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复制链接]
71#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2:39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东汉王朝

(公元 25 年— 220 年)

第一节 东汉初年专制的强化

一、东汉王朝的建立

刘秀是南阳豪强集团的代表,刘邦的九世孙。在推翻新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昆阳战后被派往河北,以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势力不断壮大。至公元 40 年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正式建立东汉王朝。

二、加强专制

1 、“退功臣进文吏”

2 、“虽置*******事归台阁”

3 、废内地郡国都尉,集军权于中央

4 、加强剌史权力,改地方为州郡县三级

5 、压抑宗室外戚

三、稳定社会秩序

1 、释放奴婢,安置流民

2 、精兵简政,轻刑薄赋

3 、倡导儒学,以柔道治国

4 、“度田”及其失败

建武十五年下诏州郡“度田”,即清丈土地数量,核实户口数字。背景是东汉初年豪强隐瞒土地和依附农民,偷漏国家田租赋税,造成垦田和户口不实。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进一步限制豪强土地和依附人口数量。结果由于地方官吏与豪强贵戚勾结,弄虚作假,将赋役负担向贫苦农民身上转移。后来大姓兵长处处并起,武装抗拒清查。刘秀被迫让步,安抚和镇压结合,停止度田。反映豪强逼迫下东汉政权软弱无力的地位。

第二节 豪强田庄与东汉经济

一、东汉农业的发展

1 、水利技术的进步

2 、耕作技术的进步

3 、《四民月令》

二、豪强势力的成长

1 、云台二十八将

2 、“三位一体”的新豪强

三、田庄经济的壮大

1 、田庄的产生

2 、特点之一:聚族而居

3 、特点之二:自给自足综合经营

4 、特点之三:劳动者的人身依附性特别强

5 、特点之四:向武装化、堡垒化发展

四、门生故吏遍天下

1 、世代传经

2 、网罗门生故吏

3 、控制各级政权

第三节 东汉晚期政治与皇权旁落

一、外戚宦官的轮流专权

1 、皇统屡绝,权归女主

2 、以家奴制朝臣

3 、党锢之祸

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但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的反宦官斗争,当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宦官、外戚专政,并不说明皇权衰落,而只是皇权的“旁落”。

二、原始道教与农民斗争的结合

1 、社会矛盾的激化

2 、太平道

3 、五斗米道

4 、黄巾大起义

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两汉经学和 谶 纬迷信

1 、今文经和古文经

2 、 谶 纬迷信的盛行

谶 是以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的图书符应。纬是假抚神意用宗教迷信解释经典。对统治者说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统治寻求合法性,也可以成为乱臣贼子窃取天命的借口。东汉因此使儒学进一步宗教化、神学化。

3 、白虎观会议

进一步把儒经、阴阳五行和 谶 纬迷信揉合在一起,广泛解释封建制度和道德观念,成为汉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钦定法典。郑玄兼通今古,遍注群经,“郑学”成为经学主流,基本结束了儒学内部的经今古文之争。

二、佛教的传入

东汉初年限于统治集团上层流传,后期政治黑暗,作为一种精神安慰,开始在社会下层传播。由于精致的宗教理论,魏晋以后随着儒学中落,更加兴盛。

三、桓潭和王充

1 、桓潭与《新论》

2 、王充与《论衡》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宣传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元气”作为万物本源,认为天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物质实体,由于自身的原因,“物自生”,“物自为”,否定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②肯定形体决定精神,否认人死为鬼,“人之死,犹火之灭也”,提倡无神论,“何用为鬼?”③在认识论上否认人生而知之,“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人的认识来源于感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王充思想特别是“元气自然论”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认识论上既强调经验,也重视理性,启发了后来的许多思想家。
72#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2:49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 189 年— 581 年)

第一节 三国鼎立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董卓之乱

黄巾被镇压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宦官诛杀外戚何进,世族袁绍又尽杀宦官,凉州军阀董卓逼走袁绍,独揽朝政。关东军阀联合铲除董卓,东汉皇帝名存实亡。地方形成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备、刘焉、公孙度等割据势力,互相混战。

2 、官渡之战

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3 、赤壁之战

曹操吞并荆州,意图统一长江流域。客居于此的刘备派诸葛亮结盟江东孙权,联合抗曹。曹军二十万与联军五万大战于赤壁,后者扬长避短,乘势利便,打败了曹操。

4 、三国鼎立形成

220 年曹操病死,儿子曹丕废汉自立,国号魏。

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吞汉中。 221 年称帝,国号汉。

孙权有江东六郡,又占岭南,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229 年称帝,国号吴。

5 、三国鼎立原因

①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分裂性,改剌史为州牧又形成拥兵自重的军阀,二者的结合成为三国鼎立的政治原因。

②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北方在长期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和西部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这是三国鼎立的经济基础。

③军事上吴蜀联合足以自卫,但又无力消灭强大的魏。地理形势的易守难攻,相互割绝,使三国在军事上形成某种均衡。

二、曹操的政治和经济

1、屯田制

196 年始许下屯田,分军屯民屯两种。国家拨给土地,以军事编制组织,用官牛官六民四,用私牛对分,田租分成制,实际国家佃农。地著有利于使流民回归定居,“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2 、士家制

将士兵和家属另立户籍,集中居住,终身为兵,世代相袭。如逃亡本人处死,家属没为官奴婢。地位身份都很低下,推行目的是为了保证兵源。这样有别于义务征兵制的世兵制,一直实行到北朝末期“府兵制”的出现。

3 、田租户调令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对自耕农的征课方法,按户征收实物,户调制由此创立,废弃了两汉人口税均摊(算赋口赋)的办法。显示商品经济的萎缩。

4 、从“唯才是举”到九品中正制

曹丕称帝后,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改变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制定“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和门阀政治铺平了道路。经济上“给客制”,给大族豪门以特权和照顾。

三、蜀汉的政治和经济

1 、《隆中对》

诸葛亮规划的基本战略,对外以曹魏为主攻方向,结好孙吴;对内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扩大财源。“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西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 、平定南中

刘备病死,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为稳定后方, 225 年出兵西南夷,平定豪强雍闿之乱。之后采取“和抚”方针,以酋帅孟获为御史中丞,促进民族融合,为北伐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使后方稳固。

3 、六出祁山

228 年开始北伐。自知蜀国势弱,不可能以一州之地与魏十州之地长期相持,必须以攻为守。双方争夺焦点在关陇地区,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以高壁深沟相持不战。诸葛死后,蜀汉因人力物力损耗过大,政治腐败,国势转弱,再也无力对外进攻。

四、孙吴的政治和经济

基本国策是利用蜀魏矛盾,加强自身地位,坐保江东以观成败。

1 、征讨山越

客观上有利于江南的开发。

2 、海上交通的发展

卫温直航夷洲。

朱应、康泰出使南海。

3 、世袭领兵制

大族出身的将领死后,其子弟世袭为将领,手下士兵和屯田也世代承管。将领和士兵的关系大大超过政府与士兵的关系,成了变相的私人武装。

4 、复客制

允许官僚地主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不管这种佃客是国家赐与还是自行招募,都不向国家服役纳税,结果家富于国,国家衰弱,难有大的作为。
73#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2:5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

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1 、司马氏专权

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魏国力量更加强大,三国均势被打破,统一时机成熟。 249 年“高平陵之变”,魏国政局剧变,司马氏操纵皇帝废立,控制政权。

2 、灭蜀和西晋建国

263 年魏灭蜀。 265 年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兵,自立为帝,国号晋。

3 、灭吴统一全国

279 年司马炎六路大军攻吴,次年灭之。

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

1 、占田制

280 年取消屯田,实行占田制。内容: ①农民的占田,男七十亩,女三十亩。占田不是国家授田。②课田,丁男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亩八升。③户调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之。”边郡户 1/3或2/3,少数民族户“賨布”一匹。④按官品占田荫客制。一品占田五十顷,每级递减五顷,九品十顷。荫亲属从九族到三族。荫佃户从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从三人到一人。被荫者可免除租税徭役。

占田制一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和增加人口,对发展生产有积极作用,一方面使士族实力急速膨胀。

2、分封制

西晋一方面下令罢除州郡军队,目的在于强化中央。另一方面分封二十七个宗室为王,分居要地,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中央和地方力量失衡,成为西晋政治不稳和短命的重要原因。

3、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门阀指地主阶级中的世代贵显之家,是一种具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等级阶层的专称。大官僚地主从东汉开始,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成为大姓豪族,称为士族、世族或高门。不属于士族的称为庶族或寒门。门阀士族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形成于西晋。

门阀政治在西晋初步形成的标志,政治上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经济上是占田荫客制的制定。门阀士族由优先参政权进而获得政治垄断权,“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成了变相的官位世袭制。又由于经济上的法内和法外特权,使他们不怕朝代更替,家门富贵有增无减。

门阀士族以门第以资本,造成统治阶级中不同阶层的差异和对立,“士庶之际,实自天隔”,双方保持严格界限。门阀士族不知进取,生活腐化,不关心生产和国事,逐渐蜕变为一腐朽的阶层。

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之乱使其由盛而衰,侯景之乱使其一蹶不振,隋唐实行科举制,为庶族参政敞开大门,门阀士族再不能凭门第出身左右政治了。

三、八王之乱和西晋灭亡

1、统治集团的腐朽

以司马氏为首的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朽,“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加剧了社会矛盾。

2 、八王之乱

291 年— 306 年的 16 年间,八个诸侯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大混战:楚王玮、汝南王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 乂 、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东海王越。不仅摧残恢复不久的北方经济,激化了阶级民族矛盾,而且自掘坟墓,使西晋迅速败亡。

3 、流民起事

从 301 年开始,突出的有李特和李雄、张昌、王如、杜弢等流民的反抗斗争,共二三十次,反映西晋上层和下层同时出现的深刻危机。、

4 、五胡乱华

汉魏之际西部北部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不断内迁,史称“五胡”。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引发民族动乱,削弱了西晋统治的基础。

5 、西晋灭亡

304 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自立为汉王。 308 年称帝,都平阳(临汾)。 311 年刘曜攻下洛阳。 316 年刘粲占领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亡。
74#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3:0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东晋和十六国的南北对立

一、淝水战前的北方政权

从 304 年刘渊称王至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 136 年北方先后建立的各民族政权习惯称为“五胡十六国”,即一成(汉)、一夏、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名起于崔鸿《十六国春秋》。实际不尽胡人,亦有汉族政权(前凉、西凉),除此还有刘汉、冉魏、西燕、代等,共 20 个政权。

淝水战前,这些政权主要是:刘汉(刘渊)、前赵(刘曜)、后赵(石勒)、冉魏(冉闵)、前燕(慕容皝)、前凉(张轨)、前秦(苻洪)。

二、东晋偏安江南

1 、东晋立国

西晋末年为避战乱,中原士族官僚和地主率宗族、宾客和部曲大量南下,史称“永嘉南渡”。琅邪王司马睿以王导为谋主,镇建业, 318 年在南北士族支持下称帝,都建康,史称东晋。

2 、侨置郡县

为安置中原流民,东晋在侨民大量集中的地方设置与他们北方籍贯同名的州郡县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并规定侨户另立户籍,免租免役。满足了北方门阀士族的利益,有地望可继续保持高贵地位和参政,又可控制大量不纳租服役的依附人口,政治经济利益都得照顾。

3 、“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王敦是北方士族代表人物,拥立司马睿为帝,政在王氏。门阀政治发导到顶点,“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晋书》卷 117 ),皇帝无实权,形成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大族轮流执政局面。

4 、祖逖北伐

东晋政权忙于内讧,苟安江南,只有不多几次北伐行动。 313 年范阳大族祖逖渡江北上,由于东晋牵制未能成功。此后桓温曾三次北伐,但用心在为取代司马氏捞取资本,终失败而归。南北呈现一种均势状态。

5 、淝水之战

谢安在桓温死后执政,一方面缓和大族之间矛盾,一方面组织由侨居京口的北方侨人充任的北府兵,是一支归中央直接指挥的精锐军队。前秦苻坚于 383 年发动对东晋的战争,东晋由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迎战,双方对峙于淝水。结果东晋以弱胜强,击败企图统一全国的前秦。此役确立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三、淝水战后的北方政权

384 年前秦瓦解,原被征服的各族上层势力纷纷独立,先后在关东、关中和河西三大地区建立 12 个政权,如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北魏、后秦、夏、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这些政权互相攻杀,使生产和人民生命被摧残,除北魏外存在时间都不长。

四、东晋的衰亡

1 、社会矛盾的激化

表现在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剥削压榨严酷,大族占山封水,农民逃亡山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中央政权仅控制东南八郡,军阀割据长江上游和中游。

2 、孙恩卢循起义

南渡的琅邪士族孙恩以五斗米道宣传组织八郡农民,于 399 年发动起义,焚烧官府,诛杀门阀士族。 411 年在北府兵刘牢之、刘裕先后镇压下失败。但基本摧毁了东晋统治,门阀士族也由盛而衰,为庶族阶层的崛起和掌权创造了条件。

3 、刘裕专政

403 年桓玄由荆州攻入建康,称帝,国号楚。北府兵将领刘裕京口起兵,击败桓玄,迎回晋安帝,但东晋军政实权已由刘裕掌握。 402 年刘裕废晋称帝,国号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75#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3:1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南朝的政治和经济

一、南朝政权的更替

1 、宋( 420 年— 479 年)

宋武帝刘裕曾进行一些改革,主要是实行“士断”,即撤消侨置郡县,侨民入当地郡县户籍,同土著一样纳租服役,同时对大族隐瞒人口进行严厉清查。

宋前期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史称“元嘉之治”。但宋文帝刘义隆与北魏的战争失利,国力削弱。刘义隆死后宗室骨肉相残, 479 年禁军将领萧道成自立为帝,国号齐,宋亡。

2 、齐( 479 年— 501 年)

齐高帝为抑制门阀士族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检籍”,即检查各类户籍,发现假冒不实隐瞒人口一律退回改正,即“却籍”。由于官吏受贿作弊,激化了矛盾,“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引致唐寓之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但“检籍”也停止执行。

南齐国势不振,晚期又宗室残杀, 501 年雍州剌史萧衍攻入建康,灭齐称帝,国号梁。

3 、梁( 501 年— 557 年)

梁武帝萧衍统治腐朽,纵容士族官僚贪污搜刮,本人又提倡佛教,浪费大量资财。 548 年“侯景之乱”,成为南朝历史转折点,一是门阀士族许多人物被乱兵所杀,走向没落;二是丧失长江以北土地,北强南弱之势更为明显;三是南方社会经济饱受摧残。 557 年大将陈霸先灭梁自立,国号陈。

4 、陈( 557 年— 589 年)

陈虽建国,但各地武将拥兵割据,不服从中央号令。地盘缩小,经济残破,既无法制止内战,也无力抵抗北朝进攻。 589 年隋灭陈,全国再归统一。

二、南朝士族的衰落和寒人的上升

1 、士族和庶族

南朝时门阀士族仍享有种种特权,但生活骄奢淫逸,思想颓废空虚,政治上逐渐丧失统治能力,不能不把大权拱手让给寒人出身的皇帝。

由于门阀士族不喜任武职,寒人以军功作为进身之阶,南朝四代皇帝和将领功臣都来自寒门。为了加强皇权,他们表面上优容士族占据高位,但有职无权;以寒人任官职低下的中书通事舍人,参与机密,专断政务。为了控制地方,寒人皇帝把宗室子弟封为诸王,以寒人为“典签”监视诸王和州剌史,位低权重,成了皇帝耳目。

士庶的消长有深刻的原因: ①九品中正制使士族门阀平流进取,坐享高官厚禄,只知享乐,不图进取,反而加速了自身腐朽。②士族为维护特权,使自身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置于其他阶层的对立面,一旦受打击无法补充力量恢复生机。③士族的经济基础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劳动者的反抗,田庄日益衰败没落。

2、其他社会阶层

部曲和佃客都是田庄中的依附农民,“客注家籍”,附属于主人,不向国家纳租服役。人身束缚性很强,不能随便离开土地。

奴隶也是田庄中的劳动者,是主人的财产。

自耕农仍有相当数量,向国家纳租(人五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杂调、服徭役。

兵户另立户籍,仍世兵制,地位更低落,至与奴婢并列。

吏户来源于屯田兵,隶属于官府或军府,户籍单列,世代为官府耕田、服杂役或手工业生产,地位低下,隶属性很强。

百工户是官府手工业中的劳动者,世代承袭,被严格控制,地位低。

三、南朝的庄园经济

1.士族庄园

南朝发展的新特点是,山泽被圈进庄园,由国家公有变成主人私产,刘宋颁布按官品占山法,使之合法化。

2 .寺院庄园

佛教发展,南朝遍设寺院。寺院都有大量田地,由一般僧民和投奔寺院的破产农民“白徒”、“养女”耕作,不向国家纳租服役。

3 .南方经济的发展

由于北方约七十万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东晋南朝是重要时期。唐朝数全国财富,已是“扬州第一,益州第二”,都在南方。
76#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3:1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北朝的政治和经济

一、北魏统一北方

1 、拓拔族的兴起

鲜卑族拓拔部,西晋拓拔猗卢被封代王, 376 年被前秦苻坚所灭。 386 年拓拔珪在盛乐重建政权,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 年迁都平城。

2 、统一北方

395 年“参合陂”一役打败后燕,进入中原。拓拔焘时灭夏、北燕和北凉, 439 年统一北方。

二、孝文帝改革和北魏封建化

1 、北魏前期的封建化改革

2 、拓拔珪以汉制定官职和“计口授田”;拓拔焘借助崔浩、寇谦之的汉化改革。

3 、教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

日益成长的封建生产关系和落后的旧部落制之间的矛盾,皇权与旧部落贵族之间的矛盾;北魏统治者与中原汉族地主的矛盾;鲜卑贵族与北方各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只有更好解决这些复杂矛盾,才能巩固政权。

3 .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实行“班禄”,整肃纪纲;②推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③实行“三长制”,打击地方大族,加强中央集权;④实行新租调制;⑤迁都洛阳,有利于控制全局,争取汉族地主支持;⑥实行汉化政策,胡汉贵族合流,消弭民族矛盾。

4 、改革的意义

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士族的恶性发展,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巩固和改造了北魏政权,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进一步融合。总体上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孝文帝是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

三、六镇起义

1 、北魏末年的黑暗统治

2 、六镇起义

3 、河北起义

4 、关陇起义

——连续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了北魏政权,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了解和融合。

四、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

1 、北魏的分裂

北魏衰落。 528 年地方军阀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杀胡太后和孝明帝,执掌北魏大权。其他地方军阀割据独立。 531 年关东高欢攻入洛阳,消灭尔朱氏,立孝武帝为傀儡。 534 年孝武帝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孝静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魏(都邺)和西魏(都长安)。

2 、东魏和北齐

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在东魏推行鲜卑化政策,政治黑暗。 550 年高欢病死,儿子高洋废魏自立,国号齐。由于长期的内部权力斗争,削弱了国力,北齐于 577 年被北周所灭。

3 、西魏和北周

宇文泰在西魏继续推行汉化政策,政治稳定,实力比较强大。

重要改革一是改革内政,建立计帐和户籍制度,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二是建立府兵制,改变世兵制下国家兵户转为将领私兵的趋势,实行国家统一的指挥和训练,府兵都成为皇帝禁卫军,将领对士兵“自相督率”的现象不复存在。三是废止佛道二教,解放劳动力。

557 年,宇文觉废(西)魏自立,国号周,史称北周。 577 年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 581 年外戚杨坚夺取帝位,是为隋文帝。 589 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对立,完成统一。
77#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3:26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

一、玄学

1 、定义和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其思想意识的主流就是玄学。魏晋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玄学就是探讨“三玄”的玄妙深奥之学,它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特征是以老庄“贵无”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儒家的纲常名教,为门阀士族的根本利益进行辩护。实质是主张门阀专政,君主无为,巩固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2 、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儒家思想的破产。东汉王朝崩溃后,儒家的等级、礼乐、天人感应等不能缓和统治阶级内部冲突;孝忠仁义也不能再欺骗人民。门阀士族需要寻求更有效的精神武器。

②官僚士大夫由“清汉”转向“清淡”。东汉时“上议执政,下讥卿士”,无所顾忌。两次党锢之祸,不敢再议论时政,转向玄虚的“清淡”。

③三国以后,政权变化无常。地主阶级对当权政府信心不足,又不敢明确立场,为了明哲保身,从老庄思想中寻求安慰。

3、玄学的代表人物和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在曹魏后期,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思想核心“贵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是从无产生出来的。不否定儒家纲常名教,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听其自然就能维持名教。要君主“无为”,为门阀士族掌权制造理论。

第二阶段在魏末晋初,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二者对立,崇尚自然,批判名教。行为实践中也故意蔑视礼法,惊世骇俗。

第三阶段在西晋时期,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认为“有”是自然存在,万物由其自身“独化”而成。主张“名教即自然”。就是认为一切现存事物,包括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都是自然的、合理的,要人民安份守已,成为完全代表门阀士族利益的哲学。

二、佛教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兴盛。在苦难之中,统治阶级有意用佛教所宣扬的以现世忍耐来换取来生幸福的教义麻痹人民,稳定统治。人民在看不到希望时,也往往寄托于来世和天堂。

南朝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使之广为流传,佛寺遍地。北朝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削弱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缓和民族矛盾,也提倡佛教来巩固统治。

由于儒学的根深蒂固,佛教在中国社会文化领域内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位,只是统治阶级一个辅助的思想武器。

三、道教

东 汉以后原始道教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统治阶级对之加以改造。葛洪著《抱朴子》,以金丹取代“符水”,以神仙反对妖邪,以满足门阀士族求长生不死的愿望。北魏寇谦之编了许多道经,创立一个以礼拜方法为主,吃药修炼为辅的“新天师道”,被立为国教。南朝陶弘景作《真诰》,进一步把道教经典系统化。
78#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3:3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隋朝

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81——618)共37年

一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隋朝的建立

上 学期周老师刚给你们讲过,南北朝后期,在我国北方同时并存着两个政权,即北齐与北周,北齐与北周源于北魏分裂而成的东魏和西魏。在北齐、北周并存时期,北齐的疆域南自江淮,北抵沙漠,东起大海,西及黄河及从洛阳向南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多是以平原为主的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

同时,北周则控制着东与北齐为邻,西至沙漠,北起河套,南至巴蜀云贵及汉水流域的广大西部地区。北周王朝中,其最高统治集团以鲜卑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为主流,他们较多地继承了其先民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勇武好战的传统,周武帝时,又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实行均田制、府兵制、灭佛、选官不以门第等),其国力逐渐增强,并在 553年攻占益州,控制四川地区,后又攻占江陵。灭南梁。577年,灭掉东邻的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广大地区。

但是,周武帝英年早逝( 36岁),其子周宣帝宇文贇 在位不到两年又病死。继立者是年仅 8 岁的周静帝,无执掌国政能力,外戚扬坚遂控制了朝廷大权。 杨坚之所以控制军政大权是与他特殊的出身和身份有密切关系的。杨坚的祖上是当时典型的西北关陇贵族,他的家族是通过战功和婚姻,为少数民族政权长期效劳的北方汉族,他的杨氏家族已先后为非汉族政权效劳至少两个世纪( 200年)。

杨坚的父亲杨忠,随孝武帝元修入关,在宇文泰夺权中立过战功,是北周的功臣,被皇帝赐姓普六茹氏,封为贵族,位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隋国公。杨坚出生后,被一个尼姑抚养到 12岁,他有佛名叫那罗延,因此,他深受佛教文化熏陶,12岁以后,他在京城上过为贵族和高级官员子弟设立的太学,同时也接受骑马射箭等武功训练。杨坚14岁便在后周部队中任武职,颇立军功。

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出身少数民族,是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也是北周大功臣之一。杨坚的小姨子即独孤氏的妹妹是周明帝的皇后。杨坚的女儿又是周宣帝宇文贇的皇后。因此,杨坚不仅是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军事统帅,而且又是皇亲国戚,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周宣帝病重时,杨坚已经开始与他的支持者一起密谋如何夺权,并结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他们先是在隐瞒了周宣帝的死讯,在周静帝即位以后,杨坚又矫诏受命辅政,以大丞相身份,都督内外诸军事,代幼帝摄政,从而完全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并立即开始了建立新王朝的准备活动。

在杨坚短暂的摄政期间,为了消灭阻碍他建立新政权的力量,他采取了极为惨酷的手段,清除了对他进一步篡权造成威胁的宇文皇族的九个亲王,宗室几乎被杀光,并消灭了拥护北周政权,反对杨坚专权的其他几个地方军政长官。

581年,杨坚在各项准备就绪后,废周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仍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

2. 隋的统一

隋朝建立以后,首先练内功,并设法解除塞北游牧族突厥人侵扰的后顾之忧。经过七八年的准备,用兵不足四个月,即开皇九年( 589)正月,便灭掉割据建康的陈朝,并于次年平定了南方各地地方势力的反抗力量,最终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朝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统一全国,其前提条件有几个:①首先双方力量强弱悬殊。隋军 51万8千人,而陈仅有10万兵力且无战斗力。②其次,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社会各阶层迫切要求统一安定,统一乃大势所趋。③隋文帝在北周基础上,继续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改革,使国力日益壮大,而陈朝统治者不理朝政,整日沉醉于酒色诗歌中,国力日衰。这样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已是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

统一的意义不仅在于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全国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的形成,这同样具有深远意义。正是在隋朝统一的基础上,唐朝才获得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我们在感叹盛唐的政治经济结构及其社会生活诸方面时,不应该忽视隋朝统一的成就。
79#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3:42 | 只看该作者
二、 隋朝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一)隋朝立国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经过 270多年分裂割据混战之后建立的隋朝政权面临一系列长期分裂造成的后遗症,这是统治者想长治久安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首先,隋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是以杨氏为代表的汉族关陇士族集团和汉化的鲜卑族大贵族、大官僚。据统计,大约 95%的北周高级官员是少数民族血统。隋朝初年,杨坚在重组权力中心时,其高级职位主要由支持并帮助杨坚夺权的北周旧官和杨氏皇亲组成。从地域上看,隋初高级官员的籍贯主要是西北地区,18人中有15人的籍贯集中分布在从西起天水、东到洛阳这条东西走向的较窄的地带,其中有11人是北周旧臣。同时,18人中,有15人与皇室有姻亲或血缘关系,只有1人是南方人,且是(炀帝)皇后的兄长。这样关陇贵族与其他世族之间有矛盾。

其次,原山东和江南士族门阀虽失去了在中央的权势,但是,他们在地方上还有很大权势和影响。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占有大量部曲 、奴婢、荫庇着众多的依附户、浮客,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庶族地主经济力量逐步增长以后,他们与整个世族之间产生矛盾,因此,最高统治者不得不逐步吸收庶族地主参政,以限制世族地主的特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不同民族之间,文官与武将之间,不同地区之间,都不同程度地潜藏着对抗因素。隋朝末年的短期割据实基于此。

2. 地方统治秩序的混乱

西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以州为监察区。后来,特别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州牧权力坐大,南北朝几百年的争战过程中,郡、州数量急剧增加。各割据政权或以官位赏军功而增设州郡,或因地方豪强自立州郡,州郡不断被分割,数目激增。汉代仅有 13州,150郡。西晋前期增加为19州,172郡,平均每州管辖八、九郡,每郡辖七八县,比汉代增加还不是太多。北周统一北方后,仅北方就有221州,508郡。最多时,南北郡数有一千个,隋初,州数比汉朝增加22倍,郡数增加6倍半。县的增幅不大,所以,有些地方一个郡只管一两个县,甚至一个县同时受二郡或二州合管。州郡多,不但支出多,百姓负担重,而且,地方政区的混乱不但支持不了中央集权,连地方分权的实力也不复存在了。因此,大力合并州郡,就成为大势所趋。

3. 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儒家思想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其政治思想、价值观、习俗和礼仪等,对维护大一统一封建王朝统治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自东汉以来,来自印度的佛教逐步在中国传播开来,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人民的心灵无所寄托,便纷纷从宗教中寻找安尉,于是佛教大盛。我国北方三大石窘皆开凿于这一时期。佛教是当时各民族、各社会阶层共同的信仰,利用好这一信仰,对促进统一政权的巩固大为有利。因此佛教盛行与中国传统的统治思想之间产生了矛盾。

事实证明,隋文帝父子二人较成功地运用了佛教在巩固统一中的作用,在重视利用佛教的同时,他们又开始重振儒学及推崇道教。
80#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6 22:35:45 | 只看该作者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 政治方面:

①改革官制

隋朝的官制改革,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官制方面,皆对唐及以后有重大影响。

在中央官制改革方面,影响最大的就是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教材第 506至507页有概要介绍 )。杨坚即位当天,就宣布废除了北周模仿《周礼》所置的六官,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五省等中央机构。三师*******用以待勋闲,五省中秘书省位高职闲,内侍省是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宦官机构。因此,真正担负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长官分别称尚书令与仆射,内史监与内史令,门下纳言。三省职能同秦汉的丞相,历史上称为三省制度,其职能互相牵制。其中处理日常政务的执行机关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度支(民)、都官(刑)、工部六部。三省六部制度从汉以来逐步沿革而形成,到隋始定型,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后虽几度改变,但其影响一直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千余年间存在。

此外,还设有监察官、十一寺、国子监等,以及掌管禁卫兵的左右卫十二府。及勋爵、散官等制。

地方官制方面,为了改除隋初机构重叠、官吏冗滥,“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混乱局面, 583年,隋文帝下诏废除“郡”级建制,改行州、县二级制,同时大力合并州、县数额。省并以后,全国设190州,1255个县,每郡约辖六七县。这有助于节约开支,提高行政效率。炀帝时又改州称郡。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朝废除了汉魏时地方长官自行任免属官的制度,在北齐北周的基础上,规定全国范围内“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史称:“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通典》)。而且推行乡贯回避制,县佐(即县丞)以上地方官员须“尽用他郡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副县级以上官员回避在本地做官的法令。同时还规定:州县的主要属官实行定期轮任制,一般三年或四年一替,目的是防止地方官员在家乡任职,或久居一地带来的任情废法等危害。地方官还不许携带父母及 15岁以上儿子赴任。这些都有助于防止地方豪强把持本地政务。

实行中央统一任命地方官员,并运用“上考课”(汇报工作,又称“朝集”)、派使巡察等考核评估制度进行赏罚,这些对限制地方豪强势力,整顿吏治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有重大意义的,其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改革选举制(创立科举制)

配合官制改革,隋朝统治者在北朝改制的基础上,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选官制。

九品中正制最初有加强中央对选官权控制的目的,但中正官既由高品门阀世族担任,这一选官制度遂成为门阀势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得力工具。但是,随着世族门阀势力逐渐崇尚清淡,变成政治僵尸,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打破门资限制,“以寒人掌机要”,“不限资荫,惟在得人”。所以,九品中正制在北朝时已开始动摇,北周已有“罢门资之制”的改革,隋文帝开皇三年( 583),正式罢除中正官品评人才之权。随后命令各州每年向朝廷贡士三人,以备朝廷测试选任。开皇十八年(598年),又诏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地方军政长官总管、刺史等,按“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两科向朝廷荐人才。改制之初,操作起来很难,但已明显地看到科举制的迹象了。隋炀帝时,正式创置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③府兵制的发展

魏晋时期,实行的是兵农分离的世兵制度,当兵者被列为兵户,世代当兵,地位低下。西魏、北周建立了“府兵制”,最初仍为兵农分离,但与均田制结合后,逐渐趋向“兵农合一”化,隋朝最终完成了这一发展趋势。

开皇十年( 590),隋文帝诏称:“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隋书卷2》),使无乡里之号,居无定处的“兵户”,与一般农户一样隶属于州县,最终完成了“兵农合一”的过程。这一改革使府兵制和均田制更好地结合起来,府兵沿旧制由12卫大将军统率,并听命于皇帝,成为依托均田制的军事制度。这一改革增加了农民对国家的兵役负担,加强了国家的武装力量,又把军事统率权集中到中央,支持了中央集权。隋炀帝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多次征集庞大的(百万大军)远征部队,与兵制的改革有重大关系。

④改定刑律

开皇元年,隋文帝即位的当年,就命令一批朝廷大臣在北魏、北齐律及南朝萧梁法律基础上制定新律,说明杨坚很重视法制的作用。新的刑律经过简化,删去了一些酷刑和罪条。最后修订成 500条、12篇的《开皇律》。《开皇律》的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每等之内又有不同的分等。它的制定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贵族官僚享有“八议”等减免刑罚的特权。而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开皇律》发展了北齐的“重罪十条”,制定了“十恶”之条。即凡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犯者从严惩治。

《开皇律》现在只留有残卷,但《唐律》及宋律等皆以它为样板,因此,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律虽然比此前的刑律宽平一些,但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文帝、炀帝都经常不依法办事,而时常动用酷刑。

2. 经济制度方面: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封建时代的哪一个全国性王朝,如果不顺利实现土地与农民的紧密结合,保证以农产品为基础的赋税的有效征收,就难以繁荣兴旺。

隋朝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使农业生产获得了迅猛发展,这与其继续推行均田制有密切关系。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隋朝在北周已经改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均田制,改定赋役和户籍制,对货币和度量衡也进行了整顿。

①继续推行均田制。

②整顿赋役。

③整顿户籍制度。(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④营建东都与开通大运河

A 、营建东都:

主要原因:一是经济的。南北朝以来,关中经济破坏严重,江南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关中地区稍一遇灾荒,远远不能保障京师的消费,为了更方便地转运江南和东部地区的财赋。二是政治上,为了加强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即位的当年( 604 )就下诏营建东都洛阳。

约用一年时间即完成。除宫城、皇城、外郭城外,还有市、坊,及许多大粮仓。同时把全国其他州郡城内人和“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河北工艺户、江南上户的析户等迁往东都,切断他们与原籍的联系,即削弱了地方豪族势力,也使洛阳成为空前繁荣的经济和政治中心。随着运河的开通,洛阳成为南北物资和交化交流的枢纽。”

B 、开通大运河。

运河的开通,过去归因于隋炀帝的奢侈即为了更多地攫取江南财富。实际上,它也是当时巩固隋朝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与营建东都的目的基本一致。

从政治上讲,当时隋朝统治全国,而国都偏居西北,在当时交通条件的局限下,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早在文帝时,山东及江南各地就有反抗活动,而隋王朝深感“关河悬运,兵不赴急,”感到镇压不够及时。开通大运河,则南连江浙,北通河北,中间以洛阳为纽带,把原北齐与南朝陈境内两个潜在的反抗情绪最集中的地区,通过洛阳与京师紧密联系起来,这大大便利了隋政权对南方及东部各地人民的镇压。

从经济上说,是为了便于转运东南财富以补关中和河洛地区物资之不足。当时陆运成本高、运量小,而开通水运,便成为最好办法。

当然,隋炀帝个人的嗜欲、也是其动因之一。

早在隋文帝时,曾开通广通渠,又称富民渠,以转运关中物资。

隋炀帝即位后,利用旧有的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分四段:

①通济渠(连接洛水、黄河、汴水、淮水)。

②山阳渎。连接淮水和长江,此乃扩修旧有邗( han )沟而成。以上两段当年秋即完成。

③江南河。连接长江和钱塘江。这一段许多地方也是沿古运河的线路开凿的。

④永济渠。 608 年开挖。这是四段中最长的一段,引山西的沁水,南达黄河,东北继续从黄河的其他支流补充水量,直通涿郡。动用民工一百多万。

大运河南北贯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五大水系,全长 2500 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6 20:52 , Processed in 0.68053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