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的实验设计 实验研究:用最小变化法研究动景运动中似动出现的阈限 (一)实验目的:用最小变化法探究动景运动中似动出现的临界时间间隔值大小 (二)实验假设:动景运动中两个刺激物的时间间隔太短会同时出现,太长会相继出现,会有两个阈限; (三)实验设计: 1,自变量:两个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 2,因变量:图像相继出现,图像同时出现,观察到似动; 3,被试选择 随机选择40名大学生被试,要求:被试能够观察到似动现象,被试未系统学习过似动知识,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4,实验材料 空白背景上红色小圆点(直径1cm) 5,额外变量及相应控制: ①应用最小变化法带来的误差:a 习惯/期待,b 练习/疲劳; ②影响动景运动的因素:a 刺激强度(恒定法);b 刺激持续的时间(恒定法); ③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恒定法);刺激数目(恒定法);红色圆点的大小(恒定法),两点水平呈现在屏幕中央(恒定法),实验室的环境(恒定法); (四)实验程序 1,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行实验; 2,预备实验; 按照时距递增(↑)、递减(↓)的顺序呈现刺激,各做10次,目的: ①大概了解被试↑阈限和↓阈限,用来确定递增和递减序列的起始点; ②让被试练习掌握“同时”、“似动”、“继时”的标准; 时距:0ms-100ms; 3,正式试验 ①准备时间为500ms,刺激呈现时间为60ms; ②考察时距:递增序列,主试先给出一个弱刺激,从喊预备到开始,之后间隔2s,然后随机选定刺激起点(保证起点位置看到两刺激物同时呈现即可),依次增加10ms,递增和递减序列按照ABBA BAAB的顺序排列呈现,每个刺激序列测定50次; 实验一:“似动”&“继时”:(以一名被试为例) 图像相继出现,记为“+”;似动,记为“-”;\ 数据假设可能不合理~对付看吧…噗… 下面图片1
实验二:“同时”&“似动”:(以一名被试为例)“似动”记为“+”;“同时”记为“-”;下面图片2
③每次测定4个序列休息3min;4,数据统计&分析实验一:(以6名被试为例)RL=(65+55+55+65+55+45)/6=56.7;实验二:(以6名被试为例)RL=(25+15+35+35+25+25)/6=26.7;5,误差分析1)被试方面:①实验前告知了被试什么是似动,所以对于受暗示性较强的被试,容易产生似动;对于受暗示性较弱的被试,不容易产生似动;②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似动效应,所以实验结果受被试的主观影响较大;③被试选择;2)主被试间的相互作用;3)实验虽然采用了多层次的ABBA法来消除实验误差,但仍可能存在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要对此进行显著性检验;4)显著性检验:(以6名被试为例)实验一:①检验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即检验:总体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两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M↑(所有递增序列的阈限值);M↓(所有递减序列的阈限值);Md=M↑-M↓;S2d=df=n-1=3-1=2;t:(与tα/2比较);选定α,若t>tα/2,差异显著,习惯误差;反之,差异不显著,期望误差;②检验练习误差&疲劳误差:即检验:总体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两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M前一半:前一半测验的阈限值;M后一半:后一半测验的阈限值;Md=M前一半-M后一半;S2d:求d的方差;df=n-1;(n表示有几对数据)t:(与tα/2比较);6,评价 若采用很定刺激法来判断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对似动的影响似乎更好;
|