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wis 酸碱理论突破了其它理论所要求的某一种离子、元素(如氢元素)或溶剂,而是基于组分合电子对的授受,将更多的物质用酸碱的概念联系了起来,极大地扩展了酸碱的范围。因此Lewis 酸碱理论又称电子理论,或称为广义酸碱理论。按照电子理论,酸与碱的反应就是在酸碱之间共享电子对,也就是生成配位共价键的过程。
Lewis 酸碱理论
1923年,G. N. Lewis以化学键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酸碱的电子理论。该理论对酸碱的定义是:
凡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分子、离子或原子)是酸,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物质就是碱;换句话说,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而酸碱反应则是酸碱共享电子对的作用。
从上述定义可知,Lewis 酸碱理论突破了其它理论所要求的某一种离子、元素(如氢元素)或溶剂,而是基于组分合电子对的授受,将更多的物质用酸碱的概念联系了起来,极大地扩展了酸碱的范围。因此Lewis 酸碱理论又称电子理论,或称为广义酸碱理论。按照电子理论,酸与碱的反应就是在酸碱之间共享电子对,也就是生成配位共价键的过程。
Lewis 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十分重要,其概念已经成为了解有机化合物和运用有机反应的基础。但是,Lewis 酸碱理论不像Brönsted酸碱理论那样,有一个统一的pKa值可以作为定量比较酸碱强度的标准。虽然人们已经知道,Lewis 酸碱的强弱与反应的对象密切相关,吸(给)电子的能力越强,酸(碱)性就越强,但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一个统一的衡量Lewis 酸碱强弱定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