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超级奉献(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huju 发表于 06-4-7 10:5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6巴尔干同盟 1912
Balkan League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为反对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自14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长期受土耳其封建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经过长期的斗争,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日益高涨。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巴尔干各国建立反土联盟的步伐。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经过多次谈判,于 1912年3月13日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还约定,当任何大国(暗指奥地利)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年 5月29日,保、希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9月,门的内哥罗和塞、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俄、英、法等国企图利用同盟达到自己的扩张目的。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了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治,但在反土战争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了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
57伦敦条约
Treaty of London 见巴尔干战争。
58布加勒斯特条约
Treaty of Bucharest 见巴尔干战争。
沙发
 楼主| shuju 发表于 06-4-7 10:50:11 | 只看该作者
59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First World War
1914~1918 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见彩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大战的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00年世界钢铁产量比1870年增长54倍,铁路总长度增加近3倍,石油产量增加1.5倍。世界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重工业超过轻工业占主导地位。化学、电力、石油、汽车等新的重工业部门相继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已在经济中占支配地位。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势力。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各国政府代表金融资本集团利益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掠夺他国财富,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到1900年,非洲大陆90.4%的地区,亚洲56.6%的地区,美洲27.2%的地区以及澳洲全部都已沦为英、俄、法、德等国的殖民地,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1914年,英国占有殖民地的总面积约 3350万平方公里,为英国本土面积的 110倍。沙皇俄国霸占的殖民地领土面积达174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英国居第 2位。法国拥有106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是世界第 3号殖民帝国。德国、美国、日本3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德国的殖民地面积只有290万平方公里,美国和日本各有30万平方公里。然而,德、美、日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实力却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法、俄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的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就是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最初几次帝国主义战争。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德国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迅速发展为欧洲强国。德国担心法国报复,极力拉拢俄国和奥匈帝国,孤立法国。1873年,德、奥、俄3国建立三皇同盟。1877年俄土战争后,俄国在巴尔干的影响加强,引起德、奥、英不满。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国进一步与奥匈接近,正式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法国与意大利在北非扩张中发生矛盾,德国趁机支持并拉拢意大利。同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后,俄、德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加剧,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日益尖锐,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英国长期奉行均势外交方针,避免直接卷入欧洲大陆的冲突。到20世纪初,由于德国的崛起威胁到英国在中近东、非洲、远东的殖民地和海上的霸权地位,英国终于放弃“光辉孤立”政策。1902年英国同日本签订盟约(见英日同盟),企图利用日本对付法、俄两国,以保护自己的远东利益。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英法协约关系建立。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见三国协约)。从此,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国加紧扩军备战步伐。在军备竞赛中,德国走在最前列。 1893~1913年,德国国会多次通过扩充陆军、制造新式野炮、枪械和扩建海军新型舰艇的法案,使德国陆军和海军舰艇数量增加一倍多。军费开支1879 年为4.3亿马克,1913年增加到21亿马克。1905年,德军总参谋长A.von施利芬主持制定了对法、俄作战的计划,称“施利芬计划”。其战略主导思想是: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应集中优势兵力,用速决战方法先击败法国,然后回师东进,击溃俄国,以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局面。奥匈帝国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英国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设海军。1906年,英国第一艘1.8万吨级巨型装甲舰“无畏”号下水。随后英、德两国展开制造无畏舰的竞赛。在扩建海军的同时,英国也扩充陆军,建立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部队,准备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从 1898~1913年增加1倍,总数达8600万英镑。法国也多次通过军事法案,制造75毫米新式野炮装备陆军,1913年其常备军扩充到80万人, 1914年军费开支增加到15亿法郎,占法国全部国家预算的38%。沙皇俄国政府从1910年起也加紧整编军队,扩建海军。1913年,现役军人达130 万人,同时加速修建通往德国的战略铁路和海军建设。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得战争危险日益增加。由于各国人民反战运动不断加强,帝国主义各国不得不表面提出讨论和平和限制军备,以欺骗人民。1899、1907年举行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但会议所订公约对防止战争毫无效用。  
七月危机与大战的爆发 1914年 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刺杀(见彩图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右2)在萨拉热窝刺杀斐迪南大公后被捕(1914年 6月28日))。这一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6月29日,奥匈帝国政府作出“清算”塞尔维亚的决定,并以照会征询其同盟国德国意见。次日,德皇表示支持奥匈采取坚决行动,并说:“要么立即清算,要么永远不。”7月4日,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写信探询德皇,如俄国助塞参战,德国持何态度。德皇威廉二世表示,如果俄、奥发生战争,德国将履行同盟国条约义务。德国认为当时俄国还未作好战争准备,如果战争开始英国暂时保持中立,德、奥便可迅速打败俄、法。为此,德国驻伦敦大使会晤英国外交大臣试探英国对萨拉热窝事件的态度。英国向德国大使表示要尽一切可能防止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并表明英国不愿卷入战争。这给德国造成错觉,以为英国会在战争初期对欧洲事变持静观态度。德国竭力鼓励奥匈发动战争。7月23日下午,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沙皇俄国政府立即召开大臣会议讨论对策。法国表示支持俄国。英国建议由德、法、英、意开会调解奥、塞争端。但德、奥已作了准备,决心发动战争。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在外交史上,称1914年6月28日至 7月28日为七月危机阶段。俄国根据密约支持塞尔维亚,于 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同日,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18小时内答复法国在德、俄战争中是否将保持中立。法国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在此前一日,即 8月2日德军已进入卢森堡。3日夜间,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曾对比利时中立承担保证义务,于4日对德宣战。5日,奥匈对俄国宣战。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宣战。塞尔维亚和黑山(门的内哥罗)对德、对奥匈宣战。这样,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除意大利外,都卷入这场蓄谋已久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进程 大战爆发后,奥匈军队向塞尔维亚进攻,德军迅速绕道比利时向法国进攻。战火首先在欧洲大陆点燃,很快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有西线战场、东线战场以及巴尔干战场、意大利战场。欧洲西线的法国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英、德、俄、法、日还进行了多次海战,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空军在大战中第一次用于实战。整个战争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 1西线战场。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H.J.L.von 毛奇(或称小毛奇)于8月4日命令德军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从北部突入法国,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以达到用速决战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16日德军攻克列日要塞。法、德军队在法国边境展开激战,史称“边境之战”。8月14~25日,法军总司令J.-J.-C.霞飞命令法军攻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在桑布尔河一带攻击德军。英国远征军司令J.D.P.弗伦奇率英军在蒙斯同德军交战。这几次短促的边境战役战况激烈,双方共投入 350万大军。法军和英军被迫向南撤退,德军侵入法国,向其心脏地区推进。9月5~9日,法军主力在马恩河一带 200公里战线上反击德军,迫使贸然南进的德第一、二集团军撒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E.von法金汉担任。  马恩河战役后,法、英联军在埃纳河和伊普尔附近对德军发动几次进攻,未能突破对方阵地。11 月中旬,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开始进行阵地战。双方阵地之间形成一条从凡尔登向两边延伸,西至努瓦荣直达海岸,南到瑞士边境的稳定的战线,在以后几年间都没有大的移动。  2巴尔干战场和东线战场。 7月28日奥匈帝国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随后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奋起抵抗。8月19日,塞军在洛兹尼察以北冲破奥匈军阵线,迫其全线退却,俘敌5万余众。奥匈军于9月再次对塞军发动进攻。塞军因弹药不足,一度放弃贝尔格莱德,退入中部高原地带。12月中旬,塞军得到协约国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迅速收复贝尔格莱德并将奥匈军赶出国境。1914年塞军的胜利,给奥匈军以重大打击,挫败了德、奥在巴尔干的侵略计划,牵制了同盟国的部分兵力。  在东线,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边境形成另一个主要战场。德国作战重心是在西线,它在东线仅有一个第八集团军放在东普鲁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备部队,共30万兵力。俄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其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以西南方面军进攻加里西亚奥匈军。1914年8月 17日,俄军进攻德国第八集团军。德军在俄军优势兵力打击下,退守维斯瓦河下游。德军任命P.von兴登堡为第八集团军司令,E.F.W.鲁登道夫为参谋长,加强东线兵力,于 8月26日对俄军两翼展开攻击。经20多天的激战,俄军惨败,损失兵力25万人。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德国为了取得这一局部胜利,从西线调兵增援东线,扩大了东线的战争规模,陷入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在波兰与奥匈帝国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俄军西南方面军同奥匈军发生激战,称加里西亚战役。从 8月中旬至 9月下旬,俄、奥两国军队在德涅斯特河到维斯瓦河之间 300多公里的地段上全线进入战斗。双方兵力超过 100个师。经过卢布林-赫尔姆战役、加利奇-莱姆堡战役和哥罗多克战役,奥匈军损失40万兵力,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德军为了支援奥匈军,于9月下旬,在维斯瓦河中游对俄军发动进攻,作战失利。11月,德军在华沙、罗兹地区发动新的攻击,俄军顽强抵抗,双方均未突破对方防线。通过这些战役,德国认识到东线俄军兵员充足,对德军在西线作战起着重要牵制作用,必须研究新的战略计划。  3日本、土耳其参战和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东部中国青岛地区和非洲一些地区也燃起战火。1914年8月6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并准备收回德国在山东胶州湾和青岛的租借地。日本帝国主义却趁火打劫,进攻中国青岛,夺取德国在华权益。8月上旬,日本政府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将在中国胶州湾的租借地交给日本。德国未予理睬。日本依据英日同盟条约,于 8月23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国宣战。9月2日,日军7000余人,无视国际法关于不得侵犯中立国的规定,在中国胶东半岛北面的龙口登陆,占领莱州、平度、潍县,后进兵济南,侵占胶济铁路全线。10月10日,日军增兵山东,总兵力达 2万余人。英国派出数千印度兵配合日军进攻青岛。11月 7日德军向日英联军投降。青岛遂沦于日本之手。  土耳其一直是德、奥和英、法拉拢的对象。1914年8月3日,土耳其政府宣布中立。8月10日,德国军舰“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逃避英国舰队追击,开入达达尼尔海峡进抵土耳其港口。10月11日,德国决定给土耳其1亿法郎贷款,条件是土耳其立即参战。 11月2日,土耳其宣布同英、法、俄断交,12日宣布“圣战”。俄、土军队立即展开作战,形成高加索战场。俄军高加索部队初期作战不利,1915年 1月发起反攻,土军第九集团军被围歼,损失7万多人。  战前德国在非洲占有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等地。1914年8月8日,英法联军进攻驻多哥德军,8月26日德军向英法军投降。与此同时,在喀麦隆,协约国军遭到德军突然袭击而失利。后英法联军从海上发动进攻,炮击杜阿拉港,迫使驻港德军投降。德国驻喀麦隆的陆军退守雅温得和北部地区,1916年2月被迫投降。在德属东非,德军一度击退进攻坦噶尼喀的英军。1916年9月,英军攻占达累斯萨拉姆,部分德军退到北罗得西亚,直到1918年签订停战协定时才投降。在西南非洲(纳米比亚),英国自治领南非军队同德国占领军作战。德军于 1915年7月9日在科腊布投降。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皆为协约国集团所占有。多哥和喀麦隆为英、法瓜分。德属西南非划为英国势力范围。德属东非大部分划归英国,小部分划给比利时。
板凳
 楼主| shuju 发表于 06-4-7 10:50:1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阶段(1915~1916) 1914年德国速决战失败,西线陷入僵持局面。交战双方修改各自的作战计划。英、法两国计划在1915年派海军前往达达尼尔海峡,进攻土耳其并从巴尔干牵制德奥军,在西线进行局部进攻,调整战线。德国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处境,决定 1915年将作战重心移向东线,重点打击俄国,迫其媾和,然后集中兵力对付英、法。
1东线战场。1915年初,德国向东线增调军队,兵力达 65个师,加上奥匈军队总共 107个师,分为12个集团,占当时德奥总兵力一半以上。俄国集结11个集团军,准备突入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攻,目的是将俄军主力包围在“波兰口袋”内加以消灭。交战 8个多月,俄军丢失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列斯特、维尔诺和里加以西大片土地,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条直线的战线上。俄军伤亡、被俘达 170多万人。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
2西线战场。1915年德军在西线处于战略防御状态,部署着200万军队。法英联军共有300万人,以法军为主。1915年春,法英联军先后在香槟、阿杜瓦等地区对德军发动进攻,企图迫使德军后撤,以解除德军对巴黎的威胁。联军伤亡巨大,收效甚微。4月下旬,德军反击法英联军,发动第2次伊普尔战役。德军不择手段,在伊普尔以北英法军结合部放置6000个毒气罐,借助西北风向英军阵地施放大量氯气,英军 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伊普尔战役后,双方都使用化学武器。因军队配备了防毒面具,杀伤力不大。9~11月,法英联军在法国将领F.福煦统一指挥下连续发动进攻,但仅向前推进2~4公里,损失巨大,被迫停止攻击。双方凭阵地对峙,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阿尔贡森林战役(1915.2) 被德军毒气弹致盲的英军战俘
3意大利、保加利亚参战。1915年 4月,协约国为了争取在大战爆发后宣布中立的意大利参战,使其从南欧攻击和牵制奥匈,在伦敦签订秘密协议,答应意大利占有巴尔干半岛西岸受奥匈控制的特兰提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利亚和达尔马提亚沿岸的领土要求,并给予5000万英镑贷款,以换取意大利退出德奥意同盟,对奥匈宣战。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开辟了意奥战线。为了配合俄军在东线作战,1915年6月,意军集结39个师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兰提诺一带奥匈军发动进攻。意军多次进攻未获重大战果。到1915年底,意奥战线转入阵地对峙。  大战爆发后,交战双方都展开外交活动争取巴尔干各国加入自己一方作战。保加利亚战略地位重要,拥有一支较大的陆军。俄、英和德、奥都与保多次谈判参战条件。战争初期,保表面宣布中立,实际倾向于德奥。1915年 9月,保加利亚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了军事条约,形成德、奥、土、保四国军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宣战,立即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仅以20万装备不良的军队抵抗德、奥、保三国60多万大军的夹击。10月下旬塞军被击溃,一部分转移到亚得里亚海滨,后转往希腊。塞尔维亚全境被保军和德奥军占领。
④凡尔登战役。协约国联军根据联军总司令霞飞的计划,决定1916年在西线、东线和意大利战线对同盟国发动协调一致的进攻。同盟国方面,德国决定1916年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以猛烈炮击开始了历时10个多月的凡尔登战役。它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 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拚死抵抗。德军多次猛攻,只占领了都蒙、伏奥两座炮台,向前推进5~6公里。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 2~7月,德军共发动3次进攻高潮,未能取胜。此后,德军攻势减弱,双方固守阵地进行消耗战。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伏奥、都蒙炮台及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期的决定性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妄图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战略计划未能实现。从此德奥军转入防御,德军士气低落,国内反战浪潮高涨,德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趋于尖锐。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⑤罗马尼亚、希腊参战。1916年 8月27日,罗马尼亚经过长时间观望后向奥匈宣战,协约国同意将特兰西瓦尼亚、布科维纳、巴纳特划归罗马尼亚,作为参战报酬。罗军统帅部以收复被匈牙利占据的特兰西瓦尼亚为主要目标,发动进攻。德、奥为支持其盟友保加利亚,派兵进攻罗马尼亚。在德奥土保联军两线夹击下,罗军溃败,伤亡25万人。罗马尼亚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为同盟国占领。  大战爆发后,希腊国内对待协约国和同盟国态度上分为两派。国王康斯坦丁一世为亲德派,首相E.维尼泽洛斯 (1864~1936)为亲英派。1915年 3月,维尼泽洛斯被免职,他得到协约国支持,在萨洛尼卡成立政府与国王对抗。1917年 6月初,康斯坦丁一世被法国武装人员挟往瑞士,其次子亚历山大继位,维尼泽洛斯再任首相。6月底,希腊向同盟国宣战。
⑥海上战役和空军的出战。英国当时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德国海军居第二位。1914年 8月28日,英国舰队进入北海在赫尔戈兰岛西部海域同德国舰队进行海战。德国 3艘巡洋舰被击沉,几艘驱逐舰受重创。随后,英国海军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英德两国舰队还在安的列斯群岛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发生海战。最大的战役是日德兰大海战。1916年 5月31日,英国大舰队司令J.R.杰利科率各类舰艇 150多艘在日德兰海面同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激战。英国损失大小舰只14艘,德国被击沉11艘。针对英国海军的封锁,1915和1917年德国两度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它的潜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处攻击协约国以及中立国的舰船,击沉英、美等国许多商船,给协约国造成一定威胁,但未能扭转海上被动局面。日德兰海战(1916.5.31)  大战中,空军发展迅速并用于实战。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德双方不断出动飞机空战,争夺制空权。大战结束时,德奥方面拥有3300架飞机,协约国方面拥有8000多架飞机。
第三阶段(1917)
1战场形势。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严重。军事实力大大削弱,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1917年初,英国派出大批远征军到欧洲作战,兵力增至65个师120万人。加上法军260万人,比利时军队10多万人,协约国西线总兵力近 400万人。德国在西线仅有 250万兵力。德军为避免决战,撤退到兴登堡防线设防。1917年4~5月间,法军总司令R.G.尼韦尔命令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发动进攻。德军事先得知情报,加强了防御。法军投入大量坦克,遭德军反坦克炮猛击,132辆坦克被毁伤,伤亡10余万人,尼韦尔战败被撤职,由贝当任法军总司令F.福煦任总参谋长。7~12月英军在伊普尔和康布雷地区发动两次战役,动用大量飞机、坦克配合进攻,虽突破德军部分防线,但英军缺乏后备力量,未能扩大战果。西线战局仍陷入僵持状态。  1917年 8月意军在伊松佐河向奥匈军发动几次进攻,均无进展。10月,德奥军在卡波雷托突破意军防线。意军全线溃退,被俘33.5万人,伤亡13万人。意奥战线西移 100多公里。意大利P.博塞利政府被迫辞职,V.E.奥兰多组阁。
2俄国退出战争。在东线战场,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 日),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俄军前线士兵厌战反战情绪增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定继续进行战争,7月初在西南战线对德、奥发动进攻。德奥联军增调16个师反击,俄军士兵全线溃退,整个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被德奥军占领。9月,德军在里加湾对俄军西北防线发动强大攻势,占领里加。1917年11 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于1918年3月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俄国完全退出战争。  
3美国参战。1914年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垄断资产阶级利用战争,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横财。1917年3月,美国政府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联盟反美,在国内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美国参战对大战局势发生了有利于协约国的影响。1917年随美国之后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暹罗(泰国)、汉志(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等国家。美国派出34艘军舰在大西洋上参加反潜艇战,派出由J.J.潘兴将军率领的陆军去欧洲作战。到大战结束时,陆续派往前线的美国军队达 200万人。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美国成了协约国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
④ 中国参战。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在参战问题上曾发生“府院之争”。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以观美国的态度。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担心中国参战会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失去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的机会,曾力阻中国参战。后与英、法、俄订立秘密条约,取得欧洲这几个大国对日本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转而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 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参战后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60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 1915
Secret Agreement on Question of Constantinople and Straits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俄三国通过交换一系列备忘录达成的关于瓜分土耳其的第一个秘密协定。协定于1915年3~4月签订,由下列文件形成:1俄国给法国和英国政府的备忘录(3月4日);2英国给俄国政府的备忘录(3月12日);3俄国给英国政府的备忘录(3月22日);④法国给俄国政府不署名的备忘录 (4月10日)。协定规定,英、法两国同意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西岸等地在战后并入俄国;俄国则保证英、法在土耳其和其他地方的要求得到实现。英、法两国之所以一反过去一贯阻挠的态度,积极支持俄国按其“愿望”解决黑海海峡问题,不仅是因为土耳其已成为敌国,更重要的是它们特别需要俄国在东线继续对抗德、奥军队,把战争进行到底。1916年 5月,英、法两国经俄国同意又订立《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土耳其的亚洲部分,是上述协定的补充。其后,意大利也加入上述两个协定,并提出参加瓜分土耳其的一些要求。后因阿拉伯人的反对和协约国内部的矛盾,《赛克斯-皮科协定》未能实现。
地板
 楼主| shuju 发表于 06-4-7 10:50:26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超级奉献(续)

51三国协约 1907
Triple Entente
英国、法国、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通过1904~1907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一个帝国主义集团。  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实力高速膨胀的德国,要同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分享“阳光下的地盘”。拥有强大陆军的德国又在大力扩充海军,使英国对帝国的安全非常担心。英布战争发生后,英国放弃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逐步同法国接近。法、德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  1903年春,英王爱德华七世访法,是英、法亲善的开端。7月,法国总统□.-F.卢贝回访,两国外长开始谈判,其目的是解决造成两国对立的殖民地问题。1904年4月8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 H.C.K.菲茨莫里斯和法国驻英大使 P.-P.康邦在伦敦签订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约。其主要内容:1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2划定两国在暹罗(今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为英国势力范围,东半部为法国势力范围;3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秘密条款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一旦摩洛哥苏丹政权终止,其一部分领土,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让给西班牙。由此,英、法之间所谓的“衷心协约”(协约国由此得名)即告建立。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也开始接近,英、俄在近东、中亚和远东地区都有利益冲突,但这时英、德矛盾的发展已超过英、俄矛盾;俄国与德奥在近东和巴尔干地区的矛盾也超过了俄、英的矛盾。1907年 8月31日,俄国外交大臣А.П.伊兹沃利斯基和英国驻俄大使H.尼科尔森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主要内容:1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2俄国承认阿富□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的外交。英国则声明不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3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进行交涉,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协定关于西藏的条款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  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加上法俄同盟,组成了“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与三国同盟不同,三个协约国没有签订一项共同条约,只有俄、法两国是负有军事义务的同盟国,而英国却拒绝承担军事义务。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1882)双方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中,协约国也就成了反对德国及其同盟者的国家的共同名称。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的名义, 3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之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52波斯尼亚危机 1908
Bosnian crisis
1908 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居民大部分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这两省由奥匈帝国代管,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20世纪初,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奥匈帝国企图吞并这两省,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1908年,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独裁统治,国内局势动荡。奥匈帝国乘机拉拢俄国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属地。俄国也想乘机修改黑海海峡制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1908年9月15日,奥国外交大臣 A.L.von埃伦塔尔与俄国外交大臣A.П.伊兹沃利斯基在布赫劳城举行会谈,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帝国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会后,伊兹沃利斯基前往欧洲各国游说,争取英、法等国对俄国计划的支持。正当伊兹沃利斯基在法国谈判时,10月 7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俄国因自己的目的还未达到,便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  奥匈帝国的兼并行径激起了南部斯拉夫人的愤慨。波、黑两省人民也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和奴役,强烈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塞尔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开始军事动员,同时向俄国求援。奥匈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1909年 2月,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影响下,与奥匈签订协定,以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黑两省名义上的主权,这使德、奥态度更趋强硬。3月,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作战。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3月31日塞政府被迫声明取消抗议,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
53卡塔赫纳协定 1907、1913
Conventions of Cartagena
1907 年和1913年西班牙、英国和法国为维持地中海和大西洋区域现状而达成的两次协定。1904年10月,西班牙同法国签订关于划分摩洛哥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1907年1月,又与英、法拟定一项协定草案。4月8~18日,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在位)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1901~1910在位)在西班牙的卡塔赫纳会晤确定了该协定的最后原则。5月16日,法国外交部长S.J.M.毕盛同西班牙驻法大使、英国外交大臣 E.格雷爵士同西班牙驻英大使交换内容相同的宣言,达成最后协定。协定规定:缔约国应维持地中海区域和靠近欧非两洲海岸的大西洋部分区域的领土现状;一旦发生改变该区域现状的情势,缔约国应采取共同措施。俄国对协定表示欢迎,德国十分不满,因德国想瓜分摩洛哥,并对西属几内亚和费尔南多波岛发生兴趣。面对德国的威胁,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于1913年 5月同法国总统R.普恩加莱在卡塔赫纳会晤,通过了《第二次卡塔赫纳宣言》,表示赞同原有协定的合作原则,并保证维持大西洋、地中海和摩洛哥的现状。因该协定规定的义务不甚明确,西班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得以宣布中立,而实际上采取了亲德立场。
5#
 楼主| shuju 发表于 06-4-7 10:50:33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超级奉献(续)

61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
Armistice Agreement of the Forest of Compi□gne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62《和平法令》 1917
Декрет о мире
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由В.И.列宁亲自起草,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 2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反对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明确指出:“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强制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苏维埃政府废除秘密外交,并立刻着手公布俄国地主资本家政府从1917年 2月至10月25日(俄历)所缔结和批准的全部秘密条约,“立即无条件地废除这些条约的全部规定”。不以最后通牒形式向各交战国政府提出和平条件。还向各交战国人民建议,特别向英、法、德 3国工人阶级呼吁,“帮助我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  《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63和平共处
peaceful coexistence
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В.И.列宁首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方面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已经论证,由于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切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国家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前期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列宁全集》第28卷,第75 页)。全世界向社会主义过渡将经历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因此这两种社会制度将在长时间内同时存在。这样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包括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  
无产阶级在武装夺取政权,打败国内外敌人以后,为了赢得和平的国际环境,巩固自己的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通过谈判和其他方式解决争端,建立、发展外交和经济合作等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必要的和有利的。所以苏俄从1922年热那亚会议起就开始同欧亚一些国家谈判,推行和平共处政策。当时苏俄已经争得同资本主义列强共处的条件,本身没有什么“障碍”,而这些强国经过同苏俄一番武力较量之后,为了本身的利益,也被迫逐渐接受和平共处,在贸易上和外交上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关系,因而争取和平共处的实现也是可能的。
64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1918
Peace Treaties of Brest-Litovsk
1918 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缔结的屈辱性和约。1917年11月 8日苏俄在《和平法令》中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缔结正义的民主的和约的建议被拒绝。当时前线旧俄军队溃逃,国内经济困难,尚未组织起工农红军,最迫切的任务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和平。德奥同盟国集团两线作战,国内革命危机严重。协约国则企图借德国力量摧毁苏俄,或使两败俱伤。12月3日苏俄不得不单独与同盟国集团在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开始停战谈判。 5日签订停战协定。22日开始和平谈判。苏俄建议根据《和平法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民主和约。25日德方假意赞同,但以协约国同意参加为条件。休会 10天后,1918年1月9日德方借口协约国拒绝,表示不接受苏俄的谈判原则,谈判休会。В.И.列宁主和;苏俄代表团首席代表Л.Д.托洛茨基主张不战不和;俄共(布)党内不少人主战。30日谈判复会。列宁曾与托洛茨基约定要尽量拖延谈判,等德方提出最后通牒,然后签订和约。2月9日,德方以强硬态度提出苛刻条件,但尚未提出正式最后通牒,10日托洛茨基违抗列宁指示,宣称苏俄停止战争,复员军队,拒绝签订和约,随即离开布列斯特。18日,德奥军借机破坏和谈,大举进逼彼得格勒。19日列宁电告柏林同意签约。德军继续入侵。23日苏俄收到限48小时答复、条件更为苛刻的最后通牒。3月3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党和政府,为使初建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上签字。依照和约,苏俄失地100万平方公里。同年8月27日,在柏林签订苏德间三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须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苏俄因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签订和约而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领导农民,整顿经济,建立红军,巩固政权。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宣布废除此和约。
65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1918
Fourteen Points of T.W.Wilson
1918 年美国总统T.W.威尔逊提出的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纲领及战后世界的蓝图。为了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为美国战后称霸创造条件,1918 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主要内容是:1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2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④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⑥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⑦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⑨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⑩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1918年10月,美国官方对“十四点”作了注解,将美国的意图说得更加明确。  
“十四点”表面上标榜“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敌视苏联、反对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立场。威尔逊为了反对英、法、俄撇开美国秘密分割世界,提出反对秘密外交;为了取代英国的海上霸权,主张海上自由;为了确立美国的商业霸权,要求废除经济壁垒;在欢迎俄国进入“自由”国家社会的招牌下,反对苏维埃政权,在注解中明确表示要承认并援助若干临时政府,与苏俄政府对抗;以同等重视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要求来否认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独立,以“自治”为名反对前奥斯曼帝国内的阿拉伯民族的独立;为了使美国成为世界盟主,建议创立国际联合机构。  
1918年8月,德国在战败前夕向美国提出愿在“十四点” 基础上和谈。10月,英、法同意以“十四点”为和谈基础。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1919)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衷,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这标志着“十四点”的失败。
6#
 楼主| shuju 发表于 06-4-7 10:50:39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超级奉献(续)

66巴黎和会 1919
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19)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法、美、日、意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会议的筹备 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T.W.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E.M.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后,豪斯□命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见彩图出席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  
会议的机构 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1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R.兰辛、英国D.劳合•乔治和A.J. 贝尔福、法国G.克列蒙梭和S.J.M.毕盛、意大利V.E.奥兰多和G.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1919年 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一时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2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 6次,止于形式。3和平正式会议,协约国代表与各前敌国代表分别相会,一次是递交和约最后草案,一次为签署和约。④委员会,和会附设有国际联盟、赔偿、领土问题、条约起草、战争责任、国际河港铁道等专门委员会52个。T.W.威尔逊、G.克列蒙梭、D.劳合•乔治、V.E.奥兰多(从右至左)在巴黎和会上  
会议的经过 1919年 1月18日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联盟约》。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 U.von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改正。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H.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见彩图各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的签字)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  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  
《凡尔赛和约》 凡15部分,440条。其主要内容:1领土条款,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对比利时放弃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萨尔区煤矿所有权归法国。石勒苏益格经公民投票确定其归属(1920年6月15日公民投票结果,北部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但泽(即格但斯克)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该地关税权、对外关系及保护侨民权属波兰。上西里西亚、阿伦施泰因(即奥尔什丁)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上西里西亚归属问题造成20年代初德、波之间争端。据1922年5月德波条约规定上西里西亚工业地区由德、波各占有一部分)。德国放弃默麦尔(一译梅梅尔,今克莱佩达),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 3月国联将该地委任立陶宛统治)。2军事条款,德国陆军限于10万人,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士兵须12年,军官25年方能退役。取消参谋部,最高司令部职权限于行政事务。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队只有战舰和轻型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及鱼雷艇各12艘,禁止建造潜艇。还禁止拥有军用飞机、陆海军航空设备、坦克、重炮、化学及有毒武器。在莱茵河左岸和沿右岸宽50公里地域设立“莱茵非武装地区”。莱茵左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以15年为期。3赔偿条款,赔偿总额留待协约国赔偿委员会于1921年5月 1日前确定,但德国在和约订立起两年内先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④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置,德国放弃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国联委任统治”名义瓜分。  
67凡尔赛和约
Treaty of Versailles 见巴黎和会(1919)。
68圣日耳曼条约
Treaty of Saint-Germain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69讷依条约
Treaty of Neuilly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70特里亚农条约
Treaty of Trianon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7#
 楼主| shuju 发表于 06-4-7 10:50:46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超级奉献(续) »

71色佛尔条约
Treaty of S□vres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72国际联盟 1920
League of Nations
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19年 1月 8日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同年 4月28日和会通过以美英方案为基础的盟约,并作为对德、奥、匈、保等国和约的第 1部分。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同年 7月16日中国批准对奥和约,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  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厅。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行政院由常任委员国(初为英、法、意、日,后陆续增补德、苏)和由大会定期选举产生的非常任委员国组成(原为 4席,后迭次增为6、9、10、和11席)。大会和行政院职权基本相同(接受新会员国、选举行政院成员。制定国联预算则专属大会职权)。大会和行政院的决议,除程序性问题外,须全体一致通过。这种表决方式决定国联难于采取保卫和平安全的有效行动。秘书厅为国联常设事务机构,设有秘书长。国联下设独立机构(国际常设法院、国际劳工组织)和许多附属机构。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1937~1938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盟约规定会员国退出国联需提前两年通知。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日、德、意 3国因为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分别于1933年 3月27日、10月19日和1937年12月12日退出国联。
国联会议会场(1934)  国联标榜的宗旨为“促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实际上它是帝国主义列强,首先是英、法的工具。国联正是适应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维持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仅被用来压制战败国,并且用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盟约》(第22条)规定委任统治制度,确认战胜国-英国及其自治领、法国、比利时和日本占有原属于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所谓委任统治制只不过是殖民统治的变种。
73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Conference of Washington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 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1919)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日四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先行讨论决定,有时法国也被排斥在外。会议期间签订三项条约:  
《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13日,签订《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
《五国海军条约》 1922年2月6日,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第7条规定,美、英、日、法、意航空母舰总吨位比例依次为 13.5∶13.5∶8.1∶6.6∶6.6。英国被迫承认美国与英国海军实力的平等地位。美、英达到了限制日本海军力量的目的。作为对日本的让步,规定了美、英、日要塞和基地维持原状。  
中国问题 是会议中心议题。中国参加会议的3个全权代表为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和前司法总长王宠惠。1921年11月26日,施肇基提出《十项原则》,要求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之完整及政治与行政之独立”,却又赞同美国要求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12月14日,王宠惠提出废除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的议案。中国还在会议上提出山东问题。经中日谈判,1922年 2月 4日签订《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同日日本代表币原喜重郎发表声明,废除“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会议期间顾维钧还提出关税自主、取消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在中国的外国电台和邮局、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取消势力范围、公布秘密条约并由大会决定有疑点的条约的效力等议案。与会各国只同意将来不划分势力范围,公开秘密条约与契约以及有条件地裁撤外国邮局,其他议案均被否决。 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阻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的巩固之政府”;“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见巴黎和会(1919))。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74热那亚会议1922
Conference of Genoa
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经过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后,力争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共处局面,于1921年10月28日照会英、法、意、日、美等国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列强和苏俄的关系并缔结和约。资本主义国家中主张与苏俄建立经济联系的势力有所增长。帝国主义国家中有的集团鉴于武装干涉未能扼杀苏维埃政权,转而采取外交、经济压力企图迫使苏俄屈服。1922年1月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法国戛纳开会,根据英国首相D.劳合•乔治提议通过决议召开热那亚会议。戛纳决议提出举行热那亚会议的 6项先决条件:任何国家均不得将本国的所有制、国家经济生活和管理制度强加给别国,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制度;保障外国资本、财产和利润不受侵犯;凡希望得到外国贷款的政府,应明确承认该国历届政府的一切债务,归还或赔偿被接管的外国人财产;保证财政货币流通以利贸易;放弃颠覆别国的宣传;停止对邻国的敌对行动。 2月25日,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R.普恩加莱在布伦会谈,决定取消原定在会议上讨论德国赔款和修改《凡尔赛和约》问题;约定只有苏俄政府接受协约国提出的各项经济要求,各国政府才能予以承认。3月20~28日在伦敦召开协约国专家会议,秘密研究“俄国问题”并拟定备忘录(史称《伦敦专家备忘录》),要求苏维埃政府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以及地方当局总计180多亿金卢布的债务,发还或赔偿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在俄财产,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允许外国人在苏俄享有治外法权,由协约国监督苏俄财政。备忘录同时确认苏俄可按照《凡尔赛和约》第 116条的规定向德国索取赔款。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欢迎召开欧洲经济会议,任命人民委员会主席В.И.列宁为代表团团长,外交人民委员Г.В.契切林为副团长,并决定,列宁因工作繁忙不能离开俄国,由副团长代行团长一切权力。为了应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2月22日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8个苏维埃共和国签订议定书,委托苏俄在热那亚会议上代表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利益。1922年 3月底,苏俄代表赴会途中在里加与波罗的海沿岸3国(拉脱维亚、波兰、爱沙尼亚)达成在会议上一致行动的协议。 4月初在柏林与德国就建立两国正常政治、经济关系进行谈判。双方保证在会议上保持密切接触。  
会议的议程和结果  4月10日,契切林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宣读苏维埃代表团声明,阐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双方必须在平等互利、互相承认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苏俄准备把一部分耕地、森林和矿产资源租让给外国经营开发。提议各国普遍裁军。坚决拒绝任何不平等交易。  契切林的建议引起与会者和舆论界的关注,但因西方列强代表坚决反对而未列入议程。在接着召开的分组会议和全体会议上,主要议题是赔偿债款问题。4月11日,苏俄代表团收到《伦敦专家备忘录》。4 月14~15日,在同英、法、意、比代表谈判中,苏维埃代表提出了反要求:协约国应赔偿武装干涉和封锁给苏俄造成的 390多亿金卢布损失。劳合•乔治为争取苏俄放弃反要求,表示准备削减战时债务并延长支付债款利息的期限。法国代表反对作任何让步和妥协。直到会议结束,双方仍未能达成协议。  
75拉帕洛条约
Treaty of Rapallo 见热那亚会议。
8#
渤海虾米 发表于 11-3-8 15:42:39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关系是专门史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8 06:43 , Processed in 0.09836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