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古代的一些铁血战役

[复制链接]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越争霸战争

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新兴强国吴、越为扩张势力,逐鹿中原而进行的争霸战争。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剌死吴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曾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十五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双方矛盾日趋激化。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更必先服吴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吴、越地处江南水乡,“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绝书·记地传》),双方多为水上作战。此时作为水军的“舟师”已成为新的兵种,能独立完成战略、战役任务。吴、越水军有楼船(指挥船)、大翼、中翼、小翼三种主要战舰船及突冒(船首装有冲角)、桥船(轻快战船)等战船。主要战船大翼船长20米,宽2.7米,载乘“战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舻(手)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各)四人,吏、仆、射长各一人”,连同船长“凡九十一人”(《太平御览》卷315引《伍子胥水战兵法》)。水战基本方式是先用弩射,再进行接舷战斗,最后登船格斗,有时亦用突冒撞击敌船。

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越,双方主力战于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阵前自刎,乘吴军注意力分散之机发动猛攻,大败吴军。阖闾负伤身死,夫差继位为王。二十六年,越以水军攻吴,战于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越军战败,主力被歼。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率余部5000人被围于会稽山上。勾践请降,吴大臣伍员建议勿许,认为“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夫差因急于北上中原争霸,未采纳伍子胥建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参见《夫椒之战》条)。勾践夫妇为吴王“驾车养马”,执役三年,赢得夫差信任,获释回国。勾践为兴越灭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其在谋臣文种、范蠡辅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在内政上实行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揽人心,巩固团结,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在军事上,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以提高战斗力。当时弩已用于作战。战车、战船均“顿于兵弩”,战斗胜败关键又取决于最后之冲锋。勾践聘请精于弓弩射法的陈音教授用弩技术,包括瞄准、连续发射及掌握弩力与箭重最佳比例(拉力一石,箭重一两)等方法,使“军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请善于“剑戟之术”的越女教授“手战”格斗技术,使军士“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越地民风是“悦兵敢死”,惯于各自为战。为此,勾践反对“匹夫之勇”,强调纪律性,要求作战单位在统一号令下统一战斗行动,以发挥整体作战能力。规定服从指挥者有赏,违犯者“身斩,妻子鬻”。在外交上,针对“吴王兵加于齐晋,而怨结于楚”的情况,采用“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方针(《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厚事于吴,即效法周文王对商纣王“文伐”之谋略,以非战争手段瓦解、削弱敌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诚,使吴王放松对越戒备,放手北上中原争霸,纵其所欲,助长吴王爱好宫室、女色之欲望,使其大兴土木,耗费国力;并行贿用间,扩大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破坏其团结。施行十年,使得越“荒无遗土,百姓亲附”,国力复兴。越军亦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锐部队。

吴王夫差在征服越国后,即积极作北进准备。伍员再次建议“定越而后图齐”,认为越是“腹心之病”,而“齐鲁诸侯不过疥癣”之疾。吴王仍未采纳。三十一年(前489年),吴先攻陈(今河南淮阳).以解除其北进时来自侧翼的威胁。三十三年,吴攻鲁,打开进军中原的大门。吴为建立北进战略基地及打通北进军事运输交通线,于三十四年在长江北岸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邗城(今江苏扬州),开凿了由今扬州经射阳湖至淮安之邗沟,沟通江、淮水域,并进而与泗、沂、济水联结。三十五年,吴率鲁、邾、郯等国联军由陆上攻齐;派大夫徐承率水军由长江入海,向山东半岛迂回,攻齐侧后。吴水军海上作战失利,陆上联军遂退回(参见吴鲁邾郯攻齐之战)。三十六年,吴再次攻齐,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全歼齐军精锐(参见艾陵之战)。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率吴军主力进至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及中原诸侯会盟,“欲霸中国”。此时吴之霸业达于顶点。

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定公争作盟主时,越王勾践分兵两路攻吴。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断吴主力回援之路,掩护主力作战;其自率主力直趋吴都,在郊区泓水歼灭迎战之吴军,并乘势攻入吴都。夫差南归,恐因国都失守士气下降及远程奔返造成部队疲惫、决战不利,派人请和。勾践亦以吴军主力未损,不愿进行无把握的决战,遂与吴订和约后撤军。四十二年,吴国发生灾荒。越乘机发动进攻,与迎战吴军在笠泽(在今江苏吴江一带)隔江相峙。越军利用夜暗,以两翼佯渡诱使吴军分兵,然后集中精锐,实施敌前潜渡、中间突破,并连续进攻,扩大战果,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河川进攻的成功战例(参见笠泽之战)。笠泽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越已占有绝对优势。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吴。吴军无力迎战,据都城防守。越于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吴数次遣使请和,均遭越拒绝。三年,城破,夫差自杀,吴亡(参见《越灭吴之战》条)。勾践率军“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周元王封勾践为伯。“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任霸主。

即墨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齐之战中,齐将田单率领齐军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进行坚守防御并反击燕军围攻的重要作战。

三十一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这时,齐滑王被以救齐为名的楚将淖齿杀掉,其子法章被立为王,占莒。即墨军民在即墨大夫战死后,共推临淄市掾田单为将,坚守抗燕。乐毅围即墨城一年不克,遂令燕军后撤9里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致使齐国获得喘息机会。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靠山近海,有充裕的人力、物力用于防守。田单遂集结所带族兵及残兵7000余人,加以整顿、扩充。连其妻妾也编入军营参加守城,和士卒伺甘共苦,“坐则织蒉(草器),立则仗锸(锹)”(《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六年》)。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从而提高了即墨的防守能力,使燕军屯兵城下,为组织反攻赢得了时间。又利用新立的燕惠王与乐毅不和这一矛盾,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诈称昌国君乐毅与燕惠王有仇怨,害怕被杀而不敢归国,故意缓攻即墨,实际想在齐国称王;如果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信以为真,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投奔赵国。燕军人心涣散,内部不和。骑劫到齐后,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克。又改用恐怖手段威慑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声称齐军最怕燕军割掉降卒的鼻子,如果看见,即墨就会不攻自破。骑劫果然中计而行。即墨军民见状,更决心守城,唯恐落到燕军手中。田单又声称守军害怕城外祖坟被掘,那样魂灵无依,做子孙的就会屈膝投降。骑劫立即挖坟、焚尸,即墨人无不痛心疾首,誓与燕军决一死战。为隐蔽齐军反攻意图,使燕军丧失警惕,田单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令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要降燕,请求燕将保全妻小。燕军围城已愈三载,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即将告成,一心坐待受降,守备更加松懈麻痹。三十六年,田单见反击时机成熟,便集中干余头牛,绘五彩龙纹,束兵刃于其角,尾扎浸油芦苇。夜间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预凿城墙的通道冲出,狂奔燕营,5000名精壮勇士随后砍杀,城内军民锣鼓声动,呐喊助威。一时火光冲天,杀声震耳。燕军将士从梦中惊醒,仓皇失措,四散溃逃,死伤无数,骑劫在混乱中被杀。齐军乘胜大举反攻,很快将燕军逐出齐境,收复被燕军占领的70余城。随后迎法章回临淄,为齐襄王。田单为相国,受封安平君。

点评:此战,田单智谋超群,在国破城围、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坚守孤城,麻痹燕军,积极创造反攻条件。在时机成熟时,充分运用机动性、突然性、杀伤力和心理威慑诸因素,以“火牛阵”进行夜间突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战胜燕军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即墨有一定的防御条件;燕军分兵多路攻齐,发展过快,攻城克坚的准备和力量不充分;田单巧施反间计,借敌之手除去最难对付的乐毅,也是原因之一。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长平之战

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 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 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在战争中,秦军贯 彻正确的战略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 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制定正确的兼并战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胜利 捷报频传。100余年中,蚕食缓进,重创急攻,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 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 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 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 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尚可与强秦进行一番周旋。  

事情很清楚,秦国要完成统一六国的殊世伟业,一定得拔去赵国这颗钉子。自然, 赵国也不是好惹的,岂甘心束手就擒。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势所难免。  

秦昭王根据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 了魏国的怀(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于己。接着又 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 南济源西)等地。并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  

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赶忙遣使入秦,以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 秦求和。 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献上党之地于赵的选择。 他的用意当然清楚: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  

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贪利受地,将上党 郡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 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范睢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秦王便于公元前261年 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西南),直趋荥阳,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 长王龁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 北)。  

赵王闻报秦军长驱东进,得地的喜悦早去了一半。只好兴师应战,派遣大将廉颇率 赵军主力开往长平,企图重新占据上党。廉颇抵达长平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遗憾的 是,秦强赵弱,赵军数战不利,损失较大。廉颇不愧为一名明智的将帅,他鉴于实际情 况,及时改变了战略方针,转取守势,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疲惫秦军。  

廉颇的这一招很是奏效,秦军的速决势头被抑制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但是秦国的战争指导者毕竟棋高一着,他们运用谋略来打开缺口,为尔后的战略进 攻创造条件。一方面他们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 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 孤立。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 拔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 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 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 帅。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他上任后,一反廉颇所为, 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 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国在搞乱赵国的同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 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 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这个白起,可不是寻常人物。他是战国 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久经沙场,曾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 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只会背吟几句兵书的赵括哪里是他的对手。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 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 石击卵”的强大态势。  

白起的具体作战部署是,以原先的第一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 预设主阵地长壁方面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巧妙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 营垒,抵挡阻遏赵军的攻势,并组织一支轻装锐勇的突击部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 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动用奇兵2.5万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 及时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上的秦军主力,完成对出击 赵军的包围;其四,用5千精锐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 剩余赵军。 战局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所预定的方向进行。公元前260年8月,对秦军动态茫昧无 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 佯败后撤。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实施追击。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阵地— —长壁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被阻于坚壁之下。赵括欲退兵, 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秦2.5万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 后,抢占了西壁垒(今山西高平北的韩王山高地),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 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5000秦军精骑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 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 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十分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 攻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听到赵军业已被包围的消息,便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及其附近地区),把 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的今丹朱 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进一步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 灭被围的赵军。  

到了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死亡的阴影笼罩着 整支部队,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打开 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 结果仍遭惨败,连他本人也丧身于秦军的箭镞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遂不复 再作抵抗,40余万饥疲之师全部向秦军解甲投降。这40余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240人 之外,全部为白起所残忍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 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 畅通无阻了。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 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 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 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其四 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 歼;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 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赵军之所以惨败,在于:第一,不顾敌强我弱的态势,贸然开战,一味追求进攻; 第二,临阵易将,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代执行正确防御战略的廉颇统帅赵军,中了 秦人的离间之计;第三,在外交上不善于利用各国仇秦的心理,积极争取与国,引为己 助;第四,赵括不知“奇正”变化、灵活用兵的要旨,既无正确的作战方针,又不知敌 之虚实,更未能随机制宜摆脱困境,始终处于被动之中;第五,具体作战中,屡铸大错。 决战伊始,即贸然出击,致使被围。被围之后,只知消极强行突围,未能进行内外配合, 打通粮道。终于导致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楚汉战争


秦末,项羽在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聚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秦亡。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高祖本纪》)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派兵驻守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老城东南北寨村之北,因在山谷中,险如函,故名),以防诸侯入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项羽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平乡镇)歼灭秦军主力(参见巨鹿之战),取得诸侯上将军地位,实力雄厚。亦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在新安(今河南蝇池东)将他们全部坑杀。元年十二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项羽命英布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军不足10万,自料力量不敌,竭力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请为调解,并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同年二月,项羽凭藉其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城东)。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王,企图通过他们控制关中,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区,刘邦采纳萧何建议,确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属四川).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参见刘邦还定三秦之战)。四月,忍忿前往汉中就国。途中烧毁所过栈道,防止诸侯军偷袭,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项羽亦于同时班师彭城。五月,未破项羽封王的田荣于齐地(今山东大部)起兵反楚,门立为齐王,项羽发兵击齐。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和三秦王立足未稳之机,“决策东乡(向),争权天下;”(《史记·高祖本纪》)。令萧何收取巴、蜀租赋补给军队,以韩信为大将、曹参为前锋统兵数万,积极部署东进。八月,汉军潜出故道(因临故道水得名,治今陕西风县北风州之西),袭击雍地,进围章邯军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同时分兵攻取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亡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堡),迫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迅速还定三秦,袭占关中大部地区;随后,命部将薛欧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向楚地进军,被楚军阻于阳夏(今河南太康)。项羽在两面受敌的情势下,采取先齐后汉方针,继续攻齐,主力被牵制在齐地。刘邦再度抓住战机,面巩固关中,一面扩张势力,亲自率军由函谷关出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东进。迫降河南于申阳、韩王郑昌;魏王豹率军归附,继而俘虏殷王司马门,迅速占领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广大地区,造成东进的有利态势。二年四月,刘邦乘齐、楚两军胶着之际,在洛阳接受董公“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资治通鉴·卷九·高帝二年》)的建议,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为义帝报仇讨逆为政治号召,联络各地诸侯王,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参见彭城之战)。项羽留部将继续击齐,自率精兵3万疾驰南下乘刘邦陶醉于胜利,毫无戒备之际,以少胜多,大败汉军,收复彭城。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逃回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此役,汉军被歼数十万,元气大伤。刘邦战败,诸侯纷纷背汉向楚。为摆脱被动局面,刘邦争取英布,重用韩信、彭越,从各方面联合反楚力量。军事上,则利用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险要,以争取时间,发展自己,待机再战同年五月,刘邦在荥阳得到萧何征得的关中兵员补充,韩信亦率援军赶到,在荥阳东战败楚军,阻遏了楚军西进攻势。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战局相对稳定(参见成皋之战)。六月,刘邦回返关中,引水攻破废丘,消灭章邯,尽占关中。随之采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设县邑,加强边塞守备等措施,以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八月,又回到荥阳前线。
三年初.楚军对汉军正面防线发动攻势,数次切断汉军运粮甬道,攻占荥阳、成皋。刘邦败逃关中。为调动项羽,分散其兵力,摆脱固守城池,被动挨打的局面,刘邦采纳谋士辕生建议。于五月率军出武关,兵至宛(今河南南阳市)、叶(今河南叶县西南)。项羽急于寻汉军主力作战,果然率军自荥阳、成皋南下宛、叶。汉军坚壁不战。此时,彭越攻占楚后方重镇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古邳镇),迫使项羽回师解救。汉军乘机迅速北上,收复成皋。六月,项羽回军,对汉军发动第二次攻势,再占荥阳、成皋,并挥军西进。汉军败至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南),深沟高垒,阻击楚军。为减轻正面压力,刘邦遣刘贾,卢绾率兵2万增援彭越,在楚后方攻城略地,断楚粮道,迫项羽第二次回兵东击彭越,汉军再次收复成皋。二年八月,魏王豹。踞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反汉,威胁汉军侧翼。刘邦先派郦食其游说未成,即命韩信率军进攻。韩信突袭安邑,生擒魏豹。刘邦继而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少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的建议,给韩信增兵3万,开辟北方战场(参见韩信破代、赵、燕、齐之战)。同年闰九月,韩信首先破代。三年十月,越过太行山,与赵军战于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南)(参见井陉之战),韩信一反常规,背水设阵,大败赵军。随之乘势不战而降燕。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齐、楚联军于潍水(今山东潍河)(参见潍水之战)之滨,平定齐地。至此,韩信东进2000余里,从东、北两面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直接威胁楚大后方。三年十一月.,刘邦在正面对楚作战的同时,遣谋士随何游说九江王英布叛楚附汉。英布据有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二郡,具有相当实力。英布归汉,项羽侧翼危急,忙遣龙且进攻九江军。刘邦达到了在南方牵制、分散楚军之目的。项羽第二次率军东击彭越,兵至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闻汉军再次收复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汉军据险坚守,双方在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形成对峙。是时,楚军北有韩信据齐地威胁都城;腹地有彭越游动作战,又须分兵南据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敌,粮草匮乏,欲战不能。刘邦则据荥阳、成皋之战坚守不战。四年八月,楚军粮尽,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中分天下”(《史记·项羽本纪》),划鸿沟(古运河,位于今河南荥阳以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两年零五个月后,休兵罢战。

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亦欲西返。张良、陈平认为“汉有天下太(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史记·项羽本纪》)。刘邦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并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遭楚军早击,大败,被迫坚壁自守。刘邦从张良计,分别给韩、彭割地封王。十二月,调集韩信、彭越、英布、刘贾等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参见垓下之战)。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项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苏皖界上的乌江镇)兵败自刎。垓下一战,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

楚汉战争历时3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名将韩信在战争中显示了其卓越的统帅才能。先还定三秦之战、再破代、攻赵、降燕、伐齐,最后在垓下全歼楚军,其还定三秦之战暗渡陈仓;井陉之战背水设阵、拔帜易帜;潍水之战以水冲敌、半渡而击;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韬略之丰富,用兵之灵活,为中国军事史上留下的光辉的篇章,亦为历代兵家所推敬借荐。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渡之战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击败袁绍集团主力的战略决战。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继击败吕布、袁术等,占据兖、豫、徐州,逐步向黄河以北扩展势力。而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青、并、幽州之地,凭恃地广兵多,急欲南征曹操,企图进占许都,夺取最高统治权。建安四年,曹操为牵制袁绍后方,以献帝名义命渔阳太守鲜于辅为将军,督幽州6郡。四月,派部将曹仁率军北渡黄河,击斩归附袁绍的眭固,随后亲自率军夺据要地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命魏种为河内太守领兵驻守,以巩固西北边界。八月,曹操侦悉袁绍正加紧筹划大举南征,亲自统军再渡黄河,先机抢占冀州重镇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又令部将臧霸攻克青州临淄、寿光等地,以巩固其东翼;另派部将于禁、刘延分别率兵驻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以阻击袁绍军南下。九月,曹操返许,部署兵力至官渡设防,以防卫许都。十一月,安抚初降的南阳割据势力,笼络荆州刘表保持中立,以解除侧后之忧。五年正月,曹操趁袁绍决策迟疑之机,率师东征,一举击败联袁叛曹的刘备,俘其大将关羽(参见徐州之战)。并派振威将军程昱率兵镇守鄄城,加强东线钳制力量,从而摆脱两面受敌的被动态势。随即率军速回官渡,以集中兵力对付袁绍的大举进攻。二月,袁绍统10万步兵、1万骑兵,占据黎阳,进攻延津,并派大将颜良等围攻白马,以掩护其主力渡河南进。四月,曹操采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率军赴延津渡口,佯示北渡,诱使袁绍分兵西向,趁机抄袭白马,击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参见白马之战),然后迁移当地民众,沿河西退。袁绍令主力渡河,亲率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击曹军。曹操令部队抛弃物资,诱使袁军争相拾取,趁其混乱,以600余骑兵出击,斩文丑。同时,令于禁等率步骑5000,自延津奔袭汲与获嘉(今河南新乡西),焚毁袁军30余屯,俘将20多人,歼敌数千。于禁趁势击破原武(今河南原阳)袁军营地。曹操鉴于敌众之势,主动回军官渡,欲再择战机。八月,袁绍拒绝谋士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统大军自阳武(今原阳东南)推进至官渡,依托沙堆,东西屯营数十里。曹军接战失利,被迫收兵,深沟高垒,继续坚守拒敌。袁军垒土山、架高橹,猛射曹营,曹军将士皆蒙盾而行。曹操令赶制霹雳车,发石摧毁其橹楼。袁军又掘地道,曹军深挖长沟以拒之。两军对峙期间,曹操令部将曹仁率兵南下汝南,击败骚扰曹军后方的刘备,继而大破欲断曹军补给线的韩荀部于鸡洛山(今河南密县东北),又得司隶校尉钟繇自关中送来的战马2000多匹,曹军士气和战斗力得以巩固和增强。袁绍固执已见,一再拒绝分兵袭许的建议,必欲从正面歼灭曹军。此时,曹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亦欲退守许。谋臣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已至关键时刻,若退必为袁军所乘,袁军情势必将有变,切不可失去出奇制胜的良机。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并派部将徐晃率部击故市(今郑州西北),截烧袁军数干车粮草,加紧准备决战。十月,袁绍又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建议增派将军蒋奇守护乌巢侧翼,以防曹军袭击,袁绍不许。谋士许攸、将军张郃又建议袭许,仍遭拒绝。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留曹洪、荀攸等守官渡,亲率步骑5000,打着袁军旗帜,携带柴草,连夜潜行,迅速赶到乌巢,立即围屯,纵火围攻,袁军一片惊乱。拂晓,淳于琼见曹兵不多,率部反扑。曹操挥军猛攻,迫其退缩营屯。此时,袁绍救援的骑兵已经逼近,曹操拒不分兵阻援,坚持集中兵力,一鼓作气,大破乌巢守军,继败援军,焚尽袁军粮秣,乘胜还师官渡(参见乌巢之战)。袁绍获悉乌巢被袭,不纳张郃派重兵往援的建议,却强令张郃、高览等以主力攻官渡曹军大营,不克。至乌巢大败,袁绍军心震恐,激起内讧。张郃、高览见大势已去,焚毁战具,率部投降曹操。曹操乘势发起进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 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 全军溃败。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壁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操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参见曹操统一北方战争),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省),并率精骑追击南逃的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追及击溃刘备军。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境),曹操继续南下。占领江陵,并乘胜向江东进军。

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监领虎威将军于禁、平狄将军张郃、平虏将军朱灵、破虏将军李典、荡寇将军张辽、奋威将军冯楷等7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阳、樊城等要地留兵驻守,自率主力沿汉水、长江东进。曹操企图先击歼刘备于樊口,然后顺江而下,兼并东吴。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当时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号称80万的声势,主张议和,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对当前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刘备虽在长坂战败,但仍有一定实力,现在收拢的部队和关羽的水军精兵尚有万余人,刘琦的部队也不下万人,如果与东吴的军队联合作战,实力相当可观。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五六万人,加之后方不稳,远征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只要善于利用曹军的这些弱点,联合抗曹,定能取胜。孙权因而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即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精锐水师,与刘备军会合约5万,进驻夏口。是年冬,曹操凭恃军威,骄纵轻敌,拒绝谋臣谏议,亲统大军水陆并进,直逼江南。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曹军以步骑为主,面临大江,立刻失去优势,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退长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夹江对峙。为减轻江上风急浪颠,曹操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兵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意欲谋攻,以求速战,遂采纳黄盖提出采用火攻的计谋。针对曹军连环战船,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伪降书,并与曹操事先约定投降时间。

十月的一天,黄盖率蒙冲、斗舰10艘,满载易燃的枯草干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围住,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另备速度快的走轲,系于蒙冲、斗舰之后,以便纵火后官兵换乘撤离。时值东南风急,黄盖领战船扬帆直驶曹军水寨。曹军官兵见黄盖来降,“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毫无戒备。联军战船接近曹营时,曹军戒备松懈,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孙刘联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联军迅疾追击。曹操经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脱,自还北方,留满宠驻当阳,曹仁守江陵。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战后,曹操鉴于失败教训,大治水军,进控江淮。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荆州牧,作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点评:此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乘势向江南进军,一举夺占荆州。在此关键时刻,本应集中力量,彻底追歼刘备,然后再图东吴。而他却骄傲轻敌,同时攻打两个敌人,以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网地区,利于水战,而曹军长期在北方征伐,不习水战。曹操在进军之前虽然训练了一些水军,但战斗力不强;在进军中虽然又收降了荆州水军,但军心不稳。在这种情况下,要同以水军立国的东吴进行水上较量,显然是舍长就短,结果为孙刘所乘,遭到失败。 孙刘联军在赤壁水战中,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为强敌所吓倒,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通过冷静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万大军压境,其势汹汹,又看到曹操后方不稳,部队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既看到刘备新败,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战场条件和拥有善于水战的五六万水军,从而具备了取胜的基础。二、联合抗曹,打击主要敌人。孙权和刘备虽有矛盾,但大敌当前,如果不联合起来,势必被各个击破;而联合起来,就相对地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曹军创造了条件。 三、积极迎战,先机制敌。采取这一方针,是符合当时情势的。一则曹操轻取荆州,发展过快,兵力不集中,占领区不巩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稳而击之。二是乘战略要地樊口尚在刘备手中,曹军尚未达成水陆分进合击之际,迫曹军于江上水战,挫败其水军,使其难以顺江东下。三是曹操恃胜而骄,先给以迎头痛击,使曹军上下震惊,混乱被动。 四、以长击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长水战的优势,对远来疲惫,不善水战而又麻痹轻敌的曹军,出其不意地采用火攻,然后乘敌混乱,迅速投入主力,实施有力的突击,击败曹军。赤壁一战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曹操失败,无力再向江南进军,孙权和刘备则乘胜发展势力,扩张地盘,这就为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击小勃律之战

唐天宝六载(747年),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并兼安西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率军击败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作战。

吐蕃国王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小勃律及其周围20余国都归附吐蕃,不再向唐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数次派兵讨伐,皆不胜。六载,唐玄宗敕令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兵万名前去征讨。高仙芝率军由安西(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出发,经过百余日行军进至特勒满川,乃兵分三路,命疏勒守捉使赵崇砒统3000骑出北谷,拨换守捉使贾崇权自赤佛堂进军,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国入,约定七月十三日辰时在吐蕃所据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附近)会师。时吐蕃在连云堡中有守军干人,又在城南15里处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入。吐蕃军未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大为惊骇,依山拒战,滚木孺石齐发如雨。高仙芝命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率陌刀手从险处登山,与吐蕃军力战,自辰时至巳时,大败吐蕃,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余众溃逃。中使边令诚认为深入敌境过远,惧而不敢进,高仙芝遂让边令诚率赢弱士卒3000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三天后,军至坦驹岭(在今克什米尔西北境巴勒提特之北),下峻岭40余里就是阿弩越城。高仙芝担心士卒惧怕艰险不敢下岭,就先派二十余骑身着胡服扮成守卫阿弩越城的投降者,并诈称娑夷水(一名弱水,即今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附近印度河北岸支流)上的藤桥已被砍断,吐蕃援军已无法过河。高仙芝假装闻讯大喜,遂率士卒下岭向阿弩越城进发。又过了三天,阿弩越城守军果然派人前来请降。次日,高仙芝进至阿弩越城,遣将军席元庆率千骑先行。席元庆俘获小勃律众大臣,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逃入石窟。仙芝至,斩杀大臣中死心依附吐蕃的数人,急令席元庆率人去砍藤桥。桥刚砍断,吐蕃大军赶到,面对湍急的河水束手无策。八月,高仙芝俘虏了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后班师。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

唐天宝十四载至宝应二年(755——763年),唐王朝平定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战争,可精选其中的:
安军攻占东都之战.
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起兵反唐之后,率军长驱南下,直指东都洛阳。为阻安军攻占洛阳,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进毕思琛往洛阳募兵防守。卡七日,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赶赴洛阳,开府库,招募新兵,准备迎击安军。封常清昼夜兼程赶至洛阳,10日之内,招募新兵6万人;又下令拆毁洛阳北边黄河之上的河阳桥,以阻止安军从北面进攻洛阳。当得知安军已过黄河,便率所募新兵进屯武牢(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阻击叛军。安禄山率军渡过黄河之后,迅速攻占陈留(今河南开封),随即挥师西向,于十二月初八攻陷荥阳。安禄山留其部将武令殉守荥阳,命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前锋,进袭洛阳。途中与封常清部战于武牢。封常清所率皆为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而安军却是训练有素的劲旅,尤其是田承嗣、安忠志所率的前锋部队,多是骁勇善战的骑兵。唐军刚刚列好阵势,就被安军铁骑所冲垮,大败西逃。封常清收集余众拒战于洛阳城东的葵园,又遭惨败。再收兵与叛军战于洛阳上东门内,又败。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攻馅东都洛阳,叛军自四门入城,纵兵烧杀抢掠。

哥舒翰潼关、灵宝之役:
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认为: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远来,利在速战;官军凭借潼关天险,利在坚守。故主张在潼关据险固守,以打破叛军的速决企图,待其兵力削弱,内部发生变乱时,再大举反攻。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O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率l0万大军继后,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逃回潼关。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被部将挟持至洛阳,投降了安禄山。

李光弼太原之战:

安禄山遣兵攻陷潼关后(参见灵宝之战),正围困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定州)的李光弼部,撤围西入井陉(今河北定州)的李光弼部,撤围西入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还太原。史思明再度攻占常山(今河北正定),夺回河北全境。二载正月,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高秀岩自大同(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牛廷玠自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率兵共10万,会攻太原,企图夺取河东,进而长驱直取朔方、河西、陇右等地。当时,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调往朔方,太原所剩只有河北兵5000人,加上团练(地方武装)之众,也不满万人。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诸将都惶惧不安,主张修城自固,李光弼认为,太原城方圆40里,叛军将至而动工修城,是未见敌而先使自己陷于困境。他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并做了几十万个土砖坯。等到史思明的大军攻打太原时,他命令将士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损,就用土坯补上。史思明派人去山东取攻城器械,以蕃兵3000人护送,途中被李光弼遣兵拦击,将其全歼。史思明围攻太原月余不下,便选精锐士卒为游兵,让他们进攻城南,再转攻城西,自己则率兵攻城北,而后转攻城东,试图寻找唐军防守漏洞。然而李光弼治军严整,警戒巡逻无丝毫懈怠,使史思明无懈可击。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军在城外叫骂挑战,常冷不防被唐军拖入地道,拉至城上斩首,吓得叛军胆颤心惊,走路时都低头看地。
叛军用云梯和筑土山攻城,唐军便在城下先挖好地道,使其靠近城墙便塌陷。李光弼为阻止叛军强行攻城,还在城上安装大炮(抛石器),发射巨石,一发可击毙叛军20余人,史军士卒死于飞石之下者甚众,被迫后退,但围困愈加严密。李光弼为打破叛军围困,以诈降手段,与叛军约期出城投降,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军军营之下,先以撑木支顶。到约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将率数千人出城伪降。叛军不知有诈,正在调动出营时,突然营中地陷,死干余人,顿时一片慌乱。唐军乘机擂鼓呐喊,猛烈冲击,歼灭叛军万余人。正当太原之战紧张进行时,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夺取帝位后,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困太原。二月,李光弼率军出击,大破蔡希德军,歼其7万余人,缴获大量军资器械,蔡希德率残兵仓惶逃走,太原之围遂解。

唐收复两京之战

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在洛阳自立为帝,唐肃宗鉴于反攻条件已具备,便拒绝采纳李泌再次提出的先取范阳的建议,决定先攻两京。四月,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授以平定叛乱、收复两京的重任。五月,郭子仪率军进攻长安,于长安城西清渠遭安军步骑夹击,败退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唐军又经过四个多月的整顿和准备之后,九月十二日,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15万,并借回纥兵4000,再攻长安。二十七日,唐军进至长安西,列阵于香积寺(今陕西长安南)北、沣水之东,与列阵于唐军北面的10万安军展开激战。在唐军两面夹击之下,安军大败,被歼6万余人,当夜撤离长安东逃。唐军没有乘胜追击,于二十八日收复长安(参见唐收复长安之战)。唐军进入长安三日后,李俶率主力东进,安庆绪为确保洛阳,命严庄率洛阳主力部队西上,与从长安退保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的张通儒部合力阻击唐军。十月十五日,郭子仪部与安军在陕郡城西新店遭遇。安军依山列阵,郭子仪从正面进攻失利。回纥骑兵袭击安军侧后,郭子仪乘机率部出击,安军大败,死伤甚众。安庆绪闻败,弃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十八日,唐军收复洛阳(参见唐收复洛阳之战)。

史思明邺城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于邺城。安庆绪以让位为条件,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发兵13万南下救邺,先遣步骑1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然后分兵三路南下。十二月,史思明攻占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北)后,按兵不动。二年正月,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李光弼看出史思明按兵不动,意在麻痹唐军,企图乘唐军懈怠而进行袭击。建议分兵直逼魏州,迫史思明出战,史有鉴于嘉山之败,必不敢出;时间一久,邺城定为唐军攻克,魏州的史思明也就容易被唐军消灭。但是,鱼朝恩拒绝采纳这一计划。安庆绪自洛阳退守洛邺城已经一年,修固城池,充实储备。唐军自冬至春,攻城数月不下。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亲自率部攻城,为毒箭所伤,死于军中。二年二月,唐军筑堤两重,挖堑三重,堵漳河水灌城。城中河水四溢,安军粮尽兵疲,但安庆绪仍死守待援。唐军因无统帅,指挥不统一,行动不协调,进退互相观望,又以为邺城危在旦夕,遂产生了松懈情绪。史思明见邺城危急,自魏州率主力援邺,使诸将离城50里分次扎营,击鼓为号,遥相呼应,又每营选精骑500,昼夜轮番抄掠,以疲惫唐军,还派遣部队伪装唐军,劫掠和焚烧唐军运粮车船,致使唐军缺粮,军心动摇。史思明见时机已到,便率军直抵邺城城下。三月初六,唐军号称步骑60万,列阵于邺城北面的安阳河北。史思明率精兵5万出战,唐军以为是小股游军,漫不在意。及至史军发起猛烈攻击时,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节度使方率部迎战。战况非常激烈,双方死伤甚众,鲁炅中箭受伤,退出战斗。郭子仪率军继后,未及列阵,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对面不能相认。唐、史两军皆大惊,唐军南撤,史军北奔,双方丢弃甲杖辎重无数。唐军因师老兵疲,军无斗志,一退不可遏止,丢弃甲杖辎重无数。郭子仪退保洛阳,其部战马万匹,只剩3000,甲杖10万,几乎全部丢弃。其他节度使也各自溃归本镇,仅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而还。史思明自沙河(在邺城北200余里,今河北邢台南)收集部众,还屯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孙孝哲、崔乾楠等,入城收编其军队,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率军队返回范阳。


唐再夺东京之战:

元年四月,唐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李俶(后改名豫)即位。史朝义乘唐室有丧,派人诱回纥南下攻唐。九月,唐代宗遣使与回纥修好,得知回纥已为史朝义所诱,发兵南下,急命殿中监药子昂往忻州(治今山西忻县)南犒劳回纥军,又命仆固怀恩(登里可汗的岳父)去劝说登里可汗改变主意。登里同意再次助唐讨伐史朝义。十月,唐代宗以其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诸军节度行营副元帅,与诸道节度使军队及回纥兵会师于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进讨史朝义。二十三日,唐军从陕州出发。仆固怀恩与回纥左杀为前锋,陕西节度使郭英、神策观军容使鱼朝恩为后继,由渑池(今属河南)东进;潞泽节度使李抱玉自河阳南下;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由陈留(今河南开封市)西出,会攻洛阳。雍王李适留镇陕州。史朝义闻唐军将至,召集诸将商议对策。其部将阿史那承庆认为,唐廷如果只派诸道节度使率所部而来,宜全力迎战,若与回纥同来,其锋不可挡,宜退守河阳以避其锋。史朝义不从。二十七日,唐军进至洛阳北郊,分兵攻怀州(治今河南沁阳)。二十八日,攻克怀州。三十日,唐军列阵于横水(今河南孟津西北)。史朝义命其部将率兵数万,于城外立栅自固,企图阻挡唐军。仆固怀恩则布阵于洛阳西原,另派骁骑及回纥兵沿山迂回至城外史军栅营的东北,前后夹击,大破史军。史朝义亲率主力10万出城援救,列阵于昭觉寺。唐军发起猛烈攻击,杀伤甚众,但史阵坚持不动。鱼朝恩派射生将500人力战,对史军虽多有杀伤,但对其营阵的冲击仍不奏效。在这关键时刻,镇西节度使马璘,单骑驰入敌阵,英勇奋击,史军阵内顿时大乱,左右披靡。唐大军乘势而进,叛军大败。史朝义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又败。史军被歼6万人,被俘2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落荒东走。唐军收复东京洛阳及河阳城。唐军于洛阳大败史朝义后,乘胜追击,迫其自杀。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战役众多,可选以下几个:

白登之战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匈奴冒顿单于以优势骑兵包围刘邦军于白登山(今山西阳高东南大白登镇。一说在今大同市东北)的作战。
六年秋,汉将韩王信以马邑(今山西朔县)降匈奴,匈奴乘胜南下。七年十月,刘邦亲率大军北上,破韩王信于铜醒(今山西沁县南),击败匈奴和韩王信军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村)等地,转入追击。刘邦闻知匈奴冒顿单于居代谷(今山西代县北雁门山北),便派使者前往侦察。为诱汉军北进,冒顿单于在汉使者到来时,将精锐士兵和肥壮牛马都隐藏起来,以老弱示于外。汉使先后l0批皆言匈奴可击。刘邦低估匈奴实力,亲率大军32万越过句注山(今山西代县北之雁门山)北上。恰出使匈奴之郎中刘敬返回,认为匈奴是“伏奇兵以争利”(《汉书·刘敬传》),劝刘邦罢兵。刘邦不听劝阻,亲率部分兵力冒进至白登山,为匈奴40万精骑包围。汉军被围七天七夜,粮草将断,危在旦夕。刘邦用陈平秘计,厚赂冒顿单于阏氏(匈奴单于妻之称号)。由于阏氏的劝说和相约配合作战的西汉降将王黄、赵利未如期至,单于疑其与汉有谋,故解围一角。当时天下大雾,刘邦令强弩加两矢对外掩护,率军由解围角逃出白登山,至平城,始与主力会师。刘邦令樊哙守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引军南归。匈奴亦撤军去。

马邑之战

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刘彻在马邑(今山西朔县)设伏击匈奴未遂的军事行动。
元光二年,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城南)马邑富豪聂翁壹通过王恢向汉武帝提出诱单于至马邑,予以伏击歼灭的建议。武帝召集群臣讨论,主张不一。武帝认为,经几十年休养生息和战争准备,时国力充实,军力强盛,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遂决定放弃和亲和战略防御,转入反击。令聂翁壹会见匈奴军臣单于,诡称可杀马邑县令,请匈奴前往取其子女、财物。返回后,斩一死刑囚犯悬其头干城上,假说为县令首级。军臣单于信以为真,遂亲率10万骑兵进塞。武帝发兵30万。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率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山谷中,准备消灭匈奴主力;以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3万人伏于代郡(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准备截击匈奴辎重。军臣单子进至距马邑百余里处,见牛羊遍野,无人看管,顿生怀疑,派兵夺诹汉亭塞。从俘获的汉雁门尉史口中得知汉重兵埋伏于马邑四周山中,遂急引兵退走。伏于代郡之王恢部,见匈奴兵多,未敢出击。
马邑伏击虽未成功,但却揭开了西汉反击匈奴作战的序幕。

河西之战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对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匈奴进行的两次纵深突袭作战。
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发起战略反击后,先后取得了河南、漠南之战的胜利(参见河南之战、漠南之战)。匈奴单于和右贤王远遁大漠以北,河西仅存休屠王、浑邪王等部,势孤力单。汉武帝抓住有利时机,发起河西之战。此役分为春、夏两次作战。二年春,汉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精骑万人,由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出发,涉狐奴水(今甘肃石羊河),历五国,转战六天,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之大黄山),向西北挺进千余里。大败休屠王、浑邪王部,杀折兰王、卢胡王,俘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斩获8900余人,汉军损失十分之七。同年夏,为进一步歼灭匈奴有生力量,完全控制河西走廊,汉武帝令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率精骑数万,由北地(郡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出发,分两路进攻河西匈奴。霍去病率部渡黄河,经沙漠南缘,迂回至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西过小月氏(今甘肃敦煌市南湖镇阳关遗址西南),转向东南,攻至祁连山(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大败酋涂王。降俘6500人。斩首3万余。汉军亦伤亡十分之三。另路公孙敖部因迷失方向未能参加作战。为策应霍去病作战,郎中令李广、卫尉张骞率骑兵万余,从右北平(郡治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北)出发,进击左贤王。李广率4000骑北进数百里,因张骞部未能按时出发,被左贤王4万骑包围,军士皆恐慌,李广命其子李敢率数十骑冲击匈奴骑兵队伍,以鼓舞士气;并将骑兵列成圆阵御敌,匈奴进攻,则弓弩齐发。激战终日,汉军箭矢将尽,李广手持强弩“大黄”,连续射杀匈奴裨将数人,缓解了匈奴的进攻。战至次日,汉军死伤过半,匈奴也伤亡很大。时张骞率万骑赶到,左贤王解围北撤,完成了牵制左贤王部的任务。战后,伊樨斜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惨败,欲召至单于庭诛之。二王恐,乃向汉求降。休屠王悔,浑邪王遂杀休屠王,并其众,共4万余人降汉。西汉将降众分置陇西、北地、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南鱼河堡)、朔方(郡治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五郡塞外,称五属国。此后,陇西、北地和河西地区少有匈奴攻掠,遂减戍卒之半。
此战,西汉采取大骑兵集团大纵深迂回,远程奔袭、连续突击等战法,使匈奴措手不及,受到歼灭性打击。  

漠北之战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双方主力在大漠以北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发起战略反击后,先后取得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的胜利,匈奴单于和右贤王远遁漠北,大大减轻了西汉西北边境的边患。但匈奴并未放弃对汉边郡之袭掠。三年秋,匈奴骑兵数万攻入右北平(郡治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杀掠吏民数千。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决心利用匈奴认为汉军无力越过大漠作战之错误判断,于四年春,集中骑兵10万由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分别统率进击漠北,寻求匈奴主力作战。为保证大骑兵集团军需品的运输和补给,组织了运输行李之私人马匹4万(一说14万)和转运辎重之步兵数十万随军行动。汉军原计划全部由定襄出发北进,以霍去病攻单于主力。后从俘虏口供中得知单于在东部的错误消息,即改变原部署,卫青仍出定襄,霍去病则东出代郡(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伊樨斜单于得知汉军进击漠北的消息,采纳赵信的建议,将人畜辎重转移至后方,率精兵于漠北以待。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共5万骑出定襄后,从俘虏口中得知单子居处,令李广、赵食其合军出东道策应,自率精骑北进千余里,越过大漠,见单于已列阵而待,即令以武刚车环绕为营,而纵5000骑出战。战至日落,卫青以左右翼包围单于。单于不敌,遂率壮骑数百突围逃去。汉军追至阗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一支)赵信城而还,前后共捕斩1.9万余人。李广、赵食其一路因迷失道路,未能如期到达。霍去病率部出塞,穿过大漠,北进2000余里,与左贤王部遭遇。经激战,左贤王战败溃退。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禅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北)以祭地,至瀚海(今俄罗斯之贝加尔湖)而还。共俘斩7万余人。

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

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击灭郅支单于于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的作战。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由五单于争立的混战发展至呼韩邪单干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是为南匈奴。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康居王因数为乌孙(西域国名,都赤谷,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东南)所困,欲联合北匈奴击乌孙。郅支单于遂引北匈奴到康居东部筑城而居,路上死亡甚众,仅余3000余人。此后,郅支单于数击乌孙,又勒索大宛(西域城国,都贵山城,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卡散赛)等国,令其每岁纳贡。建昭三年,陈汤深虑郅支单于势力危及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乃矫诏发西域城郭诸国兵及汉屯田吏卒4万余人,分六校(即六队)击郅支单于。三校从南道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仓山总称),经大宛至康居;另三校由陈汤和甘延寿率领经北道入赤谷,过乌孙,进入康居界,至阗池(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西。时康居副王抱阗率数干骑袭掠乌孙赤谷东,杀千余人,抢牲畜甚多。陈汤令西域诸国兵击之,杀460余人,解救被俘民众470余人,并获牛、马、羊作为军食。入康居界后,令士卒不得抢掠。至郅支城(郅支单于在康居所筑城池)60里止营。捕得康居贵人,了解城内情况。次日距城30余里止营。第三日,距城3里布阵。郅支单于以数百人披甲守城,向汉军呐喊。百余骑兵在城—卜往来,步兵百余夹城门列阵。汉军以弓、弩射郅支城下骑、步兵,其骑、步兵皆入城内。又以持盾者在前,持长兵器和弓、弩者在后,向城下进攻,仰射城上守军。并烧毁土城外木城。当夜,匈奴骑兵数百欲出城反击,被汉军射杀。郅支单于亦被汉军射伤,诸阏氏(单于妻之称号)多被射死。半夜,汉军攻入土城。时康居兵万余骑环城十余处援救郅支单于,不利。天明,康居兵退却。汉军攻入城中,四面纵火。单于受重伤而死。是役斩郅支单于、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共1518级,俘145人,降千余人。
此战,陈汤抓住有利时机,矫制发兵击灭郅支单于,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反击突厥之战

隋开皇三年(583年)四月至五月,隋卫王杨爽统军,多路反击突厥的战争。
隋初,突厥强盛,多次攻隋,抢掠牲畜、财物。隋为立于不败之地,暂时实行战略防御,同时加强反攻准备,充实国力、军力。至开皇三年四月,隋文帝杨坚乘突厥内部矛盾加剧与灾荒严重之机,命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勤、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并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十二日,杨爽督总管李充等4将,率军出朔州(治今山西朔县)道,与突厥沙钵略可汗所部相遇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采纳李充建议,令李充、长史李彻领精骑5000,乘其无备,突然袭击,大破沙钵略军。杨弘率豆卢勤以下数万人出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道,与突厥部遭遇,战而胜之。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一说10万)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击破原北齐营州刺吏高宝宁,平定和龙(今辽宁朝阳)地区。五月,窦荣定率9总管、步骑兵3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数败阿波可汗军(参见高越原之战)。车骑将军长孙晟乘机施离间计,争取阿波可汗归隋,以孤立沙钵略。此后,突厥内部矛盾不断加深,沙钵略与阿波相互攻伐不已。四年二月,突厥苏尼部万余人归隋,达头可汗降隋。五年七月,沙钵略亦向隋请和称藩。
此战,杨坚利用突厥内部矛盾,采取政治分化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手段,适时组织隋军由防御转入反攻,多路进兵,重点打击沙钵略的力量,终于重创突厥,使北部边疆暂安,为南下灭陈解除了后顾之忧。

隋击突厥之战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隋击败突厥都兰、达头二可汗,降服突利可汗,稳固北部边防的一次重要作战。
自开皇初年起,隋一直不断对突厥施用离间计,使其内部长期混战不休。开皇十七年,隋文帝杨坚允许都兰可汗之弟突利可汗娶隋安义公主为妻,并故意予以优厚礼遇,借以离间都兰。都兰果被激怒,乃断绝朝贡,多次骚扰隋边。十九年二月,突利可汗奏报都兰可汗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击大同城(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东北)。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元帅(实际未亲临前线),以尚书左仆射高颎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上柱国燕荣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三路进击突厥。都兰可汗得知隋军来攻,与达头可汗结盟,合兵掩击突利,双方在长城下展开激战,突利可汗大败。都兰尽杀突利的兄弟子侄,然后率部渡河进入蔚州(治灵丘,今属山西)。突利与隋使长孙晟率残部南逃,被长孙晟诱入伏远镇(今山西大同西北)。四月,高颎命上柱国赵仲卿率兵3000为前锋,进至族蠡山(今山西右玉北),与突厥相遇,连战7日,大破突厥;隋军继续追击至乞伏泊(今内蒙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再次大败突厥,俘虏千余人。这时,都兰可汗亲率大军赶至,将隋军团团包围。赵仲卿乃将部队列成方阵,四面拒战,一连坚击大破突厥,都兰可汗败逃,后被其部下所杀。隋军追过白道(内蒙呼和浩特西北),越过秦山(今内蒙大青山)700余里,然后还师。杨素军在灵州以北地区与达头可汗部遭遇。在此之前,隋将在与突厥交战时,因担心突厥彪悍的骑兵来往冲杀,都采用战车、骑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阵法,阵外四周遍设鹿角、蒺藜等物,骑兵留在最里面。杨素抛弃这种自我保守的落后阵法,下令各军摆开骑兵阵势。达头闻之大喜,立即率l0余万骑直扑隋军。隋上仪同三司周罗喉看到突厥求胜心切,阵形不整,乃请令率精骑迎击,杨素指挥大军随后继进,大败突厥,达头可汗带着重伤逃跑,其众死伤不可胜数。十月,隋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并令长孙晟率5万人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给启民可汗驻守,令其招抚突厥其它部落,为分化瓦解突厥,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此役,东路隋军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列成方阵拒守,坚持数日后与赶来增援的主力里应外合,获得胜利;而西路隋军则抛弃陈旧落后的车、骑、步互相卫护的保守阵法,大胆使用骑兵突击,亦获成功。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渊击突厥之战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晋阳留守李渊反击突厥的作战。
十二年,突厥多次寇扰隋北部边境,炀帝命李渊与马邑太守王仁恭率兵抗击突厥。时突厥已兵强马壮,声势逼人,而李渊、王仁恭两军合起来不满5000人。李渊挑选善于骑射的士卒2000人,让他们饮食起居完全模仿突厥人,以此适应他们的生活和作战方式。这些骑兵采用机动作战形式,伺机袭击突厥部队,前后屡次获胜,使突厥人对李渊颇为忌惮。


杨素击突厥之战

隋仁寿二年(602年),越国公杨素击败突厥,稳固北部边防的一次重要作战。
二年三月,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过黄河,袭扰已经归降隋王朝的突厥启民可汗,掠走男女6000人、牲畜20余万头。杨素率上大将军梁默等轻骑追击,转战60余里,大败突厥。思力俟斤率余众北逃,杨素继续追赶,至半夜追上突厥。杨素为全歼突厥,命大部队骑兵尾随追击,亲自带领两名骑兵和两名投降的突厥人与突厥军队一起行进。思力俟斤以为已将隋军用掉,遂命令部队扎营休息。杨素趁其没有安置妥当之际,催促后面的隋军骑兵迅速出击,大破突厥。杨素又命柱国张定和从别路截击突厥残部,所得的大量辎重、人、畜等战利品,皆归还启民可汗。
此役,杨素率轻骑紧迫穷寇,并冒着生命危险,混入突厥队伍,抓住战机,一举歼敌。自此,突厥逃向大漠以北,隋北部边境在较长时间得到安定。

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隋末唐初,突厥始毕可汗趁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开始重新崛起,屡次发兵甫下骚扰,支持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等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为集中精力统一全国,对突厥采取优容策略,并曾考虑迁都以避之。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长驱直入,很快进至长安城西渭水便桥北。唐太宗亲至桥南,与颉利隔水对话,责其负约。唐军主力继至,军容严整。颉利见唐军有备,不敢决战,遂与唐太宗结盟后退兵(参见泾阳之战)。渭水会盟后,唐太宗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他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引数百士卒在显德殿习武射箭,很快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于贞观元年争取割据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苑君璋归附,二年击灭割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梁师都,占据了便于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而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等天灾,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马被冻死、饿死;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机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并接受唐王朝册封;东突厥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三年十一月,突厥军进扰河西,被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守军击败。唐太宗以此为借口,于二十三日诏命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共率兵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6路反击突厥。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大同)的李绩大军截击,大败。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李绩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李靖令李绩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李靖军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颉利乘千里马先逃。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唐俭亦脱险而归。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长途奔袭战。唐太宗选择战机得当,李靖以骁骑奇袭与李绩包抄堵截密切配合,全歼颉利可汗部,灭掉东突厥汗国。此后,唐北部边境数十年无大战事。  


唐击西突厥之战

唐廷初立,西突厥汗国在统叶护可汗统治下,成为“控制数十万,霸有西域”(引日唐书·突厥传》卷94)的强国。贞观二年,西突厥发生内乱,分裂为弩失毕五部和咄陆五部。各部互相争斗,经常自立可汗,力量逐渐削弱,臣属于西突厥的西域各国大多归唐。四年,统叶护可汗之子肆叶护获胜,西突厥汗国暂时统一。但肆叶护残暴多疑,统治无方,被西突厥贵族驱逐。六年,泥孰被立为咄陆可汗。其后,西突厥内部依然混战不休,十二年,西突厥再次分裂为北庭、南庭两部。十六年,北庭乙毗咄陆可汗发兵入侵唐伊州(治伊吾,今新疆哈密),被唐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败。其后乙毗咄可汗被罢黜,乙毗射匮可汗继立。二十年,乙毗射匮遣使入朝,贡献方物,请求联姻。原被乙毗咄陆可汗封为叶护的阿史那贺鲁于二十二年率其余众数千帐归附唐朝。二十三年,唐以阿史那贺鲁为左卫将军、瑶池都督,令其招讨尚未服唐的西突厥各部。永徽二年(651年),他击破乙毗射匮可汗,西突厥十姓诸部皆来归附,遂拥兵数十万,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双河(今新疆温泉境)、千泉(今中亚塔什干北)。沙钵罗势力强大后,不愿再羁属于唐朝,于当年七月发兵攻唐庭州(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唐曾数次出兵反击,均未获全胜。显庆二年(657年),唐以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发唐兵与回纥骑兵万余人,自北道攻沙钵罗可汗(参见唐灭西突厥之战);又遣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及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旧众。苏定方对西突厥实行分化、打击相结合的方略,采用攻守兼施、及时反击、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的战法,终于击擒沙钵罗可汗,灭掉西突厥汗国,在其地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长驱直入,很快进至长安城西渭水便桥北。唐太宗亲至桥南,与颉利隔水对话,责其负约。唐军主力继至,军容严整。颉利见唐军有备,不敢决战,遂与唐太宗结盟后退兵(参见泾阳之战)。渭水会盟后,唐太宗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他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引数百士卒在显德殿习武射箭,很快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于贞观元年争取割据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苑君璋归附,二年击灭割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梁师都,占据了便于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而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等天灾,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马被冻死、饿死;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机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并接受唐王朝册封;东突厥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三年十一月,突厥军进扰河西,被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守军击败。唐太宗以此为借口,于二十三日诏命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共率兵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6路反击突厥。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大同)的李绩大军截击,大败。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李绩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李靖令李绩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李靖军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颉利乘千里马先逃。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唐俭亦脱险而归。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长途奔袭战。唐太宗选择战机得当,李靖以骁骑奇袭与李绩包抄堵截密切配合,全歼颉利可汗部,灭掉东突厥汗国。此后,唐北部边境数十年无大战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07:52 , Processed in 0.10074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