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全程辅导教程《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整理 丁淦林 主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og 发表于 10-3-9 07:2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全程辅导教程

第一篇  各科知识要点精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整理    丁淦林  主编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了解)

一、名词解释
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
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谕旨诏令等。小报的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读者范围广。小报的发行,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漏之禁。因此受到了封建统治者和派官员的查禁。(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 民间报房:是一种在明代兴起,由民间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并公开活动的独立行业。
7、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
8、牌报:是将文字写在牌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9、揭贴:是一种传单,可张贴、传闻,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10、京报:是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的通称。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 ,滑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二、简述
1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其特征是:(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总的来说,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宫文书色彩,但是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事件下达,而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延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12、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宋代的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的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13、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来源)。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一、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简称《察世俗》)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
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告贴”(告示广告)。它采用略带丈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体载多样。(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 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3、《蜜蜂华报》 (澳门那只蜜蜂就想要个儿子)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澳门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报纸。 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由当时的葡萄芽执政党创办。 该报为当时的葡萄芽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基本内容为新闻、言论、公文、读者来信等。
4、《广州纪录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 1827年11月创于广州。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该刊为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性、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鸦片倾销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5、《六合丛谈》  (上海地区出版最早的中文刊物)。
对中国这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1857年1月26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任主编。 该报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内容。
6、《万国公报》 (其前身为《中国教会新报》,创刊于1868年9月5日上海)深具影响性的中文宗教性报刊。(重新整理部分)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成国公报》,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
该报不是纯宗教性刊物,自创刊至第300期所刊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稿件。改名后成为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蒋芷湘领着妻儿在大年30那天晚上跳江而死)
7、《申报》
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蒋芷湘、钱欣伯、何桂笙等担任主笔。该报将创办利作为首要目的,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
8、《字林沪报》
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9、《新闻报》
中外合资创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由中外商人合组公司创办,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在内容上形成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的主要特点。)1893年2月17日创刊,著名报人蔡尔康主笔。
10、《循环日报》——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一家著名的政论报纸
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刊登行情、新闻、评论消息、广告等内容。(记忆:王韬打了资产阶级一巴掌,气死了24个人。)

二、表述题
1.比较《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比较:相同点:性质(a、b) 外形  宣传策略
不同点:创办条件   内容上(编辑业务)
(1)两份报刊都是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近代报刊)。
(2)在创办时间上,前者创刊于1815年8月5日,后者创刊于1833年8月1日,前者早于后者,并且,《察》创办于马六甲,而《东》创刊于国内的广州。
(3)从性质上看,两者都是宗教性报刊,但《东西洋》有走出宗教报刊的倾向。
(4)《东》外形学《察》,也是雕板印刷,中国书册式。
(5)《东》在内容上与《察》有明显不同。首先,宗教思想淡化,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
(6)在宣传策略上,两都都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2、简述《成国公报》的内容及其影响
(1)不遗余力推广、普及“西学、新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方面的内容。
(2)及时反遇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除每期开辟“各国新闻”专栏,报道国际新闻外,还发表“论说”、“时评”,对世界大势进行分析、评述。
(3)倡导新政、鼓吹变法。主要表现在发表多篇对中国政治议论的文章。如《中西关系论略》等。
3、评述《申报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英国商人美查于请同治初年来到上海,在上海经营茶叶和棉布生意亏损后,与其朋友合资创办《申报》(1872.4.30)。它是一份商业报纸,但内容却是多方面的,以商业新闻为主,也有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广告较多,又可以看成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申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力求适合国人阅闱,它是一张较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多阶层人等都可阅读。此外,它还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
总之,《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实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4、《申报》的锐意革新。(武大版)
《申报》在面对强敌《新闻报》的情势下,亟谋改革:(1)更新宗旨  (2)扩充篇幅  (3)改良形式  (4)专发电报  (5)详纪战务  (6)十译东西洋参报  (7)选录紧要奏议公牍  (8)敦请特别访员  (9)广延各省访事  (10)搜录商界要闻  (11)广采本地要事  (12)选登时事来稿
以上12条,从版面形式,到报纸内容,以及扩大新闻网,增强辟新闻来源方面都考虑到了。 5、如何评价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武大版)
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行“攻心”政策的一部分。早期传教士办报传播西学是手段,其目的是传教;后期教会报刊内容多由“教”而“政”,传教士借报刊直接参与、影响中国政治,目的是为了以外国资本主义那一套为蓝本,加速中国的殖民地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攻心”。但是,在客观上,传教士所办报刊又起到了开化中国人头号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比较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异同点。
(1)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
(2)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因此,前者经常转载后者的内容。
(3)在办报思想,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而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4)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宫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5)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这种外来的新事物同原有的事物同时存在的状况,是东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出现的。 报馆内部的明确的分,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而邸报运作属官广告为,设有专设地办报机构;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设有专业的编辑人员。
(6)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邸报、京报停留在手抄、木刻活字印刷时,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
(7)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京报都较小,而外报而向社会发生,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产生以上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时代前进了,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提高了。
7、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思想认识层面、实践操作层面、技术设备层面)
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 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8、试述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①对报刊的认识②办报方法、经验③技术、设备)
主要见解:(1)“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2)报纸能够传播知识,广开民智;(3)报纸应立言议政;(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
具体建议:(1)“参省全城宜设新报馆”;(2)“宜设详文报馆”;(3)办报的具体做法,“仿西方报馆章程办理”;(4)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应该加以限制;(5)官方应资助与保护国人办报。
这些建议虽不为请政府采纳,但却为国人办报制造了舆论,有益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贡献。
9、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1828年生,自动好学,我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丛谈》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是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度要菱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国外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2)重视报刊政论;(3)致力于革新文风。
a、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参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b、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
c、他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统行,起了光导作用。

§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外纪闻》(记忆:95年石榴成熟的时候,梁启超第12次受到胡锦涛的接见)
它是戊戍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1895年12月16日创刊,其前身是1895年8月17日创刊的《万国公报》。是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北京创刊,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改名《中外纪闻》后,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
其内容除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以编译外文报纸、电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载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
2、《强学报》
强学会上海分会的机关报。
189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在上海创办。
它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理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其办报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3、《时务报》
它是变法维新运动高潮时期改良派最光创办起来的一份机关报,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部主笔。
它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及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南北呼应,可维新运动造势)
4、《知新报》(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
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它是一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以倡新学、开民智、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6、《湘报》
湖南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集资创办,唐才常任主编。
该报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参国时事、商务等栏目、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湘报》文字浅显,言论激烈。
7、《国闻报》
它是维新派的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
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严复。
该报基本内容为电传谕旨、路透电、本地新闻、参地新闻、外详新闻等。至以通外情为要务,尤其注重外报选择和新闻采访工作。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二、表述题
1、维新运动期间 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办报范围广、报纸种类多、宣传进步性)
1896-1898年间出现的国人办报热潮,初肯具有全性、多样性和进步性等特征,其主要表现是:(1)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2)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是不多,特色不鲜明;(3)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意义:(1)两上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2)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办报,都由此发端;(3)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2、简要评这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
生平: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此北京主持了《成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请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报刊思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关于报过去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a、“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种从政治上看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是维新派人士的共识。b、“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
(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a、报纸性质多样。B、报馆的“两大天职”。他认为,报纸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具有“救一时明一又”的特征。
(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
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必须具备四条标准:“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
(四)关于舆论的论述
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并且,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2、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新文休”也称“报章体”、“时务体”、“新民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征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新文体的历史渊源:既是对汉魏晋文风的迷存与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生物。新文体的效果与社会反响: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竟相学习与政仿,而夺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其为野
子。
4、试述维新变法活动中对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在维新变法活动中,康有维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早
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1)在制度上,清廷“报禁”有暗昧,虽未明确提出,但有所改善。
(2)在经济上,推出了一项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即减低报纸的邮寄费且。
(3)在行动上,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承认多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此外,还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
(4)新闻法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
总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当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而且最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中意义。
5、维新派报刊活动的作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对比“外报的地位与作用”)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b、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C、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国业诸君》、《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国风报》叙例。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894-1912)
[总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由外入内”,以1905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1894-1905年,即从兴中会成立到同盟会成立前夕,这是他们进行早期革命宣传及初步展开报刊活动的阶段;后一阶段为1905-1912年,即从同盟会成立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是他们报刊活动全面深入开展的阶段。

一、 名词解释
1.《中国日报》
它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由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1)揭露和声讨请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车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会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来说是一项业务革新。
(《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报,其最大特点是把办报和武装起义等紧密结合在一志。
2、《开智录》
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的机关刊物。
1900年11月  日在横滨创刊出版。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郑贯公主编。
《开智录》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印刷、发行要依附《清主报》,内容和《清主报》相似。
3、《译书汇编》
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成员创办的刊物。
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
该刊“专以编译区美法政名著可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4、《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由宋教仁、田桐等主办,程家柽任总编辑。
该刊为大型时事政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主”的政治纲领是其办刊宗旨。其宣传内容主要有:(1)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2)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3)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主主义。此外,它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
5、《清议报》——保皇派报刊中最有影响的两份报刊
戊戌政变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
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 该报以时事评论为主,其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该报于1901年12月21日因火灾而停刊。
6、《新民丛报》
它是一份保皇派报刊,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
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由梁启超主编。该报内容丰富(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编辑严谨,印刷精美。其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科技文明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同靡报界和文坛。
7、《时报》
戍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改良派在国内重点创建的舆论阵地。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狄平子、罗普分任经理与主笔。该报从创刊始,就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因此,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我大影响,而是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的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8、《大公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由英华创办,自任社长,总揽经营和编务。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由莫华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2)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3)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4)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9、《京话日报〉〉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
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彭翼仲。该报政治上主张保皇立宪,从一创刊就宣传它是中国人办的报纸,“作报人的心是中国的”,极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反映人民的疾苦,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热心为读者服务,因而保受读者信任和赞许,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官僚和权贵。
10、《东方杂志》
中国近代刊行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期刊。
1904年3月11日在上海创刊。先后有孟森、胡愈之等人负责编辑工作。该报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对外主张联日抗俄,对内提倡君主立宪,教育救国。内容除自己的社论外,还经常选录多种报刊的时论、记事、要闻、奏折等,资料性较强,类似文摘性刊物。1911年改革后,逐渐采取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兼容包的编辑方针,仍坚持改良主义,但它宣传欧美,也译载有关社会主义的内容。新文化的运动后,保守反动。五四运动后又进行改革,社会科学论著增多,科技文章减少,介绍时政。1948年停刊。
11、《大江报》
文学社机关报
1911年1月3日创刊,其前身是《大江白话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詹大悲主持的《大江报》有两大特色:一是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宫为主要读者对象;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12、《中华民国公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机关报。1911年10月16日创刊于武昌。由牟鸿勋出任第一任社长。 该报主要内容是刊载军政府和下属各部门以及各革命团体的公告,报道有关武昌起义及各省光复消息,评论革命形势和军政府的政策法令等,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逐成为黎元洪控制下的舆论工具。

二、表述题
1、《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它早期的宣传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1)创刊背景:a、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这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B、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C、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2)创刊意义:a、为宣传民主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b、不仅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宣传舆论阵地、活动据点,而且为他们同保皇派的斗争提供了平台;c、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新的战场;d、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早期宣传内容:
a、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b、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c、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侵略的行动;
d、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和沙俄侵华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e、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见名词解释部分)
2、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1)章太炎的办报活动
章太炎自小苦读,有深厚的旧学根基。1897年1月到上海,担任《时务报》撰述,开始投身于政治活动。由于与康、梁学术派别不同,政见分歧,于同年4月辞职离开《时务报》,由3户返杭,与阵虬、宋恕等人在杭州创办《经世报》及各上海《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撰文。1898年春,应张之洞之邀,拟担任《正学报》主编,因政见不合,旋离鄂返沪,8月17日《昌言报》创刊、章太炎任该报笔政。戊戌政变后,避居台湾,任《台湾日新报》记者。1899年8月,由日返沪,到沪任《亚东时报》主笔。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先后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革命文章,在“苏报案”中被捕,1906年8月29日,刊满出狱后,主持《民报》笔政,一直到1908年该报被封。1912年1月4日出任《大共和日报》社长,晚年卜居上海,以卖文为生,并参加创办《国学商兑》学刊。1936年6月14日卒于苏州。
办报思想(1)“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阐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2)“事不可谣,言不可宏”(3)“不侮鳏寡,不畏强御”。
(2)郑贯公的办报活动
1900年,入《清议报》任助理编辑,1900年11月,在日本横滨发起出版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刊物《开智录》,1901年春径孙品山介绍赴香港,任《中国日报》记者,后因与陈少白意见不合而脱离《中国日报》,其后,创办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革命派报刊。
(3)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创办第一家报纸——《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后被逐出租界,并于9月8日将报馆查封。1909年10月3日,于10月11日,他又在上海租界内创办“民立报”,并出任社长。
3、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1903年6月,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家邹容出版了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  小丑”。《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拆清廷的指空,慨然阵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4、试述“大江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两篇文章引暴湖广总督。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广总督瑞徵震怒,逐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
《大江报》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当局慑于民愤,对詹等人只好判了18个月徒刑。
5、《民报》与《新民众报》大讨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民报》与《新民众报》讨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a、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满清”统治;b、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d、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讨战结果是《民报》欧胜,《新民丛报》失败。
这次论战的意义:a、此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b、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c、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发展。
论战性质:(1)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2)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残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3)是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6、“竖三民”指的是哪三家报纸?它们的创办人和主编人是谁?它们是怎么创办起来的?作用和影响如何,试论述之。
解:“竖三民” 创办时间 创办地点 创办人 主编人
《民呼日报》 1909.5.15 上海租界 于右任
《民吁日报》 1909.10.3 上海租界 于右任
《民立报》 1910.10.11 上海租界 于右任
《民呼日报》是在《神州日报》被焚后,由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的,后因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逐出租界,报馆被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20余天后,他又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后存在48天被查封,一年后,在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下,他又创办了《民立报》。
“竖三民”的创办发行,深刻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宣传了革命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7、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新闻法规?清末新闻法律的特点是什么?
(1)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
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
1908年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它第一次在法律性文件中明确做出赋予国民以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规定,具有资产阶级法制的色彩。
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
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了严格规定。同年稍后又颁布了《报章应守规则》,作为前一法律的补充。
1907年颁布了《报馆暂行条规》;
1908年颁行《大清报律》,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
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
主要体现在《大清报律》中。
4)报刊禁载事项
《大清报律》中有严格规定。
(一)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清末颁行的新闻法规,在形式上照抄照搬西方、特别是日本的新闻法规,因而这些新闻法律制度,染有十分浓厚的近代资产阶级法制色彩。但是,清廷制定法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钳制,日益发展的新闻事业及其宣传报道活动,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当时,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清正朝推出的任何挽救颓局的举措都遭到全面反对。因此,清末的新闻法规,往往则出台就遭到新闻界内外的强制抵制,许多报纸发表社论公开抗议。
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残民地的以彩
由于西方裂强紧紧握住其攫取的在华权益不放,清王朝制定和颁行的新闻法规对其无法发生作用。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a、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b、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c、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d、认为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e、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f、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同出一源,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因此,他们的办报主张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与战斗性。
10、试述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和业务改进。(见12题)
(一)报刊宣传的特点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
1、 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政府作用更大,表现为:(1)揭露了帝国主义;(2)批评了清王朝和保皇派;(3)宣传了革命思想。
3、 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4、 以革命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增多。
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不很重视,其报刊上有时出现侮报道,有时还出现暴露内部分歧的言论。
(二)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
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报道体裁也日益增多。
(2)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的形式逐渐多起来,有“社论”、“时论”、“时评”、“编者按”等。
(3)有些报纸分庄、谐两部分,促进了报纸文艺副进的发展。
(4)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
11、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并简评。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
改良派:国外:《清议报》 、《新民丛报》;
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革命派:国外:《民报》
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各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任务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2)在报纸的功能方面,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3)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体现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5)在宣传方面,指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评价: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洗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b、局限性:上述主张总体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基本一致。他们的办报主报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5)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评价: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b、局限性: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上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西方新闻学的吸性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12、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活动的特点及业务改进
(一)历史背景: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1906年以后,清王朝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政治统治,不得不宣布“预备立宪”,并开始颁布新闻法规,通过新闻法规来钳制新闻事业。然而,这些措施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给了已经壮大起来的中国资产阶级以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新闻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
(二)代表性刊物列举:《民报》、《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报刊活动特点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中的两大党派改良派与革命派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在海内外创办自己的党报,两党之间也展开了长期论战。
(2)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了办报的主角。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报刊在海外大批涌现,不仅数量超过改良报刊,而且舆论上也占到了主导地位。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都是报刊政论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同时与敌对思想作斗争。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由海外转向国内,再由腹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延伸。读者已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
(3)以革命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增多。这些副刊内容多是直砭时弊、揭露清廷、批判康梁、宣传革命的,使报纸的内容、形式活泼引人。
评价: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不很重视,其报刊上有时出现侮报道,有时还出现暴露内部分歧的言论。
(四)业务改进
(1)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主角,报道体裁也日益增多。
(2)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形式多样化,有“社论”、“时论”、“时评”等。
(3)编辑工作进步,有的报纸庄、谐并重,版式有了很大改进,促进了文艺副刊的发展。
(4)大多数报纸结束,“报”、“刊”不分时代,由近代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
(五)总评: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的时期,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丰富了新闻理论,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其业务大体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引用  报告 回复
[广告] NBF2010再创辉煌,成功押中英语大小作文与几乎所有政治分析题!
jowett
宝库会员




UID 643687
精华 0
积分 33
帖子 7
金币 9
威望 0
阅读权限 1
注册 2009-9-19
状态 离线
#2
发表于 2009-10-11 08:19 PM  资料 短消息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1912-1919)

一、名词解释

1、章太炎

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维读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2、黄远生

中国新闻中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积为“报界奇才”。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檗。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郭报刊通信文集。

3、邵飘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二、表述题

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顷间之间,新闻事业主观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民初报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a、旧的禁令的废除与新的法律的保护。民国成立后,清廷专为扼制新闻出版业而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1906年6月颁布),《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颁布)《大清报津》(1907年1月颁布)、《钦定报律》(1911年颁布)及《大清律例》中有关报纸登记出版的条款均被废除。这就彻底解除了束缚办报人手脚的绳索和枷锁,打破了封建专制统治下言禁森严的状况。与此同时,南京临时政府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并且颁布了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繁荣。

b、党会林立,据统计,首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至1913年间,全国各地号称为“党”与“会”的组织将近700个,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于是报纸的数便陡然增加,成为不同政党及团体的喉舌和宣传工具。

c、报人办报因陋就简,所费不多,报馆往往比个体作坊还要简陋。有些报纸既改国内外电讯又无外勤记者,编辑全仗简单的文体工具,另外,还出现了“马路小报”、“鬼报”等简陋报纸。

总评,伴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民初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繁荣,但是随着袁世凯对新闻法律的扭曲,新闻事业前进的步伐嘎然而止,总的来看,这是一次短暂的报业繁荣,中国的新闻事业在曲折中慢慢地前进。

2、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办报古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

(一)历史背景:民国初年,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和旧有制度的废除,中国出现了第三次的了业高潮,然而袁世凯上台后扭曲新闻法律、法规,使得报业发展脚步嘎然而止,在这次短暂的办报高潮中,民国新闻事业和业务也发生了变化。

(二)新闻事业的变化

与清末比起来,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a、政党报刊(党会林立),民初的报纸,包括原有的和新创刊的,大部分是政党报纸。由于民初党会成立,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客观上就导致了政党报刊的峰起。

b、新建政权各级的机关报取代前清宫报。民国成立后,各级组织纷纷出版机关报,数日大大超过前清宫报。

C、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了版。

D、通讯社的兴起。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始于20世纪初,是从译报、剪报、通信工作发展而来的。武昌起义胜利后,1912年和1913年两年内,全国新出现多家通信社,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计报。

(三)新闻业务的变化

a、从新闻业务本身看,这一时期总的趋势是由“政论时代”和“新闻时代演变”。“二次革命后,由于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专横、残暴,以及党派报刊宗旨,思想水平下降,政论既易贾祸,又不再为读者所看重,在报上所占篇幅剧减。与政论衰退相反,新闻报道有长足发展,这种发展适应了当时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沙发
 楼主| dog 发表于 10-3-9 07:22:05 | 只看该作者
b、报纸副刊的发展

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等专栏。

(四)总评:在民初短暂的办报中,中国新闻事业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新闻事业及新闻业务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现代报纸的形态日益成熟。

3、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是如何扭曲自由新闻体制的?

(一)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利用革命形势给清王朝强大的压力和手中的军政大权,以逼迫清帝退位为筹码,为自己谋得了临时大总统的职权,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上台后,表面上赞成共和,暗地里却用极其狡猾的手段实行专制。他一上台就对孙中山确立和自由新闻体制进行大肆的扭曲与破坏,使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局面寡然而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新闻文业也与政局一样,呈现出变幻、得杂的景象。

(二)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新闻事业的手段

1、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袁世凯自从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就立即着手创办和收买报纸。先后在北京、上海、长沙创办了多家报纸,比较有影响的是《亚细亚日报》和《神州日报》。另外,据统计,袁世凯执政期间直接或间接收买的报纸在125家以上。

2、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为了使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件》和《出版法》,对报刊的登记,出版、发行、言论、采访、编辑等活动横加干涉。北洋政府颁《报纸法》。

3、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袁世凯时期,多家报纸被封,报人遭迫害,使得全国报纸总数始终维持在130-150上下,形成了持续四年的新闻事业的低潮。

(三)总评:尽管袁世凯及北洋军阀地中国新闻事业进行血腥的摧残,但是这并不能完全阻止新闻事业的前进。

4、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为自己谋得了临时大总统的职权。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他对报界施行了残酷的镇压,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时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黄远生系列

(1)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

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是“报界奇才”。他以擅长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有以下特色:

a、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他阅历丰富,对民初政坛十分熟悉,因而他能采访到许多人采访不到的重大新闻和内幕新闻。他对当时政坛风云作了真实而详尽的记录,既是新闻,又是信史。

b、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作为一名正直的新闻记者,黄远生用他那如椽之笔,对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和官僚政容痛加针砭。

C、细致详尽,幽隐毕达。黄远生的通讯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绘声绘形,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鞭辟入理。

D、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黄远生新闻敏感性极强,他的报道很注重时效性。

E、语言通俗生动。他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贴切的经喻表现出来。

(二)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a、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B、“四能说”。即新闻记者要“脑筋有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三)黄远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a、开创了“通讯”这种新闻文体。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B、提出新闻记者“四能说”。该理论对新闻记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和标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著《远生遗著》的出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

B、简述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及本质

(一)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不久,袁世凯利用革命形势给清王朝的强大压力和手中的军政大权,窃取了革命果实,谋得了临时大总统的职权,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他及北洋军阀制订了很多新闻法律制度,以图来钳制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典型法律制度举全

《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件》、《出版法》、《报纸法》等。

(三)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经袁世凯及其继任者的百般扭曲,形成以下三个十分显明的特点:

a、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原则承认“主权在民”。

B、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在立法上,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于中华民国的法律一时难以出台,因而只能暂时沿用前请的法律中与民国国体无抵触的内容,使新法律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

C、滥用军法,惟军阀意志是从。辛亥革命后,地方政权大都为旧封建军阀所窃取,这些旧军人毫无民主观念,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四)总评:民初的新闻法律制度是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钳制新闻事业而颁布实施的,它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记忆:“暂行报律”规定,南京临时政府暂时规定,一年有12个月,1月有32天,1912.3.2)

7、简述“暂行报律”风波起因经过结果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具体内容有:(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段;(2)“谎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发至上海的中国报界俱进会并令其整场全国报馆遵照执行后,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3月6日,中国报界俱进会和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报纸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全国各地,反对“暂行报律”的颁行。3月7日,章太炎发表《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对“暂行报律”三条加以逐一批驳。3月9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暂行报律”被撤消,风波也随之平息。

8、《报纸条例》

1914年4月由袁世凯政府颁布,共35条。集中了日本等国报律的限制性条文。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必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须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条文十分苛刻。北京英文报纸《京报》称之为“世界上报律比较之最恶者”。

9、《出版法》

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 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尽管法律已经十分苛细,但各地官府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1915-1921)

一、名词解释

1、《新青年》

“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15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中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敬告青年》

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教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的缚束。 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3、《每周评论》

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壁。

4、《湘江评论》

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由毛泽东主编。

它是一张小型周报,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思潮”。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其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其实出内容有:(一)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二)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三)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周恩来主编。

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上。以评述为重点,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并派出“特派员”专程赴山东采访,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它以“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这一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思想”作为该报宣传的宗旨。广大读者称赞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6、《共产党》月刊

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 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

《共产党》月刊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2)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主,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动态。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

7、《劳动界》

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工人刊物。1920年8月15日创刊,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李汉俊任主编。 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它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还报道国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消息,促进工人和觉醒。它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

8、《劳动者》

它是广东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0月3日在广州创刊的。 该刊创刊的目的也是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从而进一步将工人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从内容上看,它比《劳动界》和《劳动音》要逊色得多。由于无政府主义者对刊物编辑的影响,该刊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

9、中俄通讯社

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 1920年7月在上海创产,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5日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 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国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1925年8月1日,中俄社停止工作。

10、三大副刊

“五四”期间,许多报纸的副刊改变了以前消闲低级趣味性质,变成介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艺和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阵地,有的还传播了马列主义,其中影响较大有之大著名副刊。

(一)北京《展报》副刊。《展报》原来第7版具有副刊性质,后来在李大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这一段进行改革,主要是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和《自由论坛》和《马克思研究》等栏目,使其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1921年10月12日起,第7版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隽》,由孙伏园主编,鲁迅撰稿支持。这一副刊在思想文艺界有着广泛影响,为发展新文学作出了贡献。

(二)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1919年6月16日起,该报取消了《民国闲话》和《民国小说》两个副刊,另办《觉悟》副刊,由邵力子主编。它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1925年12月,《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掌握后,《觉悟》失去了进步作用。

(三)上海《时事新报》和《学灯》副刊。1918年3月4日创刊。除主要介绍资产阶级学术文化外,还曾刊登过有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此外还曾发表过李大刈、陈望道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后来该刊向右转,脱离进步文化潮流。

11、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1918年10月4日成立,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徐宝璜任副会长,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 该会还出版《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 该研究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文业的开端。

12、徐宝璜

我国早期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

1912年赴美国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晨报》编辑。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1930年6月1日在北平病逝。 所著的《新闻学大意》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学界泰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其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二、表述题

1、论述《新青年》的创办经过及其发展过程。

(一)历史背景及指导思想: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力图复辟帝制;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二十一条”,加紧对华侵略。中国社会仍然处于课重的内忧外患之中。现实的教训引起了当年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思想倒退,趋于保守。这种局面激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烈愤恨,他们深深地感到虽然有了宪法、国会、总统而没有解决问题,必须重新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和方案。以陈独秀、李大钊等各杰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一个广泛的“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入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于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不再热衷于政党政治活动,而转向展开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新青年》杂志,正是这种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上办起来的。

(二)《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青年杂志》,从第2期起改名《新青年》,创办人是陈独秀。它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三)《新青年》的发展过程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9-1917.12),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1-1920.5),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

1)陈独秀主撰阶段

它的第I卷影响不大,经过调整,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

2)同人编撰时期(1918.1-1920.5)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要编者有陈得秀、钱玄同等。

3)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

(三)简评:尽管《新青年》前期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2、简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在《新青年》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一)历史背景:在内忧外患的紧迫形势下,部分辛亥革命进步人士思想趋于保守,而一批先进人士在对现实教训的课思后,明白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入手,广泛开展一次“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在这种背景和指导思想上,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之后改版,使得一大批进步人士加入到《新青年》的编撰工作中来,他们为《新青年》的成长作出了贡献。

(二)陈独秀对《新青年》的贡献

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长期的主编、主持人,陈独秀主要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a、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b、提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c、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另外,他还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三)李大钊对《新青年》的贡献

李大钊作为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首先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A、简明,系统地向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丰富《新青年》,使其日益倾向社会主义。

B、改版《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来宣传。

C、长期为《新青年》撰稿和编辑,为《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打下了基础。

(四)鲁迅对《新青年》的贡献

A、为《新青年》撰稿

B、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以及杂文章篇,将其白话文学作品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结合起来,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

(五)胡适对《新青年》的贡献。

A、为《新青年》编辑、撰稿;

B、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序幕。

C、大力提倡白话文。

(六)总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加盟《新青年》,不断为其撰稿、编辑,而且,借此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提倡白语,使次《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对其成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每周评论》的报道、评论特色。后期的变化及对五四运动的作用。

(一)《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与《新青年》相配合,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报道评论特色

“重在批评事实”,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它在加强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将报道和评论结合起来。其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A、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了《新纪元》、《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进步文章。

B、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和封建军阀的懦弱。

C、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对《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运动,《每周评论》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后期变化

《每周评论》前期是反帝反封、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从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改变了它的革命政治方向,挑起“问题与主人”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四)对五四运动的贡献

A、重点报道五四运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四运动暴发后,全国新闻界大力报道评论,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政府上空前一致,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每周评论》也不例外。

B、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

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对运动作了连续系统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与引导。

C、与其它民主报刊结成地形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针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国运动的谬论进行了反击。 针对《顺天时报》、《公言报》对五四运动的攻击,《每周评论》针锋相对的进行反击,这种反击,团结了进步舆论,孤立了反动舆论,给五四运动以有力的支持。

D、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

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面对北洋政府对进一步言论的摧残,《每周评论》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

4、简要评述李大钊的报刊活动及其贡献。

(一)历史背景:正当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到高潮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断声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也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并在《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

(2)李大钊的报刊活动

1913年,他在天津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的《言治》月刊的编辑。

1916年春,在日本主编出版留日学生总会机关刊物《民彝》创刊号,并为《甲寅》月刊、《新青年》写稿。

1916年4月回国后,担任《新青年》特约撰稿人。

1918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参加《新青年》编撰工作。

1920年领导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出版《劳动音》周刊。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指导创办《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周刊、《国民新报》等,称为《新青年》季刊、《向导》、北京、《晨报》等报刊撰稿。

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牺牲。

(3)总评:李大钊在“五四”运动时期,利用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

5、 简述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的改革。

6、 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几乎所有报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自由讨论的同气

《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化等多种形式,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文风和出现

《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同一新。在其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新标点。这些改革,经历了一番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四)副刊的革新

“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多数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报纸副刊革新取次突破性和进展,为办好报纸副刊提供了有益经验,其意义源远流长。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在报红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报纸分栏形式多样,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盒内上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6、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代表刊物和特点。

(一)历史背景条件

五四运动后,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主,向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新闻舆论工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于是,我国无产阶级的新了事业就应运而生。

(二)代表刊物

A、改组后的《新青年》

改组后的《新青年》进行了改革,向广大读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对错误思想作了强力的反击。

B、《劳动界》

它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特点

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这样的特点: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总评: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新闻事业,但它也继承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民主传统,代表了我国新闻事业前进发展的前进方向。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921-1927)

一、名词解释

1、《向导》周报

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它积极评说时政,同帝国主义反会宣传工具进行激烈的舆论斗争,批驳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

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产阶级理论家、宣传家。

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

1922年,协助编辑团中央机关报《先驱》半月刊,并主编第8、9、10三期。

1922年9月13日《向导》创刊后,他担任主编,发表了大量文章。

他具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1931年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

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任主编。

它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其基本内容包括:(1)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出版共产国际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专号;(2)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3)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发表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文章,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前锋》

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该刊以刊登论述中国及世界政治、经济诸问题的长篇专论为主,另辟有发表短评文字的“寸铁”专栏。该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调查研究材料和统计数字来提露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先驱》

首批团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团中央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惟一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1922年1月15日创刊于北京。

其基本内容是: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的状况,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活动的现状,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批评各种错误思想,报道团的活动和刊载团的文件1923年8月15日在上海终刊。

6、《中国青年》

团中央机关刊物。

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的宗旨是“忠实的友谊的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路”。其基本内容是:(1)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2)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3)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作斗争。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7、恽代英

为《中国青年》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工作者。

1915年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五四”后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3年担任《中国青年》主编。1924年曾领导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工作。1928年担任《红旗》主编,1931年4月29日被害。

他勤奋写作,精心编辑,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其文风——热情与说理,既详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

8、萧楚女

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1915年,任《崇德报》主笔,并为《大议报》撰稿。1922年,任《新蜀报》主笔,不遗余力地宣传革命。1925年,任《中国青年》编辑,该刊的《新刊批评》专栏主要由他执笔。192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其代表作有《显微镜下的醍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

9、《劳动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由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人员编辑。

其宗旨是“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其特点是善于用生动、具体的事实,从工人工资、工时、劳动条件及工人的政治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证明资本家对工人掠夺、压迫的残酷各度,启发工人的觉悟,并及时报道各地的罢工斗争和建立工会的消息,指导工人运动。

10、《工人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大革命时期持续最久的党刊之一。1921年7月在北京创刊。

该判着重报道各地工人,特别是华北地工工人的生活境况。报道工人运动及罢工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工人的第一次罢工高潮和当时工人当时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同时,结合实际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受到工人欢迎,曾被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11、《政治周报》(《向导》周报——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创刊上海)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先后担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

它的内容主要是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宣言、报告和决议,还发表了不少的政论文章和通讯报道,并辟有“反攻”专栏,抨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其特点是注重用事实说话。

12、《中国工人》

中华总工会机关报。1924年10月创刊于上海,由中共中央主办,1925年5月成为中华总工 会机关刊物。这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总结我国工运动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助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充分作好战斗准备。

13、《热血日报》

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瞿秋白主编。它发表大量新闻和评论,报道上海工商力量群众的斗争,评述运动在全国开展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传播国际进步势力支持中国人民的信息。

14、《世界日报》

由成舍我个人创办的民间报刊。1925年2月10日创刊于北京,成舍我创办。它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没有多种副刊,曾聘请刘半农为副刊主编,发表过鲁迅的作品。

15、新记《大公报》

中国现代有广泛影响的民营报纸。1926年9月1日复刊,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等三人组成的“大公报社新记公司”接办。该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方针”。(由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副总经理)《大公报》以其言论著称,被誉为“经济独立的言论机关”,它注重对事实政治的报道,积极提供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16、国闻通讯社

《大公报》的附属机构。20年代教育有影响的著名私营通讯社。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设有英文部,向外国报纸提供英文稿。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

17、戈公振

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主编和著名的报刊史学家,我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开拓者。1912年参加《东台日报》的编辑工作。1914年调入《时报》馆,他前后在《时报》馆工作了15年之久,从校对、助理编辑,编辑一直升任为该报总编辑。曾主持创刊《时的了》的报红版面及内容的改革作出了贡献。曾先后在上海的国民、南方、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讲授新闻学,在杭州创办过暑期报学讲习所。1935年8月,戈公振应邹韬奋之邀回国创办《生活日报》。著有《新闻学撮要》、《新闻学》、《中国报学史》等。



二、表述题。

1、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一)《向导》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当时,中共中央尚未创办机关报刊,只是将原来的《新青年》作为党的理论刊物继续出版。直到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过以后,才筹办《向导》。

《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它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其特点是注重用马列主义有关帝国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配制,课刻揭露其野心,另外,利用大是事实和理论分析封建军阀统治的混乱,并指出其是社会混乱的根源。
板凳
 楼主| dog 发表于 10-3-9 07:22:50 | 只看该作者
(二)《中国青年》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a、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b、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

c、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我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其特点是: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上适合青年的需求。

2、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报有何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借鉴列宁党报刊思想和俄国党报经验创办起来的。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多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社会马列主主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的话文的正确方向;

(4)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而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为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发展道路迈出了第一步。

3、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 些重要发展?

(一)背景: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义青年团都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它们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

(二)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的重要发展。

1)从整体上看,中国工产党是先办中央报刊,然后在加强中央报刊的同时创办地方报刊。《向导》等中共中央机关报刊,面向全国发行,即使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心的北京,李大钊还秘密组织了《向导》的翻印工作。党的地方报刊却是在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一陆续创刊的。如中共北京地方党组织主办的《政治生活》周刊等。此外,有睦地区党组织也在此期间创办了自己的报刊,如神速建的《革命先锋》等。

2)在党报网络出现的同时,团报网络也形成了。《中国青年》很快就成为全国青年中具有巨大影响的刊物,团中央又在上海创办了面向工农青年的《平民之友》、《青年工人》等。

3)国共合作后,工人报刊、农民报刊、妇女报刊、学生报刊迅速发展,加入到革命报刊队伍。如《中国工人》、《中国农民》、《妇女声》等。

4、简要评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读刊号上,张季鸾以“记者”笔名写的社评《本社同人之志题》中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

(1)“不党”。该报强调其与当时中国各党派均无任何连带关系,但“不党”不代表中立,也并不敌视各党,而是原则上平等看待各党,纯粹是站在公民的角度来发表意见,除此之外,既没有什么成见,也无任何背景。

(2)“不卖”。强调不以言论作交蝗,以经济独立保证言论独立。

(3)“不私”。强调该报设有私用,给社会各力量提供言论平台:此举强调了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4)“不盲”。“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强调该报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总评:“四不主义”的提出,是对中国新闻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借鉴,它宗际上完整地提出了“文人办报”的理创,广泛吸取“政治家办报”(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办报”(对媒体社会责任感强调不够,但注重经营管理)两者的优点,提出了课具中国特色的“文章报国”理念。它的提出,是士阶层价值观念的表现,是士阶层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表述。

5、中国广播事业是怎诞生的?

同报纸一样,中国的广播事业也是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广播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全只得,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同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后由于未经中国政府批准而被取缔。同年5月底,美同新孚洋行也在上海办起广播电台,但因经费拮据而停办。1924年5月,美商开设公司与《申报》合作创办了一家广播电台,这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年8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久北洋政府还筹建了一批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从此,中国的广播事业开始迅速发展。

6、简述《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的周报。

(2)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具体体现在:

a、用大量典型事实报道和马在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况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真相。

b、十分注意和帝国主义在华的报纸和通讯社进行斗争,对他们的反华叫嚣给予坚决的回击。以极大的努力同时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

c、大力宣传了各个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并且同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进行了斗争。

(3)总之,《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普遍全国的政治常识,它帮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认清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大革命运动。

(4)《向导》的宣传报道也存在着缺点错误,主要是对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强调不够,甚至有错误的观点。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927-1937)

一、名词解释部分(新闻事业陈线分明,斗争激烈的历史时期)。

1、中央通讯社

简称中央社,是国民党的中央宣传机构。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萧同兹为社长。初期规模小,设备简陋。萧同兹上升后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通讯社开始发展壮大,国民党拔专款资助。

1932-1937年间,中央社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设立分社及“通讯员办至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并在国外设立办事处,与国外通讯社会互换新闻。中央社借此获得了大量的国际新闻,同时又切断了国内参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加强了对报纸的控制。在国民党的新闻统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2、《中央日报》

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顾孟佘兼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辑。1927年9月15日停刊。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该报初期曾为国民革命作积极宣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还发表过反对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文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骤变,反共拥蒋。1928年2月1日,上海版《中央日报》创刊,同年10月31日后停刊,1929年2月1日在南京出版,叶楚伧任社长,严慎予任总编辑。1932年实行社长负责制后,程沧波任社长,着手对《中央日报》编辑和经营两方面进行改进。《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网中心之一,成为国民党反共宣传的工具。

3、中央广播电台。

国民党广播网的中心。1928年8月1日正式开播(南京)1929年从德国购进大功率发射机,功率位居亚洲之冠。其广播节目有新闻、杂谈、演讲、教育、文艺节目等类型,其中新闻所占分量较重。它是国民党广播事业网的中心。

4、《布尔塞维克》

中共中央机关的理论刊物。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1932年7月1日终刊,瞿秋白任主编。它刊载了党的许多重要文件,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曲折历程和认识的反复;它是鲜明、最重要的功绩在予: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漫漫长夜中,继续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旗帜,宣传了党的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凝聚革命队伍对敌斗争;它严厉批判了托陈取消派和国民党改组派的反动言论,从思想上巩固了党的队伍,稳定了党心、民心,使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在复杂的形势下辨明了方向。

但是《布》在宣传上片面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主张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进行“无间断”革命。这种“左”倾的盲动策略,给当时革命斗争带来了损失。

5、《红旗》

中共中央机关报。1928年11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创刊时注重鼓动性,注意一切政治事变的报道,每周台新发生的政治事件或国家大事都发表评论,帮助读者认清事件的本质与意义。以后加强了指导性,又大量刊登中共中央的各种报告。宣言、决议及共产国际的文件、指示等。

6、《上海报》

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的报纸,在当时被称为“全国最好的地方报纸”。1929年4月12日,其前身为《白话日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主持。它是一张通俗报纸,创办第一天就公开宣告它和一切旧式报纸不同,“他们只说大人先生要说的话,我是想说社会中的朋友要说的话。总之,他们只是大人先生的喉舌,我是想做起码社会中朋友的朋友”。它以工人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工人运动、支持工人斗争是它的主要使命。它的内容除有社论、短评、消息、通讯、读者来信外,还有诗歌、故事、杂谈小品等,并配以漫画插图,国文并茂,活泼生动。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劳动者阅读,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报纸。

7、《红旗日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由《红旗》和《上海报》合并而成,李求实任主编。其目标是要成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反对帝国主主与国民党的喉舌。设有社论、专电、各地通讯、革命根据地来信,国际消息、小说等栏目。除报道国内外重要消息外,还刊载中共中央的宣言、决议、通告等,也发表中央领导人论述革命总是的理论文章。1930年10月30日起,《红旗日报》增出独立副刊《实话》,主要载刊论述党的路线和革命策略的文章,随报附送。1931年3月8日终刊。

8、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1932年3月20日在上海成立,简称“左翼记联”。由中国新闻研究会创立。联盟在国内及海外南洋等地发展盟员,并在上海法租界内创办国际新闻社,向国内外报刊供稿,报道的主要内容为抗日活动。除此之外,它还利用一些通讯社发布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1936年5月,联盟宣告结束。

9、红中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主要为昨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经劳战报和根据地消息。还编印“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

10、《红色中华》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其历史可分为两个阶级:(1)创刊-1934年10月3日,在江西瑞金出版。开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后改为4个单位的联合机关报。(2)1935.11.25-1937.1.29,在陕西瓦窑堡出版,开始只标明是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的机关报,后改称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在发刊词中称,“它的任务是要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红色中华》是一张办得生动活泼的小型报纸,除社论、新闻外,还辟有多种栏目。它登载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使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会及一切决议,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它传递中央政府的重要信息,使之贯彻到苏工人民群众中去)它积极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大力报道红军胜利消息。但是,由于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其在宣传上犯过一些错误。

11、《红星报》

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邓小平和陆宝一曾先后担任其主编。《红星报》除社论、要闻外,还没有《党的生活》、《列宁宝》等10个国宝栏目。

12、《青年实话》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年7月1日创刊于江西永丰、陆宝一、魏廷群先后任主编。它“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化大众化”,设置了多种栏目。刊登团中央决议与宣言传播团与青年群众经验,报道红军的战斗生活和参地青年拥军参军情况,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紧密社会党的中心工作,动员青年积极参加红军,保卫革命根据地。在宣传报道上,注意青年的特点,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通俗易懂。版面编排也注意配有插图、漫画。

13、邹韬奋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府家和出版家。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事件”中被捕入狱。

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包括此后的《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被称之为“韬奋精神”。主要作品《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14、范长江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为北平《展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与《大公报》投稿。一年后,成为《大公报》的撰稿人。1935年5月1日起,以天津《大公报》特纸通讯员名义高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施行能信”,陆续在《大公报》发表。1936年8月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有感情,刊出后广受欢迎。其代表作品《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



二、表述题

1、简述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

(1)历史:邹韬奋1926年接编《生活》击刊,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表现了坚决的抗日立场,用大量篇幅宣传抗日救亡活动,抨击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东北义勇军奋起抗日之后,《生活》周刊曾几次发丐捐款,支援抗日武装。1932年“一二•八”事松沪抗战时,《生活》周刊出版号外和特刊。1932年7月,国民党当局下令禁邮《生活》,后《生活》自办发行,且创下当时杂志发行的全国最高记录。1933年12月16日,《生活》被迫停刊。

(2)特色a、“以社会的改进为鹄”,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表现了坚决的抗日立场,用大量篇幅抨击国民党错误方针,宣传抗日救亡活动。还组织捐款,支援抗日。

b、“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文会友”。刊物成为读者“极好的朋友”。《生活》与读者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与读者进行交统,亲自处理读者来信。

c、稿件质量高。力求把“有益”与“有趣”结合起来。

d、文字明显畅快。

e、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2、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

(1)邹韬奋的新闻活动。

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狱。

(2)邹韬奋的办报思想。

a、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事业为目的。这是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相。他一向主张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要由大众来办,在实践中,他注重对正确思想的宣传,积极组织捐资,支持前线,痛批反动派的罪恶。他十分注重读者信箱。积极为读者服务。

b、主张办报要有个性。邹韬奋办报刊很强调要办出个性或特色,这种个性或特色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c、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主张用“一团和气”和读者“促膝谈心”,提出文字要“明显畅快”。

d、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言论上的独立精神,工作上的敬业精神,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

e、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处理好“事业性”与“同业性”的关系;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主和“为公择人”。

(3)总评: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的经验,办《生活日报》的主张,以及他的工作精神与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所提出的卓有见地的出版编辑观点,不仅在当时对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朝正确方向前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新闻事业的理论建设及具体实践,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补充]:“韬奋精神”?

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3、简要主席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1)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高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作这写施行通信,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1936年8月,他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2)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4、国民党的新闻编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1)历史背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相继发生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在全国取得统治地位,国民党在全国的新闻统制也随之建立。

(2)统制表现:在全国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扒行新闻检查制度等。

(3)建立过程:

a、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利用其统治权力,扩展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全国性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这个网络以《中央日报》、《中央社》和《中央广播台》为核心,集中在南京、上海、北平、汉口等大城市和参省会城市,此外还在几个大城市办了直属国民党中央的报纸。地方党报系统、地方广播电台系统和军队报刊系统。

b、为了控制新闻宣传,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党政府制定了许多专门的政策法规。甚至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做法,实行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由事后追惩改为事先审查,图书杂志要原稿送审。

5、简要评述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情况,特点与意义。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被迫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建工农红军。革命新闻事业也在新的革命道路上开始了新的征程。

(2)在农村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也因地制宜的采取标语、传单、布告、壁报等多种形式,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决议具体分析了红军宣传工作的现状,对于此后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技术作了详细规定。1931年3月,毛泽东以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部政治部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由此,《时事简报》成为根据地和红军初创阶段的主要宣传阵地。1931年11月-1934年9月红军长征前夕三年中,中央根据地迅速创建与发展新闻事业,初步形成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其主要机构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报、《青年实话》和《红星报》等。此外,其他革命根据地报刊和红军报刊也纷纷创办。

(3)特点:a、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b、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c、开展批语与表扬; d、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4)意义:a、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共建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 b、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

c、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

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新闻界有何变化?《申报》是怎样进行改革的?史量才的死说明了什么?

(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新闻界的变化。

A、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站在抗日救亡的最前列,积极宣传团结御侮,一致对外。在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华》等报刊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有关抗日的决议,宣言,反映人民群众的抗日呼声。在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活动迅速恢复,地下党组织在北平创办一批报刊。如《华北烽火》等。为了开展有海外的宣传工作,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创办了《救国报》,进行海外宣传。

B、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的变化。“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国土上屡次挑起事端,已经引起中国舆论界的关注和抗议。“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以前趋于保守的报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一为,积极刊载反对日本侵略,主张抗日的报道。但是,主张抗日的舆论却没有得到国民党支持。蒋介石要于右任打电报给张季鸾,要《大公报》主张“缓抗”。国民党的党办报刊采取两面照应,一方面七折八扣地报道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另一方面又竭力制造舆论,企图把人民的抗日呼声压下去。它们以“诉之国联”,“待公理”之裁决为宣传重点,掩盖对日妥协政策的实质,企图将人们的祖母引向“剿共”,结果反而引起公愤。

总之,“九一八”事变激起了抗日救亡宣传,经历了1931年和1932年的迅猛发展而遍及全国。但从1933年至1935年上半年受到压制。“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抗日救亡宣传随之出现新高潮。

(2)《申报》改革

骤变的形势使《申报》的纪念活动打断了,却深刻地教育了史量才,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申报》纪念六十周年,推出了一系理的革新活动:a、加强新闻,改进本埠新闻报道,在南京、汉口等29个城市设分馆,增加各地通讯;b、改革副刊《自由谈》,把它办成具有朝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c、改进副刊和增刊,以适应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d、出版书刊;e、兴办社会文化事业。由于这些措施的施行,申报馆成为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庞大的文化事业群体,《申报》和史量才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但是为国民党所不容。

(3)史量才被暗杀,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用极端手段维护其新闻统制、严防失控的一个案例。它说明了国民党的意力量是遏制乃至扑灭抗日救亡宣传。

8、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学术价值?

《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该书从主要观点到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本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该书史科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1、《解放日报》

它是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博古为第一任社长,它是由延安的《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而成。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报曾以大量篇幅报道战争情况,则时发表不可评论,对国际形势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多刊载国际新闻、宣传报道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倾向。

2、新华通讯社

它的独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其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通讯社。博古任社长。除总社不断扩大外,新华社还自1939年起开始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延安为总社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3、新华广播电台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开播。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以及后来创办的《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国内外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另外还有抗日歌曲,音乐戏曲等文艺节目。当时它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稿件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新华社的文字广播相配合,向国内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情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和主张。1943年春停播,直到1945年9月5日才恢复播音。

4、《救亡日报》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社长郭沫若,总编夏衍。初为国共合作,实际上是共产党掌握的报纸。它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是一张专靠技写、评论、实地采访以及文艺作品为内容的小型报。

5、《新华日报》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潘梓年任社长。在创刊词中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致力”。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6、《华商报》

中共领导创力的爱国统一战线报纸。1941年4月8日创刊,主要筹办人范长江任副总经理,胡仲特任总编,张友渔任总主笔。它以团结抗日为办报宗旨。创刊开始后就连载邹韬奋的长篇纪实报告《抗战以来》,影响巨大。

7、《译报》

是夏衍受中共江苏省委指派主持创办的“洋旗报”。1937年12月9日创刊,起初,其全部稿件均是从外文报刊翻译过来,12月20日被迫停刊。1938年1月21日,改名为《每日译报》,以商名义出版。出版1个月后,改变编辑方针,除了刊登该报的译文外,还增加自己编写的新闻,专刊和副刊。

10、“洋旗报”

上海“孤岛时期”,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美和日本帝国主主的矛盾,借用外国人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作为“洋旗报”,其中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等。



二、表述题

1、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1)1942年全党开始整风。同年2月初,在延安,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党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新闻界的整风运动指明了方向。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这是党报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党报的性质、任务及如何办好党报都作了具体指示。《通知》发出后,《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最前面,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和博古在延安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70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

(2)改版前,《解放日报》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改版后,面貌大变,集中表现在:

A、增强了党性、组织性。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B、增强了群众性。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观点。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

C、增强了战斗性。

D、改进了文风。

E、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新闻的实质和本源;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3)经过整风改革,不仅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同时还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

2、《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如何?有何重要经验、意义?

(1)《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在创刊词中它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致力”。报纸出版后很受欢迎,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38年10月25日,国民党军队撤出武汉,《新华日报》出版至24日,但25日就在重庆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在重庆出版了8年又4个月。

(2)《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奋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它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获得了胜利。对国民党采取的“战时新闻管制”,《新华日报》采取多种斗争方式,如“暴检”。《新》还经常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写一结文章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用其压制言论自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表里不一的做法。善于利用矛盾。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以“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取胜利。

(3)《新华日报》的许多做法和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A、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B、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C、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D、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3、论述上海“孤岛”时间的“洋旗报”及其进步意义

“孤岛”时期,上海租界内有哪些重要的抗日报刊?它们的斗争情况如何?(课本) 简述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与斗争(社科院1995)

(1)从1937年11月上海论陷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这五年时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作为“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

(2)这些“洋旗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为抗日活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简述抗战后国民党如何重建其新闻事业网并不断强化新闻统治的?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海、南京一带。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光在收复区扩展它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1945年9月,国民党行政院颁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收复区全国性事业委员会”拟定《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通过这些法令,原论陷区的敌伪报馆、电台、通讯社等各类新闻机构全部为国民党接收。

国民党不仅恢复出版自己的报纸,还抓住上海民营大报战时附道的把柄,将它们改造成国民党的准党报,使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

此外,战后国民党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集团虽然明抢抗战胜利果实,暗作反共内战准备,但在口头上还不得不高唱和平曲调,玩弄“和谈”阴谋,以应付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因此,国统区新闻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

(2)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3)随后,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三人又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的联合声明,在征得《宪政》、《国讯》、《民宪》等16家杂志社的签明后,于8月17日正式发表。庄严宣布自9月1日起不再送检,并将这一决定正式丞告国民党中宣部、宪政实施协进会和国民参政会。同时,《宪政》、《国讯》等10家杂志社还决定出版一份不向国民党政府办理登记手续,稿件全部不送检的《联合增刊》。随后,另一些刊物也加入进来。

(4)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9月初,这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5)“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陷入被动局面,国民党当局被迫于9月12日宣布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但收复区在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以前除外。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党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方法。至此,“拒检”运动获得巨大胜利。但是,国民党在公开宣布给予人民某些新闻出版自由权利的同时,仍在进行镇压进步新闻出版界,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的罪恶勾当。

3、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1)土改运动中,新华社和解放区的其他报刊、电台立即展开有关土改运动的宣传报道活动。但是,在土改初期,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也犯了不少右倾错误。

(2)诸多报道的失实,妨害了土改运动的展开,还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对此,知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主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侮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6月15日,该报整版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客里空是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但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总指挥部听到的一星半点材料胡编乱造,最后终于暴露马脚,被广大红军官兵从前线赶走了。6月18日,该报与新华社晋缓分社联名发表《关于“客里空”检查》,连载4天,将检查的重点提向报社领导人员,提出把肃请“客里空”与检查端正领导作风结合起来。该运动得到中共中央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推广到其他地区,新华社为此专门撰文。在其号召下,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自9月起普遍开展反对“客里空”运动。

(3)这场由《晋绥日报》发起的解放区新闻战线的反“客里空”运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A、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实,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B、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但是,在该运动中,也存在“左”的偏向,误伤了一些好人。
地板
哈里路雅 发表于 10-4-28 19:34:55 | 只看该作者
很强大啊!
5#
lingjiayou 发表于 10-6-10 18:30:34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才到第十章呢?
6#
DDLL33 发表于 10-9-1 19:27:14 | 只看该作者
也太好了吧!
7#
smartyixiu 发表于 10-9-25 19:01:14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强大
8#
xnncat 发表于 10-11-25 12:57:08 | 只看该作者

回 1楼(dog) 的帖子

很好很好
9#
迁徙的蝗虫 发表于 11-2-20 14:59:10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啊 谢谢诶
10#
汐雨漹 发表于 11-9-25 21:29:39 | 只看该作者
好多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1 05:59 , Processed in 0.11549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