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验心理学] 实验设计群练手党每周一练,求点评~

[复制链接]
楼主
solitudems 发表于 14-11-25 22: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沙发
solitudems 发表于 14-11-25 22: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olitudems 于 15-5-5 15:29 编辑

[size=10.5000pt]实验题目:某研究者进行一项认知行为对焦虑心里的治疗疗效的研究,要求采用双盲程序和控制安慰剂效应,他该如何进行设计?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一)[size=10.5000pt]引言[size=10.5000pt]: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人们扭曲的认知过程而达到治疗效果,如通过认知重建。行为主义治疗则是增加适应行为,减少异常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如通过角色扮演。认知行为疗法则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到一起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某种不理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情况。
[size=10.5000pt](二)[size=10.5000pt]实验目的[size=10.5000pt]:研究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焦虑患者是否有效
[size=10.5000pt](三)[size=10.5000pt]实验假设[size=10.5000pt]: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焦虑患者有效
[size=10.5000pt](四)[size=10.5000pt]实验设计[size=10.5000pt]:本实验采用完全随机单因素[size=10.5000pt]被试间设计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前侧(治疗前)
[size=10.5000pt]实验处理
[size=10.5000pt]后侧
[size=10.5000pt]延时后测
[size=10.5000pt]实验组
[size=10.5000pt]X11
[size=10.5000pt]O1
[size=10.5000pt]X12
[size=10.5000pt]X13
[size=10.5000pt]控制组[size=10.5000pt]1
[size=10.5000pt]X21
[size=10.5000pt]O2
[size=10.5000pt]X22
[size=10.5000pt]X23
[size=10.5000pt]控制组[size=10.5000pt]2
[size=10.5000pt]X31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X32
[size=10.5000pt]X33
[size=10.5000pt]    1[size=10.5000pt]自变量:是否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分为三个水平: 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训练(实验组),进行没有认知行为疗效的训练([size=10.5000pt]控制组[size=10.5000pt]1[size=10.5000pt])和不进行任何处理([size=10.5000pt]控制组[size=10.5000pt]2[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2[size=10.5000pt]因变量:对治疗焦虑患者的疗效,将其操作定义为被试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上的得分。
[size=10.5000pt]3[size=10.5000pt]控制变量及控制:
[size=10.5000pt]  1[size=10.5000pt]、被试自身的差异: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前侧筛选出得分在1421分之间即肯定存在焦虑的被试,保证所有被试都是存在焦虑的且焦虑水平相近。
[size=10.5000pt] 2[size=10.5000pt]、安慰剂效应:实验处理操作采用两套常人看似规格相同的练习程序,其中一套是完全无意义的练习动作和家庭作业练习。另外一套是在其中将部分动作和家庭作业替换换为具有认知行为治疗效果的动作和家庭作业。目的在于不让被试发现其中的差异,避免安慰剂效应对实验信效度的影响。
[size=10.5000pt] 3[size=10.5000pt]、主试效应:所有的注视都是由研究者亲自挑选并进行培训的精神病院的日常护理人员,但是不告知其实验真正的目的,目的在于避免主试效应引起的误差对实验信效度的影响。
4[size=10.5000pt]、被试的自愈:设置了[size=10.5000pt]控制[size=10.5000pt]组[size=10.5000pt]2[size=10.5000pt],即不进行任何处理,避免由于被试的自愈引起的误差对实验信效度的影响。
5[size=10.5000pt]、治疗的效果延缓出现:设置了延时后侧,避免由于治疗效果的延缓出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size=10.5000pt](五)实验步骤:
[size=10.5000pt]1、实验准备:选择北京市某大型精神病院为实验场所,挑选出合适的主试并进行培训,准备好实验材料如:量表、实验练习程序等。
[size=10.5000pt]2、被试的选择及分组:对符合条件的被试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前测测,挑选出得分在1421分之间的被试90名,男女各半。随机的分成三组,并保证每组中男女各15人。将分好的三组随机的分到自变量的三个水平上。
[size=10.5000pt]3、对实验组和[size=10.5000pt]控制组[size=10.5000pt]1[size=10.5000pt]被试进行试验处理,其中[size=10.5000pt]控制组[size=10.5000pt]1[size=10.5000pt]使用的是完全无意义的练习动作和家庭作业练习,实验组使用的是将部分动作和家庭作业替换换为具有认知行为治疗效果的动作和家庭作业练习。实验组和[size=10.5000pt]控制组[size=10.5000pt]1[size=10.5000pt]除训练程序存在差异外其他因素如训练时间、环境均不存在差异。每[size=10.5000pt]周[size=10.5000pt]进行训练[size=10.5000pt]2[size=10.5000pt],为期一个疗程。[size=10.5000pt]控制组[size=10.5000pt]2[size=10.5000pt]不进行任何处理。
[size=10.5000pt]4、一个疗程结束后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HAMA》对所有被试进行后侧,记录其得分。
[size=10.5000pt]5、在据后测一个疗程之后对所有被试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HAMA》进行延时后测。
[size=10.5000pt](六)数据统计与分析
[size=10.5000pt]对实验中被试所得数据使用SPSS.16.进行数据统计,并对3个组的前后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size=10.5000pt](七)结论
[size=10.5000pt]若实验组前后侧数据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后侧数据和[size=10.5000pt]控制组[size=10.5000pt]1控制组2[size=10.5000pt]后侧数据也存在显著差异,则可得出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焦虑有效。
[size=10.5000pt](八)讨论
[size=10.5000pt]    1、本实验只是探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焦虑是否有效,并没有探讨这种疗效的机制及愈后,对于认知行为疗法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4-27 05:54 , Processed in 0.11236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