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于廑六卷本《世界史》笔记 补完版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倏染 发表于 11-1-3 19:1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是这样的,我正在为期末考试复习,前几天在http://bbs.freekaoyan.com/read.php?tid-199937.html这个帖子里下载了吴于廑六卷本《世界史》笔记,然后今天看的时候发现上古希腊相当残缺。。也是找了完整版来。

因为我期末考试的范围在上古罗马就打止了,所以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问题。。所以是补完版一。。


本章重点:
1、爱琴文明的发生、发展及衰亡
2、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发展状况
3、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与海外殖民运动
4、斯巴达国家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5、雅典国家的形成及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6、希波战争的进程及战后奴隶制经济与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7、伯罗奔尼撒战争及战后希腊城邦间的混战
8、马其顿的兴起、亚历山大东侵及帝国的形成、瓦解
9、希腊文化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
一、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以及小亚细亚沿海的半岛地带。
希腊半岛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境内多山,海岸曲折。由于山海阻隔,分为北、中、南三大部分:北希腊包括马其顿、色萨利、埃皮鲁斯三个地区;中希腊包括阿提卡、科林斯、弗西斯等八个地区;南希腊即伯罗奔尼撒半岛,包括拉哥尼亚、阿卡亚等七个地区。希腊半岛无大河,只有一些不大的平原,土地一般也不肥沃,气候属于地中海型,夏旱冬雨,只适于种植葡萄和橄榄,不适于农耕,但不少地区出产大理石、陶土及许多金属矿藏。由于多山,半岛各地区交通不甚便利。
爱琴海上岛屿星罗棋布,且距离较近,有利于航海经商。东南与希腊隔海相望的是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和西亚,古代希腊人吸取了埃及和西亚的先进文化,创造了欧洲最古老的文化,对后世欧洲影响颇大。
希腊半岛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约公元前四千年代末,一批人从小亚细亚来到了希腊大陆和克里特等岛,他们讲非希腊语。根据传统说法,希腊半岛原先居民是皮拉斯吉人,海岛上原先的居民是勒勒吉人或卡里亚人。约公元前2000年以后,从巴尔干半岛来了一批人到希腊半岛,自称希腊人,并逐渐扩散到北希腊各个地区,又在后几个世纪里移入中、南希腊。公元前12世纪,希腊人部落发生了一次大迁徙,公元前一千年代初,说不同方言的诸希腊部落分成了许多支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而原先的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则逐渐与希腊人同化了。
二、爱琴文明
关于爱琴文化,最早的提出者是荷马史诗,修昔底德也有记载,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到克里特岛和米诺斯王,但数千年来,古典学者的这些记载,都被人们认为是虚构、传闻,并非真有其事,而且后来希腊人都忘记了过去的历史,所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在希腊文化之前还有一段光辉灿烂的爱琴文化,都以为希腊历史始于多利亚人入侵或公元前776年奥林匹克竞技会。因此爱琴文化的发现,是近代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成就,也使希腊历史上溯了千年之久。
1、克里特文明
希腊文明最先产生于克里特岛,公元前三千年代克里特就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并受到埃及的一些影响,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克里特原始社会逐渐解体,而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了青铜时代,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它们建有王宫,相互为霸权而争斗。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象形文字。约公元前1700年和1600年,克里特各城市宫殿两次被毁(是人民暴动还是地震?),重新修筑后的王宫规模更大,文字从象形发展为线形。即线性文字A,现在还未释读成功。
公元前1700-1400年是克里特文明最繁盛的时期,这时手工业相当发达,各种陶器制造得十分精美,王宫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墙上壁画属古代杰作。由于对当时文字未能释读。现在我们无法了解克里特文明的社会和政治情况,只是古希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保留了许多关于克里特文明的传说。
约公元前1500年和约公元前1450年,克诺索斯王宫接连被毁,随后希腊人开始侵入克里特岛,占领了强大的克诺索斯城邦,并在克里特人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线形文字B。但在约公元前1400年,克诺索斯的最后一个王宫被毁,这是克里特人发动了反希腊人的起义,还是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人发动了入侵,现在无法断言,不过,克里特文明从此衰落,并逐渐被人遗忘。
2、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包括公元前十五至十二世纪南希腊的迈锡尼、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的文明。
公元前二千年代初期的南希腊,大概在克里特文明的影响下,当地氏族部落里的贵族修筑了一些宫殿作为其住宅。约公元前1600年,阿卡亚人部落来到南希腊,摧毁了原来的宫殿,在它的废墟上修建了竖井式坟墓,这种墓中有许多金、银殉葬品,说明阿卡亚人也进入氏族社会解体阶段,氏族贵族实力雄厚。约公元前1500年,圆顶墓代替了竖井墓,同时出现了宫殿式城堡,产生了迈锡尼、派罗斯等城邦。约公元前1450年,由迈锡尼等地去的希腊人掌握了克里特的统治权,半个世纪后,他们在克里特的统治被摧毁。于是把他创造的线形文字B带回了南希腊。
他们留下的文书为我们提供了迈锡尼等城邦的政治、经济的大体情况。城邦统治阶级包括王、将军、王的扈从、土地所有者和各种官吏,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土地分为私有和公社所有两类,私有地基本上为统治阶级所有,公社所有地在公社内部具体分配情况不详。但有的份地所有者同时占有一块公社所有地或租佃一块公社所有地,可见公社所有地正在被兼并或占用的过程中。奴隶有属于王室的,也有属于私人的,奴隶从事耕种手工业或农业劳动,仅能领取一点口粮过活。迈锡尼文明就是一种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文明。
由于阶级矛盾尖锐,迈锡尼诸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后半期已经削弱,许多城市都在加强其卫城的防御设施。有些城市已遭受破坏,但它们随后却对小亚的特洛伊进行了十年的侵略战争,虽然最后取得胜利,但迈锡尼诸邦更加衰落,公元前十二世纪,多利亚人逐渐南下,迈锡尼诸城邦不久灭亡。
三、荷马时代
1、荷马史诗
多利亚人的南下引起了希腊各部落的大迁徙。公元前十一至九世纪,迈锡尼时代的王宫、王陵消失了,精美的手工制品不见了,总之,遍及希腊各地的氏族制度淹没了前一时期少数地区的文明,希腊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暂时、局部的曲折过程。
公元前十一至九世纪的希腊留下的主要文化遗产是“荷马史诗”,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荷马时代”。“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伊利亚特》主要写特洛伊战争第十年的一段故事;《奥德赛》主要写希腊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后回国途中历险的故事;所以史诗中既有关于迈锡尼文明时期的传说和神话,又有对荷马时代社会情况的反映。
2、荷马时代的社会状况
(1)生产力水平:荷马时代的生产技术,在某些方面比迈锡尼时代落后,但农业和畜牧业却已相当发达,史诗中描写了当时的生产情况,人们用牛挽犁耕地,通常深耕三次,收获则用镰刀,家畜有牛、羊、猪等,畜群的多少往往用来说明一个人富裕的程度。史诗中不仅说到青铜器,而且说到铁器,铁器的出现是荷马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说明荷马时代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局部的、暂时的曲折,但从总的方面来说,生产力仍在发展,这正是整个希腊都进入氏族制度解体、国家即将产生的前提。
(2)氏族内部的分化:荷马时代的氏族已是父系氏族,若干亲属氏族组成一个胞族,若干亲属胞族组成一个部落。氏族部落的首领们从公社土地中获得大片土地,普通氏族成员则逐渐失去自己的份地,贫困不已,而占有大片土地的氏族部落首领拥有大批畜群和其它财物,开始剥削奴隶的劳动,逐渐变成氏族贵族,史诗中提到的“英雄”大概就指这些贵族。
(3)奴隶制的发生:氏族贵族形成最初的奴隶主,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俘虏或者直接成为奴隶,或者由战胜者卖给奴隶贩子,再转卖给他人为奴,奴隶贩子还到处掠夺、拐带人口,把他们卖为奴隶。奴隶必须为主人从事各种劳动,奴隶主则把奴隶视为自己的财产,甚至可以任意处死奴隶。
(4)军事民主制:荷马时代的部落或由部落组成的小民族设有以下机构和职务:①议事会:原来由各氏族族长组成,这时已成为氏族贵族会议,这是一种常设性机构,遇有大事,都要在这个会议上讨论通过。②人民大会:部落里的全体成年男子参加,原则上它属最高权力机构,在战争紧要关头常常召开这个会议,但史诗已反映出它由贵族把持,贵族往往打击报复持反对意见的参加者。③军事首长(巴赛勒斯):主要职权是统帅军队和领导作战,并掌管宗教祭祀,原则上他们由选举产生,事实上已经逐渐世袭,他们还不是真正的王,但已体现出王权的萌芽。
军事首长的军事统率权和议事会、人民大会的存在,这就是军事民主制。总之,在荷马时代,由于氏族制的解体和阶级的发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条件已经出现,所缺少的只有一种暴力机构——国家,于是,在下一个历史时期终于发生了国家。
第二节      早期希腊
一、奴隶制城邦的产生
荷马时代以后,公元前八至六世纪期间,希腊人不仅在其本土和小亚西海岸先后建立起许多奴隶制城邦,而且通过殖民活动在殖民地建立了许多城邦。它是一些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若干附近村落的城邦,它们的特点就是小国寡民。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平民反对氏族贵族统治、扫荡氏族制度残余的过程。因此这一时期,有的史书称之为殖民时期,有的则称之为古风时期。
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希腊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农业上铁制工具推广普及,陶器制作也大有进展,远销海外。造船方面,开始建造有三层浆的大船。农业、手工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金属铸币在各地纷纷出现,广为流行,商人也出现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荷马时代已开始解体的氏族公社进一步分化瓦解,氏族贵族不仅占有了公社的大片土地,而且用种种手段掠夺小农的份地,高利贷就是其中之一,他们通过放高利贷,不仅夺占小农土地,还把无力清偿债务的人变为债务奴隶,剥削他们的劳动,甚至把他们卖往海外。氏族贵族还利用自己在氏族中的特殊地位逐渐取得统治权。公元前八世纪,在希腊多数地区,原先的巴赛勒斯已经失势,贵族会议掌握大权。在自由民中,与贵族对立的是平民,平民主要是小农和手工业者,小农反对氏族贵族,主要是为了解除债务,免受奴役,保持水片土地。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少数平民由于经营工商致富,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他们为了改变自己在政治上无权的地位,为了向海外掠夺更多的奴隶,往往联合下层的小农和手工业者共同向氏族贵族作斗争。公元前八至六世纪的希腊历史充满了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平民取得了最后胜利,氏族制度也在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变革和改造后最终为不同政体的奴隶制国家所代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城邦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即并非通过选举而取得政权的独裁者。他们为了博取平民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打击氏族贵族,没收他们的财产,或多或少改善下层平民的经济情况,推行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的政策。但僭主统治为期一般都不长久。因为当氏族贵族受到打击、奴隶制发展起来以后,这种僭主政治就失去了存在的历史条件。
二、对外殖民
1、希腊人海外殖民的原因
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活动。当时希腊普遍存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平民在政治上要求公民权,在经济上要求免除债务奴役和保有小块土地,而这个也正是他们保有公民权的前提条件。在长期复杂的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失去公民权的人很多,他们为了生活,寻找新的土地,出路往往就是海外殖民。
其次,由于希腊各邦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生存压力,马克思在分析古希腊和罗马对外殖民的原因时曾说:“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公民权要由一种不可违反的一定数量对比关系来决定。那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
最后,工商业奴隶主为了寻找原料和奴隶来源,进一步扩大财富,希望在海外建立贸易据点;在城邦斗争中失去政治地位的上层分子,也企图在海外重新建立自己的政权。因此,在BC8—6世纪,希腊各邦掀起了一个向海外殖民的热潮。
2、希腊人殖民的范围
当时希腊人殖民的范围,较近的包括爱琴海北岸和希腊西北部一些地区,较远的包括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黑海沿岸许多地区。意大利、西西里许多地区以至今法国南部和西班牙东南部,地中海东南部。由于有腓尼基、埃及等古老国家的存在,希腊人的殖民活动受到限制,只在北非建立了昔兰尼殖民地,在埃及有一个居民点(当时埃及国王同意给希腊人居住的)。在西地中海的殖民也遇到了迦太基人的竞争,希腊人的每一殖民地都是一个城邦,依照本土城邦形式组成,一般都带来母邦习俗和传统,政治上完全独立。有些殖民城邦的人外出还建立了新的城邦,这与殖民地本身的平民与贵族斗争有关。
3、希腊人殖民活动的后果
希腊人的殖民活动是对有关地区原居民的侵略行为,殖民者所到之处,占地筑城,霸占当地人的土地分给殖民者,殖民地不断爆发了一场反希腊殖民者的战争。
希腊人的殖民活动,给被侵占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给希腊带来了大量财富和奴隶,还大大扩张了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海外市场。在殖民活动过程中,希腊奴隶制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日益壮大,因此,希腊的殖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希腊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此外,希腊人的殖民活动,是在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不是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而是使城邦政体在本土得以巩固和发展,在海外建立起更多的殖民城邦。
在众多的希腊城邦中,最强大而且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它们在奴隶制经济和政治上各代表一种类型,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两个奴隶制城邦集团的两大霸主。
三、斯巴达
1、国家的形成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地区。早在迈锡尼文明时期这一地区就有一个奴隶制城邦,即荷马史诗中的斯巴达,后由于多利亚人的南侵,原先的城邦消失了,因此“斯巴达人”以后专指居住于此的多利亚人。
斯巴达人原有三个部落,定居斯巴达后,他们的血缘关系逐渐融化在地域关系之中,分成五个村落,斯巴达城邦就是由这五个村落联合而成,随后他们开始对周围地区实行武力征服,把一部分被征服者变为他们的农业奴隶——希洛特人,而把另一部分人当作政治上从属他们但有人身自由的边区居民——庇里阿西人。
约公元前800—730年间斯巴达征服了拉哥尼亚,国家大约也在这段时间由于阶级矛盾的尖锐、激化而产生。公元前740—720年,斯巴达发动了对美塞尼亚的第一次侵略战争,结果美塞尼亚战败,大部分人沦为希洛特人。但是战争也使斯巴达内部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更加尖锐,战后,由于平民没有公民权,不能分取美塞尼亚的土地,因而发动了一场反对贵族的起义,而美塞尼亚人因不甘受奴役也发动了起义,从而爆发了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美塞尼亚人坚持斗争十多年后再次失败。战争期间,平民继续发动反对贵族的斗争,要求重新分配土地。
总之,斯巴达人在长期的征服战争中加剧了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在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激烈斗争的过程中,斯巴达国家大约到公元前7世纪完全形成,而关于国家形成的具体情况,则没有确切的历史资料。
2、阶级关系
斯巴达的居民基本分为三个阶级:(1)斯巴达人:他们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从国家手中领得份地,同时领得耕种份地的希洛特人。这种土地和奴隶的所有权属于斯巴达国家,只能世代相传,不能买卖。斯巴达人有公民权,主要职责是从军作战,他们不从事生产,专靠剥削奴隶为生。(2)庇里阿西人:是没有公民权而人身自由的小生产者,他们从事农业、手工业或商业,必须向斯巴达人纳税并服兵役。(3)希洛特人:是斯巴达人的农业奴隶,他们必须为斯巴达人耕种份地并将收成的一半交给主人。虽然个别斯巴达人无权买卖希洛特人,但斯巴达国家可以任意杀害希洛特人,希洛特人还必须在斯巴达军队中服各种劳役,有时还必须充当轻装步兵随同斯巴达人作战。
3、贵族寡头政制
斯巴达国家采用奴隶主贵族寡头政体。城邦有两个国王,分属两个家族,职位世袭,具有同等权力和地位,他们的权力主要在于宗教和军事方面,平时实际权利有限,战时由其中一人统率军队出战,才有决定军事行动的大权。长老会议是斯巴达城邦的重要权力机构,两个国王为主持者,另28人由公民大会从年过六十的贵族中选举产生,终身任职,凡国家大事都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再交公民大会通过;同时,长老会议又是最高司法机关;长老会议表决的方式是投票。公民大会由斯巴达全体年满三十的男性公民参加,在形式上长老会议的决议由公民大会通过,长老和监察官也由这个会议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公民大会既不能提议或讨论,也不能举手或投票,表决和选举都用呼声来表示,呼声高便算是议案通过或候选人当选。监察官有5人,每年选举一次,有处理国王、长老和公民之权,但其权力主要是用来镇压奴隶的,他上任的头一件事就是向全体希洛特宣战,以便随时镇压和屠杀。公元前7世纪后,他们逐渐掌握了城邦主要实权,如国王出征时随军监督,主持长老会议,召开公民大会等。
由于城邦大权掌握在一小撮贵族奴隶主手中,所以它的政体是贵族寡头政制。
4、军事制度
斯巴达人全民皆兵,以陆军为主。全体斯巴达人都必须参加军事社团,平时一起进餐,一起出操。斯巴达人的军事训练非常严格,儿童到了7岁就要接受初级的军事训练,从20岁起还要接受10年正规的军事训练,30岁后才允许成家,但白天必须在军营生活。斯巴达人还认为,只有健康的母亲才有强壮的战士,所以斯巴达少女也必须接受军事训练。
5、伯罗奔尼撒同盟
公元前539年,斯巴达为了对内镇压希洛特人的反抗,对外寻求支持者,便与一些城邦结成了军事同盟。由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大多数城邦都加入了以斯巴达为首的同盟,史称伯罗奔尼撒同盟。加盟各邦表面上一律平等,实际上斯巴达一手操纵,遇有战争,各邦不仅有义务向斯巴达提供战费,还要接受斯巴达指挥,各邦如果不经过斯巴达和盟邦代表大会的同意而独立对外作战,便不能得到全盟的支持和援助。所以伯罗奔尼撒同盟是斯巴达争夺希腊霸权的重要工具。
四、雅典
1、提秀斯改革与国家的萌芽
雅典位于中希腊东南部的阿提卡半岛,在荷马时代,阿提卡的居民分属四个部落,每部落有三个胞族,每个胞族有三十个氏族。多利亚人南下时并未侵入阿提卡,但其他地方的居民纷纷逃来,被接受为阿提卡的公民。同时,由于社会有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阿提卡各氏族许多成员逐渐迁徙他处,与其他氏族成员杂居一起。这些迁往其他氏族地区的阿提卡人,当然不属当地氏族,有时不免互相争执甚至互动干戈,因此有了传说中的提秀斯改革。
提秀斯据传是雅典第十代国王,是雅典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者,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两项重大改革:一是废除了阿提卡各城镇的议事会和行政机构,把邻近的几个村社联合起来,设立了以雅典城为中心的议事会和行政机构,从而结束了以前各部落各自为政的局面。二是他规定按照财产多少把雅典公民分为三个等级,即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农民、手工业者是没有任何特权的平民,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各种官职、掌管宗教仪式、解释法律等等。提秀斯的改革,意味着雅典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逐渐产生,是雅典国家形成的标志。公元前8世纪末,雅典国家初步。
新成立的雅典国家还保留了许多氏族贵族制度的残余,它的国家管理机构主要是执政官、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并无实权,执政官从贵族当中选出,以前十年一任,从公元前682年起一年一任,到公元前7世纪中期,执政官增至9人,其中首席执政官、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各一人,司法执政官6人。首席执政官又称名年执政官,即可以用他的名字作为在任之年的纪年,执政官任满之后就进入贵族会议。贵族会议握有推荐、制裁执政官以及审判刑事案件等大权,成员终身任职,所以贵族会议实际上是雅典城邦的统治机构,正因为广大平民没有丝毫权力,因此从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城邦内部就出现了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这种斗争又为雅典肃清氏族制度残余、向奴隶制民主共和国转变创造了条件。
2、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原因:
(1)雅典国家建立之后,广大的农民、工业者、商人以及外来居民这样一个庞大的平民阶层没有获得任何权力,而贵族却依靠特权霸占土地,发放高利贷,剥削和压迫平民,贫苦农民只能租种贵族土地,因为要把收成比重的5/6交租而被称为“六一汉”,农民如交不上租或还不起债,自己及儿女都将沦为债务奴,有的甚至被债主卖到外邦为奴,因此平民对贵族的不满日益加深,迫切要求废除债务奴隶制。
(2)新兴工商业奴隶主与氏族贵族在政治经济上也有矛盾,他们虽有经济实力,但因出身平民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所以也反对贵族专横,要求分享权力,由于他们需要平民的支持,因而同意平民取消债务的要求,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
所以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焦点有三方面:一是土地,二是债务,三是政治权力,这种斗争引起雅典的政治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动。
经过:
(1)基伦暴动
公元前630年,贵族出身的基伦企图依靠自己的亲信,利用平民反对贵族的机会发动政变,以建立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基伦曾是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的胜利者,在雅典也颇有势力,但由于他没有发动群众导致政变失败,基伦同其兄弟出逃,其党羽尽被杀害。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说明雅典内部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已日趋尖锐了。
(2)德拉古法典
雅典一直没有成文法,只有传统的习惯。贵族利用手中的权力任意解释说明。为了避免贵族随便杜撰或仿造习惯法,广大平民经常要求制定成文法。在他们的压力下,贵族被迫让步。在公元前621年,委托司法执政官之一的德拉古编订成文法。但德拉古法典只不过是把旧的习惯法换成了文字而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贵族的专横,但本质上还是维护贵族专政的。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平民的要求,反而使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更加激化。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平民开始酝酿武装起义,贵族闻讯大为震惊,被迫选择梭伦为执政官。
(3)梭伦改革
梭伦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因经商而致富,他接触过广大下层平民,了解他们的要求,但政治上他倾向下工商业奴隶主,反对贵族专政。在雅典国内矛盾白热化的情况下,贵族鉴于他的出身,平民鉴于他的经历,一致推选他为第一执政。
公元前594年,梭伦上台以后立即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①颁布“解负令”,取消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恢复债务奴的自由,归还其土地,并禁止债务人以自身或家人作抵押。此外,国家还出资赎回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的奴隶。②修改宪法,规定全体雅典自由民,不论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一般以农产品来计算,也可用货币收入折合成实物来计算,收入达到500麦斗(1麦斗合52.3公升)谷物或油、酒的为第一等级,达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因为他们有养一匹马的资财,且战时服役于骑兵而称“骑士级”。达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因为他们有资财获得一对牛耕田而称“双牛级”。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等级不同则政治地位不同,一、二等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并充当骑兵,第三等级可担任一般官职,并组成重装步兵,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只能参加公民大会,充当轻装步兵。③改革政治机构,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各等级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并选举官职,以此来削弱贵族会议的职权。又在贵族会议之外另设了一个400人议事会,由雅典的4个部落各选出100人组成,一、二、三等级的均可当选,主要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此外,还设立了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四个等级的公民中选出,参加审理案件。这些改革限制了贵族会议的部分权力。④鼓励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如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新的货币制度、统一度量衡、奖励外邦工匠移居雅典、提倡每个雅典人学会一种手工技术等等。
梭伦改革对氏族制度又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富有的工商业奴隶主从此开始分享政权,为雅典日后向奴隶主民主政治过渡创造了条件。同时,取消本族债务奴,使雅典从此以后主要奴役外籍奴隶,奴隶制的发展迈向更高阶段。但梭伦改革并没有满足平民重分土地和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要求,也没有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400人议事会),血缘氏族部落依然存在,贵族的优势没有被彻底摧毁,因此,梭伦原本作为贵族与平民之间调停人的身份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但现在招致了各方都对他的改革不满和反对,公元前572年,梭伦被迫离开雅典,长期在外出游。
(4)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
在梭伦出国旅行的第五年,雅典发生了党争,甚至连执政官都选不出。党派之争形成于梭伦改革前后,当时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形成了三大派别,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平原派代表贵族利益,仇视梭伦改革,企图恢复旧秩序;海岸派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力争保留梭伦改革的成果;山地派则代表农民、牧民、雇工的利益,对梭伦改革并不满足,要求重分土地。
由于三大派别相争不下,公元前560年,贵族出身的庇西特拉图在山地派的支持下用武力夺取政权,实行个人独裁统治。庇西特拉图执政期间,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小农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政策,如发放低利贷款、救济贫困农民、减轻土地税收、鼓励种植橄榄和葡萄、设立巡回法庭审理农村案件,将司法权深入到贵族把持的农村、建造舰船,加强海军建设、增辟殖民地,发展海外贸易、修建、美化雅典城等。庇西特拉图时期,雅典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
但公元前527年庇西特拉图去世后,其子继承僭主之位,却实行残暴专横的统治,失去了平民的支持,雅典贵族乘机勾结斯巴达人推翻了僭主政权,重新恢复了贵族寡头政治,由于贵族把梭伦改革以来取得公民权的人从公民册上除名,平民又掀起了反对贵族的斗争。山地派和海岸派联合起来,粉碎了斯巴达人的干涉,推翻了贵族政权,推举克里斯提尼为执政官,并支持他进行改革。
(5)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作为平民领袖开始实行改革。首先,克里斯提尼废除了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代之以十个地域部落,每个地域部落包括三个新的“三一区”,其中一个在城市附近,一个在沿海,一个在内地,阿提卡各村社分属三十个三一区,从而分属十个地域部落。克里斯提尼废除了四个部落,也就取消了400人议事会,他设立了500人议事会,由十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成为雅典国家的重要行政机构,公元前504(501)年,雅典人又从十个部落中选出十司令官,他们在后来雅典政治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
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还制定了贝壳放逐法。它规定,由公民大会用贝壳或陶片对可能危害国家的人进行投票,如果超过6000票,此人将被放逐国外,10年后方可回国,但不牵连其党羽和家属,以防止大规模的屠杀和僭主政治的建立。
经过克里斯提尼改革,到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的地域组织已经系统地取代了血缘组织,同时,取代四部落的十部落也具有军事意义,十司令官的出现说明雅典武装力量的机构趋于完备,雅典奴隶制国家终于形成了,奴隶和自由民的对立、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代替了平民和贵族之间的对立。
第二节    古典时代
希腊的古典时代,指公元前5—4世纪前期,是希腊奴隶制城邦发展到极盛然后又走向衰落的时期,它以希波战争为开端。
一、希波战争
1、战争背景
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奴隶制城邦刚完成了自己的形成过程,就面临波斯帝国的威胁。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皇帝居鲁士征服小亚细亚,小亚西海岸的希腊城邦从属于波斯的统治之下。大流士于公元前513年从小亚侵入欧洲,进攻游牧的西徐亚人,失败而归,回师途中侵占了色雷斯,色雷斯以西的马其顿也臣服波斯。这样,希腊各城邦直接面临波斯威胁。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米利都人反抗波斯,并寻求雅典和斯巴达的援助,斯巴达没有响应,雅典派出了一支舰队支援,取得了最初的胜利,但公元前494年波斯大军镇压了小亚米利都人的起义。
2、战争前期:
波斯镇压小亚希腊人的起义之后就把矛头指向希腊本土。公元前492年,大流士派水陆两路大军沿色雷斯海岸向希腊推进,由于海军遭风暴之灾,陆军受色雷斯人袭击,未能成功,大流士并不甘心,又派使者到希腊各邦索取土和水,企图让他们臣属波斯。公元前490年,大流士派大军从小亚横渡爱琴海,在马拉松登陆,雅典一方面派使者向斯巴达求援(遭到斯巴达拒绝),一方面派十司令官率一支公民兵抵抗。面对强大的波斯军队,为了免于沦为奴隶,十司令官以多数通过决定一战。马拉松一役,雅典人以高昂的士气,巧妙的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将波斯人赶回了小亚。这次战役后,雅典人全力发展海军,为壮大海上力量,新建造了200艘战舰,同时,希腊一些城邦结成了反波斯同盟,斯巴达被推为同盟军队统帅。
公元前480年,波斯皇帝薛西斯再率水陆大军侵入希腊,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率希腊军队扼守温泉关,斯巴达王率军奋战,最后由于寡不敌众,300名将士全部战死,波斯军队长驱直入中希腊,雅典人只好撤出退到海上。波斯人进入雅典卫城后,抢劫一空,并纵火烧毁卫城。而雅典海军则在萨拉米斯海湾诱敌深入狭窄海湾作战,并以300艘战舰破敌1000余艘战舰。这场海战后,薛西斯只得退回亚洲。希腊人终于消除了波斯人对他们的威胁。
二、希波战争后期和战后
1、战争后期
公元前478年以后,希腊与波斯间的战争时断时续地进行到公元前449年,对希腊本土影响不大。而从这后,斯巴达与雅典间的矛盾却在发展。斯巴达原为希腊盟邦反抗波斯的军事统帅,雅典人则掌握海外作战的主要力量海军。公元前478年底公元前477年初,雅典与爱琴海岛屿和小亚西海岸许多希腊城邦结成同盟,目的是劫掠波斯领土,以报复他们过去的损失,各盟邦或出战舰或出钱,金库设在提洛岛,所以称为提洛同盟。同盟有代表大会,雅典为同盟领导,势力日趋强盛。斯巴达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把伯罗奔尼撒半岛各城邦拉进以它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积怨颇深。公元前457年斯巴达与雅典开始发生武装冲突,公元前449年,雅典与波斯缔结和约,波斯承认小亚西海岸希腊城邦的独立,放弃对爱琴海的霸权,希波战争正式结束,雅典成为爱琴海霸主,它与斯巴达的矛盾成为希腊城邦间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2、战后奴隶制的发展
希腊的奴隶制度分为两大类型:斯巴达型和开俄斯型。斯巴达型奴隶是被征服的希腊人,开俄斯型奴隶是买来的非希腊人,在剥削方法上两种类型略有不同,斯巴达型奴隶主要用于从事农业,并交纳一部分收成;开俄斯型奴隶用于各种生产劳动、家内劳动甚至充当奴隶主的管家。但总的来说,两种类型的奴隶都是奴隶主阶级的财产,所以古代希腊人同把他们列为奴隶。雅典及许多工商业为主的希腊城邦属于开俄斯型奴隶制,斯巴达及克里特岛诸城邦的奴隶制属于斯巴达型。
希腊战胜波斯后,雅典等城邦的工商业大有发展,所用奴隶增多,一般小农也可占有一两个奴隶,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通过奴隶市场进行交易。斯巴达的奴隶最多,雅典也是当时奴隶最多的城邦之一。
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引起了奴隶的强烈反抗。约公元前464—455年,斯巴达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历史上称之为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起义者给奴隶主以沉重打击,斯巴达不得不同意起义者及其子女作为自由人永远离开斯巴达,这使斯巴达失去大批奴隶,经济损失惨重。公元前413年,斯巴达侵入阿提卡,雅典2万多名奴隶乘机逃亡。公元前412年,雅典入侵开俄斯,岛上奴隶乘机大批逃亡。这都给当地奴隶制以打击。
公元前5世纪,希腊各城邦的自由民内部也有大土地所有者与小土地所有者、富人与穷人、奴隶主寡头派与奴隶主民主派的斗争,但总的来说自由民的分化不太激烈。当时斯巴达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能买卖,一般公民虽然政治上没有多大权利,但是他们保持了自己的一块份地,同时也就保持了自己的公民权和剥削奴隶之权。庇里阿西人虽无公民权,但经济上也能维护其小康局面。在雅典,债务奴隶制早已废除,公民中的小农和手工业者在经济上地位较稳定,政治上也享有一定权利。雅典还有许多无公民权而有人身自由的外邦人,他们一般从事工商业,其中有些人很富有,现在很少见到公元前5世纪时的卖地文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农的分化在公元前5世纪远没有以后那样剧烈。因此,在奴隶与奴隶主的对立中,自由民中的下层或小所有者在政治上通常站在奴隶主一边,所以当时城邦是巩固、繁荣的,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当时以自由民与奴隶的矛盾表现了出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
3、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
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雅典政体逐渐向奴隶制民主制发展。希波战争中雅典确定其海上霸权的是海军,而海军成员主要是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在海外,他们的代表人物利用这支力量对外争夺霸权,对内反对贵族寡头派,并逐渐剥夺贵族会议支配国家政事的权力和地位,使其变为主管宗教事务的机构。
伯利克里时期,民主制又有发展,他大大加强海军力量,取消贵族会议的一些权力,壮大平民力量,从而使雅典城邦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繁荣阶段。
当时,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国家大计。500人议事会仍从十部落中各抽签选50人组成,每部落所出的50人轮流在一年的大约1/10的时间里担任议事会的主席团,处理日常政务,召开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监察司法机关,有6000名陪审法官,监督公职人员的工作。最重要的官员十司令官在公民大会上举手选出,连选连任,不仅统帅军队且参与政治,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
雅典民主政治不仅排斥奴隶和外邦人,而且恰恰是剥削和压迫奴隶及盟邦的工具,为了发放津贴,需花费大笔金钱,这些钱,来自劳昂银矿万名奴隶的血汗,来自同盟金库即盟邦劳动人民的血汗,雅典奴隶主之所以让一部分公民在政治上有一定权利,在经济上得些津贴,正是因为需要他们作为一支武装力量,对内镇压奴隶,对外镇压盟国,并与其它国家争夺霸权,因此,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正是奴隶主阶级实行专政的一种手段。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
1、起因
斯巴达和雅典是希腊各城邦中的两霸,希波战争后,它们之间的矛盾逐渐以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两大集团对立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公元前457年以后,双方陆续发生过一些战争,都想瓦解对方的同盟。由于相持不下,公元前446—445年间双方签定了三十年和约,但是,不仅斯巴达和雅典的矛盾难以调和,而且斯巴达的重要盟邦科林斯和麦加拉与雅典也有海外商路和殖民地之争。斯巴达和它的盟邦对于雅典的海上霸权尤其不能容忍,便以雅典流放伯利克里并解散提洛同盟为条件发出最后通牒,于是爆发了波及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2、经过和结果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431—421年是第一阶段,公元前421—415年双方一度休战;公元前415—413年是第二阶段;公元前413—404年是第三阶段,最后以雅典的失败告终。
在第一阶段,斯巴达多次派兵骚扰阿提卡,雅典不得不把农村人口集中到城市,派海军在伯罗奔尼撒沿岸巡行,打击斯巴达及其盟邦。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雅典城流行鼠疫,损失巨大,伯利克里亦病死。斯巴达也受打击不小,双方两败俱伤,于是公元前421年签定和约,原则上恢复战前状态,但实际上双方都未退出所占土地,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公元前415年,雅典出兵攻打西西里的叙拉古,斯巴达出兵援助,结果全歼雅典军队。公元前413年双方再起战火,斯巴达改变了过去短期侵掠阿提卡的政策,采取了侵入阿提卡并长期驻守的新办法。在这种情况下,雅典2万多奴隶逃亡投向斯巴达,而且由于西西里惨败,雅典海军损失巨大,盟国乘机摆脱它的统治。公元前411年,雅典贵族寡头发动政变,一度夺取了政权,但不久失败。斯巴达看到要战胜雅典,没有强大的海军是不行的,于是斯巴达求援波斯,得到了金钱和舰队。公元前408年以后,雅典海军连战连败,斯巴达包围了雅典城,公元前404年,雅典只好宣布投降。
科林斯等邦主张消灭雅典,斯巴达则认为雅典对希腊人有功,不宜过分苛刻,于是提出以下条件:(1)摧毁雅典城至海港的长墙;(2)除12艘船外,交出全部舰只;(3)服从斯巴达领导。雅典予以全部接受。斯巴达这样做,并非对雅典宽容,主要是利用雅典来平衡科林斯、麦加拉等邦的力量,避免盟邦过于强大。
伯罗奔尼撒战争从头至尾是一场争夺霸权的斗争,它给希腊各邦带来不同程度的灾难,从此以后,希腊各邦自由民内部分化又趋于激化,原来作为城邦支柱的公民兵随着小所有者的没落而衰败,希腊开始转入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四、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奴隶制又有了新的发展。战争使大批战俘成为奴隶,奴隶数量大增,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之中,带动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奴隶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奴隶主不断兼并土地,形成了奴隶制大农庄。与土地兼并集中同时出现的现象是小所有者土地的丧失,他们失去土地后,或者沦为城市游民,或受雇于大土地所有者,或到外邦充当雇佣兵。这样,除奴隶主和奴隶的尖锐矛盾外,自由民内部贫与富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邦不仅奴隶大批逃往山林地带聚众起事,而且贫民反对富人的斗争也风起云涌,公元前399年斯巴达发生了基那敦组织起义的密谋;公元前370年阿哥斯发生了“棍棒党”起义。这表明,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已随奴隶制的发展而到来了。这时,随着自由民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土地和公民权,城邦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支柱——公民兵。不仅如此,丧失土地和公民权的人或企图联合奴隶起事,直接威胁城邦生存,或变为雇佣兵,成为企图实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家的工具,城邦制度受到严重打击。更严重的是,城邦之间的争霸和混战,加速了城邦制度的灭亡。
五、马其顿称霸希腊
马其顿地处希腊边疆,居民成分复杂,文明开始较晚,希波战争时期才开始与希腊人接触,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同希腊各邦往来日益增多,并逐渐随希腊的衰落而强盛起来。
马其顿是在腓力二世时期(公元前350—336年)发展起来的,腓力年轻时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也熟知希腊各邦间的矛盾。他执政后,控制了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加强王权,他还进行军事改革,创造了马其顿方阵,方阵两翼配有轻装步兵和骑兵,中间为纵深、密集的重装步兵队形。腓力凭借其富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利用希腊城邦间的矛盾,占有了爱琴海北岸广大地区。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大败雅典、科林斯、麦加拉等邦组成的联军,希腊各邦实际已处于被征服地位。次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了各邦会议(仅斯巴达未参加),会议宣布,希腊各邦保持和平,成立联盟,进攻波斯,并禁止重分土地,禁止废除债务等。马其顿从此成了希腊的领导者。
第四节   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与分裂
一、亚历山大东侵与帝国的形成
科林斯会议后,腓力还没来得及东侵亚洲,第二年就被刺死。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公元前336-323年),即亚历山大三世。他曾师从亚里斯多德,深受希腊文化熏陶,颇具才能又野心勃勃。腓力死后,马其顿内部、北方部落、南方底比斯人先后骚动、起义,亚历山大全部予以残酷镇压。
从公元前334年开始亚历山大率军东侵,首先占领小亚,接着向叙利亚推进,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亲率大军抵抗。公元前333年秋,两军会战伊苏斯,波斯溃败,大流士三世的家属全部被俘,大流士三世要求议和,但亚历山大拒绝和波斯议和,南进腓尼基,公元前332年将其攻灭,接着进军埃及,在亚历山大表示保护和支持神庙祭司后,埃及祭司便宣布亚历山大为太阳神之子,古代法老的继承人,亚历山大轻而易举占领了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从埃及出发,进军两河流域,在高加美拉再与波斯决战,亚历山大大胜。大流士三世仓皇东逃,后被杀。亚历山大进入波斯本土后,洗劫了波斯几个古都的王宫和金库,取代了波斯帝国的统治。
亚历山大入侵中亚时遇到当地部落的顽强抵抗,公元前330-328年间都在中亚。这期间马其顿、希腊人中有人反对继续东进,受到镇压。亚历山大同时采取拉拢波斯和中亚贵族的政策,他自己娶一中亚贵族之女为妻。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从巴克特里亚向南亚次大陆进发,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他在此受到顽强抵抗,同时他的部下也疲惫不堪,无法再前进了,于是被迫退兵。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军兵分两路,于次年退回巴比伦城,该城成为亚历山大的都城。
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征服波斯帝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波斯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很腐朽,因此亚历山大只经过两次较大战役就灭亡了波斯。
亚历山大帝国在短期中的征服中迅速建立起来,但是它同波斯帝国一样不巩固,因为他在继承波斯帝国的同时,也就继承了波斯帝国中的全部矛盾,而且加上了马其顿、希腊人与东方各族人民的矛盾,因此亚历山大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二、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的部将纷纷争夺地盘,互相混战,造成帝国迅速瓦解。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帝国基本分裂为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
亚历山大死讯传到希腊后,雅典很快组织了一次反马其顿战争,并在开始时取得一定胜利。但从亚洲来的马其顿援军打败希腊盟军,希腊又落入马其顿之手。随后,亚历山大部将争权混战,马其顿王位几次易手,希腊各邦动荡不安。公元前276年,安提柯王朝统治了马其顿,公元前168年,罗马灭亡马其顿,希腊于公元前146年落入罗马统治之下。
第五节   上古希腊文化
一、早期和古典时代的文化
古代希腊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呈现了丰富的成果,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希腊奴隶制度的发生和发展,是希腊文化发展的基础。在古代埃及和西亚长时期积累的文化遗产,也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借鉴。希腊的哲学家、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到过埃及和西亚的很多,而且他们往往是抱着学习和考察的态度去游历的。至于马其顿亚历山大以后,希腊文化的很多成果都产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更是东方人和希腊人共同创造的成果。
1、文学
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史诗”,荷马史诗就是两部最早的史诗,它有神话,也包括许多反映历史的传说。另外,希西阿德《田功农时》也被认为属于史诗,它几乎没有神话成份,写的都是农时节令和当时社会的情况。总之,各种史诗中保存的许多优美的希腊神话,不仅为以后希腊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准备了题材,而且对后世欧洲的文学艺术也有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八世纪到六世纪,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和斗争很激烈,同时也就出现了与现实关系比较密切的抒情诗、哀歌诗等。抒情诗原意是琴诗,是用弦琴伴奏的可歌 唱的诗,一些贵族诗人用它表达、抒发自己欢乐或者不得意的感情。哀歌诗,原指以笛伴奏的悲歌,逐渐成为一种表现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诗,梭伦曾用它来表达他改革的经历和心情。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奴隶制城邦达到极盛时期,特别是雅典,由于奴隶制民主制的发展,产生了公民群众性的文艺生活的要求。由节日歌舞发展而成的戏剧,就是适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当时雅典政府建筑大型露天剧场,组织戏剧的演出。甚至用奴隶的血汗和盟邦的贡金对观剧的公民发津贴,这样在雅典就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悲剧作家和喜剧作家。
古代雅典在为祭祀酒神而举行的节日里,正逢春季葡萄酒季节,人们组成合唱队,穿着羊皮衣服,头戴羊角和常春藤编的花环,装扮成森林之神,高唱“酒神之歌”,悲剧就是从这种形式转变来的,因此,悲剧也被称为“山羊之歌”,雅典最负成名的三大悲剧作家是:爱斯奇里斯、索福克利斯和幼里披底斯。爱斯奇里斯即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代表作品有《波斯人》、《被幽禁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的代表作《奥狄浦斯王》。幼里披底斯代表作品是《美狄亚》。
喜剧的出现比悲剧晚,当秋天收获葡萄时,人们举行庆祝活动,彼此之间互相取笑,这种形式后来就发展成为喜剧,所以喜剧又有“狂欢队列之歌”之意,它一般用轻松、讽刺的手法来揭露现实问题。雅典的大喜剧家是阿里斯托芬,代表作品有《骑士》、《马蜂》、《云》、《蛙》等,被称为“喜剧之父”。
2、哲学
古代希腊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占有一席很重要的地位,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贫者与富者的斗争,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奴隶主中民主派与寡头派的斗争,城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充满了希腊历史。在这些复杂的斗争中,产生了西方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希腊的哲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六世纪,在小亚的一些希腊城邦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哲学派别,米利都人泰利士认为,水是万物的基础,这可能是因为他注意到万物都依赖水而生存的缘故。他和他的弟子们都肯定物质的第一性,所以米 利都学派是一个唯物主义派别,以弗所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也被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与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相对立的,有毕达哥拉斯派和埃利亚派,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数,由数而有形,由形而有物。他把抽象的数的概念看作第一性,陷入了唯心主义,埃利亚派以意大利南部的埃利亚而得名,活动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在政治上大都属于贵族派,他们有一个说法:“一切都是一并且是静止的。”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他们还说“飞矢不动”,其理由是箭在每一瞬时都在空间占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军对垒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唯物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是德漠克利特,与其对立的唯心主义的两个代表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希腊古典时代最后一个大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是马其顿王一个宫廷医生的儿子,青年时到雅典随柏拉图学习,以后曾被聘为亚历山大的教师,后来又到雅典讲学,亚里士多德对于哲学、逻辑、历史、政治、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等有精深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和西方影响甚大。
3、史学
古希腊人在史学方面也做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三个史学家。
希罗多德生于小亚西亚西海岸哈利卡纳苏斯城,早年参加反对本地僭主的斗争,失败后流落外地,他曾游历埃及、腓尼基、巴比伦以及黑海北岸一些地区,他曾寄居雅典,与伯里克利等人友善,后又随雅典人到意大利南部殖民。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共九卷,主要叙述希波战争,但也有大量篇幅叙述波斯、腓尼基、埃及、巴比伦、印度、吕底亚、希腊的往事,他记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希罗多德是欧洲第一个大历史家,所以在西方有“历史之父”的赞誉。
修昔底德,雅典人,生于雅典在色雷斯的殖民地,在色雷斯拥有金矿,他本人曾任雅典将军,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被放逐多年,战后回到雅典。他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八卷,第一卷写战争背景,兼论古代历史,第二卷以后写战争本身,体裁基本是编年的,他没有写完整个伯罗奔尼撒战争,只写到公元前411年就终止了,他在著作中力图详尽地说明战争的原因和过程,很注意对史实进行考订。与希罗多德相比,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很少迷信成分,他在书中记录了各种人物的大量演说,借以表达有关各方面的思想和见解,当然这些并不都是演讲的实录,有些甚至是他本人的演绎。总之,他的书留下了大量的军事、政治斗争方面的史料,而关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材料却很少,这是他的一个严重缺陷。
色诺芬,雅典人,早年曾随苏格拉底学习,后来他投到波斯皇帝之弟小居鲁士部下,于公元前401年随小居鲁士进行反对波斯皇帝的战争,不久,小居鲁士战死,其部下希腊雇佣军将领也被杀,色诺芬就被选为希腊雇佣军残部的将领,率领这支队伍历经艰辛回到色雷斯。公元前399年,他率部投向斯巴达,以后随斯巴达在小亚进行反对波斯的战争,斯巴达与波斯媾和以后,他在伯罗奔尼撒定居,直到老死没有回雅典。他著有《希腊史》、《万人军远征记》、《经济论》、《雅典的收入》等著作,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其中《希腊史》尤为重要。《希腊史》共七卷,首先接着修昔底德的著作写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历史,接着写了斯巴达对波斯的战争和斯巴达称霸希腊,最后写了斯巴达在底比斯打击下的衰落。这部《希腊史》包括希腊由盛而衰的过程,内容是很重要的,他以当时人当事人写当时事,但他明显偏向斯巴达,对他所追随的斯巴达王备加颂扬和夸张,而对斯巴达霸权衰落的原因却没有任何揭示,此外,他还相信神意和预言,这是他比修昔底德还不如的地方。
二、公元前三至一世纪的希腊文化
古代希腊文化的基础是奴隶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艺术和科学,”(恩格斯)从公元前四世纪末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为一些大小王国起,到公元前一世纪它们完全被罗马灭亡为止,这是希腊人统治近东文明古国的时期,这些王国的文化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有着继承的关系,当时各种著作也是用希腊文写的。不过,这一时期的文化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也是分不开的,其中包含了东方人民的贡献。以前希腊人的文化中心是雅典,而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是亚历山大里亚。
1、科学
自然科学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发展,这与东方古国天文、数学的长期发展分不开。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
欧几里德,长期执政于亚历山大里亚,撰有著名的《几何原本》13卷,奠定了古典几何学的基础。
萨摩斯人亚里斯塔克斯曾提出日为中心的假说,他认为,恒星和太阳不动,大地以圆形轨道绕日而行,太阳就在轨道的中心。不过,现存的他的唯一作品《论日月的地下和距离》却是以地心说为基础的。
昔兰尼人厄拉托斯提尼曾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长,不仅精于数学、天文、地理,而且长于历史、语言、文学、哲学,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论大地测量》中首次相当准确的算出地球的周长,并大体测出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和距离。
比提尼亚人希帕库斯研究天文观测中的视差问题,从而首次得出了可以测定日月大小和距离的实用的方法,但是他又提出了一套太阳和月亮运动的理论,为以后托勒密的地心说的先驱。
叙拉古人阿基米德既是多种机械的发明人,也是数学家、力学家,在数学、力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障碍,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方面没有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相反,随着以后奴隶制社会危机的到来,这一切在欧洲几乎被遗忘了。
2、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三个流派,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出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的特点。
伊壁鸠鲁,长期在雅典执教,是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德漠克里特的思想,他也认为万物皆由极小的原子构成,但他与德漠克里特又有不同之处,他认为,原子不仅有形状和大小的属性,还有重量的属性,原子除了作直线运动外,还可以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产生偏离直线的运动;在认识论上,他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人们在解释感觉时可能有错误,而感觉本身不会有错误,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要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就是要消除苦恼,促成快乐,而这种快乐不可能靠纵欲来达到,只能从心情宁静中去寻求;他视社会政治生活为苦恼之源,主张离群寡居以求宁静,这正反映了这位城邦没落时期的哲学家的没落的情调。
斯多葛派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公元前335—263年),他20多岁时移居雅典,以后长期在雅典的画廊向游人讲学,得到很多人的信从,因此这个学派被称为“画廊学派”,意译为“斯多葛派”。这一学派具有折中主义的倾向:一方面,他们认为世界由火而生,由火而灭,很近似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决定整个世界的是世界理性“逻各斯”(道)。这样,他们的哲学就又带有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色彩。这一学派很重视伦理道德说教,号召人们克己制欲,刻苦的生活,严肃的治学,他们在政治上已经摆脱了城邦的框架,认为人人都是世界公民,不论是哪个民族或哪个阶级在世界理性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过这种平等已不是城邦繁荣时期公民在权利方面的积极的平等,而是在世界理性面前或命运面前大家都很渺小的消极的平等,这在实质上是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的一种悲观思想。这一派发展到罗马帝国时具有更浓厚的宿命论的悲观色彩,后来对基督教也有一定影响。
沙发
潘达 发表于 11-2-26 22:47:38 | 只看该作者
慢慢慢慢慢慢卖你呢
板凳
骑士之爱 发表于 14-7-19 00:52:32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最新的
地板
小乐先森 发表于 14-7-19 10:44:31 | 只看该作者
好棒!!
5#
dqxsai 发表于 16-6-26 19:41: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6#
xcfree 发表于 17-4-5 12:59: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很实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5 16:12 , Processed in 0.09407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