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教育学考研资料收集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1 17:53:2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西南师大03,交大02,苏州04研)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南师大99,西南师大99研)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能吸引多少人受教育,学习多长时间,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人们连吃、穿都没有,就无法从事教育活动。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和更新。
当然,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南大03,浙大03研)
①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知识、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这在高校中表现尤为突出。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常考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中大04,东北04研)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实现、巩固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才作支柱,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校教育。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认识就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舆论,籍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3)、总之,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伟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要了解某一社会教育的性质,就必须首先弄清这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是研究教育问题应该明确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归根到底,都要受生产力所决定。所以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教育与其他意识形式: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以及科学等也都发生密切的联系,这些社会意识形式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直接地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思想和理论。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南开04,武大03、04,北师大04,华中师大04研)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这有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规律密切相联的。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二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后来的教育发展与以往的教育有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
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5、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的发展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没有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而科学技术的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因而,经济要起飞,教育要先行。这要求国家的领导人和教育工作者,不是等经济发展了再来考虑教育的发展,而是为了发展经济,必须要先考虑教育的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教育的先导性,在于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教育的全局性,在于教育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全局;教育的基础性,在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社会经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力的重要基础,整个民族的全面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6、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6——明向改思、规划投资、调构改制)
   根据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关系,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1)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必须改革,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它存在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头脑中,渗透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复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想,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需要,体现着一定时代的特点。我们所说的改革教育思想,就是要改变那些陈腐的教育思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3)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不能盲目地乱发展,否则,就会导致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内部的比例失调。教育规划包括总体规划(综合规划)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专门规划。
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
① 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② 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③ 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④  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对教育进行合理的投资。所谓教育投资(武大04研),从广义上讲,是指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集体经济部门、乃至个人向教育领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总和,它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部物质条件。从狭义上讲,教育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和地方在财政总支出中拨给教育事业的经费,它通常包括教育经常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两部分。
我国的教育投资,不仅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率偏低,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表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的经费分配比例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怎样作好在教育上的投资呢?
下面是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
① 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②  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③ 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④ 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5)调整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中大05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义务教育(中大04研):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一环,是关系着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一个标志,我们应尽最大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
(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②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③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12#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4 10:59:2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常考题)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人们之所以进行教育活动,也就是要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形成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成长为合乎社会需要的人。
2、教育目的的结构:(浙大03研)
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中大05研)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作他们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原的。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的各种因素都对教育目的发生影响,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必须指出,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目的的基础观点。这个观点,不仅能帮助我们同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划清界限,而且能帮助我们提高制定教育目的的自觉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大99、02、04,华中师大04,东北04研)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既有内在目的又有外在目的,或者说既有直接目的又有间接目的。由于立足点不同形成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本位论。
5、试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常考)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或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中大00、03,南开04,华东师大01研)
我国教育目的经过多次修改,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在教育目的的理解中,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青少年肩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立志做社会主义的自觉劳动者。第二,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的人才。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脑力和体力劳动。
② 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必须指出,体、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即各有特点,都是受教育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又相互联系,统一组成受教育者完整的素质结构。
③ 具有独立个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这种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行的自由发展。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全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就是,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7、 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必须指出,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8、普通中学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综合考查)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就是,培养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为了实现我国教育目的和基础教育的任务,普通中学的教育必须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
○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普通中学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知识、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成熟,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2智育。智育(交大01,华东师大01研)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普通中学学生在智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交大02,复旦04研):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拓宽文化视野,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兴趣和习惯。
○3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官邸那和道德规范,组织和知道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普通中学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教育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政策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引导学生树立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等献身精神,帮助学生提高主体意识、竞争意识。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普通中学学生在美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和其他各种审美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评美、欣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再一种艺术活动技能。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普通中学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普通中学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缺陷,则是合理。应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9、两种妨碍教育目的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1)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①、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②、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③、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④、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拼命。
产生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纠正这一现象的设想。(武汉04研)
1)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之所以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
首先,在脑体、工农、城乡三大差别还将长期存在,商品经济还需继续发展的条件下,高学历是诱人的,它往往是通向高地位、高待遇、高消费的桥梁;
其次,我们的发展还没有能力为学生开辟出广阔的用武之地,我们的劳动认识制度还堵塞着学生就业的出路,我国社会的不正之风还挫伤着学生通过正当途径走向劳动岗位的积极性,这些都迫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把取得社会承认的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上;
再次,“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
最后,人们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以后,精神需要也增长起来,许多家长要求学生升学,学生自己也向往升学,恰恰是为了获得更充分更完善的发展,以便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围绕考试制度的形式,而提倡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形成。素质教育能否全面实现并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它是一个应该有教师、学生、家长、学校、这会环境等方面因素共同参与解决的问题。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育体制虽然正在想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制度的变革是与要相当长的时间的,而且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有效配合。制度的变革可能会伴随着其他一些矛盾的出现,公众应及时转变观念,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让人们更正确、更具体地了解素质教育的真谛。
(2)第二,流生增长倾向。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流生现象日益普遍,流生数量日益增多。
产生流生问题的原因?
○1读书无用。既然“大学生赚小钱,小学生赚大钱”,何必苦读,不如“早就业、早得利”。
○2教育质量一般较低,加之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得影响,许多学生上学也学不到东西,促使学生弃学。
○3上学费用高,有的家庭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这些原因说明,流生问题也不只是教育内部的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样需要综合治理。
13#
1979105815 发表于 10-3-4 11:3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奋斗2011年 的帖子

已经收藏这页了,很好,谢谢哦!
14#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4 17:49: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1979105815 于 2010-3-4 11:34 发表
已经收藏这页了,很好,谢谢哦!

谢谢你!你也考教育学吗?一起努力啊![s:2]
你考什么专业呢?
15#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6 10:48: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常考)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学制。如今世界上现代的学校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没有这些学校教育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教育就不能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因此,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
2、学制建立依据是什么?(中大99,上海理工02研)
①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②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④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⑤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决定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使多方面的。因此,那种把学制在形式上是不是双轨制,作为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作为衡量学制是否优越的标志的观点,是一种脱离经济条件来观察和评价教育制度的不正确观点。
3、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趋势,你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世界各国重视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里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层次增多。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
         ②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③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④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武大02,首师04研)
(1)        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改动,发展也应量力而行。
    近年来,全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幼儿教育有结束期提前、由高班到低班逐步普及和使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联系与结合起来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较快,也显露上述趋势。但应注意我国国情,我国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改动,发展也要量力而行。更不宜把幼儿教育都缩短至6年。因为这一切都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2)        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
普及义务教育规定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分期实现。这就意味着义务教育分段应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普及义务教育年限不同的需要,条件是每个相应年级教学内容应该基本统一。可以九年一贯,可以四五分段、五四分段、六三分段、九加一等,也可几种分段共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每个年级教学内容基本统一下的多样分段的学制,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3)        中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为了适应青年的方向选择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义务教育后的学制应该多样化,即应有各类学校供学生选择。而对于没有考取高等学校的学生,则应给予或长或短的职业培训,以使他们顺利走向社会。中等教育的多样化和普通教育后的职业教育,保证了不继续升学的学生可以接受就业前的职业培训,这样就弥补了我国过去学制在这个方面的缺陷,从而使我国的学制在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上更加完善。
(4)        高等教育走向开放——多层次、多类型
近数十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和生产、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高中的逐步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于是大学开始向社会开放。高等教育走向开放,一是高等教育的多层次;一是高等教育的类型;一是高等教育向在职人员开放,为他们提供了方便。
(5)        发展成人教育
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走向终身教育。这既是现代生产、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人个性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不同文化层次和职业的各类成年人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和场所。成人教育在我国也将是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教育事业。
5、        我国现代学制的引入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社会,至少到西周时,我国已经形成了古代的学校系统,就已经产生了古代学制的雏形。但我国的现代学制是从清末开始的,是从西方引进的。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在全国颁布并推行的现代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由重大影响的第二个学制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对1951年学制是持否定态度的。改革并没有取得积极成果。“文化大革命”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错误口号,对我国的学制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破坏。1976年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开始着手重新和发展被破坏的学制系统;延长了中学的学习年限;恢复和重建了中专和技校,创办了职业高中;恢复了高等学校专科和本科的两个层次等等。从而使我国学制逐步向合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1951年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不合时宜,可考性不大)
     ①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
     ②新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③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起码了解的知识)
    ○1幼儿教育。招收3~6岁的幼儿。
○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6.5岁的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对应的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
○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中专、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修业年限不等。
○4高等教育。指全日制本科、专科学校和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大学、业余大学就研究生院。全日制本科学制为4年、专科学制为2~3年。条件好的大学可招收研究生或设研究生院,学制为2~5年。各种各样的业余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是对全日制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其半学形式也多种多样。
6、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今年义务教育问题很有可能出题,罗嗦了点)
说实话,教材的内容实在太旧了,我的意见是要抛弃一些书中的观点。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今年义务教育有这么大的变化,很有可能出题!
你一定要知道的最新消息:(4)
(1)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是基本人权。
2005年11月27日,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在北京举行,18个国家负责教育事务的部长参加。中非教育部长论坛通过的《北京宣言》称,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是基本人权。
(2)温家宝承诺中国两年内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
2005年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EFA)高层会议上表示,当前中国教育的三大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温家宝总理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发表致辞“从明年(2006)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杂费。
(3)教育部:义务教育2010农村免费2015全国免费。
“2007年将在农村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实现‘两免一补’政策,2010年力争在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部在今年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中披露了义务教育免费时间表。
免费的义务教育指的是免杂费,是进一步由中央政府来支付这部分资金,使得广大农村的儿童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使广大农村家庭能享受更多的实惠。
(4)义务教育延时,9年义务教育改12年?人大代表建议完善九年制 。
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国家将“12年义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新目标。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热议,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质疑之声。我国目前仍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国人大至今未能通过12年制义务教育的立法。
按照目前最新情况,应该这样答题:
肯定要先吹一下——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自从1986年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之后,中国基本上实现了“两基”国家目标,即在学龄人口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揭短了,但肯定还不能太狠——目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义务教育投入责任承担主体分工不明确,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和非均衡发展问题突出,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存在的三大焦点问题。
(1)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症结在于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体制。
“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为投入不够。”(——周济说的)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有数据显示,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当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有2.3%,而200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才是4%。我国现在的教育投入都低于二十年前的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常说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说还是一句口号。是我们无钱不能投入教育吗?我看不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目共睹,GDP持续增长,去年(2004)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再看各地政府大兴土木,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比比皆是,其所为哪里有一点无钱的样子。但是对教育只是口头上重视,实际上抠得很。4%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可怜,有些地方达不到,有些地方不仅没有用于教育,相反还被挪作它用。(——周济说的)所以应建立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强化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资义务。
(2)义务教育投入责任承担主体分工不明确,各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比例应与其财力匹配。
由于国家未对中央、省、市和县级政府的具体投入责任进行划分,只是模糊地表明要通过转移支付来支持困难地区,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以县级政府投入为主的现行投入机制。在“以县为主”的现行投入机制下,财力薄弱的县级政府承担了占全国义务教育学生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而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则偏少。所以应重新界定政府和各有关机构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具体责任,以保证完全实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目标。
 (3)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加大,非均衡发展问题突出。
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向,要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向贫困地区、贫困学生倾斜。现在,不仅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亦相去甚远。另外在教育结构各方投资比例也不恰当。
义务教育应当是普惠性教育,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当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目前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造成一系列恶果: 一是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学校存在明显差距。城市学校硬件好、教师素质高甚至超编;而农村学校危房多、教师合格的少,甚至需要找代课老师上课。二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许多欠发达地区的骨干教师不断流向发达地区,造成当地教育质量持续下降。三是同一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不少地方一段时间不仅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自然产生的学校之间的差距,反而将学校分为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在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倾斜,加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所以,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向,要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向贫困地区的农村和城乡贫困学生倾斜,以保证各地区根据公平教育原则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免费教育如果全国一步到位有困难,应首先免除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农村地区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入学的杂费,继续扩大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范围。
历史回顾:
学生上学涉及的基本费用包括学杂费和书本费。既然是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就应该全免。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这就意味着“杂费”和书本费还是要收的,199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七条则更为明确地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教育部有关人士曾解释说,杂费主要包括学生家长或个人应分担的极少部分办学公用经费,此外还包括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补充性费用。
由于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有限,一些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校,在收取“杂费”和书本费的同时,有时还以各种名义收取办学费、集资款,再加上补课费、资料费、试卷费、参赛费等等,那个“极少部分”就变得“大部分”了,收得一些中小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学生家长们不堪重负,叫苦不迭,怨言颇多。应该说,各种类型的收费对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长此下去,就始终难以真正体现出“义务教育”的精神实质,更为严重的是收费过多、过重、过乱,加重了千千万万个平民家庭的负担,让许多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徘徊的平民因供不起孩子上学而“返贫”,加之近些年来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不均、悬殊过大,城乡差别,造成平民们在心理上失衡,势必引起一些平民家长的不满情绪,最终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这种状况早就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早就提出了“义务教育全免费”的设想,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财政收入的增长,国家应该让义务教育名副其实。
16#
jimn7302 发表于 10-3-6 10:56:30 | 只看该作者
很全面
17#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6 13:32: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mn7302 于 2010-3-6 10:56 发表
很全面

谢谢啦,我慢慢补充
18#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6 20:34:4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课程 (重要章节)
1、课程的基本理论
(1)课程:  常考题
指课业及其进程。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以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2)课程与学科、教材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
学科:(中大04,华中师大03研)
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会和狭义的课程混用。在中小学,凡在科学上有争议和未经确定的东西,不应包括在学科之内。学科多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然后转向关系、定义、规律的揭示。
教材:是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皆为学科,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则为教材,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上所有内容。
(3)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2、分析教育史上几种课程论的得失(西南师大00,上海理工03研)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常考题
学科课程论,(武汉04,上海理工02研)
主张课程要分科教学,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排。
特点:○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3强调训练的价值。
缺点: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中大05,武汉03研)
是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特点:○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3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
(2)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中学应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这种形式学科对于训练学生智力能起很大作用,智力有迁移作用,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各种工作,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足轻重的。
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因为学校只有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为他们以后从事各种职业作好准备,至于发展智力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合理的部分,也都存在片面性。其必然趋势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二者统一起来,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但两者的统一又不是自发的,必须多方面创造条件,才能促使两者统一起来。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各有何合理因素与片面性?(第七章,“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P210)
   形式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到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形式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智力加以训练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智力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开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其效果是不好的。实质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认识能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区别,以为掌握了知识也就是自然地发展了智力,实质上忽视了智力的发展。
在今天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的强调“双基”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不太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的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把发展智力放在首位,却不太重视双基教学。这些都是片面的。
3、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中大99、02研)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①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②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③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④重视个别差异
扩充内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中大04,四川04,广州03研)
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课程改革,还是新课程标准、新教材,都呈现出强烈的共同价值取向,都集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
(1)教育价值观念实现由传统的教师“权威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者传授知识,而传授什么知识和如何传授知识由教育者自己支配,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是贮存知识的“仓库”,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轻学的问题就凸现出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教师角色实现由“演员”向“导演”的转变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难点重点由教师讲,其他可由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教师的讲课就会变成学生“催眠曲”,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能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能让学生迎接挑战。
(3)教学评价实现由关注学生的分数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评价应转变传统的取向,从强调学校的标准一致性转为确认和鼓励学生的独特性和特色性,从强调外部评价的取向转为由学校重视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方式。教师要强调评价的指导作用,应该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发展纵向比较和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淡化了学科界限,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进一步密切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逐步建立新的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教学评价体系。新教材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具时代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具实用性,在保证学生掌握课本必修内容的情况下更具开放性。总之,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补充知识点:
2000-2010,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目标是:
  (1)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3)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4)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7)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4、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中大03研)
  我国学校课程的编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立我们自己的课程体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②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④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5、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3)
(1)教学计划:(上海师大03,华中师大03,北航03,浙大01研)
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过程: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科学性。
②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③1961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
④在199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
⑥1981年,我国又公布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适当降低要求的灵活性措施。
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所表现的特点:
①整体性;②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③全面性。
(2)教学大纲:(中大99,复旦02,交大00研)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3)教科书:(上海师大01研)
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确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科书。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难、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教科书与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同时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视听教材也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①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用性的统一
②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③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9#
蓝刺猬321 发表于 10-3-7 16:49: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很有用!收藏了
20#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8 15:08: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刺猬321 于 2010-3-7 16:49 发表
谢谢,很有用!收藏了

不客气,共同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7 04:31 , Processed in 0.10993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