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学考研练习题0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心理学考研练习题
一、填空
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_________,测量这些_______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
4.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5.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在_________下的感受性_________的过程,称为_________。
6. ________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_______。
7. 语图仪是能将______或______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________________。
8.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 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_______就能适应,这是_______。此种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_____,而是______,与_______正好相反。
10.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________的指标,最早是用____________进行测定的。
11. 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__________、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3.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14. 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 就发生了__________。
16. _______(reaction time, 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____________的时间,而是指_____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___________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7.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__________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__________、恒定刺激法和___________。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__________。
18.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9.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_____________,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___________,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20.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___________。
21.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22. 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几何透视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根据_________,近处的对象面积____,占的视角____;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___。
24.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5. 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_________、参考文献及___________。
26.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28. 对偶比较法是把___________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__________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9.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深度线索间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发生互动。
31.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______________个组块(chunk)。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_____________。
32.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情绪____________认知,一方面情绪___________认知。
33.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______________判断____________的空间方位。
34.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
35.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___________、_________。
36. 实验,是指通过______、________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____、_____、_____的科学方法。
37.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 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38.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_____________,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_____________。
39. 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__________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_________来实现。
4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1. 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____________。它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___________的位置。
42.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43.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______和______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________。
44. 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此,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5. 心理学上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称__________,它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_______或唐德斯三成分说。第二个时期称_________,它是由斯顿伯格奠定基础的。
46. 面对__________概念,实验者必须借助操作定义,将之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同理,可把______________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47. 顺序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________又无___________ ,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__________。
48. 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__________,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构成一个__________的单字。
49. 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__________上的差异。声源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面,这样它与双耳的___________就产生双耳声强差。
50. 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
51.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知觉辨认乃是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不可能图形(或不合理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__________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_________,它可以分离____________作用时和_____________作用时的两种不同的知觉结果。
54. 相关研究法和观察法一样,是一种基于___________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它从理论上或也是无法确定____________的。
55.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 S. Pierce)指出,除科学方法外,还有另外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6. 认知心理学家___________(1969)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___________,称之为_________。它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和___________。
57. 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以将记忆分为__________记忆和____________记忆。_______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__________的记忆。
58.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59. 继人差方程和赫尔姆霍茨(1850)对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之后,荷兰的生理学家___________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他试图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一些心理加工过程。为此,他设计了两类反应时任务,___________任务和___________任务。
60. 确立信念的科学方法,是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_____________。
61. 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始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
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___________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______________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____________则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_____________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62. 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对于_____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更好地控制___________;实验可在其他实验室中_______________。
63. 脑磁图(简称MEG)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_________,在头颅外表产生________,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____________,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64.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_________的__________;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
65. 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_____________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系列中___________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__________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
66. 要求特征是一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其典型例子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67. 单眼运动视差是指______不动,而________与_____移动时,所给出一种强有力的深度线索。
68. 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________和两个物体_________的重要线索。
69. 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_____误差和_______误差、_________误差和_______误差。
70. 反应偏向可由二种方法计算:一种是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
71.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2. 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 特征整合理论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特征和客体是该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_______,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_______。
7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75. 眼睛肌肉状态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知距离的线索,此类线索被称为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76.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77.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_______到各个组别。
78. 听觉定位主要以来三种双耳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80.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81. 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2. 特殊能力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3. 大五人格理论的五个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 有关人际影响的经典社会心理学实验有: 阿希的____________、米尔格拉姆的________________、拉坦内(Latané, B.)和达利(Darley, J.)的______________。
85. 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方面。
86.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类似的内隐加工包含于社会认知的方方面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87. 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与上述概念有所不同,它始终是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格式塔学派的__________最先将“环境”一词引入心理学
88. 我们把个人空间定义为,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即_______。
89. 心理学的发展也主要体现在——将“揭示人类的能力和限度,以指导系统设计”这一总的研究宗旨被分解为两个子目标:(1)________(2)______
90. 心理负荷研究是工程心理学的重要一支,心理负荷不一定与某种工作直接相联系,而是各项_________和______给人的注意、情绪或反应带来的压力。
91. 几何透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 心理学研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大致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类。
93.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94.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________、_________和反应组织阶段。
95. 感觉直接测量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 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位置的提示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
97. 根据某种标准将具有相似人格特质的人加以归类的人格理论称为________。与此相对则是___________。
98. 从众这个概念揭示的是个体在群体情境的影响或压力下,在知觉、判断、态度、动作等方面做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变化的现象,又称“_____________”。
99. ____________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倒退到起始状态。
100.强人工智能的高标准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发
 楼主| chendinggui126 发表于 09-6-5 07:30:28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试题答案01

填空题:
1.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等等(任意9个)
2. 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3. 生理变化、变化
4. 每个被试、所有水平
5. 低亮度环境、缓慢提高、暗适应
6. 斯珀灵(Sperling)、平均9.1个项目
7. 复合音、语言、言语听觉特征
8. 两个或两个以上、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9. 一分钟、明适应、提高,降低,暗适应
10. 时间分辨能力、转盘闪烁方法
11. 刺激强度、复杂程度
12. 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
13. 数量上、质量上、属性、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自变量、某种特定反应
14. 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15. 每一水平上、交互作用
16. 反应时、反应、刺激、明显反应
17. 费希纳、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传统心理物理法
18. 感觉敏感性、反应偏向
19. 感受性曲线、相同的感受性
20. 比例量表
21. 实验组、控制组
22. 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23. 额外变量
24. 视角原理、大、大、小
25. 方法、结果、结论、附录
26. 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27. 实验结果、样本、普遍代表性、适用性
28. 所有要比较的刺激、某一特性
29. 纯音掩蔽、噪音掩蔽、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30. 线索综合、线索优势、线索分离、线索互补、线索平均、线索再解释
31. 72、加工单元 ±
32. 依赖、影响
33. 听觉器官、发声体
34. 形状恒常性
35. 阴影、几何透视
36. 人为地、系统地、观察、记录、解释
37. 具体计划、控制实验条件、安排实验程序
38. 《心理物理学纲要》、函数关系
39. 间接方法、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40. 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41. 直接方法、瞬时转换点或阈限
42. 统计控制
43. 细节、轮廓、最小维度
44. 速度、准确性、权衡
45. 减数法时期、唐德斯反应时ABC、加因素法时期
46. 阈限、差别阈限
47. 相等单位、绝对零点、一个次序
48. 头几个字母、有意义
49. 强度、距离之差
50. 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
51. 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
52. 学过的单字、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
53. 整体知觉、错觉、经验信息独立、刺激信息独立
54. 描述性、因果关系
55. 权威、注意凝聚、先验
56. 腾伯格、加法法则、加因素法、发展、延伸
57. 前瞻、回溯、前瞻、意向
58. 有意无意地、期望
59. 唐德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
60. 经验观察、自我校正
61. 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记忆
62. 被试、无关变量、重复验证
63. 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
64. 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
65. 先前呈现的顺序、开始位置、中间位置
66. 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67. 视觉对象、头部、眼睛
68. 立体物体、前后相对距离
69. 习惯、期望、练习、疲劳
70. 报告标准、似然比值
71. 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
72. 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特征整合理论
73. 特雷斯曼、特定值、结合
74. 概念、程序
75. 肌肉线索、适应、辐合
76. 自变量、因变量、处理水平、被试
77. 相同或相似、随机分配
78. 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
79. 被试内设计、人数较少、单个
80. 实验方法、实验目的、准确性、有效性、内部、外部
81.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
82. 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
83. 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
84. 从众实验, 服从实验, 责任扩散实验
85. 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
86. 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
87. 勒温
88. 身体缓冲区
89. 系统的安全需求、操作上的方便需求。
90. 工作、活动
91. 直线透视、大小透视、视野中高度、纹理梯度
92.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
93. 构思效度
94. 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
95. 数量估计、数量生产、绝对数量估计
96. 外围提示、符号提示
97. 类型论、特质论
98. 相符行为
99. 逆向工作
100.硬件匹配、软件匹配
选择题
1. (B) 2. (D) 3. (C) 4. (D) 5. (B)
6. (B) 7. (A) 8. (D) 9. (AB) 10.(BD)
11. (AB) 12. (ACD) 13. (ABC) 14. (B) 15. (B)
16. (B) 17. (B) 18. (B) 19. (AB) 20. (ABC)
21. (A) 22. (B) 23. (ABCD) 24. (C) 25. (BC)
26. (B) 27. (D) 28. (B) 29. (ABCD) 30. (B)
31. (B) 32. (ABCD) 33. (ABC) 34. (AB) 35. (AC)
36. (D) 37. (ABCD) 38. (ABCD) 39. (B) 40. (ABCD)
41. (A) 42. (C) 43. (D) 44. (D) 45. (A)
46. (ABCD) 47. (ABC) 49. (ABCD) 49. (BC) 50.(ABC) 51. (BD) 52.(ABC) 53. (AB) 54. (ABCD) 55(BD) 56 (ABC) 57.(ABC)
名词解释
1.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就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它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顾名思义,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2. 自然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自然界里客观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比如很典型的月亮错觉,指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内隐记忆的提出离不开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两个新兴研究领域——启动效应的研究和遗忘症的研究。有关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中较为著名的是多重记忆系统说和适当迁移加工理论。
4. 暗适应:暗适应是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如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时,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
物体的轮廓。人眼有两套适应机制,即视锥细胞的过程和视杆细胞的适应过程。
5. 因变量: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因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有: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限制。
6. 统计控制法: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用于实验完成后。它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权等事后控制技术。
7. 速度-准确性权衡: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8. 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9. 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的方式起作用。
10. ROC曲线:即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曲线
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该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11. 减数法:又称唐德斯反应时 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是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因此又称唐德斯减数法。它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利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12. 双盲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13. 等响曲线:响度不仅和声压(声音的物理强度)有关,而且和音频有关。例如,对两个频率为1000赫和100赫的声音,声压级虽然都是 40分贝,但响度感觉却大不相同,1000赫声音要比100赫的声音响得多。等响曲线就是把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图中每条曲线上各种频率的声音的响度感觉是相等的,所以称为等响曲线。可以用调整法来制作等响曲线,先选定一定强度的1000赫纯音作为标准刺激,用各个不同频率的声音为比较刺激,由听者调节比较纯音的强度,直至和标准纯音响度感觉相等。
14. 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在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看来,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子系统。
15. 听觉掩蔽: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听觉掩蔽包括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6. 良好图形法则:指视知觉组合的一个倾向是知觉良好图形,良好图形一般是同一组刺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构成好图形的五个因素为:共同命运(即运动方向相同)、对称、平行、连续、封闭。
17. 部分报告法:传统的全部报告法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地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刺激。此类整体报告研究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而斯波林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有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为此,斯波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验。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18. 交互作用:是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这两个自变量间就存在着交互作用。
19. 开窗实验: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20. 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其具体作法为:(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到7个,所选定的刺激最大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 95%,刺激的最小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 5%;(2)选定的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3)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用以测量绝对阈限时,则无需标准值;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时,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
(4)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并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
21. 人差方程式: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共同观察七颗星时,发现二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B-A=1.233(秒)。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这个等式即是著名的人差方程式,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22. 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辨别力指标d’和判断标准,前者是观察者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后者是观察者反应偏向的度量,常用似然比标准β或报告标准C来进行衡量。
23. 实体镜:为了研究辐合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必须要排除其他的深度线索。为此,惠斯通(Wheatstone,1838)设计了只改变辐合,不改变其他线索的实体镜。当通过实体镜增大物体的辐合角时,物体会看似近些,又由于物体的实际大小没有改变,因此,给人的感觉就是物体变小了。而当减小辐合角时,物体会看似远了,又由于物体的实际大小没有改变,因此,给人的感觉就是物体变大了。
24. 等高线:音高不仅和音频有关,也和音强有关,等高线就表示音高、音频和音强间的关系。当强度改变时,各频率的音高随之发生变化。对于低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对于高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升高,对于中等频率的声音来说,两种影响都有轻微程度的表现。等高线可以通过调整法获得。传统实验采用可连续变换强度(可听范围)的、从150到12,000赫之间的11个频率的声音,使两个频率交替呈现,让被试者调节其中一个声音的强度,使两音的音高相等。
25.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由罗迪格等(1990)提出的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与多重记忆系统说不同。它不认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不同的记忆系统,而主张一
个单一的记忆系统。按照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记忆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该理论认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由此罗迪格等认为记忆测验应由测验中参与的心理加工类型来区分,并区分了两种加工过程:概念驱动过程和知觉驱动过程。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概念驱动过程(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概念驱动过程要求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印象等加工过程,正是句子的精细编码以及材料的有意义组织等因素,提高了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与此相反,大多数内隐记忆测验非常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并几乎都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因而认为内隐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材料驱动过程(data-driven processing)。
26. 艾宾浩斯:一位对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贡献表现为: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27. ABA设计:是一种小样本设计。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法)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AB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
28.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29. 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其经典研究范式是DRM范式。
30. 特征整合理论:是由特雷斯曼提出的,包括特征和客体这两个基本概念。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该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前注意阶段;一个是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31. 启动效应: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通常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两种。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而间接启动中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在启动研究中,最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干或词段补笔。启动效应的研究为探索内隐记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和证据。
32. 直接验证:是一种对实验效度进行验证的方法,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
33. 顺序量表: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建立顺序量表比较简单,因为其要求就是让数字的大小能够对应事物属性的等级,。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34.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从理论上讲,随机法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最佳方法,因为如果总体中的任一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一处理组,那么可以期望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它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
35. 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前者指对词表中最开始位置项目的回忆增强,而后者指对词表中最末尾处项目的回忆增强。即系列的开始部分,或最初学的项目较容易记忆,末尾部分或最后(时间最近)学习的材料也容易记忆,而中间部分是最难记忆的。
36. 注意的双任务范式:此范式关注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其基本方法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
37. 情绪诱导法:是指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其他这些指标间的关系。情绪诱导技术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很多,如单词诱导法、图片诱导法等。
38. 观察法:观察法是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顾名思义,观察法就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
39. 相关法: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验心理学中,任何能够被量化表达的事物都能构成变量,比如人们的智商、完成任务的速度等都能成为相关研究法中的变量。一般情况下,相关研究法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量化指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个指标就叫做相关系数(r)。
40. 实验法: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41. 自变量: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总是首先操纵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然后
才能观察这个操作对被试反应的影响。这个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42. 镜画仪:主要用于练习效果以及技能迁移作用的研究,可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镜画是由一面6寸×8寸大小的镜子,一块画有多角星图案的底板,一块遮挡板和一支金属笔所组成。实验时遮挡板支撑在底板上,挡住被试,使其不能直接看到底板上的多角星图案。被试只能从镜子里看到颠倒的多角星,并操作金属笔尽可能地沿着图案轨迹移动。该装置自动记录被试完成实验的时间和错误(金属笔跑到轨迹外面)次数。
43. 控制变量:实验中并不仅仅只有自变量才是和因变量有关的,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在实验设计中,这部分变量也被简称为额外变量,同时又由于实验者必须想办法控制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额外变量也常被叫做控制变量。所以,额外变量与控制变量其实是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描述。一般来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不过对于心理学实验而言,有一部分额外变量是其特有的,那就是来源于主试和被试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
44. 多变量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便是有效的解决之道。多变量设计包括多自变量和多因变量两种情况。
45. 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被试间设计的一个优点为: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被试间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46. 小样本设计: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床心理学家希望确定某种疗法的效果却
又只有一两个患者,或像心理物理学实验那样极端费时且个体差异几无影响时,心理学家也会采用与之相反的实验模式——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47. 准实验设计: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例如研究者出于伦理考虑,不可能为调查观察大学生药物使用情况而创造一个药物滥用组,然后比较他们与我们创造的非药物滥用组的行为;又比如研究者也没有能力为了解自然灾害下的情绪反应而人为制造一场地震。在这些情况下,严格的实验研究是不可能的,研究者只能求助于准实验设计。
48. 信度: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以简单归结为:如果再重复实验,其结果会与第一次相同吗?这在心理学研究中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它涉及到实验研究的可验证性。
49. 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简称PET):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 PET)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获得成功。其基本原理是:把示踪同位素注入人体,同位素释放出的正电子与脑组织中的电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作用,产生一对方向几乎相反的γ-射线,可以被专门的装置探测到,据此可以得到同位素的位置分布。常用的同位素有11 C、13N、15O、18F、68Ga。
50. 脑电技术(简称EEG):脑电技术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手段。其原理是:大脑在工作时,神经细胞中的离子运动会产生电流,在头皮表面形成微弱的(微伏级)电位,脑电装置通过高灵敏度的电极和放大器来探测这些电位。传统上,脑电主要是通过波幅、潜伏期和电位变动或电流的空间分布等指标来提供大脑工作过程的信息。
51. 脑磁图(简称MEG):脑磁图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电流,在头颅外表产生感应磁场,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极微弱的磁信号,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利用脑磁图,研究者可以从颅外记录到神经信号,并且能识别出颅内发出这些信号部位的信息。研究者利用这种方法画出了人类躯体感觉(触觉)和视觉皮层区图,并画出了脑的这些部位接受传入信号的神经通道。
52.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MRI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它由以下几种成像技术组成:(1)基于血氧水平的大脑活动成像,用以显示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相关区域的兴奋状况。这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大脑的认知活动及其功能定位研究。人们通常所说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就是特指这种方式的成像。(2)微观水活动性成像,可用以提供由于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坏死过程的时态信息。(3)微血管血液动力学成像,用于显示脑血管病理学状态。fMRI的工作原理是:将被试放入一个强大的磁场,测量被试在强磁场中活动时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以此来确定神经活动的情况。因为有研究表明,这种含氧量的变化与神经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53. 简单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譬如说,短跑运动员在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这一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反应时任务。这种反应之所以称之为简单反应,是因为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十分明确。
54. 选择反应时: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比如:一个视觉选择反应时实验可能会包括两个刺激,被试必须在其中一个刺激出现时,按左边的按钮;而当另一个刺激出现时,按右边的按钮。不同于简单反应时任务,被试必须在反应之前先判断哪个按钮是对当前刺激的正确反应。
55. 绝对阈限: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虽然理论上阈限是心理感受“全或无”的突变点,但事实上这样的阈限定义并不能在阈限的实际测量中起到作用。面对阈限的概念,实验者必须借助操作定义。由于个体所有时刻的感受性在分布上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根据统计学原理,可以把那个可以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以其算术平均数来表示,而这个平均数恰好为有50%的实验次数报告为“有感觉”的刺激强度,由此,可以把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设定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56. 相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57.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58. 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实验的实验程序相对其它的两种传统心理物理法较为简单。其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由于平均差误法要求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在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被试开始调整比较刺激。
59.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60.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
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61. 注意的操作定义:注意这一术语在使用中通常有多重涵义,注意和多种认知过程都有关。因此,在实验研究中,结合不同的情况,注意有几种代表性的操作定义:任务定义注意时,研究者常常把注意定义为“是否正确地执行了某项任务”;持续性注意描述的就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即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62. 视适应:视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暗适应是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比如: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时,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明适应是指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经历的大约为1分钟的适应过程。明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与暗适应正好相反。
63. 视敏度: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视敏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视角)(视敏度)α1=V
64. 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借助于双眼视差比借助上述各种线索更能精细地知觉相对距离。特别是在缺乏其他线索来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双眼视差更为重要。距离和深度视觉主要是双眼的机能。
65.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其中又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这两方面。
66. 系列回忆: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通常的做法是向被试反复呈现系列刺激材料(如词表),材料被反复呈现和测验,直到被试能够准确无误地将它们再生出来。
67. 对偶联合回忆:对偶联合法是由卡尔金斯于19世纪末提出的。在对偶联合测验中,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的项目,分别称为刺激和反应。对偶联合回忆的程序通常为,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68. 自由回忆:自由回忆任务的程序很简单,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与系列回忆不同的是,在这里被试无须回忆呈现顺序,只要能够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
69. 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由于它的作用时间极其短暂,似乎只有瞬间的贮存,因而又可以称为瞬时记忆。比如,人们在观看电影、电视时,可以将相继出现的静止画面看成运动的图像,人们在看东西时可以不受眨眼和眼动的干扰而保持知觉的连续等。
70. 短时记忆:在瞬间记忆中被注意到的极少量信息会进入到信息加工的第二阶段——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71. 长时记忆:要使信息保持更长的时间,必须通过复述,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首要区别在于:它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其记忆痕迹最长可以保持一生。其次,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干扰因素也有所不同。
72. 内隐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具有自动性,抗干扰性,抽象性,理解性等特征。
73. 前瞻记忆: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以将记忆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前瞻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它反映了将来的情况,使我们记得去做一些事情。
74. 回溯记忆:指的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例如,回忆童年的生活,记住刚刚学过的这本书中前面章节的内容,再认一幅图片等等。
75. 元记忆: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76. 客体记忆:元记忆和客体记忆的划分,是按照记忆加工和控制的层面来进行的。所谓客体记忆包括如前所述的各种记忆类型,它们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77. 出声思维:思维的其中一个研究方法为内省式的言语报告。在思维研究领域,通常会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这种言语报告的方式被称为出声思维。
78. 个体差异: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背景都存在差异,而心理学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在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的差异。
79. 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学习、工作等任何活动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这些能力。而个体的一般能力总是存在差异的。
80. 划消测验:是一种可以防止因被试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而影响测量效果的
测验。它是一种测量一般工作能力的非文字测验。测验时要求被试在一个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也可以是简单的符号、英文字母或几何图形等)上,在限定时间内划去某一数字。
81. 动作技能:是指那些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已经自动化、完善了的动作方式。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通过练习而掌握技能的过程。
82. 特殊能力: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完成相应的活动是必须的。由于特殊能力总是针对于某种特殊的专业活动的,因此对特殊能力的测量方法也很有针对性和特殊性。
83. 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人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情绪、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人格个体差异是个体差异研究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84. 大五人格:大量研究者试图对人格到底由多少特质、哪些特质组成、这些特质代表了什么的问题进行回答,他们对许多不同的人格研究资料进行因素分析时,发现存在五个基本人格维度——“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这5个维度就称为大五人格。
85. A型行为模式:是由两位临床医生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提出的概念。他们发现冠心病患者普遍具有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冠心病患者大多有强力的成就努力、竞争性强、说话元气旺盛、精力充沛、有时间紧迫感。这些行为模式被认为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属于“冠心病易感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又被称为A型行为模式。
86. B型行为模式:B型人格模式相对于A型行为模式,它主要表现为比较松弛、悠闲自得,不争强好胜,能容忍,没有时间紧迫感等。
87. 社会认知: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等方面。
88. 从众:指个体在群体情境的影响或压力下,在知觉、判断、态度、动作等方面做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变化的现象,又称“相符行为”。
89. 内隐社会认知: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90. 晕轮效应:即个体将社会对象的某一特性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例如个体常常对外表有魅力的人持有更积极的评价,认为他们具有更强的社会技能、更好的性格等。
91. 纯粹接触效应: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即纯粹接触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日久生情”。
92. 内隐自尊:是格林沃尔德等人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格林沃尔德等人认为,内隐自尊是指对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效应的方向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的评价。
93. 相似性吸引: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这便是相似性吸引.
94. 认知性的说服反应:指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接受。
95. 决策后效应:指个体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物会给与较高评价的倾向。
96. 次级内隐自尊效应:意指个体作出的判断通常是与个体的自尊密切相联的,都有维护和促进自尊的功能,但是,个体本身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意识。
97. 个人空间圈: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
98. 工程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能力及其限度,并以研究的结果来指导技术系统的设计,以求得技术系统和人之间的最优化结合的科学。
99. 心理负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对于它的涵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研究者认为心理负荷是由输入负荷、个体努力和工作绩效三部分构成,也有研究者从工作性质或工作特点上区分心理负荷和体力负荷,把体力支出少的偏于脑力工作的负荷称为心理负荷。实际上心理负荷不一定与某种工作直接相联系,而是各项工作和活动给人的注意、情绪或反应带来的压力。人类心理负荷水平的不同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有效性。
100.听力计:是测定个体对各种频率感受性大小的仪器,通过与正常听觉相比,就可确定被试的听力损失情况。
101.深度知觉仪:是用以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由霍瓦-多尔曼设计,故又称霍瓦-多尔曼知觉仪。该仪器早期主要是用来作为一种选拔测验,以淘汰那些不符合深度知觉要求的候选航空人员。它是根据黑尔姆霍兹的三针实验原理而制成的。这种仪器内有三根直棒,左右两侧固定的直棒为标准刺激,中间一根可以前后移动的直棒为比较刺激。被试在2米的距离外通过一个长方形的窗孔来观察这两根直棒,并遥控来调节可移动的直棒,使三者看起来在同一距离上。在这种条件下,被试必须完全依据视知觉来进行深度判断,除了双眼视差起作用外,排除了其他深度知觉的线索。
102.空间知觉测试仪:空间知觉测试仪(space perception apparatus)是用于考察
人类空间知觉的认知特点的仪器,通过人们凭借视觉对空间位置中形状、方位的辨别过程,来鉴别个体对空间特性的辨别能力。还可用于验证刺激的空间结构特点对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该装置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灯光显示器,由许多小灯组成,可根据实验者要求组成各种图案;(2)主试控制器,上面装有信息变换开关以保证多组重复实验的准确性,还装有自动正负反馈信号灯,用以指示被试的反应情况;(3)被试操作器,上安排有四个触反应键,根据不同指令对应于25种图形,被试通过操纵反应键对信号刺激作出应答反应。该仪器能呈现几十种图形,供实验时任意选用。所输出的图形分为条形、块形和不规则形三类,每类又可分为四种图案。实验中,被试对不同的图案进行辨别反应,主试记录下必要的数据。所得数据可用常规统计进行比较,也可用信息论方法算出信息传递效率。
103.时间知觉测试仪:是时间知觉实验的基本仪器,可用于:(1)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2)检查个体的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3)测试个体在时间知觉上的阈限;(4)检验刺激的不同呈现方式对估计时间的影响;(5)帮助学习用复制法研究时间知觉。它还可代替定时装置。该装置的常用刺激类型分为光和声刺激两种,可用以区别不同感觉器官对于时间知觉的影响。刺激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连续的方式,信号刺激延续一段时间,即连续的光刺激或连续的声刺激;另一类是断续的方式,呈现一段空的时间间隔,即第一次光灭(或者声音停止)到第二次光亮(或者声音出现)之间的间隔时间。这些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可用来区别以不同方式描述的刺激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通常采用复制法进行,即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按标准时间进行复制。被试复制时间与标准时间之差,即为时间估计差,可作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指标。由于使用该方法进行的实验只是仿制,不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故能确切地表达被试的时间知觉能力。
104.速度知觉仪:是测量人的速度判断能力的仪器。速度知觉是各项劳动实践和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它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使用时,测试室的光线应稍暗。被试坐在距仪器1.2米处,面
向知觉箱正面,双眼和光点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右手拿反应键。仪器启动后,知觉箱正面的灯光由右向左移动,被试需仔细追随移动的光点。当光点进入挡板时,则灯光立刻被挡住,但仍按原速度移动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到该位置后,灯亮并且光点移动停止。灯光被挡住后,被试应假设光点仍以原来的速度仍在档板后移动,并估计灯光按此速度移动的话,何时会到达终点位置,按下反应键以表示。这时,如果计时器显示正值,说明被试提前反应,提前量为显示值;若出现负值,则说明被试滞后反应。
105.简单反应计时器:是呈现单一刺激,要求被试作单一反应的仪器,主要用于测试人的视听通道的反应速度。通过测定,可比较在声和光的不同刺激条件下,反应速度的快慢。实验过程中由主试操纵开关,选择声或光为约定的刺激信号,当被试感觉到信号(声或光)时就按下反应键。这时计时器便记录了从呈现刺激到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如此重复多次可取得较为可靠的数据。该数据在需要时还可以与选择反应时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106.眼动仪: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眼动仪就是用来研究注意眼球运动的轨迹,以确定注意对不同部分所起的作用,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某些特点的。眼动仪的结构包括测试计算机、图像显示计算机和测试托架。测试计算机与图像显示计算机之间可进行同步通讯。实验时,被试将下颚放在安装有红外灯和摄像头的托架上,注视前方图像显示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主试通过测试计算机来控制图像显示计算机上所显示的图像,并采集分析被试的眼动数据。
107.记忆鼓:是一种研究记忆的仪器。最初由缪勒和舒曼设计,后来由李普曼等不断改进,早期的李普曼记忆鼓,用一个定速马达作动力,全部装置以一个铝片屏遮起来,使被试不能看到仪器内部。仪器从二个小窗口中,以固定的间歇不断向被试呈现刺激材料,要求被试识记。由于材料附着在鼓形体的周围,所以称之为记忆鼓
108.速示器:是一种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在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的研究中,经常要使用该仪器来把视觉刺激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被试,以记录他们的反应。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就曾经指出,一个良好的速示器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呈现刺激的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呈现前被试应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呈现前的照明条件;(3)全部刺激物应尽可能全部同时呈现。
109.棒框仪:用于棒框测验的仪器。它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认知风格实验中较常用、较完备的仪器。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一个暗视场背景中的亮度均匀的亮框和亮棒。棒在框的内部,二者都可单独作顺时针或逆时针调节,并且有读数盘随时将框和棒的倾斜角度用指针显示出来。近年来,心理学家对认知风格给予很大关注,成为当代研究个体差异和人格问题的一大趋势,因此棒框测验在认知风格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110.环境心理学:一般认为,环境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以便于了解个体是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环境造成的行为问题。
板凳
麦田里守望 发表于 09-6-5 12:56:35 | 只看该作者
很有用,谢谢了
地板
livi915 发表于 09-6-5 20:50:3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上传
5#
jiaxianyong 发表于 09-6-16 17:07:52 | 只看该作者
先感谢了,十分有用
6#
sweetday1111 发表于 09-6-17 13:09: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啦,太感动了。。
7#
吾爱浩天 发表于 09-7-5 09:54:44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有用,万分感谢!
8#
zhang1xiao2ling 发表于 09-9-16 16:30:34 | 只看该作者

windows

很好的  谢谢了
9#
yaohu_wei 发表于 09-9-17 19:12:06 | 只看该作者
收下了..~!谢谢...
10#
路小叉 发表于 09-9-17 19:59: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收下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7 18:47 , Processed in 0.13902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