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心理学的零星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ainezhou 发表于 06-5-1 09:3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意"的三种学说

1. 过滤器说:"双听技术"、"鸡尾酒会效应",不被"注意"的信息将不会得到)
2. 加工水平说:即使不被注意,仍有部分信息将被得到(sensory memory)
3. 综合器学说:有些东西即使没有被注意到,人们仍可能对其产生生理反应(比如听到自己的名字)

"心理错觉"

错觉,又叫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

是一个很有趣的领域!

"错觉"在生活中的表现和运用:

[心理学小TIP] 运动错觉可产生驾驶危险

      据最新研究表明,在驾驶中眼睛始终盯着眼前的高速公路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因为大脑有时也会同司机“开一开玩笑”。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的重复运动会使大脑的运动感觉细胞发生疲劳,我们称之为运动适应,这会使司机对其车速及与物体间的距离判断错误。

      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马萨诸塞州日产汽车剑桥基础研究所的罗伯·格雷博士说,运动适应可造成一种错觉,即在你撞上某种东西之前还以为有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司机在开阔路段行驶时,超车时往往会与其他车辆相距过近。

      格雷告诉记者说:“运动适应最好的解释就如同你看瀑布时的感觉一样。如果你盯着瀑布向下的水流看30秒钟左右,然后再看瀑布旁边的岩石,你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感到岩石在向上移动。”

      司机盯着前方路面时会发生同样的情况,因为大脑会动用更多的向后运动感应器来补偿向前的运动。

      “真正危险的事情还在于,你确实不能,也不会知道这种事情正发生在你身上,因为这发生在你脑内的运动细胞中,而这一点是在你的意识水平之下的。”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1月出版的《实验心理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让18名19-36岁的司机用模拟器在高速公路上行驶5分钟后测定其超车能力。结果平均来讲,司机超车时比通常滞后0.2-0.5秒,速度快5英里/小时。这使得司机在试图追上或超出其它车辆时出现追尾撞车的危险性加大。

      “当他们驶近前面的车辆时,距离已经太近了。这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因为允许出现差错的余地更小了。仅仅只是驾驶者的判断出现错误,而他们的行为还是一如既往。在撞上前面的汽车之前他们以为还有更多的时间。”

      司机们应该知道,在笔直、开阔的公路上行驶时会产生这些错觉,但就预防来讲,除了小心些以外几乎别无他法。

      “如果你经常向四周看看的话,你就不太可能出现运动适应。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就是如何才能使这些人不出现交通事故。对于告诉人们开车时要向两边看看,我还有些犹豫,因为人们有可能因为开始做些不习惯的事情而影响其正常开车的能力。”

      格雷博士及其同事仍在继续研究如何来防止运动适应。在英国,高速公路的驶出引道上有间隔不同的白色条纹,这有助于离开高速公路时打破运动适应。这项技术可能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等州使用。

      “最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如果你开车已经开了好久——如果你注意到你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白日梦,也已经盯着前面有段时间了——或者你独自在高速路上开车,那么在超车时你应该认识到这一危险的情况。也许事情看起来并不像是这样,但事实确实如此。”

[心理学小TIP] 开店营销巧妙利用七大心理错觉提高销量

错觉,又叫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研究错觉规律在商业企业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试列举几例:

    一、利用空间错觉,丰富商品陈列,降低经营成本。

    一位行人路过一家房顶悬挂各种灯具的商店,各式各样的灯具连成一片,璀璨夺目,吸引他不由信步走了进去,看着看着才发现这个商店并不大,只是由于周围全镶上了镜子,从房顶延伸下来,使整个店堂好像增加了一倍的面积,由于镜面的折射和增加景深的作用,使得屋顶上悬挂的灯具也徒然增加了一半,显得丰盛繁多,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这就是空间错觉在商业中的妙用。

    在寸土寸金的商场中,如何陈列商品,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效果。如果借鉴以上做法,在商品的陈列中充分利用镜子、灯光之类的手段,不仅能使商品显得丰富多彩,而且能减少陈列商品的数量,降低商品损耗和经营成本。在一些空间较小的区域,利用镜子、灯光等手段使空间显大,不仅能调节消费者的心情,而且也能使销售人员以好的心情为消费者服务,避免由于心情不好而造成主顾间的矛盾冲突。

    二、利用运动错觉,调整服务手段。

    浙江黄岩市长潭水库大坝的码头附近有一家切糕摊,店老板卖糕时,故意少切一点儿,过秤后见分量不足,切一点添上,再称一下,还是分量不足,又切下一点添上,最终使秤杆尾巴翘得高高的。如果你是一位顾客,亲眼见到这两添三过秤的一切,就会感到确实量足秤实,心中也踏实,对卖糕人很信任。如果卖糕人不这样做,而是切一大块上秤,再一下二下往下切,直到秤足你所要的分量时,你的感觉就会大不一样,眼见被一再切小的糕,总会有一种吃亏的感觉——这就是运动错觉对顾客的影响效果。聪明的卖糕人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顾客的这种极其微妙的心理活动变化,并实实在在地做到了童叟无欺,使糕摊处地利、人和之优而终日生意红火。可见,总是“一刀准”、“一抓准”也不见得就是好事,不见得就是良好服务的标志。

    三、利用对比错觉,科学制定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是市场中极为敏感的要素,价格学中有两个重要概念:比价和差价。所谓比价就是指不同商品之间价格的对比。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农民进城买钟表,买了一个大挂钟后对售货员说:“我买了一个大个儿的,你给我饶(送)一个小个儿的(指手表)吧”!从理论上说,不同商品之间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其价格往往不具有可比性,但在现实实践中,我们的消费者却常常进行对比:把定价为20元的同一商品放在20元以上的商品中陈列,它就是“低价”商品;放在20元以下的商品中陈列,它就是“高价”商品。可见,所谓比价,其实质就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错觉。所以,充分利用商品比价进行商品陈列,促进商品销售,是营销人员需要好好研究的重要课题。

    所谓差价就是指相同商品之间价格上的差异。也有一个笑话:一位消费者花了100多元买了一套西服,穿着不合适,就托一位做服装生意的朋友以90多元的价格代为转卖,可怎么都卖不出去。另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就出了一个主意:把90多元的价格改为590元出售。结果,西服很快就卖了出去。为什么会这样哪?现代市场营销学研究表明,消费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大多为非专家购买。由于他们大都缺乏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因此,往往通过商品价格来衡量和判断商品质量和价值,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价格错觉,还有二种有趣的现象:①奇数定价比偶数定价使消费者觉得便宜。②99元是不到100元的价格,便宜;101元是100多元的价格,贵。——其实只差2元钱。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支出换取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两种商品质量相同,功能相当,消费者总是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因此,根据企业目标市场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消费者的价格错觉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是十分必要的。

    四、利用形重错觉,促进商品销售。

    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一个重?棉花重——这就是形重错觉。有这样一个笑话令人深受启发:一位老太太领着孙子去买拖鞋,结果,买了一双“大”拖鞋回来。孩子穿着不合适,挂不住脚,老太太却兴奋地说:大拖鞋与小拖鞋价格一样,当然买大的了,划算——这就是形重错觉产生的销售效果。有些商家把大小(包括体积、重量、尺寸、厚薄等)不一但价格相等的商品放到一起销售,人们就会觉得买大的比买小的合适,这样,商家的“愚蠢”就使消费者“占了便宜”,从而也就促进了商品的销售。

    五、利用颜色对比错觉,提高经济效益。

    日本三叶咖啡店的老板发现不同颜色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但选用什么颜色的咖啡杯最好哪?于是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邀请了30多人,每人各喝四杯浓度相同的咖啡,但四个咖啡杯分别是红色、咖啡色、黄色和青色。最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人认为使用红色杯子的咖啡调的太浓了;使用咖啡色杯子认为太浓的人数约有三分之二;使用黄色杯子的感觉是浓度正好;而使用青色的杯子的都觉得太淡了。从此以后,三叶咖啡店一律改用红色杯子盛咖啡,既节约了成本,又使顾客对咖啡质量和口味感到满意。

    六、利用时间错觉,调整心态,提高经营绩效。

    也许你有过“等人”的经历,时间的难熬令人头痛不已,心情也出奇地糟糕。如果你一边等人,一边看书或听音乐等,你就会发现时间过的也挺快的。这是由于你在看书或听音乐时,分散了对时间的注意,实现了对时间由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的转移,从而造成了“时间快”的时间错觉。在很多商场里我们都能听到音乐声,但大多数商场却不知道音乐到底该怎样播放才好。音乐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乐曲的节奏、音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顾客和营业员的心情。心情好,主顾之间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出现很多的商机,就会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在顾客数量较少时播放一些音量适中、节奏较舒缓的音乐,不仅能使主、顾心情更加舒畅,而且还能放慢顾客行动的节奏,延长在商场的停留时间,增加较多的随机购买几率,也使销售人员的服务更加到位。如果在顾客人数较多时播放一些音量较大、节奏较快的音乐,就会使主、顾的行动节奏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加快,就会提高购买和服务的效率,避免由于人多效率低而引起的心情不好,矛盾冲突增多的情况的出现。

    七、利用几何图形错觉等,提供针对性服务,获得更好服务效果。

    阿根廷足球队的竖条斑马线队服在世界各国足球队队服中是很有特色的。队员们穿着这样的队服各个显得十分潇洒,身材更令人羡慕不已。横向的线条,把人的目光引向左右,使人的身材显得更丰满;竖向的线条,把人的目光引向上下,使人的身材显得更苗条——这就是高估错觉的效果。因此,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巧妙利用几何图形错觉,往往能收到极佳的服务效果。如为矮胖的人推荐竖条服装,劝阻其购买横条服饰、较宽的腰带、低领衬衫等商品,以使其显得苗条;为瘦人推荐横条服装,以使其显得丰满。Sample Text

[ 本帖最后由 cainezhou 于 2006-5-5 06:38 PM 编辑 ]
沙发
 楼主| cainezhou 发表于 06-5-1 09:39:36 | 只看该作者
智力发展的几个关键期:

口语     2~3岁
书面语 4~5岁
视知觉 4岁
数概念 5~5.5岁

呵呵,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父母要注意了。
板凳
 楼主| cainezhou 发表于 06-5-1 09:39:59 | 只看该作者
归因中的几种错误倾向:

1. 基本归因错误:倾向于低估情境、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
2.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差别:行为者倾向于情境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内部归因
3. 自我服务倾向: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于自己,消极结果归因于情境

4. 自我损害倾向(例如,一个人失眠,他就容易以为自己适应能力自控能力差,从而更紧张更难入睡,失眠也就更严重)

\"心理错觉\"

错觉,又叫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

是一个很有趣的领域!

\"错觉\"在生活中的表现和运用:

http://www.kaoyansky.com/viewthread.php?tid=6016&fpage=1 运动错觉可产生驾驶危险

http://www.kaoyansky.com/viewthread.php?tid=6018&fpage=1 开店营销巧妙利用七大心理错觉

等等。
地板
 楼主| cainezhou 发表于 06-5-1 09:40:16 | 只看该作者
Tau 效应 与 Kappa 效应

时间知觉和空间事件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1. 时间知觉对空间知觉的影响,称为 Tau 效应。

Helson & Kins, 1931 曾做过实验,在被试的前臂上安排了三个等距离的受刺激点,组成一个触觉的等边三角形。当刺激 A 点和 B 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刺激 A 点和 C 点的时间间隔时,被试会觉得 AB 的距离要大于 AC 的距离。这便是 Tau 效应。



2. 空间事件对时间知觉的影响,称为 Kappa 效应。

Hansel & Sylvester, 1953, 1955 曾做过实验,将三个灯泡排成一行, AB 的距离大于 BC。虽然开亮 A 灯泡和 B 灯泡之间的时间间隔与开亮 B 灯泡和 C 灯泡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但被试仍觉得 A 灯泡和 B 灯泡之间亮的时间间隔要长些。

黄希庭等(1980)的一项研究表明,Kappa 效应在儿童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实验中,主试用尼龙线牵引一辆玩具汽车,呈现两种时距:小汽车行驶2米或4米历时10秒,小汽车行驶2米或4米历时20秒,让被试再现这四种时距。结果表明,各年龄组对小汽车行驶2米的再现时距都小于行驶4米的再现时距。年龄越幼小,Kappa 效应也越明显。
5#
 楼主| cainezhou 发表于 06-5-1 09:40:31 | 只看该作者
\"心理错觉\"

错觉,又叫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

是一个很有趣的领域!

\"错觉\"在生活中的表现和运用:

http://www.kaoyansky.com/viewthread.php?tid=6016&fpage=1 运动错觉可产生驾驶危险

http://www.kaoyansky.com/viewthread.php?tid=6018&fpage=1 开店营销巧妙利用七大心理错觉

等等。
6#
 楼主| cainezhou 发表于 06-5-1 09:41:01 | 只看该作者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1. 感觉运动阶段 (出生 ~ 1.5 岁)

图式,  人的永存、客体永存

2. 前运算阶段 (1.5 ~ 7 岁)

图式开始符号化。前运算阶段的基本特征:把某些物体当成另一些物体

3. 具体运算阶段 (7 ~ 12 岁)

心理运算,发现\"守恒\"(conservation), 如长度守恒、液体量守恒、固体质量守恒、固体重量守恒、数量守恒等。

这个时期最大的特性是其思考操作具有\"可逆性\"(reversibility). 这个可逆操作又可区分为 \"否定(negation)\" 与 \"对应(reciprocity)\" 两种。如泥团的拉长与缩短是互为 \"否定\" 操作,而泥团的长短与粗细的互是 \"对应\" 的操作。

4. 形式运算阶段 (12 岁以后)

开始运用抽象规则进行思维,纯逻辑的思维能力
7#
 楼主| cainezhou 发表于 06-5-1 09:41:17 | 只看该作者
Freud 的儿童发展阶段

(1岁)口唇期

(2岁)肛门期

(2 ~ 5 岁)生殖器期

(6 ~ 11 岁)潜伏期

(12 ~ 16 岁)生殖期

建立在\"快乐原则\"之上。说老实话,让人难以认同的理论。
8#
 楼主| cainezhou 发表于 06-5-1 09:41:34 | 只看该作者
E. Erikson 的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及其 主要任务

1. 感觉期(婴儿期):Basic Trust - 不信任

2. 肌肉期(幼儿期):自主 - 羞怯

3. 运动期(幼儿期):主动 - 内疚

4. 潜伏期:勤奋 - 自卑

5. 青春期:认同 - 混乱 (自我同一性的确认)

6. 青年期:亲密 - 疏离

7. 成年期:创生 - 停滞

8. 成熟期:自我整合 - 失望
9#
 楼主| cainezhou 发表于 06-5-1 09:42:07 | 只看该作者
艾宾浩斯 (H. Ebbinghaus) 记忆曲线
心理学教授谈记忆魔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一、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解释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二、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而且,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个性化的艾宾浩斯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作者系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10#
 楼主| cainezhou 发表于 06-5-1 09:46:54 | 只看该作者
能力/智力的结构理论:

一、因素说

1. 独立因素说 (Thorndike 等)
2. 二因素说 (C. Spearman)
3. 多元智力理论 (Gardner)

二、结构说

1. J.P.Gvilford 的 三维结构模型
2. P.E.Vernon 的 能力层次结构理论

三、信息加工理论

1. Sternberg 的 智力三元论
2. 智力的 PASS 理论 (Naglieri & Das)

智力结构的理论

原文地址:http://www.ahnu.edu.cn/kecheng/x ... aocai/diwuzhang.htm(仅为节录)

智力究竟由几种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单因素,有人主张二因素,也有人主张多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了解这些理论,对于了解智力的本质,深化我们的认识都是必要的。

    1.单因素论
    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一种智力。

PS, Thorndike 亦持 \"单因素论\"
2.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1904)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G+S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Thurston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例如,计算能力与语词流畅相关为0.46,与语词理解相关为0.38,与记忆相关为0.18。事实说明,各种智力因素并非彼此无关,而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一般因素,这就与二因素论接近了。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v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把这3个变项组合起来,会得到4×5×6=120种不同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把这些构想设计成立方体模型,共有120个立体方块,每一立方块代表一种独特的智力因素,见图5-1。

    1971年,吉尔福特将智力加工内容中图形分为视觉和听觉两部分,智力因素为180种。1988年他又将智力活动过程中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至此,将智力分解为180种元素。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当前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智力理论。它对我们认识智力结构的复杂性,把握各智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对智力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都具有积极意义。

5.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 E. Vernon)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G因素;其次是言语-教育能力和操作与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第三层是小因素群,如言语-教育能力又可分为言语因素、数量因素等;最后是特殊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S因素。

    其实,阜南的智力层次理论是在斯皮尔曼的G因素与S因素之间增加了两个层次,是斯皮尔曼二因素论的深化。

6.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 B. Cattell)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理论可分为三个分理论:情境分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经验分理论,阐述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成分分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其中,智力成分结构有三个层次,元成分是高级管理成分,其作用是实现控制过程,包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计划、鉴别和决策;操作成分,其作用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加工操作,如编码、推断、提取、应用、存贮、反馈等;知识获得成分,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学会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三元智力理论是现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契合,使智力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因素分析方法,为今后的智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3 05:36 , Processed in 0.11733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