

5 、焚书坑儒

为加强思想控制,统一天下思想,经李斯建议,秦始皇先后下令“焚书”和坑杀儒生方士。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政治反对派,巩固中央集权和政治统一,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手段过于粗暴残酷,使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一次惨重损失。同时,思想上的反抗绝非靠焚书或肉体消灭所能解决问题,反而因此堵塞了言路,使秦政权闭目塞听,一意孤行,加速了自身灭亡。特别是使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精神受到一次致命打击,开创了中国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
67#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2:09 | 只看该作者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灭六国后,兵锋继续向周边民族地区推进并设置郡县。

1 、北征匈奴

蒙恬率军 30 万北击匈奴,夺回河套,设置九原郡和 34 县,由内地迁入三万户,并在战国旧长城基础上,修建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 、南开五岭

在“百越”之地,先后设置会稽、闽中、南海、桂林、象等郡,并发“七科谪”五十万人戍边,与越人杂处。

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这其中包容了各族人民,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第二节 秦帝国的崩解

一、秦代的社会结构

1 、地主

包括皇室、军功贵族和中小地主。

2 、农民

包括自耕农、佃客和佣耕雇农。

3 、奴隶

分官、私两种,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数量大大超过先秦时期,并可通过市场公开买卖。

4 、工商业者

都有大小之分。有地位近似自耕农的小手工业者、小商人,也有与地主结盟的大工商主。

5 、旧贵族

逃亡潜藏各地,伺机而动,具有传统的号召力。

二、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1 、繁重的徭役

2 、沉重的赋税

3 、秦二世的昏庸腐朽

4 、对秦始皇的简单评价

秦始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暴君。这不单是个人品质问题,反映他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刚刚走上历史的前台,经验不足,对人民的力量缺乏认识,盲目夸大主观的作用,崇尚暴力,迷信权力,以为能一口吞尽天下,一时做尽万世事。这是由于他们在政治上尚处于幼年,未遭遇底层人民的打击,还很不成熟。秦始皇作为有贡献的政治家,功在首位,过当其次。

三、帝国的崩溃

1 、大楚兴陈胜王

2 、旧贵族复国运动

3 、巨鹿之战

4 、入关灭秦
68#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2:17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西汉王朝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5 年)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1 、约法三章

秦朝灭亡后,战争性质改变。项羽和刘邦展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楚汉战争”。刘邦为争取关中父老支持,废秦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 、分封诸侯

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以盟主身份,分封刘邦等十八王,然后东归彭城。严重的失误。

3 、楚汉战争

刘邦趁项羽还东之机,消灭“三秦王”,据关中为根据地,东出与项羽对峙于荥阳一线。双方势力消涨的诸多因素。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夹击项羽。项羽兵败自杀。刘邦统一全国,定都长安,西汉王朝建立。

二、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1 、汉高五年诏令

八年战乱,经济凋蔽,人口锐减,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十分虚弱,为此颁布“汉高五年诏令”: ①复员军队,以军功赐田宅;②继续沿用秦军功爵制,招抚流亡还乡;③大封功臣为王为侯,保证其既得利益;④恢复部分自卖奴隶的平民身份。

结果扶植大批军功地主、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扩大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增加农村劳动力,恢复农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

2、汉承秦制

政治制度上“汉承秦制”,又略有改变。中央仍是皇帝制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先后诛杀和废除楚汉战争分封的大部分异姓诸侯王,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些地区仍实行郡县制。

军队以南北军为中央常备军,此外还有郡县预备军。

在《秦律》基础上,西汉萧何制定《九章律》。

3、赋役制度

主要包括田赋、口赋、算赋、献费、兵役、力役等。社会一部分阶层享有优复特权。

三、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

1、逆取而顺守

汉初君臣总结秦二世而速亡的教训,陆贾说:“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秦任刑法不变,卒灭。”秦只用刑罚不重教化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2 、黄老之学

原齐国稷下学宫一派,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一味消极的完全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它与老、庄思想不同,而是一种维护统一的政治体制的学说。汉初六十年,它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主张刑德并用,教化先行,顺民之情,与之休息。陆贾《新语》是其代表作。

3 、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政治体现在政策上就是文、景时期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包括①减免田租;②厉行俭约;③实行和亲;④废除肉刑。结果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巩固了统治秩序,号称“文景之治”。

4 、平定“七国之乱”

刘邦为拱卫中央而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却适得其反,它们反而变成了离心离德的独立王国,甚至勾结外族企图夺取皇位。文帝时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不久,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反叛,被周亚夫平定。景帝进一步削弱诸侯王权力,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政事。王国地位已与郡县趋同
69#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2:23 | 只看该作者
四、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时国势强大,但仍面临诸多社会矛盾,于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 、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主要包括: ①颁布“推恩令”;②“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③严行“酎金律”;④用酷吏“诛豪强”;⑤设十三部(州)剌史。

2、加强中央集权

主要包括:①“内外朝”的形成;②建立新选官制度;③扩充南、北军;④法律条文更严密繁苛。

3、集中财权

主要包括: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算缗告缗。

对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简单评价。

4、独尊儒术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有为政治。新的思想方针①强调“大一统”;②强调“君权神授”;③强调“刑德并用”;④强调“纲常伦理”。在具体政策上,提出“更化”、“限田”等
70#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2: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生产关系的新发展

1 、租佃关系和人身依附

2 、从“授田”到“假田”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 、铁器和牛耕

2 、耕作技术的提高

3 、水利工程的兴建

三、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1 、冶铁和“炒钢”

2 、丝织业

3 、漆器业

第三节 西汉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 、和亲

匈奴军事实力的强大,西汉内部诸多因素的牵制,刘邦开始实行和亲政策,文景时期遵行不废。主要内容: ①汉公主嫁给单于,并每年送去大量丝帛、粮食及酒;②开放关市,允许边境贸易;③双方约为兄弟,互不侵犯。

2、战争

汉武帝发动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性的战役共三次:一是公元前127年的“河

南战役”;二是公元前 121年的“陇西战役”;三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最终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武力威胁。

3、通好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在西汉帮助下统一匈奴。他要求与汉和好,“昭君出塞”,汉匈之间百余年冲突宣告结束,北部边境出现长期和平景象。

二、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域概况

2 、张骞出使

3 、西域都护府

三、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

1 、西南夷

2 、东越(东瓯和闽越)

3 、南越

四、如何认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五、对汉武帝的简单评价

列宁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有没有提供新的东西。”

秦始皇所创立的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汉武帝的发展才巩固下来的。随着各民族的日趋融合,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已经形成。汉武帝所开辟的疆域,为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是对中华民族有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汉武帝所创设的各种制度和政策,不管以后有多大消极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化中央集权,符合国家要求统一,人民要求安居乐业的时代潮流,为灿烂中华文明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西汉灭亡

一、昭宣中兴

1 、汉武晚年的统治危机

2 、昭宣中兴

二、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1 、土地兼并和“三位一体”

2 、限田限奴

3 、再受天命

三、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1 、王莽代汉

2 、王莽改制

主要内容: ①“王田”“私属”制;②“五均”“六筦”;③币制屡变;④改易官名地名;⑤挑动四边战争。

3、失败

4、对王莽及其改制的简单评价

①王氏外戚是一个豪强集团,王莽“新朝”的建立体现了新崛起的豪强势力使自己权力稳定化、永久化的要求。

②王莽掌权后,必须要从国家政权的立场出发,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尖锐的土地和奴婢问题。虽然表面上看会损害部分豪强的利益,但实质上是维护全体统治阶层的长远总利益。这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所说国家权力的“相对独立性”。

③王莽进行了以土地和奴婢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这是比较有见识之举。但一方面由于豪强势力的反对和拒不让步,使王莽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动摇并最终放弃改革;另一方面他所采取的方法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复古行径,不仅行不通,反而加剧了原有的危机和矛盾,失败是必然的。

④改制的失败说明,统治阶层依靠政策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总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只有下层民众的暴力手段才能迫使其让步,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

四、绿林、赤眉起义

1、起义的兴起

2 、昆明之战

3、王莽覆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6 21:12 , Processed in 0.09268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