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的一些铁血战役

[复制链接]
21#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41:12 | 只看该作者
黑水营之战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至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在清平天山南路之战中,定边将军兆惠于叶尔羌城外坚守黑水营的重要防御作战。

二十三年八月,定边将军兆惠奉命由伊犁(今新疆伊宁)率部南下,指挥清军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兆惠遣副将富德驻阿克苏,为第二梯队,自率马步兵4000余往攻小和卓霍集占所在的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叶尔羌城周十余里,城门12座。回兵在清军必经的城东5里处,挖沟筑台,以为屏障;并实行坚壁清野。十月初三日,兆惠所部抵辉齐阿里克,距叶尔羌城40里,隔河扎营,并派出左、右两翼兵,抢占了城东土台,控制进出要道。初六日,东、西、北三座城门中冲出数百名骑兵,两军厮杀,回兵三战皆败,遂退回城中固守。兆惠大营安扎于黑水河畔,故名“黑水营”。兆惠见叶尔羌城防守严密,便拨出800人清军交副都统爱隆阿,命其前往东南方向,防御盘踞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的大和卓叛军,其余兵力密切监视叶尔羌城,待机再战。时获情报,言城南山下有回人牧群。兆惠决定往劫羊群,以补充给养,并诱敌出城作战。十三日,兆惠率干余骑兵南进。前面有河,清军夺占桥头,登桥而驰。岂料刚过桥400余人,桥骤断,叶尔羌城中随即冲出叛军5000骑兵、1万步兵,张开两翼攻围清军。清军人自为战,浮水还营,兆惠两易战马,面胫俱伤。直至夜晚,回兵方退回城中。清军亡100余人,伤数百人,总兵高天喜战死。十四日,霍集占组织回兵向黑水营发动猛攻。兆惠指挥士卒边战边筑起临时工事。战斗持续了整整5天。兆惠派出5名士兵,分别往阿克苏告急,驻阿克苏头等侍卫舒赫德飞章奏报朝廷。乾隆帝命靖逆将军纳木札尔往援。防御喀什噶尔的副都统爱隆阿奉兆惠之命,返阿克苏催促援军,途遇纳木札尔所率200名骑兵,爱隆阿劝其待大兵到后再进,纳木札尔未从,后于途中全军覆没。霍集占见强攻不下,便改为长期围困。黑水营自十月至次年正月,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时天寒地冻,弹尽粮绝,援兵不至,无险可依。回兵于上游决河灌营,清军在下游挖沟泄水。回兵枪弹如雨,清军砍掉林木,由树干中挖出数万颗弹丸。后清军挖水井,掘窖粮,补充了给养。十一月间,回疆以西的布鲁特人抢掠了喀什噶尔所属英吉沙尔城(今新疆英吉沙),恰好黑水营清军纵火焚烧两座回营。霍集占以为清军与布鲁特人有约,惧被夹击,故攻黑水营稍懈。黑水营艰难持守之时,清廷急调援兵增援。驻阿克苏的定边右副将军富德与侍卫舒赫德于巴尔楚克(今新疆巴楚)合军,共率3000余兵,冒雪赴援。巴里坤办事大臣阿里衮领兵600,解马2000匹、骆驼1000头,兼程来援,与爱隆阿所部会合。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初六日,富德、舒赫德所部于呼尔埔,遇由叶尔羌城而来之5000叛军,厮杀4日,清军且战且进。初九日,富德、舒赫德部已接近黑水营,被叛军所围,处境危险。阿里衮、爱隆阿率部赶到,拉开横阵,大呼驰进,两军会合作战,叛军退往叶尔羌。兆惠于黑水营中知援兵已到,立即组织所部突破包围,杀敌千余,尽焚其垒。叛军大败;退回叶尔羌城。十四日,兆惠军与援军会师,撤还阿克苏。
22#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41:19 | 只看该作者
反击廓尔喀:聂拉木之战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二月至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在清反击廓尔喀人之战中,清军成德部收复藏廓边界战略要地聂拉木的作战。
五十六年六月,廓尔喀兵入侵西藏,占领聂拉木。之后,廓尔喀兵往攻胁噶尔(今西藏定日),被当地军民击退,便在聂拉木修筑碉寨,并于聂拉木以北30里之拍甲岭设寨防守。十二月初一日,由成都将军降为行走参赞大臣的成德抵达札什伦布(今日喀则),随即率领清军1000人,由拉孜、胁噶尔前往聂拉木。二十七日,清军抵拍甲岭。成德命清军兵分两路:游击张占魁等带兵270人,由西北往进;都司张志林带兵260人,由西南往进。另命协领九鼎驻守附近要地。二十八日,清军抵达拍甲岭前河岸,河上桥板已被廓尔喀兵抽去。成德命总兵穆克登阿指挥西南路清军,自己亲率西北路清军,急速架桥渡河。黎明时分,两路清军会合于拍甲岭敌寨前,随即发起进攻,毙伤敌200人,俘7人。清军乘胜扑向聂拉木。聂拉木官寨墙高堡大,廓尔喀兵恃寨固守。清军屡攻不下,损失较大。次年正月初一日,成德令西北路清军于正面佯攻,西南路清军则暗将柴草堆积于寨门外焚烧,并抛掷火弹,将官寨外墙烧毁。廓军退入内墙。初二日,两路清军同时向聂拉木官寨发起进攻,将寨内火药仓库烧毁。初八日,成德密遣士卒挖掘地道,烧毁官寨西南角之粮仓。初九日,由四川总督降为副都统之鄂辉率一部清军赶到。清军挖掘地道,企图炸毁城墙,但被墙根大石所阻。成德等遂改变战法,决定先烧开官寨东门。十一日,清军在东门外挖壕沟,运柴薪,因大雪迟滞数日,至十六日烧开东门。这时,廓尔喀兵退由官寨内层石碉,用自来火枪射击。清军伤亡较大,暂时退出战斗。二十日,都司什格蒲益章率所部于寨西挖掘地道;张占魁率所部则于东、南两面佯攻。二十四日,清军由地道送药,炸毁石碉西墙,乘势扑上碉寨,消灭寨内100名廓兵。至此,清军经一个月围攻,收复聂拉木城。战后,成德、鄂于木萨桥、拍甲岭等处分兵防守,未乘势收复他处。
23#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41:32 | 只看该作者
收复台湾之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收复澎湖、台湾的作战。

一,清政府对郑氏集团的进攻和招抚

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延平王郑成功率水师由厦门进军澎(湖)台(湾),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参见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以为抗清基地。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在台湾去逝,郑氏集团遂发生分裂。在台湾的郑军将领拥郑成功之五弟郑袭继位,而在厦门的将领却推郑成功之长子郑经继位,双方兵戎相见,内部陷于混乱。清王朝认为有机可乘,曾多次派员到厦门招抚郑经。郑经为解除后顾之忧,以便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遂派人与清朝谈判,并作出愿意归顺清朝的姿态。次年六月,郑氏集团内变平息,郑经回师金、厦,便以种种理由,拒绝履行和谈条件。和谈宣告失败。于是,清王朝对郑氏集团采取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

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请军进攻金、厦,郑经败退铜山(今东山)。清政府乘机展开了大规模的招降活动。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郑军人心浮动,自承天府南北总督周全斌、前提督黄廷、水师统帅忠靖伯陈辉以下数十员镇将、总兵、都督相继率部降清。郑军损失兵力10余万人,战船900余艘,宿将精锐十去七八。面对全军即将瓦解的严重局面,郑经只得放弃沿海岛屿,率残部逃往台湾。清王朝派降将施琅为统帅,周全斌、杨富为副帅率领原郑军水师部队追击。施琅等部于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启铜山启航,至清水洋遇风折返。清王朝怀疑这些降将暗通郑氏集团,下令将所有郑军降将调至北京归旗或分散到各省屯垦,战船全部焚弃。

在放弃军事进攻之后,清王朝又两次派员到台湾“招抚”。郑经始终坚持“须援朝鲜例,不剃(同剃)发,不易服”。康熙则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能与藩属朝鲜相提并论。由于双方立场完全对立,谈判没有取得成功。这时,清王朝正集中力量削弱“三藩”割据势力,台湾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郑经亦得以利用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休养生息,使台湾的经济和文化有了相当的发展。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三藩”乱起(参见清平三藩之乱),郑军渡海反攻,曾攻陷海澄,围困泉州,不久就被逐出。此后即以海澄、金门、厦门为据点,与清军隔海对峙。清朝曾四次派员劝说郑经退回台湾,均未奏效,成为清统一的障碍。

为了防止郑军窜扰大陆,清朝在福建沿海重行“迁界”,强迫居民内迁十里或二十里,遍筑界墙守望,断绝内外交通,对郑军实行全面封锁。与此同时,任命曾在洞庭湖大破吴三桂有功的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加紧建造战船,编练水师,准备进攻金厦。招降活动也从未停止,而且规模更大,条件更加优厚,如对投诚的官员保留原职或按原衔补官,士兵赏银20—50两不等。

由于清朝的封锁和诱降,郑军土地日蹙,财源枯竭,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先后又有5陆镇、5水镇官兵共10余万人降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万正色率水师攻下海坛,并乘胜南下厦门;海澄、丙州守将相继投降。郑军水师著名将领朱天贵也率官员600余人,兵2万余名,舰船300余艘献铜山降清。郑经仅领千人逃回台湾,沿海岛屿悉为清军占领。  

清王朝大败郑军,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全国大陆完全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日趋巩固,进攻台湾便再次提上了清朝廷的议事日程。

二,战前清郑双方的态势和作战方针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抗清复明的基地,进而统一全中国。可惜他壮志未酬,过早去世。郑经继位后,仍旧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但这时在政治上已没有多大的号召力了。这是因为清政府已基本控制了全国的局势,大陆上的抗清武装几乎全部失败,郑氏集团复明的愿望已不可能实现。

郑经出兵大陆,参与“三藩”之乱失败后,损失惨重,被迫退回台湾。从此,郑经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令长子郑克臧为监国主政。二十年(1681年)正月,郑经病死,郑经死后,郑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更加腐化。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郑克臧被害,年仅12岁的郑经次子郑克塽在权臣冯锡范等人拥戴下继位主政。实际上,权力全掌握在冯锡范手中,形成“文武解体,主幼国疑”的混乱局面,郑氏集团已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因而丧失了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在军事上,为了防御清军进攻台湾,郑军加紧修理战船,增强防御部署。以中提督武平侯刘国轩为总督守澎湖,在澎湖修筑营垒炮台。以左武卫何祜为台湾北路总督,守鸡笼(今基隆市)、淡水,重修西班牙人遗留下来的城堡。由于兵力不足,只得征集乡兵分守要口,百姓怨声载道,变乱时有发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刘国轩得知清军即将进攻台湾,乃进一步加强防御,以忠诚伯冯锡范为左提督,守鹿耳门。五月,刘国轩再增兵澎湖,总兵力达2万余人,并有大小炮船、鸟船,赶缯船、洋船、双帆船船等战船近200艘.分戍澎湖各要地。此外,在娘妈宫、风柜尾、鸡笼山、四角山、内外堑、西屿头、牛心湾等处,均添筑炮城1—4座。在便于登陆的地段,还筑造了短墙,派兵把守。

由此可见,郑军的防御重点是澎湖各岛,主要兵力由主帅刘国轩统领,都部署在这一地区,并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屯泊子大量战船,形成了海陆配合的防御体系,以防止清军攻占澎湖。同时,加强了鹿耳门的防御,以防清军登陆台湾。在台湾北部也加强了防御部署,以防清军拊其侧背。

六月,康熙帝下诏,乘机进取澎、台,底定海疆。七月,削平“三藩”战争进入尾声,昆明指日可下,清军得以集中力量解决台湾问题。清王朝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大陆后,致力于行政的改革和生产的恢复,社会日趋安定,民族矛盾逐渐缓和,经济也不断发展,这就为攻取台湾创造了条件。

清军长于骑射而不善于海战,为了进攻台湾,采取了“以郑治郑”的办法。郑军官兵常在海上活动,不畏风浪,有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此次攻台,康熙启用大批原郑军将领,二十八日,康熙帝命郑氏降官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往福建与当地将吏商酌,统领舟师,进取澎台。不久,又调郑氏降将朱天贵至闽,仍统原辖舟师,以协力攻台。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帝谕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共取澎、台。姚启圣提出于当年末3个月乘天晴水涸,分兵两路进征澎湖和上淡水(今台北)。冯锡范获悉施琅受命率师征台,命水师镇林亮掌修战船,主将武平侯刘国轩总督诸军防守台湾门户澎湖,命左武卫何佑任北路总督守鸡笼,李茂督兵守淡水。十二月,暗通姚启圣谋做内应的傅为霖等事败被杀,刘国轩更加强防御,亲自乘快艇巡视澎湖各屿,相地设险,分别于风柜尾、四角山、鸡笼屿、东峙、西峙、牛心湾、虎井、桶盘屿增设炮台,并修娘妈宫城,安设大炮。郑克塽以刘国轩为正总督,督率澎湖水陆诸军,并调征北将军曾瑞、定北将军王顺,协助刘国轩。何祜于鸡笼亦筑城、挖濠、造炮台,加强防御。鉴于以上情况,加之初到福建,需整军备械,施琅请求推迟进兵。获准后,施琅便加紧进行战前各项准备。二十一年(1682年)一月,施琅密疏专征台湾。施琅提出在南风盛发的五六月出兵,首先攻取澎湖的作战方案,姚启圣坚持九十月北风起时两路出击或先攻台湾,后攻澎湖。十月,康熙帝谕施琅负专征台湾之职。施琅修改了分两路进攻澎湖和上淡水的作战方案,决定集中兵力进剿澎湖,尔后下台湾。十一月,清军战舰齐集兴化平海卫。十二月二十三日清军出洋,驶往澎湖。不料遇大风,被迫返回。出海受挫,使施琅进一步熟悉了海情。他重新提出于夏季出洋,乘南风进兵的主张。这一方案得到清廷批准。刘国轩侦知施琅央计乘南风进兵,立即调兵拨船,领兵2万余人、船200余艘,亲自指挥镇守澎湖各屿,企图候台风起,以逸待劳,不战而胜。

参战的清水师共有士兵2万余人,由原水师和福建新练水师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大多数成员均来自郑军。他们有多年海战经验,愿为攻取台湾出力,士气高,战斗力强。清军的战船有许多是新造的,“坚固便捷”,火力强,计有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朋船65艘,共238艘。

清军进攻台湾采取稳打稳扎,逐步推进的战略方针,即先取澎湖,以后再相机进攻台湾。这是因为,第一,“澎湖是台湾四达的咽喉,外卫之藩屏,先取澎湖,胜势已居其半”(施琅:《边患宜靖疏》);第二,郑军的主力集中在澎湖,又是由郑军中威望最高的大将刘国轩指挥,如果将其全歼,则“台湾可不战而下”(李光地:《施将军逸事》)。  
三,海战的经过及结果  

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康熙帝见招抚不能成功,遂命施琅进兵。在姚启圣准备了充足饷需的支持下,六月十四日晨,施琅在铜山港誓师,统水师2万多人,战船300多艘进攻澎湖,以提标署右营游击蓝理为先锋。十五日晚,清军驻泊郑军未设防的八罩岛和猫屿、花屿。在海上巡逻的郑军哨船发现后,即报知刘国轩,刘国轩闻讯,急命镇守狮屿头、风柜尾、鸡笼山、四角山、内堑、外堑、东峙、牛心湾等各要点之将领,把大炮移到海岸,以防清军寄泊,传令各水师将领驾驶大烦船、鸟船、赶缯船,环泊于娘妈宫前和内堑、外堑、东峙、西峙各要口,准备迎战。宣毅左镇请求乘清军远航疲惫,立足未稳之机主动出击,遭到拒绝。刘国轩认为炮城严密,清船无处可泊,只待风暴突起,将不战而溃。时值天晚,清军战船湾泊八罩以西的水坟澳。邱辉又欲进攻,刘国轩仍坚信日内必有大风,按兵不动。

十六日晨,两军在澎湖海面初战。清先锋蓝理率7船冲阵,击沉和焚毁郑船数艘。标右营千总邓高匀等驾船5艘,又击沉郑船3艘。时值南潮初发,清军数船争先,未能保持好战斗队形,互相冲撞,不成行列。有几艘船被潮水冲近炮城,郑军乘机齐出包围,右武卫林升率船队奋勇冲杀,清军稍却。施琅亲督诸船冲入敌阵,与兴化镇吴英前后夹攻,救出数船,力战得脱。“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清史稿·施琅传》)。因天色将晚,清军水师收拢后,在西屿头洋中锚泊。邱辉又建议乘胜连夜出击,刘国轩寄希望于台风,坐失战机,不敢乘胜追击。经一天激战,郑军损失兵将2000余、船只16艘,清军损失小于郑军,施琅右眼负伤。当晚,施琅率舟师泊于西屿头。  

十七日晨,施琅率舟师驶回八罩水垵澳湾泊,严申军令,查定功罪,赏罚官兵;并议每镇督大鸟船6只,各配精兵,于十九日再战。十八日,施琅率师出战,总兵吴英进取虎井、桶盘二屿。十九日,施琅率罗士珍、张胜、何应元、刘沛、曾成等坐小赶缯船,深入郑军腹地内堑、外堑侦察。二十日,施琅遣使招降刘国轩,被拒绝。二十日、二十一日,用赶缯、双帆艍船分作两股,佯攻内堑、外堑,以分敌势,麻痹郑军。  

清军经过3天的休整和准备之后,于二十二日发起总攻。施琅改变战术,分三路进攻。随征都督陈蟒、魏明、副将郑元堂等率船50艘,由东畔直入鸡笼屿、四角山;随征总兵董义、康玉、外委守备洪天锡领船50艘,由西畔内堑直入牛心湾;施琅与朱天贵、吴英等率船56艘,分作8股,每股7船,各作3迭,居中主攻;约定以5船合攻1船,各自为战,直捣娘妈宫;又以80船分两股继后,担任后援。第二次大会战开始。此时,刘国轩却一反常态,督船迎战。“巳刻,南风大发,南流涌起,(施琅)遂下令扬帆联进。风利舟快,瞬息飞驶,居上流上风之势,压攻挤击,一可当百;又多用火器、火船,乘风纵发,烟焰弥天”。 (阮曼锡:《海上见闻录》)两军酣战竟日,声闻数百里。刘国轩发火箭喷筒,毒焰冲天,清将朱天贵战死。施琅督清军拚死力战,待后路援兵涌至,以众击溃,用火船乘风纵发,共焚毁、击沉和俘获郑军大船37艘、赶缯及其他船只107艘,郑军死伤各级头领300余员,士兵约1.2万名。刘国轩惨败,浮尸遍海。郑军仅余小炮船3艘、小鸟船2艘、赶缯及双帆船26艘,由刘国轩率领逃往台湾。澎湖陆上守备部队官165员,兵4853名投诚。清军官兵阵亡329人,负伤1800余人,船只无损失,可谓大获全胜。  

澎湖之战的胜利,为清军进征台湾创造了良好条件。施琅在歼灭郑军主力后,立即慰问居民,安抚降众,对郑军将领以礼相待,士卒给以钱粮,负伤者代为医治,有欲归见妻子者派小船送至台湾。施琅以澎湖为据点,整船治军,拟于八月或十月,乘北风进军台湾。台湾闻郑军在澎湖惨败,人心惶惶,兵无斗志。此后,清廷对台湾加紧招抚。施琅派员以厚爵游说刘国轩,促使刘国轩极力主降,并派兵监视郑氏子孙。郑克填于是上表请降,驻守上淡水的虎卫镇何义也向施琅投降。八月十一日,施琅留水陆官兵3000名、大小战船30艘守澎湖,亲率舟师开往台湾。十三日,到达台湾鹿耳门港。十五日,举行受降仪式。二十三日,施琅率吴英、刘国轩等巡视台湾南北两路。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军班师至澎湖。二十七日返抵厦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施琅等人的据理力争下,清政府决定将台湾收入版图,置台湾府,下设诸罗、台湾、凤山3县,与厦门合设道官1员,拨兵1万名防守。自此,台湾成为福建省的1个府。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始分立为台湾省。  

此次作战,历时6月余,清军击沉大小郑船294艘,焚杀郑氏官员300余人,兵1.2万余人,完成了统一台湾的使命。  

点评:此战,交战双方的兵力大体相当,郑军经营澎湖多年,设防据守,以逸待劳;清军渡海作战,远来疲惫。郑军处于有利态势,而结果却一败涂地,全军覆没。除政治腐败,士气不高以外,指挥上的失着应是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是防御部署上的错误,郑军只注意防守八罩水道以北的北大山、西屿、北山等大岛,而忽视了在八罩水道以南的八罩、虎井、桶盘、花屿、猫屿等诸小屿设防,这就使南来的清军水师得以乘虚入据,成了清军驻泊、休整和出击的前进基地。其次是消极防御,贻误战机。当清军水师经过30多小时的航行,抵近澎湖时,郑军宣毅左镇邱辉对刘国轩说:“乘彼船初到,安澳未定,兵心尚摇,辉愿领烦船十只,同左虎卫江胜贯阵却之。”建威中镇黄良骥也说:“先发制人,半渡而击,正合兵法。”刘国轩却说:“炮台处处谨守,彼何处湾泊?当此六月时候,一旦风起,则彼何所容身?此乃以逸待劳,不战可收全功也。”遂按兵不动,使清军水师得以顺利到达澎湖,环泊花、猫二屿。邱辉又建议“乘夜潮落,冲舟宗击之”,又遭拒绝。十六日,清军出战不利,千帅受伤。邱辉建议乘胜夜袭,刘国轩仍以等待飓风使彼自覆为由未予采纳。邱辉说:“兵法有云:半渡可击,立营未定可击,乘虚可击;今敌患三者,而不乘其势,若早晚无风,合万人为一心而死战,将奈何?”刘国轩不听部属的合理建议,三次放弃歼敌的有利战机,把取胜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可期而不可必的风暴上,结果是风未至而兵已败。第三是冒险决战,全军覆没。战史上因主帅胸无全局,迁就眼前事变,由消极防御变为冒险决战的事例时有发生。郑军的作战方针本来是以澎湖为重点设防固守,刘国轩本人也不愿主动出击,而是指望海上风暴会使清军不战而败。既然如此,那末就应该充分利用防御工事,保存有生力量,避免与清军决战。刘国轩见不及此,当施琅发起总攻时,亦率全部海上兵力迎战,终于全军覆没。

在澎湖海战中,清军之所以取胜,除战船装备精良,将士作战勇敢之外,也是与作战指挥的正确分不开的。清军水师统帅施琅“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清史稿·施琅传》),因此在指挥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在渡海时间上,他一反在东北风季节渡海的传统,选在西南风始发的六月中旬。有人间这是什么原故,琅曰:“北风日夜猛,今攻澎湖,未能一战克,风起舟散,将何以战?夏至前后二十余日,风微,夜尤静,可聚泊大洋,观衅而功,不过七日,举之必矣。”(同上)这种选择曾经遭到姚启圣等人的强烈反对,但施琅始终不为所动。实战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它保障了清军水师在发起总攻前的安全锚泊。在渡海航路上,以往从大陆到台湾,都从金、厦出航,而施琅又一反惯例,把出航点选在靠南的铜山岛。因为水师从铜山出航后可利用西南风,直取澎湖以南郑军未设防的诸岛屿,以作为前进基地,然后向北转入澎湖海域,这样便始终处于顺风顺流的有利阵位。实战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战术上,集中兵力,速战速决。澎湖海域六月多风,深谙海情的施琅是知道的,在初战小挫之后,便立即抓紧再战准备,并不失时机地发起总攻。施琅除分兵二路,从东、西两个方向进行佯动和箝制以外,在主攻方向上集中了56艘主力战船,并以五船合攻一船,逐次歼灭了郑军主力,而清军水师却无一船损失,这在海战史上是不多见的。  

施琅不仅是一员智勇双全的战将,而且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澎湖海战结束后,他对郑军官兵无论是归顺的,还是被俘的,一律采取优待政策;对澎湖居民,除多方抚慰之外,还宣告免除3年徭税差役,以利休养生息。所有这些,对安定台湾的民心士气,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台湾郑氏集团的上层人物,开展了政治攻势,把重点放在郑军的统帅刘国轩身上,使台湾可不战而下。施琅在率领清军进入台湾时,严申纪律,严禁骚扰,严禁犒师,买卖公平,减租四成,并且不念杀父杀弟之仇,亲到郑成功祠告祭,情深意笃,言辞恳切。通过这些措施,迅速地安定了人心,维护了社会秩序。

施琅的重大功绩,还在于他一贯坚持台湾必须保留在中国版图之内。郑氏集团归顺清朝以后,朝中出现了关于台湾弃留问题的争论。内阁大学士李光地认为“应弃”,“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荷)兰所有亦听之。”(《榕村语录续集》卷十一),甚至连康熙帝也一度错误地认为:“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十二)施琅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保留台湾。他说:“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在经济上,“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博……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他还驳斥了把台湾让给荷兰的谬论,指出荷兰若重返台湾,“必合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据此,施琅得出结论,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必永固边圉”。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他的意见终于被康熙帝采纳。施琅积极主张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并率兵攻取澎湖,进军台湾,以后又竭力坚持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为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建了不朽的功绩。
24#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41:43 | 只看该作者
钓鱼城之战

南宋宝佑六年至开庆元年(蒙古蒙哥汗八年至九年,1258年—1259年),在蒙哥攻宋之战中,宋将王坚及副将张珏扼守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钓鱼山上),抵抗蒙古军进攻的著名要塞防御战。

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 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 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  

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 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钓鱼城即是这一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钓鱼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县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 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彭大雅任四川制置 副使期间(1239-1240年),命甘闰初筑钓鱼城。1243年,余玠采纳播州(今遵义)贤 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议,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钓鱼 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 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 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四川边 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蒙哥为成吉 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曾与拔都等率兵远征过欧、亚许多国家,以骁勇善战著称。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1257年,蒙哥汗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 塔察儿、李璮等攻两淮,分宋兵力; 又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蒙哥则自率蒙军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 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以主力夺取四 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 蒙军总数大大超过4万之数。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 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晋国宝至钓鱼城招降,为宋合州守 将王坚所杀。  

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诸军从鸡爪滩渡过渠汇,进至石子山扎 营。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七日,蒙军攻一字城墙。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 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 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钓鱼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九日,蒙军猛 攻镇西门,不克。这日,蒙古东道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  

三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失利。从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续 了二十天。雨停后,蒙军于西月二十二日重点进攻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军登上外城, 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元史·宪宗纪》称“杀宋兵甚众”,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 退。五月,蒙军屡攻钓鱼城不克。 蒙哥汗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尚未 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钓鱼山后,蒙哥欲乘拉槁之势,攻拔其城,虽久屯于坚 城之下,亦不愿弃之而去。尽管蒙军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备,奈何钓鱼城地势险峻,致使 其不能发挥作用。钓鱼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军一次又 一次的进攻。千户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邓州汉兵攻城,董文蔚激励将士,挟云 梯,冒飞石,履崎岖以登,直抵其城与宋军苦战,但因所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军。其侄 董士元请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锐卒登城,与宋军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亦被 迫撤还。  
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 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 灭掉南宋。  

然而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主张强攻坚城,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迂。蒙哥汗未采纳术 速忽里的建议,决意继续攻城。然而,面对钓鱼坚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骠悍著称的 蒙古骑兵却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骁将汪德臣(原为金臣属)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拒战。 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蒙军攻城5个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遂单骑至钓鱼城下,欲招降城中守军,几乎为城中射出的飞石击中,汪德臣因而 患疾,不久死于缙云山寺庙中。蒙哥闻知死讯,扼腕叹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 给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击,钓鱼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胜其忿。  

蒙军大举攻蜀后,南宋对四川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增援钓鱼城的宋军为蒙 军所阻,始终未能进抵钓鱼城下。尽管如此,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 守军斗志昂扬。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 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 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 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据《元史》记载,蒙哥汗于六 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确说是得了痢疫。另《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万历 《合州志》等书则称蒙哥汗是负了伤。无论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坚持攻城了。七月,蒙 军自钓鱼城撤退,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蒙哥汗逝世。据《元史》本传 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战死于钓鱼城下,由此可 以想见钓鱼城之战之酷烈及蒙军损失之严重。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 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 还。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 得不撤军北返。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一路克捷,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 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蒙古 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

其次,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 威胁。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 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正当旭烈兀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蒙哥死讯,旭烈兀遂 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 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因此,钓鱼城之战的影响 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  

其三,它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蒙 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义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传统的政策。这种带有浓厚的蒙古部族 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极不适应统治广大中原汉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则是蒙古统治集团 中少有的一位倾慕汉文化的开明之士。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汉地,他大 力延揽汉族儒士,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却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 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罢了官,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后, 继续推行其汉化政策,逐步改变蒙军滥杀的政策,使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 坏。蒙哥汗曾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后来钓鱼城降元,忽必烈 却赦免了其军民。正是由于忽必烈的当政,使蒙古汗国这个边疆政权转变为一统中国的 封建大王朝-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 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蒙哥汗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 至1279年守将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 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25#
lxtsuccess 发表于 07-9-19 16:48:5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历史~~~~~~~~~
特别是越王勾践那段
26#
sirius527 发表于 07-9-20 18:34:07 | 只看该作者
兄弟学历史的吧。记得这么熟!!!
27#
drxzshs 发表于 07-9-21 02:42:26 | 只看该作者
战争啊战争
28#
yufeng0373 发表于 07-9-22 09:00:45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版主加精!!!
29#
小孩 发表于 07-9-22 12:29:26 | 只看该作者
好 的很啊 
30#
stugx1 发表于 07-11-14 11:05: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07:29 , Processed in 0.10690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